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
〔臣等谨按〕澹泊宁静、多稼轩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澹泊宁静度河桥而西为映水兰香,西向五楹。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池北为知耕织,又北稍东为濯鳞沼,映水兰香西南为贵织山堂,祀蚕神。(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映水兰香四十景之一,额为皇上御书。钓鱼矶、印月池、知耕织、濯鳞沼、贵织山堂诸额皆世宗御书。
乾隆九年御制映水兰香诗在澹泊宁静少西,屋旁松竹交阴,翛然远俗。前有水田数棱,纵横绿荫之外,适凉风乍来,稻香徐引,八百鼻功德兹为第一。园居岂为事游观?早晚农功倚槛看。数顷黄云黍雨润,千畦绿水稻风寒。心田喜色良胜玉,鼻观真香不数兰。日在豳风图画里,敢忘周颂命田官?
〔臣等谨按〕映水兰香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映水兰香东北为水木明瑟。(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水木明瑟,四十景之一,额为皇上御书。世宗御书额曰一溪清水引风凉。
乾隆九年御制水木明瑟词(调寄秋风清)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逾生净绿。郦道元云: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达;智仁之性,共山水效深。兹境有焉。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臣等谨按〕水木明瑟御制词,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水木明瑟之北稍西为文源阁,上下各六楹。阁西为柳浪闻莺。(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文源阁乾隆三十九年建,与文华殿后之文渊阁、避暑山庄之文津阁,皆以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二
国朝苑囿(圆明园三)
水木明瑟西北,环池带河,为濂溪乐处,正殿九楹。后为云香清胜,东垣为芰荷深处。折而东北为香雪廊,其东有楼,为云霞舒卷。楼北亭为临泉。(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濂溪乐处,四十景之一,额为皇上御书。殿檐额曰慎修思永。联曰:与古人相对,左图右书;偕造物者游,仰观俯察。与云香清胜诸额皆御书。香雪廊、临泉二额世宗御书。
乾隆九年御制濂溪乐处诗苑中菡萏甚多,此处特盛。小殿数楹,流水周环于其下。每月凉暑夕,风爽秋初,净绿纷红,动香不已。想西湖十里野水苍茫,无此端严清丽也。左右前后皆君子,洵可永日。水轩俯澄泓,天光涵数顷。烂漫六月春,摇曳玻瓈影。香风湖面来,炎夏方秋冷。时披濂溪书,乐处惟自省。君子斯我师,何须求玉井!
〔臣等谨按〕濂溪乐处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然,氤氲朝暮幻云烟。林光泉韵无非秀,都付山亭秀占全。(右启秀亭)
〔臣等谨按〕廓然大公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坐石临流在水木明瑟东南,澹泊宁静之东,溪水周环,轩宇三楹,西向。(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坐石临流,四十景之一,额为皇上御书。
乾隆九年御制坐石临流诗仄涧中潨泉奔汇,奇石峭列,为坻为碕,为屿为奥。激波分注,潺潺鸣籁,可以潄齿,可以泛觞。作亭据胜处,泠然山水清音,东为同乐园。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
〔臣等谨按〕坐石临流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坐石临流东南当碧桐书院。正东为曲院风荷,五楹南向。其西佛楼为洛伽胜境。(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曲院风荷,四十景之一,额亦皇上御书,洛迦胜境额亦御书。
乾隆九年御制曲院风荷诗西湖曲院为宋时酒务地,荷花最多,是有曲院风荷之名。兹处红衣印波,长虹摇影,风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香远风清谁解图,亭亭花底睡双凫,停桡堤畔饶真赏,那数余杭西子湖!
