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千佛阁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千佛阁位于山东省旧平度城东关街东端,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崇祯五年焚毁,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
书名:春明梦余录(下) 页码:299

此山,能驯伏大青、小青二龙,故名。岩下一池,二青蛰处。视之若不甚深,然探入

不可穷。

都人于奕正云:石子凿凿,故桑乾河道也,曰卢师山。有寺,曰卢师寺。正统十一年,更名清凉。今佛无殿已。过寺半里者,秘魔岩,是卢师晏坐处。相传隋仁寿中,师从江南掉一船来,祝曰:船止则止,船至崖下止,遂崖居。居数岁,二童子来,曰大青、小青,愿侍不去。岁大旱,所司征祷雨者。童子白师,乘师愿,愿施雨,雨一方也。遂乘云气去,俄雨大注,知大青、小青是乃龙矣。龙归,投潭中。潭广丈,巨石覆之,深黝不可测。二龙有时出,云气仍随之。崖下塑二童子侍师像。崖上一柏,产石面,长尺,不凋不荣,是卢师手植。

翠微山 在城西三十余里。上有圆通寺,盖旧平坡寺也。姚少师尝言平坡最幽胜,学

佛者所宜居。山半有平地,故名。洪熙初,始改今名。

[王衡记:] 从香山东行,饭于善应寺中。东走涧道,寻卢师山。睹翠微一带苍石碧瓦,掩映白

杨深柏中,而新柳、杏花希稠点缀,斜分倒插,尽有深情。盖香山如扬州花市,浓抹故佳;而此地则若耶曲径,其不厌正在淡妆耳。从卢师寺秘魔庵循东冈而至清凉寺。寺有古佛像。其前为平台,眺望甚伟。自此下而南折,皆从山■中行,花柳时可观。凡折数盘,涉五六庵,而至平

坡寺。寺一阁庋山颠,于远眺尤胜。

潭柘山 在京西八十里。出京至马鞍山千佛阁及戒坛,至庞涓洞,踰二岭而至潭柘。潭

卷之六十八 一三一一

书名:日下旧闻考(五) 页码:277

  户部观政平舒刘汉儒撰,天启元年二月立。天仙圣母祠碑一,监察御史上党贾鹤年撰,万历十一年二月立。广福禅林磬一,天启五年造。大悲庵钟一,嘉靖三十六年造。

  增顺天府西有宝塔寺。(明一统志)

  〔臣等谨按〕宝塔寺殿前塔高二丈余,砖基高三尺许。第一层迭石为之;二层制方,每方刻菩萨像;三、四、五层皆六面,每面刻佛像。有正统十三年赐礼部箚付,碑云寺初名宰塔,后改今名。

  增慈悲院在阜成门西关大街北。(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慈悲院乾隆二十八年潭柘僧募建,为收养老稚废疾之所。

  原衍法寺有勅建碑。(顺天府志)

  〔臣等谨按〕衍法寺在阜成门外大街路北。前殿左碑,明大学士李东阳撰;右碑,吏部尚书杨一清撰,皆正德七年五月立。后殿右碑,户部山东司郎中古瀛王爱撰,万历壬寅仲春立。今节录杨碑于后,以志颠末焉。

  (增明杨一清衍法寺碑略 京师阜成门外西一里许有寺曰衍法,宪宗皇帝所赐额也。胜国为观音寺,建置始末无可考。国朝天顺间,尝即其故址而新之,寺之名始著。成化甲午太监阮安再新之,请于朝,得赐今额。至今又四十年,其废甚于旧。太监张雄捐赀鼎建。中为大觉殿,前为天王殿,为明王殿,后为千佛阁,又后为真武殿。伽蓝、观音二殿列于左,祖师、地藏二殿列于右,钟鼓二楼对列于殿前之左右。辅以修廊,缭以高墉,像设经幢咸具。其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70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五

郊垧(西十五)

  原卢沟桥西北三十里为灰厂。出灰厂入山,两壁夹径,行百折,径尽始见山门。有高阁在山中央,可望浑河,盖山麓至中板桥仅十余里尔。阁后有轩,庋岩上。折而右,即戒坛。坛在殿内,甃石为之,中有高座,为每年说戒之地。周围皆列戒神。四月八日,游僧毕集听戒。坛创自隋唐间,国朝重建,辽金时所植松具在。(长安客话)

  〔臣等谨按〕卢沟桥详见郊垧西卷二。戒坛在马鞍山万寿寺内。寺在唐曰慧聚,辽咸雍间僧法均始辟戒坛,明正统间改寺名万寿。寺内大殿恭悬圣祖仁皇帝御书额曰般若无照。联曰: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篁振午风。皇上御书额曰莲界香林。千佛阁御书额曰智光普照。联曰:金粟显神光,人天资福;瑠璃开净域,色相凭参。戒坛上圣祖御书额曰清戒。皇上御书额曰树精进幢。联曰:遍洒醍醐成雨露;长留华藏閟山林。山门内恭立圣祖御制万寿寺戒坛碑记,佛殿前恭立皇上御制诗碑,千佛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71

