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 域
东至愍忠寺1,西至宝应寺、峨嵋庵2,南至白马寺、鱼脊庙3,北至报国寺、增寿寺4;周回十余里。
形 胜
俯瞰右安,背拥宣武5,西北广宁关6为京师咽喉。东,南衡街7,乃衣冠之渊薮。市肆稠蜜[密],讴歌相闻,冲要之区也。
① 愍忠寺:即现在法源寺。据记载,该寺建于唐贞观十九年,为追悼东征阵亡将士而建,故名"愍忠"。其地为唐幽州镇城东南隅,子城东门之东。明正统七年重修,改名"崇福",清雍正十一年重修,赐名"法源"。
② 宝应寺:在今牛街西登莱胡同。相传为唐刹,明万历年间重修,现为登莱小学校址。峨嵋庵无考。
③ 白马寺:在法源寺之南。50年代初,在今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大楼对面的坟地内,曾刨出白马寺界石一块,可证寺址所在。相传白马寺为隋刹,明洪熙元年(1425)曾重修,早废。鱼脊庙早废。
④ 报国寺:在广安门内路北,系辽建,至明初已圮,明宪宗时重建,现报国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增寿寺也在广安门内大街北侧,即今回民学校附近,明朝敕建,清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早废。
⑤ 右安、宣武:城门名。牛街与右安门之间,北高南低,故称"俯瞰"。
⑥ 广宁关即广安门。
⑦ 南衡街即南横街,在牛街南口东。
---------------
------------------------------------------------------------
---------------
------------------------------------------------------------
寺 宇1
敕赐礼拜寺,在西街路东,前□□□□□□□□□□□□,南北为住持之所。二门内倒座率礼亭,前搂[接]大殿二重、厦一重,旁夹以穿堂。南北雕窗十二。殿内广五楹,深倍之,通连作券门之形。殿之前为鸣礼楼,左右有碑亭。南北厢房各五楹。再东为七间殿,殿之左右,庖厨设焉。俗呼大寺,亦云四寺。□□□□□□新寺,曰东礼拜寺,在东街--教子胡同路西。某年间,因寺改独班,有杨、李二姓誓不从独班,捐资建(按:此处缺一"连"字)班之众[寺]。后西寺从[重]改连班,此寺遂废。康熙八、九年间,独班盛,张、阎等姓复营建之,为独班新寺。五十年,改封翁奏请,得敕赐"永寿寺",俗呼东寺,亦曰小寺。
街 巷
东街俗名教子胡同,西街俗曰牛街,大圣安寺街,小圣安寺街,贞节坊俗熟肉胡同,栅栏胡同,枣林街,愍忠寺街,瓦街羊肉胡同,簪儿胡同,麻刀胡同,香儿胡同,老军地,醋章胡同,郑家园,甄家川店,丁家川店,史家坑,陈家园,薛家园,穆家园,楼房坑,白马寺坑,旧栖流所,旧象房,邵[邹]家夹道,王乡老夹道,火神庙胡同,白家园,井巷。
①刘仲泉在抄录古家抄本时,说明"牛街西寺《冈上志》原本已不全,失去二页,自第三页照抄"。"寺宇"上尚有残留之"持斋时,灯火满街,光辉夺目,不坠先圣之规则"几行字。
---------------
------------------------------------------------------------
