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朝之礼,元日长至次日万寿圣节皆豫月由部疏请御殿受贺。得旨,先期戒百执事。至日五鼓,銮仪使率官校至太和殿前陈法驾卤簿,乐部率和声署陈乐悬,仪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贺表入殿内陈左楹表案,内阁中书奉笔砚陈右楹案上,皆退。质明,鸿胪官引王公暨一二品官入右翼门,引三品以下官入左右掖门,东班由昭德门,西班由贞度门,外国使臣从西班,咸入就位立。礼部堂官二人诣乾清门奏请御殿。午门鸣钟鼓,领侍卫内大臣二人率豹尾班执枪,侍卫十人,佩刀侍卫十人,立于乾清门外。礼部堂官二人立于乾清门阶下,前引大臣十人立于太和殿后阶下祗竢。导引皇帝乘舆出乾清门,后扈内大臣二人及御前乾清门侍卫从。礼部堂官二人恭导由保和殿御中和殿座,侍班导从官于殿前行三跪九叩礼,不赞。礼毕,侍班官趋出,各就班位立。驾兴,礼部堂官二人暨十大臣前导后扈如初。中和韶乐作,皇帝御太和殿,升宝座,导从官各就位立,乐止。銮仪卫官进至中阶之右,三传鸣鞭,阶下三鸣鞭。退,复位。鸣赞官赞排班,丹陛大乐作,鸿胪官引王公百官各就拜位。班齐,赞进,众进,赞跪,众跪。赞宣表,宣表官入殿左门,诣表案前奉表出,大学士二人同至殿檐下。宣表官正中北面跪,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乐暂止,宣表官宣讫,奉表还于案,复位立,乐作。鸣赞官赞叩兴,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引退,复位立。次引外国使臣就拜位,乐作,
赞跪叩兴,各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引退,复位立。赐群臣坐,诸王公由殿左右门入,大学士由殿左门入,就位,内大臣等各就本位立,均跪,行一叩礼,坐。赐王公以下,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暨外国使臣茶,受茶及坐饮毕,皆行一叩礼。銮仪卫官传鸣鞭如初,众皆兴,阶下三鸣鞭,驾兴,中和韶乐作。还宫,乐止,鸿胪官引王公百官各以次退。大清会典
颁诏之礼,礼部鸿胪寺官豫设诏案于太和殿内左楹之南及丹陛正中,銮仪卫设黄盖云盘于丹墀内,龙亭香亭于午门外,工部豫设金凤朶云于天安门上堞口正中,设宣诏台于东第一楹,设黄案于台上,奉诏宣诏各官咸朝服恭竢,领催耆老咸齐集天安门外金水桥南。届时内阁学士奉诏至乾清门,恭用御宝毕,奉至太和殿,陈于东案。皇帝御殿,群臣朝贺,行礼毕,仪别具。大学士一人入殿左门诣案,奉诏由中门循左闑出,至殿檐下,授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跪受,兴,由中阶左降,至丹陛正中陈于案,行一跪三叩礼。跪奉诏兴,由中阶降置云盘内。礼部仪制司官奉云盘,张黄盖,由中道出。太和门文武百官由昭德门、贞度门随出。诏至午门外,礼部官奉云盘设龙亭内,銮仪校舁亭,前列御仗,导引乐作。礼部尚书率属随至天安门登城,陈诏书于宣诏台案上,文武各官于金水桥前按翼序立,鸿胪官赞排班,文武官按班次北面立,领催耆老序立于后。宣诏官登台
奉宸宫、勖勤宫、承华宫、昭俭宫。麟趾门之东曰关睢左门,再西曰元辉殿,再北朝南者曰宝善门,迤东曰慈庆宫,后门门之外曰奉先殿,即内太庙也,街东则隆祀门,其内则外东裕库也。又东北并列二门曰履顺、蹈和,则一号殿,仁寿宫之门内有哕鸾宫、喈凤宫,宫妃养老之处。自宝善门亦可通玄武门,其中之门则莲花门也。皇极门之西曰归极门,门西曰武英殿,殿西曰大庖,曰尚膳监,东北曰思善门,曰仁智殿,西南曰御酒房,又北曰慈宁门。嘉靖十五年,以仁寿宫故址并撤大善殿建慈宁宫,过慈宁宫皆内侍直房,再北过长庚桥则玄武门矣。春明梦余录
〔臣等谨按〕前明宫室规制,本朝多仍其旧,有更易其名者,如皇极门今改为太和门,弘政门今改为昭德门,宣治门今改为贞度门,会极门今改为协和门,归极门今改为熙和门,广和左、右门今改为广生左门、广生右门,文昭、武成二阁今改为体仁阁、弘义阁,其宏孝、神霄等殿今改建斋宫及毓庆宫。详见国朝宫室。
