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三
国朝宫室
文华殿之后西向为上驷院署。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上驷院详见官署门。
上驷院署又北南向为箭亭。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箭亭广五楹,周以檐廊,中设宝座。宝座东卧碣一,恭刊乾隆十七年上谕。
乾隆十七年三月二十日上谕曰:朕恭阅太宗文皇帝实录,内载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日,上御翔凤楼,集诸亲王、郡王、贝勒、固山额真、都察院官,命弘文院大臣读大金世宗本纪。上谕众曰:尔等审听之!世宗者,蒙古汉人诸国声名显著之贤君也。故当时后世咸称小尧舜。朕披览此书,悉其梗概,殊觉心往神驰,耳目倍加明快,不胜叹赏。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合喇及完颜亮之世,尽废之,耽于酒色,盘
法,外庭臣仆何由共悉?且自古显谟令典,多泐之金石,晓谕群工。我皇祖太宗之睿圣,特申诰诫,昭示来兹,益当敬勒贞珉,永垂法守。着于紫禁箭亭、御园引见楼及侍卫教场、八旗教场,各立碑刊刻,以昭朕绍述推广至意。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毋或稍有怠惰,式克钦承彝训,冀亿万世子孙共享无疆之庥焉。特谕。钦此。
文华殿东稍北有石桥三,过桥有殿宇三所,凡大内俱黄琉璃瓦,惟此用绿,为皇子所居。其前为王公文武大臣轮班宿卫直房。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文华殿东北度石桥为三座门,东为鹰房、狗房,西为御马廐旧地。今移廐于上驷院署之南,其地皆属之文渊阁矣。三座门北殿宇三所,是为撷芳殿。稍西夹道内为茶膳房库宇,其东南一带为花马廐、药房等处。按鹰房、狗房、茶膳房、花马廐、 药房各条,俱详见官署门。
文华殿东南为户部内库,为銮仪卫銮驾库,稍北即东华门,门外有下马碑石,紫禁城之东门也。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东华门内稍北为国史馆,旧在午门内熙和门西南,后移置于此。
熙和门之西为武英殿,规制如文华。门前御河环绕石桥三。殿前后二重皆贮书籍。凡钦
增普胜寺在里新库东南。城册
〔臣等谨按〕国初建三大寺,普胜其一也。寺地为明南城旧址,顺治八年勅建。东有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宁完我撰碑,西有乾隆九年工部侍郎励宗万撰重修碑。四十一年复修。
原自皇史宬东南有门通河,河上有涌福阁,俗所谓骑马河是也。迤东沿河稍北,则吕梁洪东安桥,再北有亭居桥上曰涵碧。又北则回龙观址焉,其殿曰崇德者,是也。是河也,从北安门外文昌宫迤东步粮桥入,经皮房、内织染局、巾帽局、御马监东、东安门桥下,至长安左门外迤东之玉河桥出焉。芜史
原回龙观旧多海棠,旁有六角亭,每岁花发时,上临幸焉。燕都游览志 以上二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增崇德殿即回龙观。万历二十八年六月拆去,盖造观心殿,修补乾运殿。春明梦余录
原陈悰诗 河流细绕禁墙边,疏凿清流胜昔年。好是南风吹薄暮,藕花香冷白鸥眠。天启宫词 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臣等谨按〕涌福阁诸处今俱废,以河与桥证之,则普胜寺东北有马鞍桥,当即骑马河旧址。河东今为南箭亭,北有平桥,在东安桥南,当即吕梁洪漾金亭旧址。东安桥北又有桥,桥上遗石础二,相传有楼骑河,今桥西街尚名骑河楼,则芜史所云有亭居桥上曰涵碧者也。又北今为北箭亭,崇德殿旧基应在其地云。
增会计司署在西华门外北长街,东向。前后五重,廨舍共四十间。掌内府户口、地亩、征收庄粮等事,初名内官监,顺治十七年,改宣徽院,康熙十六年,改今名。内务府册
增管理三旗纳银庄,旧隶会计司,雍正元年,始设专署于西华门外南长街胡同路东,廨舍三十有五,专掌畿辅各庄岁纳粮银之属。同上
增掌仪司署在西华门外南长街织女桥,南向。后有观象台,前后廨舍共七十余间,掌内府之典礼。初名钟鼓司,顺治十三年,改礼仪监,十七年,改礼仪院,康熙十六年,改今名。同上
增都虞司署在西华门外路北,南向,五重,廨舍共四十间。其东为箭亭,内府大臣挑甲验看于此。都虞掌升补武职咨行俸饷及供应畋渔等事,初名尚膳监。顺治十八年,改为采捕衙门,康熙十六年,改今名。同上
增三旗参领处向未专设官署,乾隆十六年,以东安门内骑河楼官房置参领处,三十五年二月,移建于地安门外白米斜街,前后廨舍共六十有三间。同上
增三旗佐领管领向未有档房,乾隆二十二年奉旨给以地安门内景山后楼房六十六间为档册房。同上
增慎刑司署在西华门外长街之北,东向,前后三重,廨舍共五十三间,掌内府之刑罚。
四十八年,复增白虎殿后房百楹。所属玻璃厂在西安门内蚕池口之西,共房三十有六楹。同上
〔臣等谨按〕旧制,养心殿有造办处,雍正年间始移今处,遂为定制云。
增织染局管局大臣及兼摄局务之司官,均奏请简用,无定员。司库一,笔帖式三,库使六,司匠二,领催六。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织染局旧隶工部,康熙三年,归内府管理。是局原建于地安门内嵩祝寺
后,乾隆十六年,奉旨移于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近。立石曰耕织图。原机上织染
局三字,今改为耕织图。至廨舍局房俱详载苑囿门。
增御药库,顺治十年设,在东华门内东三所之左,东向。堂西有药王殿,前后三重,共房三十有六楹。内务府册
增茶膳房旧在中和殿东围房内,乾隆十三年,以箭亭东外库改为御茶膳房,门东向。门内迤北东西黄琉璃瓦房八楹,西南黄琉璃瓦房十有二楹,又南北瓦房九楹。同上
增办理回人佐领事务处,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白和卓为回子佐领,以投诚回众编为一佐领,于西长安街路南设回营一所居之,共房百四十有七楹。回营内设办事房,以内府官董其事。回营之西建礼拜寺,北向。寺门内恭立御制勅建回人礼拜寺碑记。同上
