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巷南口至北口,北锣鼓巷两边所有之倒钞胡衕、经厂、粉子亭、谢家胡衕、伽蓝殿、法通寺、净土寺、豆腐池儿胡衕、高古庵、郎家胡衕、碾儿胡衕,为二参领之十四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新桥大街向北至方家胡衕,为头参领之十佐领居址。自方家胡衕向北至城根,为二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国子监前后头条胡衕、二条胡衕、三条胡衕、方家胡衕、国子监、大沟巷、萧家胡衕,此七条胡衕为三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柏林寺前所有之鼓哨胡衕、草厂、王大人胡衕、柏林寺,此四条胡衕为四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自北小街南口至城根胡椒圈之周围手帕胡衕、羊馆胡衕、针线胡衕、宽街,此四条胡衕为五参领之十佐领居址。同上
增正白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与镶黄旗接界之处,系自府学胡衕东口向南,各按参领,至四牌楼豹房胡衕东口。与镶白旗接界之处,由皇城根至东大城根。满洲官兵,自镶黄旗接界处之棉花胡衕东口,循大街向南至大佛寺西北角,为头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大佛寺西北角向南,至豹房胡衕西口,为二参领之十六佐领居址。皇城东边所有之宽街、草厂胡衕、取灯胡衕、晾谷厂、弓弦胡衕、双塔胡衕,此六胡衕为三参领之十六佐领居址。两大街所有之铁狮子胡衕、贾家胡衕、汪芝麻胡衕、魏家胡衕、十景花园、马大人胡衕、墙儿胡衕、大佛寺胡衕、羊尾巴胡衕、山老儿胡衕、喇叭营,此十一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
城市 内城北城
原北居贤坊五牌三十八铺,有济阳卫、大宁卫、燕山右卫、义勇左卫、北新仓、大军仓、五岳观、圆宁观、报恩寺、柏林寺、金太监寺。五城坊巷胡同集
原正统十年五月,以在京居贤、崇教二坊草场筑仓收粮。明英宗实录
原万善寺在北居贤坊,有勅建碑。明顺天府志
〔臣等谨按〕济阳等卫今无考。北新仓、大军仓详官署门。五岳观今存,其地即以是名。创自宋元间,明万历八年重修,有吏科给事中吴文灿撰碑。圆宁寺在今羊管胡同,系元时旧迹,以僧圆宁得名。明嘉靖十五年,沙门朽庵、宗林重修,其碑尚存寺中。又有元时石碣,亦作圆宁,其为圆宁寺无疑。朱彝尊原书引五城坊巷胡同集误作元宁,今门额亦作元宁者,乃书额者未之考耳。报恩寺今存,内有碑一,明成化二年修撰严安礼撰。柏林寺在今雍和宫东,建于元至正七年,明正统间重建。有
正统十二年祭酒李时勉碑。金太监寺今已毁,其地犹名金太监胡同云。万善寺亦在今羊管胡同,明隆庆三年重修,有礼部尚书赵贞吉碑。
原五岳观,宣德元年建。寰宇通志
〔臣等谨按〕五岳观碑云,创自宋元间。寰宇通志云宣德年建,误也。
原洪武元年八月,天兵定燕都,危学士素走报恩寺,俯身入井,寺僧大梓挽出之,谓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之史也。危由是不死。翰林待制黄殷士哻投居贤坊井中,从人张午负以出,曰:君小臣而死社稷耶?黄曰:齐太史兄弟皆死小官,彼何人哉!午使家人环守,至日昃,会大将军徐达下令,胜国之臣俱输告身。黄绐午取告身,午出,还求勿得,亟往视井,则黄已死,午买棺以敛,且营葬焉。余冬序录
原柏林寺在国子监之东,有夏■、金湜、包琪、潘暄、陈政、杨焕、孟阳、司马恂于此分韵赋诗,寺僧汇而成册,朱之蕃跋其尾。燕都游览志 以上二条原在东城,今移改。
〔臣等谨按〕柏林寺,本朝康熙五十二年奉勅修,乾隆二十二年重修。正殿内恭悬圣祖仁皇帝御书万古柏林四字额。天王殿额曰摩尼宝所,东斋堂额曰法苑金汤,西禅堂额曰心空及第,无量殿额曰善狮子吼,后阁额曰万佛宝阁,小法堂额曰中流砥柱。皆世宗宪皇帝御书。正殿额曰觉行俱圆。联曰:座上莲花前后果;庭中柏子去来心。无量殿额曰祥轮永驻,后阁额曰宝相庄严,大悲坛额曰摄诸禅定。皆皇上御书。
增御制重修柏林寺碑文 京师名刹不胜纪,而柏林寺以傅近雍和宫特着。雍和宫者,我
皇考兴庆潜邸也。皇考祝厘皇祖,故于康熙癸巳施檀重修,且请于皇祖,特赐万古柏林之额。若禅堂,若经阁,则皆皇考宝翰。后先辉映,至自今又四十余年矣。涂之丹者日以剥,构之耸者日以落。爰以乾隆丁丑仲冬,勅所司葺而新之,逮戊寅长至讫工。宝界庄严,人天增胜。考寺之始创也,不着于图志。惟明正统间所存故碣称元至正七年肇建。乃其所援据仅出屋梁题字。近时孙承泽春明梦余录阙而不详,朱彝尊日下旧闻亦第载夏■、金湜、包琪辈故尝联咏于此。将谓希风莲社则可,若芗林兴起之缘,不足引以为重也。夫史策所传天池跃龙之篇,一名一物犹必郑重爱惜,被诸乐府,垂示无穷。兹也精蓝翼然,依光圣迹,所以肯构而崇饰之者,匪直表章缁素而已。夫人之情虽善忘,而孩提时事或不忘者,以其见闻久而孺慕切也。兹寺之葺其不可已者以此。将作以砻石请,故不征象教言诠而书之,重记实也。
