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池子大街(南段)北至灯笼库西口与第二坊分界 冰窖胡同 南井胡同 飞龙桥 大苏州胡同 小苏州胡同 西银丝沟 银丝沟 菖蒲河 南库司胡同 北库司胡同 裱章库夹道 缎库前巷 扁担胡同 灯笼库 南湾子 官豆腐房 小井胡同 金钩胡同 南河沿(南段)北至太平巷东口与第二坊分界 东河沿(南段)北至太平巷东口与第二坊分界 太平巷 鸭蛋井 缎库后巷
第六自治区第二坊 本坊面积约合七十四万三千零七十五方公尺公所设于普渡寺前巷八号
东安门大街 南池子大街(北段)南至灯笼库西口与第一坊分界 东羊圈胡同 北井胡同 葡萄园胡同 石头缝胡同 箭厂胡同 冯家胡同 磁器库胡同 磁器库北岔 磁器库南岔 普度寺西巷 普度寺东巷 普度寺前巷 南河沿(北段)南至太子巷东口与第一坊分界 东河沿北至东安门大街东口与第三坊分界南至太子巷东口与第一坊分界 民生胡同
第六自治区第三坊 本坊面积约合二十二万九千八百方公尺公所设于银闸
北池子大街(南段)北至骑河楼西口与第四坊分界 骑河楼 小康家胡同 承侯大院 妞
午门内东西两庑各二十间,皆崇基。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旧为雍和门,乾隆元年改今名。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楹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飞,石栏缭折,[门前]列铜狮二,宝鼎四。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也。[一]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门,右曰贞度门。两庑为领侍卫档房,东庑北为稽察钦奉上谕处,南为内阁诰敕房,西庑北为繙书房,南为起居注馆,东南隅为内阁公署,西南隅为膳房、外库,旧为国史馆。太和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二]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宏义阁,阁各重楼九楹,皆东西向。廊庑四周相接,为内务府银库、衣库、缎库、皮库及茶、瓷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三]东西向。正中为太和殿。
注:
[一] 《国朝宫史》:"护城河环绕于紫禁城外,巽[河]水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下流入皇城,从地道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至东西阙门止。门下地道相通,复东经太庙左垣,西由织女桥前绕社稷坛端门太庙,会东来之水,过牛郎桥天妃闸,从巽方出皇城,为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水流入,沿河[西]一带,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后],①由銮驾库巽方出紫禁城"。
为文武官行礼班位。殿左曰中左门,右曰中右门,皆三楹,南向,与昭德、贞度二门相对。其东出者为左翼门,西出者为右翼门。翼门之南,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各重楼九楹。廊庑四周相接,共六十六楹,为内务府银库、衣库、缎库、皮库、茶库、瓷库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