增御制礼拜寺碑文 为天下共主,俾阻遐逖听,壹禀我约束,而后戎索所届,风气莫敢
国朝宫史 八八
赐物于阶上,以纳币告。福晋父母祗受谢恩,燕会行礼如仪。婚前一日,福晋家豫以妆奁送皇子宫铺陈。届日质明,皇子蟒袍补服,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礼。若妃、嫔出者,并于所生妃、嫔前行礼。皇子迺如福晋父母家,行迎娶礼,回宫。内务府选随从女官八人豫诣福晋家阁前祗候。赞事命妇豫诣皇子宫内别室祗候。自宫门至于福晋家,步军统领饬所部洒扫清道。銮仪卫备仪仗、红缎帏舆。内务府总管一人,官属二十人,蟒袍补服,护军四十人,如福晋家奉迎。吉时届,内銮仪校奉舆陈于中堂。福晋礼服出阁。随从女官翊升舆下帘。内校舁行。镫八炬十前导。女官随从,出大门乘马。前列仪仗,内务府总管率属及护军前后导护。行至紫禁城门外,众下马步入,及仪仗止于宫外。女官随舆入至皇子殿前,降舆。女官恭导福晋出舆,引入宫。吉时届,赞事命妇上合卺酒,设燕,皇子与福晋行合卺礼,执事者皆退。是日,内大臣、侍卫二品以上、八旗、文武大臣齐集,福晋亲族有职人等暨同旗之大臣、侍卫官员等齐集箭亭内,命妇等在长房内筵宴,如纳币于福晋家之仪。翼日,皇子及福晋夙兴,朝服,内务府管领妻二人导,诣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朝见礼。皇子前立,福晋后立。皇子行三跪九叩头礼,福晋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次诣所出妃、嫔前行礼。皇子行二跪六叩头礼,福晋行四肃二跪二拜礼,各如仪,退。其何处行礼之处,宫殿监督领侍皆豫奏闻请旨。 皇子仍如福晋父母家
国朝宫史 一九六
御制仲春经筵诗戊寅书文经训义揄扬,鱼雅儒簪进两行。笃志近思研学问,思艰图易劭农桑。春台共喜时方鬯,广厦宁惟例举常。周孔吾师游意切,推行独惭未云遑。
御制仲春经筵诗己卯讲学文华例仲春,经书次第几端陈。夫干易矣夫坤■,成物
知焉成己仁。紬绎从知位中理,赞参惟仰至诚神。漫言故事循礼典,修业辉光勉日新。
御制仲春经筵诗庚辰文华广殿御香芬,启迪畴咨大雅羣。讵止循名欲求实,敢因戢武忘崇文。飞潜动植堪观化,和一慎难总属君。畧述会心非逞臆,躬行惟是勉尊闻。
御制仲春经筵诗辛巳和凝风日仲春初,广殿文华敞碧疏。经解传诠阐要道,衣宽
带博戒虚车。人伦物理行仁义,巽养震爲济疾徐。讵曰年年遵典故,化民成俗目蒿予。
东庑曰"本仁殿],西庑曰"集义殿]。后殿爲主敬殿,其东爲传心殿。中祀皇师、帝师、王师、先圣、先师,每逢月朔,太常寺堂官一员诣殿拈香。凡经筵之日,命大学士一员祭告。乾隆七年仲春,皇上御经筵,特旨亲诣行礼。殿之前爲景行门。
御制仲春经筵诣传心殿行礼,敬成一章辛酉布治遵前矩,崇文御讲筵。先期修祀事,亲诣致心虔。礼乐薄殷夏,经纶在■编。执中恒自凛,敢曰继薪传。
文华殿之后,西向爲上驷院署。又北,南向爲箭亭。亭中石刻乾隆十七年三月二十
日上谕:
国朝宫史 一九八
此。]朕每敬读圣谟,不胜钦凛感慕。深惟国家开创之时,我祖宗躬亲劳瘁,勤求治理,矩矱相传,罔敢渝越,以立万世之丕基。至于今咸受无疆之福者,皆仰遵明训所致也。我朝满洲先正遗风,自当永远遵循,守而勿替。是以朕常躬率八旗臣仆行围较猎,时时以学习国语,熟练骑射,操演技勇,谆切训诲。无非率由旧章,期以传之奕禩,永绵福祚。惟是我皇祖太宗圣训所垂,载在实録,若非刊刻宣示,则累朝相传之家法,外庭臣仆何由共悉?且自古显谟令典多泐之金石,晓谕羣工。我皇祖太宗之睿圣,特申诰诫,昭示来兹,益当敬勒贞珉,永垂法守。着于紫禁箭亭、御园引见楼及侍衞教场、八旗教场各立碑刊刻,以昭朕绍述推广至意。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毋或稍有怠惰,式克钦承彝训,冀亿万世子孙共享无疆之庥焉。特谕。
殿东稍北有石桥三。过桥有殿宇三所。凡大内俱黄琉璃瓦,惟此用緑,爲皇子所居。其前爲王公、文武大臣轮班宿衞直房,桥东南爲户部内库,爲銮仪衞銮驾库。稍北卽东华门。门外有下马牌石,紫禁城之东门也。
熙和门之西爲武英殿,规制如文华。门前御河环绕,石桥三。殿前后二重,皆贮书籍。凡钦定命刊诸书,俱于殿左右直房校刻、装潢。西有浴德堂,爲词臣校书直次,设
国朝宫史
四三二
赐福晋父母
金十两、银七百两、狐皮朝服一、金带一分、缎靴袜各一双、文马二、鞍辔全金珥
六、嵌珍珠各一青狐皮袍一、海龙皮六。初定礼筵宴在福晋父母家
羊四九、饽饽桌五十张、酒宴五十席、烧黄酒五十瓶。
成婚礼筵宴在箭亭井长房内
羊四十五、内合卺用羊五饽饽桌四十张、酒宴六十席、黄酒六十瓶。公主下降初定礼筵宴成婚筳宴礼同。凡固伦公主筳宴二次,和硕公主筳宴一次。
皇帝前筵宴设六十席,乳酒黄酒共七十瓶,羊三十六。皇太后宫筵宴设三十席,乳
酒黄酒共二十瓶,羊十八。皇太后、皇帝、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常用桌各一张。
传心殿在文华殿之东,前为景行门,祀皇师、帝师、王师、先圣、先师之位。院东有大庖井,上覆以亭。
明黄建京师泉品谓: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
文渊阁在文华殿之后,凡三重,上下各六楹,层阶两折而上。青緑瓦前甃方池,跨石梁一,引玉河水注之。贮四库全书于内,有御制碑记。自乾隆辛丑以后,经筵毕,赐讲官茶于此。
长元按:文渊阁之名始于前明,今无其处。嘉靖中作圣济殿于文华殿后,以祀先医,今文渊阁卽其遗址也。阁制仿浙江鄞县范氏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此外圆明园有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有文津阁,奉天有文溯阁,皆仿式建造,以贮四库全书。俱有御制记,
勒石。
上驷院署在文华殿后,西向。
箭亭在上驷院北,南向。有御书太宗文皇帝谕旨卧碑,并跋。
御茶膳房在箭亭东外库,东向。
文华殿东北度石桥为三座门。东为鹰房,为狗房,西属之文渊阁。
撷芳殿在三座门北,殿宇三所。稍西夹道为茶膳房库宇,其东南一带为花马厩、药房等处。
长元按:三座门北殿宇,明曰端本宫,光宗青宫也。今改建三所,为皇子所居。
御药库在东华门内东三所之东,东向。
因建为庙欤?
