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一
国朝宫室
外朝之制,午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二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门各五间,东西向。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间三门,重檐,崇基,石阑,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门前列铜狮二,其南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午门内东西两庑,东为稽察上谕处及内阁诰勅房,西为翻书房及起居注公署。东南隅为内阁公署,西南隅旧为国史馆,今为膳房库,俱详见官署门内。金水桥之水由神武门西地沟引护城河水流入,沿西一带经武英殿前,至太和门前,是为内金 水河,复流经文渊阁前,至三座门从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
太和门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门各三间。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昭德、贞度两门庑为侍卫直宿处,详见官署门。
太和门之内东西两庑各三十二间,东庑之中为体仁阁,西庑之中为弘义阁。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各五间,皆东西向。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体仁阁、弘义阁两庑为内府银、皮、段、衣及瓷、茶六大库,详见官署门。
左右列试。殿内皇上御题额曰皇建有极。联曰: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殿后陛级迤北十余武,崇基列陛,南向者为乾清门,乃内朝正门,谨详载后卷。
协和门东出为文华殿,后为主敬殿。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文华殿门五楹,南向,崇阶三出,九级,内丹陛与露台相直,台左右二出陛,各十一级。殿制五楹,康熙二十二年重建。殿内皇上御题额曰缉熙明德。联曰:道脉相承,经籍昭垂千圣绪;心源若接,羹墙默契百王传。屏联云:讵为饰其貌;还因尊所闻。东西配殿各五楹,东曰本仁殿,西曰集义殿,后殿五楹是为主敬殿。
凡经筵之礼,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学士、詹事充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岁由部疏请得旨,翰林院列讲官名具奏,以满汉各二人分讲经书,掌院学士暨直讲官拟篇目撰讲章,奏请钦定。至日黎明,鸿胪官设御案于文华殿御座前,南向;设讲案于御案之南,北向。翰林院官奉讲章及进讲副本,左书、右经,各陈于案,退。记注官四人立西阶下东面;满讲官暨侍班之大学士,吏部、户部、礼部尚书、侍郎,通政使、副使,詹事,少詹事立丹墀左西面;汉讲官暨侍班之兵部、刑部、工部尚书、侍郎,左都
奉宸宫、勖勤宫、承华宫、昭俭宫。麟趾门之东曰关睢左门,再西曰元辉殿,再北朝南者曰宝善门,迤东曰慈庆宫,后门门之外曰奉先殿,即内太庙也,街东则隆祀门,其内则外东裕库也。又东北并列二门曰履顺、蹈和,则一号殿,仁寿宫之门内有哕鸾宫、喈凤宫,宫妃养老之处。自宝善门亦可通玄武门,其中之门则莲花门也。皇极门之西曰归极门,门西曰武英殿,殿西曰大庖,曰尚膳监,东北曰思善门,曰仁智殿,西南曰御酒房,又北曰慈宁门。嘉靖十五年,以仁寿宫故址并撤大善殿建慈宁宫,过慈宁宫皆内侍直房,再北过长庚桥则玄武门矣。春明梦余录
〔臣等谨按〕前明宫室规制,本朝多仍其旧,有更易其名者,如皇极门今改为太和门,弘政门今改为昭德门,宣治门今改为贞度门,会极门今改为协和门,归极门今改为熙和门,广和左、右门今改为广生左门、广生右门,文昭、武成二阁今改为体仁阁、弘义阁,其宏孝、神霄等殿今改建斋宫及毓庆宫。详见国朝宫室。
原顺天主考,例不赐宴,独南畿二主考辞朝,赐宴于阙东松林,相传云遵洪武旧制。春明梦余余
补唐人入朝,多侈言花柳之盛。五言诗如王维云: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杜甫云: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又云: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蘂红。戴叔伦云:月沉宫漏静,
而况地兼乎木天之重,名并乎凤池之荣。酌元气以运四时,敷王言而令庶正。宜乎万事于此理,万化于此成。而陶冶乎其中者又可阙于颂声耶?于是拜手稽首,敷陈其概而系之以歌。歌曰:五云葱龙,黄阁崇兮。东壁流照,光煜空兮。维帝伊佐,志浃道同兮。政于此成,民物丰兮。有隆自今,垂之无穷兮。东江集
原胡俨直阁诗 清晓朝回秘阁中,坐看宫树露华浓。绿窗朱户图书满,人在蓬莱第一峰。颐庵集
