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大佛堂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大佛堂,即慈宁宫后殿,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可能因其是清宫众多佛堂中体量最大者,俗称为“大佛堂”。
书名:日下旧闻考(二 ) 页码:358

也,其悉除之。明孝宗实录 以上三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增司设监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典簿掌司写字无定员,掌卤簿仪仗帏幙诸事。尚衣监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御用冠冕袍服及屦舄靴韈之事。明史职官志

增酒醋面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与御酒房不相统辖。同上

原织染局于朝阳门外种蓝,打造靛青,炼染大红纻丝纱罗经纬,合用矿子石灰,于马鞍山厂烧造。水部备考 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增内织染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疋。城西蓝靛厂为此局外署。明史职官志

原内官监巾帽局掌造内府冠帽,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针工局掌造内府衣服,设大使一人,副使一人。织染局掌织染缎疋,设大使一人,副使一人。颜料局掌烧造银朱等项颜料,设大使一人。春明梦余录

原针工局缝制王府册封赏赐等项衣服,内官、内史、长随、小火者三年一次给与冬衣,六年一次给与铺盖。水部备考

原泰昌元年十二月,工部题给针工局年例冬衣,计两京中使长随共九千口一十五名,折冬衣八万一千五百九十四两。明熹宗实录 以上三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增针工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造宫中衣服。明史职官志

增巾帽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同上

〔臣等谨按〕黄瓦门之名见于大佛堂碑刻,今俗呼为东西黄华门,盖字音之讹也。尚衣监、司设监今废。考东黄瓦门之东迤南有玉皇庙,即尚衣监旧廨,庙中有本朝雍正三年重修碑记。迤北曰慈慧殿,以慈慧寺得名也。寺中有碑二,一模糊不可读,惟篆额司设监三字尚可辨。一我朝康熙间重修碑记。碑文止言明宫监以梵宇为私廨,而不着司设之名。稍东南为帘子库,有真武庙,稍东为织染局,有华严寺,寺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15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一

皇城

原北安门内黄瓦西门之里,则内官监也。过北中门迤西,则白石桥万法等殿。至大高元殿则习学道经内官之所居也,其北则里冰窨也。芜史

原内官监成造定粉等粉,御用彩漆膳卓、膳合、托合之类,供应宫殿床、卓、器皿、生铁、锡灶、砂铫、礶盘等件。水部备考 以上二条原在宫室门,今移改。

增内官监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明史职官志

〔臣等谨按〕内官监今废,其地犹名内官监胡同。内有大佛堂。其碑记备列黄瓦门营

造库、米盐库、油漆作、外铁作、婚礼作、东行、西行、西瓦厂、石厂、黑窑厂、

神木厂、铸钟厂、供应厂、备用厂、金殿厂、稻田厂、蜂窝厂、东花房、马鞍房、

琉璃局、外冰窨等名目,与水部备考及明史所载多合。又有花炮局,见于火神庙三

圣神祠碑记,即明史所称火药十作旧地也。出北口迤西为教军场,出南口则芜史所

云白石桥也。

书名:宸垣识略 页码:109

大佛堂在白塔山东北垣外内官监胡同,有明碑一。其东卽黄瓦西门,门之外为北安门大街。

明内官监碑载黄瓦门营造库、米盐库、油漆作、外铁作、婚礼作、东行、西行、西瓦厂、石厂、黑窑厂、神木厂、供应厂、备用厂、金殿厂、稻田厂、蜂窠厂、东花房、马鞍房、琉璃局、外冰窖等名,与明史所载多合。又有花炮局,见火神庙三圣祠碑记,卽明史火药十作旧地。

内市在禁城之左,过光禄寺入内门,自御马监以至西海子一带皆是。每月初十二十四

日,俱设场贸易。闻之内使云:此三日例令内中贱役辇粪秽出宫弃之,以故各门俱启,因之陈列器物,以博易焉。

地安门在景山北,俗呼厚载门,北对鼓楼。

明制:皇城外红铺七十二座,铺设官军十人夜巡。铜铃七十有八,贮长安右门。初更遣军人一一摇振,环城巡警,历西安、北安、东安三门,俱会长安左门而止。每十铃以兵部火牌一面,后复造木牌五十六面,付五门验发铃收铃之数。弘治间失二铃,共七十有六,一一交递尽而天明矣。

