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基高二丈,殿高十有一丈,广十有一间,纵五间。上为重檐垂脊,正吻二,旁吻四。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殿正中一间设御座。殿前为丹陛,环以白石阑,陛五出各三成,列鼎十有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墀为文武官行礼位,笵铜为山形,镌正从一品至九品清汉文,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列于御道两旁。大清会典
〔臣等谨按〕康熙八年重建太和殿,三十四年再建,皇帝大朝御焉。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其元日筵宴之礼,岁不常举。惟乾隆三年筵宴一次,又十五年二十五年三十五年俱以恭遇万寿大庆举行。至殿试策士则列试于殿前丹墀。恭遇圜丘大祀前一日,皇帝于殿内视祝版,祈谷常雩大祀亦如之。殿内皇上御题额曰建极绥猷。联云: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
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二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两庑之北,正中者为太和门,九间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前列铜狮二。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卽内金水桥。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两庑为领侍卫档房。
朱彝尊元日赐宴太和门诗:垂衣逢盛际,辑玉尽来庭。白酝三光酒,青归一叶蓂。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风飘次第听。
门之内,东西庑各三十二间。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弘义阁,皆东西向。其两庑为内府银、皮、缎、衣、瓷、茶六库。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各五间,俱东西向,今呼阿思哈门。正中南向者为太和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有一间,纵五间,上为重檐脊四垂。御题额曰建极绥猷。殿前丹陛,环以白石阑。陛五出,各三成。陛间共列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
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
丹墀内为文武官行礼位。范铜为山形,镌正、从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列于御道旁。
施闰章元旦早朝诗:丹阙晨开敞御筵,朝元会好傍炉烟。春回晓日螭廷暖,风细卿云凤阁悬。
宵旰勤思荒服外,衣冠拜舞圣人前。称觞进璧浑闲事,共拟南征奏凯篇。
[二] 《天咫偶闻》:"光绪己丑十二月,太和门火,自未至酉。是日,余以事至地安门,南望黑烟如芝盖,市井喧传为正阳门火,明日始知为太和门。明年庚寅正月二十六日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扎彩为之,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踰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技至此神矣"。
[三] 《大清会典事例》:"凡闲人毋许擅入禁门。又凡王公大臣官员进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所带仆从人等,均有限制。自王以下至文职三品、武职二品以上,并内廷行走各官所带之人,准其至景运门、隆宗门,此外跟随之人,概令于左翼门、右翼门台阶下为止。其经由神武门者,出入俱令循东西夹道行走,勿许附近景运门、隆宗门外停立"。
校勘记:
① 后,原脱。今据《国朝宫史》卷一一补。
