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献数据库平台
注册
登录
首页
文献档案
文献专题
关系网络
知识服务
历史人物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历史事件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民风民俗
文化生活
祭祀年节
婚丧嫁娶
衣食住行
景观建筑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公共建筑
民居建筑
景观地点
系统说明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
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唐烈
关系图表
史料记载
图表影像
研究论文
七言律诗,游圆明寺,作者唐烈 山光尽处窅难通,旧是逃禅帝子宫。 仄径尚萦前代藓,高堂犹敞大王风。 门前斑柏森如戟,溪外斜阳照似空。 入梦一灯青炯炯,牟尼珠映月明中。
聂守节
关系图表
史料记载
图表影像
研究论文
相距顺州不远的檀州庙学碑,记载了后至元元年 (1335 )知州聂守节上任后重修庙学之事。重修后的檀州庙学 “殿三楹,葺两庑增其楹为六。
刘履泰
关系图表
史料记载
图表影像
研究论文
元代诗人刘履泰作有《镇湘楼》诗:“楚湘尽处水偏清,孤阁凭虚扼建瓴。西下溪流喧石碛,南来岳色满窗棂。渔樵小集朝成市,阛阓相仍夜举铃。未必遂穷千里目,挹将空翠坐中青。”
刘垓
关系图表
史料记载
图表影像
研究论文
刘垓,字仲宽,宋末元初名将刘整的第四子,官至奉国上将军、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 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仅13岁的刘垓受命管理移居成都的民匠。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随刘整入朝,授管军万户,佩金虎符。 至元四年(1267),驻扎眉州(今四川眉山)、简州(今四川简阳)。从围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攻破五获石城,白马,资江等城寨。 至元六年(1269),从败宋军于龙填。至元九年(1272),入值东宫宿卫。至元十年(1273),从战樊城。四月,御史言刘垓与阿里海涯的儿子忽失海牙素不知兵,帝命以万户还成都。 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败宋师于嘉定城外,收抚嘉定等路,拓地一千五百余里,以降将及蛮酋入觐,进拜都元帅。宋亡,蜀地未尽平,枢密院奏泸州是刘整旧日管辖的地方,请使刘垓以都元帅领之。 至元十四年(1277),攻克泸州之珍珠堡,降其守将。至正十六年(1279),入朝,拜同知四川北道宣慰司事。至正二十年(1283),移四川南道。至正二十一年(1284),邱德、祖迷等策划作乱,刘垓擒斩之。 至正二十三年(1286),入朝,诏问宋降将,刘垓即奏:“先臣在襄阳,以吕文焕来归,今为右丞;在沪州,以管如德来归,今为左丞。臣在西川,以昝万寿来归,今亦为右丞。”帝即擢刘垓为左丞,为参知政事吐鲁华所格而止。刘垓又奏:“江南平,臣不敢自言先臣功,惟上念之。”帝曰:“朕未尝忘尔父也。”授刘垓镇国上将军、陕西四川等处行省参知政事。旋改四川等处行省佥事,又改行尚书省事。 至正二十九年(1292),拜辅国上将军、四川行省参知政事。未几,谢病归。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起为奉国上将军、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八番顺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佩金虎符。蛮酋南列等纳款,赐弓矢、衣甲。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移镇广东,奏言:“军士不习水土,宜移中原,屯戍于内地。”从之。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卒,年六十四。垓廉于财,卒之日,仅存中统钞四百贯云。