臣 等谨案:高宗纯皇帝圣制太和殿视朝传胪诗暨皇上御制诸诗,皆以彰明巨典,谨分载典
礼门。
太和殿后为中和殿,纵广各三楹,方檐,渗金圆顶,金扉、琐窗各二十有四,南北陛各三出,东西陛各一出,左右陛各三重,东西出。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允执厥中",联曰:"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中设宝座,凡遇三大节,皇帝先于此升座。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及侍卫、执事人员行礼毕,迺出御太和殿。恭遇加上皇太后徽号,于殿内阅视奏书。方泽大祀及飨太庙、祭社稷前一日,于殿内阅视祝版。亲祭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如之。每岁耕耤,阅视农器及谷种青箱,均于此。殿后为保和殿,深广九楹,前陛各三出。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曰:"皇建有极",联曰:"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中设宝座,每岁除夕,皇帝御殿筵宴外藩。每科策试、朝考新进士,俱于殿内左右列试。殿之左曰后左门,右曰后右门,与中左、中右二门相对。自太和殿至保和殿,两庑丹楹相接,四隅各有崇楼,中路甬道连属,后陛三出,迄北十余武,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五十三 四二一
国朝宫史续编 六五四
支发事例
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初八日,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奏:遵旨查银库月折内所开内务府支取绣匠钱粮及膳房支用一项。衣库额设三旗绣匠,食一两钱粮者一百三十五名,外招募民绣匠四十名,系织染局旧定额数,每名食银一两,其匠头一名食银一两五钱,由内务府行文向户部支领。此项民绣匠四十名,于乾隆五年经总管内务府大臣海望奏,请将三旗绣匠一百三十五名作为定额,其织染局外募民绣匠四十名自应裁革。但此项匠役俱系顺治、康熙年以来招募,子孙供役数世,若遽行裁汰,恐一时不能生理,餬口无资。仍请暂令随三旗绣匠应役,如有缺出,停其顶补,陆续裁汰。奉旨:既有如许绣匠,嗣后不必外雇。其织染局内民绣匠四十名,不必裁汰,遇有缺出,仍着顶补。是以此项民绣匠四十名,每月所支户部银四十两五钱,即系银库月折内所开之数。再查膳房支取备用银两,向系光禄寺关领。于乾隆二十七年六月经光禄寺奏:将膳房买办银两自二十八年起按春秋两季,令膳房径向户部支领,每银千两照例出平余银二十二两存公,如遇购办时市价偶有腾贵动用,无庸添领正项。如无添用之项,存至千两,即行交官。是以膳房一年应领银三万两内,春季领过银一万五千两,其秋季应领银一万五千两,因皇上驻跸热河,所需预备买办之项甚多,若俟秋季支领,恐有迟误,是以于五月预期关领。报闻。
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奉谕旨:嗣后凡各宫主位差首领太监至缎库更换缎匹颜色,计有几
宫,各换缎匹若干,俱各开单交敬事房,着总管知会内务府。每次着内务府大臣一人率同堂郎中前往,并着总管桂元、王忠内去一人监看弹压,一同带领各宫首领太监至缎库更换缎匹,对换颜色。自换之后,不许私自再行更换。
四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奏:遵旨查养心殿、圆明园、广储司银库及户部银库收放银两章程。养心殿收贮银项,如系库平,兑发时每千两扣存二十两;苏广平兑发时,每千两扣存十两;苏州市平兑发时,照原平给发不扣。所有扣项,年终汇奏。圆明园收贮银项,如系库平,兑发时每千两扣存四十两。所有扣项,除发工程处公费等项外,余银归入正款,年终汇奏。广储司收贮银项,内除阿哥月例、内用、赏用及成造活计照依库平给发外,其各工交领等项,每库平千两扣存五两。所有扣项,年终汇奏。报闻。
