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皇师神农氏、皇师轩辕氏、帝师陶唐氏、帝师有虞氏、王师夏禹王、王师商汤王、王师周文王、王师周武王,均正位南向,先圣周公东位西向,先师孔子西位东向。每岁皇帝御经筵,先遣官祗告。惟乾隆六年仲春经筵,上亲诣传心殿行礼。
文华殿之后为文渊阁。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明代置文渊阁,其地在内阁之东,规制庳陋。又所储书帙,仅以待诏、典籍等官司其事,职任既轻,散帙多有。逮末叶而其制尽废,遗址仅有存矣。本朝定制以文渊阁为大学士兼衔,第仍其名而未议建设之地。乾隆三十九年,命于文华殿后规度方位所宜,创建文渊阁,用贮四库书籍凡三万六千册。复谕令仿宋时三馆秘阁官制,自大学士以下置领阁事二员,总司典掌;提举一员,用资管理;直阁事六员,司典守厘辑之事;校理十六员,分司注册点验;检阅八员,随时点阅。其阁内收发宿直诸职,于内府司员、笔帖式内分派掌管。煌煌乎馆阁之宏规、文明之盛治矣。至同时并建者,则有圆明园之文源阁,避暑山庄之文津阁,皆仿浙省范氏天一阁之制,崇构而鼎峙焉。凡以揽胜蓬山,珍储秘籍,为伊古以来所未有。兹按文渊阁制凡三重,上下各六楹,层阶两折而上,瓦用青绿色。阁前甃方池,跨石梁一,引御河水注之。阁东恭立皇上御制文渊阁记碑亭,阁内设宝座,恭悬御书额曰汇流
家法,则予所以继绳祖考,觉世之殷心,化育民物,返古之深意。庶在是乎,庶在是乎!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而其详则见于御园文源阁之记。
乾隆四十一年御制题文渊阁 每岁讲筵举,研精引席珍。文渊宜后峙,主敬恰中陈。旧有殿名主敬,在文华殿之后,其后隙地新建文渊阁。四库庋藏待,层楼结构新。肇功始昨夏,断手逮今春。经史子集富,图书礼乐彬。宁惟资汲古?端以励修身。巍焕观诚美,经营愧亦频。纶扉相对处,颇觉叶名循。国朝大学士兼衔三殿三阁,有文渊阁之名,而无阁之实,今新建于文华殿后,且与内阁相近,适当其地。
乾隆四十四年御制经筵毕临文渊阁有作 文渊咫尺近文华,礼蒇经筵此赐茶。文华殿进讲毕,御文渊阁,召讲官及侍班诸臣入,列坐赐茶。新署冰衔协名实,新设文渊阁领阁事二员,以大学士兼掌院者充之。提举一员,以内务府大臣充之。直阁六员以内阁学士、詹事、少詹事、学士充之。校理十六员,以庶子、侍读、侍讲、编修、检讨充之。检阅八员,以内阁中书充之。待藏四库焕云霞。次排虽毕事求核,于永乐大典散篇内集辑成编不下三百八十余种,多有世不经见之书。命馆臣详加校勘,分别应抄应刊,以公同好。检校宜精期与赊。伫迟去声功成开庆宴,木天佳话更堪夸。
乾隆四十七年御制经筵毕文渊阁赐宴以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庋阁内用幸翰林院例得近体四律首章即叠去岁诗韵 长律昨春示程督,昨年经筵,四库全书第一部未竣,故有咨尔校雠总群辈,可宜淹过浃旬期之句,以示程督。兹第一部书已于昨冬告蒇,而第二、三、四部全书亦俱缮就万册以上,此后照钞,较易成书矣。迅成膏晷竟前移。书多二酉本难究,岁始浃旬原弗迟。库四群欣瞻有蒇,奉三我自凛无私。繁于永乐醇于典,按明永乐大典一万一千九十五册,凡五年书成。今四库全书每部三万六千册,又荟要每部一万二千册,自癸巳年起至今壬寅,将及十年间,荟要两部及全书第一部共六万册均已蒇事,装潢贮阁,较之永乐大典数多五倍。又按涌幢小品载,编辑供事者凡二千一百六十余人;今纂修誊录等不过千人,而五年期满,即予甄叙录用,
贮《四库全书》。阁额及阁内汲古观澜额皆御书。联曰:因溯委以会心,是处原泉来活水;即登高而游目,当前奥窔对玲峰。屏扆联曰:宁夸池馆消闲暇;雅喜诗书悦性灵。檐柱联曰:讨寻宜富波澜,浩矣无涯神智益;披揽直探星宿,挹之不尽古今涵。亦御书。阁前石为玲峰,刊御制文源阁诗,阁东亭内石碣刊御制文源阁记,恭录卷内。
御制文源阁记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自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阁之间敷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于是就御园中隙地,一仿其制为之,名曰文源阁,而为之记曰: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大相径庭也夫!
