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万松老人塔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万松老人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1号旁门,座落在北京第一胡同砖塔胡同(砖塔胡同因之得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的全称为“元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81

原何景明过显灵宫诗 不到元宫久,桃源更此行。行知瑶水近,坐望赤霄平。洞草秋先长,坛云昼自生。双双玉箫发,风引度仙城。大复山房集

原李惟寅集显灵宫作 先帝祈灵太乙祠,重来空忆翠华旗。殿中香火仪犹具,海上仙人事转疑。客与方书闲指画,老来诗律旧心思。调高身健惭时辈,高阁凭栏眼故迟。贝叶斋稿

原冯琦登显灵宫阁作 极目长空雁影南,千峰当槛落晴岚。清秋斜日窥金像,古木寒云锁石龛。地迥楼台三岛接,天低烟树万家含。虚疑缥缈缑山顶,时有箫声驻鹤骖。北海集

原正德十一年十一月,刑科给事中齐之鸾上言:迩者京师西角头新设花酒店房,或云车驾将幸其间,或云朝廷实收其利。陛下为天地民物之主,四海之富,孰非其有?乃至竞锥刀之利于倡优之馆乎?请亟罢之。不报。明武宗实录

〔臣等谨按〕花酒店无考。

原金元间有僧自称万松野老,居燕京从容庵,耶律楚材见之,参学三年,僧以湛然居士目之。今乾石桥之北有砖塔七级,高丈五尺,草生其顶,有石额曰万松老人塔。帝京景物略

〔臣等谨按〕万松老人塔在西四牌楼南大街之西,其北则砖塔寺胡同也。塔在民居中,原额无存。本朝乾隆十八年奉勅修九级,仍旧制,塔尖则加合者也。

原万松老人,耶律文正王之师也,其语文正王曰: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王亟称之。谓云门之宗悟者得之于紧峭,迷者失之识情,临济之宗明者得之于峻拔,昧者失之卤莽,曹洞之宗智者得之于绵密,愚者失之廉纤。独万松老人全曹洞之血脉,具云门之善巧,备临济之机锋,诚宗门之大匠,四海之所式范。其倾心至矣。老人有万寿语录,释氏新闻。又善抚琴,尝从文正王索琴,王以承华殿春雷及种玉翁悲风谱赠之,见湛然居士集,且作诗寄老人,有一曲悲风对谱传之句。又尝寄孔雀便面,附以诗云:风流彩扇出西州,寄与白莲老社头。遮日招风都不碍,休从侍者索犀牛。传之法门,亦佳话也。渌水亭杂识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200

銮舆返,回顾犹殷意绻如。

增乾隆五十年御制仲春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有序 昨岁阅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所列历代帝王庙位号有弗惬于心者,敬忆皇祖实录,勅议增祀谕旨,凡帝王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

主,此外尽应入庙。乃命取红本阅之,始知尔时廷臣不能仰体圣怀,详细讨论。且疏奏在壬寅十一月皇祖大事以前数日,故致多遗漏。因谕大学士九卿等更议增祀,于乙巳年春祭入庙躬礼告虔,以申馨香妥侑敬承前典之意。昨年四库阅全书,祀典于心未惬诸。将谓圣言已遵毕,向阅皇祖实录,增祀历代帝王谕旨,意谓彼时诸臣已遵奉德意,秩祀无遗,是以乙未年躬祭帝王庙诗有但匪堕宗均入祀,仁皇奕代著金科之句。及昨岁阅大清通礼,并检阅红本,始知崇祀者尚少,而于前后五代则全无,反阑入后汉之桓灵,甚不惬于怀。因勅大学士九卿等更议,增入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陈文帝、宣帝,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唐宪宗,后唐明宗,周世宗,金哀宗,凡二十五帝,其桓灵则撤出之,以昭公论,用符前训。孰知廷议反成虚。重加考订俾全入,用洁声香侑定居。敢以古稀谢躬祭,曰钦曰监益殷予。