庙东地名瓷器库,巷口石狮二。临河,巷有南北两汊,内有黑琉璃瓦房,盖旧时库房。
马鞍桥在普胜寺东北。
南箭亭在马鞍桥河东。
平桥在东安桥南。
自皇史宬东南有门通河,河上有涌福阁,俗所谓骑马河是也。迤东沿河稍北,则吕梁洪东安桥,
再北有亭居桥上,曰涵碧,又北则回龙观止焉,其殿曰崇德者是也。是河也,从北安门外文昌宫迤东步粮桥入,经皮房、内织染局、御马监东、东安门桥下,至长安左门外迤东之玉河桥出焉。
明陈悰诗:河流细绕禁墙边,疏凿清流不记年。好是南风吹薄暮,藕花香冷白鸥眠。
考按:涌福阁诸处今俱废。以河与桥证之,则普胜寺东北有马鞍桥,当卽骑马河旧址。河东今为南箭亭,北有平桥,在东安桥南,当卽吕梁洪、漾金亭旧址。东安桥北又有桥,桥上遗石础二,相传有楼骑河,今桥西街尚名骑河楼,所云有亭居桥上曰涵碧者也。又北今为北箭亭,崇德殿旧基当在其处。
长元按:明南城宫殿额名无涵碧亭,而崇德殿在河东,卽回龙观,尚有翫芳亭、集祥门、桂香馆、翠玉馆、浮金馆、撷秀亭、聚景亭、吕梁洪、左右漾金亭、涌福阁、秋香馆等名,似与南内相接,为今南箭亭地。故海棠时,驾常临幸,并未闻越东安门北而有别馆也。考据芜史以证
今地,因有东安桥再北五字,故以骑河楼北箭亭当之。窃以今东安桥明称皇恩桥,下云水从御马监东东安门桥下,不直称东安桥可知,疑吕梁洪东安桥卽今马鞍桥,有涵碧亭覆其上者,卽今平桥。又西苑之水从牛郎桥出涌福阁,所谓骑马河,以阁跨水上云。
东安门在皇城东稍南,与内东华门相对。
东安桥在东安门内大街。
中官初入选,进东安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谓从此卽受皇恩也。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其所生,盖耻之也。
宋光熊早春出东安门诗:南箭亭通北箭亭,御河春泮水泠泠。东安桥上频回首,不见西山一抹青。
光禄寺署在东安门内大街之北。世宗御书堂额曰敬慎有节。
大官良酝署在东,珍羞掌膳署在西,司牲、司牧二局隶焉。
光禄寺有铁梨木酒榨,相传籍没沈万三家物。每榨用米二十石,得汁百瓮。槽房俱南向,凡七层。其南为御酒房、长春房,采四时花酿酒处也。苦酒房,造贞一酒处也。寺门曰大烹,门内有如水轩、四星堂等,后空地瘗象骨处。
明张元易于光禄寺署中种竹甚蕃,黎惟敬秘书题曰紫禁沧洲。
南池子在东华门外东南。
关帝庙在骑河楼街庙儿胡同,旧名暖阁厂。庙有二钟,皆铸暖阁厂关帝庙字。
明内东厂今无考,系明季敝政,其址久就废没,以芜史考之,当与暖阁厂相近。
骑河桥在东安桥北。芜史云:有亭居桥上,曰涵碧。今有遗石础二在桥上。桥西街北有关帝庙。
北箭亭在骑河桥北。芜史云:涵碧亭又北,则回龙观,旧多海棠。旁有六角亭,殿曰崇德。今北箭亭当卽崇德殿旧址。
真武殿在御马圈南,地名银闸,卽明御马监里草栏旧址,有明天启三年碑。
御马圈在银闸,盖仍明旧也。
长元按:骑河桥北有石基堵水中,开二尺许,当卽银闸也。其西为御马圈、马神庙诸处。
马神庙在马神庙街,卽明御马监马神旧祠,有圣祖御书。庙内大钟一,上有明正德十年铸;又小钟大垆小垆十五,皆本朝康熙年铸。
一等忠勇公第在马神庙街东。
○御马监向东曰北花房,曰印绶监,曰中书房,曰蹴圆亭,今俱无考。
明天启中,有龙见北花房之小河,长尺许,色黄碧,有爪无鳞。其地近宋缙直房,缙护以红锦,盛金盒中,奏进。命送赴黑龙潭。
嵩祝寺在三眼井之东,有御书额,为章嘉胡图克图焚修之所。
法渊寺在嵩祝寺东,有铜鼎一,高六尺有咫,有御制碑文。
院署有古铜人,虚中注水,关窍毕达,古色苍碧,莹润射目,相传从海中涌出者。按:铜人像在药王庙神像前,作于宋天圣时,元至元间修之,明英宗时又修之。海中涌出,殆传讹尔。
元中统中,尼波罗国人阿尔尼格从帝师入见。帝问:何所能?对曰:臣以心为师,颇知画塑铸金之艺。帝命取明堂针灸铜像以示之曰:此安抚王檝使宋时所进,岁久缺坏,无能修完之者,汝能新之乎?对曰:请试之。至元二年,新像成,关鬲脉络皆备,金工叹其天巧,莫不愧服。
太医十三科,曰: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疮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循元医学之旧也。
怡贤亲王祠在正阳门内东城根南,玉河桥西,面城墙,南向。雍正八年敕建。
庶常馆,在南玉河桥西。有御书芸馆培英额。后有楼,以贮赐书。
○明上林苑监在东江米巷中玉河桥西。
四夷馆在东江米巷中玉河桥西。
长元按:今东城根庶常馆东有高丽人所居馆舍,殆卽四夷馆之别宇。
玉河桥在东城根者曰南玉河桥,在东江米巷者曰中玉河桥,在东长安街者曰北玉河桥。水自皇城内南箭亭流出,南穿城归正阳桥城河。玉河桥东西两岸俱植柳,垂荫水面。
明王家屏玉河新柳诗:水绕沙堤曲,桥看御柳眠。柔条轻着雨,嫩叶暗抽烟。影落澄波细,阴垂画槛偏。亭亭依汉苑,迟日待莺迁。
北河沿 地安门大街 西河沿 如意胡同 火神庙 火药局 头条 二条 三条 四条 五条 六条 北箭亭 二道桥 西妞妞房 东板桥大街(北段)南至织染局西口与第七坊分界 东吉祥胡同 西吉祥胡同 慈慧厂牙 南月牙 北月牙 安乐堂
第六自治区第九坊 本坊面积约合九十九万四千六百方公尺公所设于西板桥大街二十号
恭俭胡同 西板桥大街 魏家胡同 陟山门大街 大石作 大高殿夹道 房钱库胡同 北海南夹道 北海中夹道 雪池胡同 景山后大街(西段)东至地安门大街南口与第六坊分界 米粮库 太平街 三柱香 高卧胡同 油漆作 西楼巷 小石作 北海北夹道 四眼井 磨盘院胡同
第六自治区第十坊 本坊面积约合一百三十九万九千四百五十方公尺公所设于内西华门大街三十六号
北长街 三座门大街 三座门内 福佑寺 关家胡同 兴隆胡同 庆丰胡同 后宅胡同 前宅胡同乔道士庙 教育会夹道 会计司胡同
后湾村 尹家沟 箭亭 苍营
第十五自治区第二十七坊 本坊面积约合一零·八二方里分所设于槐树街北头大寺庙内
树村街 二河开 厢白旗 七空闸 正白旗 正白南门外 树村西后街 树村北头 前河沿 厢白小营 过街楼
第十五自治区第二十八坊 本坊面积约合一二·一五方里公所设于马连洼八十二号关帝庙内
马连洼 厢黄旗 兴隆庄 王家庄 大北门 萧家河东村 正黄旗
第十五自治区第二十九坊 本坊面积约合一六·九三方里公所设于萧家河桥西福禄庵
萧家河桥东 萧家河桥西 萧家河西胡同 骚子营街 骚子营后街 骚子营横街 骚子营臭胡同 辛村 河南新营 黑山沪 羊厂 穆家坟 龙背村 饽饽门 上河沿
第十五自治区第三十坊 本坊面积约合三·三六方里公所设于
大有庄 蜈蚣街 坡上村 南上坡 北上坡 三岔口 油作胡同 裤