阁前恭立御题活动松诗碑。坛前辽碑一,乾文阁直学士王鼎撰,大安七年立。金碑一,开府仪同三司致仕韩昉撰,天德四年立。又已泐辽碑一,起复知枢密院直学士虞仲文撰,建福元年立。已泐金碑一,翰林直学士施宜生撰,贞元三年立。此二碑今寺僧犹传其文,而讹脱颇多。明碑一,中顺大夫毘陵胡濙撰,成化九年立。寺内明碑三:一无撰人姓名,正统七年立;一为成化五年勅谕碑;一为翰林侍读东里高拱撰,嘉靖三十五年立。戒坛之前为明王殿。殿门右石幢二,刻尊胜陀罗尼咒并序。右幢题识云:太康三年,岁次丁巳,奉为故坛主崇禄大夫守司空传菩萨戒大师特建法幢门人传戒大师讲经律论赐紫沙门裕经等立。左幢题识云:受戒弟子范阳王鼎撰文,太康元年岁在乙卯建。阶下塔二:右塔为普贤衣钵塔;左塔石刻云辽故崇禄大夫守司空传菩萨戒坛主普贤大师之灵塔。明正统十三年中秋日筑坛如幻道孚建。原戒坛,入山二十余里始见山门,坛在殿内阁前,古松四株,翠枝穿结,覆盖一院。(潇碧堂集)

  〔臣等谨按〕千佛阁前松株今尚蔚茂,活动松于乾隆四十四年蒙御制诗章,恭录于后。

  原登狮子岩凡十八转,始及戒坛,坛为景皇帝区画地,开山即鹅头法师名道孚者。(墨响斋集)

  原戒坛在西山最深处,渡浑河西行可二十里,两厓中通一径,丹林黄叶,与青峦碧涧错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72

出如绣。远望西北一峰如灵壁石,以为戒坛必在其下。过永庆庵,呼山僧问之,曰极乐峰也。西行不五里,石阑丹壁,已至寺门。寺肇自唐武德中,旧名慧聚,至明正统乃易名万寿。殿墀四松,离奇夭矫,皆数百年物。折而北,一坊西向,额曰选佛场。殿宇宏丽,阑楯参差。坛在殿中,以白石为之,凡三级,周遭皆列戒神。出坛而南,至波离殿,殿前辽金碑各一,皆波离尊者行实也。有太古洞最胜,列炬而入,百乳千螺俱成佛像,不知其深几里也。(燕都游览志)

  〔臣等谨按〕永庆庵今无考。极乐峰在马鞍山之西,太古洞即化阳洞,亦名庞涓洞,洞门刻太古化阳洞五字。洞左石塔十一层。塔碑略云:嘉靖三十九年,东直门外牛房主禅明辉、徒普照、信官郝春建马鞍山护国宝塔,刻造周围佛像八十八尊,上四面四尊,万寿戒坛传戒宗师前古杭净慈住山沙门宗林撰。余皆漫漶不可辨。又施茶碑一,明山东成山卫教授东泉严振撰,嘉靖二十七年立。

  原过永庆庵一里为万寿戒坛,正统中如幻律师说戒于此。殿外金辽碑各一。上千佛阁俯浑河,正曲句其三面,如玦然。阁之下幻师安禅处,其遗衣钵藏焉。西上石径,上极乐峰道也。观音洞大于室。化阳洞洞口垂藤幙之。秉炬入,如眢井,半里有龙跃,有鱼游,有狮坐,石乳所凝也。再入,有石佛危坐。西罅一穴冥冥然,下与浑河通。洞一名

书名:日下旧闻考(六) 页码:85

五里至马阑村,登三大士阁。一松高十丈余,历磴而上,三里许翠峰壁立,又二里扳跻丛木中,再上,见篱径石垣,乃妙庵也。中设大士像。(长安可游记)

  〔臣等谨按〕马阑村之大士阁今无考,妙庵之大士像今尚存。

  原岭西行数里千佛山,又数里观音山,山旧有菩提树、仙人桥、望海石。下岭复上岭者数,迎前壁立者鹤子山也。(帝京景物略)

  〔臣等谨按〕千佛山有显光寺,寺内有千佛阁。观音山之菩提树无存,仙人桥、望海石遗迹尚在。

  原自妙庵从岭西折,路甚狭,数里上千佛山,一名黑风山,又数里为观音山,再上为大悲厓,旁有仙人桥、菩提树,树已遭伐矣。又上为望海石,嵚崟巉削。踰岭凡七,见有石壁峭立,为鹤子山,路更险仄,达千佛岩,怪石攒簇,多似人形。坐视观音山,如在怀抱间。(长安可游记)

