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镌御制诗。
增御制麦庄桥记 水之有伏脉者其流必长,亦如人之有藴藉者其德业必广。济水三伏三见,黄河亦三伏三见,此其大者矣。如京师之玉泉汇而为西湖,引而为通惠,由是达直沽而放渤海。人但知其源出玉泉山,如志所云巨穴喷沸随地皆泉而已。而不知其会西山诸泉之伏流,蓄极湓涌,至是始见,故其源不竭而流愈长。元史所载通惠河引白浮、瓮山诸泉者,今不可考。以今运河论之,东雉、西勾如俗所称万泉庄其地者,其水皆不可资。所资者惟玉泉一流耳。盖西山、碧云、香山诸寺皆有名泉,其源甚壮,以数十计。然惟曲注于招提精蓝之内,一出山则伏流而不见矣。玉泉地就夷旷,乃腾迸而出,潴为一湖。康熙年间,依金章宗之旧地,建园于山之阳,名曰静明。园之西乳窦淙淙如趵突者为玉泉总脉,其余氿然而泛滥于湖者不可胜数。诗人比之垂虹之瀑,及所云疏龙首而出之者皆妄也。东流而为西湖,则以居京师之西,又明时有西湖景之称,乃假借夫余杭而倡说于珰竖耳。折而南经长春、麦庄二桥,夹岸梵宇颇丽。其大者为广仁、昌运、万寿。万寿之左即为广源闸。于是水有高下之分矣。自闸东南行,经白石、高梁二桥遂至城之西北隅,分为二:一由西直门外绕而南东,又东北以会于大通桥;一由德胜门外绕而东南,又东行以会于大通桥。其自德胜门西分流以入太平桥者为积水潭,为太液池,分
字,既建北京,埋而露其顶。仪门塑十三省城隍,皆立像,左右相对,每岁顺天府官致祭。正统十二年,重建城隍庙成,有英宗御制碑。
考按:所称仪门塑十三省城隍,今考庙中祇列浙江等十二省,而江南省独缺;盖明代以江南省为陪京,故不与各省并。北平府三字亦无。
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自庙,东至刑部街止,亘三里许。其市肆大略与灯市同,第每月以初十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今庙市以每岁五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止,非复每月三日矣。
魏之琇谒都城隍庙诗:祠垣森閟树苍苍,风马云旗俨在堂。共仰威灵圉社稷,谁传姓氏嬗于杨?相传于忠肃、杨忠愍相继为都城隍。四朝庙祀皇情肃,万邑安和帝道昌。屹立丰碑垂圣藻,愿输时雨与时旸。
〇东西二感圣庙在城隍庙南,泥像,今废。
关帝庙在都城隍庙西,有明万历间钟一。又本朝顺治间,庶吉士周渔重建元君殿碑。
右翼炮厂在宣武门内都城隍庙北。
护国关帝庙俗呼鸭子庙,在北闹市口北太平桥,元天历二年建,有明万历间左谕德傅新德碑,又本朝乾隆元年吏部主事傅廷资碑。
镶蓝旗护军统领署在北闹市口北屯绢胡同。
多罗顺承郡王府在锦石坊街乌衣库胡同。
第二自治区第二十九坊 本坊面积约合十二万九千二百七十五方公尺公所设于官房胡同
太平桥 鸭子庙(东段)西至鸭子庙西墙与第三十九坊分界 高华里 王爷佛堂 丁字街 二龙路西巷 口袋胡同 麻豆腐作坊 官房胡同
第二自治区第三十坊 本坊面积约合七万五千一百五十方公尺公所设于石驸马后宅四十号
察院胡同 报子街(西段)东至南沟沿与第二十二坊分界 旧刑部街(西段)东至南沟沿与第二十二坊分界 大沙果胡同 小沙果胡同 西京畿道(东段)西至北闹市口北口以东与第三十七坊分界