长元按:今皇城内居民甚稠,故东安、西安、地安三门闭而不锁。民有延医接稳者,不拘时候,得以出入。支更仍用击柝,与明代异。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44

《芜史》:再南曰新房,曰都知监,曰司礼监。司礼监第一层门向西,门内稍南有松十余株者,内书堂也。稍北曰崇圣堂。公厅大门外有东西二井。西井之西一小门,东井之东一小门,其内皆提督监官、典簿文书房掌司所居。

  吉祥所 国朝宫史:凡宫眷薨逝,殡于此。

  碾儿胡同 井一。

东黄瓦门

朱彝尊《曝书亭集》:康熙癸亥,予入直南书房,赐居黄瓦门之东。又有赐居禁垣诗:讲直华光殿,居移履道坊;经营倚将作,宛转绕宫墙。对酒非无月,摊书亦有床,承恩还自哂,报国只文章。案:《茶余客话》,谓彝尊赐第在西华门内,误。《芜史》:自北安门里街,东曰黄瓦东门,门之东街,南曰尚衣监街,北曰司设监。酌中志:尚衣监掌御用冠冕袍服履舄靴袜之事。兵仗局之南,旧监库之北,即本监匠役造御用袍房也。又名曰西直房。《旧闻考》:黄瓦门之名,见于大佛堂碑刻,俗呼为东西黄华门,音之讹也。尚衣监、司设监今废,黄瓦门之东迤南,有玉皇庙,即尚衣监旧廨。迤北曰慈慧殿,稍东南为帘子库,有真武庙,稍东为织染局。有华严寺,其碑文碑额,皆有司设监名。案:尚衣监、司设监职掌,见明史职官志及《芜史》,详寺观。

  内府库《芜史》:火药局再东稍南,曰内府供用库,掌印太监一员,专司内官食米,每员每月四斗。

  蜡库胡同 井二。《芜史》:内府供用库,有油蜡等库,凡御用白蜡、黄蜡沈香等香,皆取办于此。

  铁匠营

酒醋局胡同

神机营幼丁队右厂在焉,详兵制。有兴隆寺,详寺观。《芜史》:酒醋面局,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

书名: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京师坊巷志稿 页码:59

狗鹰胡同

  三座厢 井一。

内官监胡同

四眼井,井一。巷口火神庙前桥二,曰鸳鸯桥。明之白石桥也。详宫禁。《芜史》:北安门内黄瓦西门之里,则内官监也。《旧闻考》:监今废,其地犹名内官监胡同。内有大佛堂,其碑记备列黄华门、营造库、米盐库、油漆作、外铁作、婚礼作、东行、西行、西瓦厂、石厂、黑窑厂、神木厂、铸钟厂、供应厂、备用厂、金殿厂、稻田厂、蜂窝厂、东花房、马鞍房、琉璃局、外冰窨等名目,与水部备考、《明史》所载多合。明蒋德璟悫书:紫禁城有护城河,河外即御沟也。河自北闸口分流,经内官监,白石桥,大高元殿之东,北上西门之外,至紫禁城下而东、而南,经太庙之东,玉芝宫飞虹桥之西;而其在西一派,则自太社、太稷坛,西至灵台宝钞司之东,合流于涌福河以出。

  太平街 井一。迤西曰狮子衙门。

  西黄瓦门

  油漆作 井一。明内官监所属油漆作当在此,互详上。

米粮库 疑即明之米盐库。又东北则地安门也。

内城周四十里,门九(一统志)。定制分五城,而实辖于步军统领(《会典事例》)。其街衢之大者,中曰棋盘街。南北曰崇文门街、宣武门街、大市街、王府街、地安门街、安定门街、德胜门街、南小街、北小街、锦什坊街。东西曰江米巷、长安街、丁字街、马市街、朝阳门街、东直门街、阜成门街、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466

为西苑陟山门,稽察内务府衙门在焉。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雍正四年设,在景山西门路北,房四十有六楹,以都察院满监察御史二员籍核其事,迤北有乐部公署。"《[大清]会典》:"乾隆七年,创建乐部,所属有神乐、和声二署,掌仪、司旗、守[手]卫、什榜、处乐并隶焉。乐部管部大臣亦曰典乐,以礼部满尚书一人兼之。又王大臣知乐者简用,无定员,神乐、和声二署设署正、署丞等官。"

