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妙应寺白塔
所属分类: 人文景观
地理位置:
精度维度:
关键字:
妙应寺白塔,又称“释迦舍利灵通之塔”,也称“灵通万寿宝塔”、“释迦舍利灵通宝塔”,因通体白色,故俗称“白塔”,元时有“金城玉塔”之美誉。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元朝国师亦怜真与尼波罗国(今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分别负责装藏和建造事宜,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 
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遗存下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是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佛塔,也被认为是北京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是后世研究元代佛教及其建筑艺术的重要史迹,是汉、蒙、藏民族团结和中-尼两国友好往来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
1961年3月4日,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名:日下旧闻考(三) 页码:207

建自辽道宗时,历元迄明,代加崇饰。迨圣祖康熙二十七年,焕旧为新,御制碑文以修举废坠、无增侈饰之义垂示来许。夫慈氏之教无而能妙,空而善应,寂感无方,不可思议。而窣堵波为供养庄严第一功德。矧兹圣迹垂昭,弘敞巍峻,光远益耀。都人士庶莫不瞻视虔奉,尤所当崇护于勿替者。方今蒙被鸿庥,海宇乂宁,黎兆殷阜,力有余羡。爰勅有司征材召工,因其旧观,普事营饰,不陋不侈,一循皇祖之志。不数月而蒇厥事。翚飞鸟革,耀如翼如,宝铎金铃,相轮丕焕。寿隆以来,数百年之胜迹赖皇祖持护之灵得以弗坠。于赫哉圣泽之所庇者远也!役既成,识其缘起于右。

增御制重修白塔碑铭 粤大清乾隆十有八年,岁在癸酉秋七月,重修妙应寺白塔。朕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及梵文尊胜咒,并大藏真经全部七百廿四函,用以为镇。阅三月工竣,既勒文纪事,复为之铭曰:神京西偏,宝塔屹然。位正临兑,隅袤控乾。色应金白,形规幢圆。昉于何时,创辽迄元。载历有明,更名以传。皇我圣祖,修举废湮。然不断灯,演无遮筵。只陀金布,阇崛石边。流丹耀景,虹光烛天。空花不散,鲁殿巍焉。予缅圣泽,敢弗祗虔?爰命葺厘,完毁补偏。咨将作匠,量水衡钱。敝者更之,漫漶饰旃。匪棘其欲,期善继先。像设告蒇,亲莅礼观。庄严珠珞,的烁宝莲。圆相具足,卍字骈旋。伽梨互映,忍铠并坚。栴檀云涌,狮象队联。周视招提,五色相

书名:日下旧闻考(五) 页码:279

  三月三日字,未知何时所建。(渌水亭杂识)

  〔臣等谨按〕资福寺,土人呼卧佛寺,已圮废。今西直门外大街迤南有寺数椽,亦名资福,乃寺僧移栖于此而仍旧名耳。香炉一,款曰资福寺永远奉佛,万历丙子仲夏铸。其西空壤有仆碑,文已漫灭,碑阴尚膳监太监马海等字尚可辨。当即钱俊民所撰者。惟成德渌水亭杂识误马海名作潮,为未核耳。距碑数十武有塔,形制如妙应寺白塔,而高稍逊,中空为佛龛而无像设。南向门一,门额石刻云:多宝佛闻释迦佛说妙法莲华经,我能仁三展净土供多宝佛十方分身诸佛,云集一处,我身出现为听经故,千生少遇,万劫难逢,诸众同修,共成佛果。壬寅仲春三日造。渌水亭以仲春为三月,亦误也。

  原慈慧寺去平则门仅二里,万历间蜀僧愚庵所创。寺中栴檀金像乃黄太史辉手自拨蜡,精工特甚。寺碑,陶太史望龄撰文,黄太史书丹。外有蜘蛛碑、甘井碑、金刚塔碑,并称能品。(长安客话)

  原慈慧寺成于万历壬寅,周匝列大树,墙百堵,砌以乱石,随其棱角曰虎皮墙。寺后有阁供栴檀佛,黄南充辉手定坯范。寺有蜘蛛塔碑、甘井碑、金刚塔碑,皆南充书。蜘蛛塔者,南充诵金刚经次,一蜘蛛缘案上正中立,向佛而伏,驱之,盘跚复来就前位。南

书名:佳梦轩丛著 页码:97

得之不为荣,失之不为辱,修短在天,人亦不可逆计,稍知自爱,温饱可期,亦为不负此生矣;所不幸者亦因生今之时,不见前辈之风范,与今之赵某、黄某同行比肩,古人耻居陋巷,余今耻并匪人。天乎!命也。尚复何云。