---------------
------------------------------------------------------------
学蛰龙蟠。忆赴尚书酌,霜天酒似渑。吁谟关庙社,泛爱及宾朋。园果经秋熟,山泉向晚澄。高台重上处,徙倚记吾曾。晚出沙堤上,山游谢傅耽。振衣凌绝壑,把炬认层岚。暝色千门结,霜容万木酣。夜归敧独枕,端不梦江南。湖海楼诗集
增吕履恒初夏怡园宴集诗 东山旧墅净无尘,暇日登临景更新。群木阴能清首夏,孤花香欲表余春。序宾初举升堂觯,谈艺徐闻隔水邻。十载江关萧瑟后,欣从哲匠玩芳晨。梦月岩诗集
增赵恒夫所居寄园,浚池累石,分布亭馆,种花木,海内名士入都恒留连不忍去。曝书亭集
〔臣等谨按〕寄园在教子胡同,本朝康熙中户科给事中赵吉士之别业也。今亭馆已圮,仅存遗址矣。
增吕履恒月夜寄园诗 暝色苍然至,遥光剧可怜。鸟栖明月下,人语落花前。有约琴樽合,无拘坐卧偏。暗香通石罅,清响接云巅。心觉缁尘洗,衣看白袷鲜。草萌茵藉软,茶洁椀生妍。远市城烟重,高台树影连。醉宜春露浥,醒待曙钟还。风物私吾党,盈虚属彼天。欲归仍徙倚,形影昵岩泉。梦月岩诗集
原永庆寺在教子胡同,无碑记可考。析津日记
〔臣等谨按〕永庆寺今尚存,殊隘陋,惟有一钟,铸万历壬寅五月字。
原宣南坊白马寺,隋刹也。殿后尊胜陀罗尼幢上刻仁寿四年正月上旬造。寺重建于洪熙元年,正统八年赐额。有翰林学士南昌张元祯,工部尚书直文渊阁嘉禾张文宪二碑。其东有僧塔,塔前有古碑,已为侵占者所毁矣。析津日记
〔臣等谨按〕白马寺今已圮,其地犹名白马寺坑,明张元祯、张文宪二碑尚树于土阜
上。隋时石幢、僧塔、古碑俱无考。
增张元祯重修白马寺碑略 都城坤隅四里许,有古刹白马寺,昔汉明帝时白马西来应迹之遗派也。隋仁寿年间创立,年久废弛,惟基址犹存。我朝洪熙改元,满公辟榛芜而栖于此。正统八年勅赐额名白马禅寺。成化十年,圆上人主其席,夙夜焚修,修理殿堂禅室,种种庄严,继往开来,功不可泯,勒于石以纪本末。弘治十四年季夏立。
增张文宪重建白马寺碑略 宣武关外四里许,有寺曰白马,传闻隋仁寿年所立,日久荒芜,基址未泯。至我朝洪熙岁,有高僧满公辟荆棘而栖焉。天顺二年,太监杨阮二公重修之,未久又废,太宰李中轩重建,岁在乙丑初冬,次年丙寅秋立石。
增大悲阁在旧城之中,建自有唐,至辽开泰重修。圣宗遇雨,飞驾来临,改寺圣恩,而阁隶焉。金皇统九载,即其地而新之。元朝至元壬午春重修,中奉大夫总判翰林国史集贤院领会同馆道教事安藏撰记,二十年四月立石。元一统志
增圣恩寺即大悲阁,后有方石甃八角塔。析津志
〔臣等谨按〕圣恩寺在斜街口。考元一统志、析津志,凡载昊天、悯忠、圣安等寺,俱云在旧城,而此寺亦曰旧城,则今之圣恩寺当即唐时故址无疑。惟寺无碑碣可考,大悲阁、八角塔亦俱无存。
原白纸坊在新城广宁门、右安门西南角,五牌二十一铺,有小圣安寺、大圣安寺、宝应寺、礼拜寺、相国寺、崇效寺。五城坊巷胡同集
〔臣等谨按〕小圣安寺、相国寺今俱无考。礼拜寺在牛街,回人所居,寺内碑碣皆回
地重建。今无考。
〇绵山寺在悯忠阁西。
〇灵虚观在悯忠寺前虾蟆岸,内有古槐,今俱无考。
〇白马寺在宣南坊悯忠寺南,地名添官保,隋刹也。殿后尊胜陀罗尼幢上刻仁寿四年正月上旬造。明洪熙间重建,有翰林学士张元桢、工部尚书张文宪二碑。其东有僧塔,塔前有古碑,已为侵占者所毁矣。今寺已圮。其地名白马寺坑,明碑尚存。
