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苑囿(圆明园二)
上下天光之西折而南,度桥为杏花春馆,西北为春雨轩。轩西为杏花村。村南为磵壑余清。春雨轩后东为镜水斋,西北室为抑斋,又西为翠微堂。(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杏花春馆,四十景之一也。额为世宗御书。馆旁峰石上刊御制杏花春馆诗。春雨轩内额曰蕙气清阴。后厦联曰生机对物观其妙;义府因心获所宁。与镜水斋、抑斋、翠微堂诸额皆御书。
乾隆九年御制杏花春馆诗由山亭逦迤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蓏,识野田村落景象。霏香红雪韵空庭,肯让寒梅占胆瓶。最爱花光传艺苑,每乘月令验农经。为梁谩说仙人馆,载酒偏宜小隐亭。夜半一犁春雨足,朝来吟屐树边停。
〔臣等谨按〕杏花春馆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杏花春馆之西,度碧澜桥为坦坦荡荡,三楹。前宇为素心堂,后宇为光风霁月。堂东北为知鱼亭,又东北为萃景斋,西北为双佳斋。(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坦坦荡荡,四十景之一也,额为皇上御书。联曰:源头句咏朱夫子;池上居同白乐天。素心堂内额曰清虚静泰,与光风霁月、萃景斋诸额皆御书。知鱼亭及双佳斋额世宗御书。萃景斋石上刊御制坦坦荡荡诗。
乾隆九年御制坦坦荡荡诗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喁唼拨刺于荇风藻雨间。回环泳游,悠然自得,诗云:众维鱼矣,我知鱼乐,我蒿目乎斯民!凿池观鱼乐,坦坦复荡荡。泳游同一适,奚必江湖想?却笑蒙庄痴,尔我辨是非。有问如何答,鱼乐鱼自知。
〔臣等谨按〕坦坦荡荡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坦坦荡荡之南为茹古涵今,五楹南向。其后方殿为韶景轩,四面各五楹。韶景轩前东为茂育斋,西为竹香斋,又北为静通斋。(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茹古涵今,四十景之一也。皇上御书韶景轩额恭悬轩内。其外南檐额曰喜接南熏,东檐额曰景丽东皇,西檐额曰翠生西岭,北檐额曰清风北户,与竹香斋额皆御书。茂育斋、静通斋额皆世宗御书。
乾隆九年御制茹古涵今诗长春仙馆之北,嘉树丛卉,生香蓊葧,缭以曲垣,缀以周廊,邃馆明窗,牙签万轴,漱芳润,撷菁华。不薄今人爱古人,少陵斯言,实获我心。广厦全无薄暑凭,洒然心境玉壶冰。时温旧学宁无说,欲去陈言尚未能。鸟语花香生静悟,松风水月得佳朋。今人不薄古人爱,我爱古人杜少陵。
〔臣等谨按〕茹古涵今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茹古涵今之南为长春仙馆,门三楹,正殿五楹。后殿为绿荫轩,正殿西廊后为丽景轩。(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长春仙馆为皇上旧时赐居,四十景之一也。其后恭值佳辰令节,迎奉安舆,驻居斯馆,殿额与绿荫轩、丽景轩诸额,皆御书。殿内联曰:安舆欢洽宜春永;庆节诚依爱日长。亦御书。
雪色积冬峰。揽景固无尽,辟明训独宗。又安琴诗攫醳虽弗解,琴床缀景安。短长量(去声。)桐展,妥帖倚兰看。驺忌言堪绎,泉明趣可观。礼经著操缦,古道复应难。(古之人于六艺皆所学,今则执一且不能,相去何甚远哉!)又安仁诗固是随所遇,心安实在仁。昔惟胞与切,(张子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夫谁不当存此量乎!)今更恫瘝亲。履泰还防否,绥丰亦有贫。于斯恒惕息,顺豫觉难臻。
〔臣等谨按〕古香斋、抑斋、随安室御制诸诗,谨绎有关纪述事实者恭载卷内,余不备录。
长春仙馆由西南门迤西为藻园,内为旷然堂,五楹。堂后为贮清书屋。旷然堂东池上为夕佳书屋,稍北为镜澜榭,东南楼为凝眺,为怀新馆,西北为湛碧轩,西南为湛清华。(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藻园、旷然堂诸额皆皇上御书。