〔臣等谨按〕柏林寺西为行宫。殿中额曰心香室。联曰:近华鬘云边,慧心常照;入旃檀林里,香界俱清。内间联曰:心田净洗全如水;鼻观清芬讵必莲。俱皇上御书。
增乾隆二十三年御制柏林寺拈香诗 柏林古刹炳长安,岁久榱题惜废残。况是近邻跃龙邸,特教重焕散花坛。彩衣随喜思依怙,萱戺延厘合施去声檀。佛法故当忘平声一切,于斯
拔神骏者四匹,画其状,命阁臣撰名以进。其一曰太平騟,绿色有紫点。其三曰玉龙媒,曰吉良乘,曰璇台骏,皆白马也。于是阁试以天闲四骏歌为题。有老中官云。(雅坪散录)
原程篁墩以神童入宫,范妃亲为之总髻。(暖姝由笔)
补嘉靖二十三年,施药京师,为丸凡三十五,以治百病,俱有汤引,以白绫作袋,上刻板作印云凝道雷轩施,袋中贮银五分作方片,嘉靖钱七枚。雷轩,朝廷道号也。(暖姝由笔) 以上五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补天顺元年五月,京城雷电雨雹,大风拔木坏屋,走正阳门牌于郊外。曹吉祥之门巨树皆折,石亨宅水深数尺,京师震恐。(古今奇闻类纪)
补北京正阳门无敢出丧,余皆不禁。大明门,虽空棺亦不许过,各门空棺亦不许舁入。(稗史汇编)
补嘉靖六年六月十九日夜,京城雨电交作,次早东江米巷大街南李学等家房上拾有铜钱八十四文,一一壁立瓦陇中。御史张璠具奏,钱进入库。(戒庵漫笔)
补崇祯十七年正月,大学士李建泰请以家财佐军,自往办贼。帝甚喜,曰:卿若行,朕当仿古推毂礼。遂以是月二十日,以特牲告庙,廷授尚方剑,谕以二十六日行遣将礼。至期,车驾登正阳门,官军旗幡自午门外排列至正阳门,旌旗金鼓甚盛。建泰叩头,帝慰谕再四,即赐坐,列席张宴,共一十九席,东文臣十三人为三行,西武臣六人为一行,御席居中。酒七行,帝亲赐建泰酒三杯,并以杯赐之。复自撰勅御笔,亲洒龙笺,即于门上用宝。内臣为建泰挂红簪花,鼓乐导尚方而出。(山书)
补弘治癸丑五月,明时坊白昼有二人入巡警铺,久不出,管铺者疑之,推户入视,但见衣二领委壁下,衣旁各有积血而不见其人。(菽园杂记)
补隆庆元年,清明日,京师甚和暖,晚间风雪交作,寒冽异常。次日,九门报城外冻死者一百七十人,崇文门下乘轿妇人母子俱死轿中,轿夫亦死轿下。(戒庵漫笔)
补北京柏林寺一僧房有祟。山东二举人会试入京,从寺僧假寓,僧拒不可,强之。至夜,主仆四人同卧一室,二举人一醉一醒。更深,窗忽遍开,醒者见黑汉七人跳入,将醉者舁至床下,二仆皆作魇语。天将明,仍一一跳出窗外。醒者呼醉者语之故,答曰:吾亦知之,但口欲叫不能出声耳。于是起就僧借锄,从窗外掘之,得铁锅大小七只,急击碎之,铸成香炉,至今存焉。(暖姝由笔)
重华宫联句,流杯亭联句,爆竹联句,庚午灯夕锡宴联句,赵州柏林寺阅殿壁画水联句,辛未上元行幄观灯联句,并臣梁诗正敬书;咏雪联句,雪狮联句,并臣汪由敦敬书;再登澄海楼联句,臣刘纶敬书;丙寅重华宫联句,鳌山联句,庚辰重华宫联句,紫光阁落成锡宴联句,观回部绳技联句,并臣于敏中敬书;水灯联句,立春日雪联句,赵北口观灯联句,西山积雪联句,燕九日联句,并臣钱汝诚敬书;山庄灯夕联句,臣王际华敬书。
御刻三希堂法帖一部
皇上以石渠宝笈旧藏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实为希世之珍,贮之三希堂,并命钩模上石。自三代以下迄于明代诸家,内府所藏真迹,命内廷诸臣择其尤者钩临编次诸帖内。御笔题识,敬谨恭摹,以示书学大成。凡三十二卷。乾隆十二年勒石。首冠皇上谕旨:书为游艺之一。前代名迹流传,令人兴怀珍慕。是以好
古者恒钩模镌刻,以垂诸奕祀。宋淳化阁帖其最着矣。厥后大观、淳熙皆有续刻,其他名家摹本,至不可覼数。我朝秘府初不以广购博收为尚,而法书真迹积久颇富,朕曾命儒臣详慎审定,编为石渠宝笈一书。因思文人学士得佳迹数种,即钩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祕,寿之贞珉,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着梁诗正、汪由敦、蒋溥覆
卷之三十六书籍十五 六八九
经厂循交道口转南,至棉花胡同东口,为二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南锣鼓巷北口至南口,南锣鼓巷两边之鼓楼院、方砖厂、真武庙、鱼儿胡同、福祥寺、帽儿胡同、炒豆胡同、棉花胡同、兵马司、前圆恩寺、后圆恩寺、局儿胡同,为三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自交道口大街向东,循新桥转南,至香儿胡同东口,为四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自香儿胡同东口向南,至府学胡同、马将军胡同、大兴县、骚达子胡同、土儿胡同、香儿胡同、钱局周围,为五参领之十七佐领居址。蒙古官兵自交道口大街向北,至安定门,为头参领之十四佐领居址。自北锣鼓巷两边所有之倒沙胡同、经榭、粉子亭、谢家胡同、伽蓝殿、法通寺、净土寺、豆腐池儿胡同、高古庵、郎家胡同、碾儿胡同,为二参领之十四佐领居址。汉军官兵自新桥大街向北,至方家胡同,为头参领之十佐领居址。自方家胡同北至城根,为二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国子监前后头条二条三条胡同、方家胡同、国子监、大沟巷、萧家胡同,为三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柏林寺前所有之鼓哨胡同、草厂、王大人胡同、柏林寺,为四参领之十一佐领居址。自北小街南口至城根胡椒园之周围手帕胡同、
