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朱天麟(?——1652年),字游初,号震青,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人。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进士,授江西饶州府推官,有惠政。清兵陷南都,亡走福州,唐王擢少詹事,署国子监事。永历二年(公元1647年),昭宗以礼部召。次年,擢礼部尚书,寻拜东阁大学士。党争交恶,辞职移居庆远,屡召不赴。八年,清兵进逼,奉命经略左右两江土司,兵未集,清兵逼南宁,从桂王出走,道中病剧,次年卒于广南西坂村。赠太保、建极殿大学士,谥“文靖”。
张鹏翼(1633~1715)清康熙年间著名理学家。字蜚子,晚号警庵。明崇祯六年(1633)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归龙岩市管辖)新泉。幼年体质羸弱,性聪颖好学,十四岁即熟读《四书集注》,深受朱熹注文思想的影响,从而悟彻其理。他提出“心当在身内,身当在心内”的一种朴素辩证关系论。这个从幼年学习中悟出的理论,奠定了他“五十(岁)后,专用持敬寡欲”的修身养性办法来加强自己的坚强治学毅力。  
张鸿猷(1855~1927年),字彝夫,海南省陵水县城内人。幼年时家穷,但由于聪明勤学,崭露头角,被一富贵人家请去当其无心向学的两个儿子的免费陪读生,学业得以提高。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丁酉科考中拔贡,曾被委派为广东镇平县(现广东省蕉岭县)当县学教谕。但他看到本地黎汉民众生活贫穷,文教落后,人才缺乏,便以“母老病重”为辞不赴任,立志留在家乡兴学育才。他从设馆授徒到执教公学,从其门下出了下沙村举人叶联梓等高徒,在陵水士林中享誉非凡。
张道源(?~624年),本名张河,字道源,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 祁县)人。唐朝初年大臣。 张道源年轻时,以孝行闻名乡里。十四岁时,父亲去世,居丧期间,悲伤过度。县令郭湛特别将其乡里改为“复礼乡至孝里”。长大后友人一同外出游玩。半夜时,友人突然病死客店。为了不惊扰主人,强忍悲痛,不敢大哭,睡在尸体旁边,直到天亮后才放声嗷哭,之后又徒步将友人尸体护送回家,得到舆论称赞。 隋朝末年,累迁监察御史,面对朝政混乱,辞官返乡。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召为大将军府户曹参军。攻克京城后,受派前往山东抚慰,尽心得法,燕赵之地,竞相来归。高祖下诏予以褒奖,累封范阳郡公。淮安王李神通平定山东后,令张驻守赵州,被窦建德俘虏。窦建德出兵河南,后方空虚,张道源秘密派人回京,请求派兵直捣敌巢。窦建德失败,返回长安,拜为大理卿。 当时,何稠获罪,官府籍没其家属,赐与群臣为奴。张道源认为,祸福无常,仁者不能趁人之危,掠人子女为奴仆侍妾。于是,以衣食相赠,将其遣送回家。不久,调任太仆卿,后出任相州都督。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去世。官至九卿,却无产无财,去世时,家中只有两石粟。唐高祖十分惊异,赐其家绸帛三百段,以为抚恤。追赠工部尚书,谥号“节”。
张琛,字问亭,宛平人。乾隆壬子副贡,官紫阳知县。有《日锄斋诗存》。
张尔奎(1634~?) 清初藏书家。字锡公,山东邹平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张延登,官至工部尚书。
(1781—1847)甘肃武威人,字时霖,一字伯瀹,号介侯,又号介白。嘉庆四年进士,官贵州玉屏、四川屏山、江西永新等县知县。治事简易而持法甚严。游迹半天下。长于姓氏之学,工词章,兼治金石,留心关陇文献。有《姓氏五书》、《续黔书》、《秦音》、《养素堂集》,又辑刊《二酉堂丛书》。
张桐 字荆南,有孚次子,今属安徽省桐城市,清雍正四年(1726)举人。
张应瑞家族墓地:又称元代蒙古弘吉刺部王傅张氏家族墓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镇国公府村北1.5公里的山脚下,于1970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葬有元代蓟国公张应瑞及两代先人和后人。
张延龄(约1477-1546年),兴济人。父亲张峦,他兄弟两被封赏,他当时只有10几岁,以都督同知封建昌伯(1492-1503年)。1503年进‘建昌侯’,加太保。嘉靖八年(1529)尽革外戚封,不得世袭,与兄鹤龄均在革中,因而横行不法,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坐事下狱论死,大臣争谏,世宗不得已,命长系狱中。1541年(嘉靖20年)姐姐昭圣孝慈太后死,1546年被斩于西市,时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