原顺天主考,例不赐宴,独南畿二主考辞朝,赐宴于阙东松林,相传云遵洪武旧制。春明梦余余
补唐人入朝,多侈言花柳之盛。五言诗如王维云: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杜甫云: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又云: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蘂红。戴叔伦云:月沉宫漏静,
国朝宫史 七四
舆还宫。内监举奏书案入。大学士以下皆退。至日昧爽,皇太后仪驾、乐悬所司照前陈设。銮仪卫设皇帝法驾卤簿,乐部陈乐悬于太和殿前至午门外,礼部鸿胪寺设黄案一于太和殿内,一于慈宁宫门外,一于阶下,均正中南向。又设黄案一于阶上左门之东,西向,乃序班位。慈宁门外案南正中为皇帝进册宝位,北向。奉册宝大学士二人,位左案之东西面。接册宝大学士二人,位西檐下东面。宣读官二人,位西檐大学士后。鸿胪寺鸣赞二人,分立于前檐东西面。前引、后扈内大臣、侍卫、王公、文武百官、记注、纠仪、传赞各官立位、拜位均与三大节同。是时,王公、文武百官朝服毕,会所司设龙亭二于内阁门外。礼部侍郎诣阁,暨内阁学士奉金册、金宝于盝,奉宣读册文、宝文于函,分置亭内,銮仪校舁行,前册亭,后宝亭。礼部官属十人前引,导以御仗二、黄盖一,至太和殿内。册亭左肆,宝亭右肆。奉册宝官陈金册、金宝于案,册东宝西。鸿胪寺引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由昭德、贞度门入,于丹陛上序立,引公、侯、伯、子、男、文武二品以上官于右翼门外序立,引三品以下官于午门外序立。礼部尚书、侍郎二人诣乾清门奏时,遂前导驾。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前引、后扈如常仪。午门鸣钟鼓。至太和殿北阶降舆。皇帝御太和殿,中和清乐作,奏「海上蟠桃之章」。 曰:「海上蟠桃乍熟,日边红杏
初芳,慈闱履庆承天贶,景福正绵长。(一解)启蓬莱,排仙仗,露漙漙,凝仙掌。袆衣翟服烂明珰,耀金铺日拥扶
御制颁朔诗戊辰午门晴旭丽曈曨,颁朔威仪集百工。东鲽西鹣万邦奉,宵衣旰食一篇中。春秋无那成今昔,箕毕还因协雨风。消息贞元频静验,统天一气运无穷。
御制十月朔日颁朔诗丁丑敬授斯称重,明时敢不虔。龙杓弦望辨,凤阙典章悬。尧帝羲和命,大清亿万年。铜仪惟是在,稼政莫兹先。布朔祯祥始,班和象魏前。伊犂哈萨克,从此入华编。
午门爲门三,文武官出入皆由左,其右门惟宗室王公得行之。两观间掖门左右相
对,门中各折而北入,不常啓。惟大朝陞殿,百官各以东西班次由掖门入。殿试文官进士,鸿胪寺按中式名次引入,一名由左,二名由右,余仿此。
午门之内,玉河环绕,金水桥五座。桥北爲太和门,广宇九楹,中开三门,其左右两楹则宿卫番直处也。门陛南出者三,东西出者二,级各二十有八。陛间列古铜鼎四,门前列铜狮二。太和门之左爲昭德门,右爲贞度门,皆南向。东西两庑间,东出者爲协和门,西出者爲熙和门,两庑上下共五十二楹。东爲稽查各衙门奉行事件处及内阁诰勅房,西爲繙书房及起居注公署,东南隅爲内阁公署,其正衙御笔匾曰:"调和元气]。西南隅旧爲国史馆,今爲膳房库。
太和门内正中南面爲太和殿,皇朝之正殿也。康熙八年重建,三十四年再建。深广
卷之十一宫殿一 一八九
国史馆在东华门内稍北,倚城,南向。
毛奇龄雪中入直史馆诗:朔风吹卷玉河沙,早见天街散雪花。苑外扑将千片蝶,坛深噪过几羣鸦。遮成翠幛疑朝雨,望去红墙似晓霞。谁赐锦貂还左掖?独骑羸马上东华。人逢玉署忻投璧,身在银河未泛槎。隔院冰敲悬幕铎,傍檐糁落湿窗纱。惊心镇自烧青简,呵指真难草白麻。渴至未倾杯底酪,寒多先结研头洼。宫台嶻嶪依天近,辇道回环归路赊。一望苍茫愁思远,东安门外卽天涯。
汪师韩史局卽事诗:国史明失得,取法质不俚。亹亹一代详,大笔皇太史。秘书领著作,慎选有所以。炜煌五朝业,撰述肇本纪。惟笔到史难,臆说薄文士。立言师专门,失已迁固始。黾勉同局事,其何称盛旨?
