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清凉寺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清凉寺位于八大处公园内,证果寺以东,占地面积百亩许。清凉寺早已被毁,其旧址21世纪初是八大处苗圃的所在地。
清凉寺的前身是卢师寺。大典本《顺天府志》引《元一统志》曰:“尸陀林卢禅师寺碑有云,禅师姓卢,隋末唐初巡行沙门也。变化非常,容心罕测。或坐桑干水上泛泛而游,或陟林峦霭中往往而见。冥搜西山得此形胜,乃剪荆棘开道场。安禄山为范阳节度时,有真应寺律师惠颙,袭卢遗迹,敷演宝藏,传续慈灯。预立石室,次于卢坟。
清凉寺,碑文乃范阳节度掌书记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张纳撰,大唐天宝八载十月十五日建寺。西有龙潭,灵物在焉祈祷之地。”该段文字说明,隋末唐初,卢师创建了“卢师寺”。卢师圆寂以后,安葬在卢师山。唐朝天宝八年(749年),惠颙重修了卢师寺。
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卢师寺,改称“大天源延圣寺”。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修该寺,改称“清凉寺”,沿用至今。
书名:宛署杂记 页码:244

  

  普宁寺,在庞家庄,正统三年、隆庆五年重修。清凉寺,在院南村,元天庆年建,正德四年民人马忠等重修。编修孙清记。元通寺,在南庄村,万历十五年村民重修。观音禅寺,在梁家务,古废刹。永乐元年尼僧德进重建,弘治元年沙门德庆记。观音寺,在西黄垡村,正统年驸马崔敬中重修,陈维宗记。圆通寺,在赵村,今废。以上离城约八十里。

  圣德寺,在流右庄。开华寺在贺北店,天庆年重修,至隆庆六年乡民陈万仓建,吏部尚书李春芳记。以上离城约九十里。

  毗卢寺、圆觉寺,俱在黄各庄,唐朝建。栖隐寺,在仰山,金时创。宣德年僧智广有道行,钦赐住持。正统年太监王振、天顺年太监吴琪等重建。翰林学士刘定之记。祥庆寺,在大新庄,景泰四年重修。招提寺,在宋各庄。灵言寺,在里河村,今废。兴教寺,在河南村,辽天庆年修,嘉靖二十六年重修。隆庆寺,在梨园村,永乐初年建,嘉靖四年乡民王普教等重修,奉议大夫顾经记。观音寺,在梁各庄。地藏寺,在里河村,嘉靖三十年村民王增等修。云岩寺,在张公垡,万历元年乡民建。古刹龙华寺,在吴家庄。妙亨寺,在西胡林村,古刹。宣德年僧人泽潭重建,天顺元年赐今名。有《泽潭记》。隆兴寺,在求贤村,先朝天庆年建,永乐五年重修,嘉靖八年重建。工部郎中陈详记。以上离城约一百里。

  永太寺,在朱家务,今废。崇圣寺,在太子务村,元大德十一年创,宣德年僧恩席重建。学士赵昂记。法云寺,在黄家岭。龙华寺,在榆垡村。以上离城约一百十里。

  元觉寺,在小新庄村。龙岩寺,在王平村,元元统二年建,沙门幸道记。寺今废。有松一,亭亭如盖,相传为辽金所植。白瀑寺,在雁翅社,金时僧人圆正建,皇统六年沙门希辩记。以上离城约一百二十里。

  柏山寺,在三岔粤,唐朝建。永乐年耆民同杨建。成化年僧智觉各重修。礼部郎中王琦记。紫荆寺,在田家庄。相传隋田真、田广、田庆兄弟三人分居,议分紫荆,一夕枯死,兄弟感悟,复合,荆亦复荣,即此地也。弥勒寺,在西斋堂村。胜泉寺,在朱窝村,宣德四年僧妙德建,正德十三年僧道真等修,了空撰。清泰寺,在横岭村。圣母观音寺,在东斋堂村,古刹废址。正德十四年重建,通政司参政顾经记。团山寺,在桑峪社村,宋景定时建,旧名团山禅林。正统九年、万历十二年重修,沙门南浦记。龙王观音寺,先朝至正中建,旧名龙王庙。成化年村民于仲全等重建,嘉靖三年改今名。尚宝司卿乔宇记。圣泉寺,辽景炎年建,宣德五年尼僧善用重建,沙门道深记。广善寺,正德庚午僧真海创,副使朱瑠记。灵泉寺,在凌水村,起自汉时。弘治年僧员海重修,庶吉士王伦记。尼僧寺、柳峪寺,俱在马栏村。以上离城二百里。

