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裴当下曹二地三十三亩、福田寺下正旺地七十一亩三分、寿安寺下常在地二顷二十五亩、永思寺下元在地一顷三十亩、嘉禧寺下了存地二顷四十二亩、保明寺下□僧地三顷七十六亩、永济寺下明顺地三顷五十亩、法海寺下了空地一顷、太监王敬下李福等二顷、张琚下太山地一顷二十亩、魏朴下魏良臣地七顷九十九亩、高奉下蔡保八顷零三亩、吴安下冯定等共五顷九十四亩、中补村张仲现等共七顷八十二亩五分、庞家庄下崔拣等共五顷四亩二分、囤垡村下王宣等共五顷五十七亩五分、张各庄下苗仲明等共一顷五十亩、□堂村下杨大江等共九十三亩三分、贺北店下王宗如等共一顷六十八亩、黑垡村下王宗仁等共一十九顷八十三亩、柳杯村下郭仲举等共五十二亩、南杴榆下夏仲官等共五顷三亩八分、真武庙下宁守巡等共一十八顷。
驸马崔元地,共贰顷柒拾伍亩,每亩征银叁分,共银捌两贰钱伍分。本县征解:崔成地八十亩、尚朝春地三十六亩、王结地三十亩、王世荣、王昆地五十二亩,张仓三亩、田仓七十四亩。
泾简王地,共柒顷陆拾叁亩捌分,每亩征银叁分,共银贰拾贰两玖钱壹分肆厘。本爵自征:陈大地共五顷二十七亩三分、兰福海地四十三亩八分、赵宣地共一顷五亩、李官地三十七亩七分、谢臣地五十亩。
英国公张溶地,共壹拾叁顷,每亩征银叁分,共银叁拾玖两。本爵自征系张锦地一段。
安乡伯张铎地,壹拾叁顷壹拾伍亩,每亩征银叁分,共银叁拾玖两肆钱伍分。本爵自征:张思敬等地三顷一十一亩、张进忠等地六顷一十七亩、张守忠、张栾地三顷八十七亩。
武进伯朱承勋地,壹顷叁拾捌亩,每亩征银叁分,共银肆两壹钱肆分。本爵自征系侯大顺地一段。
泰宁侯陈良弼地,共壹顷叁拾亩,每亩征银叁分,共银叁两玖钱。本爵自征系吕钦地一段。
驸马邬景和地,共壹拾壹顷贰拾亩,每亩征银叁分,共银叁拾叁两陆钱。本爵自征:田大纪地共二顷二十三亩、田清地共二顷三十四亩、李平地共三顷九亩、李均地共七十二亩、张铎地共二顷八十二亩。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
郊垧(西十三)
增静宜园之西万安山有法海寺、法华寺。(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法海、法华二寺前后互相连属,相传为宏教寺遗址,本朝顺治十七年修建,改今名。前为法海寺,门上有小塔,门内为关帝殿。约半里许为法华寺,门内弥勒佛殿前恭悬皇上御书额曰德水香林。联曰:法雨霏空标七净;慧珠照海启三明。大悲殿前御书额曰筏通彼岸。联曰:山色溪声真实义;天光云影去来身。后殿恭悬圣祖御书额曰法门通慧,皇上御书额曰十地圆通。联曰:华海灵源分一滴;金轮妙谛演三乘。寺右精舍五楹,额曰悟色香空。联曰:妙谛远空华海藏;勤修长护福田根。皆皇上御书。殿内本朝碑二:一为顺治十七年奉旨示禁碑;一恭勒世祖御书敬佛二字,乃赐僧慧枢者,碑阴镌历代佛祖图。门内本朝碑一,大学士卫周祚撰,康熙五年立。寺后西南为龙王堂,有泉流通僧院。
