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安国寺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安国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距三门峡市城区约64公里。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55

民。明武宗实录

原嘉靖元年正月,四川道监察御史郑本公请出钱赈济京师冻饿穷民。户部议,朝廷旧设养济院,穷民各有记籍,无籍者收养蜡烛、幡竿二寺,衣布薪米厨料约岁费万金,所存活甚众。今院籍混淆,或以丁壮窜名,或以空名支费。二寺复设内官校尉,乾没罔利,民无所依,弊端坐此。请委官查记籍,革虚冒。其二寺添设内官校尉尽行罢减,惟遣光禄寺及宛、大二县官以时更理其事,合用柴斤,令于台基厂关支,五城兵马日拊视道路穷民就食二寺。命如议行。明世宗实录

〔臣等谨按〕舍饭、幡竿寺在双碾胡同,本朝康熙三十二年重建,改名兴福禅林。碑称舍饭寺起于元至元间,历明至今四百余年云云,而无幡竿之名。考明张爵坊巷胡同集所载舍饭幡竿寺,在双碾胡同下,南为翠华胡同,北为弓弦胡同。以地考之,则斯寺之为幡竿寺无疑。又按明代施赈,止蜡烛、幡竿二寺,内官监放,虚冒无实。

我朝五城设十厂,中城则给孤寺、佑圣庵,东城则华严寺、海会寺,南城则安国寺、积善寺,西城则增寿寺、万明寺,北城则永光寺、广善寺。每年十月一日起,至次年三月二十日止,坊官散给,御史稽查,都察院堂官不时察看,贫民均得仰沾实惠矣。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326

道门选练教授三教元逸大师守两川僧录大师食邑三千户赐紫大沙门贯休字德隐,自正本外别有临摹二本。游宦纪闻

增贯休画罗汉像十六尊,希世物也。神采焕发,令人肃然起敬,大都祖道子法,衣纹浓沈飘撇,正如水荇泛波之状。一躯仅十余笔而就,面目肘腕则用铁线描,法简神奇,岂即其应梦而得者耶?余每阅苏长公罗汉赞,禅味溢出,思见其迹而不可得。今此十六轴,高奇超逸,验之绢素,的系唐物,其出禅月手腕无疑。六研斋笔记

原清化寺在正东坊,有勅建碑。明顺天府志

补清化寺在三里河阳,宣德壬子,奉圣夫人东安里王妙秀,命其弟义勇后卫百户荣以赐金买故保安寺基,即蔬圃为寺,落成于正统甲子。有奉议大夫金陵宋拯撰碑。正德壬申四月望毁于火,癸酉二月重建,乙亥五月讫工,有右中允濮阳李廷相碑。 隩志

〔臣等谨按〕清化寺今存,其街即以是得名。宋拯碑今存,又有明正德壬申年修撰李廷相重修碑。

原程敏政宿清化寺诗 早脱朝簪出帝城,台分禅榻坐深更。顿疑身在山中住,追笑诗从马上成。把钓未应归计拙,照人偏爱佛灯明。枕酣一夜清无梦,蕉鹿当年亦浪惊。篁墩集

安国寺在三里河之南一里,建于天顺元年,其碑礼部尚书胡濙撰文,中书舍人陈翀书。行国录

〔臣等谨按〕三里河南桥湾有安国寺,胡濙碑已无存。

补崇文门外打磨厂,金忠洁公铉故居。青箱堂集

〔臣等谨按〕金铉故居今无考。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208

桥、鱼龙亭诸胜。历二水关,长廊数百间,水岸设村落,宛如江浦渔市。

明刘同升李园小集诗:小桥行过柳溪湾,为访园亭竟日闲。出郭已知依緑水,登楼更喜见青山。寒泉落木疑邱壑,瘦马深衣自往还。剩采东篱寻旧约,君应无梦到尘寰。

长元按:李园已无考。今东小市空旷十余亩,有平桥渠水,传是故家园地,疑卽其遗址。

海潮寺在金鱼池北,系旧刹,今倾圮。

真武庙在金鱼池北,已圮。

普贤禅林在安国寺东,颇完整,比邱尼居之。

安国寺在三里河桥南湾,明天顺元年建,碑废无考。

关帝庙在安国寺西,有明隆庆年鼎一。

东小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货旧物者交易于此,惟估衣最多。

南营东南一守备署在三里河桥东小市。

慈溪会馆在东小市,地甚宽敞,每逢科场,直隶学政録取遗才于此。

精忠庙在东小市西,本朝康熙年建,有乾隆戊子大学士刘统勋碑。门外铸秦桧夫妇跪像。旁有喜神庙,为梨园子弟公所,有乾隆丙申詹事刘跃云碑。

吴岩谒精忠庙诗:痛饮黄龙未必酬,幽燕遗庙壮千秋。可怜屈膝秦长脚,得藉陈王解免不?

