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再南则御作也。芜史 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臣等谨按〕明英宗北还,居崇质宫,谓之小南城。考今缎疋库库神庙有本朝雍正九年重修庙碑云,缎疋库为户部分司,建在内东华门外小南城,名里新库,则里新库亦小南城地也。东南为国初所建普胜寺,寺前沿河尚有城墙旧址。西南为皇史宬,去菖蒲河牛郎桥不远。临河有地名大院子,应即御作也。库北为今普度寺,即南城旧宫遗址。庙东地名瓷器库,巷口石狮二,临河,巷有南北两汊。内有黑琉璃瓦房,盖即库房未毁者。又按芜史,内承运库在东下马门,其职掌库藏,在宫内者谓之里库,其会极门、宝善门迤东一带及南城瓷器等库谓之外库。明史职官志止载内承运库,而不列外库名,似瓷器等外库均隶内承运库,故明史但以承运库该之耳。
原南内在禁垣内之巽隅,亦有首门、二门以及两掖门,即景泰时锢英宗处,所称小南城者是也。二门内亦有前后两殿,具体而微,旁有两庑,所以奉太上者止此矣。其他离宫以及圆殿石桥,皆复辟后天顺间所增饰者,非初制也。野获编
增景泰八年,景帝不豫,石亨、张軏等谋迎上皇,夜至有贞家。闻之,大喜曰:须令南城知此意。軏曰:阴达之矣。辛巳夜,诸人复会有贞所。时有边警,有贞令軏诡言备非常,勒兵入大内。亨掌门钥,夜四更开长安门纳之。时天色晦冥,亨、軏皆惶惑,有贞大
庙。得旨:礼、工二部会同司礼监,内阁领钦天监官相度。太庙右边地狭,不堪建造,随于庙东切近处所,南城稍北环碧殿地方,自御前作后墙起,至永明殿静芳门里,南北深五十丈,东西阔二十丈,与午门甚近,太庙后隔一沟。合于本址建造新庙。六月,诏兴工。大礼集议
原嘉靖四十四年六月,作玉芝宫,名宫门曰芝祥,前门曰宝庆,后寝曰大德殿。明典汇
原初,世宗之建世庙也,先名世室,以奉皇考献皇之祀。既以世字碍后世称宗,改建献皇帝庙。既而献皇祔庙称宗,遂闭世庙不复祀。至嘉靖四十四年,旧庙柱产芝,上大悦,更名玉芝宫。钦定祀仪,日供膳如内殿,四时岁暮,大小节辰,牲帛诸品如庙祀。穆宗即位,礼臣以献皇已同列圣临享,则玉芝之祀可罢。况宗庙常礼如四孟大祫,止行于太庙,节辰忌辰止行于内殿,国有大事止告太庙或内殿,未有并祭并告者。今无所不祭告,则列圣先帝将何以处之?至于日供之膳,宜仿南京奉先殿太祖例如旧奉设,以存有举莫废之义。上命如所拟,而议者犹以日膳为渎云。野获编 以上五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臣等谨按〕玉芝宫久废,以大礼集议所记地界考之,当在南池子西北,今之门神库或即其地欤?