原弘慈广济寺,东望西安门,西接平则门帝王庙,南邻乾石桥万松老人塔,北近大街,寺基二十亩。弘慈广济寺志

〔臣等谨按〕弘慈广济寺在历代帝王庙东,寺基二十亩,今无复旧规矣。

原万安弘慈广济寺碑 都城内西大市街北有古刹废址,相传为西刘村寺。景泰间人有得佛像及石龟石柱于土中,山西僧普慧与其徒圆洪辈图兴复之。尚衣监太监廖屏以闻,赐额曰弘慈广济寺,天顺丙戌岁也。弘慈广济寺志

原万历癸未,彭城伯张守忠、惠安伯张元善重修。同上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166

衍圣公赐第在今太仆寺街。

考按:明史列传:仁宗践阼,孔彦缙来朝,赐宅东安门北。今不可考。后英宗闻赐第湫隘,以

大第易之,卽今太仆寺街第也。

〇崇祯甲申三月,京城破,太仆寺街查氏一门九女子投缳死。后二女复苏,一度为尼,一寿终。

固山惠献贝子府在背阴胡同。

镶蓝旗官学在西单牌楼东北干石桥斜街。

显应观在宣武大街干石桥,乾隆四十四年重修,有御制碑。

普恩寺在安福坊干石桥北,有明成化年碑。本朝康熙间重修。

定郡王府在干石桥北钢瓦市。

礼亲王府在西安门外东斜街酱房胡同口。

固山恒愍贝子府在西安门外南街路西。

崇圣寺在西安门外北城下,明建,有天启甲子年鼎一。本朝康熙间,户科给事中穆联重修碑。又明碑一,磨去,传是魏忠贤立也。

万松老人塔在西四牌楼南大街之西,其北则砖塔胡同。本朝乾隆十八年敕修,九级仍旧制,塔尖则加合者也。今干石桥北有砖塔七级,高丈五尺,石额曰万松老人塔

金元间,有僧自称万松野老,居燕京从容庵。耶律楚材见之,参学三年,僧以湛然居士目之。其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141

上清宫道士,嘉靖三年征入京,见于便殿,大加宠信,俾居显灵宫。祷雨雪有验,封为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元衍范默秉诚致一真人,统辖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寄园寄所寄》引耳谈:万历甲午,河南一方士寓显灵宫道士房。道士出行淫,方士辄知之,盖其腹中鬼语也。道士贿授其术,用符水于天坛僻地杀一行旅小儿,取肝心及耳鼻唇尖,咒之,儿灵爽即归道士腹中,语祸福幽隐皆验,赚取资财无算。忽在市遇其父曰:公非某乎?我某也。为道士杀如此。道士惊谔,莫能禁,父及逻者以闻于东厂大珰,并缉方士,于他郡得之,论死。

砖塔胡同

井一。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置厂于此,详兵制。《帝京景物略》:金元间有僧自称万松野老,居燕京从容庵,耶律楚材见之,参学三年,僧以湛然目之。著有从容录。今干石桥北砖塔七级,高丈五尺,草萦其顶,人倚塔造屋,为酒食店。万历三十四年,僧乐庵入而周视,有石额曰万松老人塔,乃募资赎而居守之。渌水亭杂识:万松老人,耶律文正王之师,其语文正王曰: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王亟称之。老人有万寿语录、释氏新闻。善抚琴。尝从文正王索琴,王以承华殿春雷种玉翁悲风谱赠之。见湛然居士集。案:塔在今大市街西,乾隆间重修,其北则砖塔胡同也。互详寺观。

  核桃酿胡同

  羊肉胡同 井二桥一。小胡同曰炭厂胡同。

  真武庙

  阴凉胡同 井一。

  西沟沿 亦称河沿,井一。正红旗箭厂在东,井一。沟沿多小桥,见后。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359

曰阴凉胡同,曰北褡裢胡同,曰炭厂,均不通行。

注:

[一] 《啸亭续录》:"贝子罗托宅在兵马司胡同"。

[二] 《顺天府志》:"能仁寺,元刹也,在兵马司胡同。寺本元延祐六年崇祥院使普觉圆

明广照三藏法师建,明洪熙元年赐额曰大能仁寺,正统九年重修,有胡■碑记。"

