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胡守仁(约1531-1592),字子安,号近塘,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麾下重要将领之一。籍贯句容。永乐年间,胡氏先祖胡得海随明成祖起兵靖难,官振武卫百户。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二十岁的胡守仁袭祖职骁骑右卫指挥佥事,后历升把总、守备、都司掌印、参将、副总兵、总兵等职。[1-2] 
羊侃(496年~549年),字祖忻,泰山郡梁父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南北朝时期将领,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后代,北魏平北将军羊祉的儿子。身材魁伟,颇通文史。早年效力于北魏,曾随萧宝夤平定秦州之乱,累迁征东将军、泰山太守,受封钜平县侯。武泰元年,率军叛魏,失败后,孤身南归梁朝,历任徐青冀兖四州刺史。多次随军北伐,累迁侍中、太子左卫率、司徒左长史、都官尚书,册封高昌县侯。侯景之乱爆发后,奉命坚守建康,多次击退叛军。太清二年十二月(549年1月),病逝于台城,时年五十四,追赠侍中、护军将军。(概述内图片来源:《百将图》 )
申伯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炎帝部落,姜姓,原名为姜方伯,周厉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苏辙集》称赞道:“成王之母邑姜,齐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亦赖其宠”。 中华谢氏始祖,周代实行“赐姓命氏”制度。按血统赐姓,以国名、地名、职官名等等而命氏。天子分封给臣下土地,必须立一个新宗,即所谓的“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个名称,就是“氏”。
王王作品中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王王书法艺术要素之一,那种力量感,会让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汉代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他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不能像棉花糖,而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王王书作正式体现藏头护尾,不露圭角,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尤其在行草书中,行云流水,千变万化。读博文,看到一篇的书法杂评(散文)文章《论王王书法之骨力》,看来谁要是不粘上书法杂评或者散文,目睹和感悟水墨世界,还不算真正的“文人”。王王先生的书法,一笔一划,宛如藏龙待水,卧虎寻路,那是一种蓄势,水到则龙必升空,路定则猛虎生翅。从王王书法作品中找不到柔弱,正可以说是“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王王行草书法作品的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王有臣(?-1949年1月),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部队三十六支队人。生前为46军136师战士,1949年1月在天津牺牲。
明朝最后一个状元. 南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字冰如,号靖山。生卒年不详。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
[明]字应良,常熟(今江苏常熟)人,宗子。亦善篆、隶。《常熟志》
斛律金(488年―567年) ,字阿六敦,朔州(今山西朔州城区、平鲁区一带)人,敕勒族,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将领。 高祖父倍侯利是敕勒部落首领,祖父幡地斤、父亲大那瑰都于北魏官居高位,屡立战功。斛律金性格耿直,善于骑射,长于用兵。曾被北魏任命为"第二领民酋长"。元象元年(537年),西魏与东魏战于洛阳邙山,东魏不敌,斛律金危急之刻救高欢出重围。武定四年(546年)九月高欢率军为攻西魏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五十余日,士卒战死病死者七万人,被迫退军。斛律金在玉壁之战大败后,为安慰高欢用鲜卑语唱出《敕勒歌》,军心始稳。隔年高欢临死时,叮嘱高澄一定要信任斛律金。北齐建立后,斛律金被封为咸阳郡王,加封太师。柔然进攻北齐,斛律金亲自领兵抵御,取得胜利。天统三年(567年)斛律金病卒。 天统三年(567年),斛律金去世,享年八十岁,谥号"武"。其子斛律光亦是北齐名将。因为他在秋天回到洛阳朝见皇帝,直到春天再回到驻守的部落,所以人称"雁臣"。
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祖籍梁国甾县(今安徽省砀山县),后定居于魏郡斥丘(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北乡义)。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 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隆文镇,隶属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地处梅县区东北部,距梅县区人民政府62.5公里。东连桃尧,西邻蕉岭县高思,南与松口、白渡交界,北与松源接壤。 总面积113.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隆文镇总人口23534人。 截至2019年,隆文镇辖1个社区和14个行政村, 镇政府驻隆文墟。隆文镇清代前属溪南郡溪二图。建制于清康熙年间,时称龙牙堡。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嘉应州知州将“龙牙”改为“隆文”。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改设隆文区。1950年,改称隆文乡,属梅县梅东区。1952年7月,撤销梅东区,改设隆文区(辖原尧塘乡)。1956年,撤区复称隆文乡。1958年,并入梅东人民公社。1959年,从梅东分出,成立隆文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区。1987年4月,改称镇。 隆文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宜耕宜牧;年平均气温21.3℃,平均降雨量1528.5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8%。 2018年,隆文镇财税入库1132.5万元,同比增长5.3%;镇级净收入296.5万元,同比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758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66元,同比增长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