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吴子孝(1495年~1563年),字纯叔,号海峰,晚号龙峰,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吴一鹏之子。生于明孝宗弘治八年,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年六十九岁。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授台州推官,擢广平通判。历官至湖广参政,被谗免官,漫游山水而归。南倭患严重之际,每为地方官出谋划策。欲删润《宋史》,稿未就而卒。文章弘衍浩博,著有《玉涵堂集》及《玉霄仙明珠集》传世。 (概述图片来源:清·顾沅辑《吴郡名贤图传赞》孔继尧绘 )
吴执御(1590—1638),字朗公,黄岩县城(今黄岩区)西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任济南府推官,洁躬执法,人称“吴靖街”。时宦官魏忠贤篡权,党徒在德州建生祠,府县官吏俱往祝贺,唯执御拒绝。
及侍郎名宦,字士显,别号二河,明代交河县城里人。生年不详,正德甲戊(1514年)进士,卒于1548年。因累官至户部左侍郎,故乡人以此称之,近五百年来,在泊头市一直流传着不少关于及宦的故事。
  卓人月(1606—1636),明戏曲家。字珂月,号蕊渊,别署江南月中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崇祯八年(1635)贡生。富才情,诗文词曲兼擅。早年撰千字《大人颂》,被誉为稳帖奇肆。和孟称舜、袁于令、徐士俊交善。著有杂剧三种,今存《花舫缘》杂剧一本。另有《蟾台集》、《蕊渊集》。又与徐士俊合编《古今词统》末附二人唱和之词《徐卓晤歌》。《词统》一书,杂记词林琐闻,王士祯评为“搜采鉴别,大有廓清之力。”此部著作较早明确提出戏曲应当反映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理论。
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小字车儿,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年—453年在位),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的弟弟,母为文章太后胡道安。刘义隆身材魁梧,博览群书,擅写隶书。 东晋时期,历任徐、司、荆三州刺史,受封彭城县公。 元熙二年(420年),授镇西将军,册封宜都郡王,元嘉元年(424年)即皇帝位。刘义隆剪除权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后,延续宋武帝刘裕治国方略,在“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查户籍,免除“通租宿债”,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 ,史称“元嘉之治”。军事上,遣将裴方明灭后仇池国,遣将檀和之重创林邑国,三度出师北伐北魏,均以失败告终。元嘉三十年(453年),为皇太子刘劭所弑,时年四十七岁,谥号为文,庙号太祖,葬于长宁陵。
刘东星(公元1538年-1601年),字子明,号晋川,谥庄靖,直隶州沁水县(今山西沁水县)人。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登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年后,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浙江提学副使、湖广右布政史、右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在立法平粜、解救灾民、治理黄河、开河围湖、修筑桥梁等重大工程中,为国为民办了不少好事。明万历二十八年,在开挖界首西湖和泇河引漕工程中,因积劳成疾死于治河任所,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东星一生酷爱文学,曾撰有《明灯道古隶》《晋川集》等著作。 [1]
刘季三(1821—1860),字梅士,武宣县东乡镇下莲塘村人。以武举从右江道张敬修战桂林、全州,授左江镇标守备。从向荣至江南,积功至副将,赐号直勇“巴图鲁”勇号,授赏花翎。咸丰八年,大兵攻秣陵关,季三於葛塘寺设伏,出贼不意,斩关入,火之,又破六郎桥贼巢,功皆最,清廷赐其,官至直隶通永镇总兵、记名提督,总统水路诸军。1861年11月战殁于沙场,诰封刘季三“振威将军”,从一品官衔。 [1]
刘国轩(1629年-1693年),字观光,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四都镇溪口村人, 明郑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刘国轩早年即以智略闻名乡里。清军入关后,战争波及刘国轩的家乡,乡民结寨自保,刘国轩曾献伏兵计,并亲自指挥乡民大破扰民之敌,略申其将兵之才,此时他年仅15岁。 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投到郑成功之下,后来参与1659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围攻南京之战、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战役。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十二月)封镇国公。 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在澎湖海战担任统帅,却被施琅击败。同年八月,刘国轩在说服郑克塽和群僚后,即令修表归顺清朝。仕清之后的刘国轩在天津任上进行建设,政绩卓著。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刘国轩在天津病逝,终年65岁。康熙帝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保。 
傅希挚,号后川,京师真定府衡水县(今河北省衡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傅寿,明代戏曲女艺人。字灵修。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尤以北曲见长。潘之恒为之撰《傅灵修传》(载《鸾啸小品》卷八),称其“戏为曼声遏云,吴人咸挢舌不下”。又记其与兄傅卯合演《司马相如传》(即韩上桂著之《凌云记》),“宛然绝代才人复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