[三] 《顺天府志》:"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置厂于砖塔胡同。"①《帝京景物略》:"金元间,有僧自称万松野老,居燕京从容庵。耶律楚材见之,参学三年,僧以湛然目之。著有《从容录》。今甘[乾]石桥北,②砖塔七级,高丈五尺,草荣其顶,人倚塔造屋,为酒食店。万历三十四年,僧乐庵入而周视,有石额五字曰"万松老人塔",乃募赀赎而居守之。"《渌水亭杂识》:"万松老人,耶律文正[王]之师也,③其语文正王曰:"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王亟称之。老人有《万寿语录》、《释氏新闻》。又善抚琴,尝从文正王索琴,王以承华殿春雷及种玉翁悲风谱赠之,见《湛然居士集》。"《顺天府志》:"塔在今大市街西,乾隆间重修,其北则砖塔胡同也。又万松老人塔在民居中,原额无存,乾隆十八年奉敕重修,级仍旧制,塔尖则加合者也。"《天咫偶闻》:"万松老人塔至今无恙,仍在居人屋里。又白塔寺及广济寺今亦完。大抵西城多元代旧刹,虽仅破屋数间,而问其名,则金元遗构也。若东城则多创自胜国,无复古人遗迹。"《骨董琐记》:"京师勾■昔萃居砖塔胡同,俗通呼口袋底,尝见《塔西随记》三卷,上卷感旧二十五则,中卷证今二十二则,下卷杂记十七则。其杂记有云:曲中里巷在西大市街之西,自丁字街迤西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361

伻头称客曰"老爷",称女郎亦曰"姑娘"。狎客则统曰"师父"。狎客称客,亦曰"老爷"。茶话谓之"茶客",张筵则曰"饭局",留宿谓之"内局",出门谓之"买卖",过别家谓之"过班",养女则曰"柜上人",合夥谓之"搭住"。时或有客访艳,外仆随之以入,至院中高声以唤其内仆,内仆则掀帘肃客,献茗催娘,此就不甚习熟者言之。若夫日日狎熟之人,则直曰某爷来,内仆即直唤某娘。"

按:万松老人塔,民国十六年番禺叶誉虎恭绰总长鸠工重修,並辟一门于丁家[字]街之西,题其额曰:"元万松老人塔"。至口袋底一带,今已尽为民居,无复鬓影衣香之迹矣。

[四] 《顺天府志》:"显灵宫,明建,崇奉萨真人及王灵官也。在四眼井,其旧门亦在兵马司胡同。又,宫建于明永乐中,初名天将庙,奉萨真人及王灵官。宣德中,改为火德观,封萨真人为崇恩真君,王灵官为隆恩真君。成化初,又改观为宫,加"显灵"二字,又建弥罗阁。嘉靖中,复建昊极通明殿,东辅萨君殿曰昭德,西弼王君[帅]殿曰保真,④殿额俱毁。嘉靖三年告祭碑二,並存。乾隆二十二年重修,殿宇宏整,周以石栏,有老松六,虬枝屈曲,盖数百年物也。"《春明梦余录》:"倪文毅岳疏言:永乐中,于禁城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改庙为火德观,封萨真人为崇恩真君,王灵官为隆恩真君,又建一殿崇奉二真君,左曰崇恩殿,右曰隆恩殿。成化初年,改观曰宫,加"显灵"二字。递年四季更换袍服,三年一小焚化,十年一大焚化,又复易以新制,珠玉锦绮,所费不资。每年万寿圣节、正旦、冬至及二真君示现之日,皆遣官致祭,其崇奉可谓至矣。今就其言议之,萨真人之法因王灵官而行,王灵官之法因周恩[思]得而显,⑤其法之所自,皆宋徽宗时林灵素辈之所传,一时附会之说,浅谬如此,本无可信。况近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369