针线胡同、宽街,为五参领之十佐领居址。
鼓楼在地安门北金台坊,旧名齐政楼,元建。上置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铙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漏为度,涸则随时增添,冬则用温水云。按今鼓楼不用铜壶等物,惟以时辰香定更次。其漏壶室犹存,铜刻漏无考。
○净居寺、崇兴庵,今无考。
循郡王府在方家胡同。
雍和宫在北新桥东北柏林寺西,世宗宪皇帝潜邸也。前为昭泰门,中为雍和门,内为天王殿,中为雍和宫。宫后为永佑殿,殿后为法轮殿。西为戒坛,后为万福阁,东为永康阁。西为延宁阁,后为绥成殿。宫西后为关帝庙,前为观音殿。
宫之东为书院,门三间。入门为平安居,后有堂,堂后为如意室。室后正中南向,为书院正室,世宗御书额曰太和斋。斋之东,其南为画舫,南向,正室曰五福堂。斋之西为海棠院。北有长房,更后延楼一所。西为斗坛,坛东为佛楼,楼前有平台,东为佛堂。
柏林寺在国子监之东,元至正七年建,今附近雍和宫。本朝康熙间修,有圣祖御书万古柏林四字,其殿额皆世宗暨今上御书。乾隆间重修,有御制碑。寺西有行宫,殿中额曰心香室。
柏林寺有明夏■、金湜、包琪、潘暟、陈政、杨焕、孟阳、司马恂于此分韵赋诗,寺僧汇而成册,朱之蕃跋后。
履亲王府在东角楼宽街。
固山诚贝子府在东角楼宽街。
五岳观在五岳观胡同,创自金元,明宣德元年重建,万历中修,有吏科给事中吴文灿碑。
石观音寺在北居贤坊观音寺胡同,明正统间重建,天顺改名灵藏寺,有敕赐碑。本朝乾隆间重修,
同 扁担胡同
第三自治区第六坊 本坊面积约合二十七万三千六百方公尺公所设于北新桥柏林寺
北新仓 堂子胡同 库司胡同 东城根(北段)北至东直门与第七坊分界南至何家口东口与第四坊分界 北弓匠营 仓夹道
第三自治区第七坊 本坊面积约合十一万二千五百方公尺公所设于北新桥柏林寺
东直门大街西至北小街南口与第十一坊分界 北水关 万元夹道 当铺胡同 羊管胡同(东段)西至俄国教堂门牌二十一号前面空地与第八坊分界 手帕胡同
第三自治区第八坊 本坊面积约合六十三万五千六百二十五方公尺公所设于北新桥柏林寺
东直门北小街 西宽街 北煤铺胡同 椿树胡同 椿树头条 椿树胡同 椿树三条 北官厅 胡家园 四爷府 青龙庵 十根旗杆 真武庙 案板章胡同 马道胡同 针线胡同 东口袋胡同 东扬威胡同 五岳观 白衣庵 安南营 马勺胡同 羊管胡同(西段)东至俄国教堂前面空地与第
七坊分界
第三自治区第九坊 本坊面积约合三十六万五千一百七十五方公尺公所设于北新桥柏林寺
雍和宫大街 观音寺 北新开路 戏楼胡同 太保街 藏经馆 柏林寺 达子营 铜厂子 菜园子 北城根 炮局胡同 炮局头条 炮局二条 炮局三条 炮局四条
第三自治区第十坊 本坊面积约合二十四万一千六百五十方公尺公所设于柏林寺
王大人胡同 北口袋胡同 三十间房 鞭筲胡同 龙王庙 后永康胡同 前永康胡同 草厂胡同 骆驼脖胡同 金太监寺 报恩寺 箍筲胡同 酱坊夹道
第三自治区第十一坊 本坊面积约合十三万五千四百五十方公尺公所设于王驸马胡同四号
东直门大街(西段)东至北小街南口与第七坊分界 石雀胡同 九道湾 八宝坑 四眼井 西仓门 财神庙 板桥胡同 骆驼胡同 新太仓(北首)南至石雀胡同东首与第十二
西营房 上龙大院 教场 六铺坑 地兴居 后九条 什方院(南段)北至资福院南大道与第八坊分界
第十五自治区第十坊 本坊面积约合零·四九方里公所设于安定门外东河殿内四号
安外西河沿 关厢西后街 西河沿头条 西河沿二条 西河沿三条 西河沿四条
第十五自治区第十一坊 本坊面积约合二·二六方里公所设于安外三道桥三号
东外大街 安外箭楼 东城根 西城根 义学胡同 车铺胡同 三道桥 老虎洞 盒子铺胡同 豆腐房胡同 左家胡同 当铺胡同 陈家胡同 渣子坡
第十五自治区第十二坊 本坊面积约合八·六二方里公所设于安外东河沿四号
御路 蛮子营 拐棒楼 前花园 后花园 蒋宅口 傅家胡同 东河沿 地坛南墙 安福庄 东营房 胡井 下井 柏林寺 砖角楼
北居贤坊 五牌三十八铺
绒家务角头 东直门大街 小街 新太仓北门 箍稍胡同 手帕胡同 杨二官胡同 针匠胡同 新街 报恩寺 永康侯胡同 五岳观 元宁观 石染家胡同
济阳卫大宁卫 燕山右卫 王大人胡同 金太监寺 北新仓(即赛百万) 木掀胡同 柏林寺 大军仓 义勇左营 集贤街 牌房 猪毛胡同 枣林胡同
东北城角(内)
朝阳东直关外 五牌三十七铺
朝阳关外河沿往南,至都城东南角大通桥新城便门。
