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麻贵(?-1618),大同右卫(今山西朔州右玉县)人,大同参将麻禄之子,明朝将领、抗倭英雄。万历初任大同总兵,万历十年(1582年)年迁往宁夏任总兵。万历十九年(1591年)受到弹劾被贬,赴边疆戍守。万历二十年(1592年)被重新任用,平定叛乱有功,提拔为总兵官。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任备倭总兵救援朝鲜‎,抵挡日本入侵。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开始镇守辽东,万历四十年(1612年)称病退职。死后被赐予祭葬。
福,字天赐,号长庵。自幼入宫,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供职清宁宫。翌年入乾清宫近侍,这年他才20岁。
鲍梓,字叔亭,河北南宫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十三年以知县授邑教谕,为人古直盾讷,通经训,工诗及书,尤精制艺,律法高而不泥于古。时制艺方崇尚骈俪,公力斥之,以三发性灵迪后进,一时翕然向往。翰林纪昀、御史戈涛、进士中书纪昭诸人,皆出其门。 ?
鲍宣(前30-3年),西汉大夫。字子都。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哀帝时,为谏大夫,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他在上书中,曾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后任司隶校尉。哀帝时为豫州牧,征为谏大夫,对哀帝宠信外戚子弟及幸臣董贤等,谏争甚切,其言少文多实。后拜司隶,因摧辱丞相,下狱,博士弟子王咸等千余人上书营救,得减灭髡钳。王莽秉政,因宣不附己,以事逮之入狱,自杀。
魏舒(?—前509年),姬姓,魏氏,名舒,亦名荼,谥“献”,所以也称魏献子。东周春秋后期晋国卿,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晋名将魏昭子绛之孙,晋军步战的创始者。在军事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由车战向步战的转移,仅此一件,就足已使他名垂青史。魏舒方阵的出现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帜。
魏照乘(?-1644),一作魏炤乘,字仲玖,号瑶海,直隶大名府滑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同进士,授金乡知县。天启时为吏科都给事中。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官兵部左侍郎。次年(公元1639年),因首辅薛国观欲结援党比,被荐入内阁,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寻进户部尚书。在阁四载,庸劣充位,为言路弹劾去。北京亡,徒步至南京,卒。
魏泽,应天府高淳(今江苏)人,一说溧水人,字彦恩。洪武中官刑部尚书。靖难之役后,谪宁海县丞。成祖杀方孝孺族党时,匿孝孺九岁幼子方德宗,使得免祸。
冯景隆 (明)字叔熙。山阴 (今属绍兴)人。
冯应京(1555-1606),字可大,号慕岗,安徽泗州人(现江苏省盱眙县),进士出身,累官至湖广监察御史。在湖北以“维护风化”为名弹劾泉州思想家李卓吾,又指使歹徒焚毁李卓吾所居之龙湖芝佛院,毁坏李预为藏骨的灵骨塔。后因案入狱,以利玛窦劝告,归依天主教。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等。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明崇祯贡生。崇祯七年(1634年),任福建寿宁知县。崇祯十一年(1638年)任满致仕回乡从事著述。晚年奔走反清大业,未成,忧愤而终。 冯梦龙家多藏书,辑有《三遂平妖传》《智囊》《广笑府》《春秋指目》《古今谭概》《墨憨斋传奇》《七乐斋稿》《燕都日语》《山歌》《寿宁县志》等。所辑话本《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他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 (概述图冯梦龙塑像取自宁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