曰承恩。其地崇冈后峙,高塔前耸,长河抱其阳,平畴衍其周。论堪舆者以为风气攸结,览形胜者以为景物所会。而溷于氓居,践于樵苏,閟而不发者久矣。爰伐材于林,凿石于山,佣夫于农隙,选工于善事,众手交作,布地除壤,高庳称位,三阅炎燠,甫以告成。予兹虽退老邱壑,未能扶衰力惫,携筇蹑屐,一往观焉。兹山少所经历,游不啻数十,至翠微之胜亦知之熟矣,故为之记。兹寺经始于正德五年庚午之春,落成于八年癸酉之秋,额名实上所赐,且命僧宗永为僧录司左觉义,兼本寺住持。)
增承恩寺南有法海寺。(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法海寺明碑三:一吏部尚书泰和王直撰;一礼部尚书胡濙撰,皆正统八年立。一为重修记,礼部右侍郎广阳刘机撰,正德十年立。佛幢二。左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序,略云:明金台大夫李福善洎众信官等同发诚心,于正统四年夹钟闰月下弦良日,鸠资创建法海禅寺,命工镌立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一座,上载尊胜真言,塔一座,正统四年立。右幢刻佛号及三宝施食文序,略云:三宝弟子大夫李福善洎众信官等同发诚心命工镌立三宝施食幢一座,正统六年立。
(增刘机重修法海禅寺记略 都城之西,余四十里,有山名翠微,左冈右泉,曲回旁峙,云烟飞动,如护如翼,山之阳土脉丰腴,草木丛茂。正统己未间,创梵宇于上,英庙锡名法海。今经六十九寒暑矣。榱桷攲倾,门径萧索,斋鱼不闻,经函尘合。时朝廷方遍访名刹,凡古井圮桥危堤垫路,发内帑修治。自弘治甲子至正德丙寅,始克告成。西有古寺,名水峪龙泉者,上漏下湿,不胜寂寥,余工及之,亦皆焕然。)
增法海寺西南有慈云庵、慈祥庵,高井村北有翠云庵、净德寺。(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慈云庵钟一,明成化十一年造。慈祥庵系明刹,本朝重修。碑一,邱致中撰,顺治九年立。翠云庵磬一,明万历十三年造。净德寺明碑二:一朝列大夫三
天宝山有茶棚庵、山神庙,皆雍正年建。七圣庙系明旧刹,本朝重修。
狼儿磵在香山东四里许。
明谢榛狼儿磵歌:狼儿磵东扶杖行,石工斧凿无停声。太古栖身祇巢穴,轩皇之后多有营。渐伤元气非今日,三代相因栋宇成。石工死,石工生,天地不老青山平。
实胜寺卽表忠寺改建,亦称鲍家寺,在演武厅西北,有御制碑。
鲍家寺卽延寿庵,在香山下,明嘉靖中建。寺有古松十株,阴覆石墀,浓翠可爱。其前田畴弥亘数里。上有大珰鲍忠墓。
寺两掖石楼屹立,青槐百株,交蔽修衢。殿植果松四株,枝叶婆娑,覆阴无隙地。
查嗣瑮鲍家寺诗:百株槐翳翳,九株松飕飕。晴疑满山雨,夏入三分秋。
蔡湘鲍家寺白松诗:岩下石门苔藓重,早春已发花茸茸。晚风吹堕一黄鹤,栖在月明何处松?
○滕公寺卽静妙庵,在香山之麓。石垣周遭,若一县郭。其中飞楼相望,清渠激户,杂花满楹。
香山南为门头村,村后为万安山,卽静宜园之西。
法海寺、法华寺在万安山,二寺前后互相连属,相传为弘教寺遗址。本朝顺治十七年修建,改今名,有御书联额。
长元按:法海寺在宛平县西四十里,旧名龙泉寺,明正统中建。传为弘教寺遗址者,岂明改弘教为龙泉欤?