[三] 《顺天府志》:"弘慈广济寺,为金西刘村寺旧址,在历代帝王庙东。西刘村寺,金时刘望云建。明天顺初,僧普惠因其址重葺之,尚衣监太监廖屏以闻,赐额曰"弘慈广济寺"。按:碑称天顺丙戌,丙戌为成化二年,非天顺矣,岂寺志讹刻耶。万历癸未,彭城伯张守忠、惠安伯张元善重修。寺东望西安门,西接平则门帝王庙,南邻甘石桥万松老人塔,北近大街,寺基二十亩。康熙三十八年奉敕重修,御制碑文勒石殿外,並临米芾《观音赞》,乃[及]渗金释迦、观音、普贤像[颁]赐寺中。⒂寺又有金佛像及旃檀佛。又乾隆十二年临幸兹寺,制诗一首,勒石殿西。康熙九年,高珩《重修金佛像碑记》云:弘慈广济寺,帝城古刹也。兵燹以来,漶漫剥落,工部尚书巡抚畿辅捷轩王公太夫人刘氏捐资鼎新之,下至法筵供器,一切灿然。湖州严我斯《旃檀佛记略》:康熙中,王国弼与其弟国臣得旃檀香,高数尺,宝而藏之,江南刘拱北,良工也,为刻佛像,三年像始竣,以辛酉之冬,迎入广济寺供养,是年十月三十日圣祖临幸,解白帨悬像左臂焉"。"《匏庐诗存》有《闰浴佛节燕孙招同人陪木斋中丞广济寺雅集诗》,中有句云:"玉堂金马总陈迹,仙枣灵椿同证果。注:燕孙甲午春闱出木斋门下,木斋时僦居寺中,其以广济为花之,邵伯綗、周退舟诸君已证其误,仙枣灵椿,俱见《广济寺志》。"《荃詧余斋诗注》:"京师所谓花之寺,即南西门外三官庙,以南城曾燠题榜得名,近三水梁燕孙君少作《浴佛日赋》有路迷兰若,寺认花之等句,为师所赏,因告以北京西四牌楼广济寺即花之寺。燕孙于乙卯四月八日宴集宾从于寺中,手书"寺认花之"四字,张于客寮,亦他日《春明梦余录》上一桩公案也。"按:广济寺为西城大丛林之一,民国十三、四年间,陆君宗舆等集资重修,轮奂之观,已渐恢复,道场亦颇兴盛,且其间庭宇寂静,花木幽深,一时士大夫亦恒藉以为游观燕集之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19

法藏寺 隆安寺 报国寺 长椿寺 悯忠寺 草桥 胡家村 韦公寺 弘仁桥 南海子 聚燕台

白云观 观音寺 天宁寺 卢沟桥

卷之四 西城内

首善书院 天主堂 石灯庵 李文正公祠 双塔寺 城隍庙巿 鹫峰寺 灵济宫 显灵宫 万松老人塔 嵇山会馆唐像 帝王庙 白塔寺 朝天宫

卷之五 西城外

高梁桥 极乐寺 白石庄 惠安伯园 真觉寺 万寿寺 双林寺 大佛寺 利玛窦坟 慈慧寺

摩诃庵 钓鱼台 皇姑寺 慈寿寺 海淀 黑龙潭 温泉 法云寺

卷之六 西山上

香山寺 碧云寺 洪光寺 卧佛寺 水尽头 中峰庵 晏公祠 卢师山 平坡寺 嘉禧寺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167

帝京景物略

卷之四

西城内

首善书院

天主堂

石灯庵

李文正公祠

双塔寺

城隍庙巿

鹫峰寺

灵济宫

显灵宫

万松老人塔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199

人。匡时久不任,适已近知真。栝柏抟阴古,蒲桃抱蔓新。玄虚通上德,偃仰悟前身。安问松乔辈,骖鸾驾赤麟。

慈溪冯有经《春尽过显灵宫》:〇长杨夹路水流渠,高阁烟光落槛疏。歌鸟报晴云彻净,架藤满紫蝶来初。风回氅佩飞谭麈,香扑真文走蠹鱼。有药驻颜难驻日,一春抄得酒方书。

亳州朱宗吉《冬日游显灵道院》:〇钟磬泠然千树里,琳宫白日敞朱扉。雪依丹灶梅犹放,云傍玄台冻不飞。偶共群公探玉简,故将双屐破苔衣。醉馀严柝重城起,柏子跄跄月下归。

《李惟寅邀同梅客生诸公集显灵宫》:〇先帝祈灵太乙祠,重来空忆翠华旗。殿中香火仪犹具,海上仙人事转疑。客与方书闲指画,老来诗律旧心思。调高身健惭时辈,高阁凭观眼故迟。

