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大庖井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妣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
书名:日下旧闻考(二 ) 页码:284

补中式举人殿试,内阁大学士、学士等官详定试卷,次日同赴文华殿。内阁官将第一甲三卷以次进读,俟御笔批定出,将二甲、三甲姓名填写黄榜。又次日早同赴华盖殿,内阁官进至御座前,以次拆卷,将姓名籍贯面奏。司礼监官授制勅房官填榜毕,开写传胪帖子,内阁官一员捧榜出,至奉天殿授礼部尚书,制勅房官将帖子授鸿胪寺官传胪。明会典

补初,读卷用祭酒修撰等官,正统中犹与其事。其后非执政大臣不得与,而去取之柄则在内阁。初,于殿试之明日即传胪揭榜,今制稍宽,约以三日内阅卷,礼部地专而人众,庶得尽心鉴别云。明登科考

原嘉靖十七年,作圣济殿于文华殿后以祀先医。明典汇

〔臣等谨按〕圣济殿,今文渊阁即其旧址。

原黄谏尝作京师泉品,谓玉泉第一,文华殿东大庖井第二。玉堂丛语

〔臣等谨按〕大庖井在今之传心殿前左侧,泉味独甘,甲于别井,今作亭覆其上。

原崇祯时,中外多事,每遣羽流于南城为章醮之举,上与后妃密往行礼。自文华殿西夹道中往来。一日,有部僚接本在会极门,忽传驾返,皇遽避入文华门西直房。于窗隙中窥见上乘小辇,辇前立两宫娥,其次后辇,又次田、袁二妃辇,历历见之,不知上亦窥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58

传心殿在文华殿之东,前为景行门,祀皇师、帝师、王师、先圣、先师之位。院东有大庖井,上覆以亭。

明黄建京师泉品谓: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

文渊阁在文华殿之后,凡三重,上下各六楹,层阶两折而上。青緑瓦前甃方池,跨石梁一,引玉河水注之。贮四库全书于内,有御制碑记。自乾隆辛丑以后,经筵毕,赐讲官茶于此。

长元按:文渊阁之名始于前明,今无其处。嘉靖中作圣济殿于文华殿后,以祀先医,今文渊阁卽其遗址也。阁制仿浙江鄞县范氏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此外圆明园有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有文津阁,奉天有文溯阁,皆仿式建造,以贮四库全书。俱有御制记,

勒石。

上驷院署在文华殿后,西向。

箭亭在上驷院北,南向。有御书太宗文皇帝谕旨卧碑,并跋。

御茶膳房在箭亭东外库,东向。

文华殿东北度石桥为三座门。东为鹰房,为狗房,西属之文渊阁。

撷芳殿在三座门北,殿宇三所。稍西夹道为茶膳房库宇,其东南一带为花马厩、药房等处。

长元按:三座门北殿宇,明曰端本宫,光宗青宫也。今改建三所,为皇子所居。

御药库在东华门内东三所之东,东向。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58

① "御殿",原脱。今据《日下旧闻考》卷一一"按语"增补。

② 南北陛各三出 "南北",原脱。今据《日下旧闻考》卷一二引《大清会典》增补。

自午门至此,凡门数重,历殿三,皆外朝之制。而在午门左右者,由协和门东出为文华殿,今为古物陈列所。[一]殿深广五楹,南向,康熙二十三年重建。殿前门三间,崇阶九级,丹陛与露台相值,台左右各二陛,各十一级。东为本仁殿,西为集义殿,殿各五楹,东西向。殿后为主敬殿,乾隆三十九年建,殿五楹。由本仁殿折而东为传心殿,康熙二十四年建,殿广五楹,内祀皇师伏羲、神农、轩辕氏;帝师陶唐氏、有虞氏;王师夏禹、商汤、周文王,皆南向。先圣周公,东位西向,先师孔子,西位东向。每岁经筵,先遣官祭告。殿前东西角门二,北向五间为治牲所,南向三间为景行门。东有大庖井,上覆以亭,泉味独甘,甲于别井。黄谏尝作京师泉品,谓玉泉第一,文华[殿]东大庖井第二,即此。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各三间。再后为直房五间。文华殿后为文渊阁,乾隆三十九年敕建,仿浙江鄞县范氏天一阁之制,藏《钦定四库全书》凡三万六千册。[二][三][四]每岁御经筵毕,赐讲官茶于此。阁制三层,上下各六楹,层阶累折而二,上覆绿色瓦,前甃方池,跨石梁一,引玉河水注之。阁

后垒[叠]石为[假]山,[山后]垣门一,北向。[门外稍东设]直房数楹,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