增普度寺在里新库北。城册
〔臣等谨按〕普度寺旧名玛哈噶喇庙,康熙三十三年建,乾隆四十年修,四十一年,赐名曰普度寺。大殿额曰慈济殿,殿内额曰觉海慈航,皆皇上御书。寺内殿基高敞,去地丈余。国初为睿亲王府,相传即南城旧宫,后改今寺。左为黑护法佛殿,内藏铠甲弓矢,皆睿亲王旧物也。
京景物略
增明宪宗朝天宫诗 元气鸿蒙帝所居,三清景界神所都。星辰环拱天之枢,风雷鼓荡天之隅。龟蛇蟠结昭灵符,文昌道化弥元虚。诸祖通明如可呼,诸真妙应无时无。矜怜万姓本来愚,长养万物同洪垆。眷兹玄教非妄传,古今崇事殊精虔。琳宫玉宇在在然,金身宝像霞光连。麒麟不断焚龙涎,胆瓶高插璚葩鲜。春祈秋报清镫前,朝瞻夕礼幡幢边。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栋三千间。创自我祖宣皇时,朕今承继载新之。辉煌不减先成规,神祇下上鸾凤随。百官预于兹肄仪,羽士日于兹祝厘。祝我祖庙明灵绥,祝我慈闱乐耆颐。祝我皇图民物熙,千秋万载无穷期。同上
增胡濙妙清观碑略 观在西直门内,正统十年,太监陈日新以所居宅施为五华观下院。景泰二年,赐额妙清,并予官料以助兴作。始于景泰三年五月,落成于六年十一月。景泰七年三月立。
〔臣等谨按〕妙清观在西直门南小街扒儿胡同。明景泰七年碑犹在,碑阴刻云崇祯十一年六月初二日安民厂天灾震塌本观,十二年六月之吉重修。所谓天灾,乃安民厂火药局灾也。寺今仅存殿三楹。
原阜成门迤北三里许为正义坊。坊北数武有十方禅院,相传为北留庵。万历初,有大力者夺之。于时五台陆公捐资首唱归其直,堂其址。畚筑之余,得残碑尺许,有贞观年月及北留寺记等字,然后知其为唐寺也。燕都游览志
原马之骏诗 宛在风光里,悠然水木间。屡寻沿岸寺,稍见著城山。忏佛难除懒,逢僧即共闲。淹留无不可,■与暮鸦还。何处堪消夏,非山即水乡。树深浑欲暝,花近反无香。欲晚波难绿,迎秋木渐苍。市哗原未远,烟景乃微茫。马仲良诗集
〔臣等谨按〕十方禅院在西直门小街,土人亦呼为弥勒庵。唐残碑无考。
原鸣玉坊三牌一十四铺,有神武后卫、燕山卫、净妙庵、古灯庵、宝禅寺、普度寺、响
铃寺。五城坊巷胡同集
〔臣等谨按〕神武等卫今废。宝禅寺详见前河漕西条下。响铃寺即今新街口祝寿寺,俗犹仍其名。净妙庵、普度寺俱无考。
原日中坊四牌十九铺,有永泰寺、广济寺、延寿寺。五城坊巷胡同集
〔臣等谨按〕永泰寺在西直门大街高井胡同。内有碑二,一为明成化八年沙门圆显撰,一为兵部侍郎谢九仪撰,而年号剥落不可辨。广济寺在西直门新街口。明正德九年为梅乐禅师勅建,有沙门大勋撰碑,又有梅乐禅师小传一碑,都穆撰,吴宽跋,今并存寺中。延寿寺隶中城,详本条下。
增西之北曰西直,永乐十九年立。明一统志
补弘治戊午夏,京师西直门熊入城,守卫者不知觉,有被伤者。钧阳马公谓野兽入城非宜,乞严武事,备盗贼。何孟春谓同列曰:熊之为兆,既当备盗,亦须慎火。未几,城内在处火灾,礼部毁焉。或问孟春此占出何书。曰:宋绍兴己酉,永嘉灾前数日,有熊自南渡至城下,高世则谓其倅赵允绦曰:熊于字能火,郡中宜慎火。果延烧官民舍十七八。偶忆此事云然,不意其验也。余冬序录