朱彝尊白马寺诗:仁寿千年寺,今存半亩宫。落钟横道北,瓦塔限墙东。客至愁嘷犬,僧寒似 蛰虫。夕阳留未去,双树鸟呼风。
火神庙在白马坑西,明宣德四年建,元火焰营旧址也。有明碑二。本朝乾隆间重修,有编修茅元铭碑。
〇静宁寺在都城之南,圮已久。明天顺间,内监潘英为之重建,赐额崇福。有翰林学士商辂碑,又播阳释道源碑。今已圮废,土人尚目之曰新寺。
原按:万历初,孝定皇太后营造愈众,而一经修建,寺额辄更,如悯忠、静宁,相去甚迩,同更曰崇福,后人之考证实难。
〇宏仁万寿宫,明万历四十三年敕建。中为文昌殿,左以祀诸葛孔明,封号曰天枢上相,右以祀文信国,封号曰天枢左相,皆目之曰真君。祀雷神于后殿,设礼斗台。最后建高阁十三楹,曰太极
井二。华严寺俗称圣贤庵,井一。南有玉皇庙,道光间重修,改名三教寺,详寺观,井一。西为天仙庵,比丘尼居之。迤南有关帝庙,俗称金顶庙,已圮,井一。盆儿胡同之西皆旷地也,旧有丁家穿店,邹家穿店,今皆废。南曰红水坑,井二。前有火神庙,明宣德四年建,碑称其地为元之火焰营。近庙毁重建,仅三楹,碑亦毁。少西曰万寿东宫,明之宏仁万寿宫也。曰白马寺坑,地以寺名,皆久废。《宸垣识略》言寺在天官保,今罕能举其名矣。曰双槐树,曰万寿西宫,明万历间建,尚完整,额书关帝庙,有神宗御制封号碑,井一。庙旁旧有松树头条、二条、三条胡同,今废为蔬圃,井二。《藤阴杂记》:玉皇阁在盆儿胡同。严宗伯我斯登玉皇阁诗:双阙烟生缥缈外,万山青在有无中。《析津日记》:宣南坊白马寺,隋刹也。殿后尊胜陀罗尼幢,上刻仁寿四年正月上旬造。寺重建于洪熙元年。正统八年赐额。有张元桢、张文宪二碑。其东僧塔,前有古碑,为侵占者所毁矣。《曝书亭集》:白马寺诗:仁寿千年寺,今存半亩宫。落钟横道北,瓦塔限墙东。客至愁嗥犬,僧寒似蛰虫。夕阳留未去,双树鸟呼风。《行国录》:宏仁万寿宫,万历四十三年敕建,中为文昌殿,额曰崇贞保运。左以祀诸葛孔明,封号曰天枢上相。右以祀文信国,封号曰天枢左相。皆目之曰真君。祀雷神于后殿,设礼斗台,最后高阁十二楹,曰太极造运宝阁,以安昊天上帝,有神宗御制碑文,督工者司设监林潮。内官不学,神号无稽,知礼者当议辍也。案:万寿宫久废,神像移于玉皇庙,今庙亦颓敝矣。耳谈:顺城门外彭二胡同岳妪,以子死,将弃之桥下,而哭甚哀。忽一道士至,视之曰:儿未死,何以弃之?妪曰:何以得生?曰:汝抱归时,生矣。妪不信。道士因书字授之,而封甚固,曰:汝子寿在其中,但不可开视,不然不祥,若此时不足忧也。妪抱子归,果活。向日微照其封,隐得十四字,以为寿十四也。又照之,十四上若有二字,以为寿二十四也。至三十余始病卒,发封,乃万历二十四年也。
里仁街
在右安门东北,距盆儿胡同一里许。井九。《宛平王志》:仁作神。云有宝塔寺,今圮。迤西曰半步桥,井二。又西
设西城广宁门内老君[庙]地方。东城义冢四:一设崇文门外文昌宫前;一设东便门外核桃园;一设东便门外储济仓后;一设东直门外北后街。南城义冢四:一设广渠门外地方;一设金鱼池地方;一设金台书院前;一设右安门内圣贤庙东。西城义冢四:一设广宁门内报国寺后;一设潘家地内;一设广宁门内老君地东;一设阜成门外三塔寺。北城义冢二:一设宣武门外黑窑厂;一设西城地方白马寺坑。"[二] 《大清会典事例》:"中城饭厂二:一设正阳门外珠市口给孤寺;一设永定门内佑圣庵。东城饭厂二:一设朝阳门外海会寺;一设崇文门外蒜市口兴隆庵。南城饭厂二:一设广渠门外积善寺;一设三里河安国寺。西城饭厂二:一设阜成门外万明寺;一设广宁门内增寿寺。北城饭厂二:一设德胜门外关帝庙;一设宣武门外永光寺。"
