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杨芳(1770年~1846年),字诚斋,贵州松桃人,晚清名将。杨芳在镇压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张格尔叛乱中屡立战功,官至甘肃提督、直隶提督、湖南提督、固原提督、四川提督、广西提督、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封二等果勇侯,绘像紫光阁,卒谥勤勇。
杨兴宗,生卒年均不详,约金熙宗天眷初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详。著有龙南集《中州集》传于世。
杨约,生卒年不详,南北朝后期至隋朝时期官员,北魏谏议大夫杨暄之孙、北周骠骑大将军杨敷之子、司徒杨素之弟。 出身弘农杨氏。北周(557年-581年)末年,因为杨素有军功,被赐爵安成县公,拜上仪同三司。隋朝建立后,被隋文帝任命为长秋卿,升任大理少卿。 开皇(581年-600年)末年,晋王杨广想谋求太子之位,采用张衡、宇文述之计,拉拢杨约,以此说服权臣杨素,与之结盟,共同筹谋并成功推动隋文帝废黜杨勇。 仁寿四年(604年),杨广即位为隋炀帝,被拜为内史令,因为公务期间绕道祭拜杨素之墓而被弹劾免官,不久又复官为淅阳郡太守,不久被征召入京,于大业中期(607年到-614年) 去世。
杨琬 ,字佩贞,无锡人,知县夔生女,江西知县同邑秦恩普室。有《选云楼词》。
杨楫(生卒年不详),字通老,长溪县潋村(今秦屿冷城)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中进士,与杨方、杨简同为朱熹高足,时号“三杨”。   杨楫平生清廉有守,刚正不阿。任莆田县尉时,闽帅程叔达“移县括逃田”,杨楫屡次上疏指责其过失,叔达表面信服而心不悦,俟杨秩满至其府告辞时,叔达怒曰:“尉格帅命乎?”杨楫徐徐陈对,无所屈。于是被罢官而归。漕使林祈深感杨楫节直可钦,遂上 书朝廷荐举他。此后,杨楫官至司农寺簿。任职期间,他上札朝廷,力倡“进君子,退小人,勿徇左右之请,以重中书之权”,“奖廉静之操,禁奔竞之风”。其言深得朝中直臣赞许,遂“除国子博士,转少卿”。其时,台臣中有人以私事相扰,杨楫严拒之,曰:“台有纪纲,学有规矩,当各守其职。”后来,杨楫出知安庆,移湖南提刑、江西运判,所到之处政声颇著。
杨复,字志仁,号信斋,宋长溪县西乡杨澳(今福安市甘棠镇杨岙)人。生年不明,少时聪敏嗜学,博闻强记。庆元四年(1198年),朱熹应黄干、杨楫、林湜、杨复邀请,避难长溪,曾至上东庵讲学,一时学者云集。杨复热情接待朱熹,并与黄干(尚质)侍其左右。问难聆诲,得朱熹真传。庆元六年三月,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杨复与黄干、刘子渊、陈日湖等人时常聚首,切磋义理,并各自招徒课艺,力倡朱熹之学。由是,形成朱子学派的一个重要支派,杨复著的《仪礼·旁通图》,既本朱熹仪礼学说,又有所创新。
杨存(一○五八~一一二八),字正叟,一字存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官袁州司理参军,历知长乐、猗氏、仁和、奉符等县,通判建昌军。又通判洪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上章致仕。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七十一,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二《通判洪州杨公墓表》,《宋史翼》卷一九有传。
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癸巳人、杨虚、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唐末五代时期官员、书法家,唐末门下侍郎杨涉之子。 杨凝式为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进士,官秘书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多次因心疾而难以履职,授闲散官职。又因其性情狂傲纵诞,有“杨风子”之号。累官至太子少师、太子太保等职,世称“杨少师”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杨凝式去世,终年八十二岁。获赠为太子太傅。 杨凝式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清人李瑞清以其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宋人将其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杨”。 “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今传世书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等。
杨伦[清](1747年——1803年)字西木(一作西禾),江苏阳湖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十二年,卒于仁宗嘉庆八年,年五十七岁。博极群书,早传声誉。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进士,官广西荔浦县知县。晚岁,主讲江汉书院,门下多尊信之。伦诗得力于少陵,与孙星衍、洪亮吉、徐书受等唱酬最富。所著有《九柏山房集》,及《杜诗镜铨》二十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梅应发,字定夫,广德(今属安徽)人。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