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徐观,衢州(今属浙江)人。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知昌化县章伯奋葺合溪亭为新亭,次年观为之作记(清道光《昌化县志》卷一八)。
徐云,男,1972年10月出生,浙江淳安人,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曾任浙江省余姚市市长、中意宁波生态园管理委员会主任。 
尚杰,女,1937年11月生,河南洛阳偃师市缑氏乡尚村人,大专文化程度。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郑州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会员,巩义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企业之歌》特邀编委。
出生于高丽忠烈王十四年戊子(1288年),相当于中国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当时高丽的首都开城。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瑱是新进士大夫,母亲出自亦有着"三韩甲族"盛誉的月城朴氏。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李齐贤为有着"三韩甲族"声誉的庆州李氏益斋公派派祖。 李齐贤15岁及第丙科;17岁走上仕途,任录事;22岁任职艺文春秋馆;以后五年,先后历任西海道按廉使、进贤馆提学、知密直司、政堂文学、判三司事等官职。27岁之前他已经声名远播、政绩累累。1313年,高丽第26代国王忠宣王让位于太子忠肃王,他以太尉身份留居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构置万卷堂,以书史自娱,感到"京师文学之士,皆天下之选,吾府中未有其人是吾羞也",因召李齐贤来中国以为侍从。李齐贤1315年来中国,1341年回国,在中国生活了26年。在华期间,他遍交名士,与姚燧、阎复、赵孟頫、元明善、张养浩等过从甚密,以为知己
李思敬,安史之乱时唐肃宗李亨的内侍宦官。唐军光复长安、洛阳后,史思明请降。唐将李光弼很了解史思明。他知道史思明的投诚不过是权宜之计,要不了多久,他还会再叛。所以李光弼向肃宗献策:将计就计,派一个史思明信得过的人代表朝廷前往范阳宣谕慰问,借机做掉史思明。李亨采纳李光弼的意见,命内侍宦官李思敬随同乌承恩前往。
李仲良,字澹斋,江西玉山县冰溪乡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曾任湖南新宁县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平南知县。   李仲良上任伊始,励精图治,开凿疏通了占雍滩河道,方便了商旅的交通;为了培养人才,宣扬“教化”,创立了平南第一个书院——武城书院,不远千里聘请学识深厚的新宁州人玉星烛掌教。李仲良还捐薪俸帮助困难的学生。他执法严明,“案无遗牍积卷”,革除了原来收粮总催人这个苛刻0乡民的弊政。此外,他还均摊了“遗粮”,使田与粮相符,改变因买卖田地、开垦荒地造成粮赋的混乱,打击了鲸吞土地、逃避粮赋的富户和恶吏。   李仲良白天理政,晚上挑灯修辑地方志,由他主编的《平南县志》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共八卷。   李仲良和他的幕僚踏遍了平南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不少吟咏山水风光的诗词歌赋,还有不少关心人民疾苦、痛陈时弊的文章和记述重要事件的碑记。
李仲良,字澹斋,江西玉山县冰溪乡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曾任湖南新宁县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平南知县。   李仲良上任伊始,励精图治,开凿疏通了占雍滩河道,方便了商旅的交通;为了培养人才,宣扬“教化”,创立了平南第一个书院——武城书院,不远千里聘请学识深厚的新宁州人玉星烛掌教。李仲良还捐薪俸帮助困难的学生。他执法严明,“案无遗牍积卷”,革除了原来收粮总催人这个苛刻0乡民的弊政。此外,他还均摊了“遗粮”,使田与粮相符,改变因买卖田地、开垦荒地造成粮赋的混乱,打击了鲸吞土地、逃避粮赋的富户和恶吏。   李仲良白天理政,晚上挑灯修辑地方志,由他主编的《平南县志》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共八卷。   李仲良和他的幕僚踏遍了平南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不少吟咏山水风光的诗词歌赋,还有不少关心人民疾苦、痛陈时弊的文章和记述重要事件的碑记。
何升(生卒年未详),字文达,明淳安文昌人。正统戊辰年(1448)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正统末年,明朝内外交困,蒙古瓦剌部不断强大,首领也先经常骚扰边境,并准备大举南侵,明王朝危在旦夕。何升受命和御史杨春趱一起护运边饷,昼夜兼行,历尽艰难险阻,置生死于不顾。但由于英宗的腐败无能,明朝军队大败,英宗被俘于土木堡。战后遗骸遍野,何升在回京途中,将沿途骸骨掩埋。景泰年间(1450-1456),户部尚书金濂为军兴财用之急,主张更变明朝长期实行税亩之法,将夏秋两季的税粮一并予以征收,以备急用。何升认为,这将扰乱民心,于国不利,代宗采纳他的建议。天顺六年(1462),晋升为何南管河右参议。当时黄河经常发生水患,黄河两岸的人民深受其害。何升到任后,组织民工修疏河道,加固堤防,使漕运畅通,人民生活得以安宁。
朴赛因不花[1],字德中,肃良合台人,有膂力,善骑射,由速古儿赤授利器库提点,再转为资正院判官,累迁同知枢密院事,迁翰林学士,寻升承旨,赐虎符,兼巡军合浦全罗等处军民万户都元帅,除大司农,出为岭北行省右丞,升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四年,甘肃行省以孛罗帖木儿矫弑皇后、皇孙,遣人白事,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即欲署谕众榜,朴赛因不花持不可曰:“此大事,何得轻信,况非符验公文。”卒不署榜。既而果妄传。会皇太子抚军冀宁,承制拜朴赛因不花翰林学士承旨,迁集贤大学士,又为宣政院使,遂拜中书平章政事。大明兵逼京师,诏朴赛因不花以兵守顺承门,其所领兵仅数百羸卒而已。乃叹息谓左右曰:“国事至此,吾但知与此门同存亡也。”城陷被执,以见主将,唯请速死,不少屈。主将命留营中,终不屈,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