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隆宗门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隆宗门是位于北京故宫乾清门前广场西侧的一个古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重修,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书名:春明梦余录(上) 页码:77

渗金圆顶,如穿堂之制。建极殿后曰云台门,东曰后左门,西曰后右门,亦名曰平台。又东则景运门,西则隆宗门,中则乾清门,上则为乾清宫。崇祯元年八月初四日,题敬天法祖牌。东暖阁曰昭仁殿,西暖阁曰弘德殿。左曰日精门,右曰月华门。曰端凝殿,曰懋勤殿。左小门曰龙光,右小门曰凤彩。西御憩房,万历中更寿安居。乾清宫后披檐,东曰思政轩,西曰养德斋。中圆顶则交泰殿,上则曰坤宁宫,皇后所居。坤宁东露顶曰贞德斋,西露顶曰养正轩,东披檐曰清暇居,北围廊曰游艺斋。左曰景和门,右曰隆福门。再北左曰端则门,右曰基化门,便接琼苑左、右门矣。此中一路之大略也。

乾清宫后,过日精门之东曰崇仁门。稍南则曰奉慈殿。万历中,改东裕库曰弘孝殿,崇先殿改为神霄殿。日精门往北曰顺德北门,则东一长街也。再北向西与龙光门斜对者曰咸和左门,向南者曰景仁宫,其东则东二长街也。南首曰麟趾门,北首曰千婴门。麟趾门之东曰延禧宫,曰怡神殿。再东曰嘉德左门。再东曰苍震门。咸和左门之北,向西与景和门相对者曰广和左门,向南者曰承乾宫,东宫贵妃所居。东二长街之东曰永和宫。广和左门之北,向西与端则门相对者曰大成左门,向南者曰锺祥宫,皇太子所居,后改兴龙宫。东二长街之东曰景阳宫。千婴门之北并列者,则乾东之房五所,宫

卷之六 四七

书名:春明梦余录(上) 页码:84

春明梦余录 五四

华盖殿更中极殿牌 谨身殿更建极殿牌

已上左顺门起,俱嘉靖四十一年七月十三日更。

中左门牌 中右门牌

后左门牌 后右门牌

景运门牌 隆宗门

乾清门牌 乾清宫牌,殿内敬天法祖牌 崇祯元年

八月初四日悬安。

东暖殿 万历十一年闰二月添额,名弘德殿。本年四月初七日更昭仁殿扁。

西暖殿 万历七年五月十五日添额,名雝肃殿。万历十一年四月初七日更弘德殿扁。日精门牌 月华门牌

端凝殿 嘉靖十四年七月初二日添额。懋勤殿 嘉靖十四年七月初二日添额。

龙光门牌 凤彩门牌

西御憩房 万历二十二年十月初三日更寿安居,添额。万历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去额

不悬。

书名:日下旧闻考(一) 页码:214

屡心诚慰,持盈意敢违?如云虞谷贱,进退定何依?连岁遇稔,有虑谷贱伤农者,斯则无一而可矣。人之不知足,有如是哉!

乾隆四十三年御制御门日作 廿七月中简吉礼,二十七月之内,凡遇大祀躬行,中祀则遣官。其经筵、耕耤诸典例皆停止。惟御门听政及御殿视朝为勤政要务,例当如常举行,并服色是日亦易,素服不御。御门御殿例无刊,勅几以此实政系,修典宁其虚数去声观。却有待仪节相预,大学士高晋入觐在京,已命回两江总督任。渠以备位纶扉,从未得瞻御门大典,恳请于是日随班与观仪节,再行起程,从之。每看背本省郎难。内阁学士奏折本率系背诵。凡记忆未熟及清语生疏者,往往遗忘讹舛,视为难事。临轩降旨惟清语,每奏一折本毕,降旨悉以清语,汉大学士中曾习清语者亦能领会,诚国朝善制也。法祖由来见一端。

〔臣等谨按〕节年御门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事实者恭载卷内,余不备录。

〔又按〕会典凡恭遇斋戒之日,太常寺进铜人陈于乾清门扉左。

乾清门之旁左为内左门,右为内右门。军机大臣、南书房翰林、内务府大臣官员出入亦得由之。墀下东出者为景运门,西出者为隆宗门。皆五楹,门各三。内左门之东、内右门之西,周庐各十二楹,东为文武大臣奏事待漏之所,西为侍卫房及内务府、军机处直舍,皆南向。其南相对周庐各五,东为宗室王公奏事待漏之所,西为内翻书房。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内左门外内右门外南北向各直庐,皆乾隆十二年建。

乾清门之内为乾清宫,皇帝召对臣工,引见庶寮皆御焉。宫广九楹,深五楹,正中设宝座,左右列图史璇衡彝器。殿前露台列龟鹤各二,晷影、嘉量各一,宝鼎四。中为甬道,与干清门相属。左右丹陛南出者二,东西出者各一。东西丹陛之下有文石台二,上

书名:日下旧闻考(一) 页码:289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九

国朝宫室

隆宗门之西为慈宁宫。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慈宁宫顺治十年建,乾隆十六年重加修葺。东为永康左门,西为永康右门,正中南向为慈宁门,前列金狮二。门内正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宝箓骈禧,又额曰庆隆尊养。屏联曰:兰殿颐和尊备养;萱庭集庆寿延禧。楹间联曰:爱日舒长,兰殿春晖凝彩仗;慈云环荫,萱庭佳气接蓬山。殿前东庑门曰徽音左门,西庑门曰徽音右门。后殿供佛像,恭悬圣祖仁皇帝御书额曰万寿无疆。皇上御书联曰:百八牟尼,现庄严宝相;三千薝卜,闻清净妙香。又联曰:人天功德三摩地;龙象威神两足尊。皆御书。殿后东庑佛室,圣祖御书额曰四星容华。

慈宁宫左殿宇二层,东有门曰慈祥门,与启祥门遥对,慈宁门之南为长信门。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长信门又南旧为永安门,其左为迎禧门,右为览胜门,今制惟正南有长

书名:日下旧闻考(二 ) 页码:248

落在何所。庙门玲珑雕刻处皆损坏,有龙爪痕。太监苏允宁换鸱吻比前减小,上不悦,降允宁级。绥寇纪略

原崇祯十六年夏,一夕大雨霹雳起奉天殿中,诘朝视之,殿门俱开,门前白石为雷火所燔,有蟠龙痕。门上金铺龙爪印其上,爪所著处金皆镕化,中官马从龙云。艮斋笔记

原社稷坛在阙之右,与太庙对。坛制二成,四面石阶各三级,上咸用五色土随方筑之。坛西砌瘗位,四面开棂星门,西门外西南建神库,库南为神厨,北门外为拜殿,外天门四座,西门外为宰牲亭。春明梦余录

原洪武元年,上亲祭大社大稷。大社设正位在东,配以后土西向,大稷设正位在西,配以后稷东向,各用玉两邸,币黑色,牲用犊一、羊一、豕一,笾豆各十。同上

原居中巍然而向明者午门也,钟鼓在焉,曰左掖门,曰右掖门。芜史

原午门之内曰皇极门,左曰弘政门,右曰宣治门,旁曰归极门,曰会极门。皇极门内东曰文昭阁,西曰武成阁。上曰皇极殿,中曰中极殿,后曰建极殿,所谓三大殿也。中极渗金圆顶,如穿堂之制,建极殿后曰云台门,东曰后左门,西曰后右门,亦名曰平台。又东则景运门,西则隆宗门,中则乾清门,上则为乾清宫。崇祯八年八月初四日,题敬天法祖牌悬于内。东暖阁曰昭仁殿,先名弘德。西暖阁曰弘德殿。先名肃雝。左曰日精门,门之北

书名:日下旧闻考(二 ) 页码:267

蔽天,风霆交发,怒吼不绝,滂沱大雨,杂以迷雾。召对记

原中极殿旧名华盖,前即皇极,后为建极。崇祯辛巳四月,召对至弘政门,则上已御殿,即鱼贯入中左门,循殿左垣,高下可四十级,到中极殿。殿左右辟四大门,上宝座周围刻金龙形,金色璀璨,御榻以黄绫衣之。入,分东西班行礼。召对毕,上命赐宴坐,内珰布席,与宴者十三人,各一席。酌用金莲花杯,杯高大如瓶,圆可四寸,下有三小蒂承之,旁有荷柄。席各三十余器,席前各二花瓶,中插莲花。光禄署官八人行酒。祖制,宴群臣多在午门外及文华门外,惟郊祀、庆成宴三品及学士在皇极殿内;而中极,自国初赐宴亲王外未有也。至正统后坐礼久废,今始行之。悫书

原后左门又北东则景运门也,西则隆宗门也,又西向南者则仁德门也。隆宗门之南,东向房一连,名协恭堂,司礼监太监看文书之所也。乾清门外,左右金狮各一,入门丹陛直至乾清宫大殿,左曰日精门,右曰月华门,左小门曰龙光,右小门曰凤彩。神宗御居西暖阁,光庙御居东暖阁,先帝御居西暖阁,今上御居东暖阁。宫之左,端凝殿,尚冠等近侍所司衮冕玉带类贮此。右,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恒临御之。芜史

原正德九年正月,乾清宫火。上自即位以来,每岁张灯为乐,库贮黄白蜡不足,复令所司买补之。及是,宁王宸濠别为奇巧以献,遂令所遣人入宫悬挂,皆附着柱壁上,复于

书名:日下旧闻考(四) 页码:42

而况地兼乎木天之重,名并乎凤池之荣。酌元气以运四时,敷王言而令庶正。宜乎万事于此理,万化于此成。而陶冶乎其中者又可阙于颂声耶?于是拜手稽首,敷陈其概而系之以歌。歌曰:五云葱龙,黄阁崇兮。东壁流照,光煜空兮。维帝伊佐,志浃道同兮。政于此成,民物丰兮。有隆自今,垂之无穷兮。东江集

原胡俨直阁诗 清晓朝回秘阁中,坐看宫树露华浓。绿窗朱户图书满,人在蓬莱第一峰。颐庵集

原陆粲赋内阁芍药诗 金门柳色萦深绿,上苑春余杂花扑。夭桃已歇秾李衰,红药翻阶正芬郁。此花初种自宣皇,百曲雕阑七宝妆。融光窈窕昭阳殿,暖日轻盈白玉堂。玉堂学士看花早,赋成芸阁留诗草。卷幔频看碧雾流,挥毫正耐红云绕。忆昨宣皇居法宫,太平乐事君臣同。宸游每出濯龙里,曲宴偏临翔凤中。沉吟此事六十载,当日繁华宛然在。绀幰金舆绝幸临,黄扉紫禁留风采。不羡扬州宝带围,长安红紫竞芳菲。五侯七贵同邀赏,宝马香车疾若飞。争似名花出天上,雾阁云窗俨相向。浪蝶游蜂未许窥,酒徒词客空惆怅。江南三月足豪华,绣帐围香富贵家。亦有幽姿在空谷,风雨憔悴天之涯。燕山游子江南客,独对名花感今昔。草木何知人自怜,逢时亦复升沉隔。世间荣辱偶然事,不独此花堪叹息。陆子余集 以上十一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增内阁后门东为红本库,又东为尊藏实录库及书籍表章库,俱北向。诰勅房在协和门之南。大清一统志

增雍正八年,于隆宗门外设上谕事件处,乾隆元年移昭德门外东廊议政处。内阁册

原中书科直房在午门外之西。春明梦余录

〔臣等谨按〕今中书科在午门外西朝房,凡六楹。

〔又按〕以上各条叙内阁。

增东华门内国史馆,南向,旁列书库,即前此恭修实录及会典处也。续三通馆在西华门内咸安宫垣后,方略馆在武英殿垣后,俄罗斯文馆在东华门外北池街西。馆册

书名:日下旧闻考(四) 页码:204

其事,以昭敬慎之至意。详见太常寺条下。

增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雍正四年设,在景山西门路北,房四十有六楹。以都察院满监察御史二员稽核其事。内务府册

增掌内管领关防署在西华门外路南,廨舍共二十有一楹,所属凡八。同上

增官三仓在西华门外北围城,连房百有十八楹。同上

增饽饽房在西安门旋磨台旧址路北,房四十四楹。同上

增车库在紫禁城内西筩子河西,连房十一楹,贮车辆帏鞍等物;神武门外迤东连房七十有九楹,收贮车辆。同上

增酒醋房,顺治十年设,在神武门内路西,连房二十有三楹,又别房十有四楹。同上

增铜器库,康熙三十四年设,在中和殿西第二连房凡五楹。同上

增家伙仓在西华门外北城下,连房二十有五楹。同上

增冰窖四座,在隆宗门外甬路西边。同上

增恩丰仓贮内监人等所食米石,在东华门外北围房,内廒十有二,官舍十。同上

〔臣等谨按〕太监食米,旧制随内府兵役由京仓关支。乾隆二十八年,上以外仓关领,

既恐内监人等滋生事端,且就近支放,尤为便易,故建立是仓,于制防之中寓体恤

书名:国朝宫史(上) 页码:109

安门至午门外,陈设如仪。是时,武备院卿豫设皇帝拜褥于慈宁门外正中,北向,辨群臣朝位及执事官位。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立中阶下左右,先集永康左门外候驾随入。宗室公、将军、公、侯、伯、大学士、内大臣、尚书、都统、子、侍郎、副都统、男、内阁学士、前锋统领、护军统领、步军统领、侍卫集长信门外,文武三品以下集午门外,皆按翼东西面序立。记注翰林四人,立慈宁门外西阶下。御史二人,立慈宁门外。纠仪御史、礼部官属各二人,立午门外,皆东西面北上。执事、鸿胪寺卿二人,鸣赞二人,立慈宁门檐下。引进王公鸣赞二人,二品以上鸣赞二人,三品以下鸣赞二人,视所司为位。又鸣赞二人,立午门外,皆东西面。又鸣赞一人,立于永康左门;一人立于右翼门,二人立于熙和门内外,二人立于午门内外,闻唱承传百官行礼。质明,礼部尚书、侍郎诣乾清门奏时。皇帝具礼服,乘舆出宫。元旦由乾清门出隆宗门,圣寿、冬至出启祥门。 导从、翊卫如常仪。礼部尚书、侍郎导至永康左门,降舆,入。礼部恭导皇帝升慈宁门东阶,于门左西向立,后扈大臣从侍于后,前引十大臣于长信门内左右序立。领侍卫内大臣率豹尾班侍卫夹东西阶佥立。礼部尚书转传内监奏请皇太后升慈宁宫宝座。皇太后礼服出宫,中和韶乐作,奏"豫平之章"。乐章见册尊礼,下仿此。惟乾隆二十四年冬至恭遇圣寿,又值平定回