  原度阎王??,行百花中一里,进篱门石洞,礼文殊法身塔,登菩萨顶,是百花山顶也。(帝京景物略)

  〔臣等谨按〕文殊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其法身安得在此?今文殊寺旁之法身塔,盖彼时缁流伪托以惑听,而实无所据者也。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330

武进管绍宁《饭圆静寺》:〇舁到烟萝梦已移,偶分僧钵小参时。林荒九月新编屋,鹊迓三年旧歇枝。未取菱丝留白咽,肯容花酿入清规。江南只信春能此,秋况于今柳不知。

江都梁于涘《瓮山圆静寺》:〇山光湖影半参差,蒲苇沿溪故故斜。石瓮讵能贫帝里,金绳多半敕官家。农依一水江南亩,客倦经年蓟北沙。景物亦清僧亦静,无心更过隔林花。

戒坛

都城中西望,一山高秀如驼脊,上峰如侧方山冠子者,戒坛后五里极乐峰也。游者至戒坛止,无问向峰者,则于望未至时,习指曰:戒坛山。凡望山,正犹积翠,一片一垛尔。又远之,而黛浅,又近之,翠则微矣。极乐峰远黛有增焉,近翠独不减。出阜成门四十里,渡浑河,山肋叠,径尾岐,辨已。又西三十里,过永庆庵,盘盘一里而寺,唐武德中之慧聚寺也。正统中,易万寿名,敕如幻律师说戒,坛于此。殿墀二松,数百年矣。坊西向,曰选佛场,殿中坛焉,白石台三级也。周列戒神数百,神高三尺者二十四,胄弁戎服,或器械具;高以尺者甚众,妖鬼男女遝焉,其部也。异灯异香,颁自内府。设香木座十。上三座:中,衣钵传灯本坛和尚坐;左,羯磨阿阇黎坐;右,教授阿阇黎坐。旁左三右四座,尊证阿阇黎坐也。坛而南,优波离殿,供优波离尊者,佛十大弟子,持戒第一也。殿外,金、辽碑各一。上千佛阁,俯浑河,正曲,勾其三面,如玦然。阁之下,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208

虎啸疑犹闻。僧云有於菟,曾此避尘氛。有无不必知,姑听僧所云。晚霭下绝壁,小憩万虑屏。入寺晚钟初,黄粱已炊甑。相携漪玕亭,流觞皆酩酊。惜无柳州笔,为作序饮令。晚来憩竹院,坐久风益凉。我友为我言,此景似韬光。西湖饶妙境,巨竹皆篬筤。流泉更不乏,处处鸣琴张。何时拟卜居,惜无田一方。我为抚几叹,君言诚有味。惜哉犹有心,未能忘物累。苟能得竹趣,一竿亦足爱。苟能知水性,西湖即此在。何必拘北南,适性自为贵。不记坡翁言,无田亦须退。明晨下山去,更涉来时路。游目爱南山,林壑现无数。峦头簇乱峰,一一成倒矗。疑是王黄笔,空中传尺素。昔在画中看,今来画中住。路从喉岭上,南趋马鞍山。此路更奇崄,登降逾百盘。有时傍峭壁,大石横阑干。有时邻绝涧,蓝舆崄难安。有时穿密林,交柯拂眉端。有时萦一线,窄处石为阑。有时升如猱,青翠仰可攀。下瞩万丈深,旁列千峰巑。直视百里外,京邑图画间。顷刻已千变,欲状嗟良难。已见戒台楼,深丛露觚棱。行尽十八盘,寺门拾级登。入寺景益幽,殿逐山为层。升阶古松古,青翠相郁蒸。一松名卧龙,奇肆难强名。横穿石栏出,乘云欲上升。一松名自在,谡谡高自矜。一松抱浮图,如人引双肱。一松名九龙,拔地起九陵。九干色如玉,翠葆分鬅鬙。惜哉活动松,往岁忽骞崩。此来竟不见,令我徒抚膺。又登千佛阁,循廊试一凭。万山环玉玦,一水流朱绳。御榜在檐端,星云尚骞腾。北去观戒台,白石粲光晶。列神守四隅,内环如有譍。物物皆象教,即此明三乘。小憩慧聚堂,雏僧竟多能。净名及楞严,口辨悬河兴。辨才今久寂,似此得未曾。下山循旧途,仍趋奉福院。路经西峰寺,草深没前殿。昔者吴钱塘。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181

(二十二)万寿寺

万寿寺在广源闸西数十武。明万历五年建。殿宇宏丽,门临大道。清代更加修葺。清末,慈禧太后乘舟赴园,于此休息。寺建筑伟大,有正殿、前殿、后殿,有铜佛,有碑亭。碑文为翁同和撰书。上有千佛阁,(图三十二)阁七楹,两层壁间,安小佛数千。寺中各建筑物均完好,惟前部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占用,游人出入难自由耳。(图三十三)