书名:春明梦余录(下) 页码:299

此山,能驯伏大青、小青二龙,故名。岩下一池,二青蛰处。视之若不甚深,然探入

不可穷。

都人于奕正云:石子凿凿,故桑乾河道也,曰卢师山。有寺,曰卢师寺。正统十一年,更名清凉。今佛无殿已。过寺半里者,秘魔岩,是卢师晏坐处。相传隋仁寿中,师从江南掉一船来,祝曰:船止则止,船至崖下止,遂崖居。居数岁,二童子来,曰大青、小青,愿侍不去。岁大旱,所司征祷雨者。童子白师,乘师愿,愿施雨,雨一方也。遂乘云气去,俄雨大注,知大青、小青是乃龙矣。龙归,投潭中。潭广丈,巨石覆之,深黝不可测。二龙有时出,云气仍随之。崖下塑二童子侍师像。崖上一柏,产石面,长尺,不凋不荣,是卢师手植。

翠微山 在城西三十余里。上有圆通寺,盖旧平坡寺也。姚少师尝言平坡最幽胜,学

佛者所宜居。山半有平地,故名。洪熙初,始改今名。

[王衡记:] 从香山东行,饭于善应寺中。东走涧道,寻卢师山。睹翠微一带苍石碧瓦,掩映白

杨深柏中,而新柳、杏花希稠点缀,斜分倒插,尽有深情。盖香山如扬州花市,浓抹故佳;而此地则若耶曲径,其不厌正在淡妆耳。从卢师寺秘魔庵循东冈而至清凉寺。寺有古佛像。其前为平台,眺望甚伟。自此下而南折,皆从山■中行,花柳时可观。凡折数盘,涉五六庵,而至平

坡寺。寺一阁庋山颠,于远眺尤胜。

潭柘山 在京西八十里。出京至马鞍山千佛阁及戒坛,至庞涓洞,踰二岭而至潭柘。潭

卷之六十八 一三一一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46

  〔臣等谨按〕宝珠洞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补宝珠洞山右有龙泉庵、龙广寺,再右接待寺,下山西入谷有证果寺,再右有清凉寺。(山行杂记)

  〔臣等谨按〕龙泉庵亦名龙王堂,阶下有方池,深五尺余,其西凿龙口吐水。龙广寺、接待寺今俱废。证果、清凉并详后卷。

  增乾隆十二年御制龙王堂诗 古庙山坳里,披榛磴道赊。树生刹竿石,鸟啄净幮纱。水府石林秘,香台花雨斜。所希惠时若,霈泽始京华。

  〔臣等谨按〕龙王堂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增龙王堂东有大悲寺。(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大悲寺旧名隐寂寺,康熙五十一年,圣祖赐今名。御书寺名额二:一悬弥勒殿,一悬正殿檐前。明碑一,无撰人姓名,嘉靖二十九年立。本朝碑一,礼部尚书娄东王掞撰,雍正二年立。

  增乾隆十二年御制大悲寺诗 林麓忽开处,居然见上方。松风吹袂冷,山果落茶香。替戾铃声静,逶迤鸟道长。停鞭一回首,雾霭已苍茫。

  〔臣等谨按〕大悲寺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赐僧古梅诗,增辉梵刹,今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49

  〔臣等谨按〕圣水寺今废,惟姚家寺旁僧塔铭内有翠微山胜水禅林,或因声相近而相沿互称,亦未可定也。详见后条。

  增嘉禧寺东有雾明庵,西北有姚家寺。(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雾明庵原名普照寺。钟一,明嘉靖四十二年造。姚家寺遗址仅存,寺右塔一,八棱七级。又数十武有僧塔。塔前碑一,僧海愍撰,钱唐高士奇书,康熙年间立。

  (增僧海愍胜水汉萍禅师塔铭并序 师讳通杰,号汉萍,楚之汉阳人也。俗姓杨,三岁嗣徐氏,二十七礼衲剃落,即首谒黄蘗、无念师不契,乃入庐阜凌霄岩,结茅力究,闻溪声有省,爰遍参博幽、无异、云门、湛然诸禅师。云游历宇内;凡吴鲁燕晋之山川靡所不至。其名公巨卿留意禅宗者皆与师为方外友。无何,泛舟抵都门,访笑岩祖塔,得于荆榛苍莽中,力为整葺,因寓京邸,道风日著。宰官居士及诸山名德请住京西翠微山胜水禅林,是时师年五十有三矣。将示寂,冬至上堂,有痛惜寸阴,努力取办,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之语。岁尽日,安居无恙,忽书偈语,掷笔跏趺而逝。师生于万历丙申之元旦,寂于顺治辛丑之除夕,世寿六十有六,戒腊三十有三。)