部,另撰乐章曰:"慈宁集庆长,坤元叶德焕嘉祥。晴晖转一阳,玉食承欢福履昌。西极尽来,同稽首,颂寿康。尧

卷之五 典礼一 八三

书名:国朝宫史(上) 页码:133

金钩,妃、嫔银钩,均黄筐。公主、福晋、夫人、命妇均铁钩,朱筐。依期毕办。皇后既

以吉巳飨先蚕,如蚕已生翼日,蚕未生则视蚕生诹日,皇后散斋一日,从采桑妃、嫔、公主、福晋、夫人、命妇毕斋。宫殿监设案于交泰殿内正中,东西肆。又设案于左右,南北肆。率内监至内右门祗候。是日黎明,执事官咸蟒袍补服。内务府官以龙亭一载躬桑钩、筐,采亭一载从采桑钩、筐,内銮仪卫校舁行,掌仪司官前导,总管暨蚕宫令从,由隆宗门至内右门亭止。宫殿监率蚕宫令、丞暨内监恭奉钩、筐以次入内右门。陈皇后筐、钩于交泰殿中案,陈妃、嫔、公主、福晋夫人筐、钩于左案,陈命妇筐、钩于右案,皆筐左钩右。乃奏请皇后吉服御交泰殿,妃、嫔从侍。皇后先阅钩,次阅筐,既遍还宫,妃、嫔从入。宫殿监奉筐、钩出内右门授蚕宫令,仍各置亭内,以次舁行,出隆宗门,銮仪校接舁,前引如初。旗仗前导,导迎乐作,奏"禧平之章"。 曰:"戴胜告时,西陵肇典。爰举懿筐,爰临柘馆。御鞠衣,登瑞茧。金钩陈,嘉仪展。"及西苑,奉宸苑卿自门迎入,蚕宫令

分陈于采桑所。届日,蚕宫令率内监洁扫具服殿内外及亲桑台上下,借以稷荐,设皇后观

桑宝座于台北正中,南向。台下桑畦东西首行第一株为皇后躬桑位,东向。执钩相仪一人在右,执筐相仪一人在左。东西第二行一株为妃、嫔从桑位。第三行一株为公主、福晋、夫人从桑位。第四行一株为命妇从桑位。执钩、筐蚕妇各二人,皆在左右。传赞女官

卷之六 典礼二 一〇七

书名:国朝宫史(上) 页码:284

国朝宫史 二五八

  圣祖仁皇帝御制景福宫颂 慈顔懿教,祗奉铭箴。福祉灵寿,遐龄喜深。松筠玉树,绕砌清音。淑德纯嘏,萱枝茂林。挥毫敬颂,永日葵心。

景福宫之后为兆祥所,今为皇子所居。西为花园,又西即神武门也。

  隆宗门之西为慈宁宫,顺治十年建。东为永康左门,西为永康右门。正中南向为慈宁门,前列金狮二。门内正殿御笔匾曰:"宝箓骈禧",又匾曰:"庆隆尊养",联曰: "爱日舒长,兰殿春晖凝彩仗;慈云环荫,萱庭佳气接蓬山。"后殿供奉佛像,圣祖仁皇帝匾曰:"万寿无疆",御笔联曰:"百八牟尼,现庄严宝相;三千薝卜,闻清净妙香。"又联曰:"人天功德三摩地,龙象威神两足尊。"前殿东庑南有佛堂,圣祖仁皇帝御笔匾曰:"四星容华",宫左殿宇二层,东有门曰慈祥门,与启祥门遥对。慈宁门之南为长信门,凡大朝贺,门前陈设皇太后仪驾,文武二品以上大臣俱于门外随班行礼。南为永安门。其左为迎禧门,右为览胜门。右门之内即花园也。园中为咸若馆。东北为端化亭,上有楼。楼之南有室,匾曰:"含清晖"。咸若馆前有池,池上为临溪亭。东为翠芳亭,西南为绿云亭。

  圣祖仁皇帝御制慈宁宫问太皇太后安诗 定省深宫曙气催,承恩献寿捧霞杯。晨昏敬睹慈顔豫,不尽欢欣踊跃回。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57

长元按:明宫室后右门亦曰平台,为召对之所。

殿后迤北十余武,崇基列陛。其北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中南向者为干清门。

 长元按:太和门殿明皆曰皇极,殿又曰奉天,中和殿明曰中极,又曰华盖,保和殿明曰建极, 又曰谨身,所谓三大殿也。昭德、贞度二门,明曰弘政、宣治,协和、熙和二门,明曰会极、归极,体仁、弘义二阁,明曰文昭、武成,今皆更易其名。

稽察上谕处、内阁诰敕房,皆在午门内东庑。

起居注公署、翻书房,皆在午门内西庑。

内阁为大学士直舍,在昭德门东南隅,门西向,阁南向。今于阁东北开正门,与文华殿相对。

沈德潜夜宿中书省诗:独宿丝纶阁,虚堂灯火清。窥檐星汉影,记夜柝铃声。报称惭须鬓,疏慵负圣明。家园通梦寐,游钓忆平生。

长元按:内阁二磁缸,明宪庙所赐种兰者。

文华殿在协和门东南向,崇阶九级,前为门三间,后为主敬殿。每岁二月,御经筵于此。

陈廷敬讲筵纪事诗:崇政经帷秘,延英玉陛高。声容肃中禁,宠渥厚词曹。天语开黄卷,乾文上彩毫。万言亲讲诵,或恐圣躬劳。

沈荃经筵恭纪诗:蓬莱紫气绕氤氲,此日虞廷奏缦云。侍从儒臣咸旧学,太平天子况能文。西清窈窕闻钟鼓,东壁辉煌列典坟。精一心传亲绍述,五经无事析纷纭。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62

磁器库在武英殿南。

南熏殿在武英殿南,藏历代帝后图像,有御制记并诗,勒于卧碣。

长元按:列代帝后图像,前明贮于内库;乾隆十四年,命工重加装潢,移藏于南熏殿。自太皥伏羲氏而下,为轴者六十有八,为册者七,为卷者三,先圣先贤图册五。详定位置,次第甲乙。岁以盛夏曝而庋之,扃钥惟谨。又明诸帝玉册,向贮工部外库,今附藏殿之西室。仰见我皇上优礼先朝,随在尽其诚敬,如天之量,真超越百王矣。

南熏殿稍北卽西华门,为紫禁城之西门也。

乾清门五楹,中三门,前陛三出,各九级。陛前列金狮二。

凡御门听政于此。左旁为内左门,右旁为内右门。墀下东出者为景运门,西出者为隆宗门,皆五楹。内左门之东,右门之西,周庐各十二楹。东为文武大臣奏事待漏之所,西为侍卫房及内务府、军机处直舍,皆南向。其相对周庐,为宗室王公待漏之所。

凡军机处、南书房、上书房等官,皆由右门出入。

施闰章召见乾清门诗:入直长趋丹凤楼,忽惊咫尺觐宸旒。未遮宫扇瞻天近,不散卿云绕日

浮。帝德难名深气象,主恩蓄意待咨诹。心怀董贾才何有,奏对谁当第一流?

门内为乾清宫,广九楹,深五楹。世祖御书额曰正大光明。凡召对臣工,引见庶僚,御焉。每岁元旦宴诸王于此。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70

址。又文华殿后有慈宁宫、奉宸宫,勖勤宫、承华宫、昭俭宫,皆无考,或卽今文渊阁后之旷地欤?

隆宗门之西为冰窖四座。又西为慈宁宫,东为永康左门,西为永康右门。中南向者为慈宁门。前列金狮二。内为正殿,御书额曰宝箓骈禧。殿前东庑曰徽音左门,西庑曰徽音右门。后殿供佛像。殿后东庑佛室,圣祖额曰,四星容华。宫左殿宇二层,东曰慈祥门,与启祥门相对。

慈宁门之东为长信门。

慈宁宫花园前宇为咸若馆。馆之左为宝相楼,右为吉云楼。自宝相楼南为含清斋,自吉云楼南为延寿堂。池上为临溪亭。咸若馆后为慈荫楼。

慈宁宫之西为寿康门。内为寿康宫,额曰慈寿凝禧。东暖阁后殿西室皆御书额。寿康宫之后为寿安宫,东西为长街,街西为长庚门。

长元按:明宫室嘉德右门之西曰长庚门,凡夫匠淘沟修造,或宫人疾故,皆开此门。

正中南向为寿安门,内为春禧殿,殿后为寿安宫,正殿额曰长乐春晖。东西暖阁皆御书匾联。殿前延楼,左右相属,中为崇台三层,演戏。殿后庭中,叠石为山,东曰福宜斋,西曰萱寿堂,皆御书。

慈宁宫之东北,卽启祥门夹道。其北南向者为凝华门,内为雨华阁,俱供佛。西为梵宗楼。阁后为昭福门,内为宝华殿,殿后为香云亭,其北为中正殿。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55

[二] 《天咫偶闻》:"光绪己丑十二月,太和门火,自未至酉。是日,余以事至地安门,南望黑烟如芝盖,市井喧传为正阳门火,明日始知为太和门。明年庚寅正月二十六日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扎彩为之,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踰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技至此神矣"。

[三] 《大清会典事例》:"凡闲人毋许擅入禁门。又凡王公大臣官员进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所带仆从人等,均有限制。自王以下至文职三品、武职二品以上,并内廷行走各官所带之人,准其至景运门、隆宗门,此外跟随之人,概令于左翼门、右翼门台阶下为止。其经由神武门者,出入俱令循东西夹道行走,勿许附近景运门、隆宗门外停立"。

校勘记:

① 后,原脱。今据《国朝宫史》卷一一补。

太和殿,殿基崇二丈,殿矗十一丈,广十一楹,纵五楹,康熙八年建。[一]皇朝之正殿也。上为重檐脊四垂,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龙墀丹陛,陛间列宝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墀下为文武官行礼位,范铜为山形,俗呼为品级石。镌正从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每岁元日、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大庆典则[御殿]受贺。①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二][三]圜丘大祀前一日视祝版,祈谷常雩亦如之。殿左为中左门,殿右为中右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66

明帝、唐高祖、太宗、元宗、德宗、伯夷、叔齐、姜太公、周公、老子、孔子、颜子、孙武子、伍员、孟子、列子、庄子、鬼谷子、蔺相如、屈原、张良、萧何、韩信共四十六像。又宋朝帝像一轴,宋朝后像一轴,元朝帝像一册,元朝后妃、太子像一册,元朝后像一册,明朝帝后像二册。又至圣先贤像一册,又历代圣贤名臣像一册。又孔子世家像一册,历代功臣像一册,唐名臣像一册,唐宋名臣像一册,明太祖御笔二册。为卷者三,《明宣宗行乐图》一卷,《出警入跸图》二卷。"

校勘记:

① 先圣名贤"名",原误为"先"。今据《日下旧闻考》卷一三引《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改。

乾清门在保和殿后,正中相对,南向,门广五楹,中三陛三出,各九级,周以石栏,列金狮二。凡御门听政,于门中间设宝座,部院以次启事,内阁面奉谕旨于此。[一][二]斋戒日,太常寺进铜人陈于扉左案上,召见臣工及引见庶僚,俱由门之右门入。门之东为内左门,西为内右门,皆南向。左门不常启,凡军械[机]处、①南书房、上书房等官与懋勤殿、宏德殿行走各官,及御养心殿、乾清宫召见文武官员,均由此出入。其前东出者为景运门,西出者为隆宗门,[三][四]顺治十二年重建,门各五楹,东西向。内左门之东,内右门之西,周庐各十二间,东、西各有侍卫直宿房。又东为散秩大臣直班处,及文武大臣奏事待漏之所。西为内务府、军机处直舍,[五]皆南向。其相对周庐各五间 东为宗室王公奏事待漏之所,西为军机满、汉章京直舍。军机处本内阁之分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67

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其旁井亭各一。

注:

[一] 《国朝宫史》:"皇帝每日视事,夙兴御养心殿暖阁,或御乾清宫西暖阁及弘德殿,阅列朝实录、宝训一册。辰刻进膳,阅王公、大臣名牌,颁赐克食。既徹,乃披览内外臣工奏折,批发[答]俟进止讫,下所司。随召见诸臣。奏事太监承旨下外奏事(处)引进乾清门,以次赐见毕,乃升宝座,宣引见官部旗大臣。引见者各以前后为次,捧名籤至御榻前跪呈。引班官按序引各官至丹陛上,北面跪,奏履历毕,退。皇帝降旨以籤授,大臣承旨退。皇帝还便殿。若幸瀛台等处,进膳、办事亦如之。每日未刻进晚膳,阅内阁所进各部院及督抚提镇本章,上披览裁决毕,内阁票签酌用之。付本房照[答]硃批清字,翌日下内阁硃批汉字施行,日以为常"。