原陆粲赋内阁芍药诗 金门柳色萦深绿,上苑春余杂花扑。夭桃已歇秾李衰,红药翻阶正芬郁。此花初种自宣皇,百曲雕阑七宝妆。融光窈窕昭阳殿,暖日轻盈白玉堂。玉堂学士看花早,赋成芸阁留诗草。卷幔频看碧雾流,挥毫正耐红云绕。忆昨宣皇居法宫,太平乐事君臣同。宸游每出濯龙里,曲宴偏临翔凤中。沉吟此事六十载,当日繁华宛然在。绀幰金舆绝幸临,黄扉紫禁留风采。不羡扬州宝带围,长安红紫竞芳菲。五侯七贵同邀赏,宝马香车疾若飞。争似名花出天上,雾阁云窗俨相向。浪蝶游蜂未许窥,酒徒词客空惆怅。江南三月足豪华,绣帐围香富贵家。亦有幽姿在空谷,风雨憔悴天之涯。燕山游子江南客,独对名花感今昔。草木何知人自怜,逢时亦复升沉隔。世间荣辱偶然事,不独此花堪叹息。陆子余集 以上十一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增内阁后门东为红本库,又东为尊藏实录库及书籍表章库,俱北向。诰勅房在协和门之南。大清一统志
增雍正八年,于隆宗门外设上谕事件处,乾隆元年移昭德门外东廊议政处。内阁册
原中书科直房在午门外之西。春明梦余录
〔臣等谨按〕今中书科在午门外西朝房,凡六楹。
〔又按〕以上各条叙内阁。
增东华门内国史馆,南向,旁列书库,即前此恭修实录及会典处也。续三通馆在西华门内咸安宫垣后,方略馆在武英殿垣后,俄罗斯文馆在东华门外北池街西。馆册
国朝宫史 八〇
官设采亭于内阁门外。内阁、礼部官奉节、册、宝出陈亭内,銮仪校舁行,导以伞仗。礼部官前引至太和殿阶下,奉册、宝随节以升,设于殿内各案。大学士一人,朝服,立节案之东。正、副使朝服,立丹墀之东,均西面。钦天监官报时。正使由东阶升,副使从,至丹陛左北面跪。大学士诣案奉节,由殿中门出授正使。正使受节,偕副使兴。所司举册、宝案从降中阶,仍设亭内,导引如初。是日,内銮仪卫豫设皇贵妃仪仗于本宫门外,内监设节案、香案于宫内,正中设册、宝案东西各一。封使既受命,由协和门至景运门外,正使西面,授节内监。内监奉节,内銮仪校舁册、宝亭至宫门,奉册、宝随节诣皇贵妃宫。皇贵妃礼服出迎于宫门内道右。随行内监奉节、册、宝陈于各案,退。皇贵妃就拜位北面跪。女官宣读册文、宝文。皇贵妃恭受册、宝,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毕,送节于宫门内道右,均如皇后受册之仪。内监持节至景运门,授正使。正使持节,副使从,诣后左门复命,还节。有司各退。翌日,皇贵妃诣皇太后宫,行六肃三跪三拜礼,乃诣皇帝前行礼,皇后前行礼,并如仪。贵人及皇子、皇孙于皇贵妃宫行礼及宫殿监率阖属首领太监随从行礼,俱由宫殿监先期具奏请旨。
册封贵妃之礼:命下,所司供备制册、宝。册妃之礼命下,备册、印并诹日奏请命使,祗告。至日,遣使发封。宣读受册及朝见仪均与皇贵妃礼同。 皇
御制颁朔诗戊辰午门晴旭丽曈曨,颁朔威仪集百工。东鲽西鹣万邦奉,宵衣旰食一篇中。春秋无那成今昔,箕毕还因协雨风。消息贞元频静验,统天一气运无穷。
御制十月朔日颁朔诗丁丑敬授斯称重,明时敢不虔。龙杓弦望辨,凤阙典章悬。尧帝羲和命,大清亿万年。铜仪惟是在,稼政莫兹先。布朔祯祥始,班和象魏前。伊犂哈萨克,从此入华编。
午门爲门三,文武官出入皆由左,其右门惟宗室王公得行之。两观间掖门左右相
对,门中各折而北入,不常啓。惟大朝陞殿,百官各以东西班次由掖门入。殿试文官进士,鸿胪寺按中式名次引入,一名由左,二名由右,余仿此。
午门之内,玉河环绕,金水桥五座。桥北爲太和门,广宇九楹,中开三门,其左右两楹则宿卫番直处也。门陛南出者三,东西出者二,级各二十有八。陛间列古铜鼎四,门前列铜狮二。太和门之左爲昭德门,右爲贞度门,皆南向。东西两庑间,东出者爲协和门,西出者爲熙和门,两庑上下共五十二楹。东爲稽查各衙门奉行事件处及内阁诰勅房,西爲繙书房及起居注公署,东南隅爲内阁公署,其正衙御笔匾曰:"调和元气]。西南隅旧爲国史馆,今爲膳房库。
太和门内正中南面爲太和殿,皇朝之正殿也。康熙八年重建,三十四年再建。深广
卷之十一宫殿一 一八九
殿内御笔匾曰:"允执厥中],联曰:"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中设宝座,凡遇三大节,皇帝先于此陞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堂官及侍衞、执事人员行礼毕,然后出御太和殿。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则于殿内閲视奏书。遇方泽大祀及祀太庙、社稷之前一日,皇帝俱于殿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亦如之。每岁耕耤,幷于殿内閲视农器。
殿后爲保和殿,殿九楹。御笔匾曰:"皇建有极],联曰:"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中设宝座,每岁除夕,皇帝御殿筵宴外藩。每科朝考新进士,翰林院引入殿内,左右列试。殿之左门曰后左门,右门曰后右门,与中左、中右门相对。自太和殿至保和殿,两庑丹楹相接,四隅各有崇楼,中路甬道相属。保和殿后陛三出,向北卽干清门也。
协和门之东爲文华殿,康熙二十二年建。殿门五楹,前殿七楹。御笔匾曰:"缉熙明德],联曰:"道脉相承,经籍昭垂千圣绪;心源若接,羹墙默契百王传。]每岁春秋仲月,皇上御经筵,讲臣于殿内进讲。皇上宣示御论,诸臣跪听毕,以次列坐,赐茶于殿内。御制秋日经筵诗庚申皎日丽中天,金风拂细旃。右文遵旧制,典学重经筵。爲进
邦家彦,爰咨经史诠。探渊思汲古,望道未忘筌。制事应惟义,执中犹在权。心恒期洞
卷之十一宫殿一 一九三