乾隆四十一年御制题文源阁诗四库犹辽待,图书今古披。(我皇祖《古今图书集成》凡一万卷,虽无《永乐大典》之多,而考核精当不似彼限韵割裂,因于文源、文渊、文津三阁各贮一部,以旧有之书已庋之厨矣。)缥缃馥新岁,前后绕清池。触目资深造,澄怀得妙思。文源端在此,讵谓骋妍辞!
〔臣等谨按〕永济寺在双桥,非富河乡。善通寺即普通寺,与隆兴寺俱在富河乡。永庆寺在窦家庄,宝林寺在大东家庄,寿安寺在王近疃,俱隶孝行乡。宝光寺在次渠庄,均多圮废。
(补范钦出都宿永济寺作 落日促行辀,停林赋远游。云乌惊不定,冰壑冻仍流。世态徒青眼,风尘易白头。好凭今夜月,流影入皇州。天一阁集)
原漷县在州城南四十五里。(明一统志)
〔臣等谨按〕通州漷县旧境,于顺治十六年省入州。原书别漷为一县,今既裁并,谨附载通州简末。
原在漕河之三里。(漕河图志)
原县本汉泉山之霍村镇,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在京东南九十里。(辽史)
原漷县,汉泉州地,辽太平中改为漷阴县,金因旧名。(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原元初为大兴府属县。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县来属。(元史)
原明初复为县,属通州。(寰宇通志)
增漷县,汉泉州地,辽初为漷阴镇,后升为漷阴县,以在漷河之南也。元至元十三年,改漷州,属大都路。明初复为县,改顺天府,属编户十五里。本朝顺治十六年裁并通
传心殿在文华殿之东,前为景行门,祀皇师、帝师、王师、先圣、先师之位。院东有大庖井,上覆以亭。
明黄建京师泉品谓: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
文渊阁在文华殿之后,凡三重,上下各六楹,层阶两折而上。青緑瓦前甃方池,跨石梁一,引玉河水注之。贮四库全书于内,有御制碑记。自乾隆辛丑以后,经筵毕,赐讲官茶于此。
长元按:文渊阁之名始于前明,今无其处。嘉靖中作圣济殿于文华殿后,以祀先医,今文渊阁卽其遗址也。阁制仿浙江鄞县范氏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此外圆明园有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有文津阁,奉天有文溯阁,皆仿式建造,以贮四库全书。俱有御制记,
勒石。
上驷院署在文华殿后,西向。
箭亭在上驷院北,南向。有御书太宗文皇帝谕旨卧碑,并跋。
御茶膳房在箭亭东外库,东向。
文华殿东北度石桥为三座门。东为鹰房,为狗房,西属之文渊阁。
撷芳殿在三座门北,殿宇三所。稍西夹道为茶膳房库宇,其东南一带为花马厩、药房等处。
长元按:三座门北殿宇,明曰端本宫,光宗青宫也。今改建三所,为皇子所居。
御药库在东华门内东三所之东,东向。
长元按:乾隆癸巳年,特开四库全书馆,翰林院为办理处,武英殿为缮写处。自殿板馆书外,
诏征天下遗书共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五种。内重复者三千七百五十二种。旧存明代永乐大典,残缺几半,命词臣分类纂出整书八十五种,散片古书残缺者曰散片。二百八十四种,分存书、存目二项,纂辑提要。以该二书大旨,按期轮进。书之佳者,皆蒙御制题词,以冠简首。其四部条目与前代稍异。经部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乐,曰孝经,曰四书,曰总经解,曰小学。易类别卜筮入子部术数,礼类别历代仪注入史部故事,乐类别宫调丝竹谱,小学类别八法俱入子部艺术。