狗房,旧俱在东华门内。其在南池子者,外署耳。嘉庆壬戌,复将内署移东华门外长房,见礼亲王啸亭续录。
南河沿
井一。明刘若愚芜史:自皇史宬东南有门通河,上有涌福阁,旧名澄辉阁,俗所谓骑马河也。《旧闻考》:今普胜寺东北,有马鞍桥,当即骑马河旧址。
菖蒲河
木桥二。《芜史》:皇史宬再东,则追先殿钦天阁,勒世庙钦天颂于碑。再南则御作也。案:今大院子,地临菖蒲河,即明之御作。
冰窖
牛郎桥 桥一。
东河沿
有马鞍桥、平桥。《芜史》:迤东沿河稍北,则吕梁洪、东安桥,再北有亭居桥上,曰涵碧。又北则回龙观止焉。其殿曰崇德。观中多海棠。《旧闻考》:河东今为南箭亭,北有平桥,在东安桥南,当即吕梁洪漾金亭旧址。东安桥北又有桥,桥上遗石础二,相传有楼骑河。今桥西街,尚名骑河楼,则《芜史》所云有亭居桥上曰涵碧者也。又北,今为北箭亭,崇德殿旧基,当在其地。陈悰《天启宫词》注:回龙观旧多海棠,旁有六角亭,每花发时,上临幸焉。尝于亭中自装宋太祖,同高永寿辈演雪夜访普之戏。吴长元《宸垣识略》:明南城宫殿额名,无涵碧亭。崇德殿在河东,即回龙观,似与南内相接,为今南箭亭地,未闻越东安门北而有别馆也。据《芜史》,有东安桥再北五字,因以骑河楼北箭亭当之。窃以东安桥,明称皇恩桥。下云:水从御马监东,东安门桥下,不直称东安桥,可知。疑吕梁洪、东安桥,即今马鞍桥;有涵碧亭覆其上者,即今平桥。又西苑之水,从牛郎桥出涌福阁,所谓骑马河,以阁
跨水上也。
南箭亭有十鞑子庙。
南湾子
井一。迤南为皇史宬,尊藏实录、圣训、玉牒,地因以名。详宫禁衙署。汪启淑《水曹清暇录》:皇史宬有大蜥蜴,长约四五尺,风清月朗之夕,常出游,足迹大如饭碗,故宬中无鼠患,至今尚存。
南、北库司胡同 井一。
官豆腐房
飞虹桥
虹俗讹龙,井一、桥一。《明英宗实录》:初上在南内,悦其幽静,既复位数幸焉。因增置殿宇,其正殿曰龙德,正殿之后凿石为桥,桥南北表以牌楼,曰飞虹,曰戴鳌。孙国敉《燕都游览志》:自东华门进至丽春门,凡里余,经宏庆殿,历皇史宬门,至龙德殿隙地,皆种瓜蔬;注水负瓮,宛若村舍。过此则飞虹桥,石刻罴虎禽鸟状,传为西洋僧载而来。案:丽春门,明南城中路门也,见《春明梦余录》。蒋一葵《长安客话》引陶从政诗:中官三宝下西洋,载得仙桥白玉梁。其说与《芜史》同。游览志言西洋僧所献,传闻异词耳,余详宫禁。《芜史》:桥以白石为之,凿狮龙鱼鰕海兽,水波汹涌,活跃如生,云是三宝太监郑和自西域得之。桥前右边缺一块,中国石工补造,屡易屡勒。桥南北有坊二,曰飞虹、戴鳌。姜立纲笔。东西有天光,云影二亭。
南井儿胡同 井一。
冰窖胡同
黎维敬所题。明黄佐翰林记:宣德中赐杨溥第于东安门。明陈僖客窗偶谈: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谓从此即受皇恩也;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其所生也。案:东安门俗亦称外东华门,偶谈盖仍俗称。
光禄寺东、西夹道
光禄寺后东华门外北长街
俗称北池子,井二。宣仁庙祀风神,凝和庙祀云神,俱在东,详祠祀。内务府所属武备院署、俄罗斯文馆,俱在西,详衙署。东小胡同曰文书馆、万庆馆。
头条、二条、三条胡同 二条胡同井一。
妞妞房
北河沿 桥二。
箭杆胡同 井一。
骑河楼
旧有内务府所属三旗参领署,后移白米斜街。南鞍库所属熟皮作,与楼相望。迤北曰城隍大院,亦作成侯大院。胡书农年谱:甲戌三月,移居东安门内成侯大院宅,宅为英煦斋相国别业,宅止老屋数楹,庭前有丁香二株甚茂。
北箭亭 《旧闻考》:以骑河楼为明涵碧亭遗址,北箭亭为崇德殿遗址,见前。
井儿胡同 井一。
也。六曰正东坊,隶南城。凡南城东自崇文门街,西至太平湖城根,北至长安街;外城自崇文门外大街,西至打磨厂、萧公堂,北至三里河大街,西南至永定门东,左安门西,皆属焉。七曰关外坊,隶西城。凡内城自西大市街以西,阜城[成]门街、护国寺街以北,德胜门街以东[西],皆属焉。外厢则阜城[成]门、西直门、西便门外,其分地也。八曰宣南坊,隶西城。凡内城自瞻云坊大街以西(即西单牌楼,今已拆卸),报子街以北,阜城[成]门以南;外城自宣武门外大街以南,至半截胡同以西,皆属焉。九曰灵中坊,隶北城。凡内城自德胜门街以东,地安桥、兵马司胡同、交道口、东直门街以北,皆属焉。外厢则安定门外,德胜门外,其分地也。十曰日南坊,隶北城。所属皆外城。自煤市桥、观音寺、前石头胡同、板章胡同以西,宣武门外大街、半截胡同以东,皆属焉。前清光绪之末,京师设民政部,并于内外城各设巡警总厅,于是始画内外城为二十区,皇城内二区亦在其中。民国成立,改设一总厅,以一事权,是为京师警察厅,在前门户部街。十七年改为公安局,隶属于北平特别市市政府。二十区之分辖如左:
一曰中一区,北由北箭亭顺皇城至西压桥,西至三海东墙,东至皇城外南北河沿,南至天安门。
二曰中二区,北由地安门西压桥迤西,至西皇城根,东至三海东墙,南沿皇城,至新华门。
三曰内左一区,南[北]自东安门外大街,②经金鱼胡同、东西石槽雅宝胡同,西顺东安门外皇城根至御河桥,折而西,至东长安街,折而南,至户部街,东至城根,南至崇文门东西城根。
四曰内左二区,北由北箭亭至铁狮子胡同,折而南至东四牌楼,转东至朝阳门大街,西至皇城外南北河沿,东至朝阳门迤南城根,南至金鱼胡同、干面胡同、禄米仓大街。
五曰内左三区,北至安定门城墙,西至旧鼓楼大街、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东至北新桥,南至皇城北墙。
六曰内左四区,北至安定门东西城根,西至北新桥、东四牌楼,东至东直门城墙,南至朝阳门大街。
七曰内右一区,北至太平桥,西由丁字街(即西四牌楼)至西单牌楼,东由西安门城根迤南顺皇城折而东,至府右街,南至西长安街。
八曰内右二区,北至阜城[成]门大街,西至阜城[成]门迤南城根,东至丁字
券桥,由西便门、广宁门绕右安、永定、[左安]广渠门以北,至东便门二道桥止,长四千七百四丈,汇流达于通惠河。自钓鱼台前三孔石闸以东,由圆通观以南,绕小青龙桥东达护城桥,长一千一百二十丈)。城内外各跨石梁一。[一][二]
注:
[一] 《大清会典事例》:"京城河道,西自玉泉山发源,迤东为长河,经高梁桥至城西北分为二支:一循城北历安定、朝阳门而东入通州,会于白河。一由水关入内城,亦分为二:一自地安桥迤东经东步梁桥入皇城东北隅;一自西步梁桥入皇城西北隅,合流出玉河桥,是为紫禁城护城河。玉河桥之水迤南由内城水关流出,会于正阳桥城河,环绕九门,是为内城濠河,皆界以水关。又自高梁桥分流经西角楼,迤而南,历右安门东流至于东角楼,折而北,至东便门外,与内城濠河合流,汇于大通桥,是为外城濠河"。