太和殿,殿基崇二丈,殿矗十一丈,广十一楹,纵五楹,康熙八年建。[一]皇朝之正殿也。上为重檐脊四垂,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龙墀丹陛,陛间列宝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墀下为文武官行礼位,范铜为山形,俗呼为品级石。镌正从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每岁元日、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大庆典则[御殿]受贺。①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二][三]圜丘大祀前一日视祝版,祈谷常雩亦如之。殿左为中左门,殿右为中右
百余人,各赐鸠杖。乾隆壬寅,普宴宗室于乾清宫,凡三千余人)。左右列图史、玑衡、彝器,殿前列铜龟、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宝鼎四。东[西]丹陛之下,有文石台二,①上安设[社稷]江山金殿。②宫之东为昭仁殿,[二]清高宗敕检内府书宋、金、元、明旧板书籍四百部,庋藏殿内,御书额曰"天禄琳琅"。今有书目十卷,续目二十卷。后楹为五经萃室,亦藏岳珂刊刻五经。西为宏德殿,[三][四]同治时,穆宗读书于此。
注:
[一] 明季移宫为三案之一。光宗崩,熹宗即位,时李选侍犹居乾清,帝乃暂居慈庆宫。左光斗疏言内廷之有乾清,犹外庭之有皇极,惟皇帝御天得居之,惟皇后配天得共居之。今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居正宫,殿下乃居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典制乖舛,名分倒置。至初五,选侍尚未有移宫意。杨涟立候上批,得旨即日移宫。王安等从中恐吓,选侍遂不及待,手抱八宫[公]主徒步以行,凡簪珥衾裯之属,俱为群阉掠夺,跟[踉]跄至哕鸾宫,选侍泣下。
[二] 《故宫考》:"弘德殿原名雝肃[肃雝]殿,③万历十一年四月改,与昭仁殿互易。清代为皇帝阅列朝实录及宝训之所。传闻咸丰时曾寝兴于此。今殿已荒废,内藏残本《图书集成》
及旧硬木器具"。
[三] 《故宫[考]》:"昭仁殿原名弘德殿,万历十一年四月,改雝肃[肃雝]殿为弘德
国朝宫史续编 四三〇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四
宫殿四 内廷一
臣 等谨案:我朝内宫之制,乾清、坤宁,法象天地,为紫微正中,盖与盛京开国创建清甯宫,昭揭万福之原,天然合一者也。东西辟门,象日月;左右列永巷二,每一永巷,以次列三宫,布为十二宫,象十二辰。其后,东西分列五所,而躔周星共之义备矣。洪惟列圣燕诒,万年枚实,宅中由旧,正位攸宁。缅昔高宗纯皇帝冲龄十二,即蒙圣祖恩养于毓庆宫,阅七十三年乾隆乙卯,皇上膺命册储,爰自撷芳殿移居,赐题堂楣曰继德,是以寝门尊养,宸极端临,亘古以来,于斯为盛,迥非往籍所传宫殿之簿、禁匾之书,所能铺张万一。又况九重孜亹,问夜求衣,家法昭垂,倍严于出入起居之地。而且内殿进见,君臣无间隔暌违,上下交泰,民隐周知,诚有如我皇上御制勤政殿记所云者,视前代深居大内,徒狃晏安,奚啻霄壤之判欤。 臣等胪纪内廷诸制,籍以见圣圣相传,守成则俭奉尧茨,日监则铭存武牖,初不以尊严邃密、尚高拱之虚名焉。而若慈宁、宁寿,毓庆三宫,受福方长,陈义至大,谨从特书之例,分著于编。
乾清门,南向,广宇五楹。中门三陛三出,各九级。周以石阑,前列金狮二。皇帝御门听政,
于中门陈设御座黼扆。部院以次启事, 内阁面承谕旨于此。御门听
政仪,恭载典礼门。凡恭遇斋戒之日,太常
寺进铜人,陈于扉左案上。凡召对臣工,引见庶僚,俱由门之右门出入。内廷行走大臣官员,俱得由之。乾清门之旁,左为内左门,右为内右门,皆南向。内左门不常启,凡内官及承应人等出入,俱由内右门。军机大臣、南书房翰林、内务府大臣官员出入,亦得由之。如遇皇帝御养心殿,召对文职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大臣年逾六十者,准奏事官由此门引进。详载前卷训谕门。墀下东出者为景运门,西出者为隆宗门,皆五楹,门各三。内左门之东,内右门之西,周庐各十二楹。东西各有侍卫直宿房。又东为散秩大臣直班房及文武大臣奏事待漏之所,西为办理军机事务处、总管内务府大臣办事处。其南相对周庐各五,东为宗室王公奏事待漏之所,西,旧为内翻书房,今为军机处满、汉章京直舍。其旁井亭各一。
乾清门内,左右陛北出者二,中路甬道相属。正中南向者为乾清宫。皇帝临轩听政,岁时于内廷受贺赐宴,及常日召对臣工,引见庶僚,接觐外藩属国陪臣,咸御焉。宫广九楹,深五楹,中设宝座,左右列图史,玑衡、彝器。宫檐前为露台,列铜龟、铜鹤各二,嘉量、晷度各一,宝鼎四。左右丹陛,南出者二,东西出者各一。东西丹陛下有文石台二,上安设社稷江山金殿。