  原洪福寺松萝俱古。度念佛桥,即宝珠洞也。(燕山纪游)

  〔臣等谨按〕洪福寺今无考。念佛桥旁有石刻念佛二字。宝珠洞详见前卷。

  原下宏教寺,循山趾而南,有卢师山,与平坡山并峙。诸寺鳞次,曰清凉、曰证果、曰平坡,皆刹也。(长安客话)

  〔臣等谨按〕卢师山之卢师寺,据刘侗帝京景物略,始自隋仁寿中,元曰大天源延圣寺,明曰清凉寺,今废,仅存塔一,八棱七级,有石刻天顺四年重修宝塔等字。宏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50

教寺、平坡寺已见前卷。

  原泰定三年二月,建显宗神御殿于卢师寺,赐额曰大天源延圣寺,勅贮金书西番字藏经。八月,天源延圣寺神御殿成,十月,奉安显宗御容于大天源延圣寺,赐钞二万锭。四年十月,命帝师作佛事于大天源延圣寺。(元史泰定帝纪)

  (原天历二年五月,于玉德殿及大天源延圣寺作佛事。元史文宗纪)

  (原明宗必巴实皇后天历二年请为明宗资冥福,命帝师率诸僧作佛事七日于大天源延圣寺。元史后妃传 按:必巴实,梵语佛名也,原作八不沙。今译改。)

  (原元统六年四月诏大天源延圣寺立明宗神御殿碑。元史顺帝纪)

  原卢师山以神僧得名。师隋末居此山,能驯二龙子。山有潭,覆以巨石,其下深不可测,二龙潜焉。岁旱祷雨辄应。旧有寺,即以卢师名,今清凉寺是已。(长安客话)

  增清凉寺在宛平县西卢师山,旧名卢师寺。(大清一统志)

  (原大、小青,龙之神。按碑记,昔有僧名卢,自江南来,寓居西山之尸陀林秘魔岩。一日,二童子来拜于前,卢纳之,鬻薪供奉,寒暑无怠。时久旱不雨,二童子白于卢:能限雨期。言讫即委身龙潭,须臾化青龙,一大一小,至期果得甘雨。事闻,赐卢师号曰感应禅师,建寺设像立碑以记其事。又别设祠于龙潭之上,春秋遣官祭青龙神。宣德中,敕建大圆通寺,二青龙出现,祷之有应,于是加以封号。至今遣顺天府官致祭,及遇岁旱遣官祭告,盖因旧传二龙能致云雨,故累朝崇奉如此。青溪漫稿)

  (原卢师山有寺曰卢师寺,正统十一年,更名清凉。今佛殿已无,一梵相坐风露中,左右迦叶、阿难,风露中侍。僧曰唐天宝遗制。过寺半里秘魔崖,是卢师宴坐处。相传隋仁寿中,师从江南棹一船来,祝曰:船止则止。船至崖下止,师遂崖居。居数岁,二童子来,曰大青、小青,侍师不去。岁大旱,所司征祷雨者。童子白师:愿施雨,雨一方。遂乘云气去,俄雨大注,知大青、小青乃龙也。龙归投潭中。潭广丈,巨石覆之,深窅不可测。二龙有时出,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52

山烟霏。秋涧集)

  (原马祖常卢师山下过郝景文参政墓诗 故相声名远,荒阡松柏长。地能终不夜,天莫借飞光。旧客驱车过,新诗洒泪伤。千年此山下,樵牧禁牛羊。石田集)

  (原曾棨卢师寺诗 久怀招提游,偶此得寻访。岩峦通杳霭,阑槛俯虚旷。飞花出洞中,古柏荫池上。欲识双青龙,变化尔何状?巢睫集)

  (原李时勉卢师山龙潭作 湫中龙何许,睇目东南峰。旁崖下陡绝,缘径披蒙茸。履险时复憩,始与前山通。窦坎覆清泉,神物潜其中。林谷为森爽,烟雾为冥蒙。时乘云物去,灵雨下晴空。既雨即湫处,年谷亦以丰。明祀大小青,卢师与无穷。古廉集)

  (原郭武雨中宿清凉寺诗 远来禅境宿,深在湿云层。路险无人迹,堂空有佛灯。共听青嶂雨,对坐白头僧。话久何曾睡,闻钟客又兴。郭氏联珠集)