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二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两庑之北,正中者为太和门,九间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前列铜狮二。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卽内金水桥。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两庑为领侍卫档房。
朱彝尊元日赐宴太和门诗:垂衣逢盛际,辑玉尽来庭。白酝三光酒,青归一叶蓂。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风飘次第听。
门之内,东西庑各三十二间。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弘义阁,皆东西向。其两庑为内府银、皮、缎、衣、瓷、茶六库。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各五间,俱东西向,今呼阿思哈门。正中南向者为太和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有一间,纵五间,上为重檐脊四垂。御题额曰建极绥猷。殿前丹陛,环以白石阑。陛五出,各三成。陛间共列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
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
丹墀内为文武官行礼位。范铜为山形,镌正、从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列于御道旁。
施闰章元旦早朝诗:丹阙晨开敞御筵,朝元会好傍炉烟。春回晓日螭廷暖,风细卿云凤阁悬。
宵旰勤思荒服外,衣冠拜舞圣人前。称觞进璧浑闲事,共拟南征奏凯篇。
长元按:明宫室后右门亦曰平台,为召对之所。
殿后迤北十余武,崇基列陛。其北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中南向者为干清门。
长元按:太和门殿明皆曰皇极,殿又曰奉天,中和殿明曰中极,又曰华盖,保和殿明曰建极, 又曰谨身,所谓三大殿也。昭德、贞度二门,明曰弘政、宣治,协和、熙和二门,明曰会极、归极,体仁、弘义二阁,明曰文昭、武成,今皆更易其名。
稽察上谕处、内阁诰敕房,皆在午门内东庑。
起居注公署、翻书房,皆在午门内西庑。
内阁为大学士直舍,在昭德门东南隅,门西向,阁南向。今于阁东北开正门,与文华殿相对。
沈德潜夜宿中书省诗:独宿丝纶阁,虚堂灯火清。窥檐星汉影,记夜柝铃声。报称惭须鬓,疏慵负圣明。家园通梦寐,游钓忆平生。
长元按:内阁二磁缸,明宪庙所赐种兰者。
文华殿在协和门东南向,崇阶九级,前为门三间,后为主敬殿。每岁二月,御经筵于此。
陈廷敬讲筵纪事诗:崇政经帷秘,延英玉陛高。声容肃中禁,宠渥厚词曹。天语开黄卷,乾文上彩毫。万言亲讲诵,或恐圣躬劳。
沈荃经筵恭纪诗:蓬莱紫气绕氤氲,此日虞廷奏缦云。侍从儒臣咸旧学,太平天子况能文。西清窈窕闻钟鼓,东壁辉煌列典坟。精一心传亲绍述,五经无事析纷纭。
午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旧为雍和门,乾隆元年改今名。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楹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飞,石栏缭折,[门前]列铜狮二,宝鼎四。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也。[一]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门,右曰贞度门。两庑为领侍卫档房,东庑北为稽察钦奉上谕处,南为内阁诰敕房,西庑北为繙书房,南为起居注馆,东南隅为内阁公署,西南隅为膳房、外库,旧为国史馆。太和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二]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宏义阁,阁各重楼九楹,皆东西向。廊庑四周相接,为内务府银库、衣库、缎库、皮库及茶、瓷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三]东西向。正中为太和殿。
注:
[一] 《国朝宫史》:"护城河环绕于紫禁城外,巽[河]水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下流入皇城,从地道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至东西阙门止。门下地道相通,复东经太庙左垣,西由织女桥前绕社稷坛端门太庙,会东来之水,过牛郎桥天妃闸,从巽方出皇城,为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水流入,沿河[西]一带,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后],①由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
