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县力役中有静乐堂土工三十一名,安乐堂土工二十九名,每名工食银一两二钱,额于均徭人丁中编给由票,听头户自应。盖专掌内庭物故宫女殡送之役者,名曰土工,疑于土掩,而实不然。静乐堂在都城西,阜城门外五里许,砖甃二井,屋以塔,南通方尺门,谨闭之,井前结石为洞,四方通风,即火所也。安乐堂在北安门内,有屋数楹。令甲,宫人有故,非有名称者,不赐墓,则出之禁城后顺贞门旁右门,承以敛具,舁出玄武门,经北上门、北中门,达安乐堂,授其守者,召本堂土工移北安门外停尸房(在北安门外墙下),易以朱棺,礼送之静乐堂火葬塔井中,莫敢有他者。凡宫人故,必请旨。凡出,必以铜符,合符乃遣。凡堂房皆掌之中贵人,凡授受皆以籍。其宫人出,父兄或在者,从棺所送之堂外而止,不禁也,而亦不得入。嘉靖末,有贵嫔某,捐赀易民地数亩,围之堂内,其后焚烬不愿井者,悉内地中,今亦隆然高起。彼盖行佛氏语,谓得浅土,可速轮回,然实非初制云。
按:汉制,采女得充掖庭,与中涓以给使令,皆被恩无常赐。而燕赵之收藏,齐楚之冶丽,曼立望幸,比于小星之衾稠,此犹周制嫔御属也。至拱事椒兰,籍名粉黛,不可胜纪矣。然生则尚飨大官,殁不闻有为之制者,岂泽枯之仁独遗若辈邪?我朝监古定制,委曲周悉,非有名称,不得赐墓,示有等也;非合铜符,不得出櫘,重宫禁也。夫既礼送之出矣,而必付之烬掩,防奸欺也。以敝帷敝盖之义,施掩骼埋胔之仁,必建塔而焚之。若曰,佛之徒以王宫殊色,因缘示寂,非女子乎?瘗雁建塔,乃旌彼德,旃檀荼毗,劫灰清净,是令若辈受旷荡之恩,何恤以神道设教,而不与
苑右门。钦安殿后曰顺贞门,此外,则玄武门矣。
皇极门之东曰会极门。门东曰文华殿,中悬神宗御书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法十大字。有精一堂、恭默室、九五斋。殿之后曰玉食馆,西北曰省愆居。殿之西曰崇本门。殿之后曰刻漏房,铜壶验时之所。殿东向后开门者曰圣济殿,御用药饵之所。再则徽音门,亦曰麟趾门,其内则慈庆宫,又奉宸宫、勗勤宫、承华宫、昭俭宫。麟趾门之东曰关雎左门,西曰关雎右门。再西曰元辉殿。再北朝南者曰宝善门。迤东曰慈庆宫后门。门之外曰奉先殿,即内太庙也。街东则隆祀门,其内则外东裕库也。又东北并列二门:曰履顺、蹈和,则一号殿仁寿宫之门内有哕鸾宫、喈凤宫,宫妃养老之处。自宝善门亦可通玄武门,其中之门则莲花门也。皇极门之西曰归极门,门西曰武英殿。殿西曰大庖,曰尚膳监。东北曰思善门,曰仁智殿。西南曰御酒房,又北曰慈宁门。嘉靖十五年,以仁寿宫故址并撤大善殿建慈宁宫。过慈宁宫,皆内侍直房。再北过长庚桥则玄武门矣。
紫禁内城之外,北安门东曰黄瓦东门街,南曰尚衣监街,北曰司设监。再东酒醋面局,曰内织染局,曰皮房、纸房,曰针工局,曰巾帽局,曰火药局。再东稍南曰供用库,曰番经厂,曰汉经厂,曰司苑局,曰钟鼓司。再南曰新房,曰都知监,曰司礼监,曰御
卷之六 四九
春明梦余录 五六
四神祠牌
观花殿 万历十一年闰二月二十五日拆去。垒垛石山子,券门石扁名堆秀;山子上盖亭子一座,牌名御景亭;东西两边鱼池二,池上盖亭子,东边牌名浮碧亭,西边牌名澄瑞亭。已上万历十一年三月初二日添盖。
清望阁牌 金香亭牌
玉翠亭牌
已上嘉靖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添牌。
乐志斋、曲流池 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十九日拆西连房,添盖扁。
承光门牌 集福门牌
延和门牌
坤宁门更顺贞门 嘉靖十四年七月初二日添牌。东长街
景和门更顺德左门牌 迎祥门更崇仁门牌百福门更咸和左门扁
千祥门更广生左门扁 长庆门更大成左门扁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五
国朝宫室
钦安殿后为承光门,向,列金象二。左为延和门,右为集福门,东西向。正中为顺贞门。其北相对为神武门,门外有下马牌石,即紫禁城北门也。国朝宫史
日精门东为东一长街,南即内左门,中为近光左门,北为长宁左门,稍北而西即琼苑东门。由近光左门而北,向西之门凡三,曰咸和左门,广生左门,大成左门。咸和左门东相对为景曜门,中间南向者曰景仁门,内为景仁宫。同上