史部十五类,曰正史,曰编年,曰纪事本末,曰诏令奏议,曰别史,曰杂史,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録,曰史评。杂史类别琐碎记録入子部小说杂家。子部十四类,曰儒家,曰兵家,曰法家,曰农家,曰医家,曰天文算法,曰术数,曰艺术,曰谱録,曰杂家,曰类书,曰小说,曰释家,曰道家。集部五类,曰楚词,曰别集,曰总集,曰诗文评,曰词曲。其编録叙次遵谕:经首易注,史首史记,子首老子,集依时代,而圣祖、世宗、皇上御制集冠于本朝集首。每库缮写四分,仿浙江范氏天一阁式,建文渊、在大内。文源、在圆明园。文津、在热河。文溯在盛京。四阁贮之,并有御制记。又择其精醇为荟要。计全书三之一,缮写二分,一藏大内,一藏圆明园。凡编録十三年告竣。四库共存书三千四百六十种,计七万五千八百
五十四卷,辑简明目録,以便稽览。底本仍贮翰林院内。其办理臣工暨保举绅士,仰邀恩赉优叙,自具馆録,兹不赘焉。
① "御殿",原脱。今据《日下旧闻考》卷一一"按语"增补。
② 南北陛各三出 "南北",原脱。今据《日下旧闻考》卷一二引《大清会典》增补。
自午门至此,凡门数重,历殿三,皆外朝之制。而在午门左右者,由协和门东出为文华殿,今为古物陈列所。[一]殿深广五楹,南向,康熙二十三年重建。殿前门三间,崇阶九级,丹陛与露台相值,台左右各二陛,各十一级。东为本仁殿,西为集义殿,殿各五楹,东西向。殿后为主敬殿,乾隆三十九年建,殿五楹。由本仁殿折而东为传心殿,康熙二十四年建,殿广五楹,内祀皇师伏羲、神农、轩辕氏;帝师陶唐氏、有虞氏;王师夏禹、商汤、周文王,皆南向。先圣周公,东位西向,先师孔子,西位东向。每岁经筵,先遣官祭告。殿前东西角门二,北向五间为治牲所,南向三间为景行门。东有大庖井,上覆以亭,泉味独甘,甲于别井。黄谏尝作京师泉品,谓玉泉第一,文华[殿]东大庖井第二,即此。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各三间。再后为直房五间。文华殿后为文渊阁,乾隆三十九年敕建,仿浙江鄞县范氏天一阁之制,藏《钦定四库全书》凡三万六千册。[二][三][四]每岁御经筵毕,赐讲官茶于此。阁制三层,上下各六楹,层阶累折而二,上覆绿色瓦,前甃方池,跨石梁一,引玉河水注之。阁
后垒[叠]石为[假]山,[山后]垣门一,北向。[门外稍东设]直房数楹,①为
直阁诸臣所居。
注:
[一] 《大清会典事例》:"凡临御经筵之礼,鸿胪寺官豫设皇帝书案及讲官讲案,翰林院官将御览讲章正本,及讲官所讲副本,豫设案上,四书讲章在左,经讲章左[在]右。至时皇帝御常服乘舆出宫,由景运门诣文华殿,皇帝于殿前丹陛上降舆升座,各官行礼毕,满汉讲官以次进讲四书毕,皇帝宣讲御论,各官跪听。满汉讲官复以次讲经毕,皇帝宣讲御论,各官复跪听。经筵礼成,皇帝由文华殿御文渊阁,赐各官茶。皇帝乘舆还宫,赐燕。各官于文华殿东配殿,歌抑戒之诗。燕毕,于太和门外谢恩。每岁春秋仲月各举经筵一次"。
[二] 《故宫图说》:"文渊阁为明旧名,然与明之文渊阁绝不同其地。盖清之文渊阁专以貯《四库全书》,先修书,后建阁也。乾隆三十七年正月,下诏征书,三十八年正月,始令蒐辑遗籍,命名《四库全书》。三十九年六月始命仿天一阁制,于热河避暑山庄建文津阁,于圆明园建文源阁。十月,始诏于北京禁城内建文渊阁。四十年夏,文津阁、文渊阁成。四十一年夏,文源阁成。四十七年正月,始建盛京文溯阁。阁六楹,前有石渠,盖取"天一生水"、"地成六之水"之义。阁中储书凡百有三架,另《[古今]图书集成》十二架"。