五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奉谕旨:嗣后广储司造办处等库应行拨发银两,即着内务府苏拉匠役
抬运;圆明园库拨发银两,即着苑户抬运,不准雇用民夫,以示慎重。
嘉庆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奉谕旨:我朝家法相承,宫庭之用,甚为节省。每岁自皇后、妃、嫔以至女子等所得绸缎分例,载在宫中则例,永远遵循。前年因内廷例用之件,有需外省织办者,朕意不如将库贮之物量为抵给,既可省交办之烦,而宫中亦得适用。是年缎库所抵物件,均属敷足。皇后曾率同妃、嫔等陈谢,咸深欢感。至去岁抵给对象,多属平常,且不足数。皇后以事属细微,未及具奏。至本年又值支领公用之期,皇后曾谕令总管太监孙进忠,传谕内务府大臣等:皇
国朝宫史续编卷之七十一 六五五
国朝宫史续编 六五六
后分例本多, 无容计较, 惟妃、嫔以下及女子等每岁赏件祇有此数, 不得减少, 致不敷用; 若再似上年短缺, 必据实奏闻。经孙进忠面告英和、苏楞额, 均已聆悉。乃前日在大和斋传膳办事, 召见广兴, 据奏: 总管太监孙进忠挑斥抵给物件, 系与缎库官员串通一气, 欲交外省织造, 以便需索规费等语。朕即以事关外廷官员交结近侍, 如果确有凭据, 必当严行惩办。而广兴又不能指出确系何人, 朕即觉其所言不实。昨据皇后奏及前事, 因令将本年抵给物件逐一详核, 实共少绸缎至数十件之多。该管大臣等于宫中例应支给之件任意克减, 实属不知大体。且于皇后曾经传谕之处, 并未奏闻, 尤为错误, 应与承办库官均着军机大臣会同该部严加议处。至广兴于面奏时并不将孙进忠系奉皇后传谕据实陈奏, 佯作不知, 转以库官勾结内监有意挑拣为词, 希图耸听。及命军机大臣等向伊询问, 令其指出库官姓名确据, 以凭严办, 广兴仍复毫无指证, 惟称系属疑心, 岂有将悬揣疑似之词遽加人以交结近侍之罪? 况孙进忠传述皇后所谕, 并无格外挑斥之处, 该管大臣等众所共知, 广兴岂有不知之理? 乃竟敢挟诈面欺, 不知其是何居心! 广兴着军机大臣会同该部再行严加议处, 仍先革去顶戴, 不准进内, 听候部议。至孙进忠, 于皇后传谕时即应奏闻, 再行传知, 乃并未具奏,亦属疎漏。孙进忠并着交军机大臣议罪。
二十四日, 奉谕旨: 昨因广兴擅自克减宫中例用绸缎一事, 将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和等五人一并
严议, 其处分本应实降, 已降旨各予降级留任, 尚不足以示惩儆。广兴种种谬妄欺饰, 其居心全不可问。英和等五人同系总管内务府大臣, 办理此事, 既闻皇后令总管太监孙进忠传谕, 即应公同面
国朝宫史续编 六五八
赫四人撤调别处当差, 其缎匹库郎中二缺、员外郎二缺, 另行详慎保送, 带领引见, 候朕补放。至
现在清查缎库, 尚未完结, 俟查明有无亏短再行核办。
钱粮事例
一、宫殿监每年例于广储司奏请拨银五万两,交自鸣钟库贮应用。每月将用款开具奏销。
一、内庭需用各项钱粮,例应向总管内务府各衙门领用者,俱由宫殿监用敬事房图记行文支领。如奉上传有立即需用之款,准各该处具支领人员职名赴领,领后随报明敬事房,于五日内补用图记,行文备案。每月一次将支领过各项钱粮逐款分晰开具清档,钤盖敬事房图记,于下月十五日以内呈报总管内务府,以凭核对奏销。
一、奉特旨赏人银两,俱按数支给,仍将某人传旨之处于奏销月折内声明。一、内庭宫分银两按例支给。例见前卷。
一、各宫女子至二十五岁俱令出宫,皆由本宫自行给赏。其贵人以下所用女子,定有恩赏银两,照例支给。进内十五年以外者赏银三十两,十五年以内者赏银二十两,十年以内者赏银十两。
