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智化寺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后赐名“报恩智化寺”。
该寺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经橱、佛像及转轮藏上的雕刻,道劲古朴,艺术高超。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39

妖氛靖,卫藏万众如一言。忠臣报主有如此,智勇兼济诚通天。昔每椎心今吐气,如披云雾瞻苍旻。不劳一旅剪渠寇,岂止万命免沉沦?尸祝社祭众夙志,虔伸绝域千秋传。灵舆肃肃归故里,建祠临奠恩频宣。锡爵赐封延后世,志予哀悼旌勋贤。双忠之气浩千古,双忠之力敌万军。骂贼有似奋常山,诱致大异斩楼兰。双忠迹略传斯篇,他年以待信史编。

原黄华坊四牌二十一铺,有武学、王府仓、禄米仓、武德卫、兴武卫、豹韬卫、神策卫、龙虎卫、智化寺、二郎庙。五城坊巷胡同集

〔臣等谨按〕武德等卫俱无考。武学久废,今智化寺西民居存石狮二,云即武学遗址也。禄米等仓详官署门。

原天顺元年四月,诏复王振官,刻木为振形,招魂以葬,塑像智化寺北祠之,勅赐祠曰旌忠。明典汇

原正德二年五月,升僧录司右觉议性道为右讲经佥押管事兼智化寺住持。寺乃故太监王振所建,天顺初赐振碑文,立旌忠祠于寺内,以僧官主之。至性道,三传矣。刘瑾欲效振所为,故乞升性道。明武宗实录

〔臣等谨按〕智化寺今存,在禄米仓东。王振祠及像,明典汇谓在智化寺北,实录谓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40

智化寺内,其实在寺中之北,非两处也。振以阉竖误国,罪不容诛,英宗复位,刻像立祠,勒碑寺中,其惑已甚。本朝乾隆八年,御史沈廷芳奏闻,奉旨,毁像及碑。

增康熙三十五年重建二郎神庙,仓场侍郎石文桂撰碑。其略云,据道书,称二郎神为清源真君,唐贞观二年创庙于此,宋元祐二年重修。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二郎神庙在今灯市口大街东,存小殿一楹,本朝康熙三十五年重修。

原靖恭寺、维摩庵俱在黄华坊,有勅建碑。明顺天府志

〔臣等谨按〕靖恭寺今废。维摩庵在小雅宝胡同,今存。明万历三十八年左光斗撰碑。

原左光斗维摩庵碑记略 维摩庵住持僧圆亨重修庵成,乞言为记。考庵创于成化戊子,修于正德癸酉,再修于隆庆庚午。兹役也,起盖宇殿三座,倍昔庄严。檀越则冏卿方公大美,大参阮公以鼎、杨公惟治也。

原京师黄华坊有东院,有本司胡同。本司者,教坊司也。又有勾栏胡同、演乐胡同,相近复有马姑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粉子胡同,出城则有南院,皆旧日之北里也。析津日记

〔臣等谨按〕本司胡同、勾栏胡同、马姑娘胡同在四牌楼南,宋姑娘胡同、粉子胡同在四牌楼北。今虽仍其名,而明时污俗洗涤尽矣。

原正德中,乐长臧贤甚被宠遇,曾给一品服色。相传教坊司门曾改方向,形家相之曰:此当出玉带数条。闻者笑之。未几,上有所幸伶儿入内不便,诏尽宫之,使入为钟鼓司官,后皆赐玉。谷城山房笔尘

原燕山倡伎皆以子为名,若香子、花子之类,无寒暑必系绵裙。其良家仕族女子皆髠首,许嫁,始留发。冬日以栝蒌涂面,但加傅而不沐,至春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鸡肋编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132