[三] 《天咫偶闻》:"《茶余客话》谓,文渊阁,遍质之先辈博雅诸公,皆无以答。余意今之内阁大库,仿佛近之。当时杨廷和在阁,升庵挟父势屡至阁繙书,攘取甚多。又典籍刘伟、中书胡熙、主事李继先奉命查对,而继先即盗《易》宋刻精本。观此情形,必非内廷深严邃密之地。而沈
长皆镌级,黜为詹事府主簿,稍迁光禄寺丞。己亥,乞养母太夫人以去。慎可诗作于是时。
鄞胡道南侍御,与李杲堂束发同研席,其后出处不同。道南以进士起家,出佐郡,召入谏台。杲堂杜门著书。道南以内擢,休沐里门,重过杲堂,方撰甬上耆旧传,并录其遗诗,手稿填席,道南因尽取所藏,共商去取。其答杲堂记事诗云:谁向生前识子期,要从隔世叙相思。爱奇肯负惊人句,嗜苦偏寻走瓮词。飧蚁饱鱼深可惜,镂金题玉转无奇。昔贤留得灵光在,蹋断荒崖拾得诗。 百年寂寂少心知,剩骨苍茫有所思。碧落也须传好句,黄垆恨不答前诗。飧多石髓常逢异,劚遍芝苗定获奇。某在千秋应一遇,可如饭颗见君时。杲堂序谓:凡先贤士大夫,名章轶草,有传有未传,以至单门处士,虫稿鼠篇,无不走访,其婿万允诚,助之访录。道南子德迈,杲堂子暾,共事校雠。集中载葛逻乃贤诗,本回鹘部人,来居鄞,其诗遂称江南一绝。葛逻禄,译言马也。同治间,董沛觉轩遍读家藏书,复求之同县烟屿楼徐氏、抱经楼卢氏、天一阁范氏,继至杭州,借文澜阁书阅之,辑甬上宋元诗略十六卷。采诸先辈之诗,各注所出,凡二百八十余人,较杲堂耆旧集,宋、元两代多至八倍。甬上明诗略二十四卷,本李氏全书,而别采他书附益之。甬上诗话十六卷,亦采诸家之书,间附己说。光绪辛卯,潘峄琴学使续阮文达两浙輶轩录,觉轩辑四明嘉、道后诗,凡九百余人,上之。以局于卷帙,因复辑国初至今,别为四明诗,以益前后輶轩录所未备,可谓勤矣。
奚苏岭同知与杜于皇为中表,于皇见访,书扇与之,云:不以行藏异,来探久别人。艰难如隔世
涕泪共相亲。笛里梅花落,江头燕子新。相看在逆旅,岂是故园春。 松柏先人地,文章弱冠时。只
雪桥诗话续集卷第二一〇五
雪桥诗话 四
《论文口号》诗,以历来论诗绝句多,而论文者极少,称许其作。四卷记王士祯题赵怡斋诗事,谓可补渔洋山人集之注释,记沈德潜素食事,又述及顾亭林名著《日知录》稼堂刊本多窜乱事。七卷记欧阳修故居,记诗人黄景仁之早逝情状,又记我国古典小说名著《儒林外史》为阮元所激赏,其作者吴敬梓贫困潦倒,及其逝前诵杜牧诗等事。八卷记天一阁命名缘始,记自黄宗羲而下,万斯同、全祖望、蒋樗庵、黄定文的师承渊源,记纳兰静远指画。九卷记史学大师章学诚修湖北通志时被骗财事,记藏书家黄荛圃每年为'祭书之会'事,记厉鹗所著《南宋院画录》,又记方绩著《屈子正音》,经邓廷桢校订,于离骚字韵颇发新意。十卷记洪稚存未入集之诗。十一卷记龚自珍好赌博而常为人讽为'妙手空空'事,又载《论书绝句》二十首,评述《四库全书总目》、《天禄琳瑯提要》等。十二卷记薛福成之父薛湘为令事,等等,均有可采。
三、三集与初集、续集相同,不仅选录了大量有清一代的诗(亦有一些词),而且做为诗话,它对诗家的渊源流派以及学人论诗的不同美学观点也多所荟采论列。
作者论诗推重清初之王士祯等人,而'不甚扬袁、蒋、赵之余波'(语见本书初集缪荃孙序),然而他持论比较公允,而迥非一昧入主出奴者。四卷中他对渔洋诗派'妙悟论'的评析,七卷引陆廷枢语为渔洋辨,及四卷引《艺苑杂谈》中赵执信与李玉洲论诗之语,态度皆比较客观。其他如四卷介绍闽中诗派,选载对十二唐诗人(李白、王维、韩愈、李商隐、杜牧等)的鉴评,评述学孟浩然诗者宜有'四虑',引王秋史咏明李东阳、何景明等人的诗,又引《话诗随笔》评苏李、柏梁、陶潜、
雪桥诗话三三二