① "御殿",原脱。今据《日下旧闻考》卷一一"按语"增补。
② 南北陛各三出 "南北",原脱。今据《日下旧闻考》卷一二引《大清会典》增补。
自午门至此,凡门数重,历殿三,皆外朝之制。而在午门左右者,由协和门东出为文华殿,今为古物陈列所。[一]殿深广五楹,南向,康熙二十三年重建。殿前门三间,崇阶九级,丹陛与露台相值,台左右各二陛,各十一级。东为本仁殿,西为集义殿,殿各五楹,东西向。殿后为主敬殿,乾隆三十九年建,殿五楹。由本仁殿折而东为传心殿,康熙二十四年建,殿广五楹,内祀皇师伏羲、神农、轩辕氏;帝师陶唐氏、有虞氏;王师夏禹、商汤、周文王,皆南向。先圣周公,东位西向,先师孔子,西位东向。每岁经筵,先遣官祭告。殿前东西角门二,北向五间为治牲所,南向三间为景行门。东有大庖井,上覆以亭,泉味独甘,甲于别井。黄谏尝作京师泉品,谓玉泉第一,文华[殿]东大庖井第二,即此。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各三间。再后为直房五间。文华殿后为文渊阁,乾隆三十九年敕建,仿浙江鄞县范氏天一阁之制,藏《钦定四库全书》凡三万六千册。[二][三][四]每岁御经筵毕,赐讲官茶于此。阁制三层,上下各六楹,层阶累折而二,上覆绿色瓦,前甃方池,跨石梁一,引玉河水注之。阁
后垒[叠]石为[假]山,[山后]垣门一,北向。[门外稍东设]直房数楹,①为
村至者,以李五、宋进财为首,约于菜市口齐集,由西华门而入。正阳门外开庆隆戏园刘姓者,亦其党羽,曾授逆职为巡城御史。是日延李五等入其戏园观剧,酣饮竟日,而营坊诸官莫有过而问者,其去木偶几希矣。十五日午,太监刘得才引祝现等由东华门入,会有卖煤者与之争道,贼脱衣露刃,为司阍官兵觉察,骤掩其扉,贼喧然出刃,阑入者陈爽等十数人,屈五等皆遁逃。有今礼部侍郎觉罗公宝兴者,侍直上书房,甫退直出,适遇贼舞刀入,白光灿然,宝踉跄奔入。时署护军统领为杨述曾,汉军人,由参领起家,初无智略,因率数护军御之,杀数贼于协和门下,而官兵受伤者亦多。宝侍郎遂命掩景运门,入告皇次子。皇次子从容布置,命侍者携鸟枪入,并严命禁城四门,促官兵入捕贼。刘得财引二贼入苍震门,欲手刃太监督领侍常永贵,泄其夙忿,为太监顾某击擒之。其由西华门入者,时仓卒门不及阖,遂全队入,杨进忠与其徒高广福引之。尚衣监为制上服处,杨尝乞其补缀而不与值,司衣者拒之。杨以是隙,遂引贼入,全行屠害,存者无几,有老妇数人藏于荆棘中获免。遂入文颖馆,杀供事数人。陶凫芗编修梁方校书,闻门外履声橐然,突然问曰:"金銮殿在何所"?其愚蠢也若此。陶僕骆升方提茶榼至,遂以身障凫,贼伤数刃,凫芗得以免。其贼遂从集隆宗门,门已阖,有护军某,知事急,怀合符于身,亦被数刃,懵然卧阶下,合符得以保全。贼由门外诸廊房得踰墙窥大内,皇次子立养心殿阶下,以鸟枪击斃二贼,贝勒绵志亦趋入,随皇次子捕贼。后有二贼潜入内膳房屋中,众内监击杀之。时诸王大臣闻变,皆由神武门入,余在邸方与僮手弈,闻变,骋马入。至神武门,庄亲王绵谋、贝子弈绍亦先后趋至,闻贼已聚攻隆宗门。纳兰侍郎玉麟方迎驾归,短衣踉跄入,皆聚集城隍庙前,时官兵至者未逾百人,余皆僕隶而已。众错愕无策,镇国公奕灏,勇士也,掌火器营事,因曰:"是日火器营官兵,皆聚集箭亭以备拣出征(时
至,伊即逃入直房,闭门晏寝。至是事定,始遣僕通信于其家,乃被获,实天意也。上命承恩公和
公世泰至其家搜刀布出,乃伏法。
二十三日,上御丰泽园亲讯逆党,诸御前侍卫佩刀环立,威仪甚肃。上命庄、超勇二王坐于御座侧,引刘进财、刘金至,上问曰:"汝等皆朕内侍,朕有何待错汝等,乃萌此逆谋也"?二阉贼俯首称主子饶命者再。上笑曰:"汝既顺林清,应与朕作尔汝之辞,何得尚称君上"?二贼无词,上因命夹
打毕牵去。复引林清至,上问其何故蓄逆谋,林清曰:"我辈经上有之,我欲使同辈突入禁门杀害官兵,以应劫数"。上又讯问其党。清曰:"有包衣人祝现为党中巨魁"。上因回顾刑部诸臣,问祝现何在。尚书崇禄奏曰:"业经正法"。侍郎宋公熔奏曰:"尚未缉获"。上首肯之。因顾庄王曰:"外间讹言太监皆叛,今日审明除此数逆外,朕之内侍非尽叛也"。玉音申谕者再,盖安反侧心也。因命将林清等即时正法,遂起立,众扈从入宫。余是日亦佩刀随往,目击其事。后乃有妄言林清有诸邪术及诸悖逆不服之言,皆齐东语也。其后步军统领、五城御史等,陆续捕获从逆贼党,上优赍升擢有差。乃革吉伦、玉麟职。其日未及入禁城之大臣,大学士刘权之、刑部尚书祖之望、礼部尚书王懿修等皆命致仕。副都统杨述曾以其协和门捕贼功,宥死戍于边。护军统领明志以是日入直者乃其所属,亦革职,发往东陵赞礼郎上行走。后于十月间,步军统领英公和因访获曹福昌从逆有证,遂逮其父曹伦至,御讯于丰泽园,即时正法。以失察故,革禄康、裕瑞职,发往盛京居住。曹福昌临刑时告刽子手曰:"我是可交之人,至死不卖友以求生也"。此英诚公福克进亲闻之者也。逾年,裕丰匿告事发,革其王爵。其党虽陆续就擒,然祝现、刘第五至今逋逃漏网,尚未明正典刑,殊使人愤悒也。呜呼!林清一妄男子耳,焉有当此海宇升平之日,聚数百不逞之徒,乃欲直犯禁阙,图
国朝宫史续编 四二二
崇基引陛南向者, 即乾清门也。
协和门之东为文华殿, 门五楹, 南向, 崇阶三出, 九级, 内丹陛与露台相直, 台左右二出陛,各十一级。殿深广五楹。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 缉熙明德", 联曰:" 道脉相承, 经籍昭垂千圣绪;心源若接, 羹墙默契百王传。" 中设宝座, 屏上, 高宗纯皇帝御笔联曰:" 时惟长善春临仲, 典以兴贤岁举隆。" 屏中圣制辛丑春仲经筵诗恭。载典礼门。每岁春秋仲月,皇帝御经筵,讲臣于殿内进讲。礼成,随