[六] 《芜史》:"过北中门迤西,则白石桥、万法寺[宝]等殿。"③《明世宗实录》:"嘉靖四十四年十[二]月,定新建万法宝殿[名],④一作万德,又作万福,中曰寿憩,左曰福舍,右曰禄舍。"《春明梦余录》:"万法宝殿毁,万历二十九年,添盖佛殿连房。三十年,佛殿添额名祖师殿。"《[日下]旧闻考》:"今白石桥西魏家胡同有万法殿,地基颇狭,似非其旧矣。" [七] 《顺天府志》:"内官监胡同口火神庙,桥二,曰鸳鸯桥,明之白石桥也。"《芜史》:"北安门内黄瓦西门之里,则内官监也。"《[日下]旧闻考》:"监今废,其地犹名内官监胡同。内有大佛堂,其碑记备列黄华[瓦]门营造库、⑤米盐库、油漆作、外铁作、婚礼作、东行、西行、西瓦厂、石厂、黑窑厂、神木厂、铸钟厂、供应厂、备用厂、金殿厂、稻田厂、蜂窝厂、东花房、马鞍房、琉璃局、外冰窖等名目,与《水部备考》及《明史》所载多合。"《慤书》:"紫禁城有护城河,河外即御沟也。河自北闸口分流,经内官监、白石桥、大高元[玄]殿之东,,北上西门之外,至紫禁城下而东而南,经太庙之东,玉芝宫飞虹桥之西,而其在西一派,则自太社、太稷坛西,至灵台宝钞司之东,合流于涌福之河以出。"《池北偶谈》:"金忠洁公铉,甲申三月,以兵部主事巡视皇城,尽节玉河,时有中官吕胖子同死,二公骨不可辨,其家人遂同葬

书名:燕都丛考 页码:483

[九] 《曝书亭集》:"康熙癸亥,予入直南书房,赐居黄瓦门之东,又有《赐居禁垣诗》。"《顺天府志》:"案:《茶余客话》谓彝尊赐第在西华门内者,误也。"《芜史》:"自北安门里街东曰黄瓦东门,门之东南街曰尚衣监,街北曰司设监。"《[日下]旧闻考》:"黄瓦门之名见于大佛堂碑刻,俗呼为东、西黄华门,音之讹也。尚衣监、司设监今废。黄瓦门之东迤南有玉皇庙,即尚衣监旧廨,迤北曰慈慧殿,稍东南为帘子库,有真武庙,稍东为织染局。有华严寺,其碑文碑额,皆有司设监名。"按:今黄瓦门又讹为黄化门,慈慧殿、华严寺、帘子库均尚在。 [十] 《芜史》:"再南曰新房,曰都知监,曰司礼监。司礼监[第一层]门向西,门内稍南有松十余株者,内书堂也。稍北有崇圣堂。公厅大门外有东西二井。递封汲之。西井之西一小门,东井之东一小门,其内为提督监官、典簿文书房掌司所居。"

[十一] 《顺天府志》:"慈慧寺,慧俗讹菇。慈慧寺,莫详所始。明司设监以寺为私廨,其地向呼司设监,监废后,以寺得名,曰慈慧殿。寺中有碑二,一明碑,其篆额"司设监"三字,余即模糊不可读。一即康熙间重修碑,碑文有云明宫监以梵宇为私廨云云。"

[十二] 《春明梦余录》:"安乐堂在地安门东。"《芜史》:"北安门街西曰安乐堂,内官有疾者徙此。山陵及外厂九门官,则不送也。"《[日下]旧闻考》:"安乐堂在街东,《芜史》作街西,误。今堂额虽存,并非内官养病之所。"《彤史拾遗》:"明孝穆纪太后者,宪宗妃,孝宗母也,广西贺县人,本蛮土官女,上尝行内藏后应对称旨,悦之,一幸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藏之他室,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上一日召张栉发,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有,但恐不能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41