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金元间僧也。兼备儒释,机辩无际,自称万松野老,人称之曰万松老人。居燕京从容庵。漆水移剌楚材,一见老人,遂绝迹屏家,废餐寝,参学三年。老人以湛然目之,后以所评唱天童颂古三卷,寄楚材于西域阿里马城,曰《从容录》。自言着语出眼,临机不让也。楚材序而传至今。老人寂后,无知塔处者。今乾石桥之北,有砖甃七级,高丈五尺,不尖而平,年年草荣其顶,群号之曰砖塔,无问塔中僧者。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居者犹闷塔占其堂奥地也。又

书名:帝京景物略 页码:200

不知何年,居者为酒食店,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矣。万历三十四年,僧乐庵讶塔处店中,入而周视,有石额五字焉,曰“万松老人塔”,僧礼拜号恸,募赀赎而居守之。虽塔穿屋如故,然彘肩、酒瓮、刀砧远矣。

罗山刘梦谦《万松老人塔》:〇居然遗塔在,扰攘阅朝昏。草蔓萦萦合,松声谡谡存。传灯过佛祖,留字到儿孙。不读从容录,安知老宿尊。

嵇山会馆唐大士像

都中之古像二:优阗王造旃檀像,自周,二千六百一十馀年至今。尉迟敬德造观音像,自唐贞观,一千一十二年至今。观音古铜身,三尺,不以髹塑,不以金涂饰,妙相慈颜端若,而丈夫概具,磊磊然也。下刻大唐贞观十四年,尉迟敬德监造字。旧供宣武门外晋阳庵,庵废,内侍朱移像受水塘,创古佛庵供之。庵今又废,像复移置嵇山会馆也。尝考会馆之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间。盖都中流寓十土著,游闲屣士绅,爰隶城坊而五之。台五差,卫五缉,兵马五司,所听治详焉。惟是四方日至,不可以户编而数凡之也。用建会馆,士绅是主,凡入出都门者,藉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不至作奸,作奸未形,责让先及,不至抵罪,抵于罪,则藉得之耳,无迟于捕。会馆且遍,古法浸失,半据于胥史游闲,三奸萃焉居间曰擸纤,指称曰撞太岁,勒胁曰拿讹头。。继自今,内城

书名:天咫偶闻 页码:134

前,居官者竟不知贿赂钻营为何事。即偶有之,亦羞面见人。

大德显灵宫今已废尽。惟山门之在兵马司胡同者,今尚岿然,而石额亡矣。

明代勾阑,皆在东城,故有勾阑、本司之名。至本朝裁教坊,其地尽改民居。即迤南之泡子河一带,所谓昔之歌舞场者,亦不可问。而正阳门外以西,则改为花柳之窟矣。未几,西四牌楼左近,复变歌吹之林。始只砖塔胡同寥寥数家,继则方以类聚,日变逾多。今则闾阎扑地,歌吹沸天。金张少年,联骑结驷,挥金如土,殆不下汴京之瓦子勾阑也。

万松老人塔至今无恙,仍在居人屋里。又白塔寺及广积[济]寺今亦完。大抵西城多元代旧刹,虽仅破屋数间,而问其名,则金元遗构也。若东城则多创自胜国,无复古人遗迹。

恩楚湘先生龄宅阜城门内巡捕厅胡同。先生于嘉庆间,曾官江苏常镇道。慕随园景物,归而绕屋筑园。有可青轩、绿澄堂、澄碧山庄、晚翠楼、玉华境、杏雨轩、红兰舫、云霞市、湘亭、罨画窗十景,总名述园。吟笺歌管,送日忘年。收藏亦最富,宋元名迹极多。元夕放灯于园,自撰《玉华观灯词》,命家姬习歌之。

麻线胡同极东道北一第,为彭尚书丰启故居。石老娘胡同极东道北一第,为许文恪乃普故居。皆有山池花木之胜,今久易主矣。彭第尤巨丽。

鄂文端公第,在帅府胡同,即明武宗威武大将军府也,今已废。按:文端相业,在本朝要为巨擘。后来惟阿文成、曾文正差堪继武。而公之《示滇南士子文》与文正之《示直隶士子文》亦可并美,其所学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139