二十四日设场贸易,闻之内使云,此三日例令内中贱役辇粪秽出宫弃之,以故各门均[俱]启。⑤因之陈列器物,借以博易焉。"案:内市之制,亦见明徐克《暖姝由笔》。《[日下]旧闻考》云,无考。以《野获编》所言核之,御马监今为马神庙,西海子即太液池,其地犹约略可稽也。按:和嘉公主赐第及傅文忠祠今尚在,但祠已倾圮。马神庙今为北京大学。
[二] 《芜史》:"新房之北则司礼监,南则御马监也。[新房]东西一街,⑥南北一连、二连、三连、(四连),连之[十字]路口各有井。"⑦《顺天府志》:"高房胡同,当即新房遗址。《芜史》言十字路口各有井,今东西高房胡同之间有二眼井、三眼井,当即一连、二连、三连、(四连)之地。"
[三] 《顺天府志》:"嵩祝寺,章嘉胡图克图所居。东有法渊寺,西有智珠寺。又东为三厂遗址,明置番经厂、汉经厂、道经厂于此。寺东廊下有铜钟一,铸番经厂字。西廊下有铜云板一,铸汉经厂字。《芜史》:"番经厂念习西方梵呗经,凡有佛事,本厂内官易番僧帽,衣红袍,黄领,黄护腰,一日或三昼夜。汉经厂念习释家诸品经,僧伽帽,袈裟,缁色衣,与僧人同,惟不剃发耳。佛事毕,仍易内臣服色。明陈悰《天启宫词注》,番经厂内官遇万寿、元旦等节,于英华殿作佛事,卒事之日,一人扮韦驮,抱杵北面立,[余]披璎珞,鸣锣鼓,吹海螺诸乐器,赞唱经呪。至夜,五方设佛会,立五色伞,数十人鱼贯行其间。有所谓九连环者,其行逾疾,至九连环变则体迅若飞鸟,观者目眩矣。天启辛酉后,奉旨以宫人为之。"寺之大殿及后楼,其联额为高宗御书。法渊寺有铜鼎一,高六尺有咫,有张居正《番经厂记》。"《大清会典事例》:"嘉庆十一年,上谕:现在章嘉呼图克图之呼毕勒罕转世,着仍赏给香山法海寺、五台山普乐院等寺居住,所
矣。其余前后老柏数十株,两廊客房数十间,大殿在西,禅堂在东,禅堂后大楼上下十间,俱贮铜佛,东西厢房各三。大殿后为卧佛殿,法身约丈许,然惟一尊,无二佛也。与通志亦异。最后为藏经楼,楼上下十间。寺北为观音阁,阁在山半。山后为隆角寺。其西南五里为香山寺,行宫在焉。香山寺之旁为弘光寺。据僧云,此去法海寺,亦止五六里。
潭柘寺
臣按寺在宛平县潭柘山,晋曰嘉福,唐曰龙泉,亦曰岫云,金、元间名万寿,明末仍今名。志传本青龙潭,自华严开山,龙避而潭平,遂为寺。或曰山树多柘,或曰赭山四合,潭光相映也,故名。谚云: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今查寺殿宇共三百一十余间,僧三百余众。康熙三十一年敕重建,赐名岫云禅寺。坊为圣祖仁皇帝御题,南向曰翠嶂丹泉,北向曰香林净土。山门中、东、西三,入门升殿,前弥勒,后韦驮,旁列金刚四,圣祖赐榜曰天王殿。左右钟鼓楼二,大殿则释迦也。圣祖赐榜曰清净庄严,我皇上赐榜曰福海珠轮。联曰:鹫岭云开,空界自呈清净色;龙潭月皓,圆光常现妙明心。左殿伽蓝,右为祖师。东西配楼各五,其三圣殿则上御榜曰具大愿力。毗卢阁者亦圣祖赐额也,而上御书则为圆灵宗镜。阁东西翼以楼。上御书圆通殿榜曰心空彼我。殿东为舍利塔,塔东为地藏殿,上赐榜曰性因净果。毗卢阁西为药师殿,其供本朝龙藏者,古观音殿也,赐榜曰莲界慈航。殿内列元顺帝及后像,驸马、公主附焉。砖有妙严公主拜经屟印。殿东为文