刘本
关系图表
史料记载
图表影像
研究论文
刘本,字原之,四川省富顺县西部鼓井方(今板桥镇)人,约出生于明朝宣德年后朝(1430—1435年),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中进士,授贵州按察使,后晋升为京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因疾死于任上。在贵州任中,嫉恶如仇,治狱严谨,多有惠政。殁后,被封为“黑煞福神”,贵州明代至民国时期犹祀“黑煞福神”。 [2] 在富顺文庙乡贤祠,设有刘本牌位。现在,富顺板桥镇一带还有刘本的后裔。 刘本死后,其遗体从贵州运回家乡龟蛇山埋葬。 [1] 墓址在板桥乡王湾十一队石人山(原名龟蛇山)上,建于明嘉靖丁亥年,占地面积85平方米,土冢长14米、宽11米、高2.9米,墓前有石碑三块,另有石人、石马、望柱等在墓前排成两列,前沿是石砌台阶,规模宏壮。笔者前来探查时,其配套建筑早已毁损,只其土冢尚存。 [1] 刘本祠:2012年自贡政府公布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富顺板桥镇的王湾村16组,是贵州人民为纪念其功绩所造。 在贵州任中,嫉恶如仇,治狱严谨,多有惠政。殁后,被敕封为黑煞神,贵州通省至民国,犹祀黑煞神。任中,适逢贵州天旱,饥荒惨重,刘本极力在四川调运粮食拯救,深受人民称颂。 当地人民为纪念这位廉洁不阿之士,曾在永年乡场口建造了一座黑煞神庙,用楠木浮雕刘本正襟危坐立体像于木椅上,秃顶穿绵乡鸾袍,头戴朝冠,要他保四方清静,左右平安。平时祈祷,消灾治病。逢年过节祭祀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由此观之,刘本在生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赵承禧
关系图表
史料记载
图表影像
研究论文
赵承禧,曾官御史(影印《诗渊》册三页二○八二)。 ·[赵总管诗] [普通古藉] / (元)赵承禧撰赵承禧 元 撰 : 南沙席氏 清嘉庆3年(1798) : 南沙席氏, 清光绪14年(1888)重修 《宪台通纪》,元代赵承禧编撰,记载元代御史台之建置沿革,皇帝对御史台诰命训敕,御史台百官姓名及其迁转情况等内容。《宪台通纪》原本早已亡佚,今传世本仅存于《永乐大典》。
赵良弼
关系图表
史料记载
图表影像
研究论文
赵良弼(1216-1286)字辅之,元代著名的外交家。赵州(今河北赞皇)人。元代女真族,本姓术要甲,音讹为赵家,因以赵为氏。初举进士,教授赵州。世祖时,任邢州安抚司幕长、陕西等路宣抚使、江淮安抚使、经略使、少中大夫秘书监等职。 聪敏智谋,敢于劝谏,深得世祖赏识,常纳其谏。任江淮宣抚使时,主张中国待日以亲藩之礼,被世祖采纳。1270年12月世祖择廷臣赴日,他不顾年迈请行,世祖特授少中大夫秘书监充国信使,持书赴日。世祖命派兵3000护送,谢辞仅偕书状官24人前往。1271年9月,抵日本肥前金津 (松浦郡),因太宰府置之不管,无结果。1272年3月,再赴金津,又为太宰府所拒。赴日期间他记载的日本群臣爵号、州郡名数、风俗土宜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返燕京后呈上。以在日所见具奏,不宜以有用之民力对日用兵,有益于中日友好。1285年 (至元二十三年) 退隐怀孟务农。赠推忠翊功臣、太保、仪同三司,追封韩国公,谥文正。 [1] 家族关系: 父亲:赵悫,金朝威胜军节度使,谥忠闵。 [3] 哥哥:赵良贵,嵩汝招讨使。 侄子:赵谠,许州兵官。 儿子:赵训,陕西平章政事。 特长: 诗文酬唱,及乐章小曲,无不精。善丹青,能书,工诗文词曲。 主要作品: 《周礼辨》《左氏庄列赋》《五星聚井》、《县象赋》、《录鬼簿》等。
赵安世
关系图表
史料记载
图表影像
研究论文
赵世安,北宋宗室,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四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之曾孙。 赵世安(?~1050),祖舒国公赵惟忠 [1] ,东莱侯赵从恪长子。皇祐二年卒,赠右骁卫大将军,追赠安陆侯,子二人,次令超赠景城郡公。