永固以黄绳系二女于柩前,纵火焚之。因大书“身受国恩,义不可辱”八字,自刎以殉。

清德人汤若望墓 在阜成门外马家沟,利玛窦墓左近。

按,汤于明天启间入中国,传天主教,习中国语言文字,精科学,明历法。以徐光启荐,官翰林,修正历法。入清为钦天监正。自是中国始用新法授时。康熙中,为杨光先所谮,寻卒。著有《历法西传》《新法表异》二书。

清比利时人南怀仁墓 在阜成门外玛家沟,利玛窦墓左近。

按,南于康熙中入中国传教,以推算历法,累官钦天监监正。卒谥勤悫。著有《坤舆图说》及《西方要政记》。

清郎士宁墓 在阜成门外媵公栅栏葡萄牙墓地。郎墓在最西列,自北数第三。

按,郎氏意大利人,年二十七来华,以绘事供奉内廷,历康、雍、乾三朝。其画以西法参中法,所作人物花鸟,奕奕如生。乾隆中,准噶尔进大宛马,赐名如意骢,命世宁图之,故氏之画马尤著。乾隆三十一年丙戌,殁于北京。光绪庚子之役,墓前碑志亡失。宣统三年,偶于长辛店发见之,今置原处。

清福惠公主墓 在东便门外二闸东。公主为清高宗女,墓前石兽、翁仲甚宏丽。

海甸褒忠墓

庚申之变,海甸街有内务府某人,闻御园火起,亦举火自焚,阖家歼焉。今甸镇街石路西,是其故居。后人为起大冢,且竖石表墓,过者致敬焉。

宫人斜

阜成门外五里许,有静乐堂。砖甃二井,屋以塔。南通方尺门,谨闭之。井前结石为洞,四方通风。

凡宫人非有名称者,例不赐墓,由顺贞门傍右门承以殓具,舁出北安门外,易以朱棺,送静乐堂,大葬塔井中。

清李莲英墓

大阉李莲英墓,距北苑三里许,地约二亩馀,周以女墙。南向,铁门,有翁仲二,门榜“李氏佳城”,某巨公所书也。松楸成行,墓砌白石,工琢精美,凿石渠泄水,长亘十丈。守墓者数户,日汲水灌草木。称圹内石室容百数十人,有享坛,列诸珍品。费时年馀,费金数十万,始竣工,附身附棺称是。按,李,河间人,少业皮,人称皮硝李。事孝钦,为内庭总管。终其身宠不衰,拥资逾千万。诸王呼之为翁,不敢抗颜。死于宣统初年,七十馀矣。从子继其业。

僧塔

万松老人塔(详《名迹略》)

班禅佛塔 在西黄寺,名清净化城。(详《坛庙略》)。

遍融法师塔 在德胜门外。为明慈圣太后斥赀建。清改为故都僧人丛葬之所,名十方塔院。(图十五)

图十五 遍融法师塔

道孚法师塔 在戒坛寺。法师为明正统时高僧,俗呼鹅头祖师,有造像。(图十六)

道阶法师塔 在悯忠寺,新建。(图十七)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143

金源城郭,旧话春明。玉水西东,仍环曲洧。残基断础,考知前代经营;片羽一脔,足补故都文献。而且旌幢法物,颁自宫储;泉石幽栖,偶邀宸赏。珂鸣玉属,人地共传;筠老松青,声泽勿剪。况乎九品集中正之士;两观近辇毂之居,志事辄抱先忧,立朝或同小隐。金鳌退食,所书不少轶闻;石燕语林,胪举正饶古典。访历朝之遗乘,未妨踪迹以寻;摭故老之相传,请自按图而索。作《名迹略·上》第七。

北平为五朝故都,前代胜迹,俯拾即是。兹述名迹略,分为上下二篇,上篇述城内,下篇述郊外。城内名迹,首内城,次外城。而叙述次第,内外城均自东而西。计:国子监,文丞相祠,柏林寺,隆福寺,贤良寺,法华寺,李文忠祠,于忠肃祠,观象台,吕公堂,施茶庵(望恩桥附),普渡寺,皇史宬,嵩祝寺,钟鼓楼,积水潭,十刹海,银淀桥,普济寺,护国寺,广化寺,瑞应寺,响闸,宝禅寺,妙应寺,广济寺,万松老人塔,旃檀寺,双塔庆寿寺,杨忠愍手植榆,鹫峰寺,石灯庵,太平湖。以上内城。拈花寺,夕照寺,金台书院,鱼藻池,延寿寺,海王村,松筠庵,长椿寺,报国慈仁寺,法源寺,谢文节祠,秦良玉驻兵处,吴柳堂故宅,牛街清真寺,崇效寺,龙树寺,龙泉寺,陶然亭。以上外城。共五十一处,大抵全城东部多元明以来名迹,西部多辽金所遗。辽金故墟,当今城西南。元明则具现城垣规模。睹其作物年代,则故都变迁方位可知矣。