第二自治区第三十一坊 本坊面积约合九万九千九百方公尺公所设于石驸马后宅四十号
石驸马大街(西段)东至南沟沿与第三十一坊分界 东太平街 石驸马后宅 文昌胡同
第二自治区第三十二坊 本坊面积约合二十万零三千一百七十五方公尺公所设于天仙庵四号
后王公厂 国会街(西段)东至南沟沿南口与第二十坊分界 南沟沿(南段)北至头发胡同西口与第二十一坊分界 永宁胡同 承恩寺 前王公厂 光彩胡同 石灯庵 杠房胡同 温家街 天仙庵 圆宏寺 智义伯大院 回回营 铜幌子胡同 象来街 水月
大街 西市场西街 天桥商场 西市场南街 先农坛内 福长街 福长街头条 福长街二条 福长街三条 福长街四条 福长街五条 福长街六条 新农里 南纬路 西市场中街 西市场东街一巷 西市场东街二巷 西市场东街三巷 西市场东街四巷 西市场东街 城南商场 先农坛根 先农市场 天农市场 惠元商场 忠和商场 北三益里 文元里 积善里 义和里 信善里 聚星里 东经路 永安路(东段)西至万明路南口与第十七坊分界
第十一自治区第十七坊 本坊面积约合二十九万零九百二十五方公尺公所设于江南城隍庙内
蜡烛芯 高庙 永安路(西段)东至万明路南口与第十六坊分界 集贤里 寿长街 寿长街二条 寿长街三条 永安里 平安里 西经路 同益里 北纬路 禄长街头条 虎坊路 西四圣庙 铜法寺 荫德里 蔚文里 太平桥
第十一自治区第十八坊 本坊面积约合十二万四千二百方公尺公所设于粉房琉璃街路西廉钦会馆
甘石桥 三义庵 湾子村 深州馆 三统碑 苇子地 六把竿子井 北马连道 南马连道
第十四自治区第九坊 本坊面积约合七·六四方里公所设于马官营三十三号
仓盈馆 太平桥 刚乂楼 柳行村 水口子 蝎子门 六里桥 白塔 马官营
第十四自治区第十坊 本坊面积约合一三·五一方里公所设于大井村娘娘庙内
大井村 小井村 岳格庄 碾子坟 刘家口
第十四自治区第十一坊 本坊面积约合一五·四四方里公所设于西局村小前街九十九号
西局村 西局东街 东局村 官地 七里庄 周庄 李庄 于庄 大井南胡同
第十四自治区第十二坊 本坊面积约合一二·一九方里公所设于
西管头前街 西管头后街 东管头前街 东管头后街 东管头南后街
第十五自治区第十三坊 本坊面积约合一四·四一方里公所设于外黄庄二十九号
甘水桥 皇姑坟 六公主坟 小黄庄 枪厂 八大公坟 贤孝牌 五路居 三路居
第十五自治区第十四坊 本坊面积约合一九·八六方里公所设于药王庙村药王庙内
安外小关街 干杨树 小关东街 双旗杆 小营村 白庙村 姜庄 石牌楼 龙道村 药王庙 芍药居 慧忠庵
第十五自治区第十五坊 本坊面积约合一三三·一方里公所设于大屯村五十八号
关庄 太平桥 北湖渠 黄草湾 辛店 六王坟 芦井 大屯 娘娘庙 半壁街 黄庄 大黄庄 祠堂
第十五自治区第十六坊 本坊面积约合一七·四零方里公所设于黄军营常兴寺内
黄军营 西坡子 立水桥 羊坊村 兴隆庄 吉大人坟 禄家坟 仰山村 何家坟 安家坟 勇士营
丁章胡同
大、小麻线胡同
小胡同桥一。《啸亭续录》:顺承郡王府在麻线胡同。谨案:王讳勒克德浑,太祖曾孙颖亲王萨哈璘三子。顺治间授平南大将军,追谥恭惠,世袭。
烙铁胡同
