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方镛,字笙甫,黄冈人。优贡。有《笙甫诗钞》
张廷瓒,字卣臣,号随斋,是清代名臣、文学家、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老宰相)张英的长子。康熙十七年中举人,次年(1679)考中己未科二甲二名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日讲起居注官,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二十六年典试山东。后官翰林,侍读学士。康熙御驾三征绝漠,皆扈从。不幸先于张英而卒。有《传恭堂诗集》五卷。(来源:百度百科)
廷瓒字卣臣號隨齋幼而朗慧 先封大夫見其童時作字每謂之曰此子學書可以成就辛亥隨余在 京邸遂入北雍乙丣雍試第一戊午舉於鄉巳未成進士(来源:笃素堂文集.十六卷.清.张英撰.清康熙时期刊本 十一卷)
奕赓,近代子弟书作家。号鹤侣。清宗室,庄襄亲王子。道光间曾任宫廷侍卫六年。后家道中落,穷愁落魄,以创作子弟书为消遣,与韩小窗等交往密切,为子弟书大作家。其《集锦书目》一回,将一百五十余种子弟书名目连缀一起,对研究清代子弟书书目颇有参考价值。其作品今存十六种,数量之多,仅次于韩小窗。著有子弟书《柳敬亭》、《刘高手治病》、《孟子见梁惠王》、《侍卫论》、《老侍卫叹》、《少侍卫叹》、《女侍卫》等,后四种为其写宫廷侍卫生活之作。另著有《佳梦轩丛著》十一种。生平事迹见陈汝衡《鹤侣》,关德栋、周中明《子弟书丛钞》。(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 1997-07)
崇彝(约1862—1930)清末民初蒙古族学者。字泉孙。蒙古正蓝旗人。自幼好学,博及经史,尤熟谙掌故。光绪朝,累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著有史学笔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清道光、咸丰以来直至20世纪30年代北京掌故和风土人物,内容涉及广泛,是一部了解和研究清末民初北京历史和民俗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尚著有《选学斋书画寓目笔记》,辑有《雅颂诗赓》等书。(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陈宗蕃(1879-1954),字莼衷,福建闽侯人。生于清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自幼好学,十五岁时不幸失去双亲,在贫困中发愤攻读,学业优异。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考中举人,三十年(一九〇四年)考中进士,任刑部额外主事。后官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政经济。宣统二年(一九一〇年)毕业回国后在邮传部任职。辛亥革命后,曾返福州任教,不久赴审计院任职。一九一七年秋,任国务院参事。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九年,先后任中华懋业银行北京行经理等职。一九三〇年,在卫生局任职。翌年,任银行公会秘书。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任北平市参议员。一九三八年后,主要从事讲学和研究工作。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文史馆工作。一九五四年病逝,享年七十五岁。主要著述有《燕都丛考》、《淑园文存》及《新北京赋》等。(来源:燕都丛考 北京出版社 2015 前言)
吴长元,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字太初,别号西湖安乐山樵。浙江仁和(治今杭州市)人。曾寓居北京,为友人校书多年。写有《宸垣杂记》等历史著作,该书主要以咏颂当时京都名旦王湘云所绘墨兰及诸士大夫赓和之作,故名《燕兰小谱》。全书共五卷,除第一卷外,二、三两卷系为44位名享北京的花部旦角演员所写,并先设传略,后以七言诗咏之,卷四为20位雅部演员传记;卷五为演员轶事及杂咏,还忠实地记述了甘肃西秦腔之别名、乐器配置、音乐特点、演唱特色以及在京盛传的情形,为后世研究西秦腔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来源:秦腔大辞典, 2014-12)
敦诚(1734—1791)清代诗人。姓爱新觉罗,字敬亭,号松堂。清宗室。满洲人。敦敏之弟。乾隆二十二年(1757)管理山海关税务,后罢职。又任宗人府笔帖式、太庙献爵等官。与小说家曹雪芹友情甚笃,曾有唱和,不少诗篇,如《寄怀曹雪芹(霑)》、《赠曹雪芹》、《佩刀质酒歌》、《挽曹雪芹》等,都成为后人研究曹雪芹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为红学界所重视。他的七言歌行往往豪放旷达,富于气势。如《佩刀质酒歌》:“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苍波凉。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一些写景小诗风格淡泊,充满田园生活气息。如《南村雨中》:“馌妇家家动晚炊,低烟不起绕荆篱。老农贪著春耕雨,湿尽黄牛下陇迟。”自然流畅,宛如图画。《朝阳洞》、《秋雨》、《月上村外独步》等诗,也都以清新的笔触描绘自然风光,抒发恬淡闲适的情怀。著有《四松堂集》。(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