宫内楣间,南向,恭悬世祖章皇帝御笔墨刻匾曰:"正大光明"。前,圣祖仁皇帝恭跋云:"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笔正大光明四字,结构苍秀,超越今古。仰见圣神文武,精一执中,发于挥毫之间,光昭日月,诚足媲美心传。朕罔不时为钦若,敬摹勒石,垂诸永久,为万世子孙法。康熙十五年正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四 四三一
国朝宫史续编 四二〇
八。其左右两楹为宿卫番直处。陛间列古铜鼎四, 门前列铜狮二。左曰昭德门, 右曰贞度门, 各三楹, 南向。东西两庑, 门东出者为协和门, 西出者为熙和门, 门各五楹, 两庑上下各二十二楹, 皆崇基。东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协和门南为诰敕房, 西为翻书房。熙和门南为起居注直房。东南隅由西向门入,为内阁。东西为满本堂、汉本堂、蒙古堂及票签房、稽察房、典籍厅。阁门外楣
上,恭悬世祖章皇帝圣旨:"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处治不饶。"堂中,恭悬高宗纯皇帝匾曰:"调和元气"。堂之东为红本库。又东为尊藏实录库,以备轮日进呈御览。又书藉表章库皆在其内。西南隅东向门内,旧为国史馆,今为膳房外库。此午门至太和门之制也。
太和门内,正中南向,为太和殿,皇朝之正殿也。基崇二丈,殿高十有一丈,广十有一楹,纵
五楹,上为重檐垂脊,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建极绥猷",联曰:"帝命式于九围,兹维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于时保之,遹求厥宁。"正中设宝座,皇帝大朝御焉。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胪传多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于殿内阅视册、宝;册立皇后如之。遇圜丘大祀,前一日,于殿内阅视祝版;祈谷、常雩大祈亦如之。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太上皇帝传位于皇太子,亲授宝玺,皇帝受宝登极,俱于殿中行礼。殷前为丹陛,环以白石阑,龙墀三重,陛五出,下重级二十有三,中上二重级各九。上下露台列宝鼎十有八,铜龟、铜鹤各二,日晷、嘉量各一。丹墀前甬道左右,笵铜为山,镌正一品至九品清、汉文,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
制兹漏莲。玉柱金筒,水火燥寒。协其高卑,别以方圆。九十六刻,成一日焉。视彼阳晷,明晦无愆。较自鸣钟,淫巧徒传。摄提有纪,孟陬用平。于以考时,寝兴慎旃。于以熙绩,勤民礼贤。业业兢兢,俯察仰观。器与道偕,是验是虔。作铭垂诫,贻百曾元。
玉壶冰 延春阁前叠石为山。山之西穿石洞而南,洞口高宗纯皇帝题曰鹫峰。南有静室东向,额曰玉壶冰。高宗纯皇帝赋得诗曰:精庐玉壶似,内外映空澄。岂必买其酒,真如在以冰。琼葩纷缬瓣,瑶岫迥添层。漫虑余寒峭,蜃窗正可凭。
坐石临流 坐石临流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在水木明瑟东南,溪水周环,轩宇三楹西向。高宗纯皇帝诗云: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帖帖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
芳渚临流 芳渚临流为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一。
建极绥猷 太和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一间,纵五间。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列鼎十有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墀为文武行礼位,范铜为山形,镌正从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列于御道两旁。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大庆典则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临轩策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圜丘大祀前一日视祝版,祈谷、常雩亦如之。高宗纯皇帝题额曰建极绥猷。
采芳洲 洲为圆明园内安澜园十景之一。高宗纯皇帝诗引:是芳皆可采,不必学楚骚注意兰荃。诗曰:澄波之上敞轩临,䔩䔩芊芊满碧浔。是药文殊胥命采,此芳宁向楚骚寻?
