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王守澄(?-835年),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宦官,诗人王建的同宗。元和中,监徐州军。元和十五年(820)与宦官陈弘志杀唐宪宗于中和殿,谎称宪宗服长生药而死,与梁守谦、韦元素等定策立穆宗。不久,知枢密事。文宗嗣位,进拜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唐文宗以弑宪宗逆党势盛,切齿痛恨,思除之。翰林学士宋申锡以除逆党为己任,被提拔为宰相。宦官先发制人,贬斥宋申锡。唐文宗又起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他们利用仇士良与王守澄的矛盾,擢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以分王守澄之权。又利用王守澄与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的矛盾,出韦、杨、王为监军,随后赐死。又以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以虚名尊之,实夺其兵权。再密遣人酖杀之,隐匿其事,仍赠王守澄为扬州大都督。葬于浐水。 
王守慎,唐时隐士.有美名。垂拱中为监察御史。时罗织事起,守慎舅秋官侍郎张知默
王士则,士平异母兄。承宗既立为节度使,不容诸父,乃奔于京师,用为神策大将军。及承宗叛逆,盗杀宰相,士则请移贯京兆府。
王僧辩(?~555年),字君才,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南朝梁名将,右卫将军王神念次子。 出身乌丸王氏,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等职。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屡获胜利,官至骠骑大将军、尚书令。梁大宝二年 (551年),拜大都督,领军讨伐兴兵作乱的降臣侯景,大获全胜,因功升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承圣元年 (552年),东扬州刺史陈霸先会师,水陆并进,攻破石头城,平定侯景之乱。 承圣四年,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贞阳侯萧渊明为皇帝,遭到陈霸先反对。陈霸先起兵十万,攻入建康,将王僧辩擒杀。
王俌(?~755年),字灵龟,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唐朝时期大臣,宰相王方庆之孙。 举明经进士,调补莫州参军,成为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幕僚,阻止契丹屈烈部入寇。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乱后,拜博陵常山二郡太守、河北招讨副使,惨遭杀害,追赠太常卿。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
乌承恩(?~758年),张掖郡(今甘肃省张掖市)人,羌族。唐朝时期将领,平卢军将乌知义之子。开元年间,起家平卢军先锋,战功卓著,与乌承玼号称“辕门二孔”。出任信都太守,迁冀州刺史。安史之乱爆发,被迫归降叛军,力劝史思明降唐,授范阳节度副使、张掖郡公。乾元元年(758年),联合族弟昌化郡王乌承玼图谋杀害史思明,事泄而死。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称“三十六体”。其诗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
毛煜,字施伯,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乡试二十六名。洪武四年,会试第六十五名,登进士二甲,授工部主事。
殷令名,唐朝大臣,河南陈郡(今河南淮阳)人,著名书法家。陈朝给事中殷不害之曾孙,弘文馆学士殷闻礼子,累官至光禄卿,封上柱国、建安县开国男。工于书画,与其子殷仲容、从子殷践猷皆以能书擅名一时,笔法精妙,代表作《裴镜民碑》、《头陀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