〔臣等谨按〕曲院风荷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曲院风荷之南,跨池东西,桥九空,坊楔二,西为金鳌,东为玉蝀。金鳌西南河外室为
汇芳书院。内为抒藻轩、涵远斋。斋前西垣内为翠照楼,东垣内为倬云楼,又东为眉月轩。倬云楼
南为随安室,又东敞宇为问津。逾溪桥有石坊,为断桥残雪。
日天琳宇在汇芳书院之南,西前楼下之正宇也。其制有中前楼、中后楼、西前楼、西后楼,各有穿堂。中前楼南有天桥,与楼相属,天桥东为灯亭。西前楼南为东转角楼、西转角楼。中前楼之东垣内八方亭,为楞严坛。又东别院为瑞应宫,前为仁应殿,中为感和殿,后为晏安殿。东南稻田弥望,河水周环。中有田字式殿,凡四门。东北面皆有楼:北楼为
澹泊宁静,东为曙光楼,殿东山门外为扶翠楼。西门外别院内为多稼轩,东临稻畦,为观稼轩,为怡情悦目,为稻香亭。又东北为溪山不尽,为兰溪隐玉。多稼轩西池南为水精域,西为静香书屋,为招鹤磴。池后东北为寸碧,西北为引胜,正北为互妙楼。河西为
映水兰香,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池北为知耕织,为濯鳞沼。西南为贵织山房,以祀蚕神。东北为
水木明瑟。稍西为文源阁,上下各六楹。阁前有巨石,名玲峯。西为柳浪闻莺,西北环池带河为濂溪乐处,后为云香清胜,东垣为芰荷深处。折而东北为香雪廊,其东楼为云霞舒卷,楼北亭为临泉。南为汇芳总春之庙,殿额为蕃育羣芳。东北楼为香远益清,西为乐天和,为味真书屋,又西为池水共心月同明。庙东沿山径,出为普济桥。迤北对稻塍为
多稼如云,前为芰荷香,东稍南为湛緑室,东北为
抄手胡同
《燕都游览志》:金刚寺在兴德寺东,有石勒金刚经。前小阁,后静室,纸窗棑几,殊有幽趣。后改创大殿高阁,左、右翼楼数十楹,往昔清凉幽趣之致,尽化于沙砾间矣。案:寺在抄手胡同,又名般若庵。兴德寺,今改名兴隆寺。《宛平王志》云寺在德胜桥湾,俱详寺观。
水罐儿胡同 见《会典事例》,云在德胜门街西。
玉皇庙
高庙 井一。普济寺俗称高庙,有正德间重修碑。
头条、二条、三条胡同
半截胡同
石板桥
小铜井 井一。
天仙庵
西水关
井一,桥一。迤东有太平庵;又东有净业寺,旧为智光寺,详寺观。《燕都游览志》:水关在德胜门西里许,水自西山经高梁桥来。穴城址而入,有关为之限,下置石螭,迎水倒喷,旁分左右,既噏复吐,淙淙然自螭口中出。长安可游记:水口为石犀以当之,遏冲突、缓水势也,而庵在其上曰镇水观音庵。案:石犀即石螭,《旧闻考》分为二,似误。观音庵旧名法华寺,乾隆间改名汇通祠,详寺观。祠据高阜,俗名积水滩,水木明瑟,消夏尤宜。高
一藩隔之,水部戴大圆建。又谓德胜桥在德胜门内,西为积水潭,潭水注桥下,东行转而南为藜光桥。又谓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三座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长安客话》谓,海子桥北旧有海印寺,宣德间重修,改名慈恩寺。《水部备考》谓,澄清闸在鼓楼南海子东岸,万宁桥西。《渌水亭杂志[识]》谓,元时海子岸有万春园,进士登第恩荣宴后会同年于此。宋显夫诗云:"临水亭台似曲江"。《春明梦余录》谓,龙华寺在德胜门东,明成化三年建。《帝京景物略》谓,十刹海在龙华寺前,方五十亩。又谓北城日中坊火德真君庙,元至正建,明万历改增,碧瓦重阁,殿后水亭望北湖,盖积水潭水迤逦东南行,随地异名,今总以后海、前海括之。