增新街口龙王庙,雍正七年勅建。五城寺院册
〔臣等谨按〕龙王庙在西直门内街东,雍正七年奉世宗宪皇帝发帑创建,乾隆十八年奉旨易盖琉璃瓦,三十八年奉勅重修。
增崇元观在西直门内新街口,俗名曹公观。大清一统志
考按:东苑久废,其地当在今东华门之东南,景泰间英宗居之,称曰小南城,盖东苑中之一区耳。复辟后,又增置三路宫殿,因统谓之南城。
飞龙桥在内南城,跨玉河,卽明飞虹桥遗址。
皇史宬之西,过观心殿射箭处稍南,则嘉乐馆也。其北曰丹凤门,门外列金狮二。内有正殿,曰龙德。左右亦有配殿。正殿之后则飞虹桥也。桥以石为之,凿龙鱼水族甚精,传自西域得之。
明朱维京度飞虹桥诗:鲸海遥涵一水长,清波深处石为梁。平铺碧甃连驰道,倒泻银河入苑墙。晴緑乍添垂柳色,春流时泛落花香。微茫迥隔蓬莱岛,不放飞尘入建章。
桥北有坊二,曰飞虹、戴鳖,姜立纲所书也。桥北有山,山下有洞,额曰秀岩,以磴道分而上之。其高高在上者,乾运殿也。左右亭各一,曰凌云,曰御风,界以小石,藤萝花卉若墙壁焉。
明龚用卿干运殿诗:团团小殿古阴斜,石槛玲珑映水花。翠辇不来金锁合,緑杨深处有啼鸦。
考按:龙德殿诸处今废。其地在南池子西南,犹有名飞龙桥者,盖飞虹音讹。
普胜寺在缎疋库东南,与皇史宬俱明南内旧址,去菖蒲河牛郎桥不远,顺治八年敕建。有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宁完我碑,乾隆九年修;有工部侍郎励宗万碑,四十一年复修。
普度寺在里新库北,明南城旧宫遗址。康熙年建,旧名玛哈噶喇庙;乾隆四十一年赐今名,有御书额。国初为睿亲王府,后改今寺。左为黑护法佛殿,内藏铠甲弓矢,皆睿亲王物也。
长元按:明南内有洪庆宫,为供番佛之所,殆所谓玛哈噶喇也。入睿邸时,或佛像尚存,其后
南池子大街(南段)北至灯笼库西口与第二坊分界 冰窖胡同 南井胡同 飞龙桥 大苏州胡同 小苏州胡同 西银丝沟 银丝沟 菖蒲河 南库司胡同 北库司胡同 裱章库夹道 缎库前巷 扁担胡同 灯笼库 南湾子 官豆腐房 小井胡同 金钩胡同 南河沿(南段)北至太平巷东口与第二坊分界 东河沿(南段)北至太平巷东口与第二坊分界 太平巷 鸭蛋井 缎库后巷
第六自治区第二坊 本坊面积约合七十四万三千零七十五方公尺公所设于普渡寺前巷八号
东安门大街 南池子大街(北段)南至灯笼库西口与第一坊分界 东羊圈胡同 北井胡同 葡萄园胡同 石头缝胡同 箭厂胡同 冯家胡同 磁器库胡同 磁器库北岔 磁器库南岔 普度寺西巷 普度寺东巷 普度寺前巷 南河沿(北段)南至太子巷东口与第一坊分界 东河沿北至东安门大街东口与第三坊分界南至太子巷东口与第一坊分界 民生胡同
第六自治区第三坊 本坊面积约合二十二万九千八百方公尺公所设于银闸
北池子大街(南段)北至骑河楼西口与第四坊分界 骑河楼 小康家胡同 承侯大院 妞
门神库
工部制造库所属门神库在南池子西,因以名。案野获编:世宗初建献皇帝庙,既袝庙称宗,遂闭旧庙不复祀。嘉靖四十四年,旧庙柱产芝,上大悦,改名玉芝宫。《旧闻考》:玉芝宫久废,以大礼集议所记地界考之,当在南池子西北。今之门神库,或即其地欤?