(8)塑像绘画
装塑与画,古时并重。盖塑为立体,画为平面,其揆一也。旧说杨惠之与吴道子同师长张僧繇学画,道子学成,惠之耻与齐名,转而学塑,皆为第一,足见塑在当时之价值。京师旧谈,像设之奇,古者曰刘銮塑。或曰銮别是一人,著名于正奉之先。或曰刘銮即刘元,銮与元音相近而误。后说为是。朝阳门外东岳庙诸像,白云观长春真人像,姚斌关帝庙像、传皆其手塑。《天咫偶闻》云:“姚斌关帝庙在药王庙东,相传始于隋代,盖无可考。”其像塑威严生动,絶非后代工人所能梦见。帝君正坐左顾,怒形于色视斌,斌袒禔赤足,系发于柱,勇悍不屈之色可掬。七将皆仰视帝旨,而意属于斌。马在右而左顾,若长鸣仰诉者。马身装饰甚奇古,尾亦有饰。合一殿人物如古画一幅,不似神像,或其初竟从古名人卷轴中来。而其塑手之高,恐非刘供奉不能办也。虞集《刘正奉塑记略》云:“至正七年,建护国仁王寺,诏求天下奇工造梵天佛像,得黄冠刘正奉,名元,字秉元,宝坻人。先事青州杞道,録传其艺。及被召,又从阿尼各国公学西天梵相,遂为絶艺。两都名刹,有塑土笵金搏换为佛者,一出正奉之手。尝敕正奉:非有旨不许擅为人造神像。梵佛多秘不得观,所见上都三皇庙尤占粹,造意得三圣人之微。大都长春宫都提点冯道颐,始作东岳庙于宫之东。正奉亲造仁圣帝像、炳灵公像、司命君像及佐侍诸神,正殿仁圣帝两侍女、两内侍、四丞相、两介士,其西炳灵公两侍女、两侍臣,其东司命君两道士、两仙官、两武士、两将军。初欲造侍臣像,适阅秘书图画,见魏徵像,矍然曰:‘得之矣,若此莫称为相臣。’遽走庙中为之,即日成。”《辍耕録》云:“所谓搏换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其像。昔人尝为之,至正奉尤好抟丸,又曰脱活,京师语如此。”
旧都以塑捏泥人为业者众。大自寺院丈馀佛像,小至泥娃昆虫,罔不塑。独光绪年间有本地人王姓最著,人呼为泥人王。泥人王之技能,以塑传真,且为袖里捏,如与某人相对谈,手捏泥团藏袖内,谈笑自若,不令人知,少顷,而对谈人之小像自其袖里出,毫发毕肖,咸为骇异。此又塑技之神,无能及者。
又,壁画为平面画之一种。造始甚古,自汉以后,胡元以前,壁画之盛,实凌卷轴,其制作多系当时名家手笔。惜陵谷变迁,此奇伟富丽之壁画,每随建筑物夷为荒烟。蔓草中偶发见,如敦煌兴化寺等,一二残壁,已足使举世好古家欣赏若狂。故都壁画,无甚古者。西山磨石口法海寺大殿建于正统己未,至正德十年重修大殿,四周墙壁遍绘佛像,精妙无匹,断为明代之物,惜年久尘封,无人护惜耳。(图四十六四十七)左安门外弘善寺静观堂西壁,有康熙初禹之鼎画《双鹤图》,东壁有陈奕禧书徐渭《画鹤赋》,时称二妙。今寺毁,仅存残碣数块。夕照寺后殿两壁,陈寿山绘五松,王平囿写《五松赋》,乾隆乙未年作。《天咫偶闻》云:“夕照寺为东南城寺院之最整洁者,殿壁画松及《高松赋》,今皆无恙。人传松为陈松絶笔,信然。即左壁王安国之书,壁高丈馀,而行款端若引绳,亦不易也。按,寿山名松,天长人。五松纵横二丈有奇,松本围径尺。平圃跋称:‘笔墨阴森,一堂风雨,使游人见之,心自清凉。’非过誉也。”(图四十八)