一、房租银,系雍正四年钦奉恩赏官房一所取租,交敬事房库贮,遇一切杂差公项酌量支用。
敬事房仍于每岁底开具奏销。
一、赏借官银,系乾隆八年钦奉恩赏官银一万两,凡首领太监等整制衣帽并家中有事,准借官
外尚有四库,曰:节慎库、制造库、硝磺库、铅子库。各有数缺,尤以节慎、制造二库为重。例以节慎库郎中为满档房领办,曰监督,不称掌印。京中司员向有十大优差之目,为三库,三口,宝泉、宝源二钱局监督,及坐粮厅监督、崇文门奏派总办委员【俗呼奏委。】。三库者,银库、缎库、颜料库。【皆外库,属户部;内务府另有六库。】三口者,张家口、杀虎口、山海关税务监督。【同治中,设道员专缺,此差遂废。】皆以宗人府、六部、理藩院、八署,各送郎中、员外郎一员,引见简放。若粤海关、淮安关监督,及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则专以内务府司员充之。
内阁及东阁,满语曰“德尔济阿萨里”。《清文鉴》中称内阁谓之东阁。《清文补汇》内称东阁即内阁本衙门也。故大学士之缺有三殿【保和、文华、武英,谓之三殿。保和殿大学士,乾隆以后无授者。】三阁【文渊、体仁、东阁。】之分,为六处。而大学士只四人,故向来空一处,惟东阁向不空,以此人为主任也。协办大学士二人,不系以殿阁之名,犹之行走而已。惟乾隆末年两协办:福康安则系以武英殿;孙士毅则系以文渊阁。其时武英殿本阿桂,尚在朝,忽而添成双料者,真不可解也。
新疆回八城,道光初年长文襄公【龄】所底定。喀什噶尔赐名恢武城,叶尔羌名嘉艺城,英吉沙尔名辑远城,和阗名威靖城,阿克苏名普安城,乌什名孚化城,库车名巩平城,喀喇沙尔名协顺城。此与乌鲁木齐皆在天山南路。若伊犁、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则在北路,相隔数千里,瀚海、雪岭、戈壁介于其间。北路荒寒,人多苦之。南路丰腴,间有稻田之利,气候既佳,且多花木,有“小江南”之称。
闽县王庆云敬述
纪库
凡帑藏之在京师者曰内务府,银库曰户部银库、内府银库。国初沿明制,隶于御用监。顺治十六年改为广储司,兼领缎库、皮库、衣库。康熙间增茶库、磁库,是为六库。户部银库各省岁输、田赋、盐课、关税、杂赋皆纳焉。乾隆二十六年定解部关税、盐课,每千两加十办物料及凡应用市平者,五两;漕项每千两加五两。四十一年定库放买每库平千两扣平余三十六两。兼设颜料库、缎匹库,是为三库,属于户部总理,以王大臣设以官役。康熙四十五年以银库所贮甚多,盘查不易,诏将新收别贮,而挨用旧银。四十八年盘查部库多余银二十外则东三省、盛京、户部,各将军、副都统及城守尉皆有库,以待其用。直省布余万。政司库以贮田赋为一省出纳收支之总汇。按察司库贮赃罚,岁输之刑部。及驿站钱粮之收发盐粮驿河各道皆贮其所入以待用。关税贮以解部。分巡道及各府州之地居冲要者,则拨司库分贮焉。州县之库,惟存留者贮焉。此内外设库之大略也。直省司库备用之额,谓之留贮,定于雍正五年。令督抚于春秋二拨时酌留分贮,用则预期报闻,擅动者
石渠余纪卷四 纪库一五一
满大臣二人,率司属盘查一次。每值盘查,辄肆侵盗。觉罗炳半聋尝随其堂上官往,有一库皆帘幕、衣履之属,一珍珠帐幔,宽长可八尺,皆用珍珠穿就,四围间以红绿宝石,小者如绿豆,大者竟如龙眼核,穿线已朽败,一抖晾则珠纷落,必一一拾而裹之,记于簿,加印花焉。然所裹皆赝鼎,盖已为匠役潜易之矣。更有宫人绣履七八箱,嵌珠如椒,皆万历间物。更有皮张库,则皆鞹矣。又有药库,内多毒药,有不知名者,相戒不敢动。更有金库、银库,则历年报空者。”所述情形如绘,特不曰“十库”而曰“六库”,莫详其故。至光绪丙戌,因修葺三海,以西什库换蚕池口地,西人乃于此建新教堂。闻建堂时,尚有桐油及漆若干窖未动,犹是明代之遗也。何平斋丈为吏部郎时,尝奉派随同查库,谓京师有十库:“内库及户部三库之外,则有内务府六库。六库中银库在太和殿旁弘义阁。库藏最贵者为蓝宝石,约两指六,仅三斤。金钢钻大如青果核者两口袋。馀则金玉珠宝,璀璨满目而已。瓷库内,宋元所制,排列数十架,色色俱备。若南薫殿茶库所藏字画尤多,可观历代帝王像,有盘古,有汤、武,唐宋以下则较全,亦有皇后像,此外如徽钦二帝及李、杜小像,各十馀帧。又有王右军墨迹、吴三桂斗鹌鹑像。他如缎库、皮库,又有一颜料库,皆视外库为优。”余疑平丈所阅六库,即半聋所查视者,其珍物当即明库之遗,而康熙时移存于此,故半聋谓之明六库,而平丈谓之内务府六库。