慕容氏铸铜马于东掖门下,约今西直、德胜二门之外。明姚广孝蓟门诗:不知铜马坊何在,惟见桑乾水自流。其地位当不远也。元一统志恐未尽合。

关帝庙在羊尾巴胡同,有明万历乙巳年鼎一,癸巳年钟一,本朝康熙间重修碑。

维摩庵在黄华坊小哑巴胡同,明万历间左光斗撰碑。

清泰寺在大哑巴胡同,明弘治年建,正德赐额清泰。有编修余本、御史包泽二碑,又嘉靖间鸿胪寺序班王璋重修碑。

宝庆寺在内城东,元建,明永乐、嘉靖间两次重修,本朝雍正间有中书吴麐碑。

考按:宝庆寺无考。今以吴麐碑文观之,或卽寰宇通志所载宝磬之讹也。

智化寺在黄华坊禄米仓东。寺为明宦官王振所建,天顺间诏复振官,塑像于寺中之北,勒碑

其中。本朝乾隆间,御史沈廷芳奏毁之。

寺西存二石狮,云卽明武学遗址。

○京卫武学始于正统六年,除教授一员、训导六员,教习勋卫子弟,以兵部司官提调之,以国子监丞掌学事。成化己丑,建大成殿,祀孔子并四配像。

禄米仓在南小街东。

○东院在总铺胡同东城畔。昔时歌舞地,今寥寥数家如村舍。犹记旧游有陈家园、郝家亭子,树石楚楚,今无存矣。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17

将军营 杨狗头胡同 黄兽医胡同 新开口 红庙 门楼胡同 赵堂胡同刘师婆胡同 马姑娘胡同 娘娘庙 斧钺司营 后营 总铺胡同 元真观 赶驴桥 南院

黄华坊 四牌二十一铺

石大人胡同 蒋大人胡同 芝麻巷 堂子胡同 杨仪宾胡同 粉子巷 鼓手营 火神庙 吴良大人胡同 关王庙 石槽胡同 遂安伯胡同 干面胡同 禄米仓 武学

王府仓 智化寺 梁瓜子胡同 武德兴武卫 史家胡同 下角头 二郎庙 豹韬神策卫 勾兰胡同 东院 演乐胡同 三圣庙胡同 龙虎卫 灯草胡同 牌房胡同

思城坊 五牌二十一铺

驴市胡同 石牌胡同 把台大人胡同 武功右卫 拐棒胡同 炒米胡同 井儿胡同 老君堂延祐观 南水观 四牌楼东 三官庙(即延福宫) 斜街小街

朝阳门大街 北水关 蕃牧所铸锅巷 头条胡同 百万仓 二条胡同 忠义前卫 三条胡同 东城兵马司 水月寺 月牙胡同 四条胡同 牛房胡同

南居贤坊 六牌三十六铺

铁箭营 学房胡同 蛮子营 晋家胡同 轿子胡同 永丰观 棺材巷 旧太仓(西门北门) 正觉寺胡同 小街 王驸马胡同 冯良井儿 宋姑娘胡同 福安寺

裤子胡同 蚂螂胡同 圣姑寺胡同 鼎银胡同 粉子胡同 慧照寺 海运仓 灵床胡同 陈昂家胡同 局子胡同 钞纸胡同 板桥 老君堂(即阳洞观) 门楼胡同白庙 汪家胡同 新太仓南门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115

小椿树胡同

  羊圈胡同

  东、西龙凤口

  十方院大院,井一。小胡同,井一。

  小牌坊胡同

大、小雅宝胡同

雅宝本作哑巴,大胡同 井一,有清泰寺。《万历沈志》:靖恭寺、维摩庵,俱在黄华坊,有敕建碑。案:黄当作皇,后皆同,寺久废。维摩庵在小雅宝胡同,地以庵名。

  高井 井一。

禄米厂

详仓库。井一。有智化寺,明珰王振建。英宗复辟,为振建祠于寺北,曰旌忠。乾隆八年,御史沈廷芳奏毁,详寺观。《坊巷胡同集》:黄华坊四牌二十一铺。有武学、王府仓、禄米仓、武德卫、兴武卫、豹韬卫、神策卫、龙虎卫、智化寺、二郎庙。《明史》外戚传:陈万言,肃皇后父也。嘉靖元年,赐第黄华坊。案:诸卫久废,武学、二郎庙,见后。

  东、西仓夹道

武学胡同

井一。《匏翁家藏集》:京师有武学,所以教诸卫武臣之子孙将世其官者,始建于正统癸亥,制尚弗称。后朝廷以城东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116

旧第赐故太平侯张公,辞焉,有诏改为学。《宛平王志》:京卫武学,明时属兵部考试。康熙三年四月,改属顺天府,其殿庑衙舍,鼎革后,圮坏不堪,惟存基址。案:智化寺西民居存石狮二,云即明武学遗址。《旧闻考》言,雍正十年改为顺天府武学,与宛平志异。余详学校。