东郊(朝日坛) 小石桥 南北通法寺 盛官人胡同 米市口南中街 天妃宫火神庙 灵官庙东岳庙 河沿往北至东直关头二三四五六七条胡同 东北巡捕厅东中街
西中街 宁家桥 香胡同 灵惠寺 抽分厂 台基厂 草场胡同 观音寺 中都营 石牌胡同 簪儿胡同 沙家楼 袁老人胡同 打狗巷 新庄 三里屯 六里屯
蓝靛厂 獐鹿房 月河寺 马到口 东直关外北河沿往北至都城东北斜街 二里庄 牛房 华光寺
黄金台,台在府东南十六里,昔燕昭王于易水筑黄金台,后人慕其好贤,筑台于此,为京师八景之一,曰金台夕照。
郑村坝 共四牌 东坝二牌 西坝二牌
驹子马房 三岔河苇店 北马房(草栏) 金盏马房 北高马房(新店) 义河马房(常店) 豆哥庄 十里铺 天柱房 大黄庄(石婆营平房)
汤家胡同
官书院胡同
砖儿胡同
右在安定门街东,大市街西,东直门街新桥北,其南与东城界。
金太监寺胡同
寺今废,其地犹仍旧名,井一。镶黄旗护军统领署在北,详衙署。《坊巷胡同集》:北居贤坊五牌三十八铺。有济阳卫、大宁卫、燕山右卫、义勇左卫、北新仓、大军仓、五岳观、圆宁观、报恩寺、柏林寺、金太监寺。案:诸卫今无考。燕山右卫,《明一统志》云在思城坊。大宁卫、义勇左卫,一统志无之。盖置自天顺后也。大军仓,疑即海运仓。北新仓详东城,余俱见后。
鼓手胡同
亦作鼓哨,俗讹作箍梢。《宸垣识略》:三等义烈公第在鼓手胡同。案:乾隆时靖逆将军尚书那木札尔追封义烈公。今公德鉴前官副都统散秩大臣。
骆驼脖胡同 脖或作背,井一。
贤孝牌
草厂胡同
报恩寺胡同
井一。报恩寺,详寺观。明何孟春余冬序录:洪武元年八月,天兵定燕都,危学士素,走报恩寺俯身入井,寺僧
大梓挽出之。谓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之史也。危由是不死。翰林待制黄殷士冔投居贤坊井中,从人张午负以出曰:君小臣而死社稷耶?黄曰:齐太史兄弟皆死小官,彼何人哉!午使家人环守至日昃,会大将军徐达下令曰:胜国之臣,皆输告身。黄使午取高身还,午出还求勿得,亟往视井,则黄已死。午买棺以殓,且营葬焉。
王大人胡同
井二。《啸亭续录》:理郡王府在王大人胡同。采访册:梁公第在王大人胡同。谨案:王讳弘?,圣祖孙废台子理密亲王允礽次子,谥曰恪。密王旧府在德胜门外郑家庄,俗称平西府。王得罪后,长子弘皙降袭郡王,晋亲王,仍居郑家庄。乾隆四年黜属籍,以弘?绍封。今为丰公第。辅国公奕梁,淳度亲王之后,旧府在玉河桥西,同治初迁此。
王大人坑 井一。
后井儿胡同 井一。
观音寺胡同 寺有石观音像,明天顺间改名灵藏,乾隆间敕改广慈。
前、后永康胡同
龙王庙胡同 井一。
柏林寺胡同柏林寺,元遗刹,详寺观。其西为雍和宫,世宗潜邸。地以宫名,详宫禁。
校场
炮局 《会典事例》:绦儿胡同局、安定门局,收贮炮位及军器,今皆贮废炮。
《八旗通志》,《会典事例》:镶黄、正黄二旗,前锋参领侍卫前锋校前锋等,以地安门为会集处。正白、镶白二旗,以东安门为会集处。正红、镶红二旗,以西安门为会集处。正蓝、镶蓝二旗,以天安门为会集处。其八旗满洲五参领、蒙古二参领下之护军参领、护军校、护军等,各按甲喇,镶黄旗自地安门东至草厂胡同之西为会集处。正白旗自草厂胡同南至东厂胡同之西,为会集处。镶白旗自东厂胡同南,循皇城至口袋胡同之西,为会集处。正蓝旗自口袋胡同南至长安门金水桥,为会集处。正黄旗自地安门西至皇城西北角,为会集处。正红旗自皇城西北角,南循皇城至西安门,为会集处。镶红旗自西安门南,循皇城至灰厂之东,为会集处。镶蓝旗自灰厂南至长安门金水桥,为会集处。
雍正三年六月十三日,八旗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议定八旗界址。镶黄旗满洲、蒙古、汉军,按参领自鼓楼东至新桥,自新桥大街北至城根、南至府学胡同之东,与正白旗界。
满洲官兵,自鼓楼东,循大街至经厂,第一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自经厂循交道口南,至棉花胡同之东,二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南锣鼓巷左右诸胡同,三参领下十八佐领居之。自交道口大街,东循新桥折而南至香儿胡同之东,四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自香儿胡同之东,南至府学胡同,马将军胡同,环钱局诸小胡同,五参领下十七佐领居之。蒙古官兵,自交道口大街北至安定门,第一参领下十四佐领居之。北锣鼓巷左右诸胡同,二参领下十四佐领居之。汉军官兵,自新桥大街北至方家胡同,第一参领下十佐领居之。自方家胡同北至城根,二参领下十一佐领居之。国子监前后,自头条胡同北至萧家胡同,三参领下十一佐领居之。柏林寺前,自鼓哨胡同北至柏林寺,四参领下十一佐领居之。自北小街口东北至城根,五参领下十四佐领居之。
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居址,自府学胡同南,至大市街报房胡同之东,与镶黄旗界。自皇城根至城根,与镶白旗界。
谋不轨,洪荒以来,有此事乎?而凶狠之辈,听其怂恿指挥,甘罹危险以图侥幸于必不能成之计,亦可谓至愚矣"!