(一)国子监

国子监在安定门内,成贤街之北,与孔子庙比邻。自元至元元年立国子学。二十四年,设国子监,为国家造士之所。明洪武朝,改为北平郡学。永乐仍为国子监。清代仍之。乾隆四十九年,重加修葺,增建辟雍、圜桥,崇饰益加美备。有门南向,曰集贤门。入门有井、亭二。由此北上,进太学门,门内琉璃坊一,上书“圜桥教泽”。(图一)

图一 圜桥教泽坊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153

(二十六)广济寺

寺为金西刘寺旧址,在阜成门大街,历代帝王庙东。金刘望云建。明天顺初,僧普惠重葺,太监廖屏上闻,赐额“宏慈广济寺”。万历中及清康熙中叶重修寺。有米芾观音像及旃檀佛像。旃檀像,江南刘拱所刻。康熙帝临幸,赏其神理,解白帨悬佛臂。寺占地二十馀亩,南临阜成门街,北抵礼路胡同,西邻帝王庙,东极西四牌楼大街。殿宇宏敞,入门有钟鼓楼,直进四层,左右别院,客寮咸备。民国十三年,陆宗舆等重修。二十二年,正殿后殿毁于火。吴佩孚等又醵资重修,今已渐次恢复旧观。(图二十六)

图二十六 广济寺大殿

(二十七)万松老人塔

在西四牌楼南路西。(图二十七)杂民居,无庙宇,为金元间万松老人瘗骨处。老人于元初居燕京从容庵。元相耶律楚材见参学三年,老人以湛然目之,楚材因以自号。尝语楚材“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一时许为名言。此塔在明时草覆其顶。明万历三十四年,僧乐庵入居守。清乾隆十八年,敕加修,加合塔尖。旧有万松老人石额,今原石尚存。民国十六年,叶恭绰鸠工重修,辟一门于丁家街西,题“元万松老人塔”。

图二十七 万松老人塔

(二十八)旃檀寺

本名宏仁寺。清康熙初年建,移鹫峰寺大旃檀佛像于此,故称旃檀寺。清康熙帝有《旃檀佛像记》。(原文详《金石略》)。庚子拳乱,拳匪于此设坛习拳。后寺为火焚。最古之旃檀佛已失去,仅存照片,尤留瑞相耳。(图二十八)

图二十八 旃檀佛

《金鳌退食笔记》:

旃檀佛像高五尺,鹄立上视,后瞻若仰,前瞻若俯。衣纹水波骨法见其表。左手舒而直,右手舒而垂,掌皆微弓,指微张而肤合,三十二相中鹅王掌也。勇猛慈悲,精进自在,以意求之皆备。相传为旃檀木,叩之声铿鍧若金石,入水不濡,轻如髹漆,晨昏寒暑,其色不一,大抵近沉碧。万历中,慈圣太后始傅以金。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217

吾以为孔子立道德仁义之教者何?盖三代以前非孔子不明,三代以后之教,非孔子不立。亦犹江、淮、河、济,非海不纳,嵩、岱、恒、华,非地不载,道德仁义,非孔子不垂也。国学始于元太祖,置宣圣庙于燕京。由元及明,代有损益修葺。至本朝而崇奉规模为大备,列圣右文临雍,必事轮奂。乾隆戊午,朕诣学展仪,先诏易盖黄瓦,聿昭茂典。然丹雘虽致饰壮观,而上栋下宇,风雨燥湿,历年既久,浸攲是虞。爰以岁丁亥发帑二十馀万,特简重臣司其事。越己丑仲春告蒇工。朕亲释奠,以落成焉。先是,言臣有以宜乘此时修复辟雍圜水之制为请者。礼官以为三代之制,弗相沿袭,实政不必泥古。朕以其言良是,遂从之。门殿诸额,一准会典,皆亲书,各悬于其所。举大工者,必泐碑以志,故叙其事书之。若夫述孔子之言,仍以颂孔子,是犹绘日月星辰以象天,朕有所不能。

