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龙兴寺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龙兴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为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开国皇帝敕建,是明朝皇家寺庙。
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被评为国家AAA级风景区。
书名:春明梦余录(中) 页码:459

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盖王基立而后根本定,方位设而后等级明,国野分而后疆理正,官职举而后纲目张。凡以为民立极也。昔人有言曰:京都为四方之极,犹紫宸为周天之极。然京都固为四方之极,而帝王又以建惟皇之极也。

中丞朱鉴兴造吉凶疏:臣闻阴阳家者流有云: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国都为天下之根本,而皇城又国都之正宫,凡有兴作,不可不慎。今以外局四势论之,龙弱虎强,山无四顾,喜得有

水,亦嫌反跳。术者皆曰:帝星所临,固不必论。且以内局四势论之,往日[以]北平布政司为

正宫,故以晨昏钟鼓在前;今以奉天殿为正宫,晨昏钟鼓不宜在后。缘左为青龙,右为白虎,

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左为阳,右为阴。青龙宜动,白虎、朱雀、玄武宜静。自永乐、宣德以

来,各衙门在[东],青龙头旺,庆寿寺衰微,浮图破坏,故不为灾,住居安稳,国家无事。近年

以来,却将白虎头上庆寿寺重新修盖,朝暮焚香,钟鼓齐鸣,又将二浮图鼎新修理。虎嫌生角,龙怕无睛。且闻庆寿寺金人所造,革之可也,何为重修?二浮图金人所剏,除之可也,奚为复建?加以西山一带新造寺宇数多,本欲求福,殊不知反助其为虐耳。以致江南草寇生发,塞北烟燧不宁,皆因白虎头兴旺之所致也。虽有关于天数,亦必本于人事。阴阳之术不可尽信,地理之书亦不可不信。细民之家,尚欲趋吉,皇城之内,可不避凶?如蒙俞允,乞敕在廷文武大臣计议,先将庆寿寺庐其居,移其人,杜其门,弛其钟鼓,去其二浮图。候边境宁息无事之日,将寺移去东边旧工部地方起造,改为龙兴寺,可建二浮图,任其鸣钟鼓以耸青龙头。仍将顺天府钟鼓楼移来东台基厂之内起盖,晨昏扣撞,以敌白虎臂。又将顺天府移来旧都察

卷之四十六 九六五

书名:春明梦余录(下) 页码:256

春明梦余录 一二六八

春明梦余录卷之六十六

寺 庙

晋像观音寺 天福中,僧道翊所造。后汉乾祐中,僧从勋以佛舍利亲安大士顶。兀术入临安,宋高宗逊于海,遂与玉帛图籍俱航而北。僧志完率徒以从,至燕都城西五里玉河乡,建寺居之。天顺壬午,及成化丁酉,俱重脩。

晋嘉福寺 唐改龙泉寺,即今潭柘寺也。寺两鸱尾自潭中涌出,奇伟之甚。昔谓有柘千万章,今亡矣。僧新种者,存其名耳。燕谚谓: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

后魏尉使君寺 建于元象元年戊午,幽州刺史尉苌命造,后改为智泉寺。武则天时改

为大云寺。开元中改为龙兴寺。在悯忠寺前,隋造塔藏舍利处。

隋舍利塔 建于仁寿二年壬戌正月初。文帝为太子时,有梵僧以释迦佛舍利遗之,至登极,勅天下大州建舍利塔。时幽州节制窦抗造五层木塔,扃舍利于其下。至唐文宗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358