灯笼库 井一。
石头缝胡同 内务府北鞍库所属鞍作在焉。
箭厂胡同 内务府毡库所属箭在焉。
缎匹库
户部所属缎匹库在南池子东,与大库、颜料库通谓之三库,详衙署。南小胡同曰鸭蛋井,井一。正白旗侍卫教场在小南城,见《啸亭杂录》。《啸亭续录》:睿忠亲王旧府在明南宫,今为缎匹库。谨案:王讳多尔衮,太祖十四子。顺治间,称辅政皇叔父王,进称皇父摄政王。薨尊为成宗,谥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旋以罪黜。乾隆四十三年,特旨昭雪,复旧封世袭,追谥忠。《芜史》:重华宫之东,曰洪庆宫,供番佛之所也。又东则内承运库,再东则崇质宫,俗云黑瓦殿。景泰间,英庙所居。《旧闻考》:明英宗北还,居崇质宫,谓之小南城。今缎匹库库神庙,有雍正九年重修碑云,缎匹库为户部分司,建在东华门外。小南城名里新库,则里新库亦小南城也。东南为普胜寺,寺前沿河,尚有城墙旧址。案:明南城本东苑旧地,英宗复辟后,大加修拓,遗址甚广,今录取其涉坊巷者,余详宫禁。普胜寺详寺观。
吗噶喇庙
普度寺旧名吗噶喇庙,国初为睿亲王府,详寺观。庙西井一。俞正燮癸巳存稿:墨尔根王为睿亲王,为摄政王,
帝王庙东、西夹道
驴肉胡同 桥一。《宸垣识略》:三等威靖伯第在驴肉胡同。案:车尔布封威靖伯。
帅府胡同
井一,桥一。《藤阴杂记》:西城帅府胡同,为西林鄂文端尔泰第,海内名士,多出其门。明宪宗实录:成化二十二年冬十月,复建大永昌寺。先是寺建于西市,已有成绪,及国师继晓以星变被谴,寺亦随废。至是,太监梁芳等请更择地建之。乃命工部左侍郎杜谦等,相度地基,得故广平侯袁瑄宅。时瑄家已失侯,瑄妻固请以宅献,而托芳请袭侯。芳言于上而许之,既又市其旁民居数十家,大兴工役。武宗实录:正德五年六月,户部言:永昌寺旧址改建为仓,未有名。乃赐名太平仓。六年十一月,以太平仓赐永寿伯朱德为私第。八年三月,改太平仓为镇国府。又欲毁廒口为府厅。工部奏:祖宗稽古建官,府部具有定制。今改仓为府,有乖旧典,况位属乾方,乾天门也。且此地初为永昌寺,再为新石厂,又为太平仓,屡改屡废,推之地理,察之人事,俱未便。上曰:既以此地为天门,宜当通达。前此闭塞,何以不闻?其以实陈!工部再请罪,乃宥之。世宗实录:嘉靖元年五月,改镇国府仍为太平仓,命总督仓场官管理。明朱茂曙两京求旧录:康陵先立镇国府,后乃自封镇国公,府在鸣玉坊。嘉靖初,仍改太平仓,都人至今犹呼西帅府胡同。案:今大市街东有太平仓,互详中城。第北去帅府胡同稍远,疑非其旧址也。《坊巷胡同集》:鸣玉坊三牌一十四铺。有燕山前卫、神武后卫、净妙庵、古灯庵、宝禅寺、普度寺、响铃寺。《万历沈志》:有松树、观音庵、常明庵、龙华庵、龙泉庵、万寿庵、碧云庵、广慧庵、玉环庵、极乐庵、古赤脚李庵、龙凤庵。案:响铃寺见中城,宝禅寺见后,余无考。神武后卫,《明一统志》无之,盖置自天顺后也。《明史·佞幸传》:正德八年毁积庆、鸣玉二坊民居,造皇店酒肆,建义子府。又齐之鸾传:正德十一年冬,帝将置肆于京城西偏,之鸾上言:近闻有花酒铺之设,或云车驾将临幸,或云朝廷收其息。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乃至竟锥刀之利,如倡优馆舍乎?