[二] 外城自昔河流甚多,崇文门外之三里河等处,顺治门外之梁家园等处,皆舟楫之所往
来也,后俱夷为民居。有清中叶,已不复稍留遗迹。内城西则有大明濠,由积水潭而南,经西直门大街,直达于象房桥,迨民国十四五年,始改为马路,坦平直达,无复沟洫之遗。东城自东水关经东不压桥,入皇城北箭亭、北河沿、南河沿出皇城,以达于东交民巷,即昔所谓玉河(亦称御河)者是也。疏柳垂杨,时形题咏,至今追想,犹足鬯怀。民国十五年,东交民巷一段玉河改筑马路,砌为暗沟,碧草平铺,杂草间植,为西人妇孺散步之所。二十一年,由皇恩桥迤南玉河亦改砌暗沟,成为马路。正阳门外之桥,始为穹形,民国八年改筑,改为平形,面积加宽,合而为一,间而为四,
景倩谓制度狭隘,窗牖昏暗,白昼列炬,当时俱属之典籍云,则与今日大库形势宛然。且紫禁殿阁绮窗藻井,罘罳玲珑,惟皇史宬为明季藏本之地,则石室砖檐,穴壁为窗,盖以本章要区,防火为宜。今大库之穴壁为窗,砖檐暗室,较史宬尤为晦闷,则为当日藏书之所,正与史宬制度相合"。[四] 清宣统间,曾派员清理内阁一次,凡档案之无用者,俱行检出,零缣断简,流落民间俱成鸿宝。吾乡卓芝南年伯殿试卷为其哲嗣本愚购得,笔饱墨酣,犹见风檐寸晷精神。本愚付诸装潢,题咏殆遍,亦艺林中之一佳话也。
校勘记:
① "假"、"山后"、"门外稍东设"等字,均据《日下旧闻考》卷一二"按语"增补。
循阁西北为上驷院,西向。其南为御马厩,阁北南向者为箭亭。循文华殿而东北,跨石梁三。前有三座门,门内东、西旧为鹰狗处、御马厩。正北有殿宇三所,覆以绿瓦,为皇子所居。其中曰撷华殿,其前为王公大臣宿卫直房,东为御药库,稍西夹道内为御茶膳房库宇,又为蒙古朝房。循文华殿而东南,北向者为内阁尊藏实录库,为红本库,为户部内库,为銮仪卫内銮驾库。循库左转而北为国史馆,南向,旧在午门内,[一][二]乾隆庚辰移置于此。其南为东华门,门外有下马石牌,即紫禁城之东门也。[三][四]
村至者,以李五、宋进财为首,约于菜市口齐集,由西华门而入。正阳门外开庆隆戏园刘姓者,亦其党羽,曾授逆职为巡城御史。是日延李五等入其戏园观剧,酣饮竟日,而营坊诸官莫有过而问者,其去木偶几希矣。十五日午,太监刘得才引祝现等由东华门入,会有卖煤者与之争道,贼脱衣露刃,为司阍官兵觉察,骤掩其扉,贼喧然出刃,阑入者陈爽等十数人,屈五等皆遁逃。有今礼部侍郎觉罗公宝兴者,侍直上书房,甫退直出,适遇贼舞刀入,白光灿然,宝踉跄奔入。时署护军统领为杨述曾,汉军人,由参领起家,初无智略,因率数护军御之,杀数贼于协和门下,而官兵受伤者亦多。宝侍郎遂命掩景运门,入告皇次子。皇次子从容布置,命侍者携鸟枪入,并严命禁城四门,促官兵入捕贼。刘得财引二贼入苍震门,欲手刃太监督领侍常永贵,泄其夙忿,为太监顾某击擒之。其由西华门入者,时仓卒门不及阖,遂全队入,杨进忠与其徒高广福引之。尚衣监为制上服处,杨尝乞其补缀而不与值,司衣者拒之。杨以是隙,遂引贼入,全行屠害,存者无几,有老妇数人藏于荆棘中获免。遂入文颖馆,杀供事数人。陶凫芗编修梁方校书,闻门外履声橐然,突然问曰:"金銮殿在何所"?其愚蠢也若此。陶僕骆升方提茶榼至,遂以身障凫,贼伤数刃,凫芗得以免。其贼遂从集隆宗门,门已阖,有护军某,知事急,怀合符于身,亦被数刃,懵然卧阶下,合符得以保全。贼由门外诸廊房得踰墙窥大内,皇次子立养心殿阶下,以鸟枪击斃二贼,贝勒绵志亦趋入,随皇次子捕贼。后有二贼潜入内膳房屋中,众内监击杀之。时诸王大臣闻变,皆由神武门入,余在邸方与僮手弈,闻变,骋马入。至神武门,庄亲王绵谋、贝子弈绍亦先后趋至,闻贼已聚攻隆宗门。纳兰侍郎玉麟方迎驾归,短衣踉跄入,皆聚集城隍庙前,时官兵至者未逾百人,余皆僕隶而已。众错愕无策,镇国公奕灏,勇士也,掌火器营事,因曰:"是日火器营官兵,皆聚集箭亭以备拣出征(时
至永乐仍为国子学,又改为国子监。彝伦堂即元之崇文阁也,国朝因之。街曰成贤街,门曰集贤门,堂曰彝伦堂,圣祖仁皇帝御书,进士释褐行礼于此。堂外露台为入监诸生释褐升拜之所,堂前东南序间为暖阁,临雍日于此更衣用膳。后堂三间,左右东西讲堂各三间,南向。西讲堂外古槐一株,元许衡手植,[老]干不朽。⑿乾隆十六年,古槐重荣。东讲堂之东转西[而]南廊房三间,⒀属于东序,西亦如之。东序近北为绳愆厅,其南旧为鼓房,次率性、诚心、崇志三堂,助教、学正、学录莅之。西序近北为博士厅,与绳愆厅相对,其南旧为钟房,次修道、正义、广业三堂,亦助教、学正、学录莅之。彝伦堂后堂之北,中为敬一亭,南向,缭以周垣。前为门,题曰敬一之门。门东为东厢,祭酒、司业、治事莅焉。后轩曰敬思堂,东曰崇实,西曰振雅。署之东北隅建御书楼。敬一亭西为射圃,大门外隙地平敞,设箭亭,太学门内彝伦堂之南为辟雍,乾隆四十八年建,南向,池环如璧,径十九丈[二尺],⒁深一丈,四达以桥。桥各长四丈,阔各二丈二尺,周池护以石栏,池岸设噀水龙口四,以达水。水由太学门外东、西井及六堂后檐外东、西井暗沟分注之。池内为殿基,方十一丈一尺,白石甃之以起殿,殿顶圆,冠以火珠,宇方檐重,覆黄琉璃瓦。殿方五丈三尺,面各三间,中央一间方一丈一尺。四正四间阔如之,深一丈六尺。四隅四间方如之,九间合为一间,四面启门,门四扉,左右窗各四。外周以廊,深六尺八寸,柱高一丈六尺,径一尺八寸,廊外出檐四尺三寸,柱高一丈八尺八寸,方一尺,四出陛"。《[日下]旧闻考》,"殿门外设琉璃坊座,南面额曰"圜桥教泽",北面额曰"学海节观"。御碑亭二,恭勒《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碑阴恭勒《御制三老五更说》,皆左清文,右汉文。又《御制题[张廷玉]三老五更议》。⒂彝伦堂后为敬一亭,恭勒康熙四十一年御制训饬士子碑,并御书四碑:一曰功存河洛,一曰嵩高峻极,一曰灵渎
平办公处。其西为奉宸苑,[六]苑之东有小胡同曰木椅子,稍北曰牛儿胡同,均不通行。又北曰会计司胡同。[七]又北曰静默寺,[八]曰乔道士庙。又北曰雷神庙,[九]今为教育会。其北小胡同原曰雷神庙夹道,今改为教育会夹道。又北曰乔道士庙。又北曰前宅胡同、后宅胡同,曰兴隆寺,曰庆丰司,[十]今改为三时学会,以讲佛学。又北曰兴隆胡同。再北曰关家胡同。再北为慎刑司,[十一]今为巡警分驻所。再北即东三座门,[十二]为东往神武门,西接金鳌玉蝀桥之孔道。
注:
[一] 《今白华堂诗钞·大庾师晋陟端揆招过其寓邸诗》自注:"公赐第在西华门外北池子"。《程侍郎遗集》:"时余寓西华门外,入直退直,必过金鳌玉蝀。"《内务府册》:"乾隆三十八年,创置活字版,锡名聚珍,置局西华门外北长街之东,排印各书。"《涌幢小品》:"余过西华门,马足恰恰有声,俯视见石骨黑,南北可数十丈,此真龙过脉处。"