乾隆己亥,翁覃溪典试江南,途中次谢金圃鱼字韵诗云:先人每堕名场泪,尔我曾为点额鱼。今夕扪心对江水,几多寒士在蓬庐。恭读纯庙圣制诗注:鱼以首夏交合,牝牡相逐,啮腮以孳其尾,故尸子有暴腮龙门之说,盖其时正当首夏成匹之时耳。上则为龙,已属荒诞,后人遂训为曝,以比失意不中者,更失之远矣。可破相传之误,翁诗则尚仍旧说也。见圣制诗者如箬溪鲜,鱼名,出口外诸溪涧中,状似鲈,而味鲜美过之,国语谓之箬溪鲜,蒙古语谓之集伯格,然尚不如吉林之赭鲈也。又云:雁鱼产盛京,身圆无鳞,尾多三歧,一名霸鱼。又偏口鱼,背青腹白,形匾而薄,匾行水中,海中鱼惟偏口先至,雁鱼次之,故谚云:先偏后雁。又云:赭鲈,出黑龙江,岁贡百尾,九月栖江滨,捕而畜之,亦曰遮鲈。又云:蜇绿鱼,宁古塔、黑龙江皆有之,似鲈,色黑,味美不腥,亦自来所未详。盛京又出羊鱼,身圆色黄,尾锐能刺人,相传羊鱼胎生。鱼闻雷辄群入大鱼之腹,土人往往于大羊鱼腹中得众小鱼。黑龙江,宁古塔诸江河,有达发哈鱼,秋八月自海送水入江,充积甚厚,土人竟有履鱼背而渡者。腹中子大如玉蜀黍,边地人取鱼炙干,积之如粮。皆可为多识之助。
鄞范氏天一阁书进呈乙览,有蒙御题者。阁前有方池半畝,初名宝书阁,因得揭文安所书天一池拓本,改名天一,取生水厌火之义。架旁多置英石,云可辟湿。同邑卢氏有抱经楼藏书,亦颇富。钱竹初题卢东溟书船图云:柳色烟光澹沱春,蒲编遥映水鳞鳞。扁舟莫道无多客,不载今人载古人。
岑楼方许抱经眠,又泛江虹贯月船。应笑君家玉川子,长须赤脚屋三椽。月船居士卢镐,尝从谢山
传。欲撰谷梁集解正义,盖谷梁氏善于经,师说最古。荀书、毛传往往而合。草创疏证而书未成。哀薛子韵诗:泛舟及包刘,遂结注书约,谓此。又尝谓:陈氏三国史无表志,鄞县万氏有补表而无志,阳湖洪氏父子于疆域、职官有补帙,未及全备,欲并补之,亦未果。善于诗,而不仅以诗竟其学。论本朝人诗者,固当以此为衡,而剽窃肤受之辈,可以廓清扫荡矣。
从梅蕴生学诗者,上元黄菊人国华,江都任汉卿云台、田季华溥光、沈羡门棨,甘泉王竹溪桃,仪征黄圣台春熙,句容陈卓人立。吾乡裕伯孚、李菊秋亦先后受业蕴生。有琴铭,为伯孚题云:穆穆兮愔愔,忽天虚兮海深。寄遥情以孤往,非所望于知音。豫吾德兮清吾心,生其无事乎?洞庭之野,箕山之阴。游学京师,梦禅居士藏雷霄琴,从其孙恩抑庵假之。其为抑庵题梦禅韬光山第二图句云:停骖且就雷琴鼓,万壑千岩瀑水流。又尝为李寄云侍御题平谷山庄图。戊戌,与李梅生同客山阴,乞授荆、董之法,盖游艺多能如此。
黄梨洲宋元学案,为全谢山校补,王雘轩重加厘订,慈水冯氏刻之。版毁于西人之扰。陈子相为题寿藤图云:学派溯宋元,重订姚江籍。图为辛丑入都寓王文简旧第,属镇海沈某作也。
冯柳东官甬上校官,阅十年,戊戌立书,藏于石经阁,阮文达为题额。庚子舟山之变,四明戒严,以阁中藏书万余卷寄藏天一阁,作诗三十二韵送之。其秋夕园居云:骤雨高梧暑解围,清凉身世未全违。绿苹不碍鱼跳叶,黑蝶晴随虫上衣。棋罢浑忘生死局,梦回己转太平机。园官检点秋田课,尚剩红茄一棱肥。闽人姚怀祥,大挑试用知县,权定海,匝月城陷,偕典史全福投水死。初报
雪桥诗话余集卷第七
四五七
国朝宫史续编 四二四
国家荷天庥, 承佑命, 重熙累洽, 同轨同文, 所谓礼乐百年而后兴, 此其时也。而礼乐之兴,必籍崇儒重道, 以会其条贯。儒与道, 匪文莫阐, 故予搜四库之书, 非徒博右文之名。盖如张子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胥于是乎系。故乃下明昭,勅岳
牧,访名山,搜秘简,并出天禄之旧藏。以及世家之独弆,于是浩如渊海,委若邱山,而总名之曰四库全书。盖以古今数千年,宇宙数万里,其间所有之书虽伙,都不出四库之目也。乃抡大臣俾总司,命翰林使分校,虽督继晷之勤,仍予十年之暇。夫不勤,则玩日愒时,有所不免。而不予之暇,则又恐欲速而或失之疏略,鲁鱼亥豕,因是而生。语有之:"凡事预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衔者,尚存其名。兹以贮书,所为名实适相副。而文华殿居其前,乃岁时经筵讲学所必临,于以枕经葄史,镜己牗民,后世子孙,奉以为家法,则予所以继绳祖考觉世之殷心,化育民物返古之深意,庶在是乎!庶在是乎!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而其详,则见于御园文源阁之记。
