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王谅,字幼成,晋朝官员,丹阳人。少有干略,被王敦提拔,在其府做事,升迁武昌太守。
罗 瀛 ,湖南省新化县人,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
胡世将(1085年-1142年4月20日),字承公。常州晋陵县(今江苏武进)人。宋朝名臣、诗人,枢密副使胡宿曾孙、浙西安抚使胡唐老之弟。 胡世将早年受知文学家晁补之门下,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南宋建立之初,历任尚书右司员外郎、中书舍人、知镇江府、给事中、兵部侍郎等职,一度掌撰诰诏,并在江西安抚制置使任内平定建昌军哗变。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以枢密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他创设转般折运法,充实军储。在绍兴十年(1140年)任川陕宣抚副使期间,面对金军的大举进攻,胡世将调动大将吴璘等人出击,屡挫金兵,使分屯各地的西北宋军“得全师而返”。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又派兵收复陇、华、虢等州,为保卫西北边陲作出了贡献。 绍兴十二年(1142年),胡世将病逝,年五十八。初谥为“忠献”,后改谥“忠烈”。有《胡忠献集》六十卷,今已散佚。《全宋诗》《全宋词》《陕西通志》等录有其诗词作品。
王枢,字星桥,民国初陕西关中人,擅花鸟,小幅作品尤精到。清末民初人,赐号瓯香馆,淡彩没骨,自然流畅,画风与清代大家恽南田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尽诗书画印之能。
王应麟 (公元1223年~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传世书法有《著书帖》等。著有《三字经》《困学纪闻》《小学绀珠》《玉海》《通鉴答问》《深宁集》《诗地理考》等。 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书少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书二十年。 王应麟与胡三省、黄震并称“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其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今青岛市即墨区),后徙家于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迁居官至博士谏大夫。少年好学,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
李陵(?—前74年),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字少卿。李广之孙。武帝时,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拜骑都尉,教射酒泉、张掖将士,防备匈奴侵扰。天汉二年(前99)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时,自请率步卒五千出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至浚稽山,为单于所率八万余骑包围。虽率军力战,终因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而投降。单于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尊贵用事。后武帝听信谣传,以为李陵教匈奴为兵,遂族灭其家。汉昭帝立,霍光遣使招之归汉,不还。居匈奴二十余年。病卒。
李筠,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北周到隋朝大臣,太师申国公李穆的孙子,安乐郡公李惇的长子。 北周时期,凭借门荫入仕,拜仪同三司。开皇八年,袭爵申国公。仁寿初年,遭到同族兄弟李善衡杀害。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 出身甘肃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 江南曲、从军北征等。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朝第十五位皇帝(826―840年在位),唐穆宗李恒次子,母为贞献皇后萧氏。 李昂为人恭俭儒雅,博通群书。长庆元年(821年),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即位为帝,年仅十八岁。在位初年,励精求治,放出宫女三千余人,释放五坊鹰犬,并省冗员,重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人,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事败后遭到软禁。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享年三十一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李昂喜作五言诗,古调清峻。《全唐诗》等录有其诗6首、联句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