古者三阶受要,四闼观时,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故明堂休善,衢室无华。后世体制尚文,规模益备,始取高严以便政,继加壮丽而重威。望阙则思补遗,辟门而崇吁后。乃增华踵事,建极含章。黄图仰梐枑之尊,紫禁为警跸之地。窥遥天咫,越限雷池,寄观偶藉传闻,巨构无从亲历。今则刍荛同乐、藻綷洞开。云日就瞻,识扆陛庄严之制;阶梯升陟,溯金元因革之型。作《宫殿略》第二。
禁城宫殿旧称大内,警籞森严,宫墙富美,靡得窥焉。民国成立,始开放前三殿,取清室宝物,设古物陈列所。废帝仍居后宫,出入悉由神武门。至十三年冬,废帝出宫,由政府组委会接收之。十七年复组故宫博物院管理,故全部宫殿分而为二,前三殿及其附属归古物陈列所,乾清门内各宫殿归故宫博物院,分别管理。兹仍分二部叙述。
(一)前三殿
午门为禁城之正门(具详《城垣略》)。午门内东西庑各二十间,皆崇基轩敞。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旧为雍和门,清乾隆元年改今名)。两庑之北,正中南向者为太和门。九楹三门,前后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重檐翚飞,石栏缭折,列铜狮二,宝鼎四,环以金水河,跨石梁五,即内金水桥也。(图一)
《国朝宫史》:
护城河环绕于紫禁城外,河水由地安门外西步梁桥下流入皇城。从地道经景山西门引入,环紫禁城至东西阙门止。门下地道相通,复东经太庙左垣,西由织女桥绕社稷坛、端门、太庙,会东来之水,过牛郎桥天妃闸,从巽方出皇城为御河。其流入紫禁城者,由神武门西地道引护城河流入,经武英殿、太和门绕文华殿,由銮驾库出紫禁城。
太和门外左右各一门,皆南向,左曰昭德,右曰贞度,两庑为领侍卫档房,东庑北为稽察上谕事件处,南为内阁诰敕房,西庑北为翻书房,南为起居注馆,东南隅为内阁公署。
沈德潜《夜宿中书省》诗:
独宿丝纶阁,虚堂灯火清。窥檐星汉影,记夜柝铃声。报称惭须鬓,疏慵负圣明。家园通梦寐,游钓忆平生。
西南隅为膳房外库。太和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东庑中为体仁阁,西庑中为弘义阁。阁各重楼九楹,东西向,廊庑四周相接,为内府银库、衣库、皮库、缎库等及茶瓷分庋之所。武备院甲库、毡库、鞍库附焉。东庑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北为右翼门,东西向正中为太和殿,基崇二丈,殿高十一丈,广十一楹,纵五楹,康熙八年重建,老工梁九董将作(详《技艺略》)。上为重檐,脊四垂,前后金扉四十,金琐窗十有六,前为露台,名丹陛,陛间列宝鼎十八,铜龟、铜鹤各二,日圭、嘉量各一。丹陛下有广场,为文武官行礼处,笵铜为山形镌,正一品至九品东西各二行,行十有八,每岁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大庆典于此受贺。(图二)
朱彝尊《元日赐宴太和门》诗:
垂衣逢盛际,辑玉尽来庭。白酝三光酒,青归一叶蓂。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
殿西稍北为亭,为斗坛、延晖阁。相对为四神祠。阁西为位育斋,斋前有池。斋西有澄瑞亭,其南为千秋亭。又南为养性斋,东向,七楹。东北向,各三楹,皆有楼。斋南即琼苑西门。殿北为承光门,北向,门外列金象二,左为延和门,右为集福门,正中为顺贞门。