銮驾内库、户部内库,俱在内阁之东,面城,南向。稍北卽东华门,为紫禁城之东门也。
侍卫直宿处在贞度门外西庑。
武英殿在熙和门西,南向,崇阶九级,环绕御河,跨石桥三。前为门三间,内殿宇前后二重,皆贮书版。北为浴德堂,卽修书处。其后西为井亭。
尚衣监在武英殿之西,内殿宇二层,今为清字经馆。再西为器皿库。
汪师韩龙书篇:龙书稽木皇,鸟迹溯苍帝。披图穗薤垂,瞻穹璎珞系。孳乳生篆文,捷约趋楷隶。历汉百三章,尽削重复字。流传变若云,俗书逞姿媚。樊然别形声,犹未求所自。吾闻造
午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旧为雍和门,乾隆元年改今名。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楹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飞,石栏缭折,[门前]列铜狮二,宝鼎四。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也。[一]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门,右曰贞度门。两庑为领侍卫档房,东庑北为稽察钦奉上谕处,南为内阁诰敕房,西庑北为繙书房,南为起居注馆,东南隅为内阁公署,西南隅为膳房、外库,旧为国史馆。太和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二]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宏义阁,阁各重楼九楹,皆东西向。廊庑四周相接,为内务府银库、衣库、缎库、皮库及茶、瓷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三]东西向。正中为太和殿。
注:
[一] 《国朝宫史》:"护城河环绕于紫禁城外,巽[河]水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下流入皇城,从地道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至东西阙门止。门下地道相通,复东经太庙左垣,西由织女桥前绕社稷坛端门太庙,会东来之水,过牛郎桥天妃闸,从巽方出皇城,为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水流入,沿河[西]一带,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后],①由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
如之。大朝之仪,质明,王公百官咸朝服,王公暨一、二品官由右翼门入,三品以下官,由午门左掖门入昭德门,右掖门入贞度门,外国贡使随入,就位立。钦天监官于乾清门报时,导驾官礼部尚书侍郎奏请御殿,午门鸣钟鼓,皇帝礼服乘舆出宫,至保和后殿降舆,御中和殿升座。各官行礼毕,各就位。中和韶乐作,皇帝御太和殿升座,乐止。导从官各就位,三鸣鞭,丹陛大乐作,王公百官各就拜位,皆进跪,乐暂止。宣表官自东檐入殿左门,诣表案前奉表至檐下正中北面跪。大学士二人跪展表,宣表官宣表毕,奉表复进于案,退。乐作,王公百官行礼毕,退,复位立,乐止。三鸣鞭,中和韶乐作,驾兴还宫,王公百官退。若颁诏,大学士奉诏书由殿中门稍左出至殿檐下,礼部尚书跪受,奉以兴,由中阶降,仪制司官以云盘跪承,举起出太和门中门,张黄盖,官属前引,尚书侍郎从,百官随出,传胪御太和殿朝仪亦如之。凡登极,皇帝衰服于大行皇帝几筵前行礼,祇告受命,诣侧殿更礼服,御中和殿,侍班导从纠仪执事各官行礼,御太和殿,午门呜[鸣]钟鼓,不作乐,王公百官上表,不宣表,王公百官行礼毕,复位。大学士进殿左门,就东案奉诏陈于中案,少退西向立,内阁学士进就中案北面用宝讫,退,大学[士]奉诏出,授礼部尚书如仪,赐茶不设燕,驾还宫易服,是日颁诏。"
[三] 太和殿,古之正衙,有大典则莅之。宣统登极,予官邮部,随班行礼,然朝仪凌乱,班引参差,识者已知其祚之不永。礼毕,至天安门宣读恩诏,臣民均于金水桥下听宣,以满汉音再读之。宣毕,诏自金凤口徐悬于下。
校勘记:
国朝宫史续编 四二〇