扁担胡同 《啸亭续录》:贝勒杜兰宅在扁担胡同。案今为文公宅。
辘轳耙胡同
井一,桥一。《啸亭续录》:贝子固尔玛珲宅在辘轳耙胡同。谨案:固尔玛珲,显祖曾孙贝勒阿敏次子,以功封,谥温简。固一作顾,又作姑,珲一作洪。
鸭子庙关帝庙俗称鸭子庙,元天历二年建,有明万历间碑,庙前有太平桥。
锦什坊街
正红旗满洲都统署在西,详衙署。普寿寺有敕建额,回人礼拜寺也。案:元于平则门内置金城坊,明因之。今锦什坊街,南接闹市口,北抵平则门,疑即金城坊街之讹。《明一统志》:元世祖庙在金城坊,洪武十年建。案:明代岁以二仲,遣顺天府致祭。嘉靖二十四年,给事中陈棑奏罢之。见明会典及《春明梦余录》。今遗址无考。
鹫峰寺街
俗称卧佛寺街。寺有卧佛,故名。东接旧刑部街,正红旗汉军都统署在北,详衙署。鹫峰寺,唐之淤泥寺也。中有栴檀佛像。康熙四年移奉宏仁寺。其东有圆通庵,明为水云庵,俱详寺观。
永璂高宗十二子,早薨。嘉庆四年追封,以嗣子绵偲袭贝勒,今为岐公第。《析津志》:金城坊在平则门内。《坊巷胡同集》:日中坊四牌十九铺。有永泰寺、广济寺、延寿寺。《明一统志》:有永清右卫。《万历沈志》有广化寺、瑞圣寺、慈恩寺、弥陀寺、佑圣寺、延寿寺、永泰寺、永祥寺、万寿寺、慈善寺、华严寺、弥陀庵、佑圣庵、延寿庵、三官庙、三清庙、天仙庙、三义庙、城隍庙、延福庙、药王庙。案:永泰寺见后;延寿寺详中城,余无考。元吴黼丹墀独对:至元二十九年,始用御史中丞崔彧言,以明年正月营社稷于和义门内少南,以春秋仲月上戊致祀。案:事具元史祭祀志。今西直门,元之和义门也。社稷坛遗址无考。《析津志》:牐河水门在和义门北,金水河水在和义门南。又安济桥在铁平章宅后,高梁河由铁平章桥流入元武池。元宋絅燕石集:安济桥濒危,俗呼舍命桥。案:元大内在今禁城西北。安济桥、铁平章宅,当在西直、阜成二门间。絅有渡安济桥入史局诗,今遗迹不可考矣。铁平章者,《旧闻考》以为特尔格,其赐第在大明宫左,见元史列传。
头条胡同
二条、三条、四条胡同 井各一。
五条胡同
六条、七条胡同 井各一。
大铜井迤东有太平桥。
小井胡同菜园 井一。
板桥头条、二条、三条胡同
菜园六条胡同 菜园 井一。七条胡同 菜园 井一。
二曰中二区,北由地安门西压桥迤西,至西皇城根,东至三海东墙,南沿皇城,至新华门。
三曰内左一区,南[北]自东安门外大街,②经金鱼胡同、东西石槽雅宝胡同,西顺东安门外皇城根至御河桥,折而西,至东长安街,折而南,至户部街,东至城根,南至崇文门东西城根。
四曰内左二区,北由北箭亭至铁狮子胡同,折而南至东四牌楼,转东至朝阳门大街,西至皇城外南北河沿,东至朝阳门迤南城根,南至金鱼胡同、干面胡同、禄米仓大街。
五曰内左三区,北至安定门城墙,西至旧鼓楼大街、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东至北新桥,南至皇城北墙。
六曰内左四区,北至安定门东西城根,西至北新桥、东四牌楼,东至东直门城墙,南至朝阳门大街。
七曰内右一区,北至太平桥,西由丁字街(即西四牌楼)至西单牌楼,东由西安门城根迤南顺皇城折而东,至府右街,南至西长安街。
八曰内右二区,北至阜城[成]门大街,西至阜城[成]门迤南城根,东至丁字