万方安和在杏花春馆西北,建宇池中,形如卍字。(圆明园册)
〔臣等谨按〕万方安和,四十景之一,南面正室额也。东西内宇曰对溪山,曰佳气迎人,卍字中宇曰四方宁静,西面曰观妙音,曰枕流漱石,曰洞天深处,东面曰安然,曰一炉香,曰碧溪一带,曰山水清音,北面曰涤尘心,曰神洲三岛,曰高山流水,皆世宗御书。又南面西厦额曰凝神,曰静寄,东面曰澄观。正中联曰:四海升
宵旰殷怀若雨旸,万几游览悦时康。臣邻一德观元化,禁近承恩觐帝光。绕楫凫鹥淡容与,忘机鸥鹭共游翔。欲知图绘豳风意,早盼黄云稻陇香。
介福甘霖普降,赐圆明园泛舟恭纪:篆烟刻漏日长时,雨霁凉生太液池。跃浪文鱼依槛近,凌风沙鸟度舟迟。垂杨影里瞻天藻,流水声中进小诗。盛典幸逢几暇候,衔恩均托上林枝。镂月开云在富春楼之后,卽纪恩堂,北为御兰芬。镂月开云后有池一区。池西北为
天然图画楼,北为朗吟阁,又北为竹薖楼,东为五福堂,迤北为竹深荷静,东南为静知春事佳,又东渡河为苏堤春晓。由五福堂渡河而北,山阜旋绕,内为
碧桐书院,殿宇三重。西岩上为云岑亭。书院之西为
慈云普护,前殿南临后湖,其北楼宇,上祀观音,下祀关帝。东为圆明园昭福龙王殿,西临湖有楼为
上下天光,后为平安院,西折而南度桥为
杏花春馆,西北为春雨轩,西为杏花村,南为磵壑余清。春雨轩后东为镜水斋,西为抑斋,又西为翠微堂。杏花春馆之西度碧澜桥为
坦坦荡荡,前为素心堂,后为光风霁月。堂东北为知鱼亭,又东北为萃景斋,西北为双鹤斋,其南为
茹古涵今,南向。后方殿为韶景轩,前为茂育斋,西为竹香斋,又北为静通斋。茹古涵今之南为
长春仙馆,门殿三重。后为緑荫轩,西廊后为丽景轩。长春仙馆之西为含碧堂,后为林虚桂静,左为古香斋,东有阁为抑斋。林虚桂静东稍南为墨池云,为随安室。长春仙馆迤西为藻园,内为旷然堂,为贮清书屋。旷然堂东池上为夕佳书屋,北为镜澜榭,东南为凝眺楼、怀新馆,西北为湛碧轩,西南为湛清华。
万方安和在杏花春馆西北,建宇池中,形如卍字。度桥稍北,石洞之南,为
武陵春色。池北轩为壶中日月长,东为天然佳妙,其南厦为洞天日月多佳景。武陵春色之西为全碧堂,东南为小隐栖迟。堂后由山口入,东为清秀亭,西为清会亭,北为桃花坞。坞西为清水濯缨室,又西稍北为桃源深处。坞东为绾春轩,轩东北为品诗堂。
山高水长楼在万方安和西南,西向,后拥连冈,前带河流,中央地势平衍,凡数顷。北度桥,梵刹 一区,为
月地云居,前殿方式四面。后有楼,东为法源楼,又东为静室。西度桥折而北,为刘猛将军庙。循山径入,为
鸿慈永祜,卽安佑宫,前琉璃坊,左右华表。南为月河桥,又东南为致孚殿。安佑门前有白玉桥,内为安佑宫殿,敬奉圣祖、世宗神御。西北为紫碧山房,前为横云堂。山房东岩洞中为石帆室,东南为丰乐轩,北为霁华楼,迤东为景晖楼。横云堂西池上为澄素楼,为引溪亭。鸿慈永祜东垣 外径,连冈三重。度桥而东,则
之东为满文碑亭,西为汉文碑亭。今之矗立者即石碑,但石刻剥落不堪,几成石柱矣。★【按《圆明园图咏·鸿慈永祜·小引》中称,奉皇祖皇考神位,似无世祖章皇帝神位,盖即祀两代也。】
紫柏山房,在鸿慈永祜后垣西北,前宇为横云堂。山房东岩洞中为石帆室,东南丰乐轩,北为霁华楼,迤东为景晖楼。横云堂池上为澄素楼,西北为引溪亭,今皆无存。但见山石石道犹能攀援沟通,清溪环绕,徘徊其间,尚可想见当日胜迹,今已耕为田矣。
万方安和,俗称卍字亭,在杏花春馆西北,建宇池中,形如卍字。万方安和,南面正室额也。盖水心架构,形似卍字,回廊面面,各标胜概,曲折向背,辄复不同也。今已倾塌,犹可见其基,皆改为民居矣。
【以上皆陈君文波所记。此公既亲履园中,又征诸陆纯元老人所述,当无不实,因附抄于后,以资印证。】
余尝闻故老云:当年园居,凡有殿廷考试,皆在正大光明殿。每朝听政,及召见臣工,在勤政亲贤。上元令节看烟火,在山高水长楼上。端阳节看龙舟竞渡,在福海。中秋赏月,在平湖秋月。晏居时,道光朝在镂月开云。咸丰朝或言移居九州岛清晏。演戏向在同乐园,有时夜宴,临时改在镂月开云。见近人杨云史诗《檀青引》中。【此盖传外学演戏,非南府伶官也。】
