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唐代诗人。又名少连,字延清。上元进士。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趋附张易之兄弟,坐贬泷州参军。中宗时,逃归洛阳,以告密有功,擢鸿胪主簿,迁考功员外郎。后事太平公主,复附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告发,贬汴州长史,改越州长史。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被赐死于徙所。宋之问的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对律诗定型颇有影响。原集已佚,有辑本《宋之问集》二卷。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贞观十一年(637年),卒。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司马绍(299年~325年),字道畿,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生于琅琊国(今山东省临沂市)。东晋第二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 ,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异母兄,母为宫人荀氏。司马绍性情孝顺,文韬武略,聪明有机断。永昌元年(322年),正式即位。在位期间,凭借弱势之中央,成功制衡权臣世家,推动南方社会安定发展。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之乱,停止追究王敦党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导,保持与江东士族和谐关系,成功做好“王敦之乱”善后工作,稳定东晋的局势,对安定国家大局和皇室权威影响深远。太宁三年(325年),病逝,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肃宗 ,葬于武平陵。
史积容,清朝嘉庆年间历史人物。
刘秩,字祚卿,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唐朝时期大臣,史学家刘知几第四子。 起家左监门卫录事参军,迁刑部员外郎,出任陇西司马。支持唐肃宗即位,迁给事中,跟随宰相房琯出征,全军覆没,贬为阆州刺史,历任尚书右丞、国子祭酒,坐事贬为抚州长史,卒于任上。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唐代学者。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阳) ,后迁鲁山(今河南鲁山县)  ,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年)入朝,后卒于长安。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的集子常见者有明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生卒见元结墓表)
元祯,北魏官员,元岩之父,官至敷州刺史。 
侯康(1798-1837年),原名侯廷楷,字君谟,广东番禺人,清朝经学家、史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 道光年间,中举人。喜读十七史,爱南北朝诸史所载文。研精注疏,尽通诸经。好《左氏春秋》,欲著书以申预解,未成。治《毂梁传》,考其涉于礼者,为《谷梁礼证》。又考汉魏六朝礼仪,贯申三礼,著书数十篇。其余群经小学,皆有论说。尤深史学,正史外,搜集群籍,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为隋以前诸史作注。补撰后汉、三国、晋、宋、齐、梁、陈、北齐、周、魏十书艺文志并为其作注。另有《春秋古经说》、《后汉书补注续》、《三国志补注》等。 
字子琴,原名廷椿。广东番禺人。侯康之弟。
北周大臣于谨之子,曾任上仪同三司,追赠恒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