屏后,恭悬圣制题诸书诗十二首。分载书籍门。东内室南牀上,面西设宝座。三面仙楼,东仙楼南牀
上,面西设宝座。上层楼明间,中设方式书槅一,南北向各设宝座一。阁内上下,均贮四库全书。
前楹后庑,恭悬圣制题咏诸诗。分载书籍门。
东尽室后庑西壁间,南向恭悬圣制命校永乐大典因成八韵示意诗:
国朝宫史续编 一〇
相关御制诗文。如记述雍和宫门宇殿堂, 附以弘历撰写的《喇嘛说》; 记述中南海勤政殿, 附以顒琰
撰写的《勤政殿记》, 以类相从, 读之引人入胜。
清入关以后, 紫禁城内悉沿前明之旧, 顺治、康熙两朝仅缮饰而居, 很少别有兴筑。至乾隆年
间, 新建、扩建一批宫殿, 土木丹青, 穷极闳丽。从《宫史续编》的记载中可知其大略:
宁寿宫: 乾隆三十七年修建。原拟将坤宁宫所奉之神位、神竿移来, 一如坤宁宫祀神之礼。其后又于宁寿宫后筑养性殿, 制如养心殿, 以为弘历倦勤后寝兴之所。( 见本书卷五十九, 宫殿九, 内廷六)
毓庆宫: 康熙时为皇太子允礽特建。弘历十二岁入居此宫, 十七岁结婚后移居重华宫。定制:皇子六岁入学, 多居于此宫。弘历即位后, 毓庆宫为" 龙潜发迹" 之地, 其他人不能再居住此处,实际上闲置起来。至乾隆六十年九月立顒琰为皇太子, 才重新葺治, 顒琰移居此宫。( 见本书卷六十, 宫殿十, 内廷七)
乾清宫: 嘉庆二年十月失火重建, 三年十月竣工, 复还旧观。( 见本书卷五十四, 宫殿四, 内
廷一)
文渊阁: 在文华殿后, 明时已毁于火, 向仅沿袭虚名。乾隆三十九年重建, 制仿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楼, 贮藏第一份《四库全书》。大臣官员有嗜古勤学者许赴阁观览, 但不许携出室外。《四库全书》告成时, 弘历在此宴修书大臣; 每次御经筵毕, 也在此赐讲官茶。( 见本书卷五十三, 宫殿
国朝宫史续编 七三四
而序之。
韵分书割太无端, 不学从来致浩叹。裒散排全资翰苑, 连珠集腋得神完。覃研喜见仁卿着, 典
覈应同观国看。方朔剏言藴古衍, 绎文永惕作君难。
意林 五卷
御题诗 甲午
集录裁成庾頴川,意林三轴用兹传。漫嫌撮要失备载,尝鼎一脔知味全。○都护安南政不颇,用儒术致政平和。奇书五卷铜柱二,无忝祖为马伏波。○六经万古示纲常,诸子何妨取所长。节度岂徒务占毕,要知制事有良方。○五卷终于物理论,太元经下已亡之。设非天一阁珍弆,片羽安能欣见斯。
太平御览 一千卷
御题诗 甲午
太平谁不喜,求实匪求名。必也励干惕,还当戒满盈。设徒资黼黻,终致诩豊亨。宋帝怀惭
德,三书弭众兵。搜罗虽已富,考证未云精。四库翻其目,五言写我情。
帝王经世图谱 十六卷
御题诗 有序 癸巳
帝王经世之道,具在六经。法戒所垂,取则不远。顾篇籍殽陈,披览非一时可竟。唐仲友乃
参考文献
一、地方志
一、[明]王崇献撰,《正德宣府镇志》,刻本。
二、[明]谢庭桂纂,苏乾续纂《嘉靖隆庆志》,《天一阁明代地方志选刊》本,据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影印,上海古籍书店,1962。
三、[明]孙世芳修,栾尚约辑《嘉靖宣府镇志》。台湾学生书局影印,1969。
四、[明]尹耕着,《两镇三关志》,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