十刹海,古刹名,明万历时,僧遍融建室三十余间,相比如号舍,佛号亦分一舍。法时帆诗所谓"梵宇俨号舍,而称十刹海"是也。沿海岸水木明瑟,琳宇辉映,历代名贤多于此治别业,最著者米仲诏漫园、湛园、勺园、徐定国太师圃、苗君颖湜园、刘百世镜园。然秋水人家,西泠斜照,当年赐第,转瞬已再易主,或池台已平而湮没不可考者,盖未易一一屈数也。水再南抵北安门宫墙,由东西两压桥流入禁城为太液池。汪洋如海,俗呼海子套。《燕都游览志》谓,海子南岸旧有海子桥,亦名月桥,俗呼三座桥,近渐圮。李西涯十二咏中之响闸,《渌水亭杂识》谓即越桥下之响闸,窃意月桥或越桥,即今东西压桥,十刹海之水由此入禁苑。其地北高于南,砌木石束水,悬瀑下落,日夜有声,今北海公园,盖即于西压桥西跨甬道穴海墙辟门,以便游人出入也。《涌幢小品》谓,内海子水绕禁城出巽方,流入玉河桥合外隍入于大通河。《咏归录》谓,海子之名,见于唐季,王熔为镇帅,有海子园。北人凡水之积者辄自为海,宝坻之七里海、昌平之四海是也。然元时运船直至积水潭,王元章诗:"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
月十日开放为公园。以经营之事,委诸董事会,园规则取于清严,偕乐不谬于风雅,因当地九衢之中,名曰中央公园。设园门于天安门之右,绮交脉注,绾毂四达,架长桥于西北隅,俯瞰太液,直趋西华门,俾游三海及古物陈列所者,跬步可达。西拓缭垣,收织女桥御河于园内,南流东注,迤逦以出皇城。撤西南垣,引渠为池,累土为山,花坞水榭,映带左右,有水木明瑟之胜。更划端门外西庑旧朝房八楹,略事修葺,增建厅事,榜曰公园董事会,为董事治事之所。设行健会于外坛东门内驰道之南,为公共讲习体育之地。移建礼部习礼亭与内坛南门相值,其东有来今雨轩,及投壶亭。西有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诸胜。复建东西长廊,以避暑雨。迁圆明园所遗兰亭刻石及青云片、青莲朵、寒芝、绘月诸湖石,分置于林间水次,以供玩赏。其比岁市民所增筑如公理战胜坊、药言亭、喷水池之属,更不遑枚举矣。北京自明初改建皇城,置社稷坛于阙右,与太庙对。坛制正方,石阶三成,陛各四级。上成用五色土,随方筑之。中埋社主,甃垣壝以琉璃,各如其方之色。四面开棂星门,门外北为祭殿,又北为拜殿。西南建神库、神厨,坛门四座,西门外为牲亭,有清因之。此实我国数千年来特重土地人民之表征。今于坛址力务保存,俾考古者有所征信焉。环坛古柏,井然森列,大都明初筑坛时所树,今围丈八尺者四株,丈五六尺者三株,斯为最巨。丈四尺至盈丈者百二十株,不盈丈者六百三株,次之未及五尺者二百四十五株。又已枯者百余株,围径既殊,年纪可度,最巨七栢皆在坛南,相传为金元古刹所遗。此外,合抱槐榆杂生,年浅者尚不在列。夫禁中嘉树,盘礴郁积,几经鼎革,无所毁伤,历数百年,吾人竟获栖息其下,一旦复睹明社之旧,故国兴亡,益感怀于乔木。继自今,封殖之任,不在部寺而在群众,枯菀之间,实自治精神强弱所系。惟愿邦人君子爱护扶持,勿俾后人有生意婆娑之叹,斯尤启钤所不能已于言者。启钤于
五寸,下承以石座。石之阳有天然一鸡一狮,鸡左向右走式,狮右向下伏式,石顶高处,另有镌刻一大鸡一大狮,鸡大四寸,居左向右走式,狮大七寸,居右向左卧式,此二鸡狮亦系天生形貌,后有镌刻家加以摹刻,愈觉形象逼真,堪称奇石,俗呼鸡狮石。"