大、小方家胡同

大胡同,井二。小胡同,井一。东方家园,井一。有火神庙。《析津日记》:东院之东旧有方家园,园废,建净业庵于其址。殿左庑,有镇阳林潮书许鲁斋先生演千字文字。以万历十一年八月刻石,嵌于壁。案庵今废,林书亦无考。

  新鲜胡同 井一。正白旗官学在北。又有正白旗觉罗学。俱详学校。

  苦水井井一。有官房大院。

  二神庙

  土地庙

  林驸马胡同 井一。

  八大人胡同 井一。

  竹竿巷 井二,桥一。火器营衙门在焉。有证因寺。

  扁担胡同

老君堂

井一,桥一。正白旗满洲都统署在南,详衙署。神机营所属左翼汉军排枪队、炮队,均置厂于此,详兵制。《坊巷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239

[二] 《顺天府志》:"雅宝本作哑巴"。《万历沈志》:"清[靖]泰[恭]寺①、维摩庵俱在黄华坊,庵明成化四年敕建,有敕建碑"。《顺天府志》:"寺久废。维摩庵在小雅宝胡同,地以庵名"。《[日下]旧闻考》:"维摩庵,万历三十八年重修,碑左光斗撰"。按:《顺天府志》此地附近尚有牛角湾、板桥等名,今无考。羊尾胡同今名羊尾巴胡同。宏道寺或即今之清真寺街,其东尚有双松寺,则不知何时所建。赵家楼,前外交总长曹润田住宅在是,民国十[八]年间市民指曹为卖国,于五月三[四]日之纪念日,群众包围,殴司法总长章宗祥,几斃,并焚其宅,即在此地。②

校勘记:

① 清泰寺 《日下旧闻考》卷四八、《顺天府志》卷一三均作"靖恭寺",疑《沈志》有误。

② 民国十年间......于五月三日之纪念日 民国十年应为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五月三日应为五月四日。

禄米仓大街以禄米仓得名,清时为仓储之所,[一]民国以来改为陆军被服厂,其西有安乐巷、井儿胡同、油房胡同,其东有仓夹道、八宝胡同、武学胡同、[二]小牌坊胡同,智化寺在焉。[三]又北曰方家胡同。再北曰小方家胡同、[四]火神庙。又北曰官房大院、真武庙,其西有牌楼馆、老虎洞,其东有西苦水井、东苦水井,其南有三圣庙。又北曰新鲜胡同。又北曰八大人胡同,其东有林驸马胡同,中间南北小胡同曰蔡家大院,又北曰竹竿巷。又北曰老君堂,[五]中间南北小胡同曰扁担胡同,曰井儿胡同,曰南钓鱼台,又北即朝阳门大街。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240

注:

[一] 《坊巷胡同集》:"黄华坊四牌二十一铺。有武学、王府仓、禄米仓、武德卫、兴武卫、豹韬卫、神巢[策]卫①、龙虎卫、智化寺、二郎庙"。《顺天府志》:"诸卫久废"。《忠贞轶纪》:"甲申三月十九日城陷,布衣杨国震聚妻子积薪举火,邻人救止。震遂移居黄华坊,与妻郑氏,子德申自焚,其同居田氏三女一男亦同投火死"。《顺天府志》:"禄米仓计五十七廒,在朝阳门内南小街。"

[二] 《匏翁家藏集》:"京师有武学所,以教诸卫武臣之子孙将世其官者,始建于正统癸亥,制尚弗称。后朝廷以城东旧第赐故太平侯张公,辞焉,有诏改为学。"《宛平县志》:"京卫武学,明时属兵部考试。康熙三年四月,改属顺天府,其殿庑衙舍,鼎革后,圮坏不堪,唯存旧址。"《顺天府志》:"智化寺西有武学,久废。存石狮二,云即武学遗址。"

[三] 《顺天府志》:"智化寺在朝阳门内禄米仓东,正统间[太监]王振建,天顺元年四月复王振官,并赐振碑文,立旌忠祠于寺内,塑像祠之。本朝乾隆八年毁像及碑,御史沈廷芳奏请也。"《骨董琐记》:"明英宗为王振立祠,在崇文门内智化寺,李贤撰碑,称其功德。乾隆中,御史沈廷芳疏请仆像毁碑,从之。"《藤阴杂记》:"智化寺近举场,章湖庄铨有诗纪之。"《天咫偶闻》:"智化寺在禄米仓胡同,为明王振舍宅所建,极宏丽,今已半颓矣。殿宇极多,像塑尚出明代。西殿为转轮藏,别无佛像,亦它寺所无。万佛阁规模巨丽。碑述振事极详。盖振自宣德时入宫用事,宜宣宗之末,三杨不能制之矣。旧有振祠,今毁。"