五、[明]王士翘着,《西关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
六、[明]李体严修,张士科纂《万历永宁县志》,明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北京数字方志馆藏。
七、[明]杨时宁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
八、[清]迟日豫修,程光祖纂,袁捷、于嘉祯续补,《康熙延庆州志》,康熙十九年(1680)增刻
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北京府县志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九〇九
去也。
嘉庆四年定太监名数:亲王准用七品首领一名,太监四十名。郡王八品首领一名,太监三十名。贝勒太监二十名。贝子太监十名。入八分公太监八名。一品以上文武大臣准用太监四名。公主额驸准用太监十名。民公准用太监六名。其不入八分公以及三品以下民侯伯,俱不准私用太监。
嘉庆二十一年谕:“向来派亲、郡王等恭祭东陵西陵,该王等谒陵时,俱在隆恩门外月台上行礼。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庆郡王永璘支属切近,嗣后恭谒裕陵,俱着导引官引至隆恩殿后琉璃花门外内廷皇子行礼之处行礼,以示恩礼。其泰陵以上,仍各按亲、郡王班,在隆恩门外行礼,此旨着各该衙门载入则例。”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开《四库全书》馆,征天下遗书,正总裁质郡王永瑢、仪郡王永璇、皇十一子永瑆。乾隆四十七年告成,建文汇阁于扬州、文宗阁于镇江、文澜阁于杭州、文渊阁于大内文华殿之后、文源阁于圆明园、文津阁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文溯阁于盛京,以贮四库全书,俱仿江南范氏天一阁之制,凡脊瓦鸱吻阶级栏楣俱为水纹,所以压胜之意也。
乾隆三十九年开《皇清开国方略》馆,正总裁大学士诚谋英勇公阿桂、梁国治,协办大学
戏之所,前有喷水池,其顶可蓄水,楼中则长形,由西而东,如一工字。老人陆纯元谓堂中水戏最多,大概上下可流转也。今犹可见水漕。远瀛观在海源堂东,南向,石刻最精致,说者谓意大利人造,但未见记载。观其门窗石柱,方圆之准正,刻镂之精美,中国人不能作也。转马台又在远瀛观之东,陆老人谓系清帝骑马由台上下旋转游戏之所。自谐奇趣而下,其中历史皆陆老人云。
福海为全园之中心。其中曰蓬岛瑶台,其东曰雷峰夕照,其西南曰澡身浴德,其西北曰平湖秋月,皆四十景中之最著者也。海北有船坞,海西岸有乾隆题福海诗石刻。乘舟可达蓬岛瑶台殿,七楹。东南度桥曰东岛,西北曰北岛,皆有屋宇,今俱无存矣。海水久涸,芦苇甚多,远望若平原矣。★【按咸丰十年八月,管园大臣(包衣按班之一,专管御园。)文忠毅公丰,即于此投水殉节。文为内务府旗籍,姓董。其子福某,字承斋,以荫生改知府,终身未出仕,盖诚笃人也。其居在南池皇史宬后身表章库,屋宇甚精工,后售与闽人曾毓隽。】
文源阁,在水木明瑟之北稍西,上下各六楹,乾隆三十九年建。与文华殿后之文渊阁,避暑山庄之文津阁,皆以贮四库全书,而构制皆仿浙江范氏天一阁。阁前石为玲峰,今已仆地。上有乾隆御诗,阁东亭为石碣,刻乾隆《御制文源阁记》,诗文备载《日下旧闻考》。忆十三年游其地,有“月台”二字石刻,今已不见,不知何人取去。