其南为高井胡同,其北曰麻豆腐作坊,原作磨豆腐坊,曰小口袋胡同、小钱胡同。又北曰宽街,又北曰王爷佛堂,其西曰大马蜂,曰马蜂桥(《顺天府志》俗称马粪桥,今亦并入太平桥)。又北曰太平桥,又北即辟才胡同(《顺天府志》作劈柴胡同)。[八]其南有女工厂,有筹边学校,今为女子中学,其东有梯子胡同,其西有贵人
关,原名鬼门关,有铁香炉,有高义拉,今改称高华里,其后有东岔。
注:
[一] 《明英宗实录》:"正统七年十一月,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于宣武门街西"。《彭惠安集》:"国初比部之制,分为十二,[其]云南隶陕西部,永乐间安南内属,置交趾司,析云南、四川之交为贵州,置贵州司。方定都之初,庶[百]务草创,①率皆权寓■事。今城隍庙西惜薪司,俗呼旧刑部是也"。陆启浤《客燕杂记》:"嘉靖间,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辈,俱官西曹,相聚论诗,建白云楼于四川司,中榜诸君诗。李诗警句云:"诸山城上出,落日署中寒"。时人目刑部为外翰林"。明王同轨《耳谈》:"刑部福建司轩曰甘露。贵溪江以潮为郎时,甘露降于轩柏,作记刻碑"。《顺天府志》:"三法司署,国朝移建西长安门外,白云楼、甘露轩久废。《明一统志》谓刑部街在贯城坊,考明代坊名无贯城,疑金之讹也"。
[二] 《畏庐文集·宗室寿富公行状》:"庚子七月二十三日,外兵陷国门,公及二妹与婢咸殊、寿董一一舁置别榻,更结巨缳于门,从容而逝。小屋同时列尸五,敌骑充斥,不可得槥。邻
确"。
[五] 《万历沈志》:"提学察院在按院后"。《顺天府志》:"明按院学院皆久废,其地犹仍旧称。又《万历沈志》有屯马察院,在学院北,其旧址疑当在屯绢胡同,绢盖院之讹也"。
[六] 《明史·功臣世表》:"广宁伯刘荣,永乐十九年七月封,追进侯,其故居当在此"。
[七] 《顺天府志》:"关帝庙俗称鸭子庙,[元]天历二年建,有明万历间碑,庙前有太平桥"。按:桥今已堙。
[八] 《坊巷胡同集》:"金城坊五牌二十二铺。有普照寺、铁佛寺"。《明一统志》:"有济州卫"。《万历沈志》:"有三元庵、地藏庵"。《顺天府志》:"案:铁佛寺在四眼井"。 [九] 《顺天府志》:"卓公第在孟端胡同。圣祖十七子果毅亲王,无嗣,世宗以六子果恭郡王宏瞻继之,卓公其后人也"。按:今袭公名溥闳,宏瞻之五世孙,故今为闳公府。吾友罗君雁
峰购其西偏之花园为宅,树木深邃,颇极清幽。
[十] 《啸亭续录》:"贝子固尔玛珲宅在辘轳把胡同"。《顺天府志》:"固尔玛珲,显祖曾孙贝勒阿敏次子,以功封,谥温简。固一作顾,又作姑,珲一作洪"。
[十一] 《顺天府志》:"武定侯胡同,或作武安侯胡同。《宛平王志》有庆宁寺"。《明史·功臣表》:"武定侯郭英,洪武十七年封,传爵至培民,崇祯甲申城陷死,其居第疑当在此"。《骨董琐记》:"周栎园《书影》云,故老传闻,罗本字贯中,为《水浒传》一百回,各以其妖异语引其首。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书,削其叙语,独存本传。金坛王氏小品中亦云,此书每回前各