[四] 《析津日记》:"东院之东,旧有方家园,园废建净业庵于其址。殿左庑,有镇阳林潮

书名:藤阴杂记 页码:34

钦派。部议派掌科道各四员,著为例,而台规未载。

乾隆十八年,定给事中正五品,御史从五品,俱不试俸;各省道员俱正四品,删去参政等虚衔。

诸城刘文正公,乾隆六年甫任总宪,即以桐城张姚二姓官多,奏请裁抑;尚书讷亲管理事务太多,任事多锐,一时风采懔然。讷亲果于金川偾事,桐城未久去位。

御史蒋元益,乾隆十八年八月,劾奏总河高斌、顾琮老疾,奉旨:严行申饬。九月即有漫工、河库亏空大案。蒋即视山西学政六年。

御史欧堪善,升太仆少卿,视学贵州,癸酉选拔,因将原卷另誊,被巡抚定长参奏,降调。近日贡卷多有另誊解部者,岂不知此例耶?

乾隆七年,因言路不得其人,令内外大臣保举,如马周、阳城布衣而为御史者共六十人。擢御史者,仅胡宝瑔、吴龙见、葛德润、章有大、丁廷让、孙灏六员,本系应保御史者,其他外吏未仕者,不用。后跻大位者:英廉大拜,吴达善、爱必达总督,俱在选中。若三泰,满色所保之人,平常,被御史吴炜纠参扣除。于是李清芳、陈大玠有请通行考选之奏,部议准行,至今不废。

香山魏忠贤坟,康熙中,御史张瑗奏请铲平。王振祠尚在智化寺,乾隆七年,御史沈廷芳奏毁之,百年来无人奏及,亦不可解。

乾隆十二年,瀛台侍宴,某侍郎向傅文忠屈膝请安,为御史万年茂纠参并援某某为证。侍郎力辨其诬,万即罢归,里居四十年。万本壬子解元,重赴鹿鸣,年八十五,丙辰尚存,不及来京与宴。

书名:藤阴杂记 页码:52

僧楼佛火漾空潭,李广桥低积水含。近人吴长元宸垣识略云:“海潮观音寺在银锭桥南湾。”又云:“明嘉靖碑:海印寺东为广福观,西为海潮寺。”又云:“西涯为李文正故居,其诰命碑阴记云:吾祖始居白石桥之旁,后移慈恩寺之东,海子之北。”余综诸说与地址印证,盖广福观在今鼓楼斜街。之南,响闸今之万宁桥澄清闸。之西,月桥今之三座桥。之北,海潮寺之东,地名煤厂,文正故第当在是。厂西则为李广桥。弘治时,太监李广以符箓获宠,文正疏引唐柳泌、宋郭京为鉴,有为乞祠额者,公执不可。桥或广所造,奸珰遗秽,桥亦蒙羞,后人易名藜光,又嫌文饰,不如直名李公桥。盖桥实近在煤厂,为文正诞生之地,贵后赐第今按院胡同,至李阁老胡同者,为李贤第,渌水亭杂识殊不足据。至西涯,则今之积水潭无疑。潭即水关,在诸河极西,林木丛郁,水石清幽,其先为法华庵,今敕建汇通祠。桔槔亭、稻田、杨柳湾,皆可指识其地,净业湖、十刹海分流汇注,归宿于澄清闸。余居距李公桥不数武,门外即杨柳湾,西涯则屡至其地,未考始末,偶过苏斋,见西涯图,展玩因详辨之,并补图,招诸君子赋诗焉。