《宸垣识略》
明宫室坤宁宫,北有围廊,曰游艺斋,与御花园相接。其钦安殿后顺贞门,即坤宁门。今改围廊为坤宁门,而界御花园于外,则钦安之奉玄武,更严肃矣。
其北即神武门。(图十五)
图十五 神武门
内东路
由摛藻堂侧有门,往南转东曰大成左门。入门有钟粹宫。
《故宫图说》:
钟粹宫原名咸阳宫,为皇太子居处。前殿曰兴隆宫,后殿曰圣哲殿。明隆庆间始更名,清仍其旧。钟粹宫为东六宫之一,自德宗后居此,遂袭称为正宫。住所中有御书匾额“澄心正性”,东配厢额书“膺天庆”,西配厢额书“绥万邦”,与西路长春宫略似。至宣统后,移住储秀宫。今改作陈列宫中珍藏历朝名人书画之处。
东为景阳宫,两宫中有夹道,向北有门,曰千婴门。北面群屋一排,曰如意馆、寿药房、敬事房、四执库、古董房。景阳宫后有御书房。东为玄穹宝殿,殿祀玉帝。景地清幽,为宫内道观之一。千婴门极南为麟趾门。西为景仁宫、承乾宫。
《故宫图说》:
景仁宫初名长宁宫,明末改名,清袭用之。为东六宫之一,在承乾宫之南,内有御书“赞德宫帏”匾额。迎门有汉白玉石屏一座,颇工细,相传为元代遗物。东西配殿,无额,为珍妃寝宫。逐渐颓废,经修理后,将正殿定为专陈列商周秦汉鼎彝古器之所。
承乾宫初称永宁宫,明末更名承乾宫,清末改名。为东六宫之一,渐沦为豢养鱼鸟之所。西配厢无额。迄宣统时,已满院榛芜,檐瓦圮侧,不堪入目,宫内亦无所存。今加修理,辟作陈列清代瓷器之用。
东为延禧宫。
《故宫图说》:
延禧宫在东二长街之东,为东六宫之一。康熙二十五年重建。前殿恭悬仁宗御书,额曰“慎赞徽音”。道光三十年及咸丰五年两遭回禄。厥后更名水晶宫。而殿庑未修,只建花洞数楹,作培植御用菜蔬之处。迨宣统时,拟改建一游息之地,适武昌革命军起,遂致停工。今院中未成之铁亭,犹当时物也。花洞现已破碎,闻系民国六年复辟时为炸弹所毁云。本院添设防火险库房,即建于此。
永和宫原名永安,崇祯时改永和,清因之。为东六宫之一。德宗时,瑾妃居此。又东为缎库(东有祭神库)、茶库、果房。由麟趾门西,出咸和门南行,转东有门,为斋宫。北为诚肃殿,东为毓庆宫。
《故宫图说》:
毓庆宫系康熙年间建造,为皇太子所居之宫。雍正年间,清高宗及和亲王亦曾居此。嘉庆帝于五岁时即赐居此宫,至十五岁,始移住东二所。后殿为继德堂,堂内西间悬“宛委别藏”匾额。东间为味馀书室,曲径重重。味馀书室之内屋为知不足斋。此宫内部状况或系乾嘉时之旧状。
惇本殿东,为奉先殿。
《宸垣识略》:
明宫室,自奉先殿以东,则外东裕库、仁寿殿、哕鸾宫、喈凤宫等处。今宁寿宫当即其址。又文华殿后,有慈宁宫、奉宸宫、勖勤宫、承华宫、昭俭宫皆无考,或即今文渊阁后置旷地欤?
南为奉先门。出诚寿门,达景运门,是为内东路。
静生生物调查所概略:
本所为尚志学会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合办。地址:民国十七年,在石驸马大街范静生氏故宅。嗣以屋舍不敷应用,由教育文化基金会议,定于西安门内,北平图书馆西首,建筑三层楼房为所址。二十年四月落成,迁入办公。而石驸马大街旧址,改设通俗博物馆。陈列宏富,开放任人阅览。自成立八年来,由研究员到各地调查生物状况,并采生物标本,辄远至山西、河北、山东、热河、察哈尔、四川、山西、河南、湖北、辽宁、吉林、江西、湖南、贵州、福建、浙江、江苏、广东、西康,更由云南深入大、小凉山猡猡居住地。又如海南岛五指岭,皆有会员足迹。历年辛苦成绩,所集标本计十四万八千馀件,植物八万馀号。其出版之志说图谱,在学术上极有价值。
北为栴檀寺。文津街西为旧参谋本部。西为刘兰塑胡同,传为刘銮故居。再西为西什库,天主教堂在其北。又北曰仁慈堂。又北曰第四中学。教堂东曰西什库夹道,有十数小胡同。稍东为赃罚库,今改永祥里。南北炭厂,中有教场,为旧日模范团操场。