八。其左右两楹为宿卫番直处。陛间列古铜鼎四, 门前列铜狮二。左曰昭德门, 右曰贞度门, 各三楹, 南向。东西两庑, 门东出者为协和门, 西出者为熙和门, 门各五楹, 两庑上下各二十二楹, 皆崇基。东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协和门南为诰敕房, 西为翻书房。熙和门南为起居注直房。东南隅由西向门入,为内阁。东西为满本堂、汉本堂、蒙古堂及票签房、稽察房、典籍厅。阁门外楣
上,恭悬世祖章皇帝圣旨:"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处治不饶。"堂中,恭悬高宗纯皇帝匾曰:"调和元气"。堂之东为红本库。又东为尊藏实录库,以备轮日进呈御览。又书藉表章库皆在其内。西南隅东向门内,旧为国史馆,今为膳房外库。此午门至太和门之制也。
太和门内,正中南向,为太和殿,皇朝之正殿也。基崇二丈,殿高十有一丈,广十有一楹,纵
五楹,上为重檐垂脊,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建极绥猷",联曰:"帝命式于九围,兹维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于时保之,遹求厥宁。"正中设宝座,皇帝大朝御焉。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国家有大庆典,则御殿受贺。凡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胪传多士及百僚除授谢恩,皆御焉。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于殿内阅视册、宝;册立皇后如之。遇圜丘大祀,前一日,于殿内阅视祝版;祈谷、常雩大祈亦如之。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太上皇帝传位于皇太子,亲授宝玺,皇帝受宝登极,俱于殿中行礼。殷前为丹陛,环以白石阑,龙墀三重,陛五出,下重级二十有三,中上二重级各九。上下露台列宝鼎十有八,铜龟、铜鹤各二,日晷、嘉量各一。丹墀前甬道左右,笵铜为山,镌正一品至九品清、汉文,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
吉祥门至东北隅。迤而南, 过苍震门, 至东南隅。迤而西, 仍至景运门。凡十二汛为一周。紫禁城外每夕八筹递传, 自阙左门起讫。
一、门钥
门钥之制:恭遇皇上乘舆出入,各门均启中门。每夕,景运门直宿司钥长率官军至后左门、后右门、中左门、中右门、左翼门、右翼门、太和门、昭德门、贞度门以次验视扃鐍。午门,以隆宗门护军参领;东华门,以苍震门护军参领;西华门,以启祥门护军参领;神武门,以吉祥门护军参领,分视扃鐍毕,各遣护军校纳钥于司钥长,受验诸门钥,汇贮于箧,复加扃钥。诘朝,各门校领钥以次启门,日以为常。
一、禁令
紫禁城门禁令:凡王公、官员、执事人等,各有限制,不得擅行。其准于应行之门出入者,由直班官军询明放进。如有无故溷入及滥携入、滥纵入者,分别议处。午门右门,惟王公得行。左门,准各衙门官吏行。其内大臣、侍卫、内务府等官,及内廷有执事官与内府各执役人等,准由禁门行者,均将姓名及所隶旗分、佐领、内管领造册咨送登籍,于经由之门各置一通。工匠服役人等,则由该管衙门各给火烙印腰牌,书姓名、工作差役,持为出入符验。以护军之识字者,专检门籍,稽其出入。籍内无名及不带腰牌者,不准放行。又,每门设红杖二,以护军二人更番轮执,坐门下,亲王以下经行,皆不起立。有不报名擅入者,挞之。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八 三七五
于次日具奏。值皇上车驾行幸,阳文合符交留京办事王、大臣输班交替看守,俟皇上回跸还宫,即
恭缴交入大内。皇上迥跸驻圆明园,径送御园宫门缴进。
一、宿卫
宿卫之制:○三旗侍卫,分六班,更番轮直。班分两翼,镶黄旗为左翼,正黄旗为右翼,正白旗半为左翼,半为右冀。各设侍卫班领二员。署班领二员,侍卫三十员,直乾清门,为内班。散秩大臣一员,侍卫亲军十名,直中和殿;侍卫什长三名,侍卫亲军三十名,直太和殿,为外班。以领侍卫内大臣一员总统之。内大臣、散秩大臣二员随班入直。○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一体分班守卫。景运门:直班大臣一员,司钥长一员,主事一员,护军校二员,传筹护军校一员,门笔帖式一员,阅门藉护军六名,护军十八名,传筹护军九名。