[二] 《天咫偶闻》:"前清康、雍以前,皆以乾清宫为寝殿。乾隆以后,改御养心殿,在月华门外,凡召对办事皆于此。每日军机大臣先入,然后引见。内廷奏事之制:每日子正,部院各以一笔帖式持折至东华门外少俟,门启,随奏事官以入,至景运门内九卿房,以摺匣及本衙门印片一纸,同交奏事官,奏事官登之于簿。少顷,乾清门启,奉之以入,至内奏事处,交奏事太监以达御览,时不过丑正也。乾清门石栏上置白纱灯一,递事者以此灯为表缀。若灯移至阶上,则事下不久矣。少顷,奏事官徐捧摺而出,高呼曰:"接事",则群集以俟。奏事官呼某衙门,则某衙门人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68

前。奏事官手付口传曰"依议",曰"知道了",曰"另有旨"。虽百十函无一舛误,不须开匣视也。然此亦有诀,以爪划痕,俗谓之横知竖议。后移西苑,则接事在西苑门外,侍卫处檐下"。[三] 《天咫偶闻》:"景运、隆宗二门及东、西华门,例有护军值班。每王大臣出入,高呼:"伊里!"国语云立也,盖示人致敬之意"。

[四] 《京尘杂缀》:"乾清宫外隆宗门椽桶上,着铁箭镞数枝,门内外均有之,为嘉庆间林

清[之]变时所留,想见当时奋斗之状,亦可证嘉庆至今未加改缮也"。

[五] 《天咫偶闻》:"军机堂在隆宗门内,每日寅时,军机大臣入直于此。至办事毕,内奏

事太监传旨令散,乃下直。召见无时,或一次或数次。军机大臣至上前,豫敷席于地,赐坐。驾幸景山或驾幸雍和宫,如在临幸处所召见者,军机大臣随往。在宫召见,即不随往。西苑军机堂在西苑门内"。

校勘记:

① 军机处 机,原误为械。今据《日下旧闻考》卷一三引《国朝宫史》改。

乾清门内左右陛,中路甬道相属,正中南向者为乾清宫。[一]宫广九楹,深五楹,中设宝及召见臣工,引见庶僚,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御焉(每岁元旦及上元日,钦点皇子、皇孙及近支王、贝勒、公曲宴于乾清宫。康熙癸巳,仁庙六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一千九百余人。乾隆乙巳,纯庙五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三千九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89

北为苻望阁,阁后为倦勤斋。斋西廊外为竹香馆,[四]阁西为[玉]萃[粹]轩,①其南曰得闲室,北为净尘心室。[五]景福宫之后为兆祥所,旧为皇子所居,西为花园,又西即神武门也。

注:

[一] 《故宫考》:"古华轩额已毁"。

[二] 《日下旧闻考》:"亭中刊有[御笔临]董其昌《兰亭[记]》,②今无存"

[三] 《故宫考》:"抑斋之外,有撷芳亭,西为矩亭"。

[四] 《故宫考》:"竹香馆内结构悉以竹为之"。

[五] 《故宫考》:"自衍祺门至苻望阁、倦勤斋,是为宁寿宫之西一路,西路旧无人居,荒芜特甚,与中路、东路之曾为慈禧住处者迥别。盖自乾隆卒后,迄今已百二十有五年矣"。

校勘记:

① 阁西为玉粹轩 玉,原脱。粹,原误为萃。《日下旧闻考》卷一八"按语"云:"苻望阁西门外为玉粹轩"。

据改。

② 亭中刊有御笔临董其昌《兰亭记》《日下旧闻考》卷一八"按语"云:"(古华轩)轩西亭额曰禊赏亭,亭中恭刊御笔临董其昌《兰亭记》"。据补。

隆宗门而出,右为慈宁宫,[一]顺治十年建,乾隆十六年重修。正中南向者为慈宁门,东为永康左门,西为永康右门,门前列金狮二,门内即慈宁宫正殿。殿前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96

  村至者,以李五、宋进财为首,约于菜市口齐集,由西华门而入。正阳门外开庆隆戏园刘姓者,亦其党羽,曾授逆职为巡城御史。是日延李五等入其戏园观剧,酣饮竟日,而营坊诸官莫有过而问者,其去木偶几希矣。十五日午,太监刘得才引祝现等由东华门入,会有卖煤者与之争道,贼脱衣露刃,为司阍官兵觉察,骤掩其扉,贼喧然出刃,阑入者陈爽等十数人,屈五等皆遁逃。有今礼部侍郎觉罗公宝兴者,侍直上书房,甫退直出,适遇贼舞刀入,白光灿然,宝踉跄奔入。时署护军统领为杨述曾,汉军人,由参领起家,初无智略,因率数护军御之,杀数贼于协和门下,而官兵受伤者亦多。宝侍郎遂命掩景运门,入告皇次子。皇次子从容布置,命侍者携鸟枪入,并严命禁城四门,促官兵入捕贼。刘得财引二贼入苍震门,欲手刃太监督领侍常永贵,泄其夙忿,为太监顾某击擒之。其由西华门入者,时仓卒门不及阖,遂全队入,杨进忠与其徒高广福引之。尚衣监为制上服处,杨尝乞其补缀而不与值,司衣者拒之。杨以是隙,遂引贼入,全行屠害,存者无几,有老妇数人藏于荆棘中获免。遂入文颖馆,杀供事数人。陶凫芗编修梁方校书,闻门外履声橐然,突然问曰:"金銮殿在何所"?其愚蠢也若此。陶僕骆升方提茶榼至,遂以身障凫,贼伤数刃,凫芗得以免。其贼遂从集隆宗门,门已阖,有护军某,知事急,怀合符于身,亦被数刃,懵然卧阶下,合符得以保全。贼由门外诸廊房得踰墙窥大内,皇次子立养心殿阶下,以鸟枪击斃二贼,贝勒绵志亦趋入,随皇次子捕贼。后有二贼潜入内膳房屋中,众内监击杀之。时诸王大臣闻变,皆由神武门入,余在邸方与僮手弈,闻变,骋马入。至神武门,庄亲王绵谋、贝子弈绍亦先后趋至,闻贼已聚攻隆宗门。纳兰侍郎玉麟方迎驾归,短衣踉跄入,皆聚集城隍庙前,时官兵至者未逾百人,余皆僕隶而已。众错愕无策,镇国公奕灏,勇士也,掌火器营事,因曰:"是日火器营官兵,皆聚集箭亭以备拣出征(时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97

  有滑县之变),可招而至也"。余应声曰:"君言大是"。伊乃骋骑去。时镇国公永玉、护军统领石瑞龄曰:"禁内隘窄,恐有不测之变,可速备车乘,以备后妃之行"。余亦是其言。宗室原任大学士禄康首拂其论曰:"此系何等语,乃敢出口耶"?众皆默然,其心实叵测也。成亲王永瑆后至,时已被酒,乃大呼曰:"何等草寇,敢猖獗乃尔。贼在何处,俟吾手击之"。因脱帽露顶,势甚雄伟。时内监有言,贼甚凶猛,已攻中正殿门,入者约计二百余人,盖即其党也。亦实有醇良辈登延薰阁数十人,眺览于外,屡促官兵,声泪俱下,惜不知其名也。须臾,奕灏率火器营官兵入,凡千余人,鱼贯横枪,意甚踊跃,实祖宗百年涵养之功也。庄王因率百余人,并矛手数十,从西城根进,余在后督率官兵后至者,励以大义,皆奋勇前进。副都统公安成者,超勇公海兰察子也。少年勇锐,时方徐行,余抚其背曰:"君乃勋臣世荫,不可有坠家声"。安乃奋勇而前。遥闻枪声砉然,知官兵已对敌也。时有数十贼入慈宁宫伙房者,庄王首射一贼,应弦而倒,官兵复枪伤数人,贼遂披靡。庄王同安成、奕灏先后追至隆宗门,贼首李五、祝现方积直宿者之襆被于檐下,意欲纵火。庄王率众攻之,擒获数贼,其余皆由南遁去。时副都统苏公尔慎、钮钴禄公格布舍方衔命南征,入京整行装者,闻警趋入,亦首先杀贼。有侍卫那伦者,纳兰太傅明珠后也。少时家巨富,凡涤面银器,日易其一,晚年贫窭,一冠数十年,人争笑之。是日应值太和门,闻警趋入。时有劝其缓行者,那故迂直,曰:"国家世臣,当此等事敢不急赴所守耶"?因急趋至熙和门。门已闭,那方傍皇间,适贼蠭至,遂被害。高广福时杂于众贼中,因引贼由马道上城,腰出白旗摇展,或书"大明天顺",或书"顺天保民",皆庸劣可哂,以白布裹首,呼号于雉堞间。奕灏、苏尔慎因上城驱逐,高广福持旗呼众间,奕灏弯弓射之,自城楼坠殒,众声欢忭如雷。有御书处苏拉某,乃导李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98

  五匿于御刻石榻间。余督后兵自武英殿复道进,有理藩院员外郎岳祥,海兰察之婿也,貌甚勇健,与余路遇,愿从杀贼。时贼有迎拒者,镶蓝旗护军校常山以枪击之,坠于御河,山即入河擒之。余即与之手绢以为识,众愈踊跃,时擒斃贼数十,官兵之势愈盛。贼有自投御河死者,有匿于城堞草中者,有匿于五凤楼者,如鸟兽散。时天殆黑,与今礼部尚书穆公克登阿遇,穆骤曰:"天已昏黑,奈何"?余曰:"今十五夜,有月光照曜"。盖安众心也。穆固长者,不解余意,因曰:"月光终不及日"。余急指心以示,穆乃改曰:"月光固皎如昼也"。时诸王大臣皆黽勉从事,然亦有日落始至者,亦有逍遥雅步于御河岸者。以天潢贵胄之近,而漠然如越人之视,亦可谓无心肝人矣。钮钴禄宗伯庆福,修髯垂腹,公服挂珠,正襟坐于军机处阶上。人问之,曰:"今日望日,敢不公服"?其迂执也若此。时庄王等皆入隆宗门内,余念西华门为贼突入之所,恐其乘夜夺门而出,因率火器营兵数百屯于门侧。会成王命护军统领石瑞龄、义烈公庆祥、散秩大臣绵怀、副都统策凌分守四禁门,庆公祥乃率其所管正蓝旗护军营弁兵至西华门,会英诚公福克谨、原任礼部侍郎哈宁阿皆偕至。庆固多才智,其营参领赶兴,为缅中失节之德森堡之子,人亦勇健,思干父蛊,因与余露宿驰道上。中夜时,有太监张泰者,即于己巳春同鄂罗里共倾陷广赓虞侍郎者,时亦通贼,由城堞蛇行,伏于东华门马道上,为奕灏所擒,始知有内监通贼状,此十五日事也

   至五更,月色皎洁如昼,余与庆公命岳祥率数十兵上城巡眺,庆公又命长枪手数十拒守西华门洞,终夜间寒风凛然。内务府衙门中尚有佚贼砍某郎中肩逃去,闻大城内柝声丛杂,竟夜不绝,盖玉念农侍郎率步兵巡逻甚严密。天殆明,乌云自西北起,霹雳砉然,人皆辟易,俄而大雨如注,军士火绳俱灭。闻五凤楼中有人沸声,余命火枪齐发,然雨势甚大,因退屯咸安宫门下。是时兵弁无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100

  长安门者,庆公与余同鼓励将士,命列队以待,兵士有惊诧者,余欲正法,众乃帖服。久之,始知为古北口提督马瑜率兵由密云至京,城北尘土蔽天,致有此讹传也。晚间,庄王入告督领侍常永贵,因擒刘得财数十人出,皆俯首服罪,此十六日事也。

次日昧爽,上遗和硕额驸超勇亲王拉旺多尔济、和硕额驸科尔沁郡王索诺木多布斋、固伦额驸固山贝子玛尼巴达尔、今大学士托公津、今吏部尚书英公和先后入京,盖于路闻警报也。命八旗都统各于界域中擒捕逆匪,恐有逸贼潜大城中也。时各都统闻命皆趋出,惟成、庄二王及奕灏、安成等数人未动,殊有识也。时庄王已将林清名姓居址密札告玉侍郎麟,会英公和至,已授步军统领,因命番役张吉、高铎、徐永功三人往宋家庄擒捕林清。会有宋某举发其事,因命为引导。时由东华门溃散者,已归告林清,清踌躇竟夕不寐,绕床嗟叹,然犹希冀曹福昌之逆党应承于十七日起事者,或有所侥幸,因未逃遁。黎明时,张吉等三人已至其家,扉尚阖,张扣扃久之,林清着燕服出。张吉伪告曰:"城中事已有成,奉相公命,延请入朝"。清大喜过望,欲登车,其姊闯然出曰:"事吉凶未可知,不可独往"。张、高等推妇仆地,遂驱车返。妇踉跄归,命数十人追之,车已入南苑门。门随掩,追者无及,返。是日停午,忽传上自燕郊回銮,逾时遍禁城知之,贝勒绵志持钥立东华门楼上佇望,景运门皆洞开,久之声迹杳然,盖即福昌之党所为也。余方假寐,闻之,不及着靴趋出,庆公曰:"事关巨大,我等有城守责,不可擅离,恐有他故也"。余心是其言。是时诸王大臣于各偏僻处搜捕,先后又获十余贼。有刘姓者缚卧隆宗门侧,闻火枪声,自相怨艾曰:"吾早言是物凶狠,终不能成事,若辈不听好语至此"。可见贼众皆乌合而至也。然始终不获祝现、刘呈祥二人,或曰死于东华门,着青衣者类呈祥,然无左验。至祝现踪迹诡密,必有逆党藏匿之者,其事不可深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146

