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字玉采。山西汾阳人,居西官村。在乡中有义行。顺治六年(1649)率村人抗拒姜瓖之乱。救赵氏孤儿,助其诉讼复仇。九十一岁卒。
张果(?-733),唐隐士。号通玄先生,邢州宗城(今广宗县张固寨)人。是唐朝著名的炼丹家、养生家、哲学家。被后世星命家推张果为鼻祖。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张果老”的原型。
张大受(1660年-1723年),字日容,号匠门。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籍属嘉定县,清朝政治人物、翰林、诗人、骈文家。生有异才,通经史百家。少从学于朱彝尊,为彝尊、汪琬所重。世居吴郡匠门,喜诱掖后进,四方造门请业者无虚日。临川李绂微时,客游吴中,大受奇其才,奖励逾格,卒成一代名贤。圣祖南巡,尝召至御舟赋诗,因宣入纂修馆。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奉命督学贵州,教诸生读书之法,风气为一变。世宗闻其名,诏留任。旋卒。大受善诗古文,尤工骈体,清新独出。著有《匠门老屋集》三十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南宋将。蒙古陷池州,贾似道令其率军往截,至丁家洲,与敌相接,虎臣临阵先遁,宋军遂大败。后属张世杰,参与焦山之战。临安陷,以忧死。
刘吉(1427-1493年12月24日 ),字祐之,号约庵。 北直隶博野(今河北博野)人 ,明代政治人物,于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至弘治五年八月(1487-1492)任内阁首辅。刘吉是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曾参与编撰《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等典籍,并曾为明英宗及其太子朱见深讲读经史。朱见深继位后,渐受重用,成化十一年(1475)成为内阁成员,与万安共同排挤刘珝。明孝宗即位后,出任内阁首辅,任内虽与刘健等阁臣对孝宗多有谏言,但继续排除异己。虽恋栈不退,终以弘治五年(1492)告老还乡,一年后去世。刘吉与万安、刘珝在成化年间因尸位素餐,被戏称为“纸糊三阁老”; 他本人又因耐受弹劾、稳居内阁(前后长达十八年),被戏称作“刘棉花”。 
何常,字德固,京兆人。中进士第,为开封府兵曹。
曹鉴(?―224年),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市)。魏文帝曹丕之子,母亲是朱淑媛。黄初六年(224年),册立东武阳王,当年薨逝,谥号怀,无子,国除。
黎民表(公元1515年~1581年),字惟敬、号瑶石、罗浮山樵、瑶石山人,广东从化韶峒人。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举人,累官河南布政参议。万历七年(1579年)致仕。好读书,善诗词,喜作画,居广州粤秀山麓清泉精舍,与弟友唱和。为文自成一家。尝纂修广东、从化、罗浮诸志。着瑶石山人稿、北游稿等。隶书师文征明,行草俱入妙品。为黄佐弟子,以诗名。黎民表与欧大任、梁有誉、李时行、吴旦称“南园后五子”。王世贞将之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并列为复古派“续五子。”尤善画,写米家云山,景象深远,点缀苔树间,以大绿加浓绿上,更极精彩。《明史·黄佐传、明史·艺文志、广东通志、从化县志、列朝诗集小传、罗浮志、广东文献初集、画史会要、明画录》等史料有记载。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宰相 。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陆氏。为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泾原兵变”后,随德宗出逃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人悍卒,无不挥涕激发”。 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年),遭构陷后罢相。永贞元年(805年)在忠州去世,年五十二。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为中唐贤相,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权德舆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 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全唐诗》存其诗。有《陆宣公翰苑集》及《陆氏集验方》传世。(概述内图片来源:南熏殿旧藏《唐代名臣像册》 )
陈仲也叫陈仲子、 田仲、於陵中子等,是战国时著名的贤士。他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田氏的后裔,其兄是齐国的卿大夫,封地在盖邑,年收入达万钟之多。杨朱思想核心“贵己”、“尊生”出发,进而广论詹何、子华、它嚣、魏牟、陈仲、史鱿、田骈、慎到等皆属杨朱学派。蒙先生认为,杨朱之学在衍扬流播中又各有所重。如它嚣、魏牟重生轻利,因偏于“纵情性、安恣睢”,成为杨朱之学的末流,属“纵情派”;而陈仲、史鱿承杨朱“自贵”之旨、“轻爵禄而贱有司”,退隐山林,属“忍情派”;齐人田骈、慎到贵“静因之义”,“因性任物”,“变化应求”,以“因循”为本,是对杨朱之学的精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