[七] 《燕都游览志》:"水关在德胜门西里许,水自[西]山经高梁桥来,⑧穴城址而入,有关为之限,下置石螭,迎水倒喷,旁分左右,既噏复吐,淙淙然自螭口中出。"《长安可游记》:"水口为石犀以当之,遏冲突,缓水势也,而庵在其上,曰镇水观音庵。"《顺天府志》:"案:石犀即石螭,《[日下]旧闻考》分为二,似误。观音庵旧名法华寺,乾隆间改名汇通祠。祠据高阜,俗名积水潭,水木明瑟,消夏尤宜。"高珩《水关竹枝词》:"德胜门前菡■铺,漫夸江上有西湖。阿谁更作长堤主,与种垂杨一万株。酒家亭畔唤渔船,万顷玻璃万顷天。便欲过溪东渡去,笙歌直到鼓楼前。"《燕京访古录》:"德胜门内积水潭西大铜井,井泉芳液,有黄铜井口一眼,外方内圆式,四周方八尺八寸,厚八寸,由口至边宽二尺,里口围圆三尺八寸,铜面上镌"大元至顺辛未秋七月,赐雅克特穆尔自用"十七隶字,下镌"铁平章大铜井"六隶字,皆为阴文。"
校勘记:
① 后建高阁 《帝京景物略》卷一"金刚寺条"云:"后立大阁"。据改。
② 倩人笔也 《帝京景物略》卷一"金刚寺条"云:"倩人代笔也"。据改。
③ 每一憩寺中 《帝京景物略》卷一"金刚寺"条云:"来憩寺中"。据改。
④ 纡徐潴蓄 "徐"应作"余"。据《顺天府志》卷一三改。
① 旗民夹岸而人烟辐辏 《顺天府志》卷一三云:"旗民夹岸而居,人烟辐辏"。据改。
戏之所,前有喷水池,其顶可蓄水,楼中则长形,由西而东,如一工字。老人陆纯元谓堂中水戏最多,大概上下可流转也。今犹可见水漕。远瀛观在海源堂东,南向,石刻最精致,说者谓意大利人造,但未见记载。观其门窗石柱,方圆之准正,刻镂之精美,中国人不能作也。转马台又在远瀛观之东,陆老人谓系清帝骑马由台上下旋转游戏之所。自谐奇趣而下,其中历史皆陆老人云。
福海为全园之中心。其中曰蓬岛瑶台,其东曰雷峰夕照,其西南曰澡身浴德,其西北曰平湖秋月,皆四十景中之最著者也。海北有船坞,海西岸有乾隆题福海诗石刻。乘舟可达蓬岛瑶台殿,七楹。东南度桥曰东岛,西北曰北岛,皆有屋宇,今俱无存矣。海水久涸,芦苇甚多,远望若平原矣。★【按咸丰十年八月,管园大臣(包衣按班之一,专管御园。)文忠毅公丰,即于此投水殉节。文为内务府旗籍,姓董。其子福某,字承斋,以荫生改知府,终身未出仕,盖诚笃人也。其居在南池皇史宬后身表章库,屋宇甚精工,后售与闽人曾毓隽。】
文源阁,在水木明瑟之北稍西,上下各六楹,乾隆三十九年建。与文华殿后之文渊阁,避暑山庄之文津阁,皆以贮四库全书,而构制皆仿浙江范氏天一阁。阁前石为玲峰,今已仆地。上有乾隆御诗,阁东亭为石碣,刻乾隆《御制文源阁记》,诗文备载《日下旧闻考》。忆十三年游其地,有“月台”二字石刻,今已不见,不知何人取去。
汇万总春之庙,在濂溪乐处之南,正殿为蕃育群芳之殿,五楹。殿东北为香远益清楼,西为乐天和,为味真书屋,又西为池水共心月向明。庙东沿山径出为普济桥,今屋宇桥皆毁,仅存其基。是庙为供花神之所,东南两面环水,有路斜出,东南处境颇幽。今全园只花神庙一松尚存,挺然孤
景。】为芰荷深处,北垣门外为天真可佳楼,西垣外为影山楼。坐石临流【四十景之三十八。】在水木明瑟东南,澹泊宁静之东。曲院风荷【四十景之三十九,又仿西湖十景。】又在坐石临流东南,碧桐书院正东。其西佛楼为落伽胜境。其南跨池,东西桥九孔,坊楔二,西为金鳌,东为玉蝀。金鳌西南河北室为四围佳丽,玉蝀东亭为饮练长虹。又东南度桥,折而北,设城关为宁和镇。其东南即东楼门,其北为同乐园,前后楼各五楹。前为清音阁,东为永日堂,中有南北长街。街西为抱璞草堂,街北度双桥为舍卫城,前树坊楔三。城南面为多宝阁,内为山门,正殿为寿国寿民,后为仁慈殿,又后为普福宫。城北为最胜阁。洞天深处【四十景之四十。】在如意馆西稍南,前宇乃诸皇子所居,为四所,东西二街,南北一街,前为福园门。【盖园之东南隅也。】四所之西为诸皇子肄业之所,前为前垂天贶,中为中天景物,后为后天不老,东宇为斯文在兹,四额皆雍正御书也。
