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崇福寺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是一处规模宏敞,殿阁群居的古寺庙。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观古朴、庄严,门前雄狮端坐,寺内,殿阁五重,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面积23400平方米。
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
书名:日下旧闻考(七) 页码:144

书助教梁高望书,开元十年四月八日。易州志)

  原寺门右石浮屠铭,太原王大悦撰并书,立于开元十五年二月。(燕都游览志)

  (原王大悦石浮图铭序略 建浮屠于门右者,郑氏字符泰,范阳人。木易烬灭,土亦尘散。石之永瞻,惟其有恒。繄法之坚,念兹无替。铭曰:高塔峨峨,示延遐瞩。多生攘攘;动善群触。兹设兹利,无碍无疆。其福丰衍,其资广长。彼石惟坚,我性亦定。永永不灭,视以知正。吉金贞石志)

  原山顶石浮图后记,王守泰行书,开元二十八年四月立。(金石文字记)

  (原王守泰记 山顶石浮图后,大唐开元十八年金仙长公主为奏圣上,赐大唐新旧译经四千余卷,充幽府范阳县为石经本。又奏范阳县东南五十里上■村赵襄子淀中麦田庄并果园一所及环山林麓,东接房南岭,南逼他山,西止白带山口,北隈大山分水界,并永充供给山门所用。又委禅师元法岁岁通转一切,上延宝历,永福慈王,下引怀生,同攀觉树。粤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岁朱明八日,前莫州吏部常选王守泰记,送经京崇福寺沙门智升、检校送经临坛大德沙门秀璋、都检校禅师沙门元法。吉金贞石志)

  原涿鹿山石经堂记,唐节度使刘济撰,元和四年立。(燕都游览志)

  原碑后有节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上柱国姚可矩弟摄归顺州参军可恭卢龙节度驱使官可质,咸通十三年四月题名。(国门近游录)

  (原刘济涿鹿山石经堂记 我唐十有一叶,皇帝继明昭宣,光被四海,神人以和。逮今己丑岁,凡五祀矣。方隅守臣乐其休明,天地大德,罔知攸报。济封内山川有涿鹿山石经者,始自北齐,至隋沙门静琬,睹层封云迹,因发愿造十二部石经。至国朝贞观五年,涅盘经成。其夜山吼三声,生香树三十余本。其年六月,瀑水浮大木数千株于山下,遂构成云居寺焉。既而玄宗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第八妹金仙长公主特加崇饰,遐迩之人增之如蚁术焉。有为之功,莫此而大。济遂以俸钱为圣上刻造大般若经,以今年四月功就,亲与道俗齐会石经峰下。饭等香积而法云霭空,会同华严而花雨满地。金篆玉版,灿如龙宫。神光曜日,宇宙金色。于是一口作念,万人齐力,岩壑动,鸾凤翔,或推之,或挽之,以跻于上方,缄于石室。必使刦火烧而弥固,桑田变而不易。或资圣寿,寿愿比于崇山;缄于石经,经愿延于沙界。鸿祚景福,圣寿无疆。幕府众君子同称赞之。时元和四年四月八日记。吉金贞石志)

  

  

  

  

  

  

  

  

  

  

  

  

  

  

书名:日下旧闻考(八) 页码:13

  原龙庆仓在密云县。(四镇三关志)

  原密云中卫领左右中前四千户所,与县同城而居。(昌平山水记)

  〔臣等谨按〕密云中卫署今废。

  原卫在县治东,洪武四年建。(明一统志)

  原密云有太古墓,围十余里,高与山等。昔人欲发之,将及墓门,有群蜂飞出螫人,遂不敢入。相传以为辽太后所葬。(燕山丛录)

  原龙兴寺在县治北,唐建,太安中重修。(明一统志)

  原龙兴寺,元大德丁酉重修,明成化十七年、嘉靖元年又修,俗名锥塔寺。(密云县志)

  原祐国寺在县南十里,至元八年建。(同上)

  原香岩寺在县东二十五里,元至正年建,内有鸭脚子一株,俗名白果寺。(同上)

  原冶山上寺、冶山下寺,辽重熙八年建。(同上)

  原崇福寺在县东北十里栗园庄,元至正年建,明嘉靖年重修。(同上)

  原大安寺在县东北五十里,旧名白猿院。北齐天保五年建,金承安四年重修。(同上)

  原三教寺在青铜山下,又有卧佛寺,唐建,明嘉靖中重修。(同上)

  原县故有大悲庵,嘉靖戊子,御史王大用为赤肚子展居室,改题曰栖真院,大学士夏言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623

此寺前。"《金史·选举志》:"金大定十三年八月,于悯忠寺东策试女直进士。寺旧有双塔,进士入院之夜半,闻东塔上有声如音乐,西达于宫,考试官侍御史完颜佛宁等曰:"文路始开而有此,得贤之祥也"。"《顺天府志》:"采师伦《悯忠寺重藏舍利记》称,寺为后魏元象元年戊午岁幽州刺史尉苌命造,遂号尉使君寺,后改为智泉寺。至大唐则天时改为大云寺,开元中又改为隆[龙]兴寺。⑤太和甲寅灾,火延寺,浮图灵庙,颯为烟烬。会昌六年,乃以舍利归悯忠寺。而《元一统志》则云大延寿寺起自尉苌,命为大云,后为智泉,毁于后周,隋复之,改名普觉,唐曰龙兴,灾于太和,又灾于大中,节度使张信伸奏立精舍,并东西浮图,赐寺额曰"延寿"。辽保宁中,建殿九间,复灾于崇熙,又复兴修。金皇统二年,留守邓王益加完葺。四年又灾。海陵天德三年为宫。世宗大定二十一年,令有司别锡地重建此寺。泰和二年工就,六年八月立石,翰林院待制路铎撰记。其称大云之名,为起自元象年间初建时,不知所据,当以采师伦所记为实。"《坊巷胡同集》:"宣南坊在新城右安门里东,宣武门大街南,五牌二十七铺。有碧霞元君庙、新寺、悯忠寺。"《顺天府志》:"案:庙今无考。新寺即静宁寺。"《析津日记》:"都城之南,旧有寺曰静宁,圮已久矣。天顺庚辰,太监潘瑛复建。成化丁亥寺成,请于朝,赐额崇福寺。今圮矣。土人尚目之曰新寺。"平致美《蓟门纪乱》:"史思明僭位于范阳,建元顺天,国号大燕。六月,于开元寺造塔,改寺名为顺天。"《顺天府志》:"按:悯忠寺东、西两砖塔,安禄山、史思明所造,见文惟简《塞北事实》。元纳延《金台集·题双塔寺》:"安史开元日,千金构塔基。世尊宁妄福?天道自无私。宝铎游丝罩,铜轮碧鲜滋。停骖指遗迹,含愤立多时"。塔在前明时已毁,或指为庆寿寺之双塔,误也。而开元、顺天之名不著,殆后人以安史所建,讳言之欤。"《东都事略》:"宋真

灵芝崇福寺

<正>灵芝崇福寺,位于涌金门外,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此处原是吴越国王钱锣的故苑,因生灵芝,视为吉祥,改苑为寺,取名"灵芝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