具,皇后金钩黄筐,从采桑妃嫔银钩(柘)黄筐,福晋、夫人、命妇铁钩朱筐,各储亭内,由内务府入隆宗门,至内右门外停止。宫殿监等奉入至交泰殿,陈于案。皇后吉服御交泰殿阅采桑具毕,礼成,皇后还宫。内监奉出内右门,陈亭内,送采桑所。至期,内务府堂官奏请皇后率从采桑妃嫔咸吉服乘舆出宫,至内壝东门外降舆,御茧馆。相仪女官奉钩筐于台前,掌仪司内监率歌采桑词,司金鼓版笛笙簫麾彩旗,各内监东西序立,典仪女官奏请行采桑礼,皇后出茧馆,至采桑位,从采桑妃嫔等以次就位,相仪跪进钩筐,皇后右执钩左执筐,蚕母二人恭助皇后行采桑礼,内监扬彩旗,鸣金鼓,歌采桑词。皇后于第一行东西三采毕,歌止。相仪跪受钩筐,仍设龙亭内。典仪奏请御采桑台,皇后升座,妃嫔侍立,从采桑妃嫔、公主、福晋、夫人、命妇以次受钩筐,蚕妇二人助采,妃嫔于第二行各五采。福晋、夫人于第三行,命妇于第四行各九采,毕,释钩筐入侍。传赞引蚕母升阶,至皇后前跪,相仪举筐授蚕母,蚕母祇受,至蚕室切之,授蚕妇洒于箔,蚕母还告。典仪奏请御茧馆,妃嫔以下咸从。皇后升座,妃嫔以下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毕,礼成。至献茧日,蚕母率蚕妇择佳茧盛以筐,恭献皇后,皇后献皇帝、皇太后,以告蚕事之登。遂率妃嫔亲临织室,行缫三盆手礼,妃嫔从,缫以五为节,既成丝,遂命染人朱绿元黄之,以供郊庙黼黻之用"。

[五] 《三海见闻志》:"镜清斋,宣统间曾缮葺以备德太子来游之居所。民国间[二年][始]改(门额)曰静心斋。⑥徐总统时,恒集名流觞咏于此,凡三楹,南向。入门为荷池,池北为堂,仍额曰镜清斋"。

[六] 《三海见闻志》:"最高处有叠翠楼,或系后来[清末]添建,⑦至焙茶坞则不能指

书名:酌中志 页码:84

酌中志卷之十四 三

廷,其实皆朝力也。朝与贤既客氏私人,曾结盟为兄弟,贤居长,而朝顾次之,称曰大魏、二魏。及先帝卽位数月,二人因宠渐相妒嫉,于乾清宫暖阁内醉骂相嚷。时漏将丙夜,先帝已安寝,而突自御前哄起,司礼监掌印卢受、东厂邹义、秉笔王安、李实、王体乾、高时明、沈荫、宋晋等皆惊起。是时逆贤已升秉笔,掌惜薪司印,魏朝已改名王国臣,升乾清宫管事,掌兵仗局,并跪御前听处分,卢受、邹义等侍侧,众咸知愤争由客氏起也。先帝玉旨问客氏曰:客妳,尔只说尔处心要着谁替尔管事,我替尔断。客氏久厌国臣獧薄,而乐逆贤憨猛好武,不识字之人朴实易制,遂心向逆贤。而王太监安久中客氏、逆贤谀媚,且心恶名下之人作此丑态,遂打国臣一掌,勒令告病往兵仗局调理,离御前矣。此时逆贤尚名魏进忠,始得专管客氏事,从此无避忌矣。先帝端拱于上,惟客、魏之言是听,而尾大不掉之患成焉。后国臣被斥,逆贤矫旨发凤阳,在逃。复于蓟北山寺中搜获,使人于中途邀截,至献县缢杀之。按国臣保卫先帝圣躬最先,曾共卧起,颇着勋劳。及登极,晋秩贵近,御笔改复姓赐名,特掌美印,受宠眷不在贤下。嗟哉!王太监安何不留国臣以制逆贤?或不然,就将贤与国臣坐以惊御之罪,而一并先黜。候大婚礼成,优客氏以金帛,而亦黜之外。监何明于防西李老娘娘之垂帘,而昧于防客氏之淫横也?呜呼!知经而未知权耶?抑拘理而寡于术耶?奈何自翦爪牙,束身入井,殃遗身后,祸及椒绅。若王夷甫诸人,真不能辞其责矣。千古之下,有余痛也。初,天启元年,四川税监邱乘云撤回京,贤差外司房李茂春号完素者远迎至畿南,邱赏银三十两。李先入隆宗门外直房回话,贤为之泪落曰:我先年被徐贵谮害,止给我十两路费,今赏尔如此,便三倍我了。叹息者久之。其后徐贵竟为贤所害,而邱之令

书名:酌中志 页码:110

酌中志卷之十六 四

  也。而逆贤尽行斥退,信用自己名下,间有一派少不更事之人,非制也。按旧制,后右门卽云台右门之北,隆宗门之南,坐东朝西房一连,原名协恭堂,每日早晨,或非朝讲之日,及申时后,掌印公过司房看文书,秉笔、随堂人各有室,挨次细看。先看文书房外本,次看监官典簿文书。自逆贤窃柄,其规矩荡废无遗,所以事事苟且。万历年间,先监过司房,例印公穿直身,率秉笔等,都是单身入室。其亲信掌

班人等,一人不得入机密禁近,理应如此。奈王体乾党附无骨,而逆贤不识字,遂公然于乾清宫大殿上看文书,或懋勤殿板房看文书。硬拆实封,高声朗诵。又挨次到各人直房。那一家管文书、看直房掌班司房官人肯不出宫门、不张权势如累臣者乎?不过司房,诚纰政也〔六〕。如欲君德昭明,左右得人,须先振刷内书堂起。欲章疏不泄漏,权不旁落,须有好明白印公,不徇私,不惮劳,仍复早晚过司房之旧制始。如欲真才柄用,中外不水火,须大破逆贤积习,为官择人,不为自己子孙择官始。在圣主自无一番一番如传舍用人之理,在内臣亦闻风观感,羣于为善,庶免本官势倒,连累退斥之患。此必得虚明为国,淡名利、忘报复之人,柄政当朝,立贤无方,庶可办此。若只悠悠忽忽,张三败了便将他支派退净,李四败了又如此,赵甲、王乙又如此,纵有真心为国、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难鸣也。东海逝波,其奈之何哉!凡御前面考随堂、秉笔,自崇祯元年冬,钦出"事君能致其身"题者,郑太监之惠、曹太监化淳中式始。至十二年夏,李太监承芳署司礼印时,其名下顾三聘者,亟图速化,遂密托己之名下王建鼎代,选于众时艺一篇,被巡绰官发其事。李不得已,奏知圣上,立将三聘责毙,降建鼎净军,发南海子看守墙铺。其年秋,李褫职逮狱,偶言及此,累臣曰:重惩三聘甚当。李曰:何也?累臣曰:彼草野寒士,或迫于

书名:酌中志 页码:123

酌中志卷之十六 十七

边疆,或称好个魏公公,或夸好个魏太监,逆贤居之不疑,自以为美,先帝圣颜亦为喜悦。回想宪庙时,汪直擅权,尚有怀恩之流居帝左右,所以阿丑敢谲谏也。今王体乾既熟软巧媚,在王瘸子不过俳优贱役,自然因而化之,可叹也!己想称功颂德,是又宁止缙绅辈章疏间哉〔一九〕!五年之九月九日,驾幸万寿山,钟鼓司太监邱印执板清唱《雒阳桥记》内之攒眉黛锁不开者一套。至六年九月登高,邱印仍唱此曲,识者已哂其不合景,失大体矣。抚今思昔,亦莫之为而为,良非佳兆云。神庙孝养圣母,设有四斋近侍二百余员,以习宫戏、外戏。凡慈圣老娘娘升座,则不时承应外边新编戏文,如华岳赐环记亦曾演唱。是日神庙侍侧,见权臣骄横,宁宗不振,至云:政由宁氏,祭则寡人。神庙亦瞩目不言者久之。先是,仁圣陈老娘娘在时,凡遇令节间,必恭请两宫圣母于乾清宫大殿升座,神庙先在云台门之下,朝北立候。仁圣老娘娘轿至景运门,慈圣老娘娘轿至隆宗门,神庙卽居中朝北跪接,候两轿俱至乾清门方起。中宫王娘娘扶请仁圣老娘娘,皇贵妃郑娘娘扶请慈圣老娘娘,入宫升座,神庙递酒膳,下气怡声,膝行叩拜,周旋中礼,倾心孺慕,从来古今帝王圣孝所希觏也。神庙又自设玉熙宫近侍三百余员,习宫戏、外戏,凡圣驾升座,则承应之。刘荣卽其一也。又蔡学等四十余人多怙宠不法,自万历己亥秋,俱下镇抚司狱。至庚申秋,光庙始释,然瘐死者已十之三四也。此二处不隶钟鼓司,而时道有宠,与暖殿相亚焉。

宝钞司 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十余员,掌司、监工数十员。每年工部商人办纳稻草、石灰、木柴若干万斤,又香油四十五斤,以为膏车之用。抄造草纸,竖不足二尺,阔不足三尺,各用帘抄成一张,卽以

书名:酌中志 页码:128

酌中志卷之十六 二十二

名年幼者,读步天歌、阴阳杂注、天官星历等书,习写算,观星气,轮流上台,以候变异,呈禀掌印,具呈司礼监,据实奏闻。其占候书曰观象玩占、流星撮要等书,皆抄写授受,不敢传布于世。外虽有抄本,多差讹不全,未足信也。其教法极严,比司礼监之学规凛肃也。每年造历,系灵台、钦天监公同经管。御酒房 提督太监一员,佥书数员。专造竹叶青等酒,并糟瓜茄,惟干豆鼓最佳,外廷不易得他。

牲口房 提督太监一员,佥书数员。收养珍禽异兽,有虎城、羊房。

弹子房 掌房一员,佥书数员。专备弹弓所用泥弹,大小有等,以黄布袋盛之。

刻漏房 官十数员。不系灵台。专管每日时刻。昼则文华殿后,每一时至,卽令直殿监官,入宫换牌。每夜攒点后至天明,则隆宗门外报几刻水之第一声,而答应、长随接报第二声,如某时初一至初四,某时正一至正四之类,为接班起早之候也。

更鼓房 凡有罪内臣,谪司其事。挨年久者一员予牌帽总之,平巾、鸟木牌者数人佐之。凡逆贤杀人,皆牌子侯得用下手,今死矣。余者曰二牌,曰定水牌子。其余则净军。每夜五名轮流上玄武门楼打更,自起更三点起,至五更三点止,按数目用藤条击鼓,檀木榔头击点。例只一更一人上楼,不许携灯,晴夜尚可,惟风雨晦冥苦不可言,如有差误,卽责处之。

甜食房 掌房一员,协同内官数十员。经手造办丝窝虎眼等糖,裁松饼减煠等样一切甜食。于内官监讨取戗金盒装盛,进安御前,兼备进赐各官及钦赐阁臣等项。其造法器具皆内臣自行经手,絶不令人见之。是以丝窝虎眼糖外廷最为珍味。又七月十五进献波罗蜜,亦所造也。

书名:酌中志 页码:158

酌中志卷之十七 十

者,东曰后左门,西曰后右门,卽云台左右门,亦曰平台。凡召对阁臣等官,或于平台,卽后左门也。又东则景运门,西则隆宗门,西向南者则仁德门也。干清门外左右金狮二,入门丹陛,至乾清宫大殿。其扁曰"敬天法祖"四字,崇祯元年八月初四日悬安,系高太监时明笔也。殿左曰日精门,右曰月华门,左小门曰龙光,右小门曰川彩。殿东西有廊,廊后左曰昭仁殿,右曰宏德殿,东西各有角门。宫后披檐,东曰思政轩,西曰养德轩。再北则穿堂,居中圆殿曰交泰殿,其渗金圆顶,亦犹中极殿之制也。再北曰坤宁宫,皇后所居也。曰永祥门,增瑞门,万历二十五年二月添额。宫之东披檐,曰清暇。居北回廊曰游艺斋。崇祯五年十月廿三日悬安者也。宫后左曰景和门,右曰龙德门。再北,左曰端则门,右曰基化门,便接琼苑东西门矣。坤宁宫有中门,曰广运门,嘉靖十四年七月初二日,改曰坤宁门。万历三十三年,干清、坤宁俱鼎建告成,至四十年后,始御居乾清宫西暖阁。乾清宫大殿之左向西者,曰端宁殿,尚冠等近侍所司御服、衮冕、圭玉、冠带、钱粮贮此。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王体乾等直房,并乾清宫管事,牌子王朝忠等直房〔二九〕,不概叙也。此薇垣深远之地,中一路之大畧也。过日精门之东,曰崇仁门。稍南,曰内东裕库,曰宏孝殿,神霄殿,卽崇光殿也。日精门往北向南者,曰景明门,今曰顺德左门,则东一长街也。再北向南与龙光门斜对者,曰咸和左门。向南者景仁宫。其东则东二长街也。南首曰麟趾门,北首曰千婴门。麟趾门之东延祺宫、怡神殿。再东曰嘉德左门。再东则苍震门也,此门恒闭,遇扫雪修造则开。孝靖皇后王老娘娘疾革时,光庙每日来问安,出入此门〔三〇〕。至薨逝后,于慈庆宫恭设灵位,哭临供安,大祥禫祭后,始不尚白衣冠矣。咸和左门之北,