道光时,京城所称四大徽班,曰三庆,曰四喜,曰春台,曰和春。此四班实不起于道光朝。盖三庆最早,乾隆八旬万寿,自安徽来京,徽人多彼时所谓新腔,因以前多汉调也。四喜班起于嘉庆朝,专工昆曲,其中旦脚最好。直至光绪时,此班为私房荟萃地,规矩太不严肃,每演至中场,台上私
渡河为苏堤春晓【仿西湖十景。】。由五福堂渡河而北,山阜旋绕,内为碧桐书院【四十景之六。】,殿宇三重,西岩上为云岑亭。书院之西为慈云普护【四十景之七。】。前殿南临后湖,其北楼上祀观音,下祀关帝,东为圆明园昭福龙王殿,西临湖,有楼为上下天光【四十景之八。】,为平安院。西折而南,渡桥为杏花春馆【四十景之九。】。西北为春雨轩,西为杏花村,南为磵壑馀清。春雨轩后,东为镜水斋,西为抑斋,又西为翠微堂。杏花春馆之西,度碧澜桥,为坦坦荡荡【四十景之十。】。前为素心斋,后为光风霁月堂,东北为知鱼亭,又东北为萃景斋,西北为双鹤斋,其南为茹古含今【四十景之十一。】,五楹,南向。其后方殿为韶景轩,四面各五楹。轩东为茂育斋,西为竹香斋,又北为静通斋。茹古含今之南,为长春仙馆【四十景之十二。】,门三楹,正殿五楹。后为绿荫轩,西廊后为丽景轩。长春仙馆之西,为含碧堂,后为林虚桂静,左为古香斋,东有阁为抑斋。林虚桂静稍东为墨池云,为随安室。长春仙馆之西为藻园,内为旷然堂,为贮清书屋。旷然堂东池上为夕佳书屋,北为镜澜榭,东南为凝眺楼、怀新馆,西北为湛碧轩,西南为湛清华、杏花仙馆,西北为万方安和【四十景之十三。】,建于池中,形如卍字。万方安和后,度桥折而东,稍北石洞之南为武陵春色【四十景之十四。】。池北轩为壶中日月长,东为天然佳妙,其南为洞天日月多佳景。【旧总名桃花坞,高宗时名乐善堂。】武陵春色之西为全璧堂,东南为小隐栖迟堂。后由山口入,东为清秀亭,西为清会亭,北即桃花坞,西为清水濯缨室,又西稍北为桃源深处。坞东为绾春轩,东北为品诗堂。万方安和西南为山高水长楼【四十景之十五。】,西向,九楹。后拥连冈,前带河流,地势平衍,凡数顷。【每岁灯节,陈烟火戏于此,及平时侍卫校射处。】楼之北,度桥入山
东室联曰:每因物表延遥寄;似与天游得静陶。
安 河 高宗纯皇帝诗注:濡水在直隶已有三。说文:出安东入漆涑者,涿郡之濡也。左传:出高阳者,河间之濡也。广舆记:出易州穷独山名圣女水者,即此。乾隆辛巳赐名。
团 河 团泊在黄村门内六里许,流出南苑墙为团河。又入凤河,又东南流与永定河合,借以荡涤淤浊,复同由大清河入海。高宗纯皇帝有团河行宫诗。
凤 河 凤河其形如凤,源出南苑,流出东南隅,至武清之缑上村。高宗纯皇帝诗注:凤河发源于海子内之团河,下流与永定河汇。是凤河实永定关键。年久淤塞,出内帑挑浚。
凉水河 凉水河即大红门外绕垣之水,源出右安门西南凤泉,复合南苑之一亩泉及三海子诸水,由马驹桥入运河,为南苑北源之水,与南源之团泊、凤河经流迥别。
晞阳阿 晞阳阿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
中正仁和 高宗纯皇帝集:此皇考御书养心殿扁额也。诗云:奎画殿楹悬,因文道以诠。尽心奚外此,示后永无愆。律己旰宵慎,临民政化宣。守中惟不倚,居正要非偏。仁则物以育,和斯情毕联。分虽各具义,合是一承乾。清晏宁堪恃,崇高益巩虔。晨昏兹惕息,四字奉尧传。
万方安和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在杏花春馆西北,建宇池中,形如卍字,额为世宗宪皇帝御书。高宗纯皇帝诗注:是地冬燠夏爽,四序皆宜,亦皇考所喜居也。御制万方安和九咏。万方安和诗曰:肯构见于墙,安和愿万方。十三年宵旰,千万载金汤。卓尔吾由末,瞠乎敢不蘉?明堂设稽
雨香馆 绚秋林北为雨香馆,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高宗纯皇帝诗引:绿云舫稍西,步平岗而南,为雨香馆。山中晴雨朝暮各有其胜,而雨景尤奇。油云四起,滃郁栋牖,长风飘洒,倏近倏远,苔石药苗,芬香郁烈,沉水龙涎不免烟火气。诗曰:出云峰更秀,酿雨地斯灵。景写一空白,膏苏万陇青。悦心唯乐岁,养志奉慈宁。何必刘宾客,端称以德馨。
长春仙馆 地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高宗纯皇帝御制诗引:循寿山口西入,屋宇深邃,重廊曲槛,逶迤相接。庭径有梧有石,堪供小憩,予旧时赐居也。今略加修饰,遇佳辰令节,迎奉皇太后为膳宿之所,盖以长春志祝云:常时问寝地,曩岁读书堂。秘阁冬宜燠,虚亭夜亦凉。欢心依日永,乐志愿春长。阶下松龄祝,千秋奉寿康。