古者三阶受要,四闼观时,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故明堂休善,衢室无华。后世体制尚文,规模益备,始取高严以便政,继加壮丽而重威。望阙则思补遗,辟门而崇吁后。乃增华踵事,建极含章。黄图仰梐枑之尊,紫禁为警跸之地。窥遥天咫,越限雷池,寄观偶藉传闻,巨构无从亲历。今则刍荛同乐、藻綷洞开。云日就瞻,识扆陛庄严之制;阶梯升陟,溯金元因革之型。作《宫殿略》第二。
禁城宫殿旧称大内,警籞森严,宫墙富美,靡得窥焉。民国成立,始开放前三殿,取清室宝物,设古物陈列所。废帝仍居后宫,出入悉由神武门。至十三年冬,废帝出宫,由政府组委会接收之。十七年复组故宫博物院管理,故全部宫殿分而为二,前三殿及其附属归古物陈列所,乾清门内各宫殿归故宫博物院,分别管理。兹仍分二部叙述。
(一)前三殿
午门为禁城之正门(具详《城垣略》)。午门内东西庑各二十间,皆崇基轩敞。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旧为雍和门,清乾隆元年改今名)。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楹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飞,石栏缭折,列铜狮二,宝鼎四,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也。(图一)
《国朝宫史》:
护城河环绕于紫禁城外,河水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下流入皇城。从地道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至东西阙门止。门下地道相通,复东经太庙左垣,西由织女桥绕社稷坛、端门、太庙,会东来之水,过牛郎桥天妃闸,从巽方出皇城为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流入,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由銮驾库出紫禁城。
太和门外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两庑为领侍卫档房,东庑北为稽察上谕事件处,南为内阁诰敕房,西庑北为翻书房,南为起居注馆,东南隅为内阁公署。
沈德潜《夜宿中书省》诗:
独宿丝纶阁,虚堂灯火清。窥檐星汉影,记夜柝铃声。报称惭须鬓,疏慵负圣明。家园通梦寐,游钓忆平生。
西南隅为膳房外库。太和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弘义阁。阁各重楼九楹,东西向,廊庑四周相接,为内府银库、衣库、皮库、缎库等及茶瓷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东西向正中为太和殿,基崇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一楹,纵五楹,康熙八年重建,老工梁九董将作(详《技艺略》)。上为重檐,脊四垂,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前为露台,名丹陛,陛间列宝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陛下有广场,为文武官行礼处,笵铜为山形镌,正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大庆典于此受贺。(图二)
朱彝尊《元日赐宴太和门》诗:
垂衣逢盛际,辑玉尽来庭。白酝三光酒,青归一叶蓂。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
《故宫图说》:
正德十六年十一月,乾清宫成,世宗自文华殿入居之。万历二十四年丙申三月,乾清宫复灾。二十五年二月重建。阶墀取西山白玉石为之,每一块长丈,阔一丈二尺,厚二丈五。又凿为五级,以万人拽之,日凿一井,以饮拽夫,名曰万人愁。光宗崩,李选侍踞乾清宫,群阉教选侍闭皇长子,不听,出度外廷,无可如何。杨公涟首定大计,率群臣在乾清宫临毕,即拥皇太子升文华殿,暂御慈庆宫后。选侍移居一号殿,而太子复还乾清宫。
至清顺治十二年及康熙八年,两次重修。嘉庆二年灾,复重建。凡临轩听政、于内廷受贺赐宴、召见臣工外藩御焉。殿上有“正大光明”匾额。殿前列铜龟、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殿内左右,列图史玑衡彝器。
乾清之东,为昭仁殿,原名弘德殿。万历十四年,改昭仁。明思宗殉国前,手刃其女昭仁公主于此。
《北略》:
闯攻破城,周皇后返坤宁宫,自经死。上视曰:“好,好。”至昭仁殿视长公主,公主年十五矣,号泣不已。上叹曰:“汝奈何生我家!”左袖掩面,右手持刀,主以手格,断左臂,闷絶于地,未死,上手憟而止。
清乾隆帝于此庋藏旧板书籍。御书额曰“天禄琳琅”。(图十)西为宏德殿,同治帝读书处。南之左为端凝殿,旧为贮冕弁之所。右为懋勤殿,康熙帝读书于此。光绪帝变法,诏开懋勤殿,亦即此处。
图十 天禄琳琅
张英《懋勤殿古梅》诗
秘阁寒香旧赋诗,春风又见上林枝。年华愈觉君恩重,常藉梅花记岁时。
法海《侍直懋勤殿》诗
每有微风到玉墀,九重广达四聪时。闾阎莫谓君门隔,民隐深宫尽得知。
林旭《懋勤殿直夜》诗
凤城六月微凉夜,省宿无眠思欲殚。月转觚棱成曙色,风摇烛影作清寒。依违难述平生好,寂寞差欣眚咎宽。身锁千门心万里,清辉为照倚阑干。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