[二] 《顺天府志》:"都虞司署在西华门外路北,南向,五重,廨舍共四十间。其东为箭亭,内务[府]大臣挑甲验看于此。①都虞掌升補武职咨行俸饷及供应畋渔等事,初名尚膳监。顺治十八年,改为采捕衙门,康熙十六年,改今名。"
[三] 《顺天府志》:"内务府所属营造司署,[在西华门外北长街,西向],②大堂五楹,二堂后有鲁班殿,前后凡四重,廨舍共七十间,掌理工作,兼司薪炭。初名惜薪司,顺治十八年,
[七] 《匏庵诗存·德宗景皇帝实录尊藏皇史宬礼成恭纪诗》注:"皇史宬旧藏《永乐大典》及经史诸书,康熙朝高搓客待诏直内廷,尝奉敕入宬检书,《赋检书行》述规制甚悉。今宬中只藏列圣实录,其《永乐大典》,据乾嘉诸志考证,与翰林院所藏者,别是一部,不知后移何处。又奉命大将军印,乃太宗授睿亲王以入关者,亦藏于此。咸丰己未,以授惠亲王督师畿辅,尝绘授印图,遍征朝士题咏,今印亦不知所在。"
[八]《荃詧余斋诗》注:"关赓麒颖人稊园,在官豆腐房"。《匏庵诗存》:有《关颖人重葺
稊园落成诗》。
[九] 《顺天府志》:"南箭亭有十鞑子庙,原名普胜寺,清初番僧恼木汗驻锡北京,顺治
八年勅建三寺以居之,此实为三寺之一。康熙九年重修,有励宗万所撰碑,书蒙满汉三体文字,今尚在。"按:十鞑子庙,俗作石达子庙,今改建为欧美同学会。南湾子迤南为皇史宬(俗称为表章库),为尊藏实录、圣训、玉牒地。
[十] 《顺天府志》:"户部所属缎疋库在南池子东,与大库、颜料库通谓之三库。南小胡
同曰鸭蛋井,正白旗侍卫教场在小南城。"《啸亭杂录》:"缎疋库旧为睿忠亲王府,即明南宫故地。"《顺天府志》:"王讳多尔袞,太祖十四子。顺治间,称辅政皇叔父王,后以罪除。乾隆四十三年,特旨昭雪,复旧封世袭,追谥忠。"《芜史》:"重华宫之东,曰洪庆宫,供番佛之所也。又东则内承运库,再东则崇质宫,俗云黑瓦殿。景泰间,英庙所居。"《[日下]旧闻考》:"明英宗北还,居崇质宫,谓之小南城。今缎疋库库神庙,有雍正九年重修碑云,缎疋库为户部分
同,[五]曰斗鸡坑,曰马圈胡同,[六]曰新开路,其东有八旗先贤祠,今为北京大学第三宿舍。又北曰银闸,[七]再北即沙滩,其东曰汉花园。
注:
[一] 《顺天府志》:"东华门外北长街,俗称北池子。宣仁庙祀风神,凝和庙祀云神,俱在东。内务府所属武备院署、俄罗斯文馆[俱在西],又[东]有小胡同曰文书馆、万庆馆。"①按:武备院署原改为中一区警察署建筑基址,去岁售为民居,建筑始竣。文书馆、万庆馆俱在东,志似误。
[二] 《顺天府志》:"骑河楼旧有内务府所属三旗参领署,后移白米斜街。南鞍库所属熟皮作,与楼相望。"《[日下]旧闻考》:"以骑河楼为明涵碧亭遗址,北箭亭为崇德殿遗址。"按:骑河楼之名尚存,楼则无可考矣。
[三] 《顺天府志》:"查嗣瑮《查浦诗钞》:"长连墙接短连墙,紫禁沧州列两厢。催取四时花酿酒,七层吹过竹风长"。长连、短连两街名,在仁智殿西南御酒房后,见《芜史》及《西河诗话》。此大内之御酒房,非光禄寺御酒房也,查诗似未晰。《藤阴杂记》引《西河诗话》系于光禄寺者误。紫沧禁洲额在光禄寺署中,明黎维敬所题。"按:今光禄寺已改为宗人府署,上年又改为孔德学校。
[四] 《顺天府志》:"骑河楼迤北曰城隍大院,亦作成侯大院。"《胡书农年谱》:"甲戌三月,移居东安门内成侯大院宅,为英煦斋相国别业,宅止老屋数楹,庭前有丁香二株,甚茂。
① 今御马圈旁 "旁"当作"南"。据《日下旧考闻》卷三九按语改。
自北池子北头而东为沙滩,其西达于景山东大街,东南两面间以红墙,墙之内曰老虎洞、西老胡同、东老胡同、孟家大院。又东曰操场大院,昔为大学堂操场,民国七年建为北大第一学院。北曰景山东街,亦曰马神庙,[一]北京大学在焉,是即光宣间之京师大学堂,今为北大第二学院。中间有小胡同曰大学堂夹道,其东曰松公府夹道,两夹道之间有南北横胡同曰东高房,[二]再东即松公府。其北曰嵩祝寺,[三]稍西曰嵩祝寺夹道,曰二眼井,其间有南北小胡同曰横栅栏。再西曰三眼大院,又西曰三眼井,稍北曰吉安所,[四]今已售为民居。所之东曰东夹道,西曰西夹道,其北曰铁匠营,其东曰东板桥大街。街之东,南曰内府库胡同,今改为纳福胡同,曰蜡库南岔,曰钟鼓寺胡同,[五]曰西椅子胡同。再北曰蜡库中岔,曰蜡库北岔,其东曰后局胡同,曰马粪居,曰水簸箕,其西曰酒醋局胡同,[六]不通行,曰织染局胡同。[七]再北曰河沿,有桥三,曰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再北曰火药局胡同,[八]其北有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六条胡同。再北为北箭亭,为皇城之东北隅。头道桥之北有小胡同曰火神庙,曰如意胡同,均不通行。东板桥大街以西,铁匠营以北曰黄化门,[九]中间路南有南北胡同曰司礼监,[十]其西曰
国朝宫史续编 四二六
仲春, 皇上初御经筵, 承勅旨亲诣行礼。
圣制御经筵日亲祭传心殿敬成诗有序 乙卯
每岁御经筵,先期派大学士一员,于是日黎明至传心殿,恭祭皇师、帝师、王师、先圣先师。今岁予以在位六十年,夙契心传,更符初愿,躬亲将事,用展敬虔。
文华殿侧传心殿,祭以经筵义本深。承祀例应大学士,升香一阅五旬今。予即位后,于乾隆六年御经筵日,亲祀传心殿一次,以后依中祀之例,每岁遣大学士致祭,偻指已五十五年矣。外王内圣幼知重,日引月长耄逮谌。十六字犹能背读,行何有我愧成吟。
御制传心殿瞻礼诗 丙辰
瓣香致诚敬,先圣俨凭临。道着君师统,源探孝弟心。百王咸效法,亿禩仰高深。瞻拜御凉
德,寅恭矢素忱。
文华殿后,为上驷院公署,当左翼门之东、门西向,所掌上乘御马为一廐,皇子良马为一廐,对子马为一廐。在公署南又北,南向为箭亭,广五楹,周以檐廊,中设宝座,东列卧碑,恭刻乾隆十七年高宗纯皇帝训守冠服骑射谕旨清、汉文一通。恭见前编。又乾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圣谕:朕恭阅太宗文皇帝实录,天聪四年二月,上谕群臣曰:昨攻取永平城,大臣阿山叶臣与猛士二十四人,冒火奋力登城,乃我国第一等骁勇人也。其二十四人,蒙上天眷佑,幸俱无恙。次日召伊等进见,朕心怆然,几不能忍。此等猛士,与巴图鲁萨木哈图及他处先登骁勇出众之人,前已有旨,后遇攻城,勿令再登。及攻昌黎县,萨木哈图又复与焉。以后此等捐躯建功之人,勿得再令攻城。
国朝宫史续编 三七四
