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乌桓人,曾劝后燕太原王慕容奇拒绝接受慕容盛的命令。 盛既诛汗,命奇罢兵。奇用丁零严生、乌桓王龙之谋,遂不受命,甲寅,勒兵三万馀人进至横沟,去龙城十里。盛出击,大破之,执奇而还,斩其党百馀人,赐奇死,桓王之嗣遂绝。群臣固请上尊号,盛弗许。
王养 ,直隶开州(今河南濮阳)人,明末曾任襄垣县令。王养小时候因品学兼优、累试优等而由地方选拔、推荐成为当时教育体系中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生员。明崇祯时任襄垣县令。七年后,清顺治时(1644 年)为御史、参政。顺治二年(1645 年)任苏松常镇粮储。顺治三年(1646 年)任河南右布政使。顺治四年(1647年) 、五年(1648 年)任安徽巡抚、右佥都御使等职。王 幼承庭训,天资聪颖,有极好的家学渊源。 其祖上是书香门第。王 在任襄垣县令时出版的由其父王英明撰写的《历体略》 ,被认为是在西学冲击下首本由中国士人完成的作品,也是最早一本试图汇整中西有关天体运行知识的作品,有重要的人文思想与科学价值。 王养任襄垣县令时,政绩突出。 《襄垣县志 · 营建考 · 城郭》篇载: “崇正间知县王 甃砖城三面,高三丈,女墙八百九十有一。 ” 《襄垣县志 · 名宦》载:“王 ,直隶开州选贡,崇正时任襄令,严明果断,豪强敛迹,盗贼破胆,修城三壁,俱以砖甃,兆民赖之。 ”官至安徽巡抚。
王廷凑(?-834年),字号不详,蹛林州(今内蒙古克什腾旗)人,回鹘阿布思部人。唐朝时期藩镇将领,赠礼部尚书王升朝之子。 曾祖为王武俊养子,故冒姓王,世为成德军骑将。沉鸷少言,雄猜有断,好读兵书,为成德军衙内兵马使。长庆元年(821),袭杀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自称节度留后。朝廷派兵征剿,诸军劳师无功,遂令兵部侍郎韩愈前往宣慰,授成德节度使。诛杀山南东道节度使牛元翼全家,勾结幽州节度使朱克融、镇州节度使史宪诚,共拒朝命。大和元年(827),协助沧州刺史李同捷反叛朝廷,削去官爵。李同捷伏诛后,献出景州,遣使请罪,拜检校司徒、成德节度使、太子太傅,册封太原郡公。大和八年(834年),去世,累赠太师。
燕荣(?~603年),本姓慕容,字贵公,涿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鲜卑族。北周到隋代名将,大将军燕偘之子。 [1] 刚强严厉,颇有武艺。北周时期,门荫入仕,授内侍上士,保卫皇宫。跟随北周武帝征伐北齐,授开府仪同三司、高邑县公。隋文帝称帝,授大将军、落丛郡公,出任晋蒲第二州刺史。跟随河间王杨弘大败突厥,迁上柱国、青州总管。参与隋灭陈之战,授行军总管,攻取吴郡。擒获叛军首领萧瓛,迁检校扬州总管。入为右武候大将军。出任幽州总管,抵御突厥,暴虐凶残、贪赃污秽。 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坐罪赐死。孙女嫁给唐太宗,成为燕德妃。
李训(?-835年),本名仲言,字子训,改名李训,字子垂,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 [1] 。唐朝宰相,右仆射李逢吉从子。 出身于陇西李氏,进士及第,补位太学助教,进入河阳幕府。因罪流放象州,遇赦还京。后来投奔郑注,得到权阄王守澄的推荐,进入禁中,为唐文宗讲解《周易》,历任四门助教、国子博士、侍讲学士、兵部郎中。 大和九年(835年),拜翰林学士,迁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策划“甘露之变”,谋划诛杀宦官,事败被杀。
李楷洛(?—744),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人,契丹族。唐朝将领,名将李光弼父亲。 [1] 延和元年(712年),以左骁卫将军参与冷陉之战。开元初年,累迁左羽林大将军,册封蓟国公。 [2] 出任朔方节度副使,率兵击退吐蕃于河源,得胜还朝,卒于道上,获赠营州都督,谥号忠烈。凭借儿子李光弼兄弟的功勋,累赠司空。
李同,南通州余西场举人,忠孝迂腐,不能仕。每三年,必赴京,应进士试,屡落榜。年八十,须眉皆白,仍随子、孙赴京博取功名。
[金]善刻碑,大定二十九年(一一八九)刻肥城县幽栖寺重摹范公忠智碑。
刘懿(?——125),男,汉族,一名犊,汉章帝刘炟之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汉安帝刘祜堂弟,东汉第七任皇帝,125年5月18日―125年12月10日在位。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汉安帝去世,阎太后为把持国政,在其兄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刘懿在位时,阎显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同年十月,刘懿因病驾崩,之后宦官孙程等人合谋诛杀阎显兄弟和江京,并迎立济阴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皇兴三年(469年),册立皇太子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军中积劳成疾,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 ,后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文,庙号高祖,葬于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