〔臣等谨按〕景仁官顺治十二年重建。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赞德宫闱。
广生左门东相对为履和门,中间南向者曰承乾门,门内为承乾宫。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承干(乾)宫顺治十二年重建。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德成柔顺。后殿联曰:三秀草呈云彩焕;万年枝茂露香凝。
大成左门东相对为凝瑞门,中间南向者曰钟粹门,门内为钟粹宫。国朝宫史
荡门,先名会极。曰义平门,先名归极。西南则慈宁宫矣。月华门往北曰顺德右门,则西一长街也。再北向东与凤彩门斜对者曰咸和右门,先名广安。南者曰毓德宫,原名安乐宫,后又改永寿宫,则西二长街也。北首曰百子门,南首螽斯门,西曰启祥宫,原名未央。宫内一石坊,北曰圣本肇初,南曰元德永衍,先曰贞源茂始,庆泽无终。盖兴献帝所生之地。再西曰嘉德右门,先名景福。曰隆德殿,即元极宝殿。祀三清神。左有容轩,右无逸斋,配殿左曰春仁,右曰秋义。再西北曰英华殿,先名隆禧。有菩提树二株,北则北角井,再西则咸安宫。先名咸熙。咸和右门之北向东与兴福门相对者曰广和门,南向者曰翊坤宫,先名万安。西宫贵妃所居。西二长街之西曰长春宫,更永宁,后仍改长春宫。广和右门与基化相对者曰大成右门,向南者曰储秀宫,先名寿昌。西二长街之西曰咸福宫,先名寿安。又后则乾西之房五所。此西路之大略也。坤宁宫所谓中宫也,宫后则为后苑,钦安殿在焉,曰天一之门,万春亭、千秋亭、对育轩、更名玉芳轩。清望阁、金香亭、玉翠亭、乐志斋、曲流馆、四神祠,有假山曰堆绣山,山上亭曰御景亭。东西二池有亭,东曰浮碧,西曰澄瑞。万历十一年,毁观化殿垒此。东南曰琼苑左门,一名嘉福。西南曰琼苑右门,一名隆德。钦安殿后曰顺贞门,即坤宁门也。此外则玄武门矣。皇极门之东曰会极门,门东曰文华殿,有精一堂、恭默室、九五斋,殿之后曰玉食馆,北曰省愆居,殿之口曰崇本门,殿之后曰刻漏房,铜壶验时之所。再后则徽音门,曰麟趾门,其内则慈庆殿,又
门,扁曰堆秀。山上有亭曰御景,东西鱼池,池上二亭,左曰浮碧,右曰澄瑞。又有清望阁、金香亭、玉翠亭、乐志斋、曲流馆,至万历十九年毁。明宫殿额名
补王锡爵乐志斋箴 圣人作易,次豫于谦。喜起之歌,始以敕天。我皇鉴兹,弗懈于位。有毖斯斋,惟以乐志。其乐伊何,匪遨匪游。其志伊何,乐而不流。乐有从理,亦有从欲。安危之机,辨之幽独。何以辨之,惟志之持。志一常安,志烦则危。惟几惟康,无逸乃逸。君子攸居,万年无斁。王文肃文草
原夏言钦安殿诗 钦安殿前修竹园,百尺琅玕护紫垣。夜夜月明摇凤尾,年年春雨长龙孙。桂洲集
原钦安殿后曰顺贞门,其宫墙外则玄武门,每夜更鼓在焉。芜史
〔臣等谨按〕钦安门、顺贞门,本朝俱仍其旧,玄武门即今神武门也。
原隆庆四年二月,建英明阁于禁中。明穆宗实录
原大内后门有丹漆巨梃一支此扉,不知几何年矣。成化间偶堕地破,乃髹竹,中藏卷三,一为王摩诘画真迹。国史唯疑
原紫禁城内之河,则自玄武门之西从地沟入,至廊下,南过长庚桥里马房桥,由仁智殿西、御酒房东、武英殿前、思善门外、归极门外、皇极门前、会极门北、文华殿西,而北而东,自慈庆宫前之徽音门外,蜿蜒而南,过东华门里古今通集库南,从紫禁城墙下,地沟亦自巽方出,归护城河,或显或隐,总一脉也。芜史
原北中门之南曰寿皇殿,曰北果园,殿之东曰永寿殿,曰观德殿,与御马监西门相对
则智穷而珠为取矣。其得名殆以此。知珠之说,余未见所出,孟修读书多,言必有据。就如二说,皆太昊之所师耳。物各以我保所宝,我相生,人必争之,以毒谋食,食必生毒,而世反以为乐,其智勇绝异。如轮蛛絙丝变现光怪,能与龙勍而不能不穷龙,能共取其珠而不能保水火之无争。自有情以来,而乐苦皆若此矣。此蜘蛛一闻佛名,即得往生于清净摩尼宝珠光中。是珠也,无可取,无可争,亦无可知,亦无无知之量,是乃可名真知珠矣哉。塔成,附记于碑侧如此云。)
(增李长春慈慧寺碑略 阜成门外迤西二里许有寺一区,乃诸中涓义置以为施茶之所。会上人真贵自蜀入燕,诸中涓延而居此。闻于大内。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增缮殿宇,锡以大藏,赐名慈慧。盖人与地两相重而宠灵赫奕盛于都邑矣。时予请急,过家上冢,上人乞文,为停轺一日畀之。上人号愚庵,家在吾蜀安岳县云。万历二十年十二月立。)
