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张业(892年-948年),本名知业,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将领、宰相。 张业早年历仕后梁、后唐两朝,在后唐灭前蜀之战中随军进入西川,隶西川节度使孟知祥麾下为右厢马步军都指挥使,率兵讨平蜀地盗乱。后随孟知祥反唐,作为先锋夺取遂州武信军,被任命为宁江军留后,后实授节度使,加检校司徒。他在后蜀建立后,进拜右匡圣步军都指挥使,与李仁罕等人分掌军权。孟知祥死后,太子孟昶即位,张业进拜检校太尉。 孟昶即位后,张业等人自恃先帝旧臣大多狂妄骄纵,剽掠百姓,其中以李仁罕和张业两人行为最为恶劣。明德元年(934年),十月,孟昶设计诛杀李仁罕全家,然顾忌张业执掌禁军所以并未对他动手,还升其为武信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后又升任司空,然任相后,张业依旧专横跋扈,甚至私下寻访剑士供其子左仆射张继昭学习剑术,遂被左匡圣都指挥使孙汉韶密告于孟昶,称张业谋反。广政十一年(948年),张业父子在入朝时被孟昶诛杀,张业死时57岁。死后家产被孟昶籍没。
唐人。僖宗乾符末,为鄂岳观察使。时黄巢军转战江南,绍曾募民为土团军拒之。后卒于镇
孙弘(?—252年),三国时期吴国大臣,扬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官至吴国中书令、少傅。 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各植党羽,孙弘即依附孙霸。孙权病笃,而太子年少,于是以孙弘领少傅。孙权临终,召他与诸葛恪、孙峻等嘱以后事,孙弘与诸葛恪同为顾命大臣。 [1] 孙权死后,孙弘因素来与诸葛恪不和,怕为所治,故而隐瞒了孙权的死讯,欲矫诏除掉诸葛恪,被孙峻告发。后诸葛恪请孙弘议事,于座中将其诛杀。
太子晋(约前567年—约前546年),姬姓,名晋,字子乔,生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为周灵王之子,幼时天资聪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喜爱音乐,奏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晋平公派当时名流师旷前往朝见,问他何为治国之道,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让师旷钦佩不已,因得病而英年早逝,无缘继位。其子宗敬改为王姓,后世的前蜀后主王衍以他为王氏始祖,加封庙号圣祖,谥号至道玉宸皇帝,故称玉宸大帝。
娄敬(生卒年不详),后因刘邦赐姓改名刘敬,西汉初齐国卢(今济南长清)人。娄敬作为齐国的戍卒,正被发往陇西戍边,同乡虞将军引荐他见刘邦,力陈都城不宜建洛阳而应在关中。刘邦疑而未决,张良明言以建都关中为便,遂定都长安。赐姓刘,拜为郎中,号奉春君。汉高祖七年,出使匈奴,认为不可击匈奴,刘邦非但不听,反将他押在广武。刘邦先到平城,主力未至,冒顿单于倾全国之兵,乘刘邦巡视白登之际,将刘邦团团围住。陈平解白登之围后,高祖复归至广武,特赦刘敬,当面认错,封二千户,为建信侯。娄敬建议与匈奴和亲,并徙六国后裔和强宗豪族十余万人至关中。(概述图片来源)
姚政,相州汤阴人,从岳飞起兵,建炎四年(1130)与岳飞杀建康留守司叛逃统制刘经,并有其军。
和士开(524年~571年),本姓素和氏,字彦通,清都尹临漳县(今河北省临漳县)人,
周舍,生卒年不详,正卿赵鞅家臣 ,好直谏,云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以记其君之过。卒后,赵鞅称为“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 )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刘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厚伟壮,少时知名于世,名列“八俊”。早年因参与太学生运动而受党锢之祸牵连,被迫逃亡,光和七年(184年),党禁解除,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出任北军中候。后为荆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李傕等入长安,刘表遣使奉贡,被任命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假节,封成武侯。在荆州期间,刘表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然而刘表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后更宠溺后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权。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奉表次子刘琮为主;曹操南征,刘琮举州投降,荆州遂没。概述内图片来源:取自《图像三国志》
刘澭(759年-808年1月24日 ),幽州昌平(今北京)人。唐朝中期将领,尚书右仆射刘怦次子,中书令刘济异母弟。刘澭喜读书,擅武艺,因帮助刘济袭任卢龙节度使,被授为瀛州刺史。后在继承人问题上与刘济不和,遂于贞元十年(794年)率所部军民一万余口归顺朝廷,受唐德宗嘉许,被授为陇右经略使、秦州经略使、秦州刺史。元和元年(806年),升任保义节度使,累封彭城郡公。刘澭治军严整,轻财爱士,颇得人心,为外族所畏惧。元和二年(807年),刘澭病重辞官,于入朝途中去世,年四十九。获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景”。[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