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陈汤(?—约前6年),字子公,山阳郡瑕丘县(今山东兖州东北)人。 西汉时期将领。陈汤学识渊博,通达事理,起家太官献食丞,交好富平侯张勃。汉元帝时,以荐为郎,数求使外国。时匈奴郅支单于役属康居,攻略乌孙、大宛,威胁西域。建昭三年(前36年),乃以西域副校尉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矫制发城郭诸国兵及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进击康居,诛郅支单于。赐爵关内侯,迁射声校尉。成帝初,丞相匡衡劾其矫制发师,盗所收康居财物,以此免官。又因上书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失实,削爵为士伍。后为大将军王凤从事中郎,幕府事皆为所决。鸿嘉二年(前19年)成帝诏罢昌陵,遂以妄言复徙民实陵,为大司马卫将军王商劾奏,又以贪赃事发,以此免为庶人,徙敦煌、安定。后归长安,卒于成帝、哀帝之间。 后追赠破胡侯。王莽掌权后,追赠谥号为壮。
长孙观(生卒年不详),字拔六观,代郡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人,鲜卑族,北魏时期大臣,司空、上党靖王长孙道生的孙子,卫尉少卿长孙抗的儿子。勇猛健壮,闻名当世,袭封上党郡王。皇兴元年(467年),跟随随慕容白曜攻打刘宋,援救磐阳。皇兴四年(470年),担任征西大将军、司空公、都督河西诸军事,击败吐谷浑。孝文帝继位后,担任殿中尚书、侍中。延兴三年(473年),击败吐谷浑入侵,平定氐族部落叛乱,累迁征南大将军。卒于任上,获赠司空,谥号为定,培葬于云中金陵。
长孙绍远(506-565年),本名长孙师,字绍远,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到北周时期大臣,太师上党王长孙稚的儿子。 宽容大度,雅好坟籍,聪慧过人。起家司徒参军,除给事中。随父征讨叛乱,颇有功勋,册东阿县伯,跟随孝武帝元修迁都长安。大统初年,历任朱衣直阁、尝食典御,册封安城县侯;迁司徒右长史、太常卿。大统二年,拜中书令,册封冯翊郡公。历任四曹尚书、散骑常侍,迁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 北周建立后,出任大司乐、礼部中大夫,复封上党郡公,历任京兆尹、少保、小司空、河州刺史、小宗伯。保定五年(565年),去世,时年六十,获赠柱国大将军、郏州都督,谥号为献,配飨太庙。
长孙无忌(?—659年 ),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文德皇后同母兄,母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 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长孙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历任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晋王李治,太宗临终前任命他为顾命大臣,高宗李治即位后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冤杀吴王李恪,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他被中书令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于昭陵。概述图片来源: 
钱琦(1709-1790)字相人,是清代官员。一字湘纯,号屿沙、述堂,晚号耕石老人。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河南道御史、江苏按察使、福建布政使。
钱淇 (清)字欣兹。嘉兴人。 
钱泰吉(1791—1863),本姓何,养于钱氏,遂改姓钱。字铺宜,号警石,别署深庐、冷斋,浙江嘉兴甘泉乡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钱仪吉之从弟。
乾隆五十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嘉庆三年,典四川乡试,督广西学政,回京,仍直军机。迁礼部郎中,调刑部,甚被眷遇。截取京察当外用,予升衔留任。十一年,诏嘉楷久直勤勉,以四五品京堂用。历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卿。十二年,京师旱,疏请循汉书求雨闭阳纵阴之说,停止正阳门外石路工程,诏“修省在实政,无事傅会五行”,罢其奏。迭命往河南、山西鞫狱,次第奏结,无枉纵。授河南布政使,
钱德洪(1496年—1574年),名宽,字洪甫,因避先世讳,以字行。号绪山。尝读《易》于灵绪山中,人称绪山先生。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浙江余姚(现由宁波市代管)人。王阳明的学生,是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于同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龙溪齐名。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一名郑锦,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石井镇人。[1-2] 延平王郑成功长子,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袭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郑经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承天府时,郑经人在厦门,闻叔父郑袭准备继位消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来台湾弭平郑袭,自称“招讨大将军世子”。但是由于郑氏内斗,导致康熙三年(1663年)清朝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郑经便撤退台湾,将“东都”改为“东宁”,并伺机反攻福建。郑经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三藩之乱起,他与耿精忠勾结,西攻厦门、泉州,因清军平定三藩,事无成。 康熙十九年(1680年)返台后,纵情酒色,怠闻军政,将台湾事务均委与长子郑克臧与大臣陈永华。 康熙二十年(1681年)3月17日,郑经于台湾承天府去世,终年40岁,谥号文王。郑经继承了其父郑成功抗清遗志和海商事业,对开发台湾和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事业等方面做了突出贡献。 为中华民族开发台湾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概述图片来源:清人绘《郑经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