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花承阁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花承阁遗址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毁,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区寅辉城关以东的中御路南一个从山坳里突出来的其状如舌的小山包上,是一组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筑群,原由莲座盘云佛殿、多宝琉璃塔、花承阁及六兼斋组成。
书名:日下旧闻考(五) 页码:76

灵鹫飞来。窈窕神仙府,嵚崎灵鹫峰。光涵千舍利,青削万芙蓉。芝径缭而曲,云林秀以重。只疑丹灶侧,佺羡或相逢。(右涵光洞)

  〔臣等谨按〕惠山园八景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惠山园西为云绘轩,轩东为延绿轩,后廊有楼,为随安室。云绘轩又西为花承阁。(清漪园册)

  乾隆二十一年御制题随安室花承阁东峪,结宇敞而幽。忽步阶梯降,方知上下楼。室聊因旧号,(随安盖余旧日书室名也。)学祗仰前修。今昔劳闲异,惟从二典求。

  又御制花承阁诗月匡早种千年树,云构常承四季花。何必饵芝将炼石,陵尘是处即仙家。

  〔臣等谨按〕随安室、花承阁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

  花承阁之左为多宝琉璃塔。(清漪园册)

  〔臣等谨按〕塔下有石碑,恭勒御制多宝佛塔颂,阁西北度桥为城关楼,又西折而北为园之北楼门。

  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颂万寿山阴花承阁西,五色琉璃合成宝塔,八面七层,高五丈余,黄碧彩翠,错落相间。飞櫩宝铎,层层周缀。榱楶户牖,不施寸木。黄金为顶,玉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263

寿堂,前有大石,镌御题青芝岫三字。东曰玉英,西曰莲秀。

长元按:青芝岫卽明米万钟所运大石置良乡者。

乐寿堂后,折而西为方池。池北为乐安和,西为长廊,达石丈亭。西北为养云轩、餐秀亭,亭后

石壁勒御书燕台大观四字。西为无尽意轩,稍北为圆朗斋。无尽意轩之后为慈福楼,楼西为大报恩延寿寺,详郊垧。罗汉堂后为宝云阁,阁西为邵窝,为云松巢,又西为澄晖阁。东南有三层楼,额曰山色湖光共一楼。西为听鹂馆,馆西为石丈亭,为石舫。舫北有楼,为延清赏,西为旷观斋,又西为水周堂。自此以北建城关,关上有楼奉关圣。循城北折而西为园之西门。怡春堂后,城关以北为惠山园,内池数亩。池东为载时堂。北为墨妙轩,内贮三希堂续摹石刻,墙壁间嵌墨妙轩法帖诸石。园池之西为就云楼,稍南为澹碧斋。池南折而东为水乐亭,为知鱼桥。就云楼之东为寻诗径,径侧为涵光洞。迤北为霁清轩,轩后有石峡。其北卽园之东北门。

长元按:惠山园仿无锡秦氏寄畅园也。载时堂、墨妙轩、就云楼、澹碧斋、水乐亭、知鱼桥、寻诗径、涵光洞,为园中八景。

惠山园西为云绘轩,东为迎緑轩,后为随安室,又西为花承阁。阁之左为多宝琉璃塔,下有碑勒御制颂。西北度桥为城关。又西折而北,为园之北楼门,在万岁山之北。门外以南为长桥。长桥南佛寺三座,曰须弥灵境,曰善现寺,曰云会寺。云会寺北为构虚轩,为绘芳堂。西南为清可轩,西为味闲斋,斋北为绮望轩。绘芳堂北隔河为嘉荫轩。

书名:京城古迹考 日下尊闻录 页码:101

之,各为之图,四图合贮一函,分藏其所。又曰:地当液池之南,甃闸引池,水由石罅出,跳珠悬瀑。溯玉泉来脉,自长河分汇西苑凡二十馀里。千尺雪又东为鱼乐亭,横石刊御书曰个中自有玉壶冰。

知人则哲 高宗纯皇帝乾清宫铭曰:为君奚难?难于知人。唐虞已然,而况而今!忠邪莫辨,善恶纷陈。貌不易察,心更难谌。量材授职,各有分司。广咨博访,或称不知。在彼亦可,在我则迟。蒿目焦心,分忧其谁!

文源阁 圆明园水木明瑟之北稍西为文源阁,与文华殿后之文渊,避暑山庄之文津阁,皆以贮四库全书。阁内汲古观澜额,高宗纯皇帝书。阁前石为玲峰。御书联曰:因溯委以会心,是处原泉来活水;即登高而游目,当前奥窔对玲峰。

花承阁 清漪园惠山园西为云绘轩,轩东为延绿轩,后廊有楼为随安室。云绘轩又西为花承阁

治镜阁 清漪园畅观堂西北湖中圆城为门四,其上为治镜阁,阁制三层,下曰仰观俯察,中曰得沧州趣,上悬治镜阁额。高宗纯皇帝诗云:湖楼名治镜,本自镜中治。四面望无际,三层迥出奇。又云:滕王相州记,范相岳阳祠。文则彼佳矣,义斯我绎之。

清晖阁 圆明园内清晖阁四景:曰松云楼,曰露香斋,曰涵德书屋,曰茹古堂。

无边风月之阁 地为圆明园内安澜园十景之一。高宗纯皇帝诗引:界域有边,风月则无边。轻拂朗照中,吾不知在御园在海宁矣。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91

图五十 佛香阁

图五十一 由排云门前望佛香阁

(图五十二)湖山真意。又西,临湖为石丈亭。亭外屹立水中者为石舫、(图五十三)游船集于此处。(图五十四)寄澜堂、临河殿、延赏楼、小有天等。又西行,通荇桥,(图五十五)度桥为迎旭楼、澄怀阁。

(三)山之北部:最高者为智慧海,在佛香阁上。右为云会寺,左为香岩宗印阁、须弥灵境、苏州街、(图五十六)善现寺。东为花承阁,有琉璃多宝塔。(图五十七)西为香岩堂、清可轩、赅春园、味间斋。临河为绮望轩、轩下有石洞,乾隆时建。以上山之四周景物尽于此。

图五十二 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