隆宗门:印务参领一员,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二员,传筹护军校一员,门笔帖式一员,阅门籍护军一名,护军十八名,传筹护军九名。后左门、后右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二员,门笔帖式各一员,阅门籍护军各一名,护军各十三名。中左门:护军参领一员,护军校一员,阅门籍护军二名,护军九名。中右门:前锋参领一员,前锋校一员,阅门籍护军二名,前锋九名。左翼门、右翼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一员,阅门籍护军各一名,护军各九名。体仁阁、弘义阁、昭德门、贞度门、协和门、熙和门:护军校各一员,护军各九名。午门:护军参领一员。左门:阅门籍护军二名。左右门:护军校各二员,护军各十三名。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护军参领各一员,护军校各二员,阅门籍护军各二名,护军各十八名。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四十八 三七三
奏请,皇帝礼服乘舆出宫,礼部堂官导引。皇帝御太和殿升座,中和韶乐作,奏"隆平之章",乐止。阶下鸣鞭三,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鸣赞官赞"进",鸿胪寺官引读卷执事各官就拜位,赞 "行三跪九叩礼",兴,退,复位,乐止。大学士进殿左门,诣东案前奉黄榜出,授礼部尚书,陈于丹陛案,三叩,兴,避立于左。鸣赞官赞"齐班",丹陛大乐作,序班官东西分引诸贡士就拜位,重行北面立。赞"宣制",诸贡士跪,乐止,宣制曰:"某年月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宣毕,传胪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以次接传至丹墀下,序班官引出班次,就御道左跪;第二名就道右稍次;第三名就道左又次,皆胪传者三。次唱第二甲某等若干名,第三甲某等若干名,不引出班。乐作,诸进士听赞,行三跪九叩礼,兴,退,复位,乐止。赞"举榜",礼部尚书就榜案前跪奉以兴,降自中阶。礼部官承以云盘,十人前引,张黄盖,出太和门中门,一甲三名进士随出,诸进士左出昭德门,右出贞度门。阶下鸣鞭三,中和韶乐作,
奏"显平之章"。以上乐章均具会典。礼部堂官奏"礼成",皇帝启座,乘舆还宫。
圣制传胪日作 癸未
中和乐奏旭光昕,胪唱金阶灿五云。虽是三年例一举,诚期多士致超群。家修廷献原存行,
去声责实循名讵止文。似矣荣辞勉从政,佐予敷治万民欣。
圣制御殿传胪诗 丙戌
三年一举右文仪,未可寻常例视之。众对策皆摅所学,亲抡颂在不忘规。昨阅前列十卷,亲为抡定,条对虽皆详赡,而原拟之第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三十五 二八九
西,不拘满、汉科道,各派一员,专司弹压。科道员数较多,每次止用三十六员,尽为宽裕。着于朕未升殿以前,在品级山两旁向上按排分立,届时留心稽核。如行礼人员有越班不齐者,既可随时指示,而于错误不遵者,亦无难指名纠劾,更足以昭体制而肃朝仪。着为令。
视朝之礼:每月五日常朝之期,得旨"升殿",凡王公以下谢恩各官,具衔名送鸿胪寺列疏,交内阁。届日,所司设案一,于太和殿内西楹次,陈笔砚。记注官四,立殿内西楹后。展中和韶乐于殿檐前,丹陛大乐于太和门檐下。銮仪卫陈卤簿于丹墀内,步辇于太和门外,五辂及驯象、仗马均于午门外。王以下文武百官朝服,外藩陪臣以时至者,服本国服色,毕会阙下。质明,侍班执事官入就班位,鸿胪寺官按翼引王公由午门左右门入太和左右门,就丹陛位立,东西面。文武百官由午门左右掖门入昭德门、贞度门,就丹墀位立,东西面。外藩陪臣随西班百官后入。届时,鸿胪寺奏请御殿,午门鸣钟鼓。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前引后扈如常仪,至太和殿后檐降舆。中和韶乐作,奏"隆平之章",乐章随四时十二月律,辞具通礼。皇帝御太和殿,升座。工偃麾戛敔,乐止。銮仪卫官赞"鸣鞭",丹墀内三鸣鞭,戏竹交。丹陛乐作,奏"庆平之章"。乐辞同三大节。鸿胪寺官赞"排班",引谢恩官出班, 其余各官仍按本班立。序立北面,赞"进",皆进,赞"跪,叩,兴",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退,复班次,乐止。鸿胪寺官引外藩陪臣出班,序立北面,赞"进",进,就西班拜位立。丹陛乐作,奏"治平之章",乐辞同三大节。赞"行三跪九叩礼",退,复班次,乐止。乃赐茶,毕,丹墀内三鸣鞭,中和韶乐作,奏"显平之章", 乐章随四时十二月律,辞具通礼。鸿胪寺官奏"礼成",皇帝启座,乘舆还宫。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三十三 二七一