【按园中诸座落之名,悉参考吴氏《宸垣识略》中记之。当年旧藏之图,依稀仿佛记得每图一页为一景。其中殿阁斋馆等名,皆有小字注之,恨不得失去之本与之核对,然未必有误也。又近人陈君文波有《圆明园残毁考》,是民国某年亲履其地踏勘,并证诸陆老人之言,有为他书不详者,特节录焉。】
陈氏云:圆明园东为万春园。又东北隅曰长春园;园本隙地,旧名水磨村,因添殿宇,依圆明园中长春仙馆,故名。园北部有意大利建筑,楼台俱系白石雕刻,系罗马式。上图为谐奇趣,《日下旧闻考》仅存其名,楼制系泰西式,俗谓西洋楼,其中皆系游戏之所。下图为万花阵,阵植短松,分列小道无数,往往对面见人,而行道最易迷惑。阵东有白石建筑之楼,曰海源堂,正西向。堂为清帝水
山不尽,为兰溪隐玉。多稼轩西,池南为水精域,西偏为静香屋,为招鹤磴。池后东北为寸碧,西北为引胜,正北为互妙楼。澹泊宁静度河桥而西,为映水兰香【四十景之二十一。】。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又北为知耕织,为濯龙沼,西南为贵织山房,祀蚕神。映水兰香东北为水木明瑟【四十景之二十二。】。其北稍西为文源阁,上下各六楹。【仿四明范氏天一阁制。】阁西为柳浪闻莺【仿西湖十景。】。西北环池带河,为濂溪乐处【四十景之二十三。】。后为云香清胜,东为芰荷深处,折而东北为香雪廊,廊东为云露舒卷楼,为临泉亭,其南为汇万总春之庙【即花神祠。】。正殿为蕃育群芳,东北为香远益清楼,西为乐天和,为味真书屋,又西为池水共心月向明。庙东沿山径出为普济桥。濂溪乐处迤北对河外为稻塍者为多稼如云【四十景之二十四。】。前为芰荷香,东南为湛绿室,东北为鱼跃鸢飞【四十景之二十五。】。四面为门,各五楹。东为畅观轩,西南为铺翠环流楼,南为传妙室,又南出山口为多子亭。其东禾畴弥望,河南北岸仿农居村市者曰北远山村【四十景之二十六。】。北岸石垣西为兰野,后为绘雨精舍,其西南为水村图,又西有楼,前后相属。前为皆春阁,后为稻凉楼。又西为涉趣楼,右为湛虚书屋。东北度桥,折而西为湛虚翠轩,又西为耕云堂,为若帆阁,西南临河为西峰秀色【四十景之二十七。】。河西为小匡庐,东为含韵斋,又东为一堂和气,又东南为自得轩。后垣东为岚镜舫,西为花港观鱼【仿西湖十景】。迤东东、西船坞各二。北为四宜书屋【四十景之二十八。】,安澜园之正宇也。东南为葄经馆,又南为采芳洲,后为飞睇亭,东北为绿帷舫,西南为无边风月之阁,又西为涵秋堂,北为烟月清真楼。楼西南为远秀山房,楼北度曲桥为染霞楼。以上为安澜园十景,皆仿海宁陈氏园者。四宜书屋之
落,河流萦绕,山亭高踞池南,诚销夏胜地也。
汪家胡同最东头路北一宅,为同治乙丑进士岳小琴【琪】通政所居。宅初不甚广,亦有小园。岳雅好碑帖,所收甚多,其书室曰秋好轩,今碑帖钤有此印,即岳氏所藏。世之收藏家多不知其人,因与先伯为文字交,且居相近,故居林下乐数晨夕也。【今宅为衡亮生都统所有,而扩充之,故倍于昔。】
十三巷之北曰船板胡同,有一大宅,房约二百间,本道光末年大学士兼四川总督宝兴之第。后售与奉天东边道奭良。不十年,奭复献于荣文忠公。【以荣故居被焚且掠也。】荣复以赠肃王,【或云售之。】今其后人仍居之。
西直门外农事试验场【即三贝子花园。】,当年亦宝文庄之别业,名曰可园。旁有庙曰紫竹林,盖奉观音大士之祠。其中亦有园亭点缀,宝氏家庙、今试验场并两处圈入,故尤广,当年故址,一无存者,惜哉!
