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额亦都(1562—1621)后金开国元勋。五大臣之一。满族。钮祜禄氏。世居长白山。阿陵阿巴颜孙,都灵阿巴图鲁子。童年,父母为仇人所害,匿邻人家,得免于难。年13,杀仇人,避居嘉木瑚(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姑母家。明万历八年(1580),归附努尔哈赤,深得信赖,隶满洲镶黄族。十一年(1583),从努尔哈赤讨尼堪外兰于图伦城,夺取色克济等城寨。十五年(1587),勇夺巴尔达城,以功赐号巴图鲁。击败萨克察人扰害,连克尼玛兰、章嘉、索尔瑚等城寨。追斩叛将嘉木瑚贝勒挥巴颜父子。二十一年(1593),从努尔哈赤激战于古勒山,败叶赫等九部联军。与理事大臣噶盖攻讷殷路,斩其首领搜稳、色克什,破佛多和山城。三十五年(1607),从贝勒巴雅喇,大臣费英东伐东海窝集部。三十八年(1610),收降窝集部路长康果理等人,抚定绥芬、那木都鲁、尼玛察、宁古塔四呼,攻取雅兰路,俘众万人。三十九年,与栋鄂额驸何和理等讨窝集部虎尔哈路,破扎库塔城(在珲春城西一百二十里)。后金天命元年(1616),与费英东、何和理、扈尔汉、安费扬古,为理政五大臣。二年,与安费扬古率兵攻取明花豹冲、马根丹诸堡。四年,从代善、皇太极等大破明军于吉林崖、萨尔浒山(今辽宁省抚顺市大火户水库东南隅)、尚间崖及阿布达里岗。灭叶赫部及辽沈等战役,皆功冠一时。先后擢一等内大臣,授一等子爵,总兵官,尚和硕公主为额驸。天命六年六月十四日,卒于辽阳。天聪元年(1627),追封宏(弘)毅公。配享太庙。(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奕訢(1833—1898)清道光帝第六子。爱新觉罗氏。咸丰帝异母弟。咸丰元年(1851)封恭亲王。三年太平天国北伐军挺进直隶时,受命署领侍卫内大臣办理巡防和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以全权大臣身份,留京主持议和,同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次年,受命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年咸丰帝死于热河,子载淳嗣位。与载淳生母慈禧太后同谋发动祺祥政变,任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总揽内政和外交。他与地方督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相互呼应,鼓吹并推进洋务活动,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求强求富”,成为清廷中枢的洋务派首脑人物。同治四年(1865)因受慈禧太后猜忌,以其“信任亲戚,内廷召对时有不检”为由,“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旋因外国公使干预和朝廷戚旧进谏,复掌管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势力从此削弱。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中,又被慈禧太后解职。二十年中日战起,复出任总理大臣、军机大臣,督办军务,主持战局。他热衷于乞求列强调停,支持割地赔款和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后,他声称“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变法维新。二十四年授宗令,旋病死。遗著有《乐道堂诗钞》等。(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策棱(?—1750)又作策凌。清蒙古喀尔喀部人,博尔济吉忒氏。自幼从塔密尔移居京师。康熙四十五年(1706)娶圣祖第十女,授和硕额驸,归牧塔密尔。五十九年出师准噶尔,获胜,授札萨克。雍正二年(1724),驻阿尔泰,授副将军。次年,由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分出十九旗,建赛音诺颜部,命其主掌,自此喀尔喀始分四部。五年,偕内大臣伯四格赴楚库河,与俄罗斯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正式规定中俄中段边界。九年,从顺承亲王锡保征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大胜,封和硕亲王,授喀尔喀大札萨克。次年,击败准噶尔部小策零敦多布,赐号“超勇”,命筑塔密尔城居之。十一年,佩定边左副将军印进屯科布多。(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730年),康熙皇帝之子,别名十三爷、允祥,满洲正蓝旗,封爵和硕怡亲王。胤祥辅助雍正治理朝政,雍正朝时期,怡亲王主管的内务府全面包揽了武器的制作事项,产品包罗万象,从打钉到铸造大炮一应俱全。雍正对胤祥极为信任,故委任他的事务也很多。1730年,胤祥病故,年仅四十四岁,谥号贤,令享太庙。因与雍正感情深厚,雍正将其名允祥改回胤祥,这成为清代唯一不避皇帝名讳的例子。(来源:百度百科)