原古葬宫人之所,谓之宫人斜。京城阜成门外五里许有静乐堂,砖甃二井,屋以塔,南通方尺门,谨闭之。井前结石为洞,四方通风。宫人有病,非有名称者,例不赐墓,则出之禁城后顺贞门旁右门,承以殓具,舁出玄武门,经北上门、北中门达安乐堂,授其守者。召本堂土工移北安门外,易以朱棺,礼送之静乐堂,火葬塔井中。凡宫人故,必请旨;凡出,必以铜符,合符乃遣。嘉靖末有贵嫔捐赀易民地数亩,其焚烬不愿井者悉内地中。(菊隐纪闻)
原慈慧寺后不二里有静乐堂,其墙阴皆宫人葬处,所谓宫人斜也。(长安客话)
〔臣等谨按〕慈慧寺后西北隅隙地,土人目为静乐堂故址,与旧虎皮墙相距不数十步,地形微高。南向立二石,远望如门扇,又如华表,高可二丈余,广约二尺,厚不盈尺,下截四围皆隆起数分;其右石前左楞刻为水波凸卷之形,皆大如瓜。旧称
国朝宫史 一〇四
于顺贞门外。凡旗尉、民尉皆内监充之。辰正初刻,太常寺卿暨内务府总管赴乾清门奏时,宫殿监转奏,皇后御礼服,乘凤舆出宫,陪祀皇贵妃以下咸乘舆从。由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入陟山门至内壝左门。相仪女官二人跪奏"请降舆",皇后降舆,皇贵妃以下咸降舆从。前引女官十人,右赞引、左对引女官二人恭导皇后入具服殿少竢,皇贵妃以下随入配殿祗竢。传赞女官引公主、福晋、命妇等于具服殿门外东西序立祗候。凡女官均于宫人内选充,如不足,于内府及八旗命妇内选充。 辰正一刻,蚕宫令诣神库上香,跪,三叩,兴,恭请先蚕西陵氏神位。内监十人前引,入坛奉安座上毕,相仪奏请行礼。皇后出具服殿盥,司盥跪奉帨巾。盥毕,诣坛,皇贵妃以下随行。司拜褥女官豫设拜褥于坛上拜次。赞引、对引女官恭导皇后升中阶就拜位前,北向立。前引十人止,立坛下,相仪二人随侍。传赞引皇贵妃以下及命妇均就拜位序立。典仪赞执事者各共乃职。赞引奏"就位",皇后就位,立。典仪赞"迎神司香",奉香进至香案前祗候。司乐赞"举迎神乐",奏 "庥平之章"。 辞曰:"轩辕御箓时,西陵位正妃。柔桑沃,载阳迟。黼黻玄黄供祀事,称茧更缲丝。龙精报贶,椒屋宗师。"乐作,赞引奏"就上香位",暨对引恭导皇后诣香案前立。对引至帛案前止,立。
司香跪,赞引奏"跪",皇后跪。奏"上香",司香进香,皇后上炷香一、瓣香三,兴。赞引奏"复位",暨对引恭导皇后复位,立。奏"跪、拜、兴",皇后行六肃三跪三拜礼。传
国朝宫史
工部、内务府司其事。届期,宫殿监传知各宫关防。
一五〇
一、每年三月,宫内等处淘沟。总管内务府选择吉日、吉时,知会宫殿监。宫殿监先期奏闻。届日,营造司员役由内左右门分进,宫殿监率各处首领太监等关防。
一、每年四月修鱼池,换新水。九月培葡萄,藏盖周密,至次年四月出之,引蔓架上。俱由奉宸苑知会宫殿监豫行奏闻。届日,奉宸苑官员督役由顺贞门进,宫殿监率首领太监等关防。
一、宫殿庭院设有贮水大铜铁缸座,平时俱满贮清水,每岁小雪节安设缸盖,盖中设铁屉,贮火融氷。至开年惊蛰节彻去其缸盖铁屉。营造司首领太监等掌之。用火融氷,熟火处首领太监等掌之。统司于宫殿监。凡用火日期先后,俱宫殿监酌量气候寒暖传知,熟火处遵行。
一、乾清宫等处安设激桶六十五架,慈宁宫等处安设激桶十架,宁寿宫等处安设激桶十架。每月二十五日,宫殿监率首领太监等查看,或有风干漏水之处,即行修理。其遮盖激桶布单,每遇岁暮染新。经五年后有损坏者,由宫殿监行文广储司换给。
一、每年冬季,各宫殿宝座炕上铺设红毡、白毡有应更换之处,由武备院先期奏请知会宫殿监。宫殿监查看酌量应否更换若干,具牌奏闻,得旨后,知会武备院,定期率
纱疏意与存。]北楼下东向匾曰:"悦心颐神],联曰:"古香研道祕,新藻发春妍。]南楼下东向联曰:"四季风光无尽藏,百城古帙有余馨。]皆御笔。斋之南卽琼苑西门也。钦安殿之后爲承光门,北向列金象二。左爲延和门,右爲集福门,东西向。正中爲顺贞门,其北相对爲神武门。门外有下马牌石,卽紫禁城北门也。
日精门之东爲东一长街。南卽内左门,中爲近光左门,北爲长康左门。稍北而西卽