  (原李濂卢师山诗 卢师山上古龙潭,大青小青秋雾含。坐久阴云生洞口,忽看微雨过湖南。嵩渚集)

  (原蒋山卿清凉寺龙潭诗 潭水清如许,龙藏深未知。珠明护灯夜,云暗听经时。法雨空中润,尘灰劫后移。还将驯扰力,指钵问吾师。南泠集)

  (原无名氏题清凉寺壁诗 山僧汲空潭,惊起二龙子。百里云冥蒙,三日雨不止。长安可游记)

  (原谢榛夹山寺诗 黎河路转入烟霞,为访莲峰衲子家。万古山灵开白马,三秋石窟闭青蛇。昙云不作空中雨,祇树还生象外花。欲共虚堂留此夜,灯前仍复演三车。四溟山人集)

  〔朱彝尊原按〕徐伯昌所录暨四溟山人诗俱有大小青,而一曰万寿寺,一曰夹山寺,姑附于此,以俟再考。

  (原秘魔崖在山半,大石嵌空,几二丈。僧垣其西南为禅室,又南别为爨室。从爨室西二十余步始入岩。出东西百余步,有大石侧立,道左右为池,盖大小青龙所蛰处。视之不甚深,然侧入不可穷。池前有双柏。上有小殿,顺天尹李侯执中创以祀神者。又东度山崦二百步,入清凉寺西门。王文端集)

  〔臣等谨按〕秘魔崖之小殿今已废,惟崖洞内右洞有卢师像,旁侍二童子,即大小青

书名:日下旧闻考(七) 页码:110

  〔臣等谨按〕普寿寺一名清凉寺,在城东北三里,地名北台。浮图、石台俱存。又寺中有万历时碑记,传为宋太祖毓灵之所云。

  原城西南二十五里佑圣寺古槐,有紫藤缠其上。(名胜志)

  〔臣等谨按〕佑圣寺在岐沟北城下,古槐、紫藤今无。

  补涿州有灵椿寺,寺中椿树一本,大不可量,枝干茂盛。凡树影皆随日月升沉以为邪正,而椿影早暮未尝少移,故以名其寺。(宦游纪闻)

  〔臣等谨按〕灵椿寺与树今俱无考。

  增福聚寺在涿州北侠河村,康熙四十四年赐额。(大清一统志)

  (补范阳凤池院尼童子年未二十,浓艳明俊,颇通宾游。创作新眉,轻纤不类时俗,人以其佛弟子,谓之浅文殊眉。清异录)

  〔臣等谨按〕凤池院今无考。

  原崇元观在涿州治北。(明一统志)

  〔臣等谨按〕崇元观俗呼黄柏观,已废。其地有残碑二:一额题崇元广化岳真人道行碑,元刘赓撰文;一额题真大道教张真人道行碑,元吴澄撰文,俱剥蚀。其所云岳真人,疑即道园学古录所云真大道第八代师岳真人也。

  补真大道第八代师曰岳真人,讳德文,涿州人。始涿有童谣云,涿有八岳。父老莫之解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346

崇寿寺在宝相寺南一里许,又西一里许有雪峯寺,皆明旧刹,本朝重修。

西禅寺在门头村东小屯村,明正德年建。

查嗣瑮小屯村诗:万顷緑杨烟,波光暖接天。分明两堤水,只少是湖船。

静宜园把总署在小屯村。

下弘教寺,循山趾而南,有卢师山,与平坡山并峙。诸寺鳞次,曰清凉,曰证果,曰平坡,皆古刹也。

卢师寺在卢师山,故桑干河道,石子盈焉。以神僧得名。过寺里许秘魔崖,是师晏坐处。元泰定三年建,显宗神御殿于卢师寺,赐额大天源延圣寺。明宣德中曰大圆通寺,正统十一年更名清凉寺

相传师于隋仁寿中居崖数岁,二童子来谒师,曰大青、小青,愿侍师不去。时大旱,所司征祷雨,童子白师,为注雨一方,乃知大青、小青为龙。崖下塑二童子侍师像。崖上一柏,产石面,长尺,不凋不荣,是师所植。

唐时觉禅师尝以道力摄二龙于万寿寺中,池内常见蛇形。宋因祷雨有应,封大青应济侯,小青利泽侯。明宣德中,二青龙出现,祷之有应,于是加以封号,春秋遣官致祭。寺内古佛阿难、迦叶二像,乃唐天宝中遗制。