驾至文渊阁,赐坐,赐茶,茶毕,讲臣退,诣本仁殿入宴。进讲仪,圣制暨御制经筵诗。俱恭载典礼门。东庑曰本仁殿,西庑曰集义殿,后殿为主敬殿。高宗纯皇帝御笔联曰:"逊修学懋敦时敏,庄敬成深裕日强。"中设宝座,屏上,高宗纯皇帝御笔联曰:"讵尚饰其貌,还因尊所闻。"屏中"圣制癸未仲春上浣经筵诗。"恭载典礼门。殿后为文渊阁,我朝定制,文渊阁为大学士兼衔,乾隆三十九年,高宗纯皇帝特勅鼎建斯阁,许兼衔如旧。阁中藏弆钦定四库全书,凡三万六千册。详载书籍门。置领阁事二员,提举阁事一员,直阁事六员,
校理十六员,检阅八员,其收发宿直诸职,内务府司员笔帖式等轮任之。阁三重,上下各六楹。层阶两折而上,瓦青绿色。阁前甃方池,跨石梁,引御河水注之。左右列值松桧,阁后曡石为山,山后垣门一,北向。门外稍东,设直房,为直阁诸臣所居。阁内,正中设宝座,恭悬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汇流澄鉴",联曰:"荟萃得殊观,象阐先天生一;静深知有本,理赅太极函三。"北向,高宗纯皇帝御笔联曰:"壁府古含今,借以学资主敬;纶扉名副实,讵惟目仿崇文。"又恭悬乾隆丙申五月高宗纯皇帝御笔题文渊阁诗:
每岁讲筵举,研精引席珍。文渊宜后峙,主敬恰中陈。四库庋藏待,层楼结构新。肇成始昨夏,断手逮今春。经史子集富,图书礼乐彬。宁惟资汲古,端以励修身。巍焕观成美,经营愧亦频。纶扉相对处,颇觉叶名循。
圣制题文渊阁诗 戊申
阁建文华殿后,贮四库全书第一部,缥缃插架,实为书城巨观。每岁仲春经筵毕,于此赐
茶,遂成例事云。
重校兹看四库成,鲁鱼累牍辨从精。四库全书虽已列架排签,然其中鲁鱼亥豕累牍连编,不得不令重加雠校,以成善本。虽云举大遗其细,要在纂言观厥行。
从前钞录四库全书,誊录及分校、总校人员不无滥邀议叙者。予尝谓,成此大事,不妨宥其细过。
讵意提调、总校各员并不尽心经理,以致书中错谬不可枚举。姑念书已告成,不加重谴,原充提调侍郎陆费墀,仅予革职,罚令出资装潢文汇、文宗、文澜三阁书函。纂修尚书纪昀,罚令重缮应行赔写之书,并率领文渊、文源二阁未经校出讹错之分校、总校于上冬前往山庄,将文津阁未曾重校书籍再加详阅。在彼时原校各员均邀优叙,既以此为捷径,此番仅予薄惩,当亦无可置喙耳。
捷径既因得以速,薄惩岂可逭惟轻。源津溯并勘次第, 此次文渊、文源二阁看出疏漏之原校官,既罚令前往山庄重校文津阁书籍,将来文津阁看出疏漏之原校官,亦即罚令往盛京重校文溯阁之书。次第校勘,总期精审无讹,以示予右文典学之至意。
御制题文渊阁诗 丁巳
文渊七阁首,圣记着精详。宗汇津源贯,史经子集藏。 皇父辑经史子集为四库全书,缮写七部,特建七阁以贮之。禁垣曰文渊,圆明园曰文源,避暑山庄曰文津,盛京曰文溯,扬州曰文汇,金山曰文宗,杭州曰文澜,用以嘉惠艺林。详见渊源津溯四阁御制记。崇楼连栋宇,东壁启图章。掞藻云霞护,辉煌奕禩彰。
阁中设宝座。屏上,高宗纯皇帝御笔联曰:"插架牙签照今古,开编芸气吐芳芬。"屏中圣制文渊
阁记: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三 四二三
国朝宫史续编 四二〇
八。其左右两楹为宿卫番直处。陛间列古铜鼎四, 门前列铜狮二。左曰昭德门, 右曰贞度门, 各三楹, 南向。东西两庑, 门东出者为协和门, 西出者为熙和门, 门各五楹, 两庑上下各二十二楹, 皆崇基。东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协和门南为诰敕房, 西为翻书房。熙和门南为起居注直房。东南隅由西向门入,为内阁。东西为满本堂、汉本堂、蒙古堂及票签房、稽察房、典籍厅。阁门外楣
上,恭悬世祖章皇帝圣旨:"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处治不饶。"堂中,恭悬高宗纯皇帝匾曰:"调和元气"。堂之东为红本库。又东为尊藏实录库,以备轮日进呈御览。又书藉表章库皆在其内。西南隅东向门内,旧为国史馆,今为膳房外库。此午门至太和门之制也。
太和门内,正中南向,为太和殿,皇朝之正殿也。基崇二丈,殿高十有一丈,广十有一楹,纵
五楹,上为重檐垂脊,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建极绥猷",联曰:"帝命式于九围,兹维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于时保之,遹求厥宁。"正中设宝座,皇帝大朝御焉。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胪传多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于殿内阅视册、宝;册立皇后如之。遇圜丘大祀,前一日,于殿内阅视祝版;祈谷、常雩大祈亦如之。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太上皇帝传位于皇太子,亲授宝玺,皇帝受宝登极,俱于殿中行礼。殷前为丹陛,环以白石阑,龙墀三重,陛五出,下重级二十有三,中上二重级各九。上下露台列宝鼎十有八,铜龟、铜鹤各二,日晷、嘉量各一。丹墀前甬道左右,笵铜为山,镌正一品至九品清、汉文,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