琼苑东门也。由近光左门而北,向西之门凡三,曰咸和左门、广生左门、大成左门。咸和左门之东相对爲景曜门,中间南向者曰景仁门,门内爲景仁宫。前殿御笔匾曰:"赞德宫闱]。广生左门之东相对爲履和门,中间南向者曰承干门。门内爲承干宫。前殿御笔匾曰:"德成柔顺],后殿联曰:"三秀草呈云彩焕,万年枝茂露香凝。]大成左门之东相对爲凝瑞门,中间南向者曰锺粹门。门内爲锺粹宫。前殿御笔匾曰:"淑慎温和],联曰: "篆裊猊炉知日永,风清虬漏报春深。]以上三宫俱顺治十二年重建。三宫之东爲东二长街。南则麟趾门,北则千婴门也。街东与景曜门相对者曰凝祥门,再东爲昭华门。中间南向者曰延禧门。门内爲延禧宫。前殿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与履和门相对者曰德阳门,再东爲仁泽门,中间南向者曰永和门。门内爲永和宫。前殿御笔匾曰:"仪昭淑慎]。与凝瑞门相对者曰昌祺门,再东爲衍瑞门,中间南向者曰景阳门。门内爲景阳宫。前殿
卷之十二宫殿二
二一九
殿西稍北为延晖阁,额曰凝清室。阁相对为四神祠。阁西为位育斋,斋西为毓翠亭。斋前有池,池上为澄瑞亭。卽亭为斗坛。南为千秋亭。又南为养性斋,东向者七楹,南北向相接者各三楹,皆有楼。斋南卽琼苑西门。
殿后为承光门,北向。列金象二。左为延和门,右为集福门,东西向,正中为顺贞门。其北为神武门,紫禁城之北门也。
长元按:明宫室坤宁宫北有围廊曰游艺斋,与御园相接。其钦安殿后顺贞门,卽坤宁门。今改围廊为坤宁门,而界御园于外,则钦安之奉玄武神,更为严肃矣。日精门东为东一长街,有景仁宫,前为景仁门;承干宫,前为承乾门;钟粹宫,前为钟粹门;俱南向。
长元按:承乾宫明为东宫贵妃所居。
钟粹宫之东为东二长街,有延禧宫,前为延禧门;永和宫,前为永和门;俱南向。
东二长街之东有景阳宫,前为景阳门。宫内御题额曰学诗堂,藏宋高、孝两朝御书诗经真迹及马和之所绘毛诗图,共十二卷,有御制记并诗。
景阳宫之东有小长街。街西向东直出者为苍震门。街东为内库房。街北向西者为钦昊门,内为天穹宝殿,祀昊天上帝。
东二长街之北为千婴门。门之北有殿宇五,所谓干东五所也。
[五] 《故宫考》:"此宫在明为皇后寝室,所谓中宫也。宫后有秋千,清明节宫眷游戏于此。清制,凡祭必于寝,故中四间后改为祭天跳神之处。东边有长桌一,以宰牺。后有大锅三,以煮祭肉。西边有布偶人之画像,盖其所祭之神。壁上挂一袋,俗名子孙袋,内储幼年男女更换之小锁(清俗幼年男女身均佩锁,男至成婚,女至出嫁而止。每年岁末将旧锁更换,储此袋中),此外铜铃、拍板、布幔等物,均祭时女巫歌舞所用,尚存满洲旧俗。元旦皇帝行礼后,在南炕升坐进胙肉,召王公大臣同食,皇后则于东暖阁率贵妃以下同受胙分尝。东暖阁并作大婚时洞房,内有楼供佛像,楼下当中有新莽嘉量。宫西二间内有神亭,为储祭天神像之用。宫外有神竿,又名祖宗竿,清俗于祭天时于竿东北设案,陈头骨、胆、脍、米等,祭后献头骨于竿端,置胆脍及米于竿碗内,然后帝后受胙"。
[六] 《故宫考》:"西暖殿与弘德殿相对,内有各种药品"。
[七] 《故宫考》:"坤宁门旧名广运门,嘉靖十四年七月,改坤宁门为顺贞门,遂改广运为
坤宁"。
校勘记:
① ② 据《国朝宫史》卷六增补。
御花园正中南向者为天一门,[一]左曰琼苑东门,右曰琼苑西门。天一门外列金麟二。门内南向者为钦安殿。殿顶镶渗金宝瓶,恭祀元天上帝于殿中。[二]殿前有方亭二,殿后稍北叠石为崇山。[三]山有石洞,山巅有御景亭,山之东为摛藻堂,
[四]堂之东为凝香亭,池上有亭曰浮碧。其南为万春亭,又南而西向者为绛雪轩,[五][轩]南即琼苑东门也。殿西稍北为(亭为斗坛)延晖阁。[六]阁相对为四神祠,阁西为位育斋,斋前有池,池上有亭曰澄瑞,[七][即亭为斗坛]斋西为毓翠亭,[八]其南为千秋亭,[九]又南为养性斋,[十]东向七楹,南北向各三楹,皆有楼,斋南即琼苑[十一]西门。殿北为承光门,北向,门外列金象二。左为延和门,右为集福门,东西向。正中为顺贞门,[十二]其北为神武门,门外有下马石碑,即紫禁城之北门也。
注:
[一] 《故宫考》:"嘉靖十四年四月,额为"天一之门",取"天生一水"之义,谓可防火,清时改为天一门"。
[二] 《故宫考》:"崇祯十五年隆德、英华殿诸像,并移朝天宫、大隆善寺,惟此殿像如
故。相传殿东北有二足迹,嘉靖时两宫灾,元武神常立此拯火云。说见谈迁《枣林杂俎》"两京宫殿"条。"
[三] 《故宫考》:"山名堆秀,旧为观花殿,万历十一年二月拆去,叠石为山,中有洞,
额曰"堆秀"。今山石危险,不可登也"。
[四] 《故宫考》:"摛藻堂向为藏弃[弆]秘笈之所。乾隆二十八年,命择《四库全书》之精要者,为《四库荟要》,储于此。现尚存,实海内孤本也。堂之西有古柏,院壁刻清高宗《御
制古栢行》。据寺人相传,乾隆南巡时,柏忽枯死,而乾隆则时时觉有树影前导,迨回銮以后,亦复活。乾隆以其通灵气也,故加封号焉。堂之东为凝香亭,明时金香亭旧址也。堂前为池,池上有亭曰浮碧亭"。