绘画一道,自清朝亦仿前朝制度,有画院之设。康、乾诸帝皆喜文艺,画学人才一时称盛。乾隆时有邹一桂、董邦达、钱载、蒋溥、钱维城、张若霭、董诰常奉敕作画。又有由四方罗致,充画院供奉者,如唐岱、张宗苍、徐扬、余省、周鲲、丁观、黄应谌、金建标、郎世宁、方淙等。郎为意大利人,于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参中西画法,舍短取长,擅画花鸟走兽,更长画马,在中国画学上开一生面。后启祥宫设如意馆,馆饰数楹,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裱褙帖轴之匠皆在焉。乾隆帝每亲幸院中,看绘士作画,有用笔草率者,辄手教之。独爱张宗苍画。张学于黄鼎,黄鼎学于王原祁,为娄东正传。一时风气所趋,类皆浑厚丰腴,絶少秀逸出尘之品。益以如意馆画工与百匠为伍,雅流裹足,自乾隆以迄咸同治际,北方画家实甚寥落。风气之盛,偏在江南,盖文人畸士,偶事笔墨,辄能自写胸臆,不似内庭奉职,每受环
境之支配,而强制其性灵也。清末民国,画风一放,居京师以画名者:姜筠,字颍生,怀宁人。林纾,字秦南,闽县人。林以文学名世,旁及绘画,韵格清远,然均不脱四王窠血。陈衡恪,字师曾,义宁人,粗笔重墨,奔放畅快,与吴昌硕同风,后学争相仿效。金城,字巩伯,归安人,山水人物花鸟无不工,尤善临摹古人。民国八年,创立中国画学研究会,广罗古画名迹,潜心研讨。北方画风丕变,而取法稍广,不似从前之窘索矣。
图四十六 法海寺画壁之一
图四十七 法海寺画壁之二
(9)杂艺
笔墨
北平人文荟萃,笔墨之业极盛,有南、北二帮之分。湖州之李玉田、贺莲青,徽州之胡开文,湖南之酆正泰、虞云和皆为南帮。而本地则以水笔著名,生花斋、老文通二家最著。一德阁特制之桐烟、松烟、油烟各种亮光墨汁,尤为善书者所称道。《香祖笔记》:“元时张进中字子正,都城耆老,善制笔。管用坚竹,毫用鼬鼠,精鋭宜书。吴兴赵子昂、淇上王仲谋、上党宋齐彦皆与之善。尚方时有所需,非进中制不用也。每自持笔以入,必蒙赐酒。今京都未闻以善笔名者矣。”光绪《顺天府志》:“今京师以湖州李玉田所制最著名,十馀年来,凡翰林考差、庶常散馆、贡士殿试,必用李制兔颖笔。其馀则通行水笔,仍用鼬尾毫制之,名曰狼毫。”则知水笔即张进中之遗制也。
墨盒
墨盒儿之应用,据《顺天府志》及《骨董琐记》所载,大约始于嘉道之际。《骨董琐记》云:“阮文达道光丙午重赴鹿鸣,以旗匾银制黑盒,其制正圆,为天盖地式,旁有二柱系环内。光绪初叶,尚存其家。”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斋为最先,刻字则始于陈寅生。秀才科举时代,举子入场,便于取携,遂无用砚者。北平墨盒之制,有白铜、紫铜、黄铜三种,白铜制者最佳。其特异之点在盒口之适度开合随意,无紧松不灵之病,且边角浑成,不露焊痕,为各地所不能及者。至于表面之雅观与否,则视书画集雕刻之工何如。此物外销颇多,现厂肆墨盒庄于墨盒之外,附制各种文具,如镇纸、笔架之属,亦极精致。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