书名:酌中志 页码:163

酌中志卷之十七 十五

神庙时灾,久缺未补。逆贤专政,委永贞等修补一新。勒碑之文,昆山相国所撰,其谀贤语,明载居停主人字样,今此碑或仆埋不敢存矣。自隆宗门外朝东者,曰司礼监经厂直房,日用纸札书箱皆贮于此,候御前取讨。过慈宁宫,外层向东小门之南,曰北司房,卽文书房也。再南曰司礼监管掌处,卽两班四拨写字所居也〔三二〕。亦有茅房木桶,为便溺之所。再东曰外膳房。万历时,每五更攒点后,河边抬来,先到此,后送入宫,今不然也。再南曰南司房,卽监官典簿直房也。隆宗门外朝南者,亦监官典簿直房也。有井存焉。再南则宝宁门。门外偏西大殿曰仁智殿,俗所谓白虎殿也。凡大行帝后梓宫灵位,在此停供。其西南曰御酒房,西北曰马房,监官典簿奉旨开刑拷打内犯之所。门外有二大椿,俗云里马房是也〔三三〕。东南曰思善门。门外桥西曰武英殿,命妇朝贺皇后于此〔三四〕。再西,曰大庖厨,尚膳监,乃第一员总理及管理、佥书所居也。武英殿西南,曰御用里监,乃把总等官所居。再东曰南熏殿,凡遇徽号册封大典,阁臣率领中书篆写金宝金册在此。例有司礼监印公奉钦遣临视管待,该御用监里监把总官置办盛席伺候,必杀鹿一只,蒸炰作羹,以明丰侈,此盛典也。又神庙静摄久,凡冬至圣节〔三五〕,阁臣诣仁德门外行礼毕,先监矩卽奉旨于文书房置酒饭管待毕,必密具说帖回奏。如有应行事件,必借此转达,可十得四五,诚纳约自牖之义也。再东曰归极门,所谓"逍遥城"者在六科廊后,此门之西南■■之下,宣德中,置汉王高煦于铜缸炙死于此。至天启年间,鼎建大工时,官匠亦计及此,逆贤曰:这是国家甚么吉祥好勾当,存之何为?遂冺其迹。从归极门里向西南入,曰六科廊,东西两房掌司所居,精微科及章疏在焉。过皇极门再东,曰会极门。凡京官上本、接本俱于此,各项本奉

书名:酌中志 页码:166

酌中志卷之十七 十八

十余匹在此。神庙时,有进到大黑牛二只,无角大黑牛一只,亦喂于此。再北,曰御用等监库。再北朝南者,曰宝善门。门之西,旧有核桃、枣树数株,乃二百余年所培植者,逆贤因天启二年夏风变伐去,以便跑马耳。十库之后,亦有隙地堪跑马者,逆贤从臾先帝,薙其蒿莱而驰骋焉。宝善门内迤东,曰慈庆宫后门,门之外,神庙末年开一井,味极甘冽。北曰奉先殿,卽内太庙也。祖宗旧制,宫外膳房原在宝宁门里,每日五更攒点后,膳房牲匣约十余摃,自河边经东华门,会极、归极、思善、宝宁门,逆贤擅改于宝善门内矣。街东,曰隆祀门,其内则外东裕库也。街西再北,曰苍震门。又街东再北,并列二门向西者,曰履顺,曰蹈和,则一号殿仁寿宫之外层小门也。内有哕鸾宫,喈凤宫,凡先朝有名封之妃嫔、无名封之宫眷养老处也。各有应答养膳银吃用,至病终之后,该号殿看门官禀知司礼监监官典簿题知,奉旨着照某封某氏例发送。此巷自宝善门亦可通玄武门,俗称狗儿湾,其居中门曰莲花门也。景运门南朝西者,都知监之直房也。隆宗门北朝东者,司礼监人数之直房也。五更攒点后至晓报九刻水者,刻漏房官及答应长随也。隆宗门南朝东者,曰协恭堂,印公等过司房之处也。慈宁宫、慈庆宫皆有花园,有井,有库藏。而乾清宫两旁,各有井,无花园。惟钟粹宫有松数株耳。其余宫名、殿名、门名,或有记忆未真,铨次失叙,未能备载者,敬俟后之博览君子,续补订正是幸。

京北沙河巩华城〔三八〕,有门四,南曰拱京,北曰镇辽,西曰威汉,东曰展思。内有驻銮宫。曰龙跸门,龙跸殿。曰广载宫。东曰凝禧之殿,曰华鸾宫、集祥宫。西曰景惠之殿,曰翠凤宫、会祉宫。东曰丽春

书名:清宫词 页码:173

清宫词三十首仿南宋纪事诗体

杨芃棫

北平为冀州之地。明曰北平府,初为永乐之封国,迁都以后,改称北京。城四重:曰外城、 曰内城、曰皇城、曰紫禁城。内城为唐藩镇故城。明嘉靖间,复于内城之南建设外城。内城之中为皇城,永乐十五年建于元故宫之东者也。民国渐次拆卸,今将迨尽矣。中为紫禁城,周六里,凡四门:南曰午门,北曰神武,左右曰东华、西华。辛亥逊位后,乾清门内为清宫。乾清门外,午门之后,所有禁城靠南所占一半以外之地,及各大殿,皆归入民国范围。 十三年冬,宣统帝后出宫后,改称曰清故宫,旋又改为故宫博物院。右列各咏,均自乾清门以内目见所及,盖皆赋体焉。

宫槐历乱已如麻,不信秋深尚有鸦。最是无人回顾处,出墙幽草小红花。

节录十八年双十节李石曾故宫博物院报告书:十三年十一月五日,我与鹿瑞伯、张玉衡,率军警 由天安门分入隆宗门、神武门,与清室内务大臣绍英、宝熙交涉出宫事。绍、宝出入数次会商,旋送宣统帝后至醇王府,改组清室善后委员会。十四年双十节,改称故宫博物院。按:乾清门内,东曰景运,西曰隆宗,神武其后门也。

书名:明宫词 页码:112

(人海记)大内牡丹盛开,神庙思以磁瓶贮之。偶江阴民有一均州瓶,高数尺许,欲得十金,或笑 之。忽内臣觅进。上喜,问价几何。奏曰:「二百金。」上谕先给百金,如未肯,再给五十金。(玉台书史)郑贵妃泥金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一卷在瓷青纸上,梵本刻丝锦装。卷首题云:「大明万历甲辰年十二月吉日,皇贵妃郑谨发诚心,沐手亲书金字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一卷。恭祝今上圣主,祈愿万万寿洪福,永享康泰安裕吉样。」楷法秀整,前绘佛像甚精细。今藏吾杭赵谷林斋 中。(樊榭山房集)明郑贵妃书泥金普门品经,同丁敬身作四首自注云:明大内写金字经,多用瓷青纸。(禁篽秘闻)万历乙卯闰八月,神庙重庆万寿节。时西山杨家岭观音庵牡丹忽开一朵,管花 内使知之,舍银六十两,为寺僧功德资。将所开牡丹,移进御前。上甚悦,赐内使千金。

飞香亭子水光开,杨柳阴阴护绿苔。赐得御书金折扇,藕花风里谢恩回。

(钦定图书集成)飞香亭,万历三十年七月十五日更元润亭。(群玉楼稿•游西内记)复自东小门 出,则湖堤万柳中也。绿堤稍南,树益密,林端望见昭光殿。常侍曰:「此兔儿山也。」时夕阳半

落,湖心波光闪烁,荷叶尽舒,花皆红白,葭菼苍然。(五石瓠)神宗皇帝御书金折扇,赐诸宫 人,则行体也。

绿刺观音贡尚方,金经千遍竹珠凉。东朝近好无生法,宝墨留题寺阁傍。

(过日集笺)万历间,外方贡绿刺观音一座,其高六尺,李太后迎供慈宁宫中。(故宫诗) 绿刺观音外国来,圣心仁布忏场开。龙腮鳅角都嫌亵,只用旃檀镂作台。晨暮慈宁诵佛时,明珠数字手中 持。嫌他出蚌原腥物,恰报夷方进竹珠。(燕都游览志)宝藏阁,慈圣皇太后御笔题。(初觉集)香山寺来青轩扁,慈圣皇太后御书。

四斋清乐慰慈颜,过锦连番夜色阑。宣进玉堂双白燕,君王长奉两宫欢。

(彤史拾遗记)神宗既嗣,后称仁圣,贵妃称慈圣。两宫既同尊,而后与慈圣皆贤,素无嫌猜,至 是益亲谧。神宗又孝事两宫,尝设四斋,近侍二百余人陈百戏,为两宫欢。每遇令节,先于乾清 宫大殿设两宫座,使贵嫔请导,上预俟云台门下,拱而立,北向久之。仁圣舆至景运门,慈圣舆 至隆宗门。上居中北向跪。少顷,两舆齐来前,已,复齐至乾清门,上起。于是中宫王皇后扶仁 圣舆,皇贵妃郑氏扶慈圣舆,导而入。少憇,请升座。自捧觞安几,以及献馔更衣,必膝行稽 首,皆从来仪注所未有。于是始陈戏,剧欢乃罢,凡大飨多此类。(青藤书屋集)万历二年,翰林 院中白燕双乳,辅臣献进,两宫并赏殊瑞。

芳玉轩前露气凉,四更残月水明廊。外闲新进盘螭碗,夜夜盛来琥珀光。

(冬官纪事)乾清、坤宁两宫再建,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初十日开工,至二十六年七月十五日告成。 两宫之外,交泰殿、暖殿,并带造神霄殿、东裕库、芳玉轩,通共享银七十二万。(曝书亭集•白玉碗记)客有述定陵遗事者,吴中有贵公子,周姓,逸其名。家有美玉,俾工作杯,玉色粹白,旁有赤文九,工琢之为盘螭。既成,装以重锦,盛之椟。太监闻而购以五百金,进御。显皇帝爱玩焉,每夕必举以饮。及李自成陷京师,杯流传人间。

朦胧花外报更筹,侍女熏香进翠裘。玉露满阶天欲曙,安车早到合门头。

(彤史拾遗记)神宗生母李太后,母王媪,生后时,里中闻异香,经日不散。后初为宫嫔,万历元 年上徽称曰慈圣皇太后。故事,天子非嫡生,而尊皇后称皇太后,若生母亦称皇太后,则加徽号于皇后,以别之。时太监冯保欲媚上,风张居正设并尊礼。于是下议,尊皇后曰仁圣皇

书名:明宫词 页码:71

莲步珊珊倚晓风,蛾眉分列艳妆红。有缘系得金跳脱,暂住元晖小殿中。

(明史•庄烈周后传)故事,宫中选大婚,一后以二贵人陪升。中选,则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 跳脱系其臂。不中,即以年月帖子纳淑女袖,侑以银币遣还。(酌中志)凡诸王馆选中淑女,候钦 差某封某位娘娘。亲到元晖殿,选不中者送出。凡选中者,或后、或妃、或王妃,皆先居于此, 以便次第奏举行吉礼也。

乾清门外散朝回,水滴铜壶漏暗催。路遇金牌齐侧立,殿中方报午时来。

(酌中志)刻漏房铜壶滴漏,凡八刻水则交一时。直殿监官抱时辰牌,赴乾清门里换之。牌辰尺余,石青地,金字书曰某时。途遇者必侧立让行,坐者起立,盖敬天时之义。

月满天街唱太平,提铃相应一声声。遥闻别殿笙歌发,未许鸡人报五更。

(日下旧闻)明宫人有罪,罚提铃。每夜自乾清门至日精门、月华门,仍还乾清宫前方止。高唱 「天下太平」四字,声缓而长,与铃声相应。

女官双手奉龙章,尚宝新更符玺郎。揭帖传来先告涤,项间捧挂大绦黄。

(酌中志)尚宝监掌御用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尚宝司所领者曰「皇帝奉天之宝」,郊天斋醮用之;曰「尊亲之宝」,上尊号用之;曰「亲亲之宝」,有大小二颗,与藩府用之;「诰命之宝」、「敕 命之宝」、「广运之宝」 则用之最多也。凡宝皆内尚宝女官掌之。遇用宝则尚宝司以揭帖赴尚

宝监,监请旨,然后赴内司领取。岁用宝三万余颗。(龙湖文集)国初设符玺郎,后改曰尚宝司。

(玉光剑气集)每年三月二十九,九月二十九,为用宝之期。先期请出洗涤。尚宝太监用大黄绒 绦,两手恭捧,挂于项。尚宝卿以金盆盛水濯之。次日乃用。

宫鸦绕树晓风寒,病骨消磨兴欲阑。听得履声强坐起,经书指与主儿看。

(彤史拾遗)穆宗继后陈氏,通州人。先是神宗在东宫时,后病居别宫。神宗生母李后,尚为贵 妃。神宗每谒奉先殿朝帝及贵妃毕,即往候后,曰:「娘娘寂寞,礼不可旷。」后闻履声即喜,强起 取经书,指而问之。明宫中呼太子曰「主儿。」见(拜经楼诗话〕及(渔洋感旧集〕。

龙楼弦管一时鸣,令节承欢奉辇行。初命四斋陈百戏,君王先已候乾清。

(彤史拾遗)神宗尝设四斋,近侍二百余人,陈百戏,为两宫欢。每遇令节,先于乾清宫大殿设两宫座,使贵嫔请导,上预俟云台门下,拱而立,北向久之。仁圣舆至景运门,慈圣舆至隆宗门, 上居中,向北跪。少顷,雨舆齐来前,已,复齐至乾清门,上起。于是中宫王皇后扶仁圣舆,皇 贵妃郑氏扶慈圣舆,导而入。少憩,请升座。自捧觞安几,以及献馔更衣,必膝行稽首,屏顾慑 息,皆从来仪注所未有者。于是始陈戏,剧欢乃罢。

密约焚香写誓词,君王溺爱贵妃痴。他年玉合开封验,记否高玄殿里时。

(日下旧闻)万历中,皇三子生。郑贵妃即乞怜于上,欲立为太子。北上西门之西,有大高玄殿, 以祀真武。贵妃要上诣殿行香,设密誓,御书誓词,缄玉合中存贵妃所。后廷臣敦请建储,慈圣又坚主立长,上始割爱,立皇长子。既立,遣人往贵妃处索玉合至,封识宛然,内所书已蚀尽, 止存四腔素纸而已,上悚然异之。

