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左门牌 嘉庆右门牌
履顺门牌 蹈和门牌
景福宫牌 景福门牌
元吉阁牌 协瑞门牌
哕鸾宫牌 泰昌元年十月二十四日被毁。
喈凤宫牌 宫正司
尚衣局 尚食局
尚功局 尚服局
尚寝局 尚宫局
短连库座 万历二十七年五月十二日添盖。
仁寿宫大善殿 嘉靖二十一年九月初八日拆盖。
慈宁宫牌 慈宁门牌
长信门牌 徽音左门牌
徽音右门牌 永安门牌
慈宁宫花园咸若亭一座 万历十一年五月内更咸若馆扁。 翠芳亭扁
卷之六 六三
〔臣等谨按〕慈宁宫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事实者恭载卷内,余不备录。
慈宁宫花园中为咸若馆。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慈宁宫花园前宇为咸若馆,供佛。皇上御书额曰寿国香台。联曰: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馆之左为宝相楼,右为吉云楼。宝相楼南为含清斋,吉云楼南为延寿堂。池上为临溪亭。咸若馆后楼宇御书额曰慈荫楼。
慈宁宫之西为寿康门,门内为寿康宫。国朝宫史
〔臣等谨按〕寿康宫又南为慈宁右门。寿康宫内恭悬皇上御书额曰慈寿凝禧。联曰:玉管应阳春,祥开南极;璇宫呈丽景,庆洽西池。中殿联曰:庆叶瑶图,融和开寿域;祥呈阆苑,熙皞乐康衢。东暖阁联曰:福集璇图天永锡;祥开绮甲日重光。又联曰:光华呈爱日;仁寿遍和风。后殿联曰:四海为家钦养志;万年介祉永承欢。又联曰:凤集桐花来绛阙;鹤衔桃实自丹山。西室联曰:金盘露满瑶华丽;丹粟祥凝鹤算绵。又联曰:欢心依日永,乐志愿春和。皆御书。
乾隆四十四年御制正月十四日作 寿康神御敢重张?寿康宫虽向年尊奉慈闱之所,但其地宜留为万万年奉养东朝,不宜安奉圣母御容、神位。惟恭遇圣诞令节及上元前一日,敬诣寿康宫佛前展礼,并瞻仰宝座叩谒,以申哀慕。今年仍循昨岁例行,详见戊戌正月十四日诗注。却有先时礼佛堂。此日拜瞻聊写痛,
国朝宫史 二五八
圣祖仁皇帝御制景福宫颂 慈顔懿教,祗奉铭箴。福祉灵寿,遐龄喜深。松筠玉树,绕砌清音。淑德纯嘏,萱枝茂林。挥毫敬颂,永日葵心。
景福宫之后为兆祥所,今为皇子所居。西为花园,又西即神武门也。
隆宗门之西为慈宁宫,顺治十年建。东为永康左门,西为永康右门。正中南向为慈宁门,前列金狮二。门内正殿御笔匾曰:"宝箓骈禧",又匾曰:"庆隆尊养",联曰: "爱日舒长,兰殿春晖凝彩仗;慈云环荫,萱庭佳气接蓬山。"后殿供奉佛像,圣祖仁皇帝匾曰:"万寿无疆",御笔联曰:"百八牟尼,现庄严宝相;三千薝卜,闻清净妙香。"又联曰:"人天功德三摩地,龙象威神两足尊。"前殿东庑南有佛堂,圣祖仁皇帝御笔匾曰:"四星容华",宫左殿宇二层,东有门曰慈祥门,与启祥门遥对。慈宁门之南为长信门,凡大朝贺,门前陈设皇太后仪驾,文武二品以上大臣俱于门外随班行礼。南为永安门。其左为迎禧门,右为览胜门。右门之内即花园也。园中为咸若馆。东北为端化亭,上有楼。楼之南有室,匾曰:"含清晖"。咸若馆前有池,池上为临溪亭。东为翠芳亭,西南为绿云亭。
圣祖仁皇帝御制慈宁宫问太皇太后安诗 定省深宫曙气催,承恩献寿捧霞杯。晨昏敬睹慈顔豫,不尽欢欣踊跃回。
址。又文华殿后有慈宁宫、奉宸宫,勖勤宫、承华宫、昭俭宫,皆无考,或卽今文渊阁后之旷地欤?