[五] 《故宫考》:"绛雪轩,轩前植绛雪花,即太平花,为仅见之品,轩以此得名。乾隆
时尝与群臣吟咏于此。隆裕太后曾以此作憩息之所"。
[六] 《故宫考》:"延晖阁,明名清望阁。今阁下层存列朝圣训,相对为四神祠,亦明建
清改。祠后有台,下为鹿囿"。
[七] 《故宫考》:"澄瑞亭,明万历十一年三月建,后为位育斋,即明之对育斋也"。
[八] 《故宫考》:"称为毓翠亭,与金青亭相对,嘉靖十五年十二月改,清改金香为凝香"。
[九] 《故宫考》:"千秋亭,嘉靖十五年十二月改,上供佛像"。
[十] 《故宫考》:"明时为乐志斋,斋前有曲流馆,万历十九年闰三月拆西连房添盖,清
改今名。曾为宣统习英文处,楼上下皆设西式器具"。
[十一] 《故宫考》:"承光门内为御花园,明为宫后苑。园内奇石罗布,佳树葱郁,有古
柏藤萝,皆明代旧物"。
[十二] 《故宫考》:"旧为地[坤]宁门,①明嘉靖十四年七月改为顺贞门,延和、集福
两门亦系同时改称"。
校勘记:
酌中志卷之十七 十三
之意也。自嘉德右门之西,向南者曰二南门,门之北则八角井也。水不堪汲,天启六年亦曾修浚,而味不改,真废井矣。正北曰四德门,再西曰咸安宫,穆庙继选皇后陈老娘娘居此,天启年间客氏移住者。咸和右门之北,向东与隆福门相对者,曰广和右门。向南者曰翊坤宫,西宫李娘娘之所居也。西二长街之西,曰永宁宫,先帝改曰长春宫,成妃李老娘娘曾居之。及遭革封之后,移于干西某所居焉。广和门向东与端则门相对者,曰大成右门。向南者曰储秀宫。西二长街之西曰咸福宫,神庙时惠王、桂王共居之。百子门之北并列者,则乾清宫西之房五所。其西后小门,凡有事则开,如东后小门总干清门官经管启闭也。以上则西一路之大畧也。东西后小门之外,皆有惜薪司贮柴炭之园,备宫中进用。坤宁之后,则宫后苑也,钦安殿在焉,供安玄天上帝之所也。有门曰天一之门。殿之东西有足迹二,相传世庙时,两宫回禄之变,玄帝曾立此默为救火,其灵迹显佑云。崇祯五年秋,隆德殿、英华殿诸像俱送至朝天等宫、大隆善等寺安藏,惟此殿圣像不动也。曰承光门,集福门,延和门。苑内曰万春亭,千秋亭,曰对育轩,清望阁,曰金香亭,玉翠亭,曰乐志斋,曲池馆,曰四神祠,观花殿。万历十一年拆去垒垛石山子,券门石扁名曰堆秀。上盖亭一座,名曰御景亭。东西两处鱼池二,其东曰游碧亭,西曰澄瑞亭。奇花异卉,禽声上下,春花秋月,景色可人。东南曰琼苑东门,西南曰琼苑西门,卽东一长街、西一长街之北首也。其南首则东西夹墙也。钦安殿后坤宁门,嘉靖十四年秋更名曰顺贞门。其宫墙外,则紫禁城之玄武门,报夜更鼓在焉。逆贤时,更鼓房牌子侯得用惨■无比,较外之许显纯为更甚。凡需索不遂而心欲毙之,则用连七纸写病重手本一件,藏于身边,叩见逆贤,探其口气。可以毙,卽将手本
源阁。十月,于禁城内建文渊阁。四十七年正月,又诏于盛京建文溯阁。其余如扬州大观堂之文 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次第建成。阁六楹,前有石渠,盖取天一生 水,地六成之之义。阁中储书凡百有三架,计六千一百四十四本。每五本装一木匣,裹以黄绫。
九五尊严壁九龙,上皇宫殿又重重。一生占尽人间福,不问桐棺吉与凶。
皇极殿为乾隆为太上皇后御此者也。规模一如乾清宫制,而略小。东有铜壶滴漏,西有大自鸣钟。皇极门外有九龙琉璃壁,华丽过于北海。民国十七年,东陵被掘,乾隆裕陵及孝钦陵寝棺椁皆开。
大福安能冀久长,深宫佛骨亦遭殃。残余贝叶如翻读,请检韩文一较量。
雨华阁凡三层:上供欢喜佛,中供康熙大成功德佛神位,下供西天番佛。中有脑骨灯、人骨笛,皆喇嘛法物。敬胜斋火延烧中正殿,残余之各种梵书夹板,均移置阁下。
井梧秋梦不堪思,翠辇仓皇出走时。兴废知干妃甚事,忍教碧水唤胭脂。
贞顺门为宁寿宫全院之后门,与乾清宫全院之后门顺贞门倒置一字。庚子,慈禧出走,即出此门。内有穿堂三楹,楹前有井一,慈禧出门时,曾推光绪宠妃珍妃于此。今井已封禁,穿堂中间尚供珍妃神位。
一庭绛雪烂如霞,憇赏曾经驻翠华。三十年来尘叠劫,不堪还说太平花。
绛雪轩在御花园内,为隆裕太后休憇之所。轩前植绛雪花一株,花似春海棠,色都丽而气芬馥,
国朝宫史续编 四四四