出地安门至北新桥东北,柏林寺西,为雍和宫,清世宗之潜邸也,登极后命曰雍和宫。乾隆十年选高行梵僧司守。宫前宝坊二,正中石坊一。自是而内,甬道相属,为昭泰门,门前列铜狮二,东西[列]碑亭,①中为雍和门,门内为天王殿,[正]中为雍和宫,②宫后为永佑殿,殿后为法轮殿。西为戒坛,后为万福阁,东为永康阁,西为延宁阁,阁后为绥咸[成]殿,③宫之西为关帝庙,前为观音殿。宫之东为书院,门三间,入门为平安居,后有堂,堂后有[为]如意室,室后正中南向为太和斋,书院正室也。斋南为画舫,南正室曰五福堂,斋西为海棠院。由海棠院西循廊而北,有长房一带横绕,由长房之西台门拾级上下。更后延楼一所,西为斗坛,曰祝龄坛,坛东为佛楼,楼前为平台,其东佛堂三楹。[一][二][三]
注:
[一] 《荃詧余斋诗》原注:"雍和宫本清世宗潜邸,为密宗最庄严之一大道场也。今有
喇嘛白普仁驻锡于此,道俗信之,民国十八年圆寂"。
[二] 《天咫偶闻》:"雍和宫,在国子监之东,地本世宗潜邸,改为寺,剌麻僧居之。殿宇
改。
⑦ 贝子以端慧亲王支子推封《顺天府志》卷十三云:"贝子以惠亲王支子推封"。
⑧ 瓦岔胡同,岔俗作叉《京师坊巷志稿》卷上云:"瓦叉胡同,叉俗作岔"。
自北新桥以东,东直门大街而北,南北小胡同为金太监胡同。[一]又北曰箍稍胡同,今亦作箍筲胡同。[二]其东曰骆驼膊胡同,[三]又东曰草厂胡同。箍稍胡同之北曰报恩寺胡同。[四]又北曰王大人胡同,[五]其东曰赵公府,其间南北相连者曰礼房胡同。又东曰酱房胡同,又北曰观音寺胡同,[六]又北曰王大人坑胡同,今改称北新开路。其西曰鞋铺胡同,其东曰前永康胡同。又北曰永康胡同,亦作雍康胡同,张定武勋上将军复辟失败后居于是。又北曰炮局胡同,[七]其间小胡同曰口袋胡同,曰三十间房,曰鞭稍胡同,曰达子营,曰煤铺胡同,曰小椿树胡同,曰炮局头条,陆军监狱在焉,曰炮局二条,曰炮局三条。王大人胡同之北曰戏楼胡同,又北为雍和宫(已见第一编),其东曰太保街,曰东花园,曰剌麻印务处。又东曰柏林寺,[八]曰铜场,《顺天府志》作铜厂。[九]又北为安定门东城根,有土地庙。
注:
[一] 《顺天府志》:"金太监寺,寺今废,其地犹仍旧名"。《坊巷胡同集》:"北居
贤坊,五牌三十八铺。有济阳卫、大宁卫、燕山右卫、义勇左卫、北新仓、大军仓、五岳观、圆宁观、报恩寺、柏林寺、金太监寺"。《顺天府志》:"案:诸卫今无考。燕山右卫,《明一统志》云在思诚[城]坊。①大宁卫、义勇左卫,《一统志》无之,盖置自天顺后也。大军仓疑即海运仓、北新仓"。按:今仅作金太监胡同。
[二] 《顺天府志》:"鼓手胡同亦作鼓哨,俗讹作箍筲"。《宸垣识略》:"三等义烈公第在鼓手胡同"。《顺天府志》:"案:乾隆时,靖逆将军尚书那木札尔追封义烈公,今公德鉴前官副都统散秩大臣"。
[三] 《顺天府志》:"骆驼脖胡同,脖或作背"。按:今作膊。
[四] 《[日下]旧闻考》:"报恩寺有明成化二年碑,修撰严安礼撰。寺内有井,元翰林待制黄哻殉节所也。洪武八[元]年八月,②天兵定燕都,危学士素走报恩寺,俯身入井,[寺]僧大梓挽出之,③谓:"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之史也"。危由是不死。翰林待制黄殷士哻投居贤坊井中,从人张午负以出,曰:"君小臣而死社稷耶"?黄曰:"齐太史兄弟皆死小官,彼何人哉"!午使家人环守,至日昃,会大将军徐达下令,胜国之臣俱输告身,黄绐午取告身,午出,还求勿得,亟往视井,则黄已死。午买棺以歛,且营葬焉"。
[五] 《啸亭续录》:"理郡王府在王大人胡同"。《顺天府志》:"梁公第在王大人胡同。案:王讳宏■,圣祖孙,废太子理密亲王允礽次子,谥曰恪。密王旧府在德胜门外郑家庄,俗称平西府。王得罪后,长子宏皙降袭郡王,晋亲王,仍居郑家庄。乾隆四年黜属籍,以宏■绍封。今为丰公第。辅国公奕梁,淳度亲王之后,旧府在玉河桥西,同治初迁此"。按:其地今有赵公
府。
[六] 《顺天府志》:"观音寺胡同,寺有石观音像,明天顺间改名灵藏,乾隆间敕改广慈"。
[七] 《会典事例》:"条[绦]儿胡同局④、安定门局,收贮炮位及军器,今皆贮废炮"。
[八] 《日下旧闻考》:"柏林寺,元刹也,在安定门内国子监东。寺建于元至正七年,有残经幢字,泐在佛阁西。明正统十二年重建,有碑,祭酒李时勉撰。其地傅近雍和宫,其寺西为行宫,康熙五十二年奉勅修,寺正殿内圣祖御书"万古柏林"四字。乾隆二十三[二]年重修,⑤有御制碑二:一国书,一正书"。《天咫偶闻》:"柏林寺在雍和宫之东,亦巨刹也。相传寺僧某,道行高洁,世宗居潜邸尝往来,曾预示龙飞之谶。今寺西有行宫"。《荃詧余斋诗注》:"道藏板由柏林寺移白云观中。柏林寺在内城极东北隅,方丈昌云,为蜀嘉定人"。《燕京访古录》:"柏林寺有二,建筑极古,一在城内,一在城外。相传昔时北京城未建之先,寺已先建,故有"先有柏林寺,后有北京城"之谚语"。