★【光绪壬辰,曾侍先妣往游可园,其水木明瑟,花树犹繁,长廊数十间,缘山坡而起,旧制尚不改,可念也。】
北城郎家胡同东首路北一大宅,为礼部尚书延树南【煦】第。延公尊人庆云溪【祺,道光壬辰翰林。官直隶总督。】,子会东乔【章,光绪丙子翰林。】,三世翰林之家。惟延尚书人博雅好事,且伉爽敢言,当官礼尚时,以左文襄朝班失次,具疏参劾;并有请醇王归邸,不得干政之奏。因之失欢于当道,故后不得予谥。尚书之不予谥,自公始。延初娶于麟见亭河督季女,继配为舒云溪制府之女,即瑜太妃之姑,善画能诗。庚子后,初办八旗学校【宝瑞臣、文伯英诸人创始者。】,即以此宅为校址。西偏有小园,颇具山池之
山高水长 地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在万方安和西南。楼向西九楹,后拥连岗,前带河流,中央地势平衍,凡数顷。其地为外藩朝正锡宴及平时侍卫较射之所,灯节则陈火戏于此。高宗纯皇帝诗云:重构枕平川,湖山万景全。时观君子德,式命上宾筵。湛露今推惠,彤弓古尚贤。更殷三接晋,内外一家连。
壶中日月长 圆明园武林春色为四十景之一。池北轩为壶中日月长。
万年枝上日初长 高宗纯皇帝集奉圣母命赋得诗云:琪树托根兰殿旁,茏葱布影玉阶苍。承温枝爱春曦丽,含润叶浮晓露瀼。疑是再中金乌驻,那知无据紫鸾翔。内臣报觉莲壶永,宫女量同彩线长。瑞气氤氲依干护,和风淡淡拂柯香。非关上苑虚传号,喜映东朝实兆祥。谢氏芝兰宁比数,周家姜姒共辉光。延庥袭庆歌苞茂,万岁千秋奉寿康。
春雨林塘 春雨林塘在西苑,高宗纯皇帝有赋得诗。
一溪清水引风凉 圆明园水木明瑟为四十景之一,世宗宪皇帝题额曰一溪清水引风凉。
无暑清凉 无暑清凉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万泉庄 泉宗庙建于万泉庄。庙内为涵泽门,后为枢光阁。巴沟南为万泉庄,自畅春园至泉宗庙上五里馀。高宗纯皇帝万泉庄记:万泉庄高于巴沟,巴沟又高于丹棱沜,则水北流而不南流,不待烛照数计矣。
月白风清无尽藏 详“好山合作画图看”条。
制兹漏莲。玉柱金筒,水火燥寒。协其高卑,别以方圆。九十六刻,成一日焉。视彼阳晷,明晦无愆。较自鸣钟,淫巧徒传。摄提有纪,孟陬用平。于以考时,寝兴慎旃。于以熙绩,勤民礼贤。业业兢兢,俯察仰观。器与道偕,是验是虔。作铭垂诫,贻百曾元。
玉壶冰 延春阁前叠石为山。山之西穿石洞而南,洞口高宗纯皇帝题曰鹫峰。南有静室东向,额曰玉壶冰。高宗纯皇帝赋得诗曰:精庐玉壶似,内外映空澄。岂必买其酒,真如在以冰。琼葩纷缬瓣,瑶岫迥添层。漫虑余寒峭,蜃窗正可凭。
坐石临流 坐石临流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在水木明瑟东南,溪水周环,轩宇三楹西向。高宗纯皇帝诗云: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帖帖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
芳渚临流 芳渚临流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建极绥猷 太和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一间,纵五间。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列鼎十有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墀为文武行礼位,范铜为山形,镌正从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列于御道两旁。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大庆典则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圜丘大祀前一日视祝版,祈谷、常雩亦如之。高宗纯皇帝题额曰建极绥猷。
采芳洲 洲为圆明园内安澜园十景之一。高宗纯皇帝诗引:是芳皆可采,不必学楚骚注意兰荃。诗曰:澄波之上敞轩临,䔩䔩芊芊满碧浔。是药文殊胥命采,此芳宁向楚骚寻?