存诚", 联曰:" 体道鸢鱼看活泼, 消闲书史挹菁英。" 又联曰:" 暇当绨几身聊憩, 景入纱疏意与存。"北楼下, 南向匾曰:" 悦心颐神", 联曰:" 古香研道秘, 新藻发春妍。" 南楼下东向联曰:" 四季风光无尽藏, 百城古帙有余馨。" 斋西南间, 南墙上联曰:" 商鼎周彝自典重, 槛葩苑树相芬芳。" 皆高宗纯皇帝御笔。斋之南, 即琼苑西门也。钦安殿之后为承光门, 北向, 列金象二。左为延和门, 右为集福门, 东西向。正中为顺贞门, 其北相对为神武门。门外有下马牌石, 即紫禁城北门也。
日精门之东为东一长街。南即内左门,中为近光左门,北为长康左门。稍北而西即琼苑东门
也。由近光左门而北,向西之门凡三,曰咸和左门、广生左门、大成左门。咸和左门之东相对为景曜门,中间南向者曰景仁门,门内为景仁宫。前殿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赞德宫闱"。东壁悬臣张照敬书圣制燕姞梦兰赞。恭见前编,后仿此。 西壁悬燕姞梦兰图。广生左门之东相对为履和门,中间南向者曰承乾门。门内为承乾宫。前殿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德成柔顺",联曰:"三秀草呈云彩焕,万年枝茂露香凝。"东壁悬臣梁诗正敬书圣制徐妃直谏赞,西壁悬徐妃直谏图。大成左门之东相对为凝瑞门,中间南向者曰锺粹门。门内为锺粹宫。前殿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淑慎温和",联曰: "篆袅猊炉知日永,风清虬漏报春深。"东壁悬臣梁诗正敬书圣制许后奉案赞,西壁悬许后奉案图。右三宫之东为东二长街,南则麟趾门,北则千婴门也。街东与景曜门相对者曰凝祥门,再东为昭华门,中间南向者曰延禧门。门内为延禧宫,前御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慎赞徽音",东壁悬臣梁诗正敬书圣制曹后重农赞,西壁悬曹后重农图。履和门相对曰德阳门,再东为仁泽门,中间南向
国朝宫史续编 三七四
苍震门、启祥门: 护军参领各一员, 护军校各二员, 阅门籍护车 苍震门二名,启祥门一名。 护军各十三名。中正殿:正门、后门、东北隅、东南隅: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吉祥门、西北隅: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文华门: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茶膳房: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一员,护军十名。箭亭: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银库门、内银库: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内东小库、西小库: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四名。寿康宫长庚门、西南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西隅: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宁寿宫宁寿门、皇极门、敛禧门、锡庆门、履顺门、蹈和门、保泰门、茶膳房、东北隅、西北隅: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紫禁城四门内磴道、栅栏: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北上门:护军校一员,护军九名。火班:护军校一员,护军七名。以上各委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官军,按日分班。凡丑未日为镶黄旗首班,寅申日为镶黄旗二班,己亥日为正黄旗首班,子午日为正黄旗二班,卯酉日为正白旗首班,辰戌日为正白旗二班。各轮番直宿。又,防范火班遇应用齐集处,由直班之护军统领及司钥长等,于左翼门等处护军每门调二人,共四十六人,协同内府直班官兵候遣, 阙门以外五门及紫禁城外周围,俱用下五旗护军,每旗各二日轮班直宿。
总隶于景运门直班统领稽察。
一、传筹
传筹之制:紫禁城内,五筹递传。每夕,自景运门发筹,西行,过乾清门,出隆宗门。循而
