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杨炯(650年-693年),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常山郡公杨初曾孙,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聪敏博学,文采出众。显庆四年(659年),进士及第,授弘文馆待制。上元三年(676年),参加制举,补为校书郎。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垂拱二年(686年),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如意元年(692年),迁盈川县令。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歌。现存诗30余首,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杭世骏(1695—1773),清代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骏,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雍正二年(1724)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乾隆八年(1743),因上疏言事,遭帝诘问,革职后以奉养老母和攻读著述为事。乾隆十六年(1751)得以平反,官复原职。晚年主讲广东粤秀和江苏扬州两书院。 工书,善写梅竹、山水小品,疏澹有逸致。生平勤力学术,著述颇丰,著有《道古堂集》《榕桂堂集》等。
李调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李调元出生地为绵阳市安州区宝林镇大沙村,宝林镇是五十年代撤罗江县划到安县的,按出生地应为安州区人,现宝林镇已与塔水镇、清泉镇合并建新的塔水镇,政府驻塔水镇,大沙村与乌龙村合并建童山村。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 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李调元与遂宁人张问陶(张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其中,张问陶成就最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诗名不彰;李调元第三。嘉庆本《四川通志》认为李调元:“其自著诗文集,不足存也。”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认为:“其自著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词则更非所长。”
李延(1621~1697),原名彦贞,字期叔、我生,号辰山、寒村,上海南汇人。后迁松江,明大理评事李中立之子、名医李中梓之侄,其子李世济。早年习举业,师事同郡举人高孚远,为得意门生。明亡参与复明抗清斗争至桂林投唐王,失败后避居浙江嘉兴,后入平湖祜圣宫,以医自给。治病多奇效,医名大盛。著有《脉诀汇辨》十卷,校正重刊贾所学《药品化义》十三卷,并附撰《本草谕》、《君臣佐使论》、《药有真伪论》、《药论》,刊于卷首;另著有《痘疹全书》、《医学口诀》两书,今未见。文学著作有《南吴旧话录》、《论鹇亭集》等。
曹节(?―181年),字汉丰,南阳育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人。东汉宦官。 因事入宫,累迁西园骑。汉顺帝时期,迁小黄门。汉桓帝继位,迁中常侍,加任奉车都尉。拥戴汉灵帝有功,册封长安乡侯。联合长乐五官史朱瑀等矫朝诛杀窦武、陈蕃等人,升任长乐卫尉,进封育阳县侯。建宁二年(169年),加位特进、大长秋。权倾朝野,诬害勃海王刘悝,累迁尚书令。 光和四年(181年),曹节去世,获赠车骑将军。
慕容盛(373年~401年9月13日),字道运,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省义县)人,生于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 。燕惠愍帝慕容宝庶长子 。沉着聪慧,富有谋略。初封长乐郡公,拜散骑常侍、左将军。慕容宝即位后,进为长乐王,拜征北大将军、司隶校尉,迁尚书左仆射。公元385年,慕容盛与慕容柔前往西燕,年幼的慕容盛很看不起慕容冲的骄纵,并预言了慕容冲的结局。后慕容盛带着家人东归,路途上遇到劫匪,此时慕容盛出马,以勇武吓退劫匪,慕容垂得知后大喜,对他非常疼爱。慕容宝遇弑后,派遣慕容奇聚众诛杀兰汗,正式继位,年号建平。长乐三年(401年),慕容盛亲自讨伐叛乱,叛乱将被平定之时,藏匿的叛军偷袭慕容盛,遭刺而亡,年仅二十九岁,谥号昭武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兴平陵。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 —1294年2月18日 ),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 。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为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族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今洛阳)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1271年(至元八年),建国号为大元,确定以大都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马,后阿合马独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积极作用。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庙号世祖。概述图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元世祖忽必烈画像》,元人绘
于敖(765—830年),字蹈中,河南洛阳人,鲜卑族 。唐朝大臣。热爱文史,志行修谨。进士及第,起家校书郎,历任协律郎、大理评事试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殿中郎、仓部司勋二员外、万年县令、右司郎中、商州刺史、吏部郎中。其年,迁给事中。得到李逢吉支持,历任工刑二部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大和四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赠礼部尚书。工书,尝书唐韦绶碑。
于谨父,陇西郡守、茌平县伯, 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
杨遵,明朝平越卫(今贵州福泉)人。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举人,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进士。官至云南右参议,后引疾归,闭门著述以终。其文章政事为一进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