[九] 《天咫偶闻》:"镶黄旗炮厂,在城东北隅,即所谓红夷大炮者,其巨者有大将军之号。按:炮制本始于金元,至明而精,及国朝入关,得其制。又得明代司炮之军,乃立八汉炮队,以配八旗,故至今炮队犹聚族居此。或云其先本亦由金元入明者也。又羊馆胡同有前代废铜厂基,锻灰积过七八丈,裦延甚远,岁久坚凝如石,颇具巘崿之致。坡陀迤逦,且起且伏,今观者骇愕,嵚崎之致,疑从天外飞来。每春岫浮烟,秋林落叶,登兹遐眺,所见自远。而城堞参差,正堪平
院,以“东壁图书府”五字为韵,令翰林官各赋一诗,上得“东”字,大学士鄂尔泰得“壁”字,张廷玉得“图”字。又仿柏梁体联句,上首唱“重开甲子文治昌”一句,又赐《乐善堂全集》一部,《性理精义》一部。
世宗宪皇帝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和硕雍亲王,藩邸在安定门内柏林寺之西。迨御极后就其址改为庙,赐名雍和宫,内有天王殿、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戒坛、万福阁、永康阁、延宁阁、绥成殿、关帝庙、观音殿,又有平安居、如意室、太和斋、五福堂、海棠院等所。
王熙,顺天人,谥文靖,坟墓在西直门外真觉寺稍西,兆域松楸无尺土寸木,所存者惟碑亭一座,巍然当道,贞珉无恙,亦其幸也。文靖顺治四年进士,改庶吉士,学清书。
谦郡王瓦克达,谥襄,礼烈亲王子也。子留雍,封镇国公,缘事革。孙台浑,封辅国将军,缘事革。乾隆四十三年特予一等镇国将军,世袭罔替,其玄孙洞福袭。王陵在西直门外广通寺之北,规模甚狭,想系后嗣不振,今已墙垣坍塌蓁蔓满径矣。
吴三桂先世,由徽州至高邮州,流寓辽东。父吴骧,母祖氏为祖大寿之女兄,三桂,大寿之甥也。有膂力,多智谋,巨耳隆准无须,鼻梁有伤痕,右高左低,中有黑纹如丝,非谛视不见也。忤其意则自扪其鼻,与人语,如疾言意无他,若闭唇微咳,声出鼻中,事必中
改修,已非旧观。自李文忠侨居之后,已成仕官行台矣。
柏林寺,在东直门内雍和宫东邻,盖金元之遗。殿宇宏敞,两廊群房内所存释藏经板,甚多彼教中珍贵之笈。西院前为行宫,庚子、辛丑间,凡验于官缺诸典,皆于此行之。后为僧寮,亦甚整齐修洁,当年留京办事处即设于此。后院为寺中祖堂,院有桫罗树二株,极大而古,所结之实即菩提子。【子无金线。有金线者,只宫内慈宁宫中一株耳。】
后海北岸之广化寺,古刹中之新者。闻光绪初年残败殊甚。后募化于恭邸,为之重修正院殿宇。【事在十年之后。】至南北院亦整洁,不知何时所建筑,恐非当年之旧,故至今恭王府中人视为家庙。闻其庙产并不丰,不足以养僧侣。
延寿寺,在东直门外,背临城壕,前门在顺城街路西。当年局面甚小,故其正殿坐西向东。殿庑左右有红绿牡丹二株,高五尺馀,花时灿烂富丽。惜地处偏僻,少人知者。此庙南北院增修屋宇甚多,皆后来住持僧募化所修,为某大刹下院也。
麟书,字芝葊,为豫王府近支宗室。咸丰癸丑进士,历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当咸丰末年,由口差监督任满回京,住西直门内半壁街。境本偏僻,时局又不靖,群不逞之徒,觊觎其富有,夜聚明火,执仗行劫。孰知麟夫人夙娴武术,本将门之女。其父钟公福,曾从长文襄底定西域,后仕至乌鲁木齐提督,曾以武技传其女。是夜,以白蜡杆一支,打得群盗披靡,逃命不暇,是亦女中之豪也。夫人貌颀秀,不似如是之悍者。余藏有麟相致友人长信,述说此事甚悉。麟公之母,为铁梅庵尚书季
先蚕坛于液池东北隅,相距甚迩。圣母皇太后以茧馆盛仪,宜致蠲洁,命改建佛宇。朕遵懿旨,爰出内帑,敕匠作葺其旧址,略为崇饰,宝坊杰竖,香刹双标云云。
白塔寺 寺在阜城门内,建自辽寿隆二年,塔制如幢,色白如银。至元八年,加铜网石栏。天顺二年,改为妙应寺。凡塔上锐下丰,层层笋拔也,白塔独否。其足则锐,其肩则丰,如胆之倒垂然。肩以上长项矗空,节节而起,项覆铜盘,盘上又一小铜塔,塔通体皆白。
柏林寺 寺在国子监东。高宗纯皇帝碑文云:京师各刹不胜记,而柏林寺以附近雍和宫特著。雍和宫者,我皇考兴庆潜邸也。皇考祝釐皇祖,故于康熙癸巳施檀重修,且请于皇祖,特赐万古柏林之额。
居庸叠翠 高宗纯皇帝诗引:居庸为九塞之一,见于吕览、淮南子,其迹最古。郦道元谓崇墉峻壁,山岫层深,路才容轨。容轨为得其实云。诗曰:断戍颓垣动接连,当时徒说固防边。洗兵玉垒曾无藉,守德金城信不穿。泉出石鸣常带冷,日寒峰暖欲生烟。鸣鞭阿那羊肠道,可较前兹获有田?又有诗曰: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雄峻莫夸三峡险,崎岖疑是五丁穿。岚拖千岭浮佳气,日上群峰吐紫烟。盛世至今无战伐,投戈戍卒蓺山田。按:居庸去京九十里,在昌平西北三十里,关之中延袤四十馀里。两山夹峙,一水旁流。骑通连驷,车行兼辆。先入南口,过关入北口。关中有峡曰弹琴,道旁有石曰仙枕,两崖峻绝,层峦叠翠。又有石城,横跨东西两山。南北设二门,炮台十二,置军卫以守之。南眺临军都,亦谓之军都山。