外城亦曰罗城,其街市之大者曰正阳门街、永定门街、宣武门街、崇文门街、东便门大街、西便门大街,和平门开辟以来,南新华街亦与北新华街相接,直达香厂,是为南北经路;曰东、西珠市口,曰骡马市大街,曰彰义门大街,曰三里河大街,曰广渠门大街(其总名亦曰南大街),曰南横街,曰打磨厂,曰西河沿,是为东西纬路。其余街市交贯纵横,然斜行互出,不如内城之坦直矣。
按:前清光绪庚子以后,京奉火车由永定门西首通轨入城,京汉火车由西便门之南通轨入城,俱达于前门,为东、西两站。论者以为外城之守已失,然民国九、十年间,
宏仁万寿宫,明万历四十三年敕建,久废。今玉皇庙中所奉之雷神、文昌、武侯、信国诸像,俱从万寿宫移奉者也。又西为万寿西宫,尚完整。有关帝殿、吕祖殿,斗姥阁高四五丈,关帝殿前亦有明神宗碑。又西为天仙庵,比邱尼居之。迤南有关帝庙,俗称金顶庙。已圮。盆儿胡同之西,皆旷地也。旧有丁家穿店、邹家穿店,今皆废。南曰红水坑,前有火神庙,明宣德四年建,碑称其地为元之火焰营。近庙毁重建,仅三楹,碑亦毁。少西曰万寿东宫,明之宏仁万寿宫也。曰白马寺坑,地以寺名。皆久废。《宸垣识略》言寺在天官保,今罕能举其名矣。曰双槐树,曰万寿西宫,明万历间建,尚完整。额书关帝庙,有神宗御制封号碑。庙旁旧有松树头条、二条、三条胡同,今废为蔬圃。"《藤阴杂记》:"玉皇庙在盆儿胡同,严宗伯我斯《登玉皇阁诗》:双阙烟生缥缈外,万山青在有无中。"《析津日记》:"宣南坊白马寺,隋刹也。殿后尊胜陀罗尼幢上刻"仁寿四年正月上旬造"。寺重建于洪熙元年。正统八年赐额。有张元桢、张文宪二碑。其东僧塔,前有古碑,为侵占者所毁矣。"《曝书亭集·白马寺诗》:"仁寿千年寺,今存半亩宫。落钟横道北,瓦塔限墙东。客至愁嗥犬,僧寒似蛰虫。夕阳留未去,双树鸟呼风。"《行国录》:"宏仁万寿宫,万历四十三年敕建,中为文昌殿,额曰"崇真保运"。左以祀诸葛孔明,封号曰"天枢上相"。右以祀文信国,封号曰"天枢左相"。皆目之曰"真君"。祀雷神于后殿,设礼升[斗]台,最后[建]高阁十三楹,③曰太极造运宝阁,以安昊天上帝。有神宗御制碑文,督工者司设监林潮。内官不学,神号无稽,知礼者当议辍也。"《顺天府志》:"案:万寿宫久废,神像移奉玉皇庙,今庙亦颓敝矣。"按:岳云别业祀长沙张文达公■秋,公遗著曰《岳云楼集》。
[三] 《顺天府志》:"[大川淀有龙王庙,]朱处士野云建阁[其上]于大川淀。④朱为
采菱歌断,但一泓寒碧画桥平。放眼奇观台上,太行飞入帘楹。主人声利一毫轻。爱客见高情。便芡剥骊珠,莲分冰茧,酒注金瓶。风流故家文献,况登高能赋有诸甥。清露堂前好月,多应喜我留名。”
万柳堂今废,曲池残树,遗迹依然。王嘉谟游此,感而赋诗:“西望重关五畤平,数株烟柳夹河生。山当曲径云常白,池凿沉灰水更清。落叶千城催暮雨,浓阴万里静秋声。当年歌舞堪回首,遗迹风流万古情。”又“城西胜迹已尘埃,池水东流何日回?荒树远迷白马寺,寒云还覆钓鱼台。绮罗积翠留春草,文采风流托酒杯。满目山川自愁思,千秋雅抱恨难裁。”