军事倥偬,除英法联军入京师,焚圆明园外,(一八六〇)无足多述。同治继立,号称中兴,然除武英殿灾,(一八六九)神武门内敬事房木库火,(一八七〇)及永安寺白塔山后看画廊、点景房灾(同年)三事稍有修筑外,无多兴建。光绪一朝,始有兴修,列述如左:
(1)勘修南北海工程 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勘修南北海工程,奉慈禧旨意也。(注一)十四年(一八八八)修西苑工成。(注二)
(2)重修太和门 光绪十四年,太和门灾。(注三)次年,(一八八九)重修太和门、昭德门、贞度门。(注四)
(3)重修宁寿宫 同年,重修宁寿宫,自后慈禧居之。(注五)
(4)重修重华宁寿宫及贞度门,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重修重华、宁寿宫及贞度门。(注六)
注一 清史稿德宗纪。
注二 光绪东华录。
注三 同上。
注四、五、六 清会典八六三。
(2)重修太庙前后中三殿 嘉庆四年(一七九九)高宗及孝贤、孝仪后升神太庙,重修前后中三殿,并两庑配殿。(注一)
(3)重修斋宫 嘉庆六年(一八〇一)重修斋宫,并添建继德堂一座。(注二)
(4)重修午门 同年,重修午门。(注三)
(5)重修养心殿等宫太和等门 嘉庆七年(一八〇二)重修养心殿、储秀宫、延禧宫及上书房;又重修重华宫及建福宫、太和门、昭德门、贞度门、重华门,又重修宁寿宫。(注四)
(6)修仁寿宫 嘉庆十五年(一八一〇)修仁寿宫。(注五)
(7)重修大高玄殿 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重修大高玄殿。(注六)
道光一朝,工事盖寡仅十七年(一八三七)重修圆明园三殿,较为浩大。(注七)咸丰即位,
注一 清会典八六四。
注二、三、四 清会典八六三。
注五、六 嘉庆一统志。
注七 道光东华录。
宁寿宫 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成 嘉庆一统志
乾清宫 交泰殿 昭仁殿 弘德殿 嘉庆二年(一七九七)重修 清会典八六三
太庙前后中三殿 嘉庆四年(一七九九)重修 同上
斋宫 嘉庆六年(一八〇一)重修 同上
继德堂 嘉庆六年(一八〇一)建 同上
午门 嘉庆六年(一八〇一)重修 同上
养心殿 储秀宫 延禧宫 上书房 重华宫 建福宫 太和门 昭德门 贞度门 重华门 宁寿宫 嘉庆七年(一八〇二)重修 同上
仁寿宫 嘉庆十五年(一八一〇)修 嘉庆一统志
大高玄殿 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重修 同上
南北海工程 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勘修 清史稿德宗纪
太和门 昭德门 贞度门 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重修 清会典八六三
宁寿宫 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重修 同上
重华宫 宁寿宫 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重修 同上
贞度门 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重修 同上
第二节 增建时期(康熙二十五年至乾隆六十年)(一六八六—一七九五)
本书叙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详于明而略于清。良以明代多创造,清代多保守,明代变置纷繁,而清代则守成少改制;且故都纪念集第三种,余别有北京宫阙图说,亦及建置沿革,而侧重近代;故本节所述,以重要建置为限。
康熙初年,宫阙多未修复,故二十五年以前建置,以修复为主,已见前节。二十五年以后,重要建置如左:
