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林欲楫(1576-1662年)字仕济,号季翀,别号平庵,明末清初泉州晋江西滨人。生于明·万历丙子(1576年)十月。故宅在泉州城内三教铺宅顶。
林有台  [明]字德基,号南山,闽县(今福州)人。举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举人。历官户部郎中。精鉴赏,多蓄古人名迹。间作山水竹木,简洁可爱。能诗,著南山集。《明画录》、《福建通志》
杜蘅,字寄庵,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明末游宦于江南,清顺治中,自南京归故里后,散尽家财,焚其生平著作,自曰:"皤然一老,身历沧桑,无复名利想矣。"遂入崂山深处隐居,自此不复一践闹市。
李龙官(约1760年前后在世)字渭英。江西省宁都县东韶乡琳池村人。
李钟岳(1855年-1907年10月29日),男,一作李宗岳,字崧生,又字申甫,清末官吏,安丘县辉渠镇谋家河村人。18岁中秀才,39岁中举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进士。此后代理浙江衢州府江山县县令。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正月调任山阴县令。 后因处死秋瑾而感到内疚,1907年10月29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廿三日)上午9时许,在寓中悬梁自缢,年仅53岁。
李若珪(1569年-1637年),字昭华,号载心,明顺德府南和县圪塔头村人。万历甲辰科(1604年)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巡抚、刑部侍郎、刑部尚书,官阶正二品。
李东垣(1180~1251),男,汉族,又名李杲,字明之,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字凤山1628-?,潮州海阳县人
李应廌字谏臣,号愚庵,又号柱三。日照城太平桥人(日照市东港区人)于明崇祯十二年生于日照城太平桥(巨峰镇辛留村),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享年66岁。 康熙丙辰(1676年)科进士,康熙二十五年提督顺天学政,后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三十一(1692)年,被授内阁大学士光禄大夫正一品,封其妻梁氏为一品夫人,同时封其父李簠、祖父李永培、曾祖父李时勉均为光禄大夫太常寺少卿,封其母、祖母、曾祖母均为一品夫人,连封四世。康熙三十四(1695)年官方在其家乡日照县城正阳路修建牌坊,正门横匾有康熙帝御笔"四世一品"。李应廌是康熙朝著名公卿、学者、书法家和诗人。
朱绍文(1829-1904),艺名"穷不怕",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北京,中国清代艺人,相声艺术的创始人。 艺术活动主要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与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等七位艺人称为第一波"天桥八大怪"。 《都门汇纂·技艺门》有一首诗咏"穷不怕",称其善以白沙撒字,与弟子"贫有本"合说相声,在当时颇有名气。朱绍文幼年间在嵩祝成京戏班学丑角,未能唱红,改行多次,最后选择了说相声。他先后在北京北城和天桥一带演出,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首。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和太平歌词相传为他所首创,对北方曲艺和相声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