东太后者也。西间杂置佛龛甚多。

抚辰殿又南,为延庆殿。由春华门往西,为寿安门,入门为春禧殿、寿安宫。宫后,左为福宜宫,右为宜寿堂。北为英华殿,原名隆禧殿,隆庆元年,更名英华,以供西番佛像。殿前菩提树两株,(图二十三)六月开黄花,秋深子落,子不从花结,与花并发,而附叶之背,莹润圆整,可作佛珠,为前明李太后所植。后没,上尊号为九莲菩萨。树北别殿有慈容,四时祭奠,一如佛事。至清乾隆时,于两树之间起筑碑亭,赞述黄教。此殿自明迄今,殆久为奉佛地也。由启祥门南行,为慈祥门,入门北有中宫殿、东宫殿、西宫殿。前为大佛堂,南为慈宁宫,清末西太后居此,有花园。宫左有头所、二所、三所。右有寿康堂。转东往南,为长信门,左为造办处、冰库等。右为慈荫楼、咸若馆、临溪亭。转南出南天门,南为前内务府及银库、修书处、油木作、枪炮作等处。是为外西路。

图二十三 英华殿前菩提树

以上五路全部宫殿具于此。

附録历史博物馆、古物陈列所及故宫博物院组织概略如后

(一)历史博物馆概略

馆址在故宫前部之端门,以迄午门。屋宇宏大,地段适中。民国七年,教育部就前国子监官舍设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七年,迁入本址,以午门城楼及两观四亭为陈列室。午门外两廊房屋,为储藏、办公等室。端门楼上存储粗重物品。历年采集上古、中古、近古物品,共二十七万一千六百八十一件。分二十六类:一金类,二石类,三玉类,四甲骨,五刻石,六砖瓦画壁,七陶器,八瓷器,九明器俑类,十木器,十一衣冠,十二图表,十三画像,十四碑帖,十五写经,十六宋元精椠,十七版片,十八明清诏令册命题奏,十九印记关防,二十前代御用品,二十一试卷,二十二武试用品,二十三兵器,二十四模型,二十五影片,二十六国外赠品。俱为考古学上仅见之品。自民国十五年起,每年发行《历史博物馆丛刊》六册。

(二)古物陈列所概略

古物陈列所系就紫禁城南部外廷各殿设立。紫禁城内周六里,围墙一千六十八丈三尺二寸,外廷约居其半。所属城门凡三,南曰午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城之东南、西南二角,各有重楼,高矗云表。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位居中央,文华殿位于东,武英殿位于西。各殿宇创于元,修于明,清朝因之,间有增饰。迄今数百年,固自饶有历史上之价值,而琳宫琼宇,极尽庄严,崇殿杰阁,备穷巍丽,尤足表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之兴盛。自

故宫慈宁宫大佛堂文物调拨洛阳调查记

<正>往事如烟,1973年3月至5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慈宁宫大佛堂及其廊房内藏存的佛教文物和一批故宫所藏的明清宫廷家具调拨至洛阳,至今已四十余年。当年,洛阳方面参与文物搬迁的老同志均逾耄耋之年,另有几位重要的亲历者已经作古。为追忆历史,留存更为全面、详实的搬迁史料,笔者走访了几位当年参加文物调拨的老同志,将他们口述或笔述的史料加以综合,形成如下文字,以志纪念。1973年年初,洛阳方面接到上 

浅谈洛阳藏故宫大佛堂金铜佛像

<正>慈宁宫建筑群位于紫禁城内廷隆宗门外西侧,慈宁宫大佛堂即慈宁宫后殿,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是嘉靖皇帝为其母蒋太后修建的起居之所。现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时的格局,为清朝太后、太妃等人的礼佛之所。大佛堂主供干漆夹纻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像,是紫禁城内唯一的汉传佛教寺院大雄宝殿,故又被俗称为"大佛堂"。按照宫廷礼制,皇帝"驾崩"后,皇后、皇贵妃、贵 

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洛阳“史事”

<正>201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90寿诞,此前一天《北京晚报》发布消息称:"故宫将新开放慈宁花园等四个区域,首先开放的是慈宁宫正殿、慈宁宫东庑、慈宁宫西庑三个展厅,共展出文物191件。大佛堂大佛堂西庑这两个展厅目前正在紧张筹备中,将于布展结束后择日开放。"看到这条消息后,隐约想起20年前在故宫博物院70大寿时曾经听到过的一件事:"文革"中慈宁宫大佛堂全部佛像、龛塔、经书、法器、家具、幔帐等二千余件文物被全部调往洛阳白马寺,其中包括文物价值极高、国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