祝厘禁篽启祇林,宫女含羞演梵音。佛号暗随宫漏转,自鸣钟应自鸣琴。

(酌中志)神庙在宥,孝侍两宫圣母。琳宫梵刹,遍畤郊圻。皇城内旧设汉经厂,内臣若干员,其 僧伽帽袈裟缁衣与僧同,惟不落发耳。神庙曾选经典精熟心行老成者数员,教习宫女数十人,亦 能于佛前作法事,行香念经,若尼姑然。(帝京景物略)天主堂在宣武门内。利玛窦自欧罗巴国航 海入中国,神宗命给廪,赐第此邸。其俗,工奇器,候钟应时自击。有节天琴,铁丝弦,随所按音调如谱。

书名:明宫词 页码:62

朝帝及贵妃毕,即往堠后,曰:「娘娘寂寞,礼不可旷。」后闻履声即喜,强起取经书,指而 问之。神宗应声答,后且感且喜,贵妃闻后喜亦喜。

太平天子孝思敦,慈圣还同仁圣尊。百戏杂陈娱令节,深宫宴饮不闻喧。

神宗嗣位,尊陈后称仁圣,李贵妃称慈圣。两宫既同尊,而后与慈圣皆贤,素无猜嫌,至是益亲 谧。神宗又孝事两宫,一无所闲,由是后无疾优游慈宫者二十五年。神宗尝设四斋,近侍二百余 人,陈百戏为两宫欢。每遇令节,先于乾清宫大殿设两宫座,使贵嫔请导,上预俟云台门下,拱 而立,北向久之。仁圣舆至景运门,慈圣舆至隆宗门,上居中,北向跪。少顷,两舆齐来前,已, 复齐至乾清门,上起。于是中宫王皇后扶仁圣舆,皇贵妃郑氏扶慈圣舆,导而入。少憩,请升座, 自捧觞安几,以及献馔、更衣必膝行稽首屏顾摄息,皆从来仪注所未有者。于是始陈戏剧。欢乃 罢。凡大飨,多此类。

早岁谁教帝德成,多因慈圣在乾清。经筵御后频呼讲,每至临朝唤五更。

万历元年,慈圣皇太后徙居乾清宫,视上临御。诸外廷事,一切倚任阁臣,不敢预。独于上起居, 务极严切。上偶不读书,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戏作讲臣进讲后前,后亦以是验其记否。每 朝日五更至上寝所呼曰 「帝起今日上朝。」敕左右被上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车以出。

按歌曲调欲翻新,醉戏惊闻母后嗔。何至竞传师博陆,数行罪己诏酸辛。

八年十一月,上曲宴西苑,两宫人侍。上醉,顾之使之歌新声,辞不能,既退,取剑击两宫人, 左右劝止之,遂戏截其发以出。翼日,慈圣太后闻,大怒。自尚青布袍,屏簪珥,传语阁臣居正,具状切谏,且令草罪己御札。又召上跪地,数其过,至云:「必用汝作皇帝耶!」时宫中喧传 太后令冯保向阁中取霍光传,将退上立潞王,上大惧,跪泣不起,久之方解。乃笞其所嬖客用、 孙海二人逐之。

梵刹琳宫遍八垓,倾心施予岂悭财。慈宁宫里清秋节,忽报红莲九朵开。

慈圣究心内典,好施予。凡天下名胜地,皆置梵刹,动费巨万。时天下晏安,物力充籾。上亦助 施无所吝。尝侍后慈宁宫看花,时已秋节,有铜盎生红莲,莲心抽蕊九而攒簇四向,如台莲然。 上令文书官宋绅传外廷观看,看毕仍送慈宁。上亲帅后妃称贺,且赋诗以为太后慈寿之瑞。

吴生画手擅唐时,临写慈容勒石垂。千叶至今供梵宇,咸传大士着威仪。

神宗尝于太后千秋节为太后祈福。敕取内库所藏吴道子画观音像临抚之,易以慈容,使梵刹瞻 仰。勒石刷千叶,以布天下。天下梵刹皆供之。

爱子初封行有日,贵妃留恋独逡巡。千秋上寿须休说,潞邸亲同福邸亲。

福王之国,行有日矣,郑贵妃难之。复以祝太后千秋为辞,且多设礼币,冀以悦后。后挥却之, 且曰:「不知吾潞王可宣来上寿否?」贵妃乃不敢留。

玉熙宫女细腰肢,舞态能含灯影随。身是大梁儒士配,忽传懿旨得佳期。

玉熙宫女妓能戴灯舞,自言家大梁,曾许里中人儒生。慈圣遣还其家,使配焉。

四纪皇心已倦勤,那堪章奏更纷纭。宫中却有真良佐,封识分明待上闻。

神宗王皇后,性端谨,上丁承平久,天下无事,好静摄。一切章奏,尽留中不下。后封识藏弃, 每语一事,即随取上之。

年长宫人久未封,一朝承宠踞苍龙。慈宫自检起居注,且喜生孙暮景逢。

王贵妃,光宗生母也。初为宫嫔,无宠,年长矣。偶幸有娠,神宗讳之。故事:宫中承宠必有赏赍,文书房内官即记年月日及所赐以为验。上侍慈圣,语及之,上不应。慈圣命取内起居注相 示,且以好语相慰藉,曰:「吾老矣,犹未有孙。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贵,宁分差等耶?」 十年四月,封恭妃。八月,光宗生,是为皇长子。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470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八

宫殿八 内廷五

慈宁宫

臣等钦惟高宗纯皇帝承奉懿徽,光天孝养,岁三大朝,率王公大臣诣慈宁宫称庆,逾四十

年。考是宫向不施层檐。恭届皇太后八旬晋祝,始增加前殿重檐而遹新之。宫西为寿康宫。亦颐侍起居之所。宫后本咸安宫旧址。乾隆辛未改建寿安宫。越辛巳,重加修葺,则恭祝萱闱六七袠时,递举上仪之崇构也。泊丁酉以后,前二宫旧供佛地,庄严为宝殿。敬于孝圣宪皇后诞辰暨上元前日,升香瞻礼,志慕人天,并蒙训垂奕禩,留为奉养东朝所居,以昭旧典,义详圣制诗什。

臣等胪叙三宫规制,并识缘起,用表万亿年钧庭福地,慈云环荫之吉祥焉尔。

  隆宗门之西为慈宁宫。东为永康左门,西为永康右门,正中南向为慈宁门。前列金狮二,门内左出者为徽音左门,右出者为徽音右门。正殿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宝箓骈禧",又匾曰: "庆隆尊养",联曰:"爱日舒长,兰殿春晖凝彩仗;慈云环荫,萱庭佳气接蓬山。"屏联曰:"兰殿颐和尊备养,萱庭集庆寿延禧。"屏上,恭刻圣制慈宁宫颂: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八 四七一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431



国朝宫史续编 四三〇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四

宫殿四 内廷一

   臣 等谨案:我朝内宫之制,乾清、坤宁,法象天地,为紫微正中,盖与盛京开国创建清甯宫,昭揭万福之原,天然合一者也。东西辟门,象日月;左右列永巷二,每一永巷,以次列三宫,布为十二宫,象十二辰。其后,东西分列五所,而躔周星共之义备矣。洪惟列圣燕诒,万年枚实,宅中由旧,正位攸宁。缅昔高宗纯皇帝冲龄十二,即蒙圣祖恩养于毓庆宫,阅七十三年乾隆乙卯,皇上膺命册储,爰自撷芳殿移居,赐题堂楣曰继德,是以寝门尊养,宸极端临,亘古以来,于斯为盛,迥非往籍所传宫殿之簿、禁匾之书,所能铺张万一。又况九重孜亹,问夜求衣,家法昭垂,倍严于出入起居之地。而且内殿进见,君臣无间隔暌违,上下交泰,民隐周知,诚有如我皇上御制勤政殿记所云者,视前代深居大内,徒狃晏安,奚啻霄壤之判欤。 臣等胪纪内廷诸制,籍以见圣圣相传,守成则俭奉尧茨,日监则铭存武牖,初不以尊严邃密、尚高拱之虚名焉。而若慈宁、宁寿,毓庆三宫,受福方长,陈义至大,谨从特书之例,分著于编。

乾清门,南向,广宇五楹。中门三陛三出,各九级。周以石阑,前列金狮二。皇帝御门听政,

于中门陈设御座黼扆。部院以次启事, 内阁面承谕旨于此。御门听

政仪,恭载典礼门。凡恭遇斋戒之日,太常

寺进铜人,陈于扉左案上。凡召对臣工,引见庶僚,俱由门之右门出入。内廷行走大臣官员,俱得由之。乾清门之旁,左为内左门,右为内右门,皆南向。内左门不常启,凡内官及承应人等出入,俱由内右门。军机大臣、南书房翰林、内务府大臣官员出入,亦得由之。如遇皇帝御养心殿,召对文职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大臣年逾六十者,准奏事官由此门引进。详载前卷训谕门。墀下东出者为景运门,西出者为隆宗门,皆五楹,门各三。内左门之东,内右门之西,周庐各十二楹。东西各有侍卫直宿房。又东为散秩大臣直班房及文武大臣奏事待漏之所,西为办理军机事务处、总管内务府大臣办事处。其南相对周庐各五,东为宗室王公奏事待漏之所,西,旧为内翻书房,今为军机处满、汉章京直舍。其旁井亭各一。

  乾清门内,左右陛北出者二,中路甬道相属。正中南向者为乾清宫。皇帝临轩听政,岁时于内廷受贺赐宴,及常日召对臣工,引见庶僚,接觐外藩属国陪臣,咸御焉。宫广九楹,深五楹,中设宝座,左右列图史,玑衡、彝器。宫檐前为露台,列铜龟、铜鹤各二,嘉量、晷度各一,宝鼎四。左右丹陛,南出者二,东西出者各一。东西丹陛下有文石台二,上安设社稷江山金殿。

  宫内楣间,南向,恭悬世祖章皇帝御笔墨刻匾曰:"正大光明"。前,圣祖仁皇帝恭跋云:"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笔正大光明四字,结构苍秀,超越今古。仰见圣神文武,精一执中,发于挥毫之间,光昭日月,诚足媲美心传。朕罔不时为钦若,敬摹勒石,垂诸永久,为万世子孙法。康熙十五年正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四 四三一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382



国朝宫史续编 三七八

武大员准带八人, 二品文武大员及三品京堂官准带六人, 四五品京堂官准带四人, 文职五六七品、武职三四五六品官员准带二人, 文职八品、武职七品以下官员准带一人。除护卫官员照旧随带进内行走外, 其余仆从人等, 自王以下文职三品、武职二品以上大员并内廷行走各官, 所带之人, 准其至景运门、隆宗门外, 在台阶下二十步外停立, 此外跟人, 概令于左翼、右翼二门台阶为止。责成管门章京率领护军稽查。其经由神武门者, 出入俱令循东西夹道行。其东华门内之西夹道, 向北行走趋过左翼门, 可径至景运门外, 应禁止仆从人等出入。造办处及内务府衙门, 人役众多, 应令总管内务府大臣日派司员稽查, 毋得往来隆宗门外停留坐立。其左翼、右翼、协和、熙和、阙左、阙右等门, 俱责成该管官校分地稽查, 毋得稍逾禁限。奏入, 奉旨:" 依议。其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及回部、番部之王、公、伯克、土司等所带仆从,亦均着各按品级,分别人数、地界行

走,不准逾越。且本年呈进汤羊之蒙古台吉、官员等,向于东华门三座门内杂沓拥挤,亦非体制。着交原议大臣定立界限具奏,以归画一。钦此。"寻议:嗣后蒙古呈进汤羊等项之台吉到京,由理藩院派笔帖式、领催带进东华门,指令于三座门外石桥以南排列,听候交纳。其三所夹道旧设有蒙古朝房,年班入觐之王公、台吉等随带役人均于夹道内停立,应令照新例定额遵行。奉旨: "依议"。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381



俱各常川佩带腰刀,违者该管大臣等严参惩治。并将此通谕诸王大臣等,每遇经过紫禁城内外各门堆拨时,若直班官兵内有不佩带腰刀者,即行查问,告知该管章京大臣等严行办理。倘该管章京大臣等瞻徇不办,即将该管章京大臣一并参奏。着将此旨敬谨钞录,于各门堆拨直班房内各贴一通,示谕直班官兵永远遵行。慎毋视为具文,因循塞责,寻复废弛。如有不遵,定即从重治罪,决不轻贷。将此通行晓谕,俾各实意奉行。

  九月二十八日,奉谕旨:昨日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审拟护军校关灵在景运门外装伤妄拏一案。关灵身充护军校,在禁城内该班,辄自行放爆动刀,妄拏诬陷,问拟大辟,实属罪由自取,与所拏之人无涉。第禁城之内,门禁自应肃清。各官员进内当差,岂容任意携带厮役多人出入往来,毫无限制。即如此案,大理寺寺丞桑英以六品微员是日进内随班陪奏,其跟班家人竟得走至景运门外,在于台阶坐歇,实属不成体制。试思禁地森严,即宗室、王公、蒙古王公等秩分较崇,其护卫本属不少,至该班入内,则当大加减省。此外,文武一二品大臣及四五品以上各堂官因事进内,均应酌量傔从人数,不得过多。至侍卫司官章京等,除本馆、本衙门原在禁城之内,以及该班直宿等事,自不能不准其酌带仆从。至于引见奏事之时,并亦任听家丁等径至景运隆宗门外杂沓纷扰,大属非是。着交满、汉大学士、尚书详悉会议,将禁城之内王公、大臣官员等应带人数多寡,以及所带仆从应分别等级行至何处为止,严定章程,不准逾越,并绘图贴说,一并奏闻,以肃定制。○大学士尚书等会议,王公、大臣官员进内,随带护卫仆从人数:亲王、郡王准带十人,贝勒、贝子、公、一品文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八 三七七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379