玉玲珑馆 长春园狮子林之南为玉玲珑馆。高宗纯皇帝诗云:湖石三四峰,湘筠五六个。月下诡状狞,风前清影簸。
听鹂馆 清漪园澄辉阁西有三层楼,楼西有听鹂馆。
葄经馆 地为圆明园内安澜园十咏之一。高宗纯皇帝诗引:入园门,朴室三间,背倚峰屏,右临池镜,颜曰葄经,不减陈氏藏书楼也。
杏花春馆 地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西北为春雨轩,轩西为杏花村,村南为涧壑余清。高宗纯皇帝御制诗引:由山亭逦迤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蓏,识野田村落气象。
濯鳞沼 沼为多稼轩十景之一。高宗纯皇帝诗引:印月池之右别为一沼,有闸通水,育热河美鲫鱼数百头,取携为便。
神州三岛 地在圆明园内,为高宗纯皇帝御制万方安和九咏之一。额为世宗宪皇帝题。
正谊明道 重华宫之东为漱芳斋,额曰正谊明道。
琼 岛 元之渎山,即明之琼岛也。
琼华岛 西苑圆城北架石梁,南北树坊二,南曰积翠,北曰堆云。过桥即琼华岛,金人取宋艮岳石为之,周围计二百四十七丈。旧有广寒殿,相传为金章宗时李妃妆台遗址。元改名万寿山,又称万岁山。本朝顺治八年立塔建刹,称白塔寺,今易名永安寺。塔后列刹竿五,其下为藏信炮之所,八旗军校轮流守之,以防急变者。庆霄楼据山之最高,每逢腊日,奉皇太后观冰嬉之所。永安寺之西,山半有亭,又西由山麓蹑而上,为悦心殿。后即庆霄楼,楼西有延廊,环抱山石间,筑室,其中为一房山。
濠濮间想 濠濮间想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烟波致爽 烟波致爽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坦坦荡荡 地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在杏花春馆西,度碧栏桥为坦坦荡荡,三楹。高宗纯皇帝联曰:源头句咏朱夫子;池上居同白乐天。萃景斋石上刻高宗纯皇帝御制坦坦荡荡诗引: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喁唼拨剌于荇风藻雨间,回环泳游,悠然自得。又诗序云:延楼临
对时育物 西苑瀛台临水为迎薰亭,高宗纯皇帝书额曰对时育物。
平湖秋月 地在圆明园福海西北隅,为四十景之一。高宗纯皇帝词引:倚山面湖,竹树蒙密,左右支板桥以通步履。湖可数十顷,当秋深月皎,潋滟波光,接天无际。苏公堤畔,差足方兹胜境。
三潭映月 圆明园四宜书屋之东临池楼宇曰方壶胜境,为四十景之一。纯庙方壶胜境词引:东为蕊珠宫,西则三潭印月,净绿空明,又辟一胜境矣。
光风霁月 圆明园杏花春馆之西,度碧栏桥为坦坦荡荡,前为素心堂,后为光风霁月。
卢沟晓月 高宗纯皇帝诗云:兰若霜钟断续鸣,卢沟晓月正西横。苍烟淡接平芜迥,曙色才分远水明。傍岸人行闻犬吠,蹙波风动见鱼惊。车驰马骤长安道,何限低徊旅宦情!又诗引:卢沟河即桑干河,水黑曰卢,故以名之。桥建于金明昌初,长二百馀步。由陆程入京者必取道于此。诗云:茅店寒鸡咿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夹镜明。入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尤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
梨花伴月 地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松鹤清越 地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香雾窟 静宜园芙蓉坪西南曰香雾窟,为二十八景之一,即静室。香山室宇此处最高。
清凉禅窟 地为静明园十六景之一。
森玉笏 地为静明园十六景之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