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乾隆三十七年 潘曾起: 文溯阁《四库全书》入藏后,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复校。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乾隆在避暑山庄翻阅文津阁《四库全书》时发现错讹,遂命将“内廷四阁”重校。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四库全书》总纂之一的陆锡熊即带领总校和分校赴盛京。由于盛京偏远,遂将部分《四库全书》底本直接带入盛京,由陆锡熊“总司校签,仍兼分阅,与详校之刘权之、郑际唐、关槐、潘曾起、翁方纲等,每人应分一千余函,谨将各书逐段均派,按股阄分,以专责成而均功力”。在复校过程中,当地官员对书籍管理十分严格,校勘人员所校阅书籍,由盛京将军指派专人“查照总裁官开列书名图记清单,赴阁照单查出书籍,登记册档,用黄盘连匣盛贮,派官敬谨押役抬交收发所查收。校毕发回时,仍令照前敬谨押回”,查对明确后再“归架销档”。此次复校,历经四月之久,至七月方才校毕,“计阅过书6100余函,此内点画讹误,随阅改处,查出誊写错落、字句偏谬书计63部,漏写书2部,错写书3部,脱误及应删处太多应行另缮书3部,匣面错刻、漏刻者57部”。五十六年(1791)七月,纪昀带人对文源、文渊二阁进行第二次复校,又查出不少问题,陆锡熊等人见此情状,担心文溯阁《四库全书》虽经复校,恐难免有错,便主动上奏请缨再赴盛京。乾隆允准后,陆锡熊等于翌年正月即前往盛京。因天寒地冻,一到盛京,一代学者陆锡熊即“以病寒卒”,年仅59岁。遂由礼部侍郎刘权之接替,开始了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第二次复校。
刘宇亮(?-1642年),字蓬玹,四川绵竹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内阁首辅。
朝代:宋朝 夏之中的诗词作品:古离别
毛文龙(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一名伯龙,字振南,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祖籍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明朝末期将领。 少时不喜读书,不事生产,游手好闲。后出走投奔叔父,袭其职为百户。天启元年(1621年),升任辽东巡抚王化贞标下的练兵游击,率兵两百攻破后金镇江(今辽宁丹东东北九莲城)。袁可立到任后,在皮岛(今朝鲜椴岛一带)设置东江镇时,任命毛文龙为副总兵,加授平辽总兵官,赐尚方剑,加封左都督,势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一个稳坐岛中,享其荣华富贵的"海外天子"。 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借阅兵为名,渡海来到皮岛,毛文龙前往迎接。毛文龙见了袁崇焕,语多傲慢。袁崇焕便以邀毛文龙观看将士骑马射箭为名,将毛擒获,数他十二大罪,取出尚方宝剑,将其斩首。后来,袁崇焕被崇祯帝所杀,两大罪状之一,便是擅杀毛文龙(另一条为私通后金)。
(?—1665)明末清初山西隰州人,字麟野。明崇祯举人,官至兵部郎。清顺治初任分守大梁道,筑河堤数百里,开陈桥旧河直南路。再迁武昌及天津道,官至工部侍郎,有廉声。
(1679—1743)清河南新安人,字宗华,号朴岩。吕谦恒子。康熙四十五年进士,任礼部主事。仕康、雍、乾三朝,为官稳重,律己俭约。官至仓场侍郎。
陆宗楷 字健先,号凫川,仁和人。雍正元年(1723),乡举第一,翌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告老归田后,乾隆初年间任敷文书院山长。
张士元 (1755—1824)江苏震泽人,字翰宣,号鲈江。乾隆五十三年举人。久不第。年老授教谕,不就。以撰述自娱。古文师法归有光。有《嘉树山房集》。
郭世勋(?—1794)汉军正红旗人,清朝大臣。乾隆中被授吏部主事。累任知州、安徽布政使、湖南布政使,贵州、广东巡抚等。曾坚决抵制英国对黄埔等地的干扰,控制对外出口。
庆锡,清朝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