(1)建宁寿宫 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建宁寿宫,(注一)次年新宫成。(注二)
(2)重修天安门、端门券门 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重修天安门、端门券门二
注一 清会典八六三。按此所谓宁寿宫,尚非乾隆末年所建之宁寿宫,惟地点则或同为一处。
注二 东华录
无擒藻堂,余与今日相同。
(6)景山 山上无亭,山后为寿皇殿(略偏东北)、万福阁、观德殿,余因字迹模糊,而制版又不甚清晰,故不可考。
他若延禧、永和、景阳、启祥、咸福以及重华、寿康等宫,宁寿宫、乾隆花园西花园建福宫、雨花阁、宝华殿、中正殿等处,皆付阙如。此图足以推求明清交替之状,表示清代修复时期之制度,所关至为重要也。
附满清一代宫苑重要工事表
名称 修建年代 出处
乾清宫 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建 东华录顺治四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体仁阁 宏义阁 位育宫 协和门 雍和门 贞度门 昭德门 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建 东华录顺治七
午门 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建 东华录顺治四
太庙 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建 东华录顺治五
言吗哈噶喇佛有十二,皆文殊观音化身,及护法神也。及明,此种佛像移置重华宫东长街洪庆殿。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七云:『自东上南门之东,曰重华宫,……东西有两长街,……东长街则有……洪庆门洪庆殿,供番佛之所也。』按其地即今之吗噶喇庙,余尝亲至其地。然则明洪庆殿番佛,盖元泰定遗制,而吗哈噶喇庙之名,亦不必始于康熙三十三年,特当时名吗哈噶喇庙,今日简称吗噶喇庙(顺天府志十三),可见此图去古未远也。此该图中不妨有吗哈噶喇庙二也。
然刘君断定为康熙十八年或十九年以前所绘,尚有问题。该图紫禁城西偏,已载有咸安宫;今按清会典事例八六三;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建咸安宫。然则该图之制定,当在康熙二十一年。若谓毓庆宫惇本殿,建于康熙十八年,何以该图尚未载入,不 知毓庆宫在嘉庆以前,为未婚皇子所居之偏宫,(注一)本无关宏旨,未足为康熙十八年或十九年以前一说之根据也。
今据该图,以说明清康熙二十一年大内宫殿情形:
(1)外朝 前曰太和门,左右曰昭德门、贞度门,东西庑曰协和门、雍和门。正
注一 清宫史续编卷六十。(御书毓庆宫述事诗)
顺治一代,规制草创,修复宫室,首重观瞻。故先建乾清宫,以定宸居,(顺治二年)次建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体仁、宏义二阁,位育宫、协和门、雍和门、贞度门、昭德门,(顺治三年)以奠外朝;次修建午门、(顺治四年)天安门,(顺治八年)以重观瞻。又建太庙于外朝,(顺治五年)奉先殿于内廷,(顺治十四年)以谨时飨;建慈宁宫,以奉母后,(顺治十年)重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重建景仁、承乾、钟粹三宫于东,永寿、翊坤、储秀三宫于西,以居妃嫔。(顺治十二年)盖工有先后,事有缓急,不得不尔。然明代宫室,穹宏崇丽,修复尚未及半也。
康熙继位,始加经营,修复宫殿,力求充实。六年重建端门;八年重建太和殿,重修乾清宫;十二年重建交泰殿、坤宁宫、景和门、隆福门;十八年重建奉先殿,皆继顺治修建之工;二十一年建咸安宫;二十二年重建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于内廷之西,文华殿、本仁殿、集义殿于外朝之东;二十五年又重建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于内廷之东。至是明代旧规,可谓完全修复。至若康熙十八年兴建毓庆宫、惇本殿,则已轶出前朝规模,而迹近踵事增华矣。
修复时期之大内宫殿,可以北平图书馆所藏之清皇城宫殿衙署图为实物例证。该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