东宅四水,西都八川。天应景福,亿万斯年。神祇肸蠁而丕佑,风化洋溢而昭宣。凝心姑射,既迈黄轩之理;端思真境,高抚洪崖之肩。迥出三界,超居四禅。我御史大夫忠而孝,悊而贤,裨我唐祚,崇斯福田。昔在棘城,结愿已修于宝塔;属兹板荡,除恶务静于幽燕。开拓郡县,驰突戈鋋。咸荷威力,扫逆靖边。树兹幢相,游刃忘筌。割净赀以檀舍,施珍俸于慈缘。爰居爰处,载询载度。薙金界于祇园,择伽蓝之胜托。征郢匠,稽朴斵。具钩绳,备丹雘。才生明而畚■攸萃,月贞■而陶瓬斯作。暨峻砌而崛起堂皇,聚桢干而上干寥廓。尔其庀徒有节,力工维时。隐金槌以雷动,走瓴甋以星驰。椓之登登,斗拱磊落以扶卫;筑之阁阁,甃甓龢罗而缉熙。骈密石以疏趾,齐玉珰以镇陲。斑闲布白,九隅八维。风伯雨师,扣灵坛而请命;雷公电女,拥仙座以忘疲。熠如聚雁,赫若奔螭。岌嶪天假,仿像神资。千龛栉比以攒构,万塔陵兢而护持。观其扪重■披藻井。鸿蒙异状,■咤灵影。霞驳云蔚,阳舒阴静。游三界而须臾,视一劫而俄顷。示大方便,开大法境。闻偈而刀轮折锋,承风而火穽收猛。嶷若蜃楼之孤秀,皎类扶桑之映迥。莲花吐日,攒太华之三峰;香炉抱云,矗庐岩之一顶。若乃八部经行,万方委辂。离火宅,启栰喻。鱼贯争上,雁行齐赴。隮穹崇,陟回互。嗜真如者抟级,聚武而局行;慕释猷者阽虚,悉倅而徐步。攀棼橑以失视,援井干以增惧。龙象翕赫,扶欂栌而蓄威;鬼神睢盱,扪赪壁以舍怒。将以经启万祀,永代作固。置呪于梵刹之中,释网于毗耶之路。启招提之胜果,祛樊笼之缁蠹。行善者技痒而争趋,为恶者震栗而忧怖。逗塔影者洽背而魂悚,闻铃音者叩顶而心注。是用敬我天威,保我唐祚。彼幢相之邀福,荷无疆之率裕也。客有扣虚幕府,忝掾神州。愧三语之默对,归八解之禅流。岿然宝塔,永赞鸿猷。护鹅珠以守戒,持鸽珍以精修。刻字金版,垂芳朔幽。云行雨施,自公乃侯。永锡难老,厥德允修。恭察视之严命,敢不拜扬王休。范阳府功曹参军兼节度掌书记张不矜撰,承奉郎守经略军胄曹参军苏灵芝书。至德二载十一月十五日建。

原采师伦书重藏舍利记 舍利本大隋仁寿四年甲子岁幽州刺史陈国公窦抗于智泉寺创木浮图五级,安舍利于其下,即子城东门东百余步大衢之北面也。原寺后魏元象元年戊午岁幽州刺史尉苌命造,遂号尉使君寺,后改为智泉寺。至大唐则天时改为大云寺,开元中又改为龙兴寺。太和甲寅岁八月二十日夜,忽风雨暴至,灾火延寺,浮图灵庙,飒为烟烬。洎会昌乙丑岁,大法沦坠,佛寺废毁,时节制司空清河张公准勅于封管八州内寺留一所,僧限十人。越明年,有制再崇释教,僧添二十,置胜果寺,度尼三十人。秋八月二十一日,因板筑,于废寺火烧浮图下得石函宝瓶舍利六粒,及异香玉环银扣等物。伏遇司空固护释门,殷诚修敬,仍送悯忠寺供养,俾士庶瞻礼。至九月二十八日藏之多宝塔下。会昌六年九月。

〔朱彝尊原按〕是碑建自唐会昌六年,文称舍利旧藏智泉寺,寺经始于元魏幽州刺史尉苌命,故又号尉使君寺。按北史,苌命,苌作长。其曰节制司空清河张公,则仲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363