嘉庆十三年,有红带子名红八者因讼入奏,奉旨:“红八因系红带子,遂有红八之称,此等恶习,不可不严行饬禁,着宗人府通行晓谕,嗣后不得沿用此等称谓。”

近支宗室向无族长,乾隆四十年定左翼分为二族,右翼分为四族,每族族长一人,王公兼之,学长二人,本族宗室充当,掌图记焉。

远派宗室,左翼二十族,右翼二十族,各有族长、学长。乾隆二十一年添设总族长,每族二员,王公兼之。

乾隆年曾纂辑《储贰金鉴》一书,始于周平王,终于明神宗太子常洛,各胪事迹,以为后世立储之戒。首载圣谕,贻谋我国家万世,共守家法。

嘉庆纪元正月六日,太上皇帝举行千叟宴于皇极殿。是日,西城妙应寺白塔顶悬哈达一方,即蒙古所谓佛吉祥制帛也。塔高数丈,傍无梯阶,断非人力所能,军民喧呼,以为上天赐锡,为太上皇禔寿之祝,新天子纪元之瑞。吉祥善事,佛力神通,实为万年祥瑞,大臣等请宣付史馆,不许。

书名:旧都文物略 页码:152

(二十二)瑞应寺

瑞应寺明为龙华寺。《帝京景物略》称寺前福田千顷。碑记称寺建于元代,明万历时万贵妃重修。规模甚宏壮,但今寺仅三楹,逼仄湫隘,甚不类。《沌谷笔谈》谓明之龙华,在今摄政王府后,康熙时改名瑞应,移今地。寺内无碑志,仅有钟一,铸自康熙五十八年,盖在瑞应改名之后也。(图二十四)

图二十四 瑞应寺

王应翼《龙华寺》诗:

湖波远远湿朝暾,细写秋光上寺门。花木欲深香色聚,稻田全覆緑云屯。璧残瓢笠逃尘劫,殿古灯幢屈世尊。物外老僧邀客坐,将迎半日竟无言。

于慎行《夏日同张洪阳憩龙华》诗:

同过湖上寺,伏日喜清凉。水影交宫阙,松声和讲堂。雨归莲叶静,风起稻花香。小借支公榻,于于午梦长。

冯有经《龙华寺》诗:

湖际先朝寺,幽栖验物情。声声松下静,鸟语竹问清。菇米羞香饭,园葵荐露羹。重来知几日,虚负老僧盟。

张嘉胤诗:

地有龙华胜,心随石榻清。春风一枕到,孤月万松明。花散诸天雨,钟鸣不夜城。抽簪如何得,于此悟无生。

(二十三)响闸

即月桥下闸,今名澄清闸。

施闰章《集响闸》诗:

片月域头送夕阳,池边楼馆受风凉。潺潺流水管弦急,袅袅浮云荇藻香。近浦雕阑容系马,入筵雪驓旋烹鲂。登临莫引江湖兴,杨柳河桥似故乡。

(二十四)宝禅寺

寺为普庆寺旧址,元至大元年建立,为裕圣太后祈福及安御容之所。四年,赐金千两、银五千两、抄万锭、绸缎锦帛万端、田八万亩、邸金四百面。皇庆二年夏,益田百七十顷。元末毁坏。明成化重修,改赐名宝禅寺。今又渐颓,仅存虚名矣。

(二十五)妙应寺

寺为辽白塔寺旧址,今俗仍呼白塔寺,从其朔也。寺在阜城门大街以北,辽初创此塔藏佛舍利。内贮舍利戒珠二十粒,香泥小塔二千,《无塔净光陀罗尼经》五部。元至元八年,世祖发视,香水盈满,色如玉浆,舍利坚圆,灿若金粟,前二龙王跪而守护。瓶底护一铜手,上铸通宝。帝愈加崇重,即迎舍利,崇饰斯塔。角垂玉杆,阶布石栏,檐挂华曼,身络珠网,制作之巧,古今罕有。十六年,即其地建万安寺。明天顺间,始改名妙应寺。康熙二十七年,修寺与塔,赐全藏经。《宛平志》云凡塔率下丰上鋭,层层笋拔。白塔独否,其足则鋭,其肩则丰,如胆之倒垂。然肩以上,长项矗空,节节而起。顶覆铜盘,盘上又一小铜塔。塔体通白,故名白塔,得其真矣。(图二十五)

图二十五 妙应寺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