金陈王兀室放桧南还,主和议。

书名:北平市自治区坊所属街巷屯里名称录 页码:95

第十一自治区第五坊 本坊面积约合十五万二千五百五十方公尺公所设于苏家坡路西

晓市大街(东段)西至大市新胡同南口与第六坊分界 南桥湾 芍药胡同 金鱼池 金鱼胡同 西湾尺胡同 苏家坡 大市新胡同 安国寺 宋家胡同 井儿胡同 卧牛胡同 真武庙

第十一自治区第六坊 本坊面积约合十五万三千六百七十五方公尺公所设于精忠庙内

晓市大街(西段)东至大市新胡同南口与第五坊分界 东半壁街 大市北上坡 大市北拐湾 大市新店大市新房口 小沟沿 紫竹林 马蜂嘴 小新店 袼褙店 粉厂 叠道子 空厂胡同 浙慈馆后身 扁担胡同 狮子胡同

第十一自治区第七坊 本坊面积约合八万八千八百七十五方公尺公所设于精忠庙内

精忠庙街 西草市(北段)南至刷子市与第八坊分界 西半壁街 过街楼 后沟沿 玻璃胡同 库司胡同 裤堆胡同 沟尾巴胡同(北段)南至刷子市与第八坊分界 小沟胡同 炕洞胡同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195

靠山胡同

  北桥湾井一。巷西隶中城,东隶南城。有安国寺,详寺观。

中芦草园

芦草园即《坊巷胡同集》之芦苇园也,盖前明积草之地,故其北草厂诸胡同皆以是名。《宸垣识略》:吴越王钱镠祠在芦草园,雍正二年敕封诚应吴越武肃王,其裔孙世章创建。明桂萼文襄集: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东有南泉寺,西有玉泉庵,今天坛北芦苇园、草场九条巷,其地下者俱河身也。案:南泉寺见南城。三里河、玉泉庵互详后。又元世祖于文明门外东五里立苇场,岁收苇百万以蓑城,至文宗有警,用谏者言,因废,此巍止供内厨之需,岁役市民修补,事见于《析津志》。盖元筑都城以土不以砖也。文明门今之崇文门,志言场在门东五里,其遗址固未必在此,然可知南城之有苇场,其来久矣。明时亦于台基厂收芦苇,神木厂收芦苇席,见《明水轩日记》。

  南芦草园 有武宁、京江会馆。

  南趹子胡同

  大、小西竺庵

  驴尾胡同

大、小席儿胡同 大胡同井一。有玉泉庵。有石埭、德化、庐陵会馆。

冰窖胡同 有乾泰寺,康熙三十九年重修。有唐县、漳州、浙瓯、建宁、平镇诸会馆。

  前营

  后营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220

估衣市

亦称南小市。小桥二。乾隆初,步军统领所属南营东南一守备署在此,后省。有慈溪、山西会馆。旧有兰溪会馆,今废。《宸垣识略》:东小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货旧物者萃焉,惟估衣最多。中有慈溪会馆,每科举之期,直隶学政录取遗才于此。案:今在顺天学政署。《帝京景物略》:三里河故道已成陆矣,时鱼则停潦,泱泱然河也。武清侯李公疏之入园中,园遂以水胜,可泛舟,周廊过亭。其东梅花亭,砌亭为瓣五,镂为门为窗,绘为壁,甃为池,范为器,皆以梅。又有沤台、凫楼、船桥、鱼龙亭诸胜。案:李园今无考。吴长元谓东小市有平桥渠水,传是故家园地,疑即其遗址。然考吴维英游园泛舟诗云:背城特地又新庄,村店青帘带夕阳。刘同升李园小集诗云;小桥行过柳溪湾,出郭已知依绿水。其地当在今东城外三里河故道,径城外八里庄等处,直抵张家湾,固不得以城中囿之。园为武清侯李伟所筑,已在嘉靖筑新城之后。吴刘诗中所云出郭背城者,亦不得以外城当之。旧闻既已误录,吴氏之说则更无确据也。

  狮子馆

  叠道胡同

  苏家坡 有金华会馆。井一。

  沟沿

  卧牛胡同

南桥湾

安国寺中街安国寺详寺观。碑已毁。其东有普贤禅林,比丘尼居之。西有关帝庙,明隆庆鼎一。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488

