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瑞应寺
瑞应寺明为龙华寺。《帝京景物略》称寺前福田千顷。碑记称寺建于元代,明万历时万贵妃重修。规模甚宏壮,但今寺仅三楹,逼仄湫隘,甚不类。《沌谷笔谈》谓明之龙华,在今摄政王府后,康熙时改名瑞应,移今地。寺内无碑志,仅有钟一,铸自康熙五十八年,盖在瑞应改名之后也。(图二十四)
图二十四 瑞应寺
王应翼《龙华寺》诗:
湖波远远湿朝暾,细写秋光上寺门。花木欲深香色聚,稻田全覆緑云屯。璧残瓢笠逃尘劫,殿古灯幢屈世尊。物外老僧邀客坐,将迎半日竟无言。
于慎行《夏日同张洪阳憩龙华》诗:
同过湖上寺,伏日喜清凉。水影交宫阙,松声和讲堂。雨归莲叶静,风起稻花香。小借支公榻,于于午梦长。
冯有经《龙华寺》诗:
湖际先朝寺,幽栖验物情。声声松下静,鸟语竹问清。菇米羞香饭,园葵荐露羹。重来知几日,虚负老僧盟。
张嘉胤诗:
地有龙华胜,心随石榻清。春风一枕到,孤月万松明。花散诸天雨,钟鸣不夜城。抽簪如何得,于此悟无生。
(二十三)响闸
即月桥下闸,今名澄清闸。
施闰章《集响闸》诗:
片月域头送夕阳,池边楼馆受风凉。潺潺流水管弦急,袅袅浮云荇藻香。近浦雕阑容系马,入筵雪驓旋烹鲂。登临莫引江湖兴,杨柳河桥似故乡。
(二十四)宝禅寺
寺为普庆寺旧址,元至大元年建立,为裕圣太后祈福及安御容之所。四年,赐金千两、银五千两、抄万锭、绸缎锦帛万端、田八万亩、邸金四百面。皇庆二年夏,益田百七十顷。元末毁坏。明成化重修,改赐名宝禅寺。今又渐颓,仅存虚名矣。
(二十五)妙应寺
寺为辽白塔寺旧址,今俗仍呼白塔寺,从其朔也。寺在阜城门大街以北,辽初创此塔藏佛舍利。内贮舍利戒珠二十粒,香泥小塔二千,《无塔净光陀罗尼经》五部。元至元八年,世祖发视,香水盈满,色如玉浆,舍利坚圆,灿若金粟,前二龙王跪而守护。瓶底护一铜手,上铸通宝。帝愈加崇重,即迎舍利,崇饰斯塔。角垂玉杆,阶布石栏,檐挂华曼,身络珠网,制作之巧,古今罕有。十六年,即其地建万安寺。明天顺间,始改名妙应寺。康熙二十七年,修寺与塔,赐全藏经。《宛平志》云凡塔率下丰上鋭,层层笋拔。白塔独否,其足则鋭,其肩则丰,如胆之倒垂。然肩以上,长项矗空,节节而起。顶覆铜盘,盘上又一小铜塔。塔体通白,故名白塔,得其真矣。(图二十五)
图二十五 妙应寺白塔