原胡文友挽谢叠山诗 戎马庚申后,朝廷喜惧秋。诸公争颂莽,一士独伤周。场屋言终弃,风尘恨未休。兴亡天数在,我欲咎人谋。偿金成往事,投老复临戎。奉使危城里,提兵小邑中。报韩如有托,兴汉岂无功。不用论成败,英雄见自同。仗剑辞陵母,关山十载余。深怀应有待,天意竟何如。张俭终亡命,虞卿但著书。茫茫六合内,何处着吾庐。从容仍慷慨,万世史臣书。猥士心先阻,仁贤气自舒。何人分葬地,有客护丧车。应共文丞相,骑龙入太虚。同上

增赵简边挽谢枋得诗 西山东海莫容身,芒履萧萧万里行。去住更无宽岁月,死生惟有一君亲。丹心故国江云冷,白骨他乡塞草青。不是回头春已暮,至今犹说似痴人。叠山诗集附刻

补京师二月淘沟,秽气触人,南城烂面胡同尤甚,深广各二丈,开时不通车马。此地在悯忠寺东,唐碑称寺在燕城东南隅,疑为幽州节度使城之故濠也。寄园寄所寄录

〔臣等谨按〕烂面胡同在宣南坊,所称唐碑,即悯忠寺条下所载景福元年重藏舍利碑也。唐幽州节度使城,其址半在今外城之西,则城濠故址或当在此耳。

原尉使君寺,北魏元象元年幽州刺史尉长命造,后改为智泉寺,则天后时改为大云寺,开元中改龙兴寺。在悯忠寺前,隋造塔藏舍利处。春明梦余录

原尉长命,太安狄那人,参预齐神武起兵,破尔朱氏于韩陵,拜安南将军,以幽州刺史督安平二州。虽多聚敛,然以恩抚人,少得安集。北史

原泰定四年正月,皇子云丹藏布受佛戒于智泉寺。元史泰定帝纪 按:云丹,唐古特语才也,藏布义见前,旧作允丹藏卜。今译改。

增大延寿寺在旧城悯忠阁之东。起自东魏元象幽州刺史尉长命为大云,后为智泉,毁于后周,隋复之,刺史窦抗建浮图五层,改名普觉,唐为龙兴,灾于太和,又灾于大中。节度使张信伸奏立精舍,并东西浮图曰殊胜,曰永昌,赐寺额曰延寿。至辽保宁中,建

书名:日下旧闻考(八) 页码:13

  原龙庆仓在密云县。(四镇三关志)

  原密云中卫领左右中前四千户所,与县同城而居。(昌平山水记)

  〔臣等谨按〕密云中卫署今废。

  原卫在县治东,洪武四年建。(明一统志)

  原密云有太古墓,围十余里,高与山等。昔人欲发之,将及墓门,有群蜂飞出螫人,遂不敢入。相传以为辽太后所葬。(燕山丛录)

  原龙兴寺在县治北,唐建,太安中重修。(明一统志)

  原龙兴寺,元大德丁酉重修,明成化十七年、嘉靖元年又修,俗名锥塔寺。(密云县志)

  原祐国寺在县南十里,至元八年建。(同上)

  原香岩寺在县东二十五里,元至正年建,内有鸭脚子一株,俗名白果寺。(同上)

  原冶山上寺、冶山下寺,辽重熙八年建。(同上)

  原崇福寺在县东北十里栗园庄,元至正年建,明嘉靖年重修。(同上)

  原大安寺在县东北五十里,旧名白猿院。北齐天保五年建,金承安四年重修。(同上)

  原三教寺在青铜山下,又有卧佛寺,唐建,明嘉靖中重修。(同上)

  原县故有大悲庵,嘉靖戊子,御史王大用为赤肚子展居室,改题曰栖真院,大学士夏言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233