[三] 《日下旧闻考》:"西四牌楼宣武街西,额曰双关帝庙,盖两像并祀也,不知何时所建。元泰定间修,庙内有元李用、吴律二碣。又明碑三:一为正统十年侍读学士苗衷撰,一为宏[弘]治②十五年光禄卿张天骏撰,一为嘉靖十九年通政司右参议蔡文魁撰。本朝乾隆三十二[六]年重修。③又龙神祠一,在新街口,雍正七年奉世宗宪皇帝发帑创建。乾隆十八年,奉旨易盖琉璃瓦,三十八年奉敕重修。"《啸亭续录》:"董太保诰赐第新街口。又谦郡王府在羊肉大街。"《顺天府志》:"王讳瓦克达,太祖孙礼烈亲王四子。顺治间,授征西大将军,豫议政,追谥襄,府在五王侯胡同口。"
校勘记:
① 西大市街有坊四:西曰行仁,东曰履义《顺天府志》卷一三云:"西大市街有坊四:东曰行仁,西曰履义"。据改。
② 宏治十五年"宏"当作"弘",明孝宗朱祐樘年号。
① 乾隆三十二年重修《日下旧闻考》卷五二按语云:"本朝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据改。
自缸瓦市、西四牌楼、新街口大街以东,自大酱房胡同而北曰羊皮市。又北即朗贝勒府,其东为礼王府,门在东斜街,今为华北大学。又北曰颁赏胡同。又北为西安门外大街,[一]其南小胡同曰良乡胡同。又北曰太平桥,亦曰马市大街,《顺天府志》称西马市街,[二]其北有西安市场,其间小胡同曰集雅士,原名鸡鸭市。自太平桥而北之南北胡同曰大拐棒胡同,其西小胡同曰小拐棒胡同,曰川堂门,其不通行者曰大
为京师第一。初创时,多奇石,石皆有名,曰隅虎,曰佇鹄,曰鹭羽,曰奋距。今不知所之矣。"《顺天府志》:"月张园有谓在下斜街者,疑未足据。宣园今无考。"按:《顺天府志》此地附近有兴隆街、吉祥胡同、王府夹道、双栅栏、栅栏胡同、四根柏胡
同、前中后毛家湾、箭杆胡同、柳树井、大园胡同诸名,今俱不见。又《日下旧闻考》有狮子府,云朝天宫后向存旧殿三重,土人呼为狮子府,盖元天师府也,今废。但今其名亦不见。又《宸垣识略》云,多罗恭勤贝勒府在南小街钓儿胡同(贝勒讳永佑,清圣祖二十二子)。《啸亭杂录》云,直郡王府在丁家井。今此处左近并无钓儿胡同、丁家井之名,恭勤贝勒府、直郡王府更无遗址。自新街口西达于西直门,曰西直门大街。其中有桥曰横桥,明于此置河漕西坊,今桥已平,漕亦久废。[一]自西直门大街而北,胡同颇为复杂。由新街口北街之西而入之东西胡同,曰头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小三条胡同、苏八宝胡同、时刻亮、油炸果胡同,今改有果胡同。四条胡同、骆驼胡同、六条胡同、烧饼胡同,今改寿瓶胡同。菜园、菜园六条、羊圈、七条胡同、小拐棒、大铜井。《顺天府志》迤西有太平桥、后大坑。自横桥而北曰曹公观,[二]东新开路,陆军大学校在焉。又北曰东校埸,陆军大学校之后曰井儿胡同,曰双栅栏,曰钱桌子胡同,今改潜学胡同。曰棚匠刘胡同,今改棚奖胡同。曰剃头棚胡同,曰羊肉床胡同,今改洋溢滋胡同。曰张秃子胡同,今改长图治胡同。曰槐树胡同,曰小七条,曰贤孝牌,曰松树庵。自