元人别墅,万柳堂外有匏瓜亭、南野亭、玩芳亭、玉渊亭,今俱废。然当时文人骚客来游赏者,多有题咏。王恽《匏瓜亭》诗:“君家匏瓜尽樽彝,金玉虽良适用齐。为报主人多酿酒,葫芦从此大家提。”虞集《南野亭》诗:“门外烟尘接帝扃,坐中春色自幽亭。云横北极知天近,日转东华觉地灵。前涧鱼游留客钓,上林莺啭把杯听。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王士熙《玩芳亭》诗:“每忆城南路,曾来好画亭。阑花经雨白,野竹入云青。波影浮春砌,山光扑画扃。褰衣对萝薜,凉月照人醒。”
玉渊亭在城西玉渊潭上,潭为郡人丁氏故地。柳堤环抱,景气萧爽,沙禽水鸟多翔集其间,为游赏佳丽之所。元时,士大夫休暇宴游于此,赓和极盛,今俱不传。本朝王嘉谟诗:“玉渊潭上草萋萋,百尺泉声散远溪。垂柳满城山气暗,桃花泛水夕阳低。春来日抱清源黑,夜半云归玉乳迷。散发踟蹰天万里,漱流不惜醉如泥。”
吾以为孔子立道德仁义之教者何?盖三代以前非孔子不明,三代以后之教,非孔子不立。亦犹江、淮、河、济,非海不纳,嵩、岱、恒、华,非地不载,道德仁义,非孔子不垂也。国学始于元太祖,置宣圣庙于燕京。由元及明,代有损益修葺。至本朝而崇奉规模为大备,列圣右文临雍,必事轮奂。乾隆戊午,朕诣学展仪,先诏易盖黄瓦,聿昭茂典。然丹雘虽致饰壮观,而上栋下宇,风雨燥湿,历年既久,浸攲是虞。爰以岁丁亥发帑二十馀万,特简重臣司其事。越己丑仲春告蒇工。朕亲释奠,以落成焉。先是,言臣有以宜乘此时修复辟雍圜水之制为请者。礼官以为三代之制,弗相沿袭,实政不必泥古。朕以其言良是,遂从之。门殿诸额,一准会典,皆亲书,各悬于其所。举大工者,必泐碑以志,故叙其事书之。若夫述孔子之言,仍以颂孔子,是犹绘日月星辰以象天,朕有所不能。
自顷道丧文敝,圣功神化,澌灭殆尽。本篇采録旧碑,取历代宣扬圣化者,冠诸篇首,教训正俗,或有取尔。
天宁寺铜磬 汉明帝时物。每诵、经书其经帖于止,则磬自鸣经完则止,见《耳新録》。
天宁寺塔顶碑 《泠然志》:“京师天宁寺塔,建于隋开皇末。最上一层,其南有碑,不知何年所立。修塔时,僧有拓本,索之不可得也。”
隋白马寺尊胜陀罗尼经幢 《析津日记》云:“宣南白马寺,隋刹也。后有尊胜陀罗尼幢,上刻‘仁寿四年正月上旬造’。”
隋感应禅师碑
倪岳《清溪漫稿》云:“昔有僧名卢,自江南来,寓居西山之尸陀林秘魔岩。一日,二童子来拜于前,卢纳之。久旱不雨,二童子委身于潭,化青龙,一大一小,果得甘雨。事闻,赐卢师号曰感应禅师。建祠设象,立碑以纪其事。”按,卢师并详《名迹、河渠略》。
唐尉迟敬德造观音像 旧存虎坊桥越中先贤祠侧眼药庵。今无存。
唐淤泥寺心经幢
即今鹫峰寺。碑末云“大唐贞观二十三年三月吉日建立”。《古林金石表》云:“京师有唐人所书《心经》二。一贞观二十二年刻石,在淤泥禅寺。”
石灯庵心经石刻
《帝京景物略》云:“庵旧名吉祥。万历丙午,西吴僧真程,自云栖来,葺之而居。发古甃,下得石幢一,式如灯台,傍镌般若《心经》一部。唐广德二年,少府裴监施朝,请郎赵偃书,适黄仪部汝亨过其地,以庵甫治,而灯适出,遂手书额。自是称石灯庵焉。”
北留寺残碑 《燕都游览志》云:“寺在阜成门迤北一里许。”
万松老人塔额 万松老人,金元间名僧也。事实详《名迹略·上篇》。此额书法遒劲,当是元初名人所书。
戒台寺碑 金天德四年,韩昉撰,高衎书。近漶漫不可识辨。
佑圣国师塔颂