记,金大定间礼部题名记诸碑,皆足以资考证。

元张翥登悯忠阁诗:百级危梯遡碧空,凭阑浩浩纳长风。金银宫阙诸天上,锦绣山川一气中。事往前朝僧自老,魂来沧海鬼犹雄。只怜春色城南苑,寂寞余花落旧红。

王士祯九日独游悯忠寺诗:闲居爱重九,独往果幽寻。初地凭高阁,诸天落梵音。雁王投极浦,鹿女蹋空林。玉辇经行地,青松驰道深。

魏之琇游悯忠寺诗:琳宫深邃柏苍苍,忏佛台因古国殇。妙法有源逢圣世,孤忠堪悯惜唐皇。老僧戒约温而厉,寺系律门。游客诗情慨以慷。莫向残碑说安史,景山鼙鼓更凄凉。

宋谢枋得被魏天佑强赴燕京,问谢太后攒所及瀛国公所在,再拜恸哭。已而卧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党不汝若哉!不食而死。明景泰中谥曰文节。

明袁继咸燕都吊谢叠山诗:北风尘起征车促,南火伤心不再嘘。三败犹还仲母在,两旬忍饿汉臣如。归降当日原无表,却聘留今只有书。天使先生沈卜市,建阳桥亦首阳居。

明御史赵譔祠在悯忠寺西,崇祯甲申殉难,墓在祠后。乾隆间谥忠愍。

〇尉使君寺,北魏元象元年,幽州刺史尉长命造,后改为智泉寺,唐则天时改为大云寺,开元中改龙兴寺,在悯忠寺前,隋造塔藏舍利处。

考按:元一统志:唐大中时,节度使张信伸奏立精舍并东西浮图,曰殊胜,曰永昌,赐额延寿。辽保宁中,建殿九间,穷极伟丽。金海陵天德三年为宫。世宗大定二十一年,命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628

乱斫,在白帽胡同死。"《啸亭杂录》:"赵忠愍譔,崇祯时巡视南城,为流贼害于白帽胡同。时党人气盛,公以边远士未及攀跻清流,故南中祭享及本朝赐谥皆未之及。乾隆初,同乡侍御傅某为之表白,始补谥忠愍,立专祠祀之。今为云南会馆。"《藤阴杂记》:"悯忠寺旁,明末侍御赵譔殉节葬此。乾隆二年,侍御傅为詝奏请赐谥,建景忠庵。"《顺天府志》:"案:《甲申传信录》载忠愍事,与《天问阁集》略同。"日人那波利贞氏《辽金南京燕京故城疆域考》:"白帽胡同之南侧,与法源寺相对之大悲院,即唐代之智泉寺。唐之悯忠寺与智泉寺,即今之法源寺与大悲院位置之地点,据《重藏舍利记》铭文中所云,大燕城内东南隅有悯忠寺,门临康衢之语,当在唐代幽州镇城内之东南隅,同时在子城东门外百余步。"

校勘记:

① 予与施侍读愚山同过宏衍庵看海棠"施侍读"应作"施侍讲"。据《顺天府志》卷一四引《居易録》改

② 梅花诗体擅江东《藤阴杂记》卷八纪太仆诗原作:"梅家诗体擅江东"。据改。

③ 其僧廊壁间嵌有唐至德二载唐不矜宝塔颂,苏灵芝书。景福元年沙门尚叙重藏舍利院记"唐不矜"应作"张不矜","沙门尚叙"为《顺天府志》卷一六所记,而《日下旧闻考》卷六〇引《景福重藏舍利记》则云:"沙门南叙述"。录此供参改。

④ 隋仁寿二年,幽州节制窦杭所造《日下旧闻考》卷六〇引《春明梦余录》原作:"隋仁寿二年正月,幽州节制窦抗所造"。

⑤ 隆兴寺《日下旧闻考》卷六〇引《采师伦书重藏舍利记》载:"......开元中又改为龙兴寺"

