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南宋大臣,北宋末词人曹组之子。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清]原名恺,字子可,浙江德清人,家京师。骏谟(一八一六――一八七九)子,国子监典簿衔。生有残疾,故杜门读书。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 [1-4] ,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房式(?—812),房琯之侄,河南人。举进士。李泌观察陕州,辟为从事。泌入为相,累迁起居郎,出入泌门,为其耳目。及泌卒,再除忠州刺史,韦皋表为云南安抚使,兼御史中丞。皋卒,诏除兵部郎中。属刘辟反,式留不得行。
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 ,字玄明,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南燕开国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 ,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弟弟,母为辽东公孙氏。身体魁伟,博览群书,清明谨慎,多才多艺。前燕时期,历任幽州刺史、魏尹、散骑常侍,册封范阳王。太和四年(369年),参加枋头之战,打败东晋军队。前燕亡国后,受到前秦天王苻坚厚待,出任张掖太守。参加淝水之战,册封奋威将军。后燕建立后(384年),授车骑大将军、范阳郡王,参决政事。惠闵帝慕容宝继位后,迁特进、车骑大将军、护南蛮校尉、冀州牧,镇守邺城。隆安二年(398年),率众进入滑台,建立南燕政权。隆安四年(400年),正式称帝,年号建平。建平六年(405年),册立侄子慕容超为太子,同月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献武,庙号世宗。
徐中行,北宋末年临海人,理学家,教育家,以“孝、悌、睦、姻、任、恤、中、和”八种善德闻名,人称“八行先生”。曾得司马光称赞,因愤世嫉俗,隐居黄岩委羽山。晚年教授学生,东瓯各地学子,纷纷来投。他的第三个儿子庭筠,深得乃父之风,曾指点黄岩县尉郑伯熊(永嘉学派)理学,与父合称为“二徐先生”
张济(?-196年),字号不详,武威郡祖厉县(今甘肃省靖远县)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破羌将军张绣的叔父。 初为董卓部将,骁勇善战。董卓被杀后,联合李傕攻破长安,出任羽林中郎将。初平三年(192年),升任镇东将军,册封平阳侯,屯兵于弘农。张济支持汉献帝东迁,升任骠骑将军。后来因不睦于董承、杨奉,便与李傕、郭汜一同追赶献帝。建安元年(196年),面对军队缺粮,进攻穰城,中箭身亡。死后,部队由侄儿张绣接管。
孙镇,女,生卒年不详。其父孙光燮,嫁范履福为妻,善画,尤其擅长山水画,工诗。
孙逖(tì)(696年~761年),字子成,博州武水(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人。唐朝时期大臣,宋州司马孙嘉之之子。 学穷百家,善于属文。十五时,撰写《土火炉赋》,得到宰相崔日用称赞。考取进士,授山阴县尉,迁秘书正字。开元十年(722年),通过制科考试,授左拾遗,迁起居舍人。开元二十一年,入为考功员外郎、集贤院修撰,得到吏部侍郎王邱和相国燕国公张说推崇。掌管选拔人才二年,提拔杜鸿渐、颜真卿、李华、萧颖士、赵骅等人。随同苗晋卿一起成为中书舍人、知制诰,充任河东道黜陟使。天宝三载,权判刑部侍郎,迁太子詹事。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去世,时年六十六岁。广德二年,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有集三十卷。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开国君主(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116] 、军事统帅。 [117]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被曹操表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又得张昭、周瑜等委心服事,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征讨反抗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有荆州,挥兵南下。议者多劝迎操,惟周瑜、鲁肃坚决主战,遂与刘备联军大破操军于赤壁。[115]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黄龙二年(230年),所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今台湾)。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概述内图片来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