汇万总春之庙,在濂溪乐处之南,正殿为蕃育群芳之殿,五楹。殿东北为香远益清楼,西为乐天和,为味真书屋,又西为池水共心月向明。庙东沿山径出为普济桥,今屋宇桥皆毁,仅存其基。是庙为供花神之所,东南两面环水,有路斜出,东南处境颇幽。今全园只花神庙一松尚存,挺然孤
山不尽,为兰溪隐玉。多稼轩西,池南为水精域,西偏为静香屋,为招鹤磴。池后东北为寸碧,西北为引胜,正北为互妙楼。澹泊宁静度河桥而西,为映水兰香【四十景之二十一。】。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又北为知耕织,为濯龙沼,西南为贵织山房,祀蚕神。映水兰香东北为水木明瑟【四十景之二十二。】。其北稍西为文源阁,上下各六楹。【仿四明范氏天一阁制。】阁西为柳浪闻莺【仿西湖十景。】。西北环池带河,为濂溪乐处【四十景之二十三。】。后为云香清胜,东为芰荷深处,折而东北为香雪廊,廊东为云露舒卷楼,为临泉亭,其南为汇万总春之庙【即花神祠。】。正殿为蕃育群芳,东北为香远益清楼,西为乐天和,为味真书屋,又西为池水共心月向明。庙东沿山径出为普济桥。濂溪乐处迤北对河外为稻塍者为多稼如云【四十景之二十四。】。前为芰荷香,东南为湛绿室,东北为鱼跃鸢飞【四十景之二十五。】。四面为门,各五楹。东为畅观轩,西南为铺翠环流楼,南为传妙室,又南出山口为多子亭。其东禾畴弥望,河南北岸仿农居村市者曰北远山村【四十景之二十六。】。北岸石垣西为兰野,后为绘雨精舍,其西南为水村图,又西有楼,前后相属。前为皆春阁,后为稻凉楼。又西为涉趣楼,右为湛虚书屋。东北度桥,折而西为湛虚翠轩,又西为耕云堂,为若帆阁,西南临河为西峰秀色【四十景之二十七。】。河西为小匡庐,东为含韵斋,又东为一堂和气,又东南为自得轩。后垣东为岚镜舫,西为花港观鱼【仿西湖十景】。迤东东、西船坞各二。北为四宜书屋【四十景之二十八。】,安澜园之正宇也。东南为葄经馆,又南为采芳洲,后为飞睇亭,东北为绿帷舫,西南为无边风月之阁,又西为涵秋堂,北为烟月清真楼。楼西南为远秀山房,楼北度曲桥为染霞楼。以上为安澜园十景,皆仿海宁陈氏园者。四宜书屋之
室,较史宬尤为晦闷,则为当日藏书之所,正与史宬制度相合。
按光绪戊戌、己亥间,内阁大库因雨而墙倾。夙昔以幽暗无人过问,至是始见其中尚有藏书。如康节《蠢子》数堆庋充栋。又有《大舆图》一张,无处张挂,其大可知。以此知阮氏之言盖信。若今之文渊阁,乃乾隆中仿四明天一阁所建,非其旧地矣。
明之南内,今已拆尽。按行遗迹,惟普胜、普度二寺似犹是旧殿之仅存者。普度寺殿宇极宏,佛像极奇,皆西天变相。手执戈戟,骑狮象。陈设多宝物,沉香长及丈,雕镂花纹。明成化中,番僧板的达所贡七宝佛座,即仿其规式造五塔寺者。今尚供寺中,完好无恙,乃木雕加漆者。疑《涌幢小品》记所云:南内最后一殿,供佛甚奇古者,或即指此而言。国初,睿忠亲王曾作府邸,吴梅村诗所谓 “十载金縢归掌握,月明车马会南城”者也。今殿极东一间,北墙下番佛五,皆乘狮象。南窗下悬王之甲胄弓矢,甲长七尺馀,黄缎绣龙,鲜好如新。胄径九寸馀,护项亦黄色。刀剑弓矢长于今三之一,弓无弰而一人之力不能开。旁二护卫像,着甲执兵,皆真物,王之二巴图鲁也。殿外作龙尾道,直抵山门,道旁古松林立,清荫甚美。
东安门内,东安桥上有关帝祠,地极狭隘。相传此庙如灾,必出大工,故工部吏胥奉之极虔。
左文襄入都,僦居东安门内。《盾鼻馀渖》自记有石鼓阁,即此。公入军机,锐意欲有为。曾闻一章京云:公虽欲有为,而成例具在,丝毫难于展布。陈奏发行,急于星火,无暇推敲。且有明日拜章而今日甫定稿,了无更正之暇。有所建白,亦多中辍。所以文襄入直未几,即力疏求去,有以也。然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