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元稹(779~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贞元九年(793)以明两经擢第。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读之,始作诗。贞元十五年,初仕于河中府。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娶名门女韦丛。数年后,妻亡。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后得宰相裴□提拔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劾奏不法官吏。为此得罪宦宫权贵。元和五年,宦官与元稹争宿驿舍正厅,击伤元稹,反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六年,裴□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为时论所薄。元和十年一度回朝,不久出为通州司马,转虢州长史。这一时期作诗甚多,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元和十四年,再度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拜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依附另一派宦官的李逢吉所倾轧,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入为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逝世于镇。元稹的创作,以诗的成就最大。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元稹生前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之合集多种。其本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诔、论议等共 100卷,题为《元氏长庆集》。宋时只存60卷,有三种刻本:闽本(建本),宣和六年刘麟刻;蜀本,刻者不详;浙本(越本),乾道四年洪适据刘麟本复刻。明嘉靖三十一年,董氏曾据洪适本翻刻,《四部丛刊》又据董刻本影印。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另据杨循吉从陆士修借钞刊行影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 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可参看。
黄本(约1436-1488),字乔岳,号朂斋,江西乐安同富黄氏第17世,明正统元年前后生,成化元年乙酉以诗经中乡举,成化二年春登罗伦榜第。成化四年戊子秋,授湖广石首县尹,初令知县,抚民如子,莅政有方,时荆襄寇起,兵旅之费,多出郡邑,措置不覆,上下重之。三年,铨曹以巡抚、巡按、布按二司官杨璇等连章保奏,以清慎特擢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后奉敕往云南清理军政,疏核守监郑文奎不法事,权事汪直庇之。以道遇韦英失敬,遂为英鞭挞不可言。成化十三年夏四月,自云南、贵州清军刷卷还,汪直令韦瑛搜得象笏一,执送锦衣卫,诬本落职,问为民。部署台省,交章论究,不报。宏治初召还,未及赴任,卒于家。
高武兴王高普 ,字德广,平秦王高归彦兄归义之子也。性宽和有度量。九岁,归彦自河州俱入洛,神武高欢使与诸子同游处。天保初,封武兴郡王。武平二年,累迁司空。六年,为豫州道行台、尚书令。后主奔邺,就加太宰。周师逼,乃降。卒于长安。赠上开府、豫州刺史。
高克恭 (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色畏吾儿(今维吾尔族),高克恭的先人来自西域,先定居于大同,后移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 由京师贡补工部令史,选充行台掾,擢山东西道按察司经历,历河南道按察司判官,大中时,官至刑部尚书。画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李成笔法,专取写意气韵,工山水画,亦擅长墨竹,与文湖州并驰,造诣精绝。
郝彬(1259—1320),字景文,霸州信安(今河北霸县)人。历任扬州路治中、江淮财赋总管、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元武宗时擢升为中书省参知政事、尚书省参知政事。
祝尧,元代赋论家。字君泽,江西上饶人。博学能文。其主要贡献在于赋学研究,代表作有《古赋辨体》等。
王蔚,字叔文,香河人也。登皇统二年进士第,调良乡丞。治绩优等,补尚书省令史,知管差除。蔚性通敏,晓析吏事。寻授都事,以丧去。起复,行左司员外郎,迁郎中。 本 名王蔚字叔文所处时代金籍 贯香河 大定二年,超授河东北路转运使,谕旨曰:“汝在海陵时,行事多不法。然朕素知尔才干,欲授以内除,而宪台有言,以是补外。如能澡心易行,必当升擢,否则勿望再用。”既而察廉为第一,授中都路都转运使。改吏部尚书,以断护卫出职事不当,夺官一阶。顷之,出知河中府事,迁南京留守。十五年,拜参知政事,蔚恳辞不任负荷,敕谕之曰:“卿但履正奉公,无或阿顺,何以辞为?”十六年,出知真定府事,累转知河中府。明昌元年,召拜尚书右丞,致仕,卒。
王文统(?—1262年),字以道。益都(今属山东)人。元初政治家。王文统少时喜读讲权谋的书,金朝末年考中经义进士。此后以所学权谋之术游说各地军阀。后来投靠割据益都行省的李璮,被留为幕僚,为李璮出谋划策,取得涟、海二郡。中统元年(1260年),被元世祖起用为平章政事,总管内外百司的政务。中统三年(1262年)二月,李璮反元,王文统被认定为李璮同谋,与其子王荛一同被处死。王文统主持中书政务时间虽短,却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时,在北方大规模地实行了汉法。在忽必烈对阿里不哥的战争中,王文统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这些对于元朝的建国及其巩固起了重大作用。 
王志谨,又叫王栖云(1177 — 1263 ),元代全真道士,法号志谨,又称栖云真人。自幼夙有道缘,及长至山东拜郝太古为师,口传心受,道法大进。太古仙逝后,韬光晦迹,由是获全于乱世。后从长春真人北游燕蓟,隐居于山林之间,诸方学者多从之质疑,令闻遐播。长春仙去,遂远出游方,所至之处,老少贵贱与方外之士皆罗拜于前,愿为门弟子者动以千数。无论童隶,凡有拜问,即答之,其云:“凡隶玄门,皆太上之徒,吾之昆季也。天下之患,莫大乎傲慢轻易。道性人人具足,奚分长幼乎?”闻者无不叹服。元中统四年(1263)羽化,倾城号泣三日。 著作为《盘山语录》。 王志谨,金元间道士。号栖称子。师从郝太古。金宣宗贞祜年间,志谨于盘山开门授徒,讲道论玄,四方学者称集。元朝时,赐号“惠慈利物至德真人”。门人论志焕编次其言为《盘山栖称王真人语录》90余条。王志谨论道,以《清静经》为宗兼融禅宗心性本净之说,颇具道禅混融色彩。 王志谨认为金丹乃是人的本来真性,修行者首先得明自己本分事,次要通教化,尤其要在境上炼心,对境无心,不染不著,顺其自然。又称“人生于世,所为所作,无不报应。”借佛教轮回报应说,屡屡告诫习道之人要常思己过,切忌骄矜,应韬光晦迹,安贫守朴,“苦已利他,暗积功行。”于初学者确有指点迷津之功。
王彧(413年-472年),字景文,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朝宋重臣,东晋太傅王导五世孙,左仆射王僧朗之子。 [1] 王彧出身琅琊王氏,深得宋文帝刘义隆器重。起家太傅主簿,转太子舍人,历任诸王幕僚,迁宣城太守。孝武帝时期,调任东阳太守。后来,入朝任御史中丞、散骑常侍、司徒左长史,坐罪免官。大明年间,起任秘书监、太子右卫率、江夏太守、给事中、侍中、领太子中庶子。前废帝即位后,出任南平太守,迁吏部尚书、右仆射。宋明帝时期,授左卫将军,从平义嘉之乱,历任丹阳尹、江州刺史。从平刘子勋之乱,晋爵江安侯,历任左仆射、扬州刺史、太子詹事、中书监(令)、太子太傅、散骑常侍、扬州刺史。 泰豫元年,坐罪赐死,时年六十岁,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