神武门北为景山。环景山三面各胡同,西曰小石作,大石作,雪池,陟山门。景山西门,雪池东有魏家胡同,高卧胡同。再北有桥二,曰白石桥。东为景山后大街。有恭俭胡同,原名内宫监。南北直达地安门西皇城根。由此西为太平街。东为地安门大街。东西列屋数十楹,曰雁翅楼。又北为地安门。在景山东面,曰景山东大街,间以红墙。东为马神庙,北京大学第一院,沙滩汉花园第二院。
北京大学略史:
前清光绪二十二年,侍郎李端棻请于京师设大学,未果行。戊戌变政,始拨马神庙八公主府(清高宗女,额附福康安)为大学校舍。以孙家鼎为管学,许景澄为总教,丁韪良为西总教。二十六年,改许景澄为管学大臣。拳匪乱作,景澄奏请停办,旋以直谏被戮。联军入京,俄兵驻校,房舍多毁。二十七年冬复兴大学,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吴汝纶为总教。百熙以复兴大学,非徒整顿所能见功,实赖开拓为要务。因设预备、速成二科。预备科分政、艺二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二馆,另设外国语言专科为译学馆。二十九年开学,加派荣庆为官学。旋科举废。设进士馆,又设译学馆、实业馆,设大学总监督。宣统元年,改设分科大学,以师范馆、预备科、译学馆及各省高等专门生,保送升学。设经、文、法政、格致、农、医、工、商八科。宣统二年二月正式开学,于沙滩建造宿舍。民国元年,改称北京大学,改总监督为校长,各科为学长,严复为校长。二年,译学馆停办。三年,农科改农业专门学校。五年,派蔡元培为校长。八年,废除学长,改设教务长。九年,元培赴法,蒋梦麟代理校务。十七年,改北平大学,设文、理、法三院。十八年,仍改称北京大学,至今仍之。
有老虎洞。西老、东老胡同。东为嵩祝寺,松公府。北为吉安所,内府库,纳福胡同,蜡库,酒醋局,织染局胡同。再北至河沿,有桥三,曰头道、二道、三道。桥再北,有头、二、三、四、五、六条胡同。再北为箭亭,为旧皇城之东北隅。景山东街,西有黄花门,原为黄瓦门。内有司礼监,碾儿胡同。北有帘子库,西妞妞房,吉祥胡同。其西有慈慧殿,南北月牙。北曰安乐堂。
《彤史拾遗》:明孝穆纪太后者,宪宗妃,孝宗母也,广西贺县人,本蛮土官女。上尝行内藏,后应对称旨,悦之,一幸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下略)。
又,天安门街东北进为南、北池子。(图六)南池子有石门三。入门东有菖蒲河,循河北转为南河沿,北河沿,堂子,石达子庙。北大第三院,孟公府在焉。南池子大街东为皇史宬,俗称表章库。南湾子、缎库前、后巷,普渡寺胡同,葡萄园。又东为磁器库。临街有箭厂胡同,羊圈胡同等。南池子大街西,有飞龙桥。自南池子大街,均明时南内清初摄政王所居地(详《城垣、名迹略》)。北为门神库,灯笼库。今通故宫博物分院(即太庙)。北抵东华门大街。东有孔德学校。对子圈有桥名望恩桥。桥上旧有小庙,曰施茶庵,今移建于桥西路北,崇祯帝殡于此。东华门外转北,曰北池子大街,左文襄寓此。街东旧为武备院,今为民居。东有头、二、三条胡同。北为骑河楼。又北有云神庙,风神庙。东有银闸等胡同,直达沙滩。天安门转北有石门三,为南长街。有织女桥。西有升平署,今为华北中学,艺文中学。迤北有律师公会,有中美文化基金委员会办事处。再北,西达西苑门,东达西华门,北为长街。街东旧为都虞司署,营造司署,房租库,今俱改民居。北为福佑寺,清康熙帝幼时曾居此,内设宝座。今为班禅驻平办公处。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京ICP备18041318号
©2021 版权所有: 北京历史文献平台
版权声明:所有图片均受著作权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版权所有【北京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