澄波叠翠 澄波叠翠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濂溪乐处 圆明园水木明瑟西北,环池带河曰濂溪乐处,为四十景之一。额慎修思永。高宗纯皇帝御书诗小引:苑中菡萏甚多,此处特甚,小殿数楹,流水周环于其下。每月凉暑夕,风爽秋初,净绿粉红,动香不已。想西湖十里,野水苍茫,无此端严清丽也。左右前后皆君子,洵可永日。结二韵曰:时披濂溪书,乐处惟自省。君子斯我师,何须求玉井?
洞天深处 地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在如意馆西,稍南。前宇乃诸皇子所居,为四所。前为福园门。四所之西为诸皇子肄业之所。前为前垂天贶,中为中天景物,东宇为斯文在兹,后为后天不老。斯文在兹额恭悬至圣先师神龛上,联曰:道统集成归至德;圣功养正仰微言。系高宗纯皇帝御制万方安和九咏之一。额系世宗宪皇帝御书。
桃源深处 圆明园桃花坞西稍北为桃源深处。
翠微深处 乐善园之含清斋对河敞宇为池月岩云,中穿堂为翠微深处。乐善园旧为康亲王亭。
娑罗树 香山寺正殿门外有听法松,山门内有娑罗树。圣祖仁皇帝娑罗树歌云:娑罗珍木不易得,此树惟应月中植。想见初来西域移,山中有人多未识。海桐结蕊松栝形,千花散尽七叶青。山禽回翔不敢集,虚堂落子风泠泠。楚州遗碑今已偃,峨眉雪外双林远。未若兹山近可游,灵根终古蟠层巘。繁阴亭午转团圞,回睇精蓝路几盘。凭教紫府仙山树,写入披香殿里看。高宗纯皇帝亦有诗,恭依圣祖仁皇帝原韵。
金莲映日 地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扇淳室 泉宗庙内挹源书屋南为扇淳室。高宗纯皇帝诗曰:吴样新成扇式室,满窗清籁绿篁林。淳风设谕民怀始,尚觉惭哉大宝箴大宝箴云:扇以淳风。
随安室 含碧堂后有殿,为随安室,高宗纯皇帝在青宫时书屋名。后有安土、安窗、安琴、安仁四诗。又乐善堂后为颐和轩,东暖阁之南室额曰随安室。联曰:庆烟虬缦笼青琐;淑景誾和丽紫宸。又西苑、圆明园、清漪园皆有随安室。
虚白室 西苑植秀轩折而西为石池,度池穿石洞出为虚白室。北室联曰:景向淡中宜藻绘;山从老处见精神。南室联曰:连林新绿间旧绿;入户泉音复鸟音。
香嵓室 地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
基命宥密 乾清宫西庑向东,与端凝殿相对者为懋勤殿。高宗纯皇帝额曰基命宥密。圣祖仁皇帝冲龄曾读书于此。
水木明瑟 地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在映水兰香东北。高宗纯皇帝词引: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林光逾生净绿。其词曰: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首出庶物 高宗纯皇帝乾清宫屏风铭曰:百姓注耳目,一人孩之。万几懔旦明,一人裁之。恶乎危?危于不知。恶乎失?失于好逸。恶乎损?损于矜骄。
之,各为之图,四图合贮一函,分藏其所。又曰:地当液池之南,甃闸引池,水由石罅出,跳珠悬瀑。溯玉泉来脉,自长河分汇西苑凡二十馀里。千尺雪又东为鱼乐亭,横石刊御书曰个中自有玉壶冰。
知人则哲 高宗纯皇帝乾清宫铭曰:为君奚难?难于知人。唐虞已然,而况而今!忠邪莫辨,善恶纷陈。貌不易察,心更难谌。量材授职,各有分司。广咨博访,或称不知。在彼亦可,在我则迟。蒿目焦心,分忧其谁!