隆宗门之西为冰窖四座。又西为慈宁宫,东为永康左门,西为永康右门。中南向者为慈宁门。前列金狮二。内为正殿,御书额曰宝箓骈禧。殿前东庑曰徽音左门,西庑曰徽音右门。后殿供佛像。殿后东庑佛室,圣祖额曰,四星容华。宫左殿宇二层,东曰慈祥门,与启祥门相对。
慈宁门之东为长信门。
慈宁宫花园前宇为咸若馆。馆之左为宝相楼,右为吉云楼。自宝相楼南为含清斋,自吉云楼南为延寿堂。池上为临溪亭。咸若馆后为慈荫楼。
慈宁宫之西为寿康门。内为寿康宫,额曰慈寿凝禧。东暖阁后殿西室皆御书额。寿康宫之后为寿安宫,东西为长街,街西为长庚门。
长元按:明宫室嘉德右门之西曰长庚门,凡夫匠淘沟修造,或宫人疾故,皆开此门。
正中南向为寿安门,内为春禧殿,殿后为寿安宫,正殿额曰长乐春晖。东西暖阁皆御书匾联。殿前延楼,左右相属,中为崇台三层,演戏。殿后庭中,叠石为山,东曰福宜斋,西曰萱寿堂,皆御书。
慈宁宫之东北,卽启祥门夹道。其北南向者为凝华门,内为雨华阁,俱供佛。西为梵宗楼。阁后为昭福门,内为宝华殿,殿后为香云亭,其北为中正殿。
东庑门曰徽音左门,西庑曰徽音右门。东庑之南有佛堂,后供佛像,左殿宇二层,东曰慈祥门,与启祥门对。又南为长庆门。慈宁宫之前为咸若馆,馆之左为宝相楼,其南为含清斋,右有吉云楼,其南为延寿堂,堂北为慈荫楼。慈宁宫之西为寿康门,门内为寿康宫,又南为慈宁右门。寿康宫后为东西长街,街西[为]长庚门,门内正中南向者为寿安门,门内为春禧殿,殿后为寿安宫,本咸安宫旧址,乾隆十六年改建。殿前延楼左右相属,中为崇台三层,殿后庭中叠石为山。室三楹,东曰福宜斋,西曰萱寿堂。慈宁宫之东北,即启祥门外夹道。其北南向者为凝华门,门内为雨华阁。[二]阁三楹,覆以金瓦,俱供佛。阁后为昭福门,门外为梵宗楼,[三]门内为宝华殿,殿后为香云亭,其北为中正殿。[四][五]
注:
[一] 《国朝宫史》:"本朝定制,皇帝尊圣祖母为太皇太后,尊圣母为皇太后,居慈宁、
寿康、宁寿等宫。奉太妃太嫔等位随居,皇后中宫主内治,皇贵妃一位,贵妃二位,妃四位,嫔六位,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
[二] 《故宫考》:"雨华阁,明时属隆德殿,南为凝华门,后改春华门。阁凡三层,上层
供欢喜佛五尊,中层供康熙功德佛神位,下层供西天番佛,有脑骨灯人骨笛等,均喇嘛教法物,东西配殿亦供佛,有佛像、藏经及残余龙藏经等"。
国朝宫史续编 四七二
懿懿慈宁, 乾清宫右。历代敦崇, 以奉文母。昔实单檐, 今易重构。申无方养, 祝无疆寿。三
大朝礼,率群辟公。观瞻斯协,庆忭攸同。熊熊丸丸,实实隆隆。左平右墄,纳陛惟中。岁在重
光,月惟阳复。八袠爰开,万年永卜。五世曾玄,一堂雍肃。曷其有极,介祉景福。
圣制还宫诣慈宁宫恭问皇太后安喜而成什 丙申
三千余里往还路,八十五龄康健躬。巷舞衢歌申众悃,陆舆水舫慎予衷。安祥蒇事诚堪庆,今
古膺厘孰与同。适自东巡虔祝愿,高年定并岱宗崇。
圣制二十五日为圣母诞辰,诣慈宁宫瞻拜感成长句志痛 丁酉
依旧慈宁清晓时,霑襟肃拜曷胜悲。龙■已送元宫闭,凤扆空瞻宝殿垂。神御罢陈遵昔典,列 后
神御,惟遇元旦敬同列祖、列宗供奉寿皇殿瞻礼,余日尊藏。遇诞辰亦不诣奉先殿、寿皇殿行礼。今圣母之事虽哀莫能罄,而礼不敢踰,一切悉遵旧典。兹值诞辰,惟诣慈宁宫佛堂瞻拜,以申悲悃耳。桮桊敬抚切今思。祝
厘昨岁那堪忆,一变谁知忽若斯。
后殿供奉佛像,圣祖仁皇帝御笔匾曰:"万寿无疆",高宗纯皇帝御笔联曰:"百八牟尼,现庄严宝相;三千薝卜,闻清净妙香。"又联曰:"人天功德三摩地,龙象威神两足尊。"前殿东庑南有佛堂,圣祖仁皇帝御笔匾曰:"四星容华"。宫左殿宇二层,东有门曰慈祥门,与启祥门遥对。慈宁门之南为长信门,又南旧为永安门,左为迎禧门,右为览胜门。今制,惟正南曰长庆门。右门内即花园也。园中为咸若馆,供佛。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寿国香台",联曰:"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馆前有池,池上为临溪亭。馆东为宝相楼,西为吉云楼,西南