"《两京求旧录》:"康陵先立镇国府,后乃自封镇国公,府在鸣玉坊。嘉靖初,仍改太平仓,都人至今犹呼西帅府胡同。"《顺天府志》:"今大市街东有太平仓,第北去帅府胡同稍远,疑非其旧址也。"《坊巷胡同集》:"鸣玉坊,三牌一十四铺。有燕山前卫、神武后卫、净妙庵、古灯庵、宝禅寺、普度寺、响铃寺。"《万历沈志》:"有松树观音庵、常明庵、龙华庵、龙泉庵、万寿庵、碧云庵、广慧庵、玉环庵、极乐庵、古赤脚李庵、龙凤庵。"《顺天府志》:"响铃寺、宝禅寺今尚在,余无考。神武后卫,《明一统志》无之,盖置自天顺后也。"《天咫偶闻》:"鄂文端公第在帅府胡同,即明武宗威之[武]大将军府也,⒃今已废。按:文端相业,在本朝要为巨擘。后来惟阿文成、曾文正差堪继武。而公之《示滇南士子文》与文正之《示直隶士子文》亦可并美,其所学具见于此。善学者正可即二文以得学之指归。"
[六] 《顺天府志》:"雹子胡同,雹或作报,今从《宛平王志》。[正红旗官学在北],有圣祚隆长寺,⒄明汉经厂外厂也。"又圣祚隆长寺"明万历四十五年敕建,有碑。碑今无存。乾隆二十一年修。又按:沈进《行国录》称汉经厂外厂圣祚隆长寺,是今之报子胡同,明代亦设经厂于其地,以地安门内有汉经厂,故此曰外厂"。
[七] 《顺天府志》:"臭皮胡同有王公桥"。
[八] 《彭文敏公自订年谱》:"己未移寓阜成门内石老娘胡同"。
[九] 《天咫偶闻》:"光绪己亥五月初七日,石碑胡同军器厂失慎,火药库被轰,时日才加巳,西城忽有大声如地震,屋宇皆摇阖,厂房均震飞,地陷巨坑。右邻尼庵、禅房、香积,尺椽不存,惟佛殿仅在。四旁人家,毁屋无算,伤人亦无算。奉旨确察,金吾仅以六人塞明诏,实则不
而北曰表章库夹道,再北为南湾子之西口。再北曰里新库,俗称缎匹库。[十]再北曰扁担胡同,不通行。里新库之北曰后胡同,其东曰鸭蛋井。再北曰前胡同、东胡同、西胡同,曰磁器库南岔。又北曰普度寺,[十一]其东曰东夹道,其西曰西夹道。再北曰捷报处,曰葡萄园,其东曰对子圈,不通行。又东曰北岔胡同,曰磁器库,[十二]以达于南河沿。其南有太平巷、金钩胡同,均不通行。葡萄园之南有小胡同曰羊圈胡同,曰北月胡同,曰箭厂胡同,[十三]均不通行。葡萄园之北,即东安门大街,西为东华门,[十四]东为东安门,[十五]有桥曰望恩桥,亦曰皇恩桥,民国十二年改建,桥上有庙,今移于西北。
注:
[一] 《顺天府志》:"东华门外南长街,俗称南池子,今从俗名。内务府所属外养狗处在西。又[旧]有管辖番役署,①后移西华门外北长街。鹰房、狗房,旧俱在东华门内。其在南池子者,外署也。嘉庆壬戌,[复将]内署亦移于东华门外。"②按:鹰房、狗房今俱无存。
[二] 《芜史》:"菖蒲河[皇史宬]③再东则追先阁、钦文阁,勒世庙《钦天颂》于碑。再南则御作也。"《顺天府志》:"今大院子,地临菖蒲河,即明之御作。"按:今追先殿等处,俱已夷为民居。
[三] 《芜史》:"皇史宬东南有门通河,河上有涌福阁,俗所谓骑马河也。"《[日下]旧
司,建在东华门外。小南城名里新库,则里新库亦小南城也。东南为普胜寺,寺前沿河,尚有城墙旧址。"《顺天府志》:"明南城本东苑旧地,英宗复辟后,大加修拓,遗址甚广。"