北,过启祥门。迤而西,过凝华门。迤而北,过中正殿后门。迤北至西北隅。迤而东,过顺贞门、
国朝宫史续编 四
嫔, 罚她出银一百两给死者父母殓埋; 首领太监等各罚钱粮, 其一半亦由惇嫔代缴。他训示诸皇子、福
晋、格格, 不许纵性滥刑, 虐待奴婢。( 见本书卷二, 训谕二)
嘉庆初年的" 训谕" 收录不多, 内容亦较杂。嘉庆八年闰二月十六日陈德在神武门内顺贞门行刺顒琰的事并未提及。收录的嘉庆十五年二月的两封谕旨, 指责有人从午门潜入协和门放爆竹, 又斥责膳房太监之姪在外膳房私自留宿两个月后投井致死。谕旨称:" 禁城重地, 咫尺宸垣, 守卫不可不严,体制不可不肃; 乃近来门禁废弛, 各处值班官兵不认真管辖, 以致闲杂人等任意拦入, 毫无稽查。"( 见本书卷六, 训谕六) 如果联系到三年以后的嘉庆十八年九月, 畿辅天理教林清率领二百人冲进紫禁城 " 谋反", 可以想见嘉庆年间宫廷警卫是何等松弛了。
" 典礼" 一门,《宫史》原将内廷各项典礼及常行规制编为礼仪三卷, 宫规一卷, 冠服、仪卫各一卷。
《宫史续编》将这一门大加扩充, 礼仪三卷之目分为五: 盛典、册宝、祭礼、勤政、宴赉; 宫规增为四卷; 冠
服、仪卫仍各一卷。这反映了弘历陶醉于" 盛世" 的承平景象, 更加追求" 典盛礼崇" 的皇家气派。
" 盛典" 中最为耀眼的是传位大典。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 弘历御勤政殿, 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 以次年丙辰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册立皇太子并未举行仪式; 弘历即将逊位, 表示要效法皇祖康熙, 也不上尊号, 可是传位大典办得极为隆重。《宫史续编》收入的有传位前的谕旨和传位后称太上皇的" 敕旨", 御制诗文( 传位后, 太上皇诗文称" 圣制"), 内阁、军机处、礼部陈奏的有关传宝、颁诏、内殿外朝一切典礼仪注、庆贺乐章、臣下称贺表式等。弘历在一些谕旨和诗文中, 絮絮不休
冬,更曰永寿宫,其西则西二长街也,南首曰螽斯门,北首曰百子门。螽斯门之西,南向者曰启祥宫,此宫乃兴献帝发祥之所,原名未央宫,嘉靖入继大统,至十四年(一五三五)夏,更曰启祥宫,宫门内石坊,向北扁石青地金字四,曰贞源茂始,后改曰圣本肇初;向南四字曰庆泽无终,后更曰元德永衍。再西曰嘉德右门,即景福门也。咸和右门之北,向东与龙德门相对者,曰广和右门;门内南向者曰翊坤宫,酌中志云:西宫李娘娘之所居也。西二长街之西,曰永宁宫,天启改曰长春宫。广和右门之北,向东与端则门相对者,曰大成右门,门内南向者曰储秀宫。西二长街之西,曰咸福宫,万历时惠王、桂王共居之。百子门之北,并列者,则乾清宫之西房五所。以上西六宫及乾西五所之大略也。
御花园 坤宁宫之后,为宫后苑。中为钦安殿,供玄天上帝。殿之东西,有足迹二,相传嘉靖时两宫被灾,玄帝曾立此,默为救火。崇祯五年(一六三二)秋,隆德殿、英华殿诸像,俱送至朝天等宫大隆善等寺安藏,惟此殿圣像不动也。殿前有门,曰天一之门。殿后有门,中曰承光门,左曰集福门,右曰延和门;再北为坤宁门,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秋,更名曰顺贞门,其宫墙外,则紫禁城之玄武门,报夜更鼓在焉。苑内曰
殿西稍北为亭,为斗坛、延晖阁。相对为四神祠。阁西为位育斋,斋前有池。斋西有澄瑞亭,其南为千秋亭。又南为养性斋,东向,七楹。东北向,各三楹,皆有楼。斋南即琼苑西门。殿北为承光门,北向,门外列金象二,左为延和门,右为集福门,正中为顺贞门。
《宸垣识略》
明宫室坤宁宫,北有围廊,曰游艺斋,与御花园相接。其钦安殿后顺贞门,即坤宁门。今改围廊为坤宁门,而界御花园于外,则钦安之奉玄武,更严肃矣。
其北即神武门。(图十五)
图十五 神武门
内东路
由摛藻堂侧有门,往南转东曰大成左门。入门有钟粹宫。
《故宫图说》:
钟粹宫原名咸阳宫,为皇太子居处。前殿曰兴隆宫,后殿曰圣哲殿。明隆庆间始更名,清仍其旧。钟粹宫为东六宫之一,自德宗后居此,遂袭称为正宫。住所中有御书匾额“澄心正性”,东配厢额书“膺天庆”,西配厢额书“绥万邦”,与西路长春宫略似。至宣统后,移住储秀宫。今改作陈列宫中珍藏历朝名人书画之处。
