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忠州人,嘉靖中进士,知青阳县邑,无城,倭旧为患,登年创建不避怨劳,民赖以安。历任大理司正恤刑,广东多所平反出冤狱,五十余人,广人德之。所著有洗冤录。
田乐,号东洲,鄚州人。万历朝兵部尚书。乐少时家贫,读书 刻苦,通晓大义,胆识过人。隆庆元年、二年(公元1567—1568年) 连中进士,初授东阿令,有惠绩。
王体复,字阳父,号述斋,汾城镇城内村人。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进士,授官工部都水司主事,父亲怕他少年居官,傲满招损,特书:“勤、敬”二字诫勉。莅任后奉命疏浚天津河、白沙河,工竣刻制沿河务闸详图,得使后人有所遵循,人皆称之,后转任陕西兵备副使,倡议开渠引泾河水灌田。经详为规划,亲为督率,渠成可灌田数万亩,民赖以富裕。迨后,西部边陲报警,民不得安,体复不顾个人安危,单骑直入敌营,宣扬明朝威德,晓以仁义,敌寇慑服,边境安定,人民乐业。以功擢升河南按察使后,执法如山,铁面无情,一时强宗豪宦,大为敛迹,不敢冒犯。继升陕西左布政使,崇尚节俭,苏解民困,陋习革,新风树,万民称颂。不久内调顺天府尹。顺天为京师所在,皇亲国戚借势占田者有之,强行索要茔地者亦有之。体复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坚决抵制,严肃处理,使正气大张,邪气遏止。 旋擢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川东地方军务。总兵侯之胄邀功妄戮,体复予以弹劾抵罪。后因受排挤辞官归里后,设丽泽社,教授予侄及邑中士子,数十年中太平登甲第者多出其门。讲学之余,多方搜集地方史志资料,在嘉靖《太平县志》的基础上,细心整理,篡修万历《太平县志》。其诗文、著作有《姑射山人集》、《玩学集》、《评诗集》、《南征记》行世。 后起复为户部右侍郎,未逾月病卒,终年74年。赠如职,谕祭葬。
王荁 (明)字季儒。慈溪人。 髫龄即以词赋倾诸作者。万历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一时侪偶皆折节下之。十四年持节册封晋藩,报命至潞河卒。
王育仁(?-?)江西泰和县梅冈人。同进士出身,明朝官员。 王育仁出身泰和梅冈王氏,家族自宋朝以来,科名极盛,人才辈出。王育仁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举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式己未科三甲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顺天府固安县知县。后升四川涪州知州。
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王继礼中辛已进士,后任湖广按察使,卒于官 。王继礼,字行之,文县人。正德进士。嘉靖初,知阜城县。旋调常熟,阜城民请留不可得,为立生祠于常熟。海寇扰民相机擒之。寇平,赐白金文绮。以荐,摧监察御史,巡视团营,权度兵饷,整军容,勤罢役占科,克诸将领。巡按两浙,惩奸不少假,而居心持平。都御史台,称为贤.后迁徽州知府。在郡持廉秉公,大狱立判。迁浙江按察司副使。巡察河滨,严防御,广储犒,敌人不敢犯境。历官至湖广按察使。
王应选(1538~?)字俊卿,号午山。浙江慈溪人。明万历二年(1574)孙继皋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王应选曾受业于同乡学者颜鲸,以文章写得好与郑光弼、钱仲选、陈应式并称“颜门四弟子”,颇有声望。被权相严嵩看中,“虚席邀之”。王应选婉言谢绝。重修《大明会典》,大学士张居正请王应选为纂修官。未几卒。
王廷辅 (明)宁波人。嘉靖间任雷州卫指挥佥事。海盗犯海康,统军督战,身先犯敌,矢尽力穷而阵亡。
王学益(?-1561),江西安福县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官工部主事、兵部职方司郎中、福建按察司副使,应天府丞。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督兵平苗民起事。后为言官所劾,削职为民。久之,贵州守臣上疏言其平苗民功,复原官,协管都察院事。升右副都御史,历刑部左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告假还乡。再起为总理河道。召为南京工部尚书,未赴任,因病请休。嘉靖三十六年十二月初五日,明世宗诏以总理河道右都御史致使。嘉靖四十年十二月十二日卒。
王国祚(1386年前后在世),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紫微乡狭门村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征南将军汤和经略海上,奏请太祖实行海禁,徙昌国境内46岛居民入内地。国祚见乡民被迫背井离乡,决心上书展复翁州(唐舟山建县时名翁山,又称翁州或滃洲)。亲友恐其招祸,加以劝阻,他解释说:“翁州的兴废关系到海疆安定,海疆弃守,海上的盗贼就要骚扰沿海各地,内地的盗贼也容易流窜海上;若明利害,必能展复。”遂赴金陵(今南京),通过某王子(据传该王子曾来普陀礼佛,海上遇风,得国祚搭救过)面见太祖,力陈翁州不可废,创议办土团与官兵同守,获准不迁舟山岛居民。回乡传太祖旨,已徙者纷纷迁回原籍。巡检因未见部文,说国祚造谣,将其捆送金陵,太祖勉慰送归。复准不徙县城附近两里四村居民,使8000多人得以不徙。民众感佩,尊称国祚为“复翁先生”,送“复翁堂”匾额悬王宅厅堂。遗址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