设西城广宁门内老君[庙]地方。东城义冢四:一设崇文门外文昌宫前;一设东便门外核桃园;一设东便门外储济仓后;一设东直门外北后街。南城义冢四:一设广渠门外地方;一设金鱼池地方;一设金台书院前;一设右安门内圣贤庙东。西城义冢四:一设广宁门内报国寺后;一设潘家地内;一设广宁门内老君地东;一设阜成门外三塔寺。北城义冢二:一设宣武门外黑窑厂;一设西城地方白马寺坑。"[二] 《大清会典事例》:"中城饭厂二:一设正阳门外珠市口给孤寺;一设永定门内佑圣庵。东城饭厂二:一设朝阳门外海会寺;一设崇文门外蒜市口兴隆庵。南城饭厂二:一设广渠门外积善寺;一设三里河安国寺。西城饭厂二:一设阜成门外万明寺;一设广宁门内增寿寺。北城饭厂二:一设德胜门外关帝庙;一设宣武门外永光寺。"

外城亦曰罗城,其街市之大者曰正阳门街、永定门街、宣武门街、崇文门街、东便门大街、西便门大街,和平门开辟以来,南新华街亦与北新华街相接,直达香厂,是为南北经路;曰东、西珠市口,曰骡马市大街,曰彰义门大街,曰三里河大街,曰广渠门大街(其总名亦曰南大街),曰南横街,曰打磨厂,曰西河沿,是为东西纬路。其余街市交贯纵横,然斜行互出,不如内城之坦直矣。

按:前清光绪庚子以后,京奉火车由永定门西首通轨入城,京汉火车由西便门之南通轨入城,俱达于前门,为东、西两站。论者以为外城之守已失,然民国九、十年间,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666

⑤ 元崇恩万寿宫《京师坊巷志稿》卷下作"元崇恩万寿寺",而《顺天府志》作"崇恩万寿宫"。

⑥ 真武寺《京师坊巷志稿》卷下"金鱼胡同"条作"真武庙"。

⑦ 有僧普仁《日下旧闻考》卷五八引王恽《大都创建天庆寺碑》载:"僧原姓张,字仲山,号雪堂,讳普仁"。录此供参考。

自卧牛胡同而东曰南桥湾,曰鞭子巷,东西横出者,曰鞭子巷头条、二条、三条、四条胡同。[一]在二条、三条之间者曰奶子胡同。在四条之南者曰马家井,曰狮子胡同,(《顺天府志》作狮子馆)。其东曰铁香炉,[二]曰东胡同,稍南有顺直学堂,昔日金台书院也。[三]南有东极宫。鞭子巷之东曰明因寺街,[四]曰清化寺街,[五]南有丹凤火柴公司,稍东曰水道胡同,曰药王庙后身,[六]曰水道湾,南曰东晓市,(《顺天府志》作东小市)。[七]又南曰油勺胡同,曰水道子,曰狗尾巴胡同,今改作高谊胡同。曰红桥前街,东即磁器口大街,南达于天坛之北墙。

注:

[一] 《顺天府志》:"鞭子巷四条胡同有山西会馆。"按:《顺天府志》此处附近有安国寺中街,并云《藤阴杂记》安国寺建于天顺元年,有胡■撰碑。今安国寺碑已毁,其东有普贤禅林,比丘尼居之。西有关帝庙,明隆庆鼎一,今均无考。

[二] 《顺天府志》:"铁香炉旧有山右、宣城、海昌、正定、嘉应诸会馆,今多废。"

[三] 《桥西杂记》:"洪庄者,文襄公承畴赐园也。康熙庚辰,钱大京兆晋锡设大、宛二义

书名:雪桥诗话三集 页码:207

湖半草莱。六十九渠忠惠力,辛勤曾复五塘来。当时易费水衡钱,水利曾兴六百年。一万四千余亩地,可能艰食到桑田。草没南湖迹已销,通仙门外不通潮。熊兵湫塞泥门闭,剩有溅溅出柳桥。西湖东断到龙腰,只隔琴亭二里遥。每到浮仓山下望,无人能识十三桥。荒原安国寺门扃,品石犹存翠楚亭。不得磨崖寻一字,是谁开社此笺经。落霞孤鹜看飞齐,起废新铭换旧题。一自河阳满桃柳,邦人不羡白苏堤。都无所出租庸调,力役非征见子来。但把精诚寄涵泳,便留稿泽在亭台。土功荒度到湖田,辽左英声媲昔贤。重见无诸严太守,行人能说太康年。菱湾藕荡一竿丝,款乃声中和竹枝。我亦挂他笭箵去,小人乐利作渔师。付、高谓傅汝舟前邱、高瀔霞居,有拟筑宛在堂诗。