平仓之夹道。稍北即护国寺街之东头。又北曰藕芽胡同,曰棉花胡同,曰麻花胡同,曰前、后罗圈胡同,曰花针胡同,曰斗鸡坑,曰三不老胡同,曰菠萝仓,曰草厂大坑,[一]曰罗儿胡同,曰马神庙。再北即蒋养房胡同之东头。又北曰梅竹胡同,不通行。其间曰铁香炉,曰水车胡同,曰豆腐巷,均为南北胡同。又北曰抄手胡同,今改为钞手胡同。[二]曰府菜园。又北曰高庙,[三]曰普济禅林,曰高庙后身,以达于积水潭。[四]潭之北曰净业寺,[五]其间有小胡同曰猪尾巴胡同,今改为净业寺夹道。潭之中有汇通祠。[六]其北曰太平桥,曰西小关,[七]是为泉流入城之总汇。积水潭之东,德胜门大街以西,曰钱家胡同,曰马家大坑,曰水章胡同,曰铜局胡同,曰井儿胡同,今改为景尔胡同,以达于德胜门城根。
注:
[一] 《坊巷胡同集》:7"朝天宫有西城草厂"。《[日下]旧闻考》:"今蒋养房胡同有隙地,犹有是名,或即其遗址。"
[二] 《顺天府志》:"金刚寺在钞手胡同,又名般若庵。兴德寺,今改名兴隆寺。"《宛平王志》云:"寺在德胜桥湾"。《燕都游览志》:"金刚寺在兴德寺东,有石勒金刚经。前小阁,后静室,纸窗棐几,殊有幽趣。后乃改创大殿高阁,左、右翼楼数十楹,往昔清凉幽趣之致,尽
西曰太平巷,有清泉庵,其南有高庙,有地藏庵。又南有五圣庵。再南有永安桥、太平桥,中间南北新辟之大路,折而东行,直达于万明路者曰虎坊路。其西曰下洼子,亦曰南下洼,[二]曰胶房,有东岳庙、城隍庙、[三]三圣庵。再西有铜法寺。又西曰粉房琉璃街,[四]其北横胡同曰崇兴寺胡同。[五]又西曰潘家河沿,[六]北头横胡同曰北堂子胡同。再西北即果子巷,南即贾家胡同。
注:
[一] 《顺天府志》:"阡儿胡同,阡或作拴。"
[二] 《顺天府志》:"南下洼亦称窑洼。有东岳庙、都城隍庙。岁清明、中元、十月朔,都人祭赛,有庙市。自左安门迤西至右安门,亘十余里,其旷地皆下洼也。蔬圃外多荒塚。康熙五十九年曾禁城内丛葬,乾隆后乃渐弛,见《会典事例》。"徐乾学《憺园集·邀陈说岩太常同姜、朱二翰林虎坊别墅宴集诗》:"市南虎坊园,幽居带林薄。雅堪延野色,凭眺有菌阁。极望郊坛树,微风韵遥铎。"《顺天府志》:"案:《曝书亭集》亦有《徐尚书载酒虎坊南园联句诗》。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岁也。考说岩于二十六年由户部尚书转吏部,平生未历官卿寺,太常系太宰之讹。至姜澹[湛]园以诸生入直史馆,①食七品俸,故联句诗称著作。阅九年丁丑科,始举一甲进士,改官翰林,是时不应与竹垞同称翰林。《憺园集》或后人标录之疏也。其地当近下洼,今无考。"
雪桥诗话七八
翁、钝翁三家。子衡,字禹吹,亦能诗。渔灯云:月落空江露气浮,芦花深处宿渔舟。寒灯映水繁星乱,夜半潮回带影流。
后懊鸟类杜宇,鄢陵以西多有之。汪钝翁寄弟搢九一绝云:梁公祠畔草萋萋,王霸池边日又西。后懊不知行客恨,隔花犹学子规啼。搢九时游中州也。搢九名珪,以博雅自许,不多作诗。说铃录其绝句云:汝水东流马向西,仙云峰畔蹑云梯。丹泉汲罢枫林晚,乱听深山后懊啼。
麟阁参政诗,多从征纪行之作。其闺情云:柳色青青淡写烟,闷来无力戏秋千。徘徊独立红亭下,林外声声叫杜鹃。 云收风静戏池鱼,闲步空庭出绮疏。不分游鳞故相对,双来双去绕芙蕖。亦复极有风致。王文简言:满洲文学之开,实自公始。先世居长白山鄂莫和索络之地,递传至其曾祖瓜喇,始迁辉发。祖代萨布禄,又迁叶赫南,地名张尼和乐居焉。幼善骑射,稍长,即嗜经史,崇德戊寅,拔一等秀才,赐布帛。太宗不时召见,讲译经史。辛巳,初设制科,应举居第一,赐顶带,入内院,校译会典。