⑥ 迎旃坛端像到燕京《京师坊巷志稿》卷下"西砖儿胡同"条引《归田类稿》:"迎旃檀瑞像到燕京,奉安于悯忠寺"。据改

书名:燕史 下册 页码:337

贾乐卿、侯仙钦将兵三万攻曜〔一〕,至襄城,其假子十人从之。曾等密谋还军袭希烈,奉真卿为节度使,玢、憺、清为内应〔二〕,事泄,为假子所知,以告。遣李克诚别将骡军三千人袭曾等,杀之,收其兵,并杀玢、憺及其党秀琳等。始,清与曾等约,事泄毋相引,故独得免。清恐终及,请诣幽州乞师〔三〕,至襄邑,逃奔宣武节度使刘洽。曾等之变,希烈闭壁数日,其党寇尉氏、郑州者闻之,亦遁归。乃上表归咎于曾等,引兵还蔡州,外示悔过从顺,实待幽州等援也。帝不赦,诏斩希烈者,四品以上得其官,五品以下户四百,民赐复三年。为希烈杀者,各赠官遣祭。甲午,诏赠曾太尉,玢司徒〔四〕,憺工部尚书,从贲、秀琳尚书左右仆射〔五〕,兴朝等皆秩尚书,遣尚书萧昕致祭境上,命勉、曜访其家子孙,恤之。希烈乃置真卿于龙兴寺,使甲士十人守馆舍,掘方丈坎于庭下,坑之。真卿怡然,见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事邪!"希烈乃

〔一〕「钦」,底本作「饮」,今据福建本、《新唐书·忠义传下·周曾传》改。

  〔二〕「玢」,底本作「份」,今据《旧唐书·李希烈传》、《新唐书·忠义传下·周曾传》、《通鉴》卷二二八改;以下径改。不注。

〔三〕「乞」,底本作「迄」,今据福建本、北大本、《新唐书·忠义传下·周曾传》、《通鉴》卷二二八改。

〔四〕「玢」,底本作「珍」,今据《旧唐书·李希烈传》、《新唐书·忠义传下·周曾传》改。

〔五〕「从」,底本脱,今据《旧唐书·李希烈传》、《新唐书·逆臣传中·李希烈传》及上文补。

书名:知寒轩谈荟 页码:85

理,虎嫌生角,龙怕无睛。且庆寿寺金人所造,革之可也,奚为重修?二浮图胡人所创,除之可也,何为复建?加以西山一带新造寺宇数多,反助其虐,以致江南草寇生发,塞北犬戎冲突,皆白虎头旺所致。乞饬廷臣先将庆寿寺庐其居,弛其钟鼓,去二浮图。果欲事佛,将寺移去东边旧工部地方,改为龙兴寺,可建二浮图,任鸣钟鼓,以耸青龙头;仍将顺天府钟鼓楼移来东台基厂之内起盖,晨昏扣钟,以敌白虎臂;又将顺天府移来旧都察院,将大兴、宛平并三儒学移来旧吏户礼三部地方开设,以配三法司。务使青龙动而且兴,白虎静而且安。其玄武门迤北顺天府地方,取直盖作库藏,以收天下黄册图籍,用压玄武之地;再于城东南巽地角,起盖功臣庙,可助外局之龙,庶四势动静相宜,八方气候相应,国安民泰,天下太平矣。”按庆寿寺创于金章宗时,俗称双塔寺;正统十三年二月,太监王振重修,易名大兴隆寺,壮丽甲京师,延崇国寺僧主之,帝亲传法,称弟子,公侯以下趋走如行童。其兴工也,役军民万馀人,糜帑数十万,时有太学生姚显疏言:“王振竭民膏血,修大兴隆寺,车驾不时临幸,请自今凡内臣修盖寺院,悉行拆毁,以备仓廒之用。”上不纳。简斋是疏,发于寺工初完之际,殆犹姚显之意,而托词京师风水,以效其谲谏。疏虽上,而塔寺不改,衙署如故,则仍内臣沮之也。观所言虎嫌生角,龙怕无睛,加以西山新造寺宇数多,反助其虐,言外固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