南靖庄复斋副使亨阳,戊戌进士,从李文贞公问学,起助教,擢稽勋,出守彭城,分巡淮徐,乾隆十一年以疾卒于官。临终丐方灵皋铭墓。著有秋水堂集、河防算法。少从乡先辈戴麦村学诗,复与漳浦蔡文勤公结社东江,李凤冈其再传弟子也。集中有吴齐格特先墓碑文谓:侍卫二缀,先世居噶而亲辽河。祖胡克图,考色特尔侍卫,由笔帖式选,十五善射,从征有功,赠公,早没。母巴鲁特淑人食贫作苦,教子有成。每从征伐必诫之曰:祖父世代从军,幽光未显。汝曹当善成先志,致身王事,勿以老母为念。康熙三十三年建贞节坊。志吾乡女史者所当取信也。

叶星期序沈文悫一一斋集谓:确士向刻留饭草,此确士于今人中辟门仞处;今刻一一斋诗,此确士于古人中辟门仞处。张景崧岳维谓:确士长于古歌诗,每一篇就呈横山先生,先生辄曰:工夫到,才力大。尝以及门诗稿数种邮寄新城尚书,新城复书,余及永夫弟承奖许,而于确士首叹其烹炼之

雪桥诗话三集卷第五 一九一

书名:燕史 下册 页码:230

伷取贼马二,可孤军士取贼马者〔一〕,立斩以徇。安堵无秋毫犯,士庶感悦流涕,远坊有经宿乃知者。是日,瑊、休颜、游瑰亦克咸阳,斩三千余级,追至中渭桥。闻泚西走,分兵趋岐阳邀之。己亥,晟进屯延秋门

〔二〕,使涉屯白华门,可孤屯望仙门,元光屯章敬寺,晟以牙前三千屯安国寺,以镇京城。斩贼党希倩、釭等八人于市,发朱重曜尸,斩之。出士明于囚,荐于瑊。六月,癸卯,露布上行在,曰:"臣已肃清宫禁,祗谒寝园,钟簴不移,庙貌如故。"帝览之,涕下沾襟,群臣无不陨涕,因上寿称万岁,奏:"晟虔奉圣谟,荡涤凶憝。然古树勋,力复都邑者有之,至于宗庙不震,市肆不易,长安人不识旗鼓,自三代以来,未有也。"帝曰:"天生晟,为社稷万人,岂独为朕哉!"又问:"谁为辞?"对以掌书记吴人于公异,帝咨嗟久之。泚将奔吐蕃,其众缘路散亡,迷失道,问野人,对曰:"朱太尉耶?"源休曰:"汉皇帝也。"曰:"天网恢恢,走将安 所?"泚怒,欲杀之,乃逸。比至泾州长武城,才百余骑。希鉴及将杨澄闭城登埤拒之。泚曰:"汝节,吾所授,柰何临危相负乎!"焚其门。希鉴投节火中,曰:"还汝

〔一〕「者」,底本作「一」,今据《旧唐书·李晟传》改。

〔二〕按:「己亥,晟进屯延秋门」,今据《新唐书·浑城传》,戊戌日,浑城等克咸阳后,进屯延秋门,非李

晟在长安事,《燕史》疑误。

书名:燕史 下册 页码:232

缨〔一〕,饮盗马,岂忘其爱耶?知为君之体然也。而乃首访内人,非所以副维新之望。"遂不降诏,竟遣中使谕瑊求之〔二〕。乙巳,诏吏部侍郎班宏充宣慰使〔三〕,入京城劳问将士,抚慰烝黎。初,泚号其宅曰"潜龙宫",悉移内库珍货瑰宝以实之。识者曰:"《易》"潜龙勿用",此败征也。"无几,百姓剽夺,泚在不能止。府库为泚用不赀,至是尚有余蓄,人皆追怨致乱,由有司暴敛云。丙午,晟斩受泚宠任者崔宣、洪经纶、彭偃、杜如江、吴希光等十三人于安国寺前。又表守节不屈者刘乃、赵晔、蒋沇、程镇之、薛岌等,乃赠礼部尚书,谥贞惠,晔赠华州刺史,京杲赠太子少保,拜萧定太子少师,沇拜骑散常侍。己酉,拜晟司徒,兼中书令,实封千户;元光、可孤加检校左右仆射,实封各五百户。以希鉴检校御史中丞,为泾原节度使。癸丑,诏改梁州为兴元府,加尹震检校尚书左仆射,实封二百户。甲寅,拜瑊侍中,实封八百户。游瑰、休颜加检校左右仆射,实封四百、二百户有差。行在左右厢兵马使令狐建、时常春,并加散骑常侍。丙辰,禽忠臣于樊川,年六十九,并斩其子而籍没之。晟奏:"伪署同恶抵法家,所没财物、牛马、

〔一〕「绝」,底本作「袍」,今据福建本、北大本、《旧唐书·陆贽传》、《新唐书·陆贽传》改。

〔二〕「城」,底本作「诚」,今据《新唐书·陆贽传》改。

〔三〕「宏」,底本作「宋」,今据福建本、《旧唐书·德宗纪上》、《通鉴》卷二三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