[十一] 《顺天府志》:"普度寺旧名玛噶喇庙,[国]初为睿亲王府。"⑦《癸巳存稿》:"墨尔根王,[为睿亲王,为摄政王,]⑧当时称为台星可汗九王,见毛奇龄《后鉴录》。其旧府据《恩福堂笔记》,在东安门内之南,明时南城,今玛哈噶喇庙。吴伟业《读史偶述诗》云,与今地址悉合。"《元史·泰定帝纪》:"至治三年十二月,塑玛哈噶拉佛像于延春阁之徽清亭。梵书言玛哈喇佛有十二,皆文殊观音化身,及护法神也。明南城有洪庆宫,供番佛之所,见《梦余录》、《明宫史》诸书。玛哈噶喇佛盖■遗制。"《天咫偶闻》:"明之南内,今已拆尽。按行遗迹,惟普胜、普度二寺,似犹是旧殿之仅存者。普度寺殿宇极宏,佛像极奇,皆西天变相。手执戈戟,骑狮象。陈设多宝物,沈香长及丈,雕镂花纹。明成化中,番僧板的达所贡七宝佛座,即仿其规式造[五塔寺者],⑨今尚供寺中,完好无恙,乃木雕加漆者。疑《涌幢小品》记所云南内最后一殿,供佛甚奇古者,或即指此而言。国初,睿忠亲王曾作府邸,吴梅村诗所谓:十载金縢归掌握,月明车马会南城者也。今殿极东一间,北墙下番佛五,皆乘狮象。南窗下悬王之甲胄弓矢,甲长七尺余,黄缎绣龙,鲜好如新。胄径九寸余,护项亦黄色。刀剑弓矢长于今三之一,弓无弰而一人之力不能开。旁二护卫像,著甲执兵,皆真物,王之二巴图鲁也。殿外作龙尾道,直抵山门,道旁古松林立,清荫甚美。"《荃詧余斋诗》注:"南池子即明南宫故地,清初为摄政王府。今玛哈噶喇庙,殿基高峻,盖其遗趾。旧传壁间挂有多尔袞弓箭,亦久无考。前清开国及禅国,皆由摄政王,亦异事也。"《燕京访古录》:"玛嘎啦庙在旧都东安门内磁器库后,为元代所建。正
绢本,高二·三八公尺,阔一·七八七公尺,图之范围,南起大清门,东至东安门,西至西安门,北至地安门,易言之,即明皇城三十六红铺内之区域。该图年代,据刘敦桢君考证,成于康熙十八年或十九年以前,惟刘君表示怀疑者:一为大内宏德殿、昭仁殿与东西暖殿,据日下旧闻考,建于康熙三十六年;一为吗哈噶喇庙,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图中亦皆收入,致与其他建筑,前后抵触,未能一致。实则此二点亦易于解答:(一)昭仁、宏德二殿,已见于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大内规制纪略,(注一)坤宁宫东西暖殿,该书虽未明载,然亦可因制类推。今按东华录,顺治元年(一六四四)兴乾清宫,二年乾清宫成:又据清会典事例八六三,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重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据同书,康熙八年(一六六九)重修乾清宫;又据国朝宫史卷十二,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重建坤宁宫、交泰殿。前后凡四次兴修,昭仁宏德,乃乾清宫耳房,而东西暖殿,又系坤宁宫配殿,清初以修复明代规模为事,岂有不加兴修之理。此该图中不妨有昭仁、宏德及东西暖殿一也。(二)吗哈噶喇庙系普度寺旧名,其名称之来由,实远起于元。元史泰定帝纪:至治三年,(一三二三)十二月,塑马哈吃剌佛像于延春阁之徽清亭。梵书
注一 酌中志卷十七:『乾清宫……东西有廊,廊后左曰昭仁殿,右曰宏德殿。……』
恩福堂诗钞卷三起丙辰(嘉庆元年·公元一七九六年)讫戊午(嘉庆三年·公元一七九八年)
吉林英和着
普度寺寺为睿忠亲王旧邸,存有甲胄。
长白山高一万丈,笃生圣人扫尘坱。开创江山亿载基,天戈所指人钦仰。云龙风虎大际会,毕荣颠夭尽倜傥。公姓公族皆祥麟,惟有元公世无两。亲统貔貅百万兵,入关定鼎威震荡。宠利不居殚荩诚,其心皎如白日朗。恭率列辟迎銮舆,思日赞襄进忠谠。衮衣赤舄遭流言,天未风雷谁雪枉?显忠遂良逢圣君,一洗浮言特褒奬。念王勋业知王寃,宗祀明堂予配享。重植松楸马鬣新,赐谥袭封表泉壤。河山带砺世臣家,戟户连云敞珠网。旧日焚香读御文,旷古遭逢起遐想。今春便道来招提,老衲殷勤说畴曩。此寺为王故邸第,当年甲胄犹供养。仿佛斑斑战血痕,恍见英姿来飒爽。敬念文皇创业年,遗甲尊藏共弓仗。惟王一德咸在天,扈从云旗定来往。此卽《金縢》祝册书,千古风雷护龙象。