于次日具奏。值皇上车驾行幸,阳文合符交留京办事王、大臣输班交替看守,俟皇上回跸还宫,即
恭缴交入大内。皇上迥跸驻圆明园,径送御园宫门缴进。
一、宿卫
宿卫之制:○三旗侍卫,分六班,更番轮直。班分两翼,镶黄旗为左翼,正黄旗为右翼,正白旗半为左翼,半为右冀。各设侍卫班领二员。署班领二员,侍卫三十员,直乾清门,为内班。散秩大臣一员,侍卫亲军十名,直中和殿;侍卫什长三名,侍卫亲军三十名,直太和殿,为外班。以领侍卫内大臣一员总统之。内大臣、散秩大臣二员随班入直。○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一体分班守卫。景运门:直班大臣一员,司钥长一员,主事一员,护军校二员,传筹护军校一员,门笔帖式一员,阅门藉护军六名,护军十八名,传筹护军九名。隆宗门:印务参领一员,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二员,传筹护军校一员,门笔帖式一员,阅门籍护军一名,护军十八名,传筹护军九名。后左门、后右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二员,门笔帖式各一员,阅门籍护军各一名,护军各十三名。中左门: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一员,阅门籍护军二名,护军九名。中右门:前锋参领一员,前锋校一员,阅门籍护军二名,前锋九名。左翼门、右翼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阅门籍护军各一名,护军各九名。体仁阁、弘义阁、昭德门、贞度门、协和门、熙和门: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午门:护军参领一员。左门:阅门籍护军二名。左右门:护军校各二员,护军各十三名。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二员,阅门籍护军各二名,护军各十八名。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八 三七三
二十九年因经陈奏,筵宴时有闲杂人等阑入,于礼制非宜,奉旨停止。今蒙圣谕,经筵为崇文大典,筵宴不应停彻,交臣等另议。查经筵后筵宴,向来易致拥挤者,因设在协和门之南,往来人众,难于稽管。今请于经筵日预设宴席于文华殿东西配殿内,恭候皇上礼成后,所有应行与宴人员,各按班次,在彼祗领,庶禁地森严,人役无从混入,于典礼益昭整肃。从之。
五十一年二月初二日,军机大臣等奏:经筵礼成赐宴时乐章,应添歌抑戒之诗,并派大臣管宴。请
饬交礼部增入会典则例遵行。报闻。
嘉庆十五年二月初五日,奉谕旨:向例临御经筵,升殿及宣讲后,讲官同侍班各官均于文华殿丹墀内行三跪六叩礼。丹墀中亘甬道,两旁行礼之处,殿内不能俯瞩,嗣后着改于丹陛上分左右行礼。
经筵之礼:岁春仲月,秋亦以仲月。皇帝将举经筵,礼部承旨诹吉奏闻。预期,翰林院奏进讲官衔名,
请旨派满、汉讲官各二员,直讲经书。其四书题、经题,由掌院学士暨直讲官恭拟,进呈御览。圈出
书题、经题各一,恭俟御论发下,随撰拟讲章。进呈钦定后,恭缮清、汉文御论书、经各一道,交入大内,并缮清、汉文讲章,交派出之讲官预备进讲。届日,所司于文华殿宝座前恭设御案,南向。设讲案于殿内正中,北向。翰林院官恭陈清、汉文御论于案,书左,经右。陈清、汉文讲章于讲案,亦分设左右。讲官补服蟒袖,大学士、九卿、詹事及记注官、纠仪给事中、御史、各执事官均补服,集文华殿丹墀内,东西按班序立。届时,礼部堂官诣乾清门奏请。皇帝常服,乘舆出宫,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三十四 二七五
国朝宫史续编 二七四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三十四
典礼二十八 勤政四
经筵进讲仪
臣等敬惟我国朝列圣相承,右文重道,讲筵令典,岁必举行。高宗纯皇帝耄学焕章,精探道
藴。每圣论宣示,发先儒未发之奥,抉经师未抉之疑,创解天成,合内圣外王,一以贯之。自乾隆二十七年壬午迄六十年乙卯,其间乙巳以新建辟雍,躬行释奠礼,遂讲学于成均。壬午、辛卯、庚子、甲辰,因举巡典,余岁悉御讲筵。庚戌以来,进讲之日,皇上暨诸皇子、皇次孙俱恭侍经帷,备聆圣论。盖自戊午岁肇举斯典,乙卯以前,春秋亲讲者二十有三;癸未迄乙卯,二十有六,统计四十九次。皇上嘉庆元年丙辰及今十年乙丑,御春筵者七,秋筵者一。所有圣论、御论,先后刊入圣制、御制文集,具有成编。兹恭辑圣制、御制经筵即事及文渊阁赐茶诸什,并录臣工议增筵宴事宜、进讲仪注。伏读圣制乙卯经筵句云:"诗示心传及政传",仰见圣治圣学,道出一原。前编列于宫殿门文华殿进讲仪下,兹移载典礼,以彰勤政之实要云。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十一日,军机大臣等奏:遵旨查向来经筵礼成后,在协和门筵宴。嗣于乾隆
国朝宫史续编 五八
内站班。如年未至六十, 而实有残疾、人皆共知者, 亦着在隆宗门内伺候。至亲王等例得在紫禁城内骑马, 近闻仪亲王、成亲王、定亲王绵恩进内时俱不乘用, 意欲练习步履, 此则未免过当。诸王等如果意在习劳,府中尽可散步,何必于众人观瞻之所,徒步而行,此后均着照常乘骑,用符体
制。即朕在宫中园中,时常散步,并不觉劳,若宫门外亦步行可乎?过犹不及,亦非理也。此旨亦
着叙入宫史续编。