赵天爵
关系图表
史料记载
图表影像
研究论文
赵天爵,生活于康熙时期,字维修,号善士,通海大新村人。成了锡矿的开矿鼻祖。后人为了纪念他,都尊称他为赵老祖公。康熙年间的赵天爵正因为坚持不懈,发现了富矿,开一时之风气,当地人才把赵天爵当成了锡矿的开矿鼻祖,这也是最早留下姓名的组织者。 据《新纂云南通志》,清代云南较著名的滇商出现在清康熙年间,他是通海人赵天爵,他自幼贫寒,“无生业,为家人所不礼,乃入个旧厂假资开矿”,开矿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每得一旺洞强横无耻者辄出而与争,工人愤甚,欲与决斗”。一些无赖之徒却打起了矿洞的主意,又争又抢,矿工们恨不得把这些无赖除掉。天爵就劝他的工人说:“矿山甚宽,旺洞不少,吾辈但同心努力尽人事,以听天,何处不可发财,奈何以诸君之生命与人争钱财乎。”立刻命令工人放弃这种做法,而且多次这样劝解他的工人。这样一来,其他矿洞的人皆被他这种行为所感化,互相劝诫不能与赵天爵的矿工发生冲突,还争着借款给他发展生产。 他对待工人也很优厚,把美食分给他们,而自己吃粗粝的饮食还觉得挺不错。如此,工人都乐于为他工作。其最后的成功在于:“后竟得一最旺之洞以至巨富”。赵天爵“巨富”之后竭力散财行善,今天个旧著名的旅游景点宝华山上的宝华山庙就是他建的,成为一名胜。《新纂云南通志》最后对赵天爵给予了如此评价:“个旧厂自银、锡两矿发达以来致巨富者不知凡几,大抵身没之后名亦随淹,独天爵至今数百年来,个旧妇人孺子皆知之,且无一人忍斥其名,群称之曰‘赵老祖公’其盛德之感人也深矣。”赵天爵深知做生意当以和为贵,且致富之后不忘尽力做些公益事业,这样的实业家当是云南人的骄傲。 传说中的“矿王”叫赵天爵,他的名字的由来还说是因为矿工们传说:他妻子的脚,没有像其他旧社会的妇女那样被缠小过,而因此 叫“天脚”,在云南口语中“爵”与“脚”是同音,所以就叫他赵天爵。他长期在个旧老厂挖矿,但是在最先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采到大矿。后来有一天,据认为是1700年4月4日这一天,在矿洞中发现有“蓝蛇引路”,于是他的矿工们就由蓝蛇的指引下找到了大矿。人们后来就以此把它神话化,认为是由天神帮助而挖到了大矿。而且把赵天爵奉为神灵。叫做“赵老祖宗”或者叫做“赵老祖公”。 为感激老人三十年之辛苦,同心竭力而矿业大旺。凡开矿所得之财不私之于一己而尽修之于宝华山寺。宝华山寺修建好后,年岁已高的赵天爵在宝华山寺隐居,于1715年去世。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一次“赵公会”,参加者有个旧、石屏、建水厂商、矿工及通海同乡。
葛禋
关系图表
史料记载
图表影像
研究论文
葛禋,平定人,初仕为国子监伴读,升监察御史,枢密资议,工刑二部侍郎、运使,终工部尚书河间路总管,赠嘉议大夫、中书礼部尚书,追封顿丘郡侯。谥‘僖敏’。”他去世后,不仅被追封为“侯”,还被赐谥号“僖敏”。在明代被赐谥号为“僖敏”的,还有被赠“遵化伯”的著名军事将领吴克勤,少保兼太子太保汤世隆,曾任山东、浙江副使、获赠太保的陈镒。对比分析,就可以看出葛禋生前的荣耀。 葛禋,字从礼,居乡以孝友称历中外,以德望为名流推重,晋工部尚书河间总管。卒赠嘉议大夫、中书礼部尚书。”葛禋以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享誉乡里,以德望高为社会名流所赞赏,并因此而做到了工部侍郎的职位。在这几版《平定州志》的科举部分,没有葛禋考取举人、进士的记载。按葛力泉先生2008年《葛氏世系图谱》,“五世禋:字从礼,号仪斋。”“初授国子监伴读,历任监察御史、枢密院资议、工刑二部侍郎、工部尚书河南路总管。卒赠嘉议大夫、中书礼部尚书。” 虽然不是科举入仕,但葛禋的字写得特别好,是元代非常出名的书画家。
共12559条记录  第421页/共1256页
首页
«
1
2
...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
1255
1256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