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文学家、风筝艺术家。名霑,字雪芹,又字梦阮,号芹圃。原籍辽阳(今属辽宁),一说河北丰润。为满州白旗包衣人。幼年随叔父生活学习。雍正五年(1927),叔父获罪,罢官抄家,家道衰落,一蹶不振,后迁北京。其为人耿直,嗜酒喜谈,愤世嫉俗,崇尚风雅,精工诗辞,善画山石,亦精风筝。从其所著《红楼梦》中可看出对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也很精到。其友敦敏在看到《南鹞北鸢考工志》后写道:“初则惊其丹青之妙,而未解其构思之难也。既见实物,更讶其技艺之精。疑假为真,方拟按图索之,乃复顾此失彼。神迷机轴之巧,思昧格致之奥矣。于是废书而叹曰:‘斯术也,非余所能学而知之者也’。及观其御风施放之奇,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手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壁上观者,心为物役,乍惊乍喜,纯然童子之心,忘情忧乐,不复知老之将至矣”。其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对流传的绘画性风筝技艺的系统总结。也是一部教科书。董邦达的序云:“盖扎、糊、绘、放四艺者,风筝之经。是书之作。意重发扬,故能集前人之成。撮要提纲,苦心孤诣,以辟新途,而立津梁,实欲启后学之思。”“斯书也,所论之术虽微,而格致之理颇奥。所状之形虽简,而神态之肖惟妙。”“其运智之巧也,可谓神矣。”其制作的风筝也富特色。如扎制的胖沙燕,活泼可爱,清淡素雅,结构精巧,赏心悦目。生前将风筝谱传给了世袭供奉的爱新觉罗·惠敏(惠哥),惠敏后裔金福忠、金淑琴兄妹为其传人,成为北京著名风筝扎制专家。因此,他被尊为宫廷风筝的创始人。(来源:中国历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 1994-01)
孙星衍(1753—1818)清代学者、诗文作家。字渊如,一字季逑。阳湖(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山东兖沂曹济道、山东督粮道、权布政使。嘉庆十六年(1811)称病归里。曾主讲于诂经精舍和钟山书院。 孙星衍年轻时即工诗,与同乡洪亮吉、黄景仁、杨芳灿齐名。袁枚见其诗,称他“天下之奇才”,与他结为忘年交。但星衍不愿以诗名世,乃潜心研究经史、文学、音训、金石之学及诸子百家,造诣颇深。他最长于校勘,一生辑录群书,自天文、地理、礼仪、法律之书以及字书、史书、本草、药方等等,无不亲加校订,撰写叙录,以辨别源流,阐明学术要旨。所辑刊《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颇为世所重。 孙星衍现存诗歌大体都是中年以前所作,内容多为吟咏景物、酬赠友人和抒写个人情怀。艺术上宗法李贺。具有想象奇特、意境幽峭、语言秾丽的特点,如《登千佛楼》描写佛楼周围环境:“飞磷射屋鸟啄墙,鬼风吹檐断佛臂。……楼前修碧竹作围,逼袖细影明寒晖。残霖滴阶渍幽血,败粉剥壁生阴苔。”《黄二景仁游黄山归索赠长句》刻画黄山高峻的山势:“尝闻黄山极天门,欲往叩额排帝阍。三十六峰愁攀援,人迹不到哀清猿。盘盘直上天宇昏,山㺑怪魅来蹲蹲。”都写得奇诡险怪,艳丽凄清。写日常生活事物也不同凡响,如写妻子病容:“眉痕只觉瘦来浓,指爪都从病后长。”(《妻病》)写秋夜景物:“斜帘织月秋波纹,薄露压草生幽芬。”(《夜坐吟》) 孙星衍亦能古文,无论考辨之文还是传志书序,均能做到“叙次详雅有法”(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八《文学》),如《与朱石君尚书书》、《孙忠愍公祠屋藏书记》、《江孝廉声传》、《孙御史志祖传》等等。 孙星衍一生,著述甚丰。其诗文集有《芳茂山人文集》12卷、《外集》5卷、《方茂山人诗录》10卷。其他著作主要有《尚书今古文注疏》30卷、《仓颉篇》3卷、《周易集解》10卷、《考注春秋别典》15卷、《尔雅广雅古训韵编》5卷、《孔子集语》17卷、《史记天官书考证》10卷。《寰宇访碑录》12卷、《京畿金石考》2卷、《偃师县志》30卷、《三水县志》11卷、《长武县志》12卷等。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制的实施。梁启超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1917年,退出政坛。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梁启超一生前后创办、主编和领导的报刊达17种之多,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历史、法学、教育和文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1896年在上海主办《时务报》,先后发表《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史学》等论著,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自由、平等、爱国、利民、勇于进取等思想,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中国年轻一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梁启超退出政坛后,1918年前往欧洲游历,1920年归来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多本著作。他还创办《解放与改革》杂志,提倡唯心主义与社会改良主义。晚年在清华研究院讲学。作为近代著名的报刊编辑,梁启超对编辑的道德修养极为重视。他在《〈国风报〉叙例》中,提出健全的舆论当有“五本”之说,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其中,真诚、直道、公心、节制是着眼于编辑的道德修养。梁启超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报刊编辑,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梁启超学识渊博,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方面。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具特色,世称“新文体”。他著述甚丰,自1902年起,凡七次结集刊行。目前通行的是他去世后三年(1932年)中华书局印行的《饮冰室合集》,共有一百四十八卷。 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此外,他对图书馆学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其藏书颇丰,“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来源:中国阅读大辞典,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