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李心传(1166—1243),字微之,又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宝五乡四颗村)人,南宋大臣、史学家,早年科举失利,绝意仕途,闭门著书,晚年受宋理宗起用为史馆校勘,专修《中兴四朝帝纪》,后官至工部侍郎,因言去职。有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一生经历 李廌(1059—1109),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华州人。家境贫寒,6岁而孤,但能勤奋自学。稍长,即以学问称誉乡里。 元丰年间(1078—1085),李廌到黄州(今湖北黄岗)拜谒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轼对他的文章极为赞赏,认为笔墨翻澜,有飞沙走石之势,拍着他的背说:“你的才能,可敌万人。”因受苏轼赏识,故与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陈师道一起,被人们称为“苏门六君子”。 后李廌举进士不第,宰相吕大防为“失此奇才”而叹,苏轼与翰林学士范祖禹欲向朝廷推荐,但因苏、范二人相继遭贬而不果。李廌从此绝意仕进,致力于撰文著书。 苏轼去世后,李廌感其知遇之恩,而悲怆痛哭,作祭文日:“皇天后土,监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词语奇壮,读者无不竦然。 李廌晚年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生活清苦,卒年51岁。
李如圭,字国宝,明朝澧州澧阳(今湖南津市李家铺乡土桥树村)人,明弘治十一年中举人,弘治已未科(1499年)进士,先后历任江西安福、建昌知县、广西兵备道按察使、监察(佥都)御史、陕西巡抚、户部侍郎、总督仓场兼西苑农事、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嘉靖十九年遭吏部给事中周怡上疏参劾,致仕回乡归澧。
李勉(717~788年),字玄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唐朝宰相,郑惠王李元懿曾孙,岐州刺史李择言之子。 [1] 勤学经史,沉雅清峻。 [2] 初为开封县尉,颇有政绩。 [3] 至德元年,拜监察御史 [4] ,辅佐唐肃宗光复,拜太常少卿。受到李辅国排挤,出任汾州刺史,迁河南尹,转江西观察使 [5] 。性情淡泊,居官廉洁。唐代宗即位,拜京兆尹、御史大夫,政尚简肃。受宦官鱼朝恩排斥, [6] 出任岭南节度使,镇压叛乱,协调外贸。 [5] 大历十年(775年),拜任工部尚书,封汧国公。 [7] 出为永平军节度使,素有德望。 [7] 转汴宋节度使,大破田悦,拜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 [8]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叛辰李希烈攻克汴州, [9] 入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 [10] 表请辞官,以太子太师致仕。 [11] 贞元四年(788年),病逝,终年七十二,册赠太傅,谥号贞简。 [12]
朱在(1169年—1229年) [2] ,字叔敬、敬之,号立纪,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理学家朱熹第三子。
曾诞,曾公亮从孙,著有《玉山主人对客问》。
曾会(952年-1033年),字宗元,泉州晋江人。德化令曾穆之子,北宋政治家曾公亮之父。生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二月。宋端拱二年(989年),榜眼进士,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楚国公。后以殿中丞致仕,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特进封太师秦国公。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1]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授会稽知县。他自地方官员累升至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在嘉祐六年(1061年)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宋英宗即位后,加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宋神宗即位后,再加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之后因年迈罢相,带司空兼侍中出镇河阳三城,又判永兴军,最终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1078年),曾公亮去世,年八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曾公亮曾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曹玮(973年7月22日 [1] -1030年2月21日 [2] ),字宝臣 [3] 。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北宋名将,枢密使曹彬第四子 [4] 。 曹玮出身将门,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少年时便随父亲在外任职。宋真宗即位后,改知渭州,驭军严明,赏罚立决。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李继迁,并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李继迁死后,曹玮上疏请趁机攻灭李氏政权,但未获准许。他亲自率军带回归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妄动。此后与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屡立战功。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入侵,曹玮于三都谷大破其军,斩获颇多。此后累迁至宣徽北院使、签书枢密院事,因宰相丁谓诬陷,连贬知莱州。晚年历知青州及天雄、永兴、河阳军,官终彰武节度使,封武威郡公。天圣八年(1030年),曹玮去世,年五十八。获赠侍中,谥号“武穆”,后世遂称其为“曹武穆”。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昭勋崇德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曹玮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军严整,史称其“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自三都谷之战后“威震四海 [5] ”,唃厮啰每闻其名,即以手加额。
曹利用(?—1029年),字用之,赵州宁晋(今河北宁晋)人 [1] ,北宋大臣、将领。官至宰相,澶渊之盟签订时宋朝的代表。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南侵,宋真宗亲征,驻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射杀辽国主帅挞览,曹利用以阁门祇使、崇仪副使至辽国兵营议和,拒绝割地要求,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乾兴初年,加任左仆射兼侍中。后恃功益骄,并得罪太后及宦官。恰逢其侄曹汭犯罪,曹利用因被牵连,遂贬为知随州(今湖北随州),又被诬指私贷景灵宫钱。遂继贬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并命内侍杨怀敏护送,至襄阳驿站时,杨怀敏不肯再走,并用话威逼他,曹利用素来刚烈,于是上吊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