自顷道丧文敝,圣功神化,澌灭殆尽。本篇采録旧碑,取历代宣扬圣化者,冠诸篇首,教训正俗,或有取尔。

天宁寺铜磬 汉明帝时物。每诵、经书其经帖于止,则磬自鸣经完则止,见《耳新録》。

天宁寺塔顶碑 《泠然志》:“京师天宁寺塔,建于隋开皇末。最上一层,其南有碑,不知何年所立。修塔时,僧有拓本,索之不可得也。”

隋白马寺尊胜陀罗尼经幢 《析津日记》云:“宣南白马寺,隋刹也。后有尊胜陀罗尼幢,上刻‘仁寿四年正月上旬造’。”

隋感应禅师碑

倪岳《清溪漫稿》云:“昔有僧名卢,自江南来,寓居西山之尸陀林秘魔岩。一日,二童子来拜于前,卢纳之。久旱不雨,二童子委身于潭,化青龙,一大一小,果得甘雨。事闻,赐卢师号曰感应禅师。建祠设象,立碑以纪其事。”按,卢师并详《名迹、河渠略》。

唐尉迟敬德造观音像 旧存虎坊桥越中先贤祠侧眼药庵。今无存。

唐淤泥寺心经幢

即今鹫峰寺。碑末云“大唐贞观二十三年三月吉日建立”。《古林金石表》云:“京师有唐人所书《心经》二。一贞观二十二年刻石,在淤泥禅寺。”

石灯庵心经石刻

《帝京景物略》云:“庵旧名吉祥。万历丙午,西吴僧真程,自云栖来,葺之而居。发古甃,下得石幢一,式如灯台,傍镌般若《心经》一部。唐广德二年,少府裴监施朝,请郎赵偃书,适黄仪部汝亨过其地,以庵甫治,而灯适出,遂手书额。自是称石灯庵焉。”

北留寺残碑 《燕都游览志》云:“寺在阜成门迤北一里许。”

万松老人塔额 万松老人,金元间名僧也。事实详《名迹略·上篇》。此额书法遒劲,当是元初名人所书。

戒台寺碑 金天德四年,韩昉撰,高衎书。近漶漫不可识辨。

佑圣国师塔颂

塔即庆寿寺九级塔。《帝京景物略》云:九级者,额曰“特赠天光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碑题王万庆撰,略曰:海云名印简,山西之宁远人。八岁,礼中观治公受戒,修童子行。年十一,能开众讲义,济众凶岁。金宣宗闻之,赐号通元广惠大师。宁远城陷,师与中观皆执。成吉思皇帝遣使语太师国王曰:“老长老、小长老可好?”自是天下称小长老焉。一夕,梦神速其行,乃来燕。时中和老人章公住燕之庆寿寺,梦僧杖而入门,踞狮子座。是日师至。师所著语録曰《杂毒海》。

清水院创造藏经记

记文僧志延撰。咸雍四年立于观音山寺至龙王堂。《金石萃编》云:“清水院在京城西七十里,距圆明园三十馀里,宛平县所属也。山半,泉下注如垂绅,至山麓,则有龙潭以潴之。清水院额始于辽,而沿于金。”《帝京景物略》载金章宗有八院,此其一也。后易名灵泉。明宣宗宣德三年建寺,更额曰“大觉”,今仍之。碑在寺内龙王堂,游迹所不到,致传拓絶少。清乾隆戊戌九月二十七日,昶从寒芜落叶堆中搜得之。碑额书“奉为太后皇帝万寿大王千秋”。皇帝即道宗,太后则道宗母、仁懿皇后萧氏也。大王者,辽《百官志》:“初名夷离,太宗会同二年,改称大王。有南北二院,皆分掌部旗军民之政,谓之知大王事。”《道宗纪》:“咸雍二年三月,以东北路详稳耶律韩福奴为北院大王。三年十二月,以东北路详稳高八为南院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