东城智化寺为王振建,梵宇巍峨。振留土偶,乾隆初,沈侍御廷芳奏毁。寺近举场,章湖庄太守铨寓此赋诗,淋漓感慨,可作一则史论读。诗云:“寥落缁流在,低徊旧道场。寺从天顺建,敕赐佛经藏。忠荩遭阉寺,摧残甚汉唐。铁牌谁灭迹?成祖首遗殃。正统初嗣立,刑馀未煽张。中宫崩太后,内阁失三杨。持柄惟王振,膺城欠李纲。乘舆沦土木,烽火入边墙。幸是天人佑,全无矢石伤。童谣符雨帝,社稷赖郕王。少保勋劳懋,元戎战绩彰。夺门忘手足,复辟念貂珰。忽谓忠诚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70

贤良寺,在冰盏胡同。本怡贤亲王舍宅为之,在帅府胡同,后迁于此。以其地近东华,外省大吏入觐,辄喜驻此。而寺复层甍云构,闲院花飞。粥鼓晨严,垆烟昼静。地无人迹,竟日苔封,洵精蓝也。道光中,凯之公偕心农公及先君、先叔父读书于此,结漱芳文社,同人极一时之盛。余家举业之学,本于家传。恭慎公为阳湖管韫山先生入室弟子,故诸父皆有声场屋,同掇巍科。凯之公举业尤精,恭慎公屡充读卷。出门下者,皆一时名流。公与大山公日与酬接。故游从云兴,见闻日博,一时有联珠之目,曾辑《五枝轩文稿》。凯之公、大山公皆擅古学。大山公集名《榕阴小舍垂根草》,凯之公名《凭〓录》。

法华寺,在豹房胡同,明代建。《啸亭杂录》记:乾隆中,法和尚居城东某寺,交结王公,淫纵不法。为果毅公阿里衮所擒,立杖杀之,即此寺,其巨为东城诸刹冠。咸丰庚申之役,王大臣于此设巡防处。总之者为瑞文庄公常、文文忠公祥、宝文靖公鋆、麟梅谷魁。凡数月,和议既定,诸大臣于此延见洋人,是为京师交涉之始。

寺之西偏有海棠院。海棠高大逾常,再入则竹影萧骚,一庭净绿。桐风松籁,畅人襟怀,地最幽静。己丑庚寅间,与同人为社,会于此。以读书及诗古文词为日课,余名其室曰丁嘤馆。乙未复会,则同人益增,才俊咸集,一时称极盛焉。同治初,昌平孙丹五橒曾寓是寺,著《馀墨偶谈》,记当时名人甚盛,今惟续耻庵及静澜上人仍在座中耳。

智化寺,在禄米仓胡同,为明王振舍宅所建。极宏丽,今已半颓矣。殿宇极多,像塑尚出明代。西

书名:知寒轩谈荟 页码:119

44.明代宦官建寺之多  藏园 龙顾山人 莼衷

有明中叶以后,宦官权势尤盛,貂珰窃弄威福,广集金赀,多以建造寺宇。如刘瑾建玄明宫,钱宁建石经山祠,张雄建大慧寺,张铁建寿昌寺,于经建碧云寺,张忠建隆恩宫,所费不可胜计。本欲求福,然皆被诛夷窜逐,其详亦见杨石斋奏疏。疏中未及列举者,如慈慧寺为司设监私廨,兴隆寺为酒醋局太监所建,华严寺为织染局太监所建,马神庙为御马监旧祠,万寿兴隆寺为兵仗局私廨,双节寺为惜薪司公立,药王庙为魏忠贤建,成寿寺为内监夏时建,法华寺为太监刘通、刘顺舍宅建,隆福寺为太监兴安请旨建,智化寺为太监王振建,永丰禅林为太监阮通奉敕建,承恩寺为太监冯保奉敕建,翊教寺为司礼太监焦忠修建、黄锦重修,崇元观为太监曹化淳建,正觉寺为太监韩谅舍宅建,慈善寺为太监高勋建,拈花寺明为千佛寺,为太监冯保承旨建,仁寿寺亦同法藏寺为太监裴善修建,崇真观为司礼太监张政舍宅建,广德寺为太监王勤请帑修建,崇效寺为太监袁福等修建,习故事者犹一一能指而述之;而翠微、旸台诸寺,金碧辉侈,土木相望,类出中涓,殆难殚举。所云正觉寺,在东四牌楼八条胡同,有正统十年敕建碑;别有一寺与同名,在宝禅寺街,为明弘治间司礼太监黄高所建,亦有弘治十四年敕建碑,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232