苍震门、启祥门: 护军参领各一员, 护军校各二员, 阅门籍护车 苍震门二名,启祥门一名。 护军各十三名。中正殿:正门、后门、东北隅、东南隅: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吉祥门、西北隅: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文华门: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茶膳房: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一员,护军十名。箭亭: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银库门、内银库: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内东小库、西小库: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四名。寿康宫长庚门、西南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西隅: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宁寿宫宁寿门、皇极门、敛禧门、锡庆门、履顺门、蹈和门、保泰门、茶膳房、东北隅、西北隅: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紫禁城四门内磴道、栅栏: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北上门: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火班:护军校一员,护军七名。以上各委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官军,按日分班。凡丑未日为镶黄旗首班,寅申日为镶黄旗二班,己亥日为正黄旗首班,子午日为正黄旗二班,卯酉日为正白旗首班,辰戌日为正白旗二班。各轮番直宿。又,防范火班遇应用齐集处,由直班之护军统领及司钥长等,于左翼门等处护军每门调二人,共四十六人,协同内府直班官兵候遣, 阙门以外五门及紫禁城外周围,俱用下五旗护军,每旗各二日轮班直宿。
总隶于景运门直班统领稽察。
一、传筹
传筹之制:紫禁城内,五筹递传。每夕,自景运门发筹,西行,过乾清门,出隆宗门。循而
北,过启祥门。迤而西,过凝华门。迤而北,过中正殿后门。迤北至西北隅。迤而东,过顺贞门、
国朝宫史续编 二一四
敬以家畜珍禽, 搤颈落羽, 以献于神以。下祝辞与月祭、日祭同。
秋季献鱼背镫祭祀祝辞称神号, 称某生, 与月祭、日祭之朝夕祭辞同。
敬以江河于获羞珍,以献于神。以 下 祝 辞 与 祭月、祭日辞同。
冬季献雉背镫祭祀祝辞称神号, 称某生, 与月祭、日祭之朝夕祭辞同。
敬以山林所获馐珍,以献于神。以下祝辞与月祭、日祭同。
献鲜背镫祭祀祝辞称神号,称某生,敬献敬祝辞与冬季献雉同。
圣制二月朔日作 辛卯
国章重祭神,大祭必躬亲。常以春秋仲月行大祭礼。致敬还清禁,对时届仲春。勅几敢有忽,历久倍惟寅。
雪后生微冷,虞妨举趾人。
圣制二月朔日坤宁宫胙肉六韵 丁未
受胙遵家法,肆筵合雅诗。祭而食胙,周雅屡称之,后世莫之行也。惟本朝家法,春秋大祀神后,必合王公、大臣进坤宁宫食胙肉,犹满洲淳朴风也。春秋钦大祀,上下沐鸿禧。割肉躬为倡,敬亿我太宗尝御翔凤楼,谕王贝勒大臣等曰: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禅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朕不从,輙以为朕不纳谏。试思设我等宽衣大袖,右佩矢,左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异?朕此谕实为子孙万世之计,恐日后子孙忘旧制,故常切此虑耳。乾隆壬申,恭读太宗实录,敬述此谕,立卧碑于箭亭,镌示子孙臣庶,用垂万禩。是以每食胙肉,必以佩刀亲割,躬示倡率,冀世世无忘家法也。颁糕远莫遗。满洲旧例,晨祭之胙,必于室中亲友共食毕之,不令出户。福酒福糕,则徧遗未至之亲友,敦睦纯俭,曲尽情理,应世守之。睦亲兼寓俭,逮众是为慈。大祀,执豕博硕肥腯,王公、大臣共食,弗尽,仍命入直侍卫等入坤宁宫食之。 于此应言吉, 满洲旧俗,于祭神房内最忌伤感。无端亦缱思。忆丁酉以前,凡遇大祀神,必恭进慈宁宫糕酒,兹十年无其事矣。
述先示后世,勿漫视常辞。
国朝宫史续编 六四六
一壶, 朝服各一袭, 冬夏衣各一称, 貂裘各一, 带一, 甲胄如一皇。后父系外藩则用。
皇子福晋行初定礼:金顶环一,衔珊瑚东珠各七;金珥六,衔东珠各一;金钗六,衔珍珠各五者三,珍珠各一者三。金臂约二,金钮一百,银钮二百,币百端,棉三百觔,貂皮共一百四十,狐皮共二百五十,海龙皮七,染貂皮三。
赐福晋父母:金十两,银七百两,朝服一袭,带一分,鞾袜各一双,文马二(鞍辔具),金珥六,衔珍珠各一,青狐皮袍一,海龙皮六。初定日:设筵宴于福晋父母家,用羊四九,饽饽桌五十张,酒宴五十席,酒五瓶。成婚日:设筵宴于箭亭并长房内,用羊五九,内合卺用者五,饽饽桌五十张,酒宴六十席,酒六十瓶。
公主下降行初定并成婚礼:皇帝前宴席六十,乳酒、黄酒共七十瓶,羊七九。皇太后宫宴席三十,乳酒、黄酒共二十瓶,羊二九。并于皇太后、皇帝、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各宫设常宴桌各一张。
筵宴例用
皇太后筵宴:金瓶折盂各一,执壶二,杓二,杯盘十分,大锺二十四,铜镀金大酒杯四十。
皇帝筵宴:玉盏金台二分,金瓶折盂各三,执壶二,杓二,杯盘十分,大锺二十,椀六十,铜
镀金大酒杯六十。
第四章 民国以来之兴废
民国以还,宫阙荒废,皇城坛庙制度,渐失旧观。二十余年来,盛衰兴废,皆余亲睹,每徘徊落日残照之间,未尝不临风而兴感也。加以近年以来,外寇横行,兵车络绎,廛市萧条,居民一日数惊,亦习以为常矣。近人黄节诗云:
云意深阴失月明 始知兵气满秋城
十年北客惟伤乱 双柝南街不断声
娇女别期方细数 故园安问更无程
可怜万里清辉夜 不见良时歌乐生
乱世之音,令人感慨系之矣!今将重要兴废,胪述如左,以明宫阙沿革,并存一代之文献焉:
(一)皇城之拆除 民国肇建,以皇城宅中,不便交通,首先开通南北池子、南北长街;并开皇城东北角一门,曰北箭亭;西北角一门,曰厂桥;西南角一门,曰府右
而京官之钳制堂官,亦见于此。
八旗春秋试,例于试前兵部请钦派王大臣校试。马步射向在东安门内南箭亭。盖明之南内,今为正黄旗侍卫校场。其期:春闱二月下弦以后,秋闱七月下弦以后。于时衣冠竞会,旌麾并举,骏马骄风,雕弓替月,饿鸱互叫,灵鼍时振。翼翼济济,犹想见辟雍校士之盛典焉。