世祖入关,与扈从,授秘书院侍读,奉命编纂两朝实录,译通鉴及诗、礼二经。卒于顺治十八年,葬卢沟桥西之太平桥。张文贞称其有文武大略。尝从豫亲王追击李自成于关中,平江南两浙;从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征闽,说降郑芝龙;从郑亲王征川湖辰沅九溪十二土司,暨生苗猺獠,先后受抚;从安亲王出塞,征喀尔喀部落;复从郑亲王世子进讨闽海、多罗信郡王取云贵。通兵家言,以经术赞军务,驰驱兵间者十余年,行间飞书草檄,以及笺表露布,皆磨盾立办。集中人日诗所谓:尊前彩胜烟尘外,梦里乡园羽檄中。其感时物纪风土者,常在万里之外。读其
落帽纱。”益都入朝,出此诗示徐立斋相国曰:“终当让此公。”
严绳孙柳枝词:“丹禁城南小苑开,万株新柳拂烟栽。相公论道归常晚,能踏沙堤几度来。”“问讯平泉金缕枝,陌头飞絮可同时。移根独近金茎露,不向春风管别离。”“软红冲过六街尘,剪绿搓黄别作春。糁径会怜花似雪,不能更要扫门人。”“雨滋烟敛绿成行,小小红亭曲曲塘。应待相公修禊饮,拂开萍叶送流觞。”“熏风躤柳遍春城,可似章台走马情。共指平津开阁地,莫教错认亚夫营。”“柳浪萍池自不扃,黄鹂啼处绿冥冥。长安冠盖浑无暇,几个双柑树底听。”“踏青挑菜却来无,谱出清明士女图。最想攀条人散后,一庭凉月夜啼乌。”“太平桥畔最毵毵,早许游人蜡屐探。但傍上林眠起稳,不妨摇落有江潭。”“年年三月斗芳菲,雨露常沾在紫微。不管淄川千万树,尽舒青眼望公归。”
胡南苕次韵诗:“春入平泉万绿分,清晖水木映斜曛。柳湖夜漾千林月,松岛晴归众壑云。虹影双垂穿树见,莺簧百啭隔溪闻。丹台翠壁留题遍,休暇东山此乐群。”
康熙中,冯氏将堂归石文桂,壁上尽刊其诰身,供长生禄位,改寺曰拈花。鲍西冈鉁诗云:“野云旧迹已消沉,故相遗墟尚可寻。曲水当年修禊事,荒池今日照禅心。空传骤雨新荷调,剩有山禽楚雀音。怪底春阴偏酿雪,手寒无那强凭襟。”“息壤长留并冶源,风流谁复更争墩。桥横中岛春冰浅,树绕斜冈蔓草昏。一自镜湖归贺监,长教祖帐说青门。城南韦杜今无几,水石平泉幸仅存。”又即景诗:“丛薄莽无际,秋声宁在城。苇间闻钓乐,林却见山行。漠漠渚花淡,萧萧沙鸟清。岘亭何处是?吴语一关情。”汤西厓诗:“桥坏谁装新雁齿,水枯已断旧鱼梁。”尤感慨系之矣。
大学北京铁道管理学院。
又西为堂子胡同,有法学分院,又为北平大学办公处。又西转南为石虎胡同,旧有裘日修赐第在路北,裘之先为吴三桂宅,今为蒙藏学校,武功卫。自李阁老以北为太仆寺街,衍圣公府在焉。西接伞子胡同,今改称槐里胡同。南为西单商场。太仆寺以北转西,为背阴胡同,有张文襄祠,门榜曰“楚学精庐”。直北为皇城根,顺皇城根而西为灵境宫,明之灵济宫。内有井儿胡同。西为东斜街。东口口内,旧有礼亲王府,今为华北学院。
华北学院略史:
民国十年间,蔡元培鉴于当时国立大学往往感受政潮影响及制度拘束,不能推行最新式教育和理想的育才方法,乃集合在平各流建立华北大学,蔡自任校长,定校址于西安门大街。十四年迁顺城街。十六年因校舍仍感不敷,乃迁入现址,故礼亲王府旧址也。
东即东安门外南皇城根。北为大、小酱房胡同,缸瓦市。再北抵东安门外大街。
入宣武门而北,为宣内大街。北为甘石桥、缸瓦市大街。路东有沙锅居,相传清初即有之,日以一豚饷客,不涉他味,日晌午则闭市矣。