十一月十九日,奉谕旨:向来宫内圆明园首领太监、太监等,遇有年老残疾不堪当差者,经总管太监等具奏,即准其为民,从未特派人验。其中恐有请托捏饰等事,不可不预防其渐。嗣后凡有年老、残疾、患病不能当差者,经总管太监奏明后,着内务府大臣等逐加亲验,其有卧病不起者,着内务府大臣拣派司员,前往查验属实,奏明后方准为民。倘有捏饰等弊,将该太监严行审讯,并将总管太监等参奏治罪。着为令。现有奏请为民首领太监等十名,即照新例办理。
嘉庆十五年二月二十日,奉谕旨:前因刑部审拟蒋廷柱由午门潜入协和门内私放爆竹一案,降旨令军机大臣将是日值班官兵在门当差有无旷误之处,查讯具奏。兹据覆奏,传讯午门该班之副护军参领廷安,护军校巴扬阿、哈福、三达色等,俱供无旷误情事。惟该官兵等职司门禁,不能实力稽查,致备谎言混进,殊属疏忽。所有是日该班之参领护军校等,着交该管大臣记过。其该班兵丁量予责惩,亦无庸加以斥革。至协和门该班之护军校忠敏、护军珠尔松阿,一闻爆竹声响,即将该犯拏获,尚属认真,自应量加奖赏。前次永珔具奏时,仅行自请议处,并未将该官兵等奏请分别劝
国朝宫史续编 四
嫔, 罚她出银一百两给死者父母殓埋; 首领太监等各罚钱粮, 其一半亦由惇嫔代缴。他训示诸皇子、福
晋、格格, 不许纵性滥刑, 虐待奴婢。( 见本书卷二, 训谕二)
嘉庆初年的" 训谕" 收录不多, 内容亦较杂。嘉庆八年闰二月十六日陈德在神武门内顺贞门行刺顒琰的事并未提及。收录的嘉庆十五年二月的两封谕旨, 指责有人从午门潜入协和门放爆竹, 又斥责膳房太监之姪在外膳房私自留宿两个月后投井致死。谕旨称:" 禁城重地, 咫尺宸垣, 守卫不可不严,体制不可不肃; 乃近来门禁废弛, 各处值班官兵不认真管辖, 以致闲杂人等任意拦入, 毫无稽查。"( 见本书卷六, 训谕六) 如果联系到三年以后的嘉庆十八年九月, 畿辅天理教林清率领二百人冲进紫禁城 " 谋反", 可以想见嘉庆年间宫廷警卫是何等松弛了。
" 典礼" 一门,《宫史》原将内廷各项典礼及常行规制编为礼仪三卷, 宫规一卷, 冠服、仪卫各一卷。
《宫史续编》将这一门大加扩充, 礼仪三卷之目分为五: 盛典、册宝、祭礼、勤政、宴赉; 宫规增为四卷; 冠
服、仪卫仍各一卷。这反映了弘历陶醉于" 盛世" 的承平景象, 更加追求" 典盛礼崇" 的皇家气派。
" 盛典" 中最为耀眼的是传位大典。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 弘历御勤政殿, 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 以次年丙辰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册立皇太子并未举行仪式; 弘历即将逊位, 表示要效法皇祖康熙, 也不上尊号, 可是传位大典办得极为隆重。《宫史续编》收入的有传位前的谕旨和传位后称太上皇的" 敕旨", 御制诗文( 传位后, 太上皇诗文称" 圣制"), 内阁、军机处、礼部陈奏的有关传宝、颁诏、内殿外朝一切典礼仪注、庆贺乐章、臣下称贺表式等。弘历在一些谕旨和诗文中, 絮絮不休
无擒藻堂,余与今日相同。
(6)景山 山上无亭,山后为寿皇殿(略偏东北)、万福阁、观德殿,余因字迹模糊,而制版又不甚清晰,故不可考。
他若延禧、永和、景阳、启祥、咸福以及重华、寿康等宫,宁寿宫、乾隆花园西花园建福宫、雨花阁、宝华殿、中正殿等处,皆付阙如。此图足以推求明清交替之状,表示清代修复时期之制度,所关至为重要也。
附满清一代宫苑重要工事表
名称 修建年代 出处
乾清宫 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建 东华录顺治四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体仁阁 宏义阁 位育宫 协和门 雍和门 贞度门 昭德门 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建 东华录顺治七
午门 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建 东华录顺治四
太庙 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建 东华录顺治五
言吗哈噶喇佛有十二,皆文殊观音化身,及护法神也。及明,此种佛像移置重华宫东长街洪庆殿。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云:『自东上南门之东,曰重华宫,……东西有两长街,……东长街则有……洪庆门洪庆殿,供番佛之所也。』按其地即今之吗噶喇庙,余尝亲至其地。然则明洪庆殿番佛,盖元泰定遗制,而吗哈噶喇庙之名,亦不必始于康熙三十三年,特当时名吗哈噶喇庙,今日简称吗噶喇庙(顺天府志十三),可见此图去古未远也。此该图中不妨有吗哈噶喇庙二也。
然刘君断定为康熙十八年或十九年以前所绘,尚有问题。该图紫禁城西偏,已载有咸安宫;今按清会典事例八六三;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建咸安宫。然则该图之制定,当在康熙二十一年。若谓毓庆宫惇本殿,建于康熙十八年,何以该图尚未载入,不 知毓庆宫在嘉庆以前,为未婚皇子所居之偏宫,(注一)本无关宏旨,未足为康熙十八年或十九年以前一说之根据也。
今据该图,以说明清康熙二十一年大内宫殿情形:
(1)外朝 前曰太和门,左右曰昭德门、贞度门,东西庑曰协和门、雍和门。正
注一 清宫史续编卷六十。(御书毓庆宫述事诗)