吉祥门至东北隅。迤而南, 过苍震门, 至东南隅。迤而西, 仍至景运门。凡十二汛为一周。紫禁城外每夕八筹递传, 自阙左门起讫。

一、门钥

  门钥之制:恭遇皇上乘舆出入,各门均启中门。每夕,景运门直宿司钥长率官军至后左门、后右门、中左门、中右门、左翼门、右翼门、太和门、昭德门、贞度门以次验视扃鐍。午门,以隆宗门护军参领;东华门,以苍震门护军参领;西华门,以启祥门护军参领;神武门,以吉祥门护军参领,分视扃鐍毕,各遣护军校纳钥于司钥长,受验诸门钥,汇贮于箧,复加扃钥。诘朝,各门校领钥以次启门,日以为常。

一、禁令

  紫禁城门禁令:凡王公、官员、执事人等,各有限制,不得擅行。其准于应行之门出入者,由直班官军询明放进。如有无故溷入及滥携入、滥纵入者,分别议处。午门右门,惟王公得行。左门,准各衙门官吏行。其内大臣、侍卫、内务府等官,及内廷有执事官与内府各执役人等,准由禁门行者,均将姓名及所隶旗分、佐领、内管领造册咨送登籍,于经由之门各置一通。工匠服役人等,则由该管衙门各给火烙印腰牌,书姓名、工作差役,持为出入符验。以护军之识字者,专检门籍,稽其出入。籍内无名及不带腰牌者,不准放行。又,每门设红杖二,以护军二人更番轮执,坐门下,亲王以下经行,皆不起立。有不报名擅入者,挞之。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八 三七五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378



国朝宫史续编 三七四

苍震门、启祥门: 护军参领各一员, 护军校各二员, 阅门籍护车 苍震门二名,启祥门一名。 护军各十三名。中正殿:正门、后门、东北隅、东南隅: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吉祥门、西北隅: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文华门: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茶膳房: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一员,护军十名。箭亭: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银库门、内银库: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内东小库、西小库: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四名。寿康宫长庚门、西南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西隅: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宁寿宫宁寿门、皇极门、敛禧门、锡庆门、履顺门、蹈和门、保泰门、茶膳房、东北隅、西北隅: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紫禁城四门内磴道、栅栏: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北上门: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火班:护军校一员,护军七名。以上各委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官军,按日分班。凡丑未日为镶黄旗首班,寅申日为镶黄旗二班,己亥日为正黄旗首班,子午日为正黄旗二班,卯酉日为正白旗首班,辰戌日为正白旗二班。各轮番直宿。又,防范火班遇应用齐集处,由直班之护军统领及司钥长等,于左翼门等处护军每门调二人,共四十六人,协同内府直班官兵候遣, 阙门以外五门及紫禁城外周围,俱用下五旗护军,每旗各二日轮班直宿。

总隶于景运门直班统领稽察。

一、传筹

传筹之制:紫禁城内,五筹递传。每夕,自景运门发筹,西行,过乾清门,出隆宗门。循而

北,过启祥门。迤而西,过凝华门。迤而北,过中正殿后门。迤北至西北隅。迤而东,过顺贞门、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377



于次日具奏。值皇上车驾行幸,阳文合符交留京办事王、大臣输班交替看守,俟皇上回跸还宫,即

恭缴交入大内。皇上迥跸驻圆明园,径送御园宫门缴进。

一、宿卫

  宿卫之制:○三旗侍卫,分六班,更番轮直。班分两翼,镶黄旗为左翼,正黄旗为右翼,正白旗半为左翼,半为右冀。各设侍卫班领二员。署班领二员,侍卫三十员,直乾清门,为内班。散秩大臣一员,侍卫亲军十名,直中和殿;侍卫什长三名,侍卫亲军三十名,直太和殿,为外班。以领侍卫内大臣一员总统之。内大臣、散秩大臣二员随班入直。○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一体分班守卫。景运门:直班大臣一员,司钥长一员,主事一员,护军校二员,传筹护军校一员,门笔帖式一员,阅门藉护军六名,护军十八名,传筹护军九名。隆宗门:印务参领一员,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二员,传筹护军校一员,门笔帖式一员,阅门籍护军一名,护军十八名,传筹护军九名。后左门、后右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二员,门笔帖式各一员,阅门籍护军各一名,护军各十三名。中左门: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一员,阅门籍护军二名,护军九名。中右门:前锋参领一员,前锋校一员,阅门籍护军二名,前锋九名。左翼门、右翼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阅门籍护军各一名,护军各九名。体仁阁、弘义阁、昭德门、贞度门、协和门、熙和门: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午门:护军参领一员。左门:阅门籍护军二名。左右门:护军校各二员,护军各十三名。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二员,阅门籍护军各二名,护军各十八名。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八 三七三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174



宾。朕躬寿跻八旬,精神强固,曾玄衍庆,五世同堂。凡兹备福克膺,皆赖昊苍笃祐,朕惟自惭薄德,兢业弥深,不敢以景运之增隆,遂谓天人之协应。是以勤求宵旰,敬念庶征,惟日孜孜,常怀寅畏,日思仰酬鸿贶,非故示谦冲。本年自七月而后,藩部君长等祝厘入觐,虽设乐赐筵,朕心不遑暇逸,惟惧稍废政务。即本日距万寿之期不过三日,犹复披览奏章,召见大臣,宁以时际隆平,遂敢谓豫大丰亨、侈然自足耶?且办理庆典,从前因恭遇圣母皇太后万寿大庆,合万国之欢心,躬致孝养,娱侍慈宁。兹朕年已登八帙,犹以不及恭庆皇考六旬暨圣母皇太后九旬为憾,抚今追昔,怆然于怀,方深感慕。今岁虽循例举行庆典,难却臣民之请,实不忍以幸值庆辰,遽思行乐也。即如所演大庆戏剧,原系皇考恭祝皇祖万寿旧本,从前圣母皇太后五旬六旬七旬八旬万寿庆节,朕屡加增改,彩舞称觞。现今皇子、大臣等虽有进呈乐章,以其词过颂扬,亦祇节其靡文,并未加之润色。朕之崇实黜浮,不肯稍事铺张,于兹可见。再,平日兴建工程庙宇,皆系经营规制,严肃观瞻,可以垂诸永久,犹尝引以为过,着之论说。若此次点景缀设,不过涂饰一时,聊以娱目,更为无益繁文。幸荷上天恩佑,弥月晴明,设或连遇风雨,岂不徒耗物力?今已成事不说,未便全行裁彻。仍着该管大臣将一切彩饰量为减省,以示朕式靡崇俭至意。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庚申,上自圆明园进宫,乘礼舆,大驾卤簿豫陈于西华门内以至隆宗门祗候。骑驾卤簿前导,

于常用导迎乐外,恭集圣制诗句,为"万寿御歌"三百章, 御歌具载万寿圣典随路分班合奏。驾入大内,于

重华宫张乐称庆。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十三 一三三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103



国朝宫史续编 五八

内站班。如年未至六十, 而实有残疾、人皆共知者, 亦着在隆宗门内伺候。至亲王等例得在紫禁城内骑马, 近闻仪亲王、成亲王、定亲王绵恩进内时俱不乘用, 意欲练习步履, 此则未免过当。诸王等如果意在习劳,府中尽可散步,何必于众人观瞻之所,徒步而行,此后均着照常乘骑,用符体

制。即朕在宫中园中,时常散步,并不觉劳,若宫门外亦步行可乎?过犹不及,亦非理也。此旨亦

着叙入宫史续编。

  十一月十九日,奉谕旨:向来宫内圆明园首领太监、太监等,遇有年老残疾不堪当差者,经总管太监等具奏,即准其为民,从未特派人验。其中恐有请托捏饰等事,不可不预防其渐。嗣后凡有年老、残疾、患病不能当差者,经总管太监奏明后,着内务府大臣等逐加亲验,其有卧病不起者,着内务府大臣拣派司员,前往查验属实,奏明后方准为民。倘有捏饰等弊,将该太监严行审讯,并将总管太监等参奏治罪。着为令。现有奏请为民首领太监等十名,即照新例办理。

  嘉庆十五年二月二十日,奉谕旨:前因刑部审拟蒋廷柱由午门潜入协和门内私放爆竹一案,降旨令军机大臣将是日值班官兵在门当差有无旷误之处,查讯具奏。兹据覆奏,传讯午门该班之副护军参领廷安,护军校巴扬阿、哈福、三达色等,俱供无旷误情事。惟该官兵等职司门禁,不能实力稽查,致备谎言混进,殊属疏忽。所有是日该班之参领护军校等,着交该管大臣记过。其该班兵丁量予责惩,亦无庸加以斥革。至协和门该班之护军校忠敏、护军珠尔松阿,一闻爆竹声响,即将该犯拏获,尚属认真,自应量加奖赏。前次永珔具奏时,仅行自请议处,并未将该官兵等奏请分别劝

书名:国朝宫史续编(上) 页码:102



我国家景运延洪,绳绳万叶,将来衍祥绍庆,我子孙有如朕之躬沐鸿休,敕立为皇太子者,则仍可

居此宫,用昭燕翼。着将此旨交尚书房敬谨存记,并载入宫史续编,世世遵守。

  十一月初十日,奉谕旨:向来宫中门禁,屡经降旨,严立章程。而于西苑等处,尚未申明定制。因思瀛台之西苑门、福华门,悦心殿之承光左门、承光右门、陟山门,阐福寺之西角门,旧例王公大臣等至此下马进内,即皇子亦不得乘骑行走,向俱敬谨遵循。在王公大臣等恪守功令,自不敢乘骑擅入。唯恐伊等或因年老废疾,步履维艰,藉端私行乘入,此风断不可开。若果伊等自揣艰于行走,不妨据实奏恳,仅在门外伺候,亦必俯准所请。朕于耆臣未尝不曲加优恤,而体制攸关,亦不可稍踰尺寸。至御用马匹,本应在街市骑试,亦不得藉试马为名,擅行出入。倘经此次申禁后,如有乘骑进内者,着该班侍卫、章京等拦阻,若再不遵,即着禀知该管大臣,指名参奏,照违旨例治罪不贷。将此通谕王公大臣等知之,并着叙入宫史续编,永远遵行。

  十一月十二日,奉谕旨:昨经降旨申明西苑等处门禁、并令王公大臣等自揣衰疾不能前往,奏请在门外伺候,以示体卹。今又思由西苑门至遐瞩楼、春耦斋,路迳稍远,王大臣等内之年老有病者,艰于行走,亦属实在情形。即令在门外伺候,该处并无房屋可以驻足,又断无准其乘骑进内之理。嗣后朕赴西苑用膳办事,所有内廷、外廷王公大臣等俱在西苑门外下马,步行进门至马头。着御船处预备船只,照进同乐园之例,结冰后即用拖床,至每年十月间冰薄之时,必须步行随入之候,年在六十以上者,自揣步履尚健,照常赴彼外,其余着加恩不必前往。俟朕进宫时,在隆宗门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六 五七

书名:佳梦轩丛著 页码:90

如高克鼐、尤胜德、巴清德、德顺德伦不春格布舍等皆是也。

侍卫处人员各项俱有,故贤与愚亦半焉。其黠者设计谋财,使人甘心入网,虽死不怨,且不伤己之清名,术亦奇矣。其愚者百无一能,心无一孔,言谈行事,虽贩夫不若,诚可怜也。其市井者、村俗者、中无所养者、目不识丁者、强而横者、傲而奢者,指不胜屈。其具小聪明而轻薄者,又各拟以别号,背地呼之,千奇万巧,穷尽心思,必尽肖其人而后已,其风之不纯有如此。侍卫什长兼佐领普瑞者,内府人也,嘉庆二十四年,因屡次获咎,令革去侍卫什长,回内务府以员外郎用,仍准兼佐领,宦途亦奇矣。

宗室玉昌,厢蓝旗人,按巴凌乌亲王裔也,充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屡因懒误差,仁宗睿皇帝命责四十板,降三级调用,武职无官可补,即作为七品笔帖式宗人府行走,升理事官保送银库员外郎,在任六年升理藩院郎中,宦途亦奇矣。家资既丰,哲嗣崇文中进士,现居翰林。

正黄旗头等侍卫兼什长那伦,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值太和门宿,饭后无聊,赴乾清门寻同寅闲谈。会逆匪犯阙,景运门已闭,那伦欲出隆宗门,同寅拦止,伦曰:“吾太和门值宿,例死太和门,此处非吾死所也。”必不可,独出隆宗门,行至右翼门外遇贼,手自戮数人,大骂不屈遇害。事定后照阵亡例赐恤。伟矣哉!忠义至今不泯也。

书名: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 页码:100

天安门 顺治八年(一六五一)重修 日下旧闻考三八

西苑白塔寺白塔 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建 日下旧闻考三九

慈宁宫 顺治十年(一六五三)建 清会典八三六

乾清门 坤宁门 景运门 隆宗门 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重建 同上

乾清门 交泰殿 坤宁宫 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重建 同上

景仁 承乾 钟翠 永寿 翊坤 储秀六宫 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重建 同上

奉先殿 昭事殿 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建 同上

端门 康熙六年(一六六七)重建 同上

太和殿(重建) 乾清宫(重修) 康熙八年(一六六九)重建 同上

交泰殿 坤宁宫 景和门 隆福门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重建 国朝宫史卷十二

奉先殿 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重建 同上

毓庆宫 惇本殿 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建 图书集成职方典京畿总部汇考

南海 瀛台门楼假山及宛转桥 康熙十九年(一六八〇)修葺并建 金鳌退食笔记

书名: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 页码:98

中曰太和、中和、保和殿,太和东西庑曰文昭阁、武成阁,(尚未改名)左翼门、右翼门,左右曰中左门、中右门;保和左右曰后左门、后右门。西曰武英殿,西南曰南熏殿。文华殿缺。