豪格(1609—1648)清太宗长子。初为贝勒。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从征蒙古喀尔喀扎鲁特部。天聪六年(1632),封和硕贝勒。清崇德元年(1636)晋和硕肃亲王,称“虎口王”,掌户部。六年,率部围松山,俘洪承畴等。八年,太宗卒,图继位,为多尔衮等所格。顺治元年(1644),以冒犯多尔衮,被削爵。旋复爵。三年任靖远大将军,入陕西、四川,进攻大西军,杀张献忠。五年,为多尔衮借故幽禁,削爵籍没,寻因激愤卒于禁所。八年,世祖亲政,复封爵。(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多铎(1614—1649)清太祖第十五子,摄政王多尔衮同母弟。天命五年(1620)为和硕额真。旋为贝勒,统正白旗。天聪二年(1628)从征蒙古多罗特部有功,赐号“额尔克楚呼尔”。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豫亲王。顺治元年(1644)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授定国大将军。旋率师破扬州,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三年为扬威大将军,平蒙古苏尼特部。次年晋“辅政叔德豫亲王”。后病卒。被高宗赞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济尔哈朗(1599—1655)清太祖侄,庄亲王舒尔哈齐子。天命六年(1621)任固山额真,旋为贝勒。天聪四年(1630)代阿敏统镶蓝旗,为八和硕贝勒之一。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郑亲王,屡领兵攻明。八年拥立福临为帝,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辅政。顺治元年(1644)封信义辅政叔王。四年罢辅政。次年以曾赞同拥立豪格,降为郡王。旋复亲王,任定远大将军,率兵入湖广,攻南明。八年以多尔衮死,率诸王奏削其睿亲王封爵。次年晋封叔和硕郑亲王,后病死。(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雅尔哈齐(生卒年不详):显祖塔克世第四子,努尔哈赤同母弟。顺治十年 (1653) 五月,追封为多罗通达郡王。十一年三月,与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同时配享太庙。以雅尔哈齐是努尔哈赤亲弟弟,三王中,他排列第一位。自世祖定鼎北京,凡兴京、盛京功册,俱无可稽。因其具体事迹失载,但从世祖钦定三王配享之典,可知三王都是宗室至亲,开基创业,备尝艰辛,同德戮力,勋业宏伟。乾隆十九年(1754),三王都入祀盛京贤王祠。(来源: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三 人物荟萃, 1997-05)
和珅(1750—1799 )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字致斋。生员出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20,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始进仕途。因聪敏,颇有才干和善奉承,获乾隆帝赏识。由三等侍卫屡擢至总管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监督崇文门税务,总管行营事务。四十五年(1780),擢户部尚书,并由乾隆帝赐其子名丰绅殷德, “指为十公主之额驸”,结为儿女亲家。四十六年,为钦差大臣,同大学士阿桂、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镇压苏四十三领导的甘肃撒拉族、回族人民起义。升文华殿大学士。曾建立一套秘密的专门为乾隆帝敛财的议罪银制度。出纳帝命,对外使亦然。嘉庆元年(1796),调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黄旗满洲都统,后管理刑部。二年,与其平列军机的大学士阿桂死,升为首辅。三年,“襄赞机宜,承旨书谕”,加恩晋封一等公。前后柄权达20年。任内,专擅骄恣,曾以太上皇名义发布敕旨,网罗亲信,排斥异己,目无嘉庆帝,贪黩营私,以办理军务自肥,任意克扣军饷,滥杀无辜,贻误军国。四年,为科道诸臣弹劾,以罪20被赐死。同年,查抄家产,清单总计83号,仅26号清单计合价银2亿多两,总计赃款当不下8亿两,是历史上少见的贪官,故当时民谚谓:“和痀跌倒,嘉庆吃饱”。(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孙星衍(1753—1818)清代学者、诗文作家。字渊如,一字季逑。阳湖(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山东兖沂曹济道、山东督粮道、权布政使。嘉庆十六年(1811)称病归里。曾主讲于诂经精舍和钟山书院。 孙星衍年轻时即工诗,与同乡洪亮吉、黄景仁、杨芳灿齐名。袁枚见其诗,称他“天下之奇才”,与他结为忘年交。但星衍不愿以诗名世,乃潜心研究经史、文学、音训、金石之学及诸子百家,造诣颇深。他最长于校勘,一生辑录群书,自天文、地理、礼仪、法律之书以及字书、史书、本草、药方等等,无不亲加校订,撰写叙录,以辨别源流,阐明学术要旨。所辑刊《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颇为世所重。 孙星衍现存诗歌大体都是中年以前所作,内容多为吟咏景物、酬赠友人和抒写个人情怀。艺术上宗法李贺。具有想象奇特、意境幽峭、语言秾丽的特点,如《登千佛楼》描写佛楼周围环境:“飞磷射屋鸟啄墙,鬼风吹檐断佛臂。……楼前修碧竹作围,逼袖细影明寒晖。残霖滴阶渍幽血,败粉剥壁生阴苔。”《黄二景仁游黄山归索赠长句》刻画黄山高峻的山势:“尝闻黄山极天门,欲往叩额排帝阍。三十六峰愁攀援,人迹不到哀清猿。盘盘直上天宇昏,山㺑怪魅来蹲蹲。”都写得奇诡险怪,艳丽凄清。写日常生活事物也不同凡响,如写妻子病容:“眉痕只觉瘦来浓,指爪都从病后长。”(《妻病》)写秋夜景物:“斜帘织月秋波纹,薄露压草生幽芬。”(《夜坐吟》) 孙星衍亦能古文,无论考辨之文还是传志书序,均能做到“叙次详雅有法”(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八《文学》),如《与朱石君尚书书》、《孙忠愍公祠屋藏书记》、《江孝廉声传》、《孙御史志祖传》等等。 孙星衍一生,著述甚丰。其诗文集有《芳茂山人文集》12卷、《外集》5卷、《方茂山人诗录》10卷。其他著作主要有《尚书今古文注疏》30卷、《仓颉篇》3卷、《周易集解》10卷、《考注春秋别典》15卷、《尔雅广雅古训韵编》5卷、《孔子集语》17卷、《史记天官书考证》10卷。《寰宇访碑录》12卷、《京畿金石考》2卷、《偃师县志》30卷、《三水县志》11卷、《长武县志》12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