明郭武雨中宿清凉寺诗:远来禅境宿,深在湿云层。路险无人迹,堂空有佛灯。共听青嶂雨,

书名:雪桥诗话续集 页码:477

自平之句,又有壁参赞画虎歌。

蒋子潇中河南乙未乡榜,诗曰春晖阁,痛慈母之苦节,身羁旅而不克尽养也。心折于前明李献吉,其吊北地诗云:一肩直抗汉唐秦,折后干将气少伦。车笠偏多阴雨怨,文章本属起衰人。

天下山皆发脉昆仑,惟泰山来自海外。见李榕村集。盱眙王子和望岱诗:东去云根穿渤澥,西来山脉别昆仑。其都梁耆旧诗,谓:戚玾缓耳,以明经需次县令,善诗,有笑门集,黄九烟酷爱之,有奇才之目。施端教匪莪,官指挥,诗多集句,镌有唐诗韵汇、诗归韵别,施愚山为撰墓志。李嶟瑞苍存,为渔洋弟子,弟■瑞霄邻,有归来稿。毛俟园教谕藻,邓嶰筠为镌遗诗。缓耳妇翁王鼎子逸,老亦能诗。按:诸人惟苍存较著。

江宁何雨人宗伯,直军机处逾三十年,由章京直上枢堂,前惟戴大庾、卢德州二公,并公而三。小心谨密,不言温树,卒谥恪慎。登清凉寺江光一线阁句云:半壁斜阳双塔峙,满山秋草一僧归。

曹俪笙相国赐第在西涯,博露庵尝借居之。花松岑尚书赠以诗云:半亩闲房孰主宾,移家新与鹭鸥邻。窗前两岸芰荷雨,门外一溪杨柳春。酒盏常招江海客,笙歌能遏往来人。双双紫燕如相贺,又向雕梁盼垒频。松岑奉使至沪,英人购得其诗集刻本,属宝山蒋敦复以夷语译之,写寄其国,亦一奇也。

通潞徐纲伯孝廉维城古意云:欲织鸳鸯锦,心长忘手疲。经年不成匹,错恨是单丝。文采双蕖怨,

雪桥诗话续集卷第七四六七

书名:人海诗区(下册) 页码:477

青籁发,凄絶独如何!《崇相集》

玉华寺由洪光寺东转,而为玉华寺。泉流涓涓。见《游业》。王嘉谟

层峯开浄域,十丈控丹梯。坐瞰平湖浅,中分万岭低。斜阳传塔影,飞瀑乱莺啼。自觉诸天近,香花聚路蹊。《蓟丘集》

翠岩寺〔一一〇〕门有渠,天雨则山巅飞流。见《珂雪斋集》。胡应麟

乱峯遥策杖,零露几沾衣。客到青霞馆,云生白石扉。寺寒山鸟下,钟定水萤飞。为爱西牕宿,泉声出翠微。《少室山房集》

清凉寺卽卢师寺。正统中改名清凉寺。郭 武

远来禅境宿,深在湿云层。路险无人迹,堂空有佛灯。共听青嶂雨,对坐白头僧。话久

卷四八七九

书名:人海诗区(下册) 页码:426

人海诗区八二八

五絶

崇真万寿宫张尊师醮坛瑞鹤四首………………………………………倪瓒九二三

火神庙…………………………………………………………………袁中道九二四

慈恩寺…………………………………………………………………李东阳九二四

海印废寺………………………………………………………………朱大启九二四

广福观…………………………………………………………………李东阳九二四

西山三百寺……………………………………………………………郝敬九二五

清凉寺…………………………………………………………………无名氏九二五

碧云寺…………………………………………………………………陆深九二五

宿碧云寺………………………………………………………………王世贞九二六

香山寺门………………………………………………………………王衡九二六

来青轩…………………………………………………………………前人九二六

祭星坛…………………………………………………………………前人九二六

书名:人海诗区(下册) 页码:417

翠岩寺…………………………………………………………………胡应麟八七九

清凉寺…………………………………………………………………郭武八七九

前题…………………………………………………………………蒋山卿八八〇

洪光寺…………………………………………………………………凌震八八〇

前题…………………………………………………………………邓钦文八八〇

前题…………………………………………………………………左光斗八八一

秘魔崖殿………………………………………………………………郭武八八一

善应寺…………………………………………………………………蒋山卿八八一

昌化寺…………………………………………………………………何景明八八二

戒坛寺…………………………………………………………………黄辉八八二

前题二首………………………………………………………………严嵩八八二

潭柘寺…………………………………………………………………郭武八八三

普惠寺…………………………………………………………………顾璘八八三

广智寺待月……………………………………………………………顾琸 八八四

登妙应寺回眺京色……………………………………………………何栋八八四

卷四八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