恩福堂诗钞卷三一三一
梦禅居士惠墨……………………………………………………………………………………(一二六)
招梦禅居士过乐贤堂作指画取山雨欲来风满楼诗意…………………………………………(一二七)
荛友琴柯芝轩远雯同游极乐寺…………………………………………………………………(一二七)
春雨乍晴海棠将放对名花而缱绻步芳径以徘徊欲写幽怀惜无好句…………………………(一二七)
题拄杖看山图……………………………………………………………………………………(一二八)
看荷………………………………………………………………………………………………(一二八)
菊溪前辈斋中看梦禅居士作指画属题…………………………………………………………(一二八)
梦禅居士为静庵师写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诗意索题……………………………(一二八)
过闻妙龛观所藏书画……………………………………………………………………………(一二九)
古铜镜……………………………………………………………………………………………(一二九)
卷三起丙辰讫庚午
普度寺寺为睿忠亲王旧邸存有甲胄…………………………………………………………(一三一)
次答菊溪前辈春夜见简韵………………………………………………………………………(一三二)
春晓郊外口占……………………………………………………………………………………(一三二)
春柳四首次菊溪前辈韵…………………………………………………………………………(一三二)
恩福堂诗钞目録七五
恩福堂笔记 诗钞 年谱六六
部演《蔡伯喈辞朝》一出所著者同。
140普度寺,番称玛哈噶拉庙,睿忠亲王初入北京时邸第也。地与前朝南内相接,庙内供王在日所御甲胄弓矢。
141胡图克图之与喇嘛,犹菩萨之与和尚。当国家发祥之始,胡图克图等各建大勋,说降蒙古诸部落,所谓‘转世’者,卽宦场之世袭也。是以列圣恩礼有加,以酬其庸,非秦始皇之求仙,汉明帝之佞佛比也。
142余未谙习内典,临摹古人所写佛经,偶有会心如比邱尼,岂非尊我孔子耶?居马兰峪工次时,工人于旧寺中,添建三教圣人殿,求书联语,遂书云:西域谈经,心仰尼山思窃比;东周问礼,语传柱史戒深藏。
143太常寺仙蝶久着灵异,相传乾隆五十三年仲冬,纯庙欲观,卽于地坛上印宅内得之,置于贮帛匣以进,旋赐五言律诗一首,诗注载‘侍郎德明以锦匣呈览,并云兹忽至其家。’先文庄公管太常寺有年,每于署中见之,其时亦有七古一章以纪。次年正月先公捐馆,三月望日卜葬,是日天寒大雪,二蝶自雪中飞来,向先灵翔舞,观者称异。又尝至余家,落盘中鲜枣上,萨克达夫人以手持枣,祝曰‘请勿动,容细观为写照’,蝶竟立枣上良久。夫人又尝以帕承之,告以图或未肖,请再观,蝶立帕上亦良久。
140普度寺…………………………………………………………………………………………(六六)
141胡图克图………………………………………………………………………………………(六六)
142书三教圣人殿联语……………………………………………………………………………(六六)
143太常寺仙蝶……………………………………………………………………………………(六六)
144黑龙潭黑鱼……………………………………………………………………………………(六七)