图三十二 万寿寺千佛阁

图三十三 万寿寺内景之一部

(二十三)高梁桥

出西直门约里许,为高梁桥,在平绥路线以西。桥东为玉河,穿过铁路线,入护城河。桥以上为长河,旧为慈禧后往颐和园舟行经路。桥傍旧有倚虹堂,崇饰华丽,为西后登舟处。今废。

(二十四)长河

由高梁桥起,直入昆明湖。河水清涟,两岸密植杨柳,夏日浓阴如盖,炎歊净洗,游人一舸徜徉,或溪头缓步,于此中得少佳趣。(图三十四)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193

(四十)戒台寺

去旧京七十里。寺枕西山极乐峰。游人至山麓,有石琢牌坊一座,高三丈,宽五丈,瓦椽榱桷梁柱,均白石琢成。(图六十三)由此登山,约行里许,蜿蜒至寺门。(图六十四)寺,唐初(武德中)名慧聚寺。辽时有法均大师开山筑戒坛。坛方广极大,四周三出陛,全以白玉石作。戒坛上有佛像,全国戒坛之大此为第一。(图六十五)金时波罗尊者于此说教。明正统中易名万寿寺。成化中有道孚法师者,世称额头祖师者,益宏殿宇。正殿为大雄宝殿,额传为严嵩书,然殊不类。正殿后为千佛阁。阁东为戒坛,坛前有明慈圣太后铸银鼎。上为观音殿。阁东有慧聚堂,清恭亲王斥赀建。西为方丈室、僧寮。别院众多,不能悉记。戒坛后有金天德四年碑,极名贵,韩昉撰,高衎书丹,近以漶漫不可辨识。戒坛以松著,旧有活动松,于清光绪十七年枯萎。现存者:(一)卧龙松。(图六十六)一松横卧,枝叶繁,如虬龙卧地,故名。(二)九龙松。本干围二丈馀,上分九干,粗有及合抱者,松白皮,各挺立枝偃盖,极极奇伟。(三)抱塔松。(图六十七)松枝横出,旁有塔,槎丫回抱,亦为异观。(图六十八)

图六十三 戒台寺石牌坊

图六十四 戒台寺山门

图六十五 戒坛大殿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194



图六十六 卧龙松

图六十七 抱塔松

图六十八 戒坛远景

清赵怀玉《戒坛看松遂登千佛阁》诗:

潭柘以泉胜,戒坛以松名。遥看积翠影,已觉闻涛声。入门各旧识,俯仰如相迎。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我昔曾作歌,今尤未忘情。抚之久盘桓,徐起周化城。扪幢稽岁月,访碣披榛荆。我诗无纱笼,早逐尘沙倾。惟有选佛场,与塔同峥嵘。

峨峨千佛阁,实为此山弁。谁同贾勇登,老友不言倦(谓韩封君)。浑河从西来,远势走如线。其右列若屏,青嶂拱一而。是时秋已深,林叶霜初遍。夕阳还照之,紫緑顷刻变。莫嫌色相空,能使天地绚。荆关费烘染,丹汞失陶錬。说与未游人,闻之定生羡。

清管绳莱《咏戒坛松》:

活动松:全身皆欲动,草木尚如斯。独客嗟匏系,苍茫自咏诗。

卧龙松:蓟剥横偃身,风动之而举。何年卧此重,鳞甲含秋雨。

九龙松:爪牙何巑岏,势与风云会。不作湘潭吟,未赓九里籁。

莲花松:根下坐点笔,层云已荡胸。因参释迦法,顶上坐芙蓉。

清张之洞《戒坛松歌》:

策蹇寻山冒残暑,食宿招提已四五。仙嶂灵湫那得逢,枉使人畜挥汗雨。精庐雕饰为檀越,佛衣陊剥见黄土。法缘一线在戒坛,叩门先听松声寒。横广平台五十步,穆穆护法排苍官。黑云倒垂逾万斛,压折白石回栏干。潮音震荡纤壒扫,气象已足肃群顽。矫如神龙下听法,赫若天王司雷关。十松庄严皆异态,各各凌霄门苍黛。一株偃蹇甘独舞,不与群松论向背。此树百年臆可知,开皇下迄耶律代。门内白足鸣鼓钟,年年传法欺愚蒙。何人饱食携生具,享此万壑清凉风。风动树开见山趾,帝畿浩浩尽百里。长波九带萦坛来,历劫不枯桑干水。回望西山众精蓝,只为房蜂与穴蚁。彼法开山信有人,善踞灵奇为栖止。定知末法三千年,法终不灭松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