东为景阳宫,两宫中有夹道,向北有门,曰千婴门。北面群屋一排,曰如意馆、寿药房、敬事房、四执库、古董房。景阳宫后有御书房。东为玄穹宝殿,殿祀玉帝。景地清幽,为宫内道观之一。千婴门极南为麟趾门。西为景仁宫、承乾宫。
《故宫图说》:
景仁宫初名长宁宫,明末改名,清袭用之。为东六宫之一,在承乾宫之南,内有御书“赞德宫帏”匾额。迎门有汉白玉石屏一座,颇工细,相传为元代遗物。东西配殿,无额,为珍妃寝宫。逐渐颓废,经修理后,将正殿定为专陈列商周秦汉鼎彝古器之所。
承乾宫初称永宁宫,明末更名承乾宫,清末改名。为东六宫之一,渐沦为豢养鱼鸟之所。西配厢无额。迄宣统时,已满院榛芜,檐瓦圮侧,不堪入目,宫内亦无所存。今加修理,辟作陈列清代瓷器之用。
东为延禧宫。
《故宫图说》:
延禧宫在东二长街之东,为东六宫之一。康熙二十五年重建。前殿恭悬仁宗御书,额曰“慎赞徽音”。道光三十年及咸丰五年两遭回禄。厥后更名水晶宫。而殿庑未修,只建花洞数楹,作培植御用菜蔬之处。迨宣统时,拟改建一游息之地,适武昌革命军起,遂致停工。今院中未成之铁亭,犹当时物也。花洞现已破碎,闻系民国六年复辟时为炸弹所毁云。本院添设防火险库房,即建于此。
永和宫原名永安,崇祯时改永和,清因之。为东六宫之一。德宗时,瑾妃居此。又东为缎库(东有祭神库)、茶库、果房。由麟趾门西,出咸和门南行,转东有门,为斋宫。北为诚肃殿,东为毓庆宫。
《故宫图说》:
毓庆宫系康熙年间建造,为皇太子所居之宫。雍正年间,清高宗及和亲王亦曾居此。嘉庆帝于五岁时即赐居此宫,至十五岁,始移住东二所。后殿为继德堂,堂内西间悬“宛委别藏”匾额。东间为味馀书室,曲径重重。味馀书室之内屋为知不足斋。此宫内部状况或系乾嘉时之旧状。
惇本殿东,为奉先殿。
《宸垣识略》:
明宫室,自奉先殿以东,则外东裕库、仁寿殿、哕鸾宫、喈凤宫等处。今宁寿宫当即其址。又文华殿后,有慈宁宫、奉宸宫、勖勤宫、承华宫、昭俭宫皆无考,或即今文渊阁后置旷地欤?
南为奉先门。出诚寿门,达景运门,是为内东路。
永固以黄绳系二女于柩前,纵火焚之。因大书“身受国恩,义不可辱”八字,自刎以殉。
清德人汤若望墓 在阜成门外马家沟,利玛窦墓左近。
按,汤于明天启间入中国,传天主教,习中国语言文字,精科学,明历法。以徐光启荐,官翰林,修正历法。入清为钦天监正。自是中国始用新法授时。康熙中,为杨光先所谮,寻卒。著有《历法西传》《新法表异》二书。
清比利时人南怀仁墓 在阜成门外玛家沟,利玛窦墓左近。
按,南于康熙中入中国传教,以推算历法,累官钦天监监正。卒谥勤悫。著有《坤舆图说》及《西方要政记》。
清郎士宁墓 在阜成门外媵公栅栏葡萄牙墓地。郎墓在最西列,自北数第三。
按,郎氏意大利人,年二十七来华,以绘事供奉内廷,历康、雍、乾三朝。其画以西法参中法,所作人物花鸟,奕奕如生。乾隆中,准噶尔进大宛马,赐名如意骢,命世宁图之,故氏之画马尤著。乾隆三十一年丙戌,殁于北京。光绪庚子之役,墓前碑志亡失。宣统三年,偶于长辛店发见之,今置原处。
清福惠公主墓 在东便门外二闸东。公主为清高宗女,墓前石兽、翁仲甚宏丽。
海甸褒忠墓
庚申之变,海甸街有内务府某人,闻御园火起,亦举火自焚,阖家歼焉。今甸镇街石路西,是其故居。后人为起大冢,且竖石表墓,过者致敬焉。
宫人斜
阜成门外五里许,有静乐堂。砖甃二井,屋以塔。南通方尺门,谨闭之。井前结石为洞,四方通风。
凡宫人非有名称者,例不赐墓,由顺贞门傍右门承以殓具,舁出北安门外,易以朱棺,送静乐堂,大葬塔井中。
清李莲英墓
大阉李莲英墓,距北苑三里许,地约二亩馀,周以女墙。南向,铁门,有翁仲二,门榜“李氏佳城”,某巨公所书也。松楸成行,墓砌白石,工琢精美,凿石渠泄水,长亘十丈。守墓者数户,日汲水灌草木。称圹内石室容百数十人,有享坛,列诸珍品。费时年馀,费金数十万,始竣工,附身附棺称是。按,李,河间人,少业皮,人称皮硝李。事孝钦,为内庭总管。终其身宠不衰,拥资逾千万。诸王呼之为翁,不敢抗颜。死于宣统初年,七十馀矣。从子继其业。
僧塔
元万松老人塔(详《名迹略》)
班禅佛塔 在西黄寺,名清净化城。(详《坛庙略》)。
遍融法师塔 在德胜门外。为明慈圣太后斥赀建。清改为故都僧人丛葬之所,名十方塔院。(图十五)
图十五 遍融法师塔
道孚法师塔 在戒坛寺。法师为明正统时高僧,俗呼鹅头祖师,有造像。(图十六)
道阶法师塔 在悯忠寺,新建。(图十七)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