顺治一代,规制草创,修复宫室,首重观瞻。故先建乾清宫,以定宸居,(顺治二年)次建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体仁、宏义二阁,位育宫、协和门、雍和门、贞度门、昭德门,(顺治三年)以奠外朝;次修建午门、(顺治四年)天安门,(顺治八年)以重观瞻。又建太庙于外朝,(顺治五年)奉先殿于内廷,(顺治十四年)以谨时飨;建慈宁宫,以奉母后,(顺治十年)重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重建景仁、承乾、钟粹三宫于东,永寿、翊坤、储秀三宫于西,以居妃嫔。(顺治十二年)盖工有先后,事有缓急,不得不尔。然明代宫室,穹宏崇丽,修复尚未及半也。
康熙继位,始加经营,修复宫殿,力求充实。六年重建端门;八年重建太和殿,重修乾清宫;十二年重建交泰殿、坤宁宫、景和门、隆福门;十八年重建奉先殿,皆继顺治修建之工;二十一年建咸安宫;二十二年重建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于内廷之西,文华殿、本仁殿、集义殿于外朝之东;二十五年又重建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于内廷之东。至是明代旧规,可谓完全修复。至若康熙十八年兴建毓庆宫、惇本殿,则已轶出前朝规模,而迹近踵事增华矣。
修复时期之大内宫殿,可以北平图书馆所藏之清皇城宫殿衙署图为实物例证。该图
古者三阶受要,四闼观时,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故明堂休善,衢室无华。后世体制尚文,规模益备,始取高严以便政,继加壮丽而重威。望阙则思补遗,辟门而崇吁后。乃增华踵事,建极含章。黄图仰梐枑之尊,紫禁为警跸之地。窥遥天咫,越限雷池,寄观偶藉传闻,巨构无从亲历。今则刍荛同乐、藻綷洞开。云日就瞻,识扆陛庄严之制;阶梯升陟,溯金元因革之型。作《宫殿略》第二。
禁城宫殿旧称大内,警籞森严,宫墙富美,靡得窥焉。民国成立,始开放前三殿,取清室宝物,设古物陈列所。废帝仍居后宫,出入悉由神武门。至十三年冬,废帝出宫,由政府组委会接收之。十七年复组故宫博物院管理,故全部宫殿分而为二,前三殿及其附属归古物陈列所,乾清门内各宫殿归故宫博物院,分别管理。兹仍分二部叙述。
(一)前三殿
午门为禁城之正门(具详《城垣略》)。午门内东西庑各二十间,皆崇基轩敞。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旧为雍和门,清乾隆元年改今名)。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楹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飞,石栏缭折,列铜狮二,宝鼎四,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也。(图一)
《国朝宫史》:
护城河环绕于紫禁城外,河水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下流入皇城。从地道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至东西阙门止。门下地道相通,复东经太庙左垣,西由织女桥绕社稷坛、端门、太庙,会东来之水,过牛郎桥天妃闸,从巽方出皇城为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流入,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由銮驾库出紫禁城。
太和门外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两庑为领侍卫档房,东庑北为稽察上谕事件处,南为内阁诰敕房,西庑北为翻书房,南为起居注馆,东南隅为内阁公署。
沈德潜《夜宿中书省》诗:
独宿丝纶阁,虚堂灯火清。窥檐星汉影,记夜柝铃声。报称惭须鬓,疏慵负圣明。家园通梦寐,游钓忆平生。
西南隅为膳房外库。太和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弘义阁。阁各重楼九楹,东西向,廊庑四周相接,为内府银库、衣库、皮库、缎库等及茶瓷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东西向正中为太和殿,基崇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一楹,纵五楹,康熙八年重建,老工梁九董将作(详《技艺略》)。上为重檐,脊四垂,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前为露台,名丹陛,陛间列宝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陛下有广场,为文武官行礼处,笵铜为山形镌,正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大庆典于此受贺。(图二)
朱彝尊《元日赐宴太和门》诗:
垂衣逢盛际,辑玉尽来庭。白酝三光酒,青归一叶蓂。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