右鼓剥蚀已甚,约略知为田渔。既毕,归而韬弓戢矢之意。其曰天子,又曰嗣王者,乃因营邑思周之故都。及东周之王,故追述之。天子指幽王,嗣王指平王也。
国学许文正柏,前人皆有诗。然元初国学,非今之地,此因《元史》而误,盖未可信。
雍和宫,在国子监之东。地本世宗潜邸,改为寺,剌麻僧居之。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宫东为书院,乃昔之山池,入门为平安居、如意室,石假山环之。正室曰太和斋,后为海棠院,又后延楼一带,树石丛杂。室中陈设,贴落胥乌,号神鼎之遗。岁时方泽毕事,临此园少歇,进膳更衣。从臣亦去朝服,换常服,定制也。寺僧分四学,曰天文学,曰祈祷学,曰讲经学,曰医学。学各有经论,文字不能相通,故始入某学,终身不迁。上殿诵经,座位亦分四列。惜其经皆梵文,无从证其法之精粗。
柏林寺,在雍和宫之东,亦巨刹也。相传寺僧某,道行高洁,世宗居潜邸尝往来,曾预示龙飞之谶。今寺西有行宫。
镶黄旗炮厂,在城东北隅,即所谓红夷大炮者。其巨者有大将军之号。按:炮制本始于金元,至明而精。及国朝入关,得其制。又得明代司炮之军,乃立八汉炮队,以配八旗,故至今炮队犹聚族居此。或云其先本亦由金元入明者也。
羊馆胡同,有前代废铜厂基。锻灰积过七八丈,褒延甚远。岁久坚凝如石,风雨剥蚀,颇具𪩘崿之
自交道口而北,曰安定门大街。其东为北新桥大街。北为头条、二条、三条胡同,方家胡同,再北为成贤街,孔庙、国学在焉(详《坛庙、名迹略》)。北为大格巷,极乐寺,前、后萧家胡同,牛角湾,五道营。在国子监以东者,砖儿胡同,官书院,汤家胡同,国家胡同。再北为安定门东城根。
自东四牌楼而北,为东四大街。其东为北小街,有孚王府,今为女子文理学院。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略史:
女子文理学院前身,为女子大学及女师范合并而成,初在石驸马大街。民国十八年,始租定朝阳门内民房(俗称九爷府)为校舍。二十年改称女子文理学院,院设学系,迭有变更。二十二年,奉令将原有十系并为五学系及两专修科,即哲学教育系、经济系、数理系、化学系及音乐专修、体育专修二科。
其西曰头条胡同、二条胡同。又北为三条、四条、五条、六条、七条、八条、九条、十条、十一条、十二条胡同。又北为辛寺胡同。汪家胡同,汪由敦时晴斋在此。船板胡同、石雀胡同、瓦岔胡同。其中南北直达之胡同,在西曰财神庙。在东曰新太仓。又东即北小街,北达东直门大街。自北新桥以东,东直门大街以北,大小胡同甚多,最著者有王大人胡同,永康胡同。北为雍和宫,又东为柏林寺,直达安定门东城根。
朝阳门大街中间直达之街,曰北小街。在北小街以东,朝阳街以北,曰烧酒胡同,弓箭营,吉兆胡同。东为五爷府,为空府大院,段执政住宅在焉。以北为旧太仓。其西为富新仓。北为兴平仓,东为南新仓。今已俱废,改为陆军医院、院校、卫生材料厂、陆军兽医学校、病马厂等。东直至仓北夹道。再北为王驸马胡同,蒋家胡同。又北曰东、西宋姑娘胡同。其东有扇子市。北为海运仓、北新仓。朝阳大学居其西。
朝阳学院略史:
朝阳学院由前校长汪有龄暨现任校长江庸,纠合同志捐赀创设,于民国二年七月正式成立。设法科、商科各系,定名朝阳大学。同年九月,教育部核准立案。民十七年,汪校长辞职,以江庸继任,照部令改称朝阳学院。十九年,重新立案,同时停办预科,遵部令附设高中,亦于二十一年,呈准市政府教育局转请立案。
陆军被服厂居其北。仓之东曰弓匠营,库司胡同,堂子胡同。东为南水关。又北即东直门大街。自东直门大街东头以北,小街以东,中间南北小胡同,曰药王庙胡同。北为东、西手帕胡同。再北曰羊管胡同。其东有俄国教堂,连延甚广,北至安定门东城,东北一方亦至东直北城根。在教堂以西以东,小胡同均以十数,不悉载。按,俄国教堂占地三百馀亩,有房二百三十七间。其成立历史,据东正总教会发行《二百五十年纪念册》叙述綦详,兹节译于下。
俄国东正教总会在中华北京创设之历史:缘在一六八五年,有俄国猎户、营业人、喀萨哥兵,偷渡黑龙江,移住中国边界,就地设城,名阿拉巴金。清康熙皇帝拟定派兵驱逐俄人。后阿拉巴金驻军三百五十名被迫投降。有纞故土返国者,有受俘虏者,馀者四十五人入华籍。凡入华籍之俄人,偕同神父玛克锡木·烈翁提耶夫,携眷来北京,于北馆圣母堂中。蒙康熙皇帝编入模范团,拨予北京东北隅地一所、庙宇一座,改建礼拜堂,即今之(北馆)东正教总会是也。此礼拜堂,今已建为两层,上层为行奇迹尼适来乙圣堂,下层为庚子华教众致命殉难之圣墓。神父玛克锡木于西历一七一二年故去,继其任者为大神父依拉烈翁,奉俄皇大彼得命令,于一七一五年来北京,为教会之领袖,并兼外交,遇事汇齐报告。后有俄国商队来华贸易,此项商队系由而政府组织谴派,继经中国政府指定玉河桥西,为俄商队寓所(即今之南馆俄公使馆是也)。并蒙康熙帝资助,建筑圣堂一座于寓所。惟后来华之阿拉巴金俄人居华日久,率与华妇女婚姻,越数代,除宗教以外,生活习俗及面貌,悉受同化而改变。盖当时中华宗教之信仰有极大之自由,故彼等仍能保其旧时宗教,以及于今日也。其后俄国锡诺德教务公署规定来华传教神父每十年一任,其职务专理东正教会堂务及作礼拜堂事宜。俄教士每有暇时,辄习中华言语文学,并从事译著,以广传教。如教士伊沃乞夫,大神父葩拉提,各有著作。一八六四年,俄国派遣专员掌理外交,从此教会屏去办理外交之事宜,得专力教务。一九〇〇年,值大神父英诺肯提乙斐古罗夫斯乞乙奉令为教会之领袖,适逢中国拳匪变乱之际,教会圣堂悉被毁尽无遗,于此患难中,因合利斯托斯之各殉难,致命中国教众凡二百二十二位。一九〇二年变乱之善后,大神父英诺肯提乙斐古罗斯乞乙升任主教,竭力经营教会,教会亦渐见扩充。(下略)。