北京附近,又为产石之区,制作极便,有石工杨琼,世业石工,官采石局总管,善于雕刻,世祖许为絶艺。至元九年,建朝阁大殿,曾与其役。又,元代都城建筑之规模,据《元史》《辍耕録》《故宫遗録》诸书所载,可以略窥一二。如立法轮竿于大内万寿山,高百尺,屋脊置金宝瓶。乃为佛教色彩,被于宫殿之表现。盝顶殿,其形如今之所作蒙古顶。畏古儿殿,仿回回式之建筑,水晶二圆殿起于水中,通用玻璃饰。棕毛殿,以棕毛代陶瓦,传于南洋印度。他如土耳其式之温石浴室、喷水机、暗门、密室等,乃为外洋建筑渐被采用之证。今孔庙大门,乃元代建筑之一。(图六)德胜门内铁影壁,乃元代石刻之一。(图七)明代习惯尤为侈靡,梁柱必用楠木。永乐四年,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江西、湖广、浙江、山西。大石则取于涿州、房山。花斑石则取于徐州。砖则取于临清、苏州。颜料,据《明史·周忱传》言,三殿重建,诏征牛胶万斤为彩绘用。《邹缉传》言,买办颜料,本非土产,动科千百。民相率敛抄购之他所,大青一斤,价至万六千,及进纳又多留难,往复展转,当需二万贯抄,而不足供一柱之用。其物料艰难如此。今智化寺万佛阁梁架,即可窥当时之彩画。(图八)隆福寺三宝殿藻井,足以表现当时雕刻之精妙。(图九)太和殿丹陛,或亦明代所遗。(图十)盖有明重视技术土木之事,以贱役跻秩者,不乏其人。宦官阮安,有巧思,著《营建记》,奉命董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舍,目量意揣,悉中规制。又,杨青,永乐初以瓦工役京师内府,后营建京朝,

图一 护国寺土坯殿

图二 土坯殿残壁

图三 土坯殿柱础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234

为中国近代古文化史上一絶大损失。迨光绪年有颐和园之修,稍稍复见承平气象,虽视圆明园,瞠乎已后。然湖山清美,宫殿亭塔,错列纷耸,略变昔日宫室对称均齐之制。其中一部,如铜殿、荇桥、十三孔桥、谐奇趣等尚存乾隆清漪园之旧,长廊亦犹是昔日规模,要为近代罕有之巨构也。至若佛寺建筑著者,如雍和宫、护国寺、隆福寺,郊外之黄寺、碧云寺、五塔寺等,规模宏阔,制作精巧,亦足为都城生色。

图六 孔庙大门

以上略述自辽至清之建筑变迁沿革及各代特殊之点,不特注意艺术,抑亦有关文献。惟尚有数事,应为一述者:

(一)琉璃瓦

北京宫殿之伟丽色彩,大半由于琉璃砖瓦。汉代陶器已有着釉者,惟琉璃瓦正式纪録,实始于北魏。中稍衰歇,自隋何稠以緑甃为琉璃,其用复溥。宋李诫《营造法式》,有烧造黄色琉璃瓦之法。宋人使金,见琉璃瓦覆屋,深为惊叹,故知琉璃应用之广。当在金代至元而设专官矣。《元史·百官志》:“大都凡四窑,其一在三家店。”盖取材于西山,而循水道,以运至正阳门外之琉璃厂,以成制之也。至明,以内官典司其事。及清而工艺益精。《清一统志》:“凡陶甓之制,设立琉璃厂于正阳门西,以陶琉璃器具。质用澄泥,色有青黄翡翠紫黑緑。砖甓异名,各按模式。吻有大小,垂脊之饰,各有差等。”而工部则例有琉璃作,等差尺寸,物料价值,记载尤为详明。其制法,窑工多守秘密,李氏《营造法式》、孙氏《琉璃志》均略言之。北平营琉璃业者,以赵姓为最久最著,兹觅得其制品。数事见于图(图十二至图十五)又,琉璃制作,以北海九龙壁最为巨丽。(图十六)

图七 铁影壁

图八 智化寺万佛阁梁架

(二)楠木作

木工有大木、小木做法之异。小木属于装修,为楠木作,雕刻精巧,光泽可鉴。有善作房屋模型之匠师曰雷发达者,世为楠木作。雷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清初以艺应募赴北京,康熙营建三殿,发达以南匠供役其间。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