145大觉寺花木……………………………………………………………………………………(六七)
146腊梅寄养于极乐寺……………………………………………………………………………(六七)
恩福堂笔记目録十三
恩福堂笔记 诗钞 年谱 二
六月,英和病故,年七十岁。《清史稿》卷三六三有其本传,但记事较略,李桓所编之《国朝耆献类征》中,则叙其生平甚详。综其一生,英和在满洲贵族中,可以说是个通达政体,遇事有为的官员。此外他本人工诗赋,善书画,文化素养较高,其父及其两子(奎照、奎耀)一孙(锡祉),皆以词林起家。他曾镌一印章,文为‘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代翰林之家’,虽不免自诩之嫌,但也确实称得起是八旗士族之冠。
《恩福堂笔记》上、下二卷,刻成于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年),前有英和自序,及叙其家身世之《述事赋》,后有其及门弟子叶绍本、穆彰阿、姚元之、徐松、彭邦畴、许乃济、祁寯藻共同署名的跋语。这部笔记共记事一百四十六则,次序是‘首纪恩遇,次述先德,次诵师说,或胪列典章,或评骘诗文书画’,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纪恩遇、述先德’,自然给人以夸耀闾里,炫赫士林的感受,但这在封建社会中也是一种常见的习俗,无庸做更多的责难。至于所记典章掌故,名人的一些前言往行,倒是可供谈助,有裨于史乘的。如《国初入值制度》、《白塔信炮章程》、《坤宁宫食肉》、《入军机而不许看折奏》、《内廷行走与懋勤殿行走出入门不同》等条目,对于了解清代的典章都是很好的资料。所记有关纪文达诸事,可见纪氏之才思敏捷,出口成对、洵属非凡。《福佑寺》、《普度寺》、《大觉寺花木》、《腊梅寄养于极乐寺》诸条,也为好谈旧京掌故者,提
室,较史宬尤为晦闷,则为当日藏书之所,正与史宬制度相合。
按光绪戊戌、己亥间,内阁大库因雨而墙倾。夙昔以幽暗无人过问,至是始见其中尚有藏书。如康节《蠢子》数堆庋充栋。又有《大舆图》一张,无处张挂,其大可知。以此知阮氏之言盖信。若今之文渊阁,乃乾隆中仿四明天一阁所建,非其旧地矣。
明之南内,今已拆尽。按行遗迹,惟普胜、普度二寺似犹是旧殿之仅存者。普度寺殿宇极宏,佛像极奇,皆西天变相。手执戈戟,骑狮象。陈设多宝物,沉香长及丈,雕镂花纹。明成化中,番僧板的达所贡七宝佛座,即仿其规式造五塔寺者。今尚供寺中,完好无恙,乃木雕加漆者。疑《涌幢小品》记所云:南内最后一殿,供佛甚奇古者,或即指此而言。国初,睿忠亲王曾作府邸,吴梅村诗所谓 “十载金縢归掌握,月明车马会南城”者也。今殿极东一间,北墙下番佛五,皆乘狮象。南窗下悬王之甲胄弓矢,甲长七尺馀,黄缎绣龙,鲜好如新。胄径九寸馀,护项亦黄色。刀剑弓矢长于今三之一,弓无弰而一人之力不能开。旁二护卫像,着甲执兵,皆真物,王之二巴图鲁也。殿外作龙尾道,直抵山门,道旁古松林立,清荫甚美。
东安门内,东安桥上有关帝祠,地极狭隘。相传此庙如灾,必出大工,故工部吏胥奉之极虔。
左文襄入都,僦居东安门内。《盾鼻馀渖》自记有石鼓阁,即此。公入军机,锐意欲有为。曾闻一章京云:公虽欲有为,而成例具在,丝毫难于展布。陈奏发行,急于星火,无暇推敲。且有明日拜章而今日甫定稿,了无更正之暇。有所建白,亦多中辍。所以文襄入直未几,即力疏求去,有以也。然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