塔即庆寿寺九级塔。《帝京景物略》云:九级者,额曰“特赠天光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碑题王万庆撰,略曰:海云名印简,山西之宁远人。八岁,礼中观治公受戒,修童子行。年十一,能开众讲义,济众凶岁。金宣宗闻之,赐号通元广惠大师。宁远城陷,师与中观皆执。成吉思皇帝遣使语太师国王曰:“老长老、小长老可好?”自是天下称小长老焉。一夕,梦神速其行,乃来燕。时中和老人章公住燕之庆寿寺,梦僧杖而入门,踞狮子座。是日师至。师所著语録曰《杂毒海》。
清水院创造藏经记
记文僧志延撰。咸雍四年立于观音山寺至龙王堂。《金石萃编》云:“清水院在京城西七十里,距圆明园三十馀里,宛平县所属也。山半,泉下注如垂绅,至山麓,则有龙潭以潴之。清水院额始于辽,而沿于金。”《帝京景物略》载金章宗有八院,此其一也。后易名灵泉。明宣宗宣德三年建寺,更额曰“大觉”,今仍之。碑在寺内龙王堂,游迹所不到,致传拓絶少。清乾隆戊戌九月二十七日,昶从寒芜落叶堆中搜得之。碑额书“奉为太后皇帝万寿大王千秋”。皇帝即道宗,太后则道宗母、仁懿皇后萧氏也。大王者,辽《百官志》:“初名夷离,太宗会同二年,改称大王。有南北二院,皆分掌部旗军民之政,谓之知大王事。”《道宗纪》:“咸雍二年三月,以东北路详稳耶律韩福奴为北院大王。三年十二月,以东北路详稳高八为南院大
近年来,关于清代皇帝佛教信仰有了诸多的讨论,并出现了很多富有成果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如故宫博物院罗文华先生的《龙袍与袈裟》,故宫博物院王子林先生的《在乾隆的星空下——乾隆皇帝的精神境界》等专著,可是对于偏居“冷宫”慈宁宫皇太后的佛教信仰却鲜有深入涉及,没有单独的论文对此问题进行深入阐释。本文以洛阳白马寺与洛阳博物馆所藏原慈宁宫大佛堂佛教文物为切入点,从图像学、风格学等方面分析佛教文物的宗教与艺术内涵,结合清宫档案、大佛堂建筑,将佛教文物回溯安放至明清时期慈宁宫大佛堂的原境之中,试图钩沉明清紫禁城慈宁宫区域——相对私密的宫廷女眷佛教信仰与生活。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故宫慈宁宫与慈宁宫大佛堂的历史沿革,并回顾慈宁宫大佛堂文物如何栖身洛阳。第二部分是对现在洛阳白马寺和洛阳博物馆及其洛阳民俗博物馆等单位所收藏的慈宁宫大佛堂佛教文物进行图像学和风格学的分析。第三部分,结合文献档案和大佛堂建筑等对洛阳所藏大佛堂佛教文物所引发的几个问题做一讨论。第一对现在白马寺收藏的原大能仁寺24尊造像渊源考证,第二是大佛堂佛教文物的来源问题,第三是关于大佛堂陈设与主题。结论部分集中讨论大佛堂佛教文物在不...
<正>出洛阳东行12公里,有一座佛教名刹,这就是我国佛教的发祥地,被称作"中国第一古刹"的洛阳白马寺[1]。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入华后创立的第一座佛寺,距今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今白马寺大雄殿内正中置一大型木质佛龛,龛顶和四周雕刻繁密的纹饰,雕工细腻,活灵活现,富丽堂皇。佛龛内置庄严肃穆的三世佛,皆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三世佛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