文源阁 圆明园水木明瑟之北稍西为文源阁,与文华殿后之文渊,避暑山庄之文津阁,皆以贮四库全书。阁内汲古观澜额,高宗纯皇帝书。阁前石为玲峰。御书联曰:因溯委以会心,是处原泉来活水;即登高而游目,当前奥窔对玲峰。
花承阁 清漪园惠山园西为云绘轩,轩东为延绿轩,后廊有楼为随安室。云绘轩又西为花承阁。
治镜阁 清漪园畅观堂西北湖中圆城为门四,其上为治镜阁,阁制三层,下曰仰观俯察,中曰得沧州趣,上悬治镜阁额。高宗纯皇帝诗云:湖楼名治镜,本自镜中治。四面望无际,三层迥出奇。又云:滕王相州记,范相岳阳祠。文则彼佳矣,义斯我绎之。
清晖阁 圆明园内清晖阁四景:曰松云楼,曰露香斋,曰涵德书屋,曰茹古堂。
无边风月之阁 地为圆明园内安澜园十景之一。高宗纯皇帝诗引:界域有边,风月则无边。轻拂朗照中,吾不知在御园在海宁矣。
(二)入门循走廊西行,经儿童运动场,(图六)转西渡桥至水榭,构造极精致,前临水池,夏日荷花盛开,极饶雅韵。(图七)由水榭西行登山,此山全为人工构成,新栽树木已蔚然成林。山下有桥,可通两宜轩,轩旧名关帝庙。北有桥,可通唐花坞。循大路往北,经绘影楼、碧纱舫、春明馆、长美轩、柏斯馨等处,再北经鹿囿,北有假石山。抵河至北门桥,通西华门。(三)入门经“公理战胜”坊,往北转西,至习礼亭,左右植牡丹甚繁。北进社稷坛南门,入门有国花台,遍植芍药。(图八)坛后拜殿,今改建中山堂。祭殿今改图书馆。殿后为坛北门,与东西两路会合。
图六 儿童体育场
图七 水榭
图八 芍药圃
朱启钤《中央公园建置记》:
民国肇兴与天下更始,中央政府既于西苑辟新华门,为敷布政令之地。两阙三殿,观光阗溢,而皇城宅中,宫墙障塞。乃开通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为东、西两长衢。禁籞既除,熙攘弥便,遂不得不亟营公园,为都人士女游息之所。社稷坛位于端门右侧,地望清华,景物巨丽。乃于民国三年十月十日,开放为公园。以经营之事,委诸董事会。园规取则于清严偕乐,不谬于风雅。因地当九衢之中,名曰中央公园。设园门于天安门之右,绮交脉注,绾毂四达。架长桥于西北隅,俯瞰太液,直驱西华门,俾游三海及古物陈列所者,跬步可达。西拓缭垣,收织女桥。御河于园内南流东注,迤逦以出皇城。撤西南垣,引渠为池,累土为山,花坞水榭,映带左右,有水木明瑟之胜。更划端门外西庑旧朝房八楹,略事修葺,增建应事,榜曰公园。董事会为董事治事之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