(2)内廷 前曰乾清门,东西庑曰景运门、隆宗门。中曰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左右为昭仁、弘徳殿,两庑为日精门、月华门,端凝殿、懋勤殿、龙光门、凤彩门;交泰殿东西为景和门、隆福门;坤宁宫左右为东西暖殿,永祥门、增瑞门,北为坤宁门、基化门、端则门。

(3)奉先殿养心殿及十二宫 十二宫之制,修复仅及其半:乾清宫东为奉先殿,北为景仁、承乾、钟粹三宫,再东为玄穹宝殿。乾清宫西为养心殿,北为永寿、翊坤、储秀三宫,再西为长春宫,不在东西六宫规制之列。

(4)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咸安宫英华殿 本图俱载上列宫殿,咸安宫为今寿安宫地。

(5)御花园 中为钦安殿天一门,东为御景亭、浮碧亭、凝香亭、万春亭、绛雪轩;西为延晖阁、位育斋、澄瑞亭、玉翠亭(尚未改名)、千秋亭、养性斋。该图尚

书名: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 页码:60

慈宁宫 慈宁宫成于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七月,(明史世宗纪)母后之所居也,然亦有例外。(注一)宫制诸书不详,前有园,曰慈宁宫花园,有亭,曰咸若亭,前有池,池上有亭曰临溪亭。(春明梦余录)

隆宗门外,朝东者曰司礼监经厂直房,日用纸札书箱,皆贮于此,候御前取用。过慈宁宫外层向东小门之南,曰北司房即文书房也。再南曰司礼监管掌处。再南曰外膳房。再南曰南司房,即监官典簿直房也。再南则宝宁门,门外偏西,即仁智殿矣。

中正殿、英华殿、咸安宫 西六宫之西,为中正殿、英华殿,祀释道之处,曰咸安宫,亦太后辈所居。启祥宫之西,其两幡竿插云,向南建者,隆德殿也。旧名立极宝殿,亦名玄极宫,(明宫史)隆庆元年,更曰隆德殿,供三清上帝诸神。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冬被灾。天启七年(一六二七)三月修建。崇祯五年(一六三二)九月,将诸像移

注一 酌中志卷十七:『慈宁宫,万历时慈圣李老娘娘所居。泰昌元年八月,皇贵妃郑娘娘亦曾居之。光庙圣孝,凡朝谒尊礼,一如神庙时,见仁圣陈老娘娘,慈圣李老娘娘故事,中外毫无间言,从来疑端讹语,一时冰释,王太监安调剂力也。先帝(天启)登极,复迁郑老娘娘于一号殿之仁寿宫,请神庙东宫昭妃刘老娘娘于慈宁宫居住。天启七年八月后,熹庙皇贵妃范娘娘亦共居此宫,非制也,此王体乾之误也。』

书名: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 页码:53

以上,明外朝之叙置也。

内廷 建极殿之后,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正中南向者,则乾清门也。门外左右金狮二,入门后丹陛连属,至乾清宫大殿,其扁曰『敬天法祖』四字,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八月初四日悬安,系高时明笔也。殿左曰日精门,右曰月华门。日精门北,向西者曰端宁殿,尚冠等近侍所司御服衮冕圭玉冠带钱粮贮此。月华门北,向东者曰懋勤殿,天启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二殿之北,左小门曰龙光,右小门曰凤彩,乾清宫东西有廊,廊后左曰昭仁殿,右曰宏德殿,皆南向。宫后披檐,东曰思政轩,西曰养德轩。再北则穿堂居中圆殿曰交泰殿,渗金圆顶,如中极殿制。再北曰坤宁宫,皇后所居也,有中门向后,闭而不开。(芜史)宫左曰永祥门,右曰增瑞门,俱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二月添额。宫之东披檐曰清暇居,北回廊曰游艺斋,崇祯五年(一六三二)十月二十三日悬安者也。宫两庑左曰景和门,右曰龙德门;〔一作龙福门〕再北右曰基化门,左曰端则门,(注一)便接琼苑东西门矣。坤宁宫之北有中门,曰广运门,嘉靖十四年

注一 酌中志卷十七原文,作『左曰端则门,右曰基化门;』惟又云:『广和左门之北,与基化门相对者,曰大成左门。』按广和左门、大成左门俱在东一长街,东左而西右,以是知基化在左而端则在右矣。

书名:京城古迹考 日下尊闻录 页码:40

景福宫 高宗纯皇帝五福颂序有曰:宁寿宫后曰景福宫,我皇祖奉孝惠皇太后所居也。予既豫葺宁寿宫为归政后燕憩之所,而景福宫则仿建福宫中静怡轩之制鼎新之。

寿康宫 隆宗门之西为慈宁宫,又西为寿康门,门内为寿康宫。东暖阁联曰:福集璇图天永锡;祥开绮甲日重光。又联曰:光华呈爱日;仁寿遍和风。又联曰:凤集桐花来绛阙;鹤衔桃实自丹山。寿康宫后为寿安宫,本咸安宫旧址。

雍和宫 雍和宫在皇城东北,世宗宪皇帝藩邸也,登极后命名曰雍和宫。宫之东为书院,门三间。入门为平安居,后有堂,堂后为如意室。书院正室恭悬世宗宪皇帝额曰太和斋,又额曰为善最乐。联曰:种德在宽仁,俾昌尔后;立身唯忠孝,永建乃家。皆圣祖仁皇帝御书。

重华宫 重华宫,高宗纯皇帝龙潜时旧邸也。东室额曰芝兰室。世宗宪皇帝御书联曰: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微弄笛船。宫之前为崇敬殿,额曰乐善堂。东庑为葆中殿,额曰古香斋。西庑为浴德殿,额曰抑斋。俱纯庙御书。

建福宫 抚辰殿后为建福宫,乾隆五年建。高宗纯皇帝额曰不为物先。东室联曰:交泰三阳肇羲象;敛时五福协箕畴。

安佑宫 安佑宫即鸿慈永祜,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乾隆七年建。仿寿皇殿之制,敬奉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圣容,岁时朔望瞻礼于兹。

瑞应宫 圆明园日天琳宇之中前楼东别院为瑞应宫,前为仁应殿,中为感和殿,皆祀龙神。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14

堂上官有灯引至景运、隆宗二门;军机大臣以角灯入内右门,此原慎重火烛之意。然光绪初一夜大雨,有持折笔帖式某,竟溺死御河,由夜暗故耳。乾清门内,则有路灯。

军机处,在内右门之西,隆宗门之北,创自雍正初。军机大臣无定员,视事繁简,近古之枢密而权实过之。军机章京则由中书部曹考取,分满汉员。满章京向不拟旨,惟司翻清。盖其初拟旨原军机大臣之责,章京惟司缮录。久之,大军机习于宴安,遂交章京代拟。乾隆以前,廷寄清文多,故满章京事繁,近来多改汉文,满章京遂成闲曹矣。

军机大臣皆兼方略馆总裁,章京皆兼纂修。每日散值后,轮章京一人在馆住班。凡此日之折奏,亦归方略馆收庋,择要入方略。

升殿之仪,乐先作,殿后户辟。驾将入,殿后户御前侍卫,左右交互往来于殿门之内,内侍二人执二红灯盘旋而舞。少顷,各肃然就列,乐亦顿阕。上已端拱座上矣。陛下鞭声起,三鸣鞭而赞作,此定制也。

御前有刀名小神锋,长二尺馀。每驾出,侍卫一人,负之而行,此与神枪皆置御座之旁,顷刻不得少离。

诸王、贝勒、贝子、公皆于丹墀上行礼。行礼处,横布棕毯,由东而西,一字列之。元日皆貂服,二品以上同,三品以下朝服,馀日则皆朝服。召对引见皆服天青褂、蓝色袍。杂色袍概不得服,羊皮亦不得服,恶其近丧服也。故朝服但有海龙、猞利孙、貂、灰银鼠,而无羊皮。夏不得服亮纱,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29

风飘次第听。

施闰章《元旦早朝》诗:

丹阙晨开敞御筵,朝元会好傍卢烟。春回晓日螭廷暖,风细卿云凤阁悬。宵旰勤思荒服外,衣冠拜舞圣人前。称觞进璧浑间事,共拟南征奏凯篇。

陈廷敬《长至朝贺》诗:

昨夜阳回晓仗过,天门钟鼓竞鸣珂。朝衣旧惹炉烟重,旭日新移扇影多。云物编年书凤简,岁华簪笔在銮坡。亦知词赋工无益,若为升平许载歌。

太和殿后为中和殿,规制较小,方檐圆顶,建造殊异,内顶雕刻彩绘极精美。(图三)

图三 中和殿顶

中和殿后为保和殿,横九间,宽广高大,略与太和等。以上为三殿。殿后十馀丈即为乾清门。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旧军机直卢在焉。由此直入乾清宫,今堵塞矣。又太和殿之左为文华殿,为往时皇帝御经筵进讲处。

陈廷敬《讲筵纪事》诗:

崇政经帷秘,延英玉陛高。声荣肃中禁,宠渥厚词曹。天语开黄卷,干文上彩毫。万言亲讲诵,或恐圣躬劳。

沈荃《经筵恭纪》诗:

蓬莱紫气绕氤氲,此日虞廷奏缦云。侍从儒臣咸旧学,太平天子况能文。西清窈窕开钟鼓,东陛辉煌列典坟。精一心传亲绍述,五经无事析纷纭。

佩殿二,东曰本仁,西曰集义。旁为传心殿,为往时尊礼先圣先师处。其布置式样与他殿景致不同,房有井,覆以亭。明黄建《京师泉品》谓玉泉第一,大庖第二。

西为武英殿,规制与文华殿同。李自成僭帝号御极于此。东西庑配殿,东曰凝道,西曰焕章,凡内廷校刊书籍俱于此。殿西为浴德堂,清乾隆时为香妃沐浴之所,仿土耳其式建筑,室旁有水井,蒸汽水管一切设备宛然尚在。堂西为宝藴楼,旧咸安宫遗址,民国三年改建为庋藏宝物之所。武英殿之东,御河环绕,石桥一座,雕刻极精,为诸桥冠,俗呼断虹桥,石栏杆雕斫极精,一石猴左手舞瓢,右手持裙,尤精絶。桥北地广数亩,有古槐十八排列成荫,颇绕幽致。(图四图五)

图四 断虹桥

图五 断虹桥石栏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53

(七)先蚕坛

坛在北海东北隅,乾隆年建。垣周百六十丈,南面稍西,正门三楹,左右各一门。入门为坛,一成,方四丈,高四尺。陛四出,各十级。(图十七)(图十八)旧时三面皆树桑柘,又有观桑台。雍正年建有亲蚕殿,有宰牲亭、神库等。殿后有浴蚕池。池北为后殿,有木桥二。北之东为蚕所。浴蚕室水,自外垣之北流入,由南垣出,设闸启闭。今坛之大部为北平研究院借用。

图十七 蚕坛门

图十八 蚕坛

王树枬《先蚕坛》诗:

雨后新芽嘴新,桑园寂寂阒无人。绮华馆内春如海,闲煞西林浴茧神。

《大清会典事例》:

凡亲蚕之礼,置桑田于西苑,先蚕坛之东南,中为躬桑位。筑台于桑田北,为皇后观采桑之位。岁季春吉巳,皇后躬祀先蚕。如蚕已生,则于次日;如蚕未生,则内务府奏请另择吉日。豫期,宫殿监督领侍奏请妃嫔二位,内务府奏以公主、福晋、夫人三位、命妇四人从采桑。前期一日,宫殿监设案于交泰殿中,内务府奉宸苑堂官率所属,以龙亭、彩亭陈采桑具,皇后金钩、黄筐,各储亭内。由内务府入隆宗门,至内右门外亭止,宫殿监等奉入至交泰殿,陈于案。皇后吉服御交泰殿,阅采桑具毕,礼成还宫。内监奉出内右门,陈亭内,送采桑所。至期,内务府堂官奏请,皇后率从采桑妃嫔,咸吉服乘舆出宫,至内壝东门外降舆,御茧馆。相仪女官奉钩筐于台前,掌仪司内监率歌《采桑辞》、司金鼓版笛笙箫、麾彩旗。各内监东西序立,典仪女官奏请行采桑礼。皇后出茧馆,至采桑位。从采桑妃嫔等,以次就位。相仪跪进钩筐,皇后右执钩,左执筐,蚕母二人恭助,皇后行采桑礼。内监扬彩旗、鸣金鼓、歌《采桑辞》。皇后于第一行东西三采毕,歌止。相仪跪受钩筐,仍设龙亭内。典仪奏请御采桑台,皇后升座,妃嫔侍立。从采桑妃嫔、公主、福晋、夫人、命妇以次受钩筐,蚕妇二人助采。妃嫔于第二行各五采。福晋、夫人第三行,命妇于第四行,各九采毕,释钩筐入侍。传赞引蚕母升阶,至皇后前跪,相仪举筐授蚕母,蚕母祗受,至蚕室切之,授蚕妇洒于箔蚕,还告。典仪奏请御茧馆,妃嫔以下咸从。皇后升座,妃嫔以下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毕,礼成。至献茧日,蚕母率蚕妇择佳茧,盛以筐,恭献皇后。皇后献皇帝、皇太后,以告蚕事之登。遂率妃嫔亲临织室,行缫三盆手礼。妃嫔从缫,以五为节。既成丝,遂命染人朱緑元黄,以之供郊庙黼黻之用。

(八)清太庙

清太庙在天安门左,清顺治元年建。朱门黄瓦,卫以崇垣,周二百九十一丈六尺。大门三门内,东南为宰牲亭、井亭。戟门五间,崇基石阑。门外东、西井亭各一,前跨石桥五,下有引流。桥南东为神库,西为神厨,各五间。中三门,前后均三出陛。前殿十有一楹,重檐脊四垂,下沉香柱。陛三成,缭以石阑。正南及右左,凡五出陛。(图十九)凡岁暮大夹日,王公二人,各率宗室宫,奉列祖及后神位合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