国家创业,以弧矢威天下,故八旗以骑射为本务,而士夫家居亦以射为娱。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约期为会。其射之法不一。曰射鹄子,高悬栖皮,送以响箭。鹄之层亦不一名,最小者名羊眼。昔果益亭将军专工射鹄,有“果羊眼”之称。然工者仍不事此,或一箭诸圈皆开而不落,如花篮式,此为至难。曰射月子,满语名艾杭,即画布为正也。曰射绸,悬方寸之绸于空而射之,此则较难。又有于暮夜悬香火于空而射之,则更难。然皆巧也,非力也。闻之开国之初,其射也,弓用八力,箭长三尺,镞长五寸,名透甲锥,所中必洞,或连贯二人而有馀力,是以南京太和门箭遂没羽焉,此国初所以能威天下也。
定制,赌有禁,惟以射赌者无禁,故有大书于门曰“步靶候教”者,赌箭场也,然往者寥寥。
自开国至乾嘉,田狩盖为重典,非以从禽,实以习武也。圣祖于热河建避暑山庄,以备木兰巡狩行围之制,一用兵法,围时以能多杀者为上,皆以习战斗也。又杀虎之制,以二侍卫杀一虎,得者受上赏。故嘉庆癸酉之变,京营兵皆能战,遂以殄除巨寇,灭此朝食。道光以后,不复田狩,于是讲武之典遂废。后生小子既不知征役之劳,又不习击刺之法,下至束伍安营,全忘旧制,更安望其杀
静生生物调查所概略:
本所为尚志学会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合办。地址:民国十七年,在石驸马大街范静生氏故宅。嗣以屋舍不敷应用,由教育文化基金会议,定于西安门内,北平图书馆西首,建筑三层楼房为所址。二十年四月落成,迁入办公。而石驸马大街旧址,改设通俗博物馆。陈列宏富,开放任人阅览。自成立八年来,由研究员到各地调查生物状况,并采生物标本,辄远至山西、河北、山东、热河、察哈尔、四川、山西、河南、湖北、辽宁、吉林、江西、湖南、贵州、福建、浙江、江苏、广东、西康,更由云南深入大、小凉山猡猡居住地。又如海南岛五指岭,皆有会员足迹。历年辛苦成绩,所集标本计十四万八千馀件,植物八万馀号。其出版之志说图谱,在学术上极有价值。
北为栴檀寺。文津街西为旧参谋本部。西为刘兰塑胡同,传为刘銮故居。再西为西什库,天主教堂在其北。又北曰仁慈堂。又北曰第四中学。教堂东曰西什库夹道,有十数小胡同。稍东为赃罚库,今改永祥里。南北炭厂,中有教场,为旧日模范团操场。
神武门北为景山。环景山三面各胡同,西曰小石作,大石作,雪池,陟山门。景山西门,雪池东有魏家胡同,高卧胡同。再北有桥二,曰白石桥。东为景山后大街。有恭俭胡同,原名内宫监。南北直达地安门西皇城根。由此西为太平街。东为地安门大街。东西列屋数十楹,曰雁翅楼。又北为地安门。在景山东面,曰景山东大街,间以红墙。东为马神庙,北京大学第一院,沙滩汉花园第二院。
北京大学略史:
前清光绪二十二年,侍郎李端棻请于京师设大学,未果行。戊戌变政,始拨马神庙八公主府(清高宗女,额附福康安)为大学校舍。以孙家鼎为管学,许景澄为总教,丁韪良为西总教。二十六年,改许景澄为管学大臣。拳匪乱作,景澄奏请停办,旋以直谏被戮。联军入京,俄兵驻校,房舍多毁。二十七年冬复兴大学,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吴汝纶为总教。百熙以复兴大学,非徒整顿所能见功,实赖开拓为要务。因设预备、速成二科。预备科分政、艺二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二馆,另设外国语言专科为译学馆。二十九年开学,加派荣庆为官学。旋科举废。设进士馆,又设译学馆、实业馆,设大学总监督。宣统元年,改设分科大学,以师范馆、预备科、译学馆及各省高等专门生,保送升学。设经、文、法政、格致、农、医、工、商八科。宣统二年二月正式开学,于沙滩建造宿舍。民国元年,改称北京大学,改总监督为校长,各科为学长,严复为校长。二年,译学馆停办。三年,农科改农业专门学校。五年,派蔡元培为校长。八年,废除学长,改设教务长。九年,元培赴法,蒋梦麟代理校务。十七年,改北平大学,设文、理、法三院。十八年,仍改称北京大学,至今仍之。
有老虎洞。西老、东老胡同。东为嵩祝寺,松公府。北为吉安所,内府库,纳福胡同,蜡库,酒醋局,织染局胡同。再北至河沿,有桥三,曰头道、二道、三道。桥再北,有头、二、三、四、五、六条胡同。再北为箭亭,为旧皇城之东北隅。景山东街,西有黄花门,原为黄瓦门。内有司礼监,碾儿胡同。北有帘子库,西妞妞房,吉祥胡同。其西有慈慧殿,南北月牙。北曰安乐堂。
《彤史拾遗》:明孝穆纪太后者,宪宗妃,孝宗母也,广西贺县人,本蛮土官女。上尝行内藏,后应对称旨,悦之,一幸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下略)。
又,天安门街东北进为南、北池子。(图六)南池子有石门三。入门东有菖蒲河,循河北转为南河沿,北河沿,堂子,石达子庙。北大第三院,孟公府在焉。南池子大街东为皇史宬,俗称表章库。南湾子、缎库前、后巷,普渡寺胡同,葡萄园。又东为磁器库。临街有箭厂胡同,羊圈胡同等。南池子大街西,有飞龙桥。自南池子大街,均明时南内清初摄政王所居地(详《城垣、名迹略》)。北为门神库,灯笼库。今通故宫博物分院(即太庙)。北抵东华门大街。东有孔德学校。对子圈有桥名望恩桥。桥上旧有小庙,曰施茶庵,今移建于桥西路北,崇祯帝殡于此。东华门外转北,曰北池子大街,左文襄寓此。街东旧为武备院,今为民居。东有头、二、三条胡同。北为骑河楼。又北有云神庙,风神庙。东有银闸等胡同,直达沙滩。天安门转北有石门三,为南长街。有织女桥。西有升平署,今为华北中学,艺文中学。迤北有律师公会,有中美文化基金委员会办事处。再北,西达西苑门,东达西华门,北为长街。街东旧为都虞司署,营造司署,房租库,今俱改民居。北为福佑寺,清康熙帝幼时曾居此,内设宝座。今为班禅驻平办公处。
<正> 箭亭又名紫金箭亭,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位于奉先殿南面的一片开阔平地上。箭亭名为“亭”,实质上犹如一座独立的殿堂。箭亭外观十分引人注目,亭角微翘,房脊成人字形漫坡,二十根朱漆大柱承托回廊屋架,减少了我国古
当你漫步在箭亭前的广场上,你是否能体会得到昔日清廷武举殿试的威仪;透过箭亭雄伟的屋顶,你是否还能联想到两千多年前周代贵族钟鸣鼎食、射侯选士的盛况呢。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