东太后者也。西间杂置佛龛甚多。
抚辰殿又南,为延庆殿。由春华门往西,为寿安门,入门为春禧殿、寿安宫。宫后,左为福宜宫,右为宜寿堂。北为英华殿,原名隆禧殿,隆庆元年,更名英华,以供西番佛像。殿前菩提树两株,(图二十三)六月开黄花,秋深子落,子不从花结,与花并发,而附叶之背,莹润圆整,可作佛珠,为前明李太后所植。后没,上尊号为九莲菩萨。树北别殿有慈容,四时祭奠,一如佛事。至清乾隆时,于两树之间起筑碑亭,赞述黄教。此殿自明迄今,殆久为奉佛地也。由启祥门南行,为慈祥门,入门北有中宫殿、东宫殿、西宫殿。前为大佛堂,南为慈宁宫,清末西太后居此,有花园。宫左有头所、二所、三所。右有寿康堂。转东往南,为长信门,左为造办处、冰库等。右为慈荫楼、咸若馆、临溪亭。转南出南天门,南为前内务府及银库、修书处、油木作、枪炮作等处。是为外西路。
图二十三 英华殿前菩提树
以上五路全部宫殿具于此。
附録历史博物馆、古物陈列所及故宫博物院组织概略如后
(一)历史博物馆概略
馆址在故宫前部之端门,以迄午门。屋宇宏大,地段适中。民国七年,教育部就前国子监官舍设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七年,迁入本址,以午门城楼及两观四亭为陈列室。午门外两廊房屋,为储藏、办公等室。端门楼上存储粗重物品。历年采集上古、中古、近古物品,共二十七万一千六百八十一件。分二十六类:一金类,二石类,三玉类,四甲骨,五刻石,六砖瓦画壁,七陶器,八瓷器,九明器俑类,十木器,十一衣冠,十二图表,十三画像,十四碑帖,十五写经,十六宋元精椠,十七版片,十八明清诏令册命题奏,十九印记关防,二十前代御用品,二十一试卷,二十二武试用品,二十三兵器,二十四模型,二十五影片,二十六国外赠品。俱为考古学上仅见之品。自民国十五年起,每年发行《历史博物馆丛刊》六册。
(二)古物陈列所概略
古物陈列所系就紫禁城南部外廷各殿设立。紫禁城内周六里,围墙一千六十八丈三尺二寸,外廷约居其半。所属城门凡三,南曰午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城之东南、西南二角,各有重楼,高矗云表。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位居中央,文华殿位于东,武英殿位于西。各殿宇创于元,修于明,清朝因之,间有增饰。迄今数百年,固自饶有历史上之价值,而琳宫琼宇,极尽庄严,崇殿杰阁,备穷巍丽,尤足表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之兴盛。自
本文运用建筑考古学研究方法,从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柱头科做法上提炼出4组共14个形制类型及其组合关系;从明清北京官式建筑平身科做法上提炼出4组共13个形制类型及其组合关系,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出46处形制的标尺,同时,通过对其形制演变的分析,划分出明清时期北京官式建筑柱头科、平身科所经历的六个演变历程。最后,作者利用上述分期结论,结合相关文献,研究了故宫慈宁宫花园咸若馆的年代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