郑孝极诗:
花猪肥美谢珍羞,风尚原来自满洲。但使微臣知卜画,未须肉食诮无谋。
西曰宣内西城根。东曰象坊桥,旧日参众两院在焉,今为北平大学法商学院。
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略史:
法商学院,前清为进士馆,旋改法政学堂,校址均在太仆寺街。民国元年,合并法政、法律、财政三校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邵章、周兆沅、饶孟任、吴家驹继续任校长。十二年,改组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江庸为校长。十四年,拨参政两院旧址为校舍,原址设预科。十五年,解散中俄大学,收编该校学生为俄文法政系。十七年,北平大学成立,改为法学院,谢瀛洲、白鹏飞继续任院长,设法律、政治、经济三系。二十三年合并商学院,改组为法商学院。
众院西为大明濠,自宣武门外入水关,南北直贯阜城门大街,以达于西直门大街,今已平为马路,曰沟沿大街。象房之南为抄手胡同,小市昔颇繁盛。北为头发胡同,涭水河,石驸马大街。熊希龄居此,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此。自沟沿大街以西,象房桥以北,为象来街。又北为前王公厂,又北为永宁胡同,为后王公厂。又北为东太平街,又北即石驸马大街之西头。西南直达之大街,曰南闹市口。宣武门西城根之西,与象房桥相接者,为国会街,西为槐抱椿树庵,前、后老莱街。再北为西太平街。再北为鲍家街。其西为太平湖,旧醇亲王府,祠堂在焉,今为民国学院租用。(详《名迹略》。)
自石驸马大街以北、沟沿大街以东,为教育部街,今改市党部街。其西转弯处,曰参政胡同,王揖唐参政时之旧名。东为东铁匠胡同,察院胡同。自鲍家街以西,曰宗帽头、二、三、四条胡同,《顺天府志》作粽帽。北为丘祖胡同。自鲍家街以北,曰前百户庙,后百户庙,西铁匠胡同。报子街以北,为旧刑部街,白庙胡同,旧宝竹坡侍郎故宅在此,舍饭寺、皮库胡同、大木仓、郑王府在焉,今为中国大学,大门在二龙路。
中国学院略史:
中国学院创办于民国元年冬季,租前门内愿学堂为校址,初名国民大学,宋教仁、黄兴继续任校长。四年,与吴淞中国公学合并,称中国公学大学部。五年,改名中国大学。十年,校长姚憾辞职,王正廷继任。十一年,设募集基金委员会。十四年,购得郑王府为新校址。十八年,呈准国民政府,按月补助万元,王校长更向中比庚款委员会及各方募款,以为扩充校舍建图书馆之用。
又北为辟才胡同。自是而西之东西胡同,曰磨盘院,曰京畿道。又北为二龙坑,今为二龙路。又西为北闹市口。北为王爷佛堂。又北曰太平桥。有贵人关,旧名鬼门关。有高义拉,今改称高义里。自辟才胡同以北,为红庙。其斜出者为西斜街,体育研究社在焉。
北平体育研究略史:
社址在西单牌楼北,西斜街五号。于民国元年成立,其教授国术,分徒手、器械两种。于社外附设体育学校及体育讲习所。出版部有《体育丛刊》《体育季刊》。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