金源城郭,旧话春明。玉水西东,仍环曲洧。残基断础,考知前代经营;片羽一脔,足补故都文献。而且旌幢法物,颁自宫储;泉石幽栖,偶邀宸赏。珂鸣玉属,人地共传;筠老松青,声泽勿剪。况乎九品集中正之士;两观近辇毂之居,志事辄抱先忧,立朝或同小隐。金鳌退食,所书不少轶闻;石燕语林,胪举正饶古典。访历朝之遗乘,未妨踪迹以寻;摭故老之相传,请自按图而索。作《名迹略·上》第七。
北平为五朝故都,前代胜迹,俯拾即是。兹述名迹略,分为上下二篇,上篇述城内,下篇述郊外。城内名迹,首内城,次外城。而叙述次第,内外城均自东而西。计:国子监,文丞相祠,柏林寺,隆福寺,贤良寺,法华寺,李文忠祠,于忠肃祠,观象台,吕公堂,施茶庵(望恩桥附),普渡寺,皇史宬,嵩祝寺,钟鼓楼,积水潭,十刹海,银淀桥,普济寺,护国寺,广化寺,瑞应寺,响闸,宝禅寺,妙应寺,广济寺,万松老人塔,旃檀寺,双塔庆寿寺,杨忠愍手植榆,鹫峰寺,石灯庵,太平湖。以上内城。拈花寺,夕照寺,金台书院,鱼藻池,延寿寺,海王村,松筠庵,长椿寺,报国慈仁寺,法源寺,谢文节祠,秦良玉驻兵处,吴柳堂故宅,牛街清真寺,崇效寺,龙树寺,龙泉寺,陶然亭。以上外城。共五十一处,大抵全城东部多元明以来名迹,西部多辽金所遗。辽金故墟,当今城西南。元明则具现城垣规模。睹其作物年代,则故都变迁方位可知矣。
(一)国子监
国子监在安定门内,成贤街之北,与孔子庙比邻。自元至元元年立国子学。二十四年,设国子监,为国家造士之所。明洪武朝,改为北平郡学。永乐仍为国子监。清代仍之。乾隆四十九年,重加修葺,增建辟雍、圜桥,崇饰益加美备。有门南向,曰集贤门。入门有井、亭二。由此北上,进太学门,门内琉璃坊一,上书“圜桥教泽”。(图一)
图一 圜桥教泽坊
图四 文丞相祠
图五 文丞相塑像
明桑悦《谒文山先生祠》:
衣带留题誓始终,小楼数载履虚空。谁云到死方无悔,要识持危不是穷。异物化生真幻语,元神出现亦精忠。堂堂祠宇还柴市,宋室全收养士功。
清赵翼《过文信国祠》:
须眉正气凛千秋,丞相祠堂久尚留。南渡河山难复楚,北来俘虏岂朝周。出师未捷悲移鼎,视死如归笑射钩。何事黄冠樽俎语,平添野史污名流。
三百馀年养士恩,故应未造泽犹存。半生声伎勤王散,一代科名死事尊。满地白翎人换世,空山朱噣客招魂。笑他北去留承旨,也是南朝一状元。
战罢空坑力不支,拚将赤族殉时危。死坚狱吏囚三载,生享门人祭一卮。血碧肯污新赠谥,汗青终照旧题诗。如何一本梅花发,分半南枝半北枝。
清秦瀛《谒文信国祠》:
天留正气作星辰,沧海横流系此身。风雨崖山思帝子,衣冠柴市泣累臣。北枝梦冷梅花月,南国啼残杜宇春。异代孤忠乡后进,从公碧血化青磷。(指明季殉难之李邦华)。
(三)柏林寺
柏林寺在安定门内,国子监东。(图六)建于元至正七年,有残经幢字泐在佛阁西。明正统中重建。庙宏壮,为北城巨刹。傍西旧有行宫,相传寺与雍和宫相近。清世宗居潜邸时,与寺僧尝相往来,其住持某,道行高洁,曾预示龙飞之谶。此行宫为当日世宗谈坐之处。庙旧有道藏板,现移白云观。又有清初龙板藏经板,现封存寺中。
图六 柏林寺
(四)隆福寺
寺在东城大市街之西北,今其地称隆福寺街。明景泰帝允太监兴安之请,建此寺,费数十万,四年馀始落成。殿宇五重,中有毗阁,高五层,下为大法堂。四周石栏,为当时南内翔凤殿旧物。今均颓败,惟庙寺尚盛,每逢一、二、九、十等日,百货具陈,游人众多,至今不替。
明释性柔《过隆福寺》诗:
金碧先朝寺,香灯出内家。松杉留古籁,栏楯落天花。爽入西山影,睛飞北阙霞。翠华行复驻,望望暮云遮。
查嗣瑮《杂咏》诗:
兴隆龙福两岧峣,南内移来土木饶。天子不开香火院,纷纷台省愧杨姚。
宋光熊《游隆福寺》诗:
玉石扶阑此尚存,秋风南内黯销魂。若教暂缓金仙祀,香火何如好弟昆。
古玩珍奇百物饶,黄金载橐尽堪销。阿谁携得三钱刺,尽日吟哦自解嘲。(康熙间宝应朱克生于慈仁寺,市以钱买客氏拜敝刺,赋《客氏行》。见《池北偶谈》。)
<正>今年的6月9日,是我国的第二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北